(完整版)水量预测方法

(完整版)水量预测方法
(完整版)水量预测方法

按照《东海发展协调区总体规划》中人口预测,均安镇2010年为总人口为15.2万人,2020年为总人口21万人。

用水量预测一般为人均综合用水指标法、人均分类用水预测法、单位建设用地面积法、人均分类用水指标法、相关比例法及递增率法等。相关比例法及递增率法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及相关数据,在本规划中不适用。本规划采用人均综合用水指标法、人均分类用水量预测法及单位建设用地面积法对规划区未来的用水作预测,以人均综合用水指标法为主,人均分类用水量预测法及单位建设用地面积法对其校核验证。

3.6.1人均综合用水指标法

2005年均安镇最高日供水量为7.8万m3/d,城市人口为13.5万,可以计算出2005年均安镇区单位人口综合用水指标为578L/人·d。

从均安镇历年售水量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水量的增长与全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关系密切,近三年的供水量平均增长率为约5.12%。随着城市发展总体目标的确定和城市建设快速扩展,以及我国成功申办奥运、顺利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经济发展充满了机遇,均安镇的经济也同样面临新一轮的高速发展,因此可以预见均安镇的用水量又将迎来一轮新的快速增长期。

另一方面,根据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广州,上海、南京、杭州等特大型城市的实际单位人口综合用水指标在500~900L/人·d左右,以此作为参考,结合均安镇现实用水指标的具体情况,确定均安镇2010年和2020年的单位人口综合用水指标分别为650L/人·d、800L/人·d,由此可以计算出:

2010年最高日用水量:

650 L/人·d ×15.2万人=10.0万m3/d

2020年最高日用水量:

800 L/人·d ×21万人=16.8万m3/d

3.6.2单位建设用地指标法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提出的城市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为:一区大城市:0.8~1.4万m3/(km2?d);一区中等城市:0.6~1.0万m3/(km2?d) ,一区小城市:0.4~0.8万m3/(km2?d)。

参照邻近城市广州、深圳等其它城市情况及发展经验,对顺德区的发展状况适当留有余地。确定顺德区不同年份的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见下表

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单位:万m3/(km2?d)

注:本表中预测需水量为最高日需水量,且已包括了管网漏损水量。

3.6.3人均分类用水指标法

人均分类用水指标法以规划区域人均分类用水指标和人口为依据计算用水量,是目前供水和排水规划预测水量常用的方法之一。

参考广州市市政设计研究院编制的《顺德城乡给水系统规划方案说明书》提出的人均分类用水指标,在全市范围套用广东省城市用

水量规划指标

广东省城市用水量规划建议指标单位:

量分别为536 l/cap·d、709 l/cap·d、913.6 l/cap·d。

由于生活方式、工作居住环境等多种客观原因,暂住人口人均用水量要低于常住人口。顺德区的暂住人口数量约占总人口40%,根据暂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用水量存在一定差异的现实情况,本工程统计人口及预测污水量时引入当量人口概念,即对暂住人口按适当比例折

减,以体现同一用水指标下暂住人口实际用水量。这个折减比例即为当量人口系数。

当量人口系数是统计范畴的量,很难准确确定,它是群体间在社会生活一个层面上整体需求差异的集中体现,具有阶段性、地域性和社会性。

根据《深圳市污水系统布局规划调整》(2002-2020),报告中提出了用当量人口反映人口对市政设施的实际需求。2002-2010年特区关内关外当量人口系数分别取0.7和0.54,2010-2020年取0.75和0.65。

借鉴深圳的经验,利用顺德区的供水量、供水指标、实际人口的现状资料,试算出若干组当量人口和当量人口系数数据。经数据处理后,我们推荐当量人口系数2005年取0.70,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2010年采用0.80,2020年采用0.85。

当量人口的计算方法:

当量人口=户籍人口+暂住人口×当量系数

根据镇区预测人口按当量人口计算方法计算,调整后的镇区当量人口参见下表。

规划期当量人口预测单位:万

人均分类用水指标法总用水量预测

注:本表中预测需水量为最高日需水量,且已包括了管网漏损水量。

3.6.4 水量平衡

根据人均综合指标法,单位用地面积法,人均分类用水指标法三种方法计算出来的用水量中,单位用地面积法计算出的水量与其它两种方法计算出来的差别较大。所以不采用。由于佛山及顺德的总规中无人均综合用水指标的论述,本次规划中参考广东省推荐的指标,指标对于顺德区相对偏低,所以本规划采用人均综合指标法计算用水量,人均分类用水指标法来复核。得出规划期需水量与供水水量平衡表。

规划期需水量与供水量平衡分析表单位:万3

注:“+”代表缺水;“-”代表水有富余。

3.6.5 日变化系数k日

2003年均安总人口为12万人,总供水量15792500m3,平均

日用水量为43267m3/d,最高日用水量为67006m3/d,最高日平均时用水量为2164.3 m3/h。计算可得k日=1.548

2004年均安总人口为12.5万人,总供水量16776000m3,平均日用水量为45836m3/d,最高日用水量为71700m3/d,最高日平均时用水量为4436.1m3/h。计算可得k日=1.564

2005年均安总人口为13.5万人,总供水量17505000m3,平均日用水量为47958m3/d,最高日用水量为78000m3/d,最高日平均时用水量为5125 m3/h。计算可得k日=1.626

综上计算结果,取近期、远期的日变化系数K日=1.633。

我在前面有说了5种方法,后面又加了一种分别是人均分类用水预测法、单位建设用地面积法、人均分类用水指标法、相关比例法及递增率法等。还有一种是分类用地指标法

这几种方法中

有2种是以人口为基础数据的,然后根据本地的用水情况进行估算。但这种方法存在的问题有人口是估算的,在估算的时候已经乘了一个系数,人均用水量也是根据当地情况估算的,如果估算用水量经验不足,算出来的水量差别会比较大。人均分类用水是根居当地情况调查而估算出来的,一般地方不会编制的。

有2种是根据用地的功能来划分的1,建设用地指的是整个城市的建设用地,该算法是总用地乘以规范给你的一个用水指标,得出的结果自然不准了!一般用来充数的。2分类建设用地指标,这个是

把城市里面每一块地定义相应的用地功能,然后根据规范给的相应指标算,这个方法比较准,在做管网平差的时候算每个地块流量的时候就是用这个,却点是计算量比较大,一般城市规划中有这个用地划分表,可以拿来用。

