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保护课程设计报告

合集下载

《水污染及其防治作业设计方案》

《水污染及其防治作业设计方案》

《水污染及其防治》作业设计方案
一、设计目标
本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水污染的成因、影响以及防治措施,培养学生的环保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设计内容
1. 水污染的定义和分类
2. 水污染的成因及影响
3. 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4.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设计步骤
1. 学生自主进修:学生通过课前阅读相关教材和资料,了解水污染的基本观点和分类。

2.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水污染的成因及影响,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 提出解决方案:学生根据讨论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水污染防治措施,并进行讨论和修改。

4. 撰写报告:每个小组撰写一份关于水污染及其防治的报告,包括定义、成因、影响、防治措施等内容。

5. 展示效果:学生进行报告展示,展示自己的钻研效果,并接受其他同砚和老师的评判和提问。

四、设计评判
1. 学生报告的内容是否全面、准确。

2.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是否积极参与、合作。

3. 学生是否能够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4. 学生的报告展示是否清晰、有条理。

五、设计总结
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水污染问题,还能够培养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认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这次作业设计,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性,并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共同珍爱我们的地球故里。

水环境保护课程设计报告书

水环境保护课程设计报告书

水环境保护课程设计报告书一、课程基本信息概述课程名称:水环境保护课程类型:公共必修课程学时:24学时学分:2分授课方式:面授课程关系:旅游环保、环境保护、生态保护二、课程目的和要求1. 课程目的: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水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掌握水环境污染的成因和防治方法,以此提高对水资源的认知和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2. 课程要求:(1)了解水污染的成因和危害。

(2)掌握水污染的防治方法。

(3)了解水环境保护相关法规和政策。

(4)了解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安排1. 课程内容:(1)水污染成因和危害(2)水污染防治方法(3)水环境保护相关法规和政策(4)水资源可持续利用2. 教学安排:第一讲:水污染的成因和危害(6学时)1. 水污染的定义和分类2. 水污染的成因和危害3. 水污染的防治措施第二讲:水污染防治方法(6学时)1. 生物法2. 机械法3. 处理法第三讲:水环境保护相关法规和政策(6学时)1. 国家水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2. 地方水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第四讲: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6学时)1. 水资源的概念和特点2. 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3. 水资源节约利用和合理分配四、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1. 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2)案例分析(3)小组讨论和交流(4)实地考察2. 评价方式:(1)期末考试(2)实验报告(3)小组讨论和交流(4)参与度和课堂表现五、教学资源和保障1. 教学资料:(1)教材:《水环境保护》(2)教师课件2. 环境要求:教室要求通风设备齐全、课后保持教室卫生,保证授课展示的环境卫生安全。

六、参考书目1. 刘品宜.水环境保护[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 沈茂山.水环境污染防治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3. 朱庆,肖鹏等.环境保护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4. 贾治邦.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环境水利学课程设计

环境水利学课程设计

环境水利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环境水利学的基本概念,掌握水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

2. 使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现状,掌握水资源分布、利用及保护的相关知识。

3. 帮助学生掌握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了解环境保护在水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环境水利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设计简单的水利环境保护方案。

2. 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水资源相关数据的能力,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依据。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能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国家水资源安全,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水利工程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形成绿色发展的理念。

3. 引导学生尊重自然、珍惜水资源,培养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良好习惯。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课程性质为理论实践相结合。

在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环境水利学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形成正确的环保观念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环境水利学基本概念与原理:包括水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水资源评价方法、水环境容量与自净能力等。

教材章节:第一章 环境水利学导论2. 我国水资源现状与分布:介绍我国水资源总量、分布特点、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教材章节:第二章 我国水资源概况3. 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分析水利工程对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保护措施。

教材章节:第三章 水利工程与环境4. 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探讨水资源保护策略、节水技术以及水资源合理配置。

教材章节:第四章 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5. 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水资源状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教材章节:第五章 实践教学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如下:第一周:环境水利学基本概念与原理第二周:我国水资源现状与分布第三周: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第四周: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第五周:实践教学环节(含小组讨论、成果展示)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和课程目标,使学生全面掌握环境水利学知识,为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水循环的课程设计

水循环的课程设计

水循环的课程设计导言:水是生命之源,而水循环是地球上水资源的重要循环过程。

了解水循环对于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至关重要。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水循环的相关知识,本文将针对水循环的特点以及相关环境问题,设计一节课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

一、水循环的概念介绍(15分钟)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介绍水循环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水循环是地球上水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循环运动,包括蒸发、凝结、降雨等过程。

同时,带领学生思考水循环的重要性,并激发他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

二、水循环的主要过程解析(30分钟)接下来,教师可以详细讲解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雨、入渗和径流等环节。

在讲解过程中,可以利用实例和动画图示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循环的运行机制。

并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环境条件下水循环的差异以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水循环与环境问题的关系(35分钟)在了解了水循环的基本原理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水循环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

比如,浇水过度会导致土壤流失,雨水的酸化会对生物造成伤害等。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充分思考不同环境问题对水循环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四、实践活动:观察降雨过程(40分钟)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水循环的理解,可以安排一次观察降雨过程的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一个开放场地,使用透明容器收集雨水,并观察雨水的蒸发、凝结和入渗等过程。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更加深入地体会到水循环的动态变化,同时增强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五、总结与反思(10分钟)在课程结束前,教师可以进行课堂总结,并要求学生回答一些问题以检查学生对水循环知识的掌握程度。

同时,鼓励学生从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感受展开自由发言,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和环境保护实践中。

最后,提醒学生需要继续加强对水循环的学习和关注,共同保护地球的水资源。

结语:通过本节课程的设计,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水循环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环境问题,培养对水资源的珍惜意识,并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环境保护规划课程设计

环境保护规划课程设