还有2种是相关比例法及递增率法等,这种方法你采集的数据越多,算出来的就越准,至少要5-10年的数据,嘿嘿!难找。

所以,规划的用水量计算我推荐三种,人军综合,分类用地,综合用地。三种方法。

计算施工现场用水量

本工程现场用水分为施工用水、施工机械用水、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三部分。 一、施工用水量 q1:以高峰期为最大日施工用水量,计算公式为: q1=K1∑Q1N1K2/8×3600 式中:K1未预计的施工用水系数,取1.15 K2用水不均衡系数,取1.5 Q1以砂浆搅拌机8小时内的生产量(每台以30m3计)、瓦工班8小时内的砌筑量(每班以20m3砖砌体计)、混凝土养护8小时内用水(自然养护, 以100m3计)。 N1每立方米砂浆搅拌耗水量取400L/m3计,每立方米砖砌体耗水量以 100L/m3计,每立方米混凝土养护耗水量以200 L/m3计。 q1=1.15×(5×30×400+4×20×100+100×200)×1.5/8×3600=5.27L/S 二、施工机械用水量计算 q2 =K1Q2∑N2K3/8×3600 式中:K1未预计的施工用水系数,取1.15 K3施工机械用水不均衡系数,取2.0 Q2以一台对焊机每天工作8小时计,一个木工房一个台班计,一台锅炉每天工作八小时计。N2每台对焊机耗水量300L/台.h,每个木工房耗水量20L/台班,每台锅炉耗水量1050L/t.h。q2=1.15×(300×8+20×1+1050×8)×1.5/8×3600 =0.65L 三、生活用水 q3:现场高峰人数以1500人计算,每人每天用水20L计算: q3=Q3N3K4/8×3600 =1500×20×1.5/8×3600=1.54L/S 四、消防用水量 q4:根据规定,现场面积在25公顷以内者同时发生火警2次,消防用水定额按10-15L/S 考虑。根据现场总占地面积,q4按10L/S考虑。 现场总用水量:根据规定,当q1+q2+ q3〈q4时,采用q4的原则,现场总用水 量为:q= q4=10L/S 供水管径,按下面公式计算: d=√4q/πV×1000=√4×10/3.14×2.0×1000=0.079m 计算结果,现场供水管径需不小于80mm方可满足现场施工需要。

用水量计算

一、用水量计算 1.现场施工用水量,按下式计算: 式中q 1——施工用水量(L/s ); K 1——未预计的施工用水系数(1.05~1.15); Q 1——年(季)度工程量或日工程量(以实物计量单位表示); N 1——施工用水定额; T 1——年(季)度有效作业日(d ); t ——每天工作班数(班); K 2——用水不均衡系数(现场施工用水取1.5)。 2.施工机械用水量,按下式计算: 式中q 2——机械用水量(L/s ); K 1——未预计的施工用水系数(1.05~1.15); Q 2——同一种机械台数(台); N 2——施工机械台班用水定额; K 3——施工机械用水不均衡系数(施工机械、运输机械取2.00,动力设备取1.05~1.10)。 3.施工现场生活用水量,按下式计算: 式中q 3——施工现场生活用水量(L/s ); P 1——施工现场高峰昼夜人数(人); N 3——施工现场生活用水定额(一般为20~60L/人·班,主要视当地气候而定); K 4——施工现场用水不均衡系数(施工现场生活用水取1.30~1.50); t ——每天工作班数(班)。 4.生活区生活用水量,按下式计算: 式中q 4——生活区生活用水量(L/s ); P 2——生活区居民人数(人); N 4——生活区昼夜全部生活用水定额,每一居民每昼夜为100~120L ; K 5——生活区用水不均衡系数(生活区生活用水取2.00~2.50); 5.消防用水量(q 5)。最小10 L/s ;施工现场在25ha 以内时,不大于15 L/s 。 6.总用水量(Q )计算: (1)当(q 1+q 2+q 3+q 4)≤q 5时,则Q= q 5+2 1(q 1+q 2+q 3+q 4) (2)当(q 1+q 2+q 3+q 4)>q 5时,则Q= q 1+q 2+q 3+q 4 (3)当工地面积小于5ha 而且q 1+q 2+q 3+q 4)<q 5时,则Q= q 5最后计算出的总用水量,还应

(完整版)水量预测方法

按照《东海发展协调区总体规划》中人口预测,均安镇2010年为总人口为15.2万人,2020年为总人口21万人。 用水量预测一般为人均综合用水指标法、人均分类用水预测法、单位建设用地面积法、人均分类用水指标法、相关比例法及递增率法等。相关比例法及递增率法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及相关数据,在本规划中不适用。本规划采用人均综合用水指标法、人均分类用水量预测法及单位建设用地面积法对规划区未来的用水作预测,以人均综合用水指标法为主,人均分类用水量预测法及单位建设用地面积法对其校核验证。 3.6.1人均综合用水指标法 2005年均安镇最高日供水量为7.8万m3/d,城市人口为13.5万,可以计算出2005年均安镇区单位人口综合用水指标为578L/人·d。 从均安镇历年售水量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水量的增长与全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关系密切,近三年的供水量平均增长率为约5.12%。随着城市发展总体目标的确定和城市建设快速扩展,以及我国成功申办奥运、顺利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经济发展充满了机遇,均安镇的经济也同样面临新一轮的高速发展,因此可以预见均安镇的用水量又将迎来一轮新的快速增长期。 另一方面,根据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广州,上海、南京、杭州等特大型城市的实际单位人口综合用水指标在500~900L/人·d左右,以此作为参考,结合均安镇现实用水指标的具体情况,确定均安镇2010年和2020年的单位人口综合用水指标分别为650L/人·d、800L/人·d,由此可以计算出: 2010年最高日用水量:

650 L/人·d ×15.2万人=10.0万m3/d 2020年最高日用水量: 800 L/人·d ×21万人=16.8万m3/d 3.6.2单位建设用地指标法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提出的城市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为:一区大城市:0.8~1.4万m3/(km2?d);一区中等城市:0.6~1.0万m3/(km2?d) ,一区小城市:0.4~0.8万m3/(km2?d)。 参照邻近城市广州、深圳等其它城市情况及发展经验,对顺德区的发展状况适当留有余地。确定顺德区不同年份的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见下表 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单位:万m3/(km2?d) 注:本表中预测需水量为最高日需水量,且已包括了管网漏损水量。 3.6.3人均分类用水指标法 人均分类用水指标法以规划区域人均分类用水指标和人口为依据计算用水量,是目前供水和排水规划预测水量常用的方法之一。 参考广州市市政设计研究院编制的《顺德城乡给水系统规划方案说明书》提出的人均分类用水指标,在全市范围套用广东省城市用

城市给水工程系统规划的用水量预测

城市给水工程系统规划的用水量预测摘要: 城市建设首先是各类工程的建设,而规划在城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的位置、分类、功能、本套程度、能力大小等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城市规划对城市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城市工程系统指 的就是城市基础设施的综合体系,它由交通、通信、供热〔气〕、给排水、环卫、 全等工程体系构成,它们的规划就是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而给水工程系统规划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给水工程; 一、概述 城市给水工程系统由取水工程、净水工程、输配水工程、水资源保护工程等组成,其规划的主要任务和内容是:进行城市水源规划和水资源利用平衡工作;确 定城市给水设施的规模和容量;科学布局给水设施和各级给水管网系统,满足用 户要求;制定水资源保护措施和设施分布及规模。给水工作系统与排水工程系统 被称为城市生命保障体系,因此,做好它的规划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二、预测方法 预测方法主要分定额指标法和函数法二大类。它们的侧重点是不相同的,定额法侧重于定性,函数法侧重于数学分析,要做好预测要用二者互相验算、互 相修正和互相补充,才能使预测所得结果最大限度地符合要求,满足规划的需要。 1.定额指标法 所谓定额指的是单位用水量,是国家相关部门根据不同条件下用水量

调查统计结果,考虑各种因素发布的规范指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规范性、权威性,这是规划工作者必须严格执行和认真实施的,对规划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和约束作用。用水量预测主要定额指标有: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万m3/万人·d)、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万m3/km2·d)、居住用地用水量指标(m3/ha·d)、综合生活用水量定额(L/人·d)、其他用地用水量指标 (m3/ha·d)、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一般在预测时根据城市规模大小、工业规模取不同值乘上相应的规划人口预测数或工业产值即可得到预测用水量。此类方法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计算快捷方便、数值有一定的准确性,但如果城市发展变化大则易失准。比如海南海口市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曾发生过供水严重不足的情况,居民生活用水连五楼都短缺,这即是规划跟不上变化的结果,用水量预测占了很大的因素。 2.函数法 函数法就是将与用水量有关的各种要素作为自变量,以对应关系建立与用水量Q有关的关系式,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数学计算求得Q值。主要有:线性回归法、产函数法、年递增率法、生长曲线法等。 ( (3)年递增率法 根据历年供水能力的增加(增值是非均匀的),考虑经济发展速度和人口增加因素,确定一个合理的年平均增长率用复利公式预测城市规划期用水量,根据有关资料,我国城市用水年增长速率在4%~ 6%之间,规划人员应根据城市发展规模和经济、人口的变化趋势确定年增长率的取舍,保证预测的准确性,另外此预测方法时限不宜过长。 (4)生长曲线法 城市用水量的变化根据我国各典型城市的数字来看,呈S型曲线,则据

给水量预测及规划

1.给水工程历史沿革 1.1 给水事业发展史 现状规划区周边仅石桥镇有一座中心水厂(供应大公圩区域),水厂供水能力为3.0万吨/日。现状规划区内沿村庄有部分约DN110~DN200供水管道,不成体系。 根据现有规划,本次规划区周边地区主要有2个水厂。《马鞍山南部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总体规划》的新桥水厂,规模为近期30万吨/日,远期60万吨/日,沿龙山大道敷设有DN1000的给水主干管;《石桥中心镇总体规划(2010~2030)》的中心水厂,规划规模由现状的3.0万吨/日扩建至6.0万吨/日。但上述两水厂都未考虑为青山河工业园区供水。 1.2马鞍山市供水规划及现状 1.2.1马鞍山市供水规划 规划年限:2020年; 规划供水范围:南至当涂县城凌云路,东至向山,西至长江,北至慈湖工业区圣戈班,及新城东区9km2。 规划用水量:2010年城市最高日供水量为35万m3/d;2020年城市最高日供水量为60万m3/d。 其中五水厂靠近当涂县城,供水量为30万m3/d。 1.2.2马鞍山市供水概况 马鞍山市现有城市水厂三座,隶属马鞍山首创水务有限责任公司,总供水能力39.5万m3/d(截止2006年底)。另外,当涂县城目前有2.5万m3/d水厂一座。 一水厂(又称花山水厂)位于城中东部葛羊路与湖东路交口处,以一电厂尾水为水源,水质指标除水温超标外,其余指标均符合Ⅱ类。设计供水能力为5万m3/d,后又扩建了2.5万m3/d,但由于滤池过滤能力差,为保证出水水质,目

前实际供水能力仅为6.5万m3/d。 二水厂(又称采石水厂)位于宁芜路西侧、雨山区人民政府东侧,目前为马鞍山主力水厂,设计供水能力为5.0万m3/d,以长江下游干流水为水源,水质指标为Ⅱ类;经过二次扩建后,设计总供水能力达到23.0万m3/d,目前供水量16万m3/d。 三水厂始建于1987,系船上一体化水厂,以长江下游干流水为水源,水质指标除大肠菌群超标外,其余指标均符合Ⅱ类,设计供水能力为5万m3/d。由于设计运行参数取值过高,工艺流程存在一些问题,实际达不到设计负荷能力为4万m3/d,随着四水厂一期工程的建成投资,三水厂于2006年6月停用。 四水厂(又称慈湖水厂)位于城北慈湖地区,二电厂以北,联合路西南方向,设计供水能力为20万m3/d,分两期建设,一期10万m3/d,于2005年底完成并投入运行,取代原三水厂。 当涂县二水厂位于城东,原水取自长江支流姑溪河上游,水质指标为Ⅲ类;二水厂于1994年开工,设计供水能力为5.0万m3/d,1996年7月1日一期工程正式投产供水,供水能力为2.5万m3/d。 1.3青山河工业园供水现状 1.3.1供水现状 规划区周边仅石桥镇有一座中心水厂(供应大公圩区域),水厂供水能力为3.0万吨/日。现状规划区内沿村庄有部分约DN110-DN200供水管道,不成体系。根据现有规划,本次规划区周边地区主要有2个水厂。《马鞍山南部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总体规划》的新桥水厂,规模为近期30万吨/日,远期60万吨/日,沿龙山大道敷设有DN1000的给水主干管;《石桥中心镇总体规划(2010—2030)》的中心水厂,规划规模由现状的3.0万吨/日扩建至6.0万吨/日。但上述两水厂都未考虑为青山河工业园区供水。

用水量预测方法综述(作业)

用水量预测方法综述 摘要:本文阐述了研究用水量预测方法的目的和意义,简要的介绍了六种目前常用的预测方法,并指出了每种方法的优缺点, 最后对不同情况水量预测方法的择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用水量预测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方法择优 一、引言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产业和人口的增加,我国城市、工业、农业各方面用水量都在迅速增长,缺水城市和地区的范围日益扩大。全国640个城市中有333个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08个[1]。同时,水污染是我国面临的又一严峻的问题。缺水、水污染己经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构成了严重的威胁[2]。因此,水资源规划和供水系统的优化调度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供水管理前提和基础的用水量预测方法的研究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二、研究用水量预测方法的目的和意义 水量预测工作是水资源管理中掌握未来发展趋势的关键。而合理预测城镇规划期限内的用水量,使其与城镇发展实际相接近,对城镇今后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预测未来的用水量,一方面,我们可以大致估计城市和农村的缺水量,着手寻找解决方案,减少经济损失。另一方面,用水量预测是水资源管理规划的重要内容。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分好几个部门,如不做好预测工作,就难以制定中长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规划和供水规划,就会影响国民经济计划的实现。所以预测用水量,无论在经济效益上还是宏观调控上都有重要意义。 三、用水量预测分类以及相应预测方法 用水量的预测方法按用水部门性质可分为生活用水预测、工业用水预测、农业灌溉用水预测、渔业用水预测等几方面。生活用水量的预测方法有综合分析定额法、趋势法和分类分析权重估算法,在预测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一种为主,其他亏法进行检验、校核。趋势预测法、分块预测法、相关法、分行业重复利用率提高法等是较为常见的工业需水量预测方法. 四、几种常用的用水量预测方法[3] a)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MA法 ARMA模型是自回归模型和移动平均模型的综合,它通过对相应数学模型的分析研究,能更本质地认识动态数据的内在结构和复杂特性。ARMA模型将预测对象时间序列加工成一个白噪声序列进行处理,所以它可对任何一个用水过程进行模拟,且预测速度快,能得到较高的预测精度。然而,ARMA模型具有预测周期短、所用数据单一的缺点,只能给出下一周期用水量的预测值,且无法剖析形成这一预测值的原因及合理的

用水量计算方法

1 服务人数小于等于表3.6.1中数值的室外给水管段,其住宅应按本规范第、条计算管段流量。居住小区内配套的文体、餐饮娱乐、商铺及市场等设施应按本规范第条和第条的规定计算节点流量; 表3.6.1 居住小区室外给水管道设计流量计算人数 注:1 当居住小区内含多种住宅类别及户内Ng不同时,可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 2 表内数据可用内插法。 2 服务人数大于表3.6.1中数值的给水干管,住宅应按本规范第条的规定计算最大时用水量为管段流量。居住小区内配套的文体、餐饮娱乐、商铺及市场等设施的生活给水设计流量,应按本规范第条计算最大时用水量为节点流量; 3 居住小区内配套的文教、医疗保健、社区管理等设施,以及绿化和景观用水、道路及广场洒水、公共设施用水等,均以平均时用水量计算节点流量。 注:凡不属于小区配套的公共建筑均应另计。

3.6.1A 公共建筑区的给水管道应按本规范第条计算管段流量和按第条计算管段节点流量。 3.6.1B 小区的给水引入管的设计流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小区给水引入管的设计流量应按本规范第3.6.1、3.6.1A条的规定计算,并应考虑未预计水量和管网漏失量; 2 不少于两条引入管的小区室外环状给水管网,当其中一条发生故障时,其余的引入管应能保证不小于70%的流量; 3 当小区室外给水管网为支状布置时,小区引入管的管径不应小于室外给水干管的管径; 4 小区环状管道宜管径相同。

3.6.3 建筑物的给水引入管的设计流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当建筑物内的生活用水全部由室外管网直接供水时,应取建筑物内的生活用水设计秒流量; 2 当建筑物内的生活用水全部自行加压供给时,引入管的设计流量应为贮水调节池的设计补水量。设计补水量不宜大于建筑物最高日最大时用水量,且不得小于建筑物最高日平均时用水量; 3 当建筑物内的生活用水既有室外管网直接供水、又有自行加压供水时,应按本条第1、2款计算设计流量后,将两者叠加作为引入管的设计流量。 3.6.4 住宅建筑的生活给水管道的设计秒流量,应按下列步骤和方法计算: (3.6.4-1) 1 根据住宅配置的卫生器具给水当量、使用人数、用水定额、使用时数及小时变化系数, 可按式(3.6.4-1)计算出最大用水时卫生器具给水当量平均出流概率: 式中: uo——生活给水管道的最大用水时卫生器具给水当量平均出流概率(%);qo——最高用水日的用水定额,按本规范表3.1.9取用;

浅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需水量预测的计算方法

浅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需水量预测的计算方法 周志华李敏曾彬 (武汉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要】水量预测的核心问题是预测的技术方法,或者说是预测的数学模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负荷预测方法不断涌现,从经典的指标法、年增长率法、回归分析法、时间序列法,到目前的神经网络法、灰色预测法等,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本文将对现有的这几种方法作一个简单的介绍,并结合武汉市农村饮用水的现状,对需水量进行预测。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需水量预测计算方法 解决农村饮水问题,可以减少疾病,解放农村劳动力,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实施农村供水、环境卫生和健康教育“三位一体”,安全供水、节水、生活污水排放处理“三结合”等综合措施,有利于改善农村的整体面貌,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用水量预测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的基础,通过合理的预测,既能保障规划期内近远期合适的用水量,又能最大限度地节约用水;准确的预测能使供水的投资更趋合理,有利于搞好给水工程规划及管网的优化、改造、扩建等,同时也有利于合理地分配不同区域的用水量、为各个水厂的产水量提供依据,最大限度地降低供水成本;合理的水量预测也可指导城市的整体规划布局,对水污染的防御和控制也有一定的作用。 1需水量预测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21世纪当今世界发展的需要和必然选择,为了满足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需要制订科学的水资源长期供求计划,这就需要对社会发展的长期需水量做出合理的预测。通过预测,可以了解城市规划期的用水量规模及用水量发展趋势,进而合理计划、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做到既能保障规划期内有合适的用水量,又能最大限度地节约用水;准确地预测能使供水的投资更趋合理,有利于搞好城市给水工程规划及管网的优化、改造、扩建等,同时也有利于合理地分配不同区域的用水量,并为各个水厂产水量提供依据和最大限度地降低供水成本;合理地水量预测可指导城市的整体规划布局,预防和控制水污染。城市用水预测也是供水规划、多部门配水决策和制订水价的重要基础。 2水量预测的计算方法 按预测方法的特征可分为:定性预测、定量预测和综合预测。 定性预测一般都以专家为索取信息的对象,组织各方面的专家运用专业知识和经验,通过直观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从中找出规律,对今后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做出主观推测。其缺点是预测误差依赖于专家的选取,一般精度不是很高。对于用水量的预测,由于对预测精度的要求比较高,所以对此类方法不做深入讨论。 定量预测是用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或智能的方法对历史数据进行处理,分为两大类进行讨论:一是统计预测,它是基于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方法,认为将来是过去和现在的自然延伸,常用的方法有时间序列法、回归分析法、灰色预测法等;二是智能预测,它是将现代智能方法运用于预测领域的结果,主要有神经网络法等。 不同的定性预测模型方法和定量预测模型方法各有其优点和缺点,它们之间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由于每种预测方法利用的数据不尽相同,不同的数据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提供各方面有用的信息。在综合考虑各单项预测方法的特点之后,将不同的单项预测方法进行组合,提出组合预测方法的概念。即设法把不同的预测模型组合起来,综合利用各种预测方法所提供的信息,以适当的加权平均形式得出组合预测模型。

用水量计算方法

用水量计算 3.6.1 居住小区的室外给水管道的设计流量应根据管段服务人数、用水定额及卫生器具设置标准等因素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服务人数小于等于表3.6.1中数值的室外给水管段,其住宅应按本规范第、条计算管段流量。居住小区内配套的文体、餐饮娱乐、商铺及市场等设施应按本规范第条和第条的规定计算节点流量; 表3.6.1 居住小区室外给水管道设计流量计算人数 注:1 当居住小区内含多种住宅类别及户内Ng不同时,可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 2 表内数据可用内插法。 2 服务人数大于表3.6.1中数值的给水干管,住宅应按本规范第条的规定计算最大时用水量为管段流量。居住小区内配套的文体、餐饮娱乐、商铺及市场等设施的生活给水设计流量,应按本规范第条计算最大时用水量为节点流量; 3 居住小区内配套的文教、医疗保健、社区管理等设施,以及绿化和景观用水、道路及广场洒水、公共设施用水等,均以平均时用水量计算节点流量。 注:凡不属于小区配套的公共建筑均应另计。

3.6.1A 公共建筑区的给水管道应按本规范第条计算管段流量和按第条计算管段节点流量。 3.6.1B 小区的给水引入管的设计流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小区给水引入管的设计流量应按本规范第3.6.1、3.6.1A条的规定计算,并应考虑未预计水量和管网漏失量; 2 不少于两条引入管的小区室外环状给水管网,当其中一条发生故障时,其余的引入管应能保证不小于70%的流量;

3 当小区室外给水管网为支状布置时,小区引入管的管径不应小于室外给水干管的管径; 4 小区环状管道宜管径相同。 3.6.3 建筑物的给水引入管的设计流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当建筑物内的生活用水全部由室外管网直接供水时,应取建筑物内的生活用水设计秒流量; 2 当建筑物内的生活用水全部自行加压供给时,引入管的设计流量应为贮水调节池的设计补水量。设计补水量不宜大于建筑物最高日最大时用水量,且不得小于建筑物最高日平均时用水量; 3 当建筑物内的生活用水既有室外管网直接供水、又有自行加压供水时,应按本条第1、2款计算设计流量后,将两者叠加作为引入管的设计流量。 3.6.4 住宅建筑的生活给水管道的设计秒流量,应按下列步骤和方法计算: (3.6.4-1)

需水量计算

丰台花乡羊坊村2016年雨洪利用工程 ——需水量预测与水量分配方案1.景观水系总体布置 结合公园景观水系设计方案,为了便于水量平衡分析,现将公园水系进行分区。 表1 羊坊村雨洪利用工程景观水系总体布置

项目用水主要为公园水系的蒸发渗漏,以及绿化带内绿化灌溉用水。 2.景观水系蒸发水量 项目区内无蒸发实测资料,本次采用多年平均蒸发量对项目蒸发量进行计算。 丰台区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127mm。蒸发量夏季大,冬季小,最大蒸发量发生在6月。6月总蒸发量为200mm,可计算得6月平均日蒸发量为6.6mm。 本次以年内最大月的日平均蒸发量估算河湖的水面蒸发量。结果见下表2。 表2 项目区水系蒸发量计算表

3. 渗漏 入渗补给量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变量,从总体看渗透分为垂直入渗和侧向入渗。 因地表覆盖厚度变化各异,覆盖层土质也各不相同,因此选用的入渗系数也不相同。 据地勘报告按粘质粉土,项目区地下为卵石层,下卧细中砂透水层,渗透性较好,为维持项目区景观水面,本项目景观水系设计底高程至正常蓄水位之间采取减渗措施,减渗材料采用膨润土防水毯,其渗透系数为5×10-11m/s ;正常蓄水位至最大蓄水位之间不设减渗,按地勘报告粘质粉土渗透系数0.3m/d 计算。 根据《节水灌溉工程实用手册》渗量计算采用下式计算: )m 1h 2(0116.0S 21++=γb K

其中:S—渠道每公里长渗透流量,m3/(s.km); k—渗透系数,m/d; b、h—渠道底宽和水深,m; m—渠道边坡系数; —考虑渠坡侧向毛管渗吸的修正系数,其值为1.1~1.4,毛细管作用 1 强烈时取大值。 各分区渗漏损失计算成果详见下表。 表3 渗透量计算成果表

矿坑涌水量的预测方法(水均匀法)

水均衡法 (一)应用条件 水均衡法适用于地下水运动为非渗流型且水均衡条件简单的充水矿床,如: 1. 位于分水岭地段地下水位以上的矿床 其主要特征为:地下水位一般停留在下伏弱含水层的顶端,故水层薄,水位埋藏深,变幅大、升降迅速,具有巨大的透水能力却无蓄水能力。抽水试验困难,也无效果。地下水动态与降雨直接相关。依照降雨方式的不同,形成各种尖峰状动态曲线形态,矿坑涌水量也常不随降深的增加而加大,故水位降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意义。补给区主要在矿区范围及其附近,补给路径短,以垂向补给为主。矿区地下水与区域地下水不发生水力联系,即无侧向补给。 (二)暗河管道充水矿床 (1)含水介质为孤立的暗河管道系统,通常各管道系统自成补给、径流、排泄系统,互相不发生直接水力联系,有些地区的管流与分散虽有一些联系,但管流是当地地下水排泄量的60%~80%以上。 (2)含水层极不均一,无统一地下水水位,因此不形成统一的含水层(体)。 (3)管流发育地区,地表溶蚀洼地、漏斗、落水洞发育、三水转化强烈,地面难以形成长年性表流;地下水动态受降水控制,暴涨暴落;其流量与降水补给面积成正比,变化大,具集中排泄特点。 很明显,上述特征无法用抽水试验求参,难以根据地下水动力学原理进行矿坑涌水量预测,同时,岩溶通道形状多变,管道组合复杂,也不适应管渠水力学的应用条件。因此,多数上述充水矿床常采用非确定性随机模型和水均衡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原理 非渗流型确定性模型-水均衡方程,是根据水均衡原理,在查明矿床开采时水均衡各收入、支出项之间关系基础上建立预测方程的。建立非渗流型确定性模型,要求勘探方法与之相适应,而加强均衡研究则是保证模型可靠性,提高参数精度的必要环节。 地下水均衡研究的首要工作是建立地下水与降雨量的长期观测站,形成包括由钻孔、矿区生产井巷、采空区、老窿、有代表性的泉与地下暗河、有意义的地表汇水区等组成的长期观测网。为正确地圏定均衡区域,选择均衡期提供依据,为模型提供可靠的方程参数。 运用水均衡法的关键是,正确圈定均衡区域、选择均衡期,以及测定均衡要素。但是,在解决上述问题时会遇到一个困难,就是建立在天然条件下的水均衡关系,在矿床开采过程中常遭受强烈的破坏。如强烈的降压疏干,使地下水运动的速度和水力坡度增大或因开采造成漏斗范围内巨大岩体的变形塌坍或导致大量人工裂隙的产生,大促使地表水渗入作用的加强。此外,在长期疏干的影响下,随着漏斗的不断扩展,也常导致地下水分水岭的位移,其结果不仅补给范围扩大了,甚至形成新的补给源渗入。上述种种现象,常不易通过勘探阶段对天然水均衡的研究而获得解决。但是,它也提醒我们,水均衡关系式的建立及其水均衡要素的测定,如能充分考虑开采条件的影响,也必然会大大提高涌水量预测的精度。 (四)矿坑涌水量预测特点

利用GMS对巷道涌水量预测

利用GMS对巷道涌水量预测 基于模拟区水文地质条件建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利用GMS软件模拟地下水渗流场,将巷道概化为排水沟(drain),并对模型进行识别与检验,最终确立符合实际水文地质特征的三维模型;在三维模型的基础上增加巷道,预测未来巷道涌水量的变化情况。 标签:GMS软件;三维模型;渗流场;巷道涌水量;排水沟(drain)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并不断的从地球表层的岩石、水体和大气中索取各种资源[1]。我国从远古就开始了采炼矿石工作,随着采矿业的发展,矿井水文地质特征研究已成为采矿中不可缺少的工作之一[2]。碳酸盐岩地区地下水动态变化复杂,而且为探矿、采矿工作修建了复杂的地下巷道网,地下水渗流场变化复杂,给巷道涌水量预测带来了很大困难。如今,如何较为准确的预测巷道涌水量、了解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成为日益关注的课题之一[3、4]。 1 背景 1.1 地形地貌 岩溶断块山是模拟区的地貌主要特征,其所存在的地表起伏并不是很大,大约都会在500m的差值内;地表岩溶具有较大的发育潜质,岩溶形态呈现峰丛~洼地、漏斗组合;高原面上峰峦起伏,没有太多植被覆盖率,地表发育形态通常为溶丘、溶沟、洼地、漏斗、落水洞等;边缘斜坡地带发育实芽、溶沟以及溶槽。 1.2 气象水文 模拟区降雨量年内分配不均、干湿季区分明显,4-9月为雨季,降水量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其他月份为旱季,降水量不足全年降水量的20%。 1.3 地层、构造 模拟区地层结构单一但巷道布置复杂,岩层受岩溶发育特征的影响,地层水文地质特征随有地表向深部呈渐变趋势;地质构造复杂,存在多期运动,断裂构造发育,由四条主要隔水断裂构成模拟区的四个边界。 1.4 地下水类型 模拟区范围内孔隙水、岩溶水和裂隙水均有分布,孔隙水仅赋存于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中,分布范围很小;岩溶水赋存于三叠系碳酸盐岩地层中,是最主要的地下水;裂隙水赋存于各个时代的火成岩中。 1.5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特征

施工用水量计算方法

施工用水量计算方法 一、施工用水设计 根据本工程量、所需劳动人数、施工机械及招标文件等情况,对施工用水作如下设计:1、施工用水量计算 (1)施工用水 按每小时浇筑30m3砼计 其中:q1——施工用水量 Q1——每小时浇筑砼量 N1——施工用水额 K1——未预计的施工用水系数 K2——用水不均衡系数 (2)机械用水 q2=K1 =0.04L/S 其中:q2——机械用水量 Q2——同一种机械台数 N2——施工机械台班用水定额N2=300 K1——用水修正系数K1=1.1 K3——施工机械不均衡系数K3=2.0 (3)现场生活用水 q3= =0.8L/S 其中:q1——施工现场生活用水量 P1——施工现场高峰昼夜人数300人 N3——施工现场生活用水定额N3=60 K4——施工现场用水不均衡系数 K2——用水不均衡系数 b——每天工作班数 (4)消防用水量 Q消=10L/S (5)总用水量 Q=q1+q2+q3=24.9+0.04+0.8=25.74L/S>Q消,故Q总取25.74L/S (6)水源管径计算 D= =0.11 其中:d——配水管直径 Q总——总用水量 V——管内水流速度 2、现场临时给水管布置

从业主提供的水源中,接出一根DN100的水管作为施工现场临时供水主管,即可满足现场的施工及生活和消防用水。楼层给水从结构柱边往上设DN50水管,每层再接出DN25分水管。其余支管均为DN25。 现场临时消防栓设3个,具体位置详附后施工给、排水平面图布置图。 二、现场排污管布置设计 楼上的施工废水用Φ100PVC管从管道井内或从楼梯间有组织地排入地面水沟内,并每隔两层设一根与楼层上临时厕所等污水点相连的污水支管,所有施工废水都经两级沉淀后,才能经排水沟,排至场外的污水井内,地下水和雨水有组织的排入城市雨水井内。

城市给水工程系统规划的用水量预测

城市给水工程系统规划的用水量预测 摘要: 城市建设首先是各类工程的建设,而规划在城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的位置、分类、功能、本套程度、能力大小等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城市规划对城市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城市工程系统指的就是城市基础设施的综合体系,它由交通、通信、供热〔气〕、给排水、环卫、全等工程体系构成,它们的规划就是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而给水工程系统规划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给水工程; 一、概述 城市给水工程系统由取水工程、净水工程、输配水工程、水资源保护工程等组成,其规划的主要任务和内容是:进行城市水源规划和水资源利用平衡工作;确定城市给水设施的规模和容量;科学布局给水设施和各级给水管网系统,满足用户要求;制定水资源保护措施和设施分布及规模。给水工作系统与排水工程系统被称为城市生命保障体系,因此,做好它的规划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二、预测方法 预测方法主要分定额指标法和函数法二大类。它们的侧重点是不相同的,定额法侧重于定性,函数法侧重于数学分析,要做好预测要用二者互相验算、互相修正和互相补充,才能使预测所得结果最大限度地符合要求,满足规划的需要。 1.定额指标法 所谓定额指的是单位用水量,是国家相关部门根据不同条件下用水量调查统计结果,考虑各种因素发布的规范指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规范性、权威性,这是规划工作者必须严格执行和认真实施的,对规划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和约束作用。用水量预测主要定额指标有:单位人口综合

用水量指标(万m3/万人·d)、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万m3/km2·d)、居住用地用水量指标(m3/ha·d)、综合生活用水量定额(L/人·d)、其他用地用水量指标(m3/ha·d)、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一般在预测时根据城市规模大小、工业规模取不同值乘上相应的规划人口预测数或工业产值即可得到预测用水量。此类方法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计算快捷方便、数值有一定的准确性,但如果城市发展变化大则易失准。比如海南海口市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曾发生过供水严重不足的情况,居民生活用水连五楼都短缺,这即是规划跟不上变化的结果,用水量预测占了很大的因素。 2.函数法 函数法就是将与用水量有关的各种要素作为自变量,以对应关系建立与用水量Q有关的关系式,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数学计算求得Q值。主要有:线性回归法、产函数法、年递增率法、生长曲线法等。 ( (3)年递增率法 根据历年供水能力的增加(增值是非均匀的),考虑经济发展速度和人口增加因素,确定一个合理的年平均增长率用复利公式预测城市规划期用水量, 根据有关资料,我国城市用水年增长速率在4%~6%之间,规划人员应根据城市发展规模和经济、人口的变化趋势确定年增长率的取舍,保证预测的准确性,另外此预测方法时限不宜过长。(4)生长曲线法 城市用水量的变化根据我国各典型城市的数字来看,呈S型曲线,则据此曲线的变化规律可构建生长曲线模型,函数式有二种,一种是龚泊兹公式: Q= LexP(- be- kt) (2—4) 式中Q:预测年限的用水量; L:预测用水量的上限值;

基于组合预测方法的需水量预测

基于组合预测方法的需水量预测 本文在概述组合预测法的基础上,探讨了需水量的预测方法。尤其是建立了基于回归分析和灰色预测的需水量组合预测模型。通过实例对组合预测的结果与线性回归、灰色预测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组合预测模型的精度比单一模型的预测精度明显提高。 标签:需水量;回归分析;灰色预测;组合预测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我国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而且水资源浪费和污染非常严重,所以水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在很多北方地区日益尖锐,甚至成为了制约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需水量进行预测并相应地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 需水量的预测方法主要有灰色模型法、回归分析法、时间序列法、定额法、神经网络法等。由于各模型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此利用组合预测方法把各个单一预测结合起来是一种好的策略,可以综合各种方法的优点,使其缺点最小化。自从贝特的无条件极小值问题。对上式求偏导数,可得到使误差平方和最小的权重系数的值。 二、需水量的预测方法 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水资源比较缺乏。目前除了利用当地水资源之外,主要通过调用黄河水和长江水,以保证城乡居民生活用水。 根据对相关文献的阅读,获得2001-2010年份的德州市用水量[3],具体数据见下表1。我们利用这些数据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德州市未来的用水量进行预测。 1、回归预测 回归分析预测法是在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变量之间的回归方程,然后根据自变量数值的变化,代入回归方程式推算预测对象的变化,回归分析预测法是一种重要的预测方法[4]。 在近期,我们的人口和生产总值是逐年增加的,所以需水量也随着增加,在中短期需水量与年份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需水量与年份之间的回归方程,就能够进行需水量的预测。根据表1中的数据,利用spss可得回归方程为,经过F检验线性关系显著。表2显示回归预测的误差较小。 2、灰色预测 灰色预测的主要特点是模型使用的不是原始数据序列,而是对原始数据作累

用水量预测

二、用水量预测 2.1 用水指标 用水指标的确定主要依据河南省部分大中小城市地人口、用地、用水指标统计,国标《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及建设部原国家经委主持编制的《工业用水量定额》的有关规定。 用水量预测的方法有好几种。工业企业用水结合该区的用地规划和水源情况,本设计考虑采用单位建设用地面积法和人口与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法来预测工业园区的用水量。 在单位用地面积法中,不同性质用地的用水量指标也不相同,应根据用地规划中的用地分类来分别确定用水指标。 公共设施用水一般用定额法来预测。通常对城市各类公共设施历年和现状用水单耗进行统计,并参照有关公建用水标准,确定规划期该城市的公共设施用水标准,从而算出公共设施用水量。在总体规划阶段,公共设施用水分类只能分到大类,进行概略计算。一般城市公建用地的用水量标准在0.5~1.532/()km d ?万m 。例如行政办公用地、商贸金融用地、体育文化用地等可考虑0.5~1.032/()km d ?万m 的指标;服务业、教育、医疗等用地为1.0~1.532 /()km d ?万m 。 总体规划时,难以精确确定工业种类和产品生产情况,无法按单位产品的生产用水指标精确计算,再者由于市场经济情况下工业项目的性质、生产管理、项目期限都有不确定性,所以可采用工业用地单位面积用水指标来预测工业用水量。因为城市性质、工业种类、生产力水平的差别,工业用地用水指标也因地而异。表2-1-3是河南省1992年面积用水指标统计。可以看出,最大日工业用地面积比流量在0.6~1.332 /()km d ?万m 。按工业用地类型分,在规划时可以采用如下指标:一类工业用地3 2 1.20~ 2.00/km 万m ,二类工业用地 322.00~3.50/km 万m ,三类工业用地32/km 3.00 5.00万m 。 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综合用水指标 表2-1-1

用水量预测方法综述

用水量预测方法综述 我国城市化正以罕见的速度进行, 到2000年底, 全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80年的19. 4%迅速增长到36. 2%; 预计到2020年城市化水平可达到50%左右。由于人口持续增长、经济高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城市的工业和生活用水需求量大幅度增长, 使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 解决城市缺水问题是目前城市化建设面临的挑战。在进行城市水资源规划时, 城市用水量预测是其重要基础内容之一, 城市用水量预测结果直接影响到给水系统调度决策的可靠性和实用性,也直接关系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给水管网用水量预测是进行给水系统优化调度的前期上作, 根 据城市发展规划要求, 对给水管网系统的用水量进行分析、研究, 选择合适的用水量预测方法, 建立切实的用水量预测模型, 是进行给水系统优化调度的基础和前提, 它不仅为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 在一定程度上讲, 它的准确度将直接影响给水系统优化调度的合理性和有 限投资的效益。城市用水量预测在城市建设规划、输配水系统的优化调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到供水系统调度决策的可靠性及适用性。 城市给水系统时用水量预测是依据过去时段的城市供水量数据来推测下一个时段的城市需水量数据。通过对原始数据处理和用水量模型建立,发现、掌握城市给水系统时用水量变化规律,对下一个时段的城市总需水量做出科学的定量预测。建立的模型要根据历史数据的变化进行修正,使模型始终处于最优状态。 城市用水量预测方法按照预测周期可分为: 短期预测和中长期 预测; 按照预测原理可分为: 趋势外推法和因果型预测法; 按照对数据的处理方式不同有: 时间序列分析法、灰色预测法、解释性预测方法和用水定额法等。 本文主要讨论短期用水量预测和中长期用水量预测。中长期用水量预测主要用于水资源规划和城市的整体设计规划,它的预测依据是城市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速度的规律;短期预测是根据时用水量历史记录、日用水量历史记录或每周用水量历史记录数据及影响用水量的因素, 对未来一小时、一天或几周的用水量进行预测, 又称为时预测、日预测和周预测。它主要用于城市供水系统的调度管理。短期用水量预测主要用于城市给水系统在线实时模拟、给水系统优化调度,主要预测方法是时间系列法。 城市用水量特点:城市用水量具有其自身的变化规律,一般城市用水量以日周年为周期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趋势,在夏天用水量一般较高,冬天较低。节假日用水量变化规律与工作日用水量变化规律稍有不同,同时用水量也受气象因素的影响,偶然因素也会影响城市时

需水系数法计算作物需水量及灌溉定额计算方法

需水系数法计算作物需水量及灌溉制度 1、以水面蒸发为参数的需水系数法(简称“α值法”或蒸发皿法) 大量的灌溉试验资料表明,气象因素是影响作物需水量的主要因素,而当地的水面蒸发又是各种气象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因腾发量与水面蒸发都是水汽扩散,因此可以用水面蒸发这一参数估算作物需水量,其计算公式为: 0E ET α= (式2-1) 或 b E ET +=0α (式2-2) 式中: ET ——某时段内的作物需水量,以水层深度计,mm ; 0E ——与ET 同时段的水面蒸发量,以水层深度计,mm ;0E 一般采用80cm 口径蒸发皿的蒸发值,若用20cm 口径蒸发皿,则20808.0E E =; α——各时段的需水系数,即同时期需水量与水面蒸发量之比值,一般由试验确定,水稻α=0.9~1.3,旱作物α=0.3~0.7; b ——经验常数。 由于“α值法”只需要水面蒸发量资料,所以该法在我国水稻地区曾被广泛采用。在水稻地区,气象条件对ET 及0E 的影响相同,故应用“α值法”较为接近实际,也较为稳定。对于水稻及土壤水分充足的旱作物,用此式计算,其误差一般小于20%~30%;对土壤含水率较低的旱作物和实施湿润灌溉的水稻,因其腾发量还与土壤水分有密切关系,所以此法不太适宜。 根据资料提供的20cm 口径逐日蒸发量,可求得80cm 口径逐日蒸发量,并求出生育期内蒸发量的总和,即:

利用需水系数值α根据(式2-1)可求得生育期的作物需水量总和,根据地区生育期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分配比,可得各生育阶段的作物需水量。根据生育阶段天数的不同,将各生育阶段的作物需水量平均到每天,即逐日耗水量,则求得各生育阶段的逐日耗水量。 2、水量平衡方程 ET M K P W W W T t -+++=-00, 式中:W t 、W 0 :时段初和任一时间t 时的土壤计划湿润层内的储水量。 W T :由于计划湿润层增加而增加的水量。 P 0 :降雨入渗量,即有效降雨量。本灌区的降雨入渗量可根据降雨量与次降雨有效利用系数求得。即以连续降雨日期中降雨最大的日期为降雨日期,降雨量为该阶段的降雨量之和P ,用该降雨阶段雨量之和乘以次降雨有效利用系数σ,即P 0 = σP ,σ选取原则如下:次降雨量P (mm )< 5, σ=0 , P=5~50 , σ= 1.0, P=50~100 , σ= 0.9, P=100~150 ,σ= 0.75 , P>150,σ=0.70。 K :时段t 内的地下水补给量,用所占玉米生育期需水量的百分数表示,这里忽略不计。 M :时段t 内的灌溉水量。 ET :时段t 内的作物田间需水量,已由第一步计算求得。 3、灌溉定额即允许储水深度上、下限的计算 式中:m —灌水定额,m 3/亩; H —时段内土壤计划湿润层的深度,m ; γ—计划湿润层内土壤的干容重,t/m 3; —时段内允许的土壤最大含水率和最小含水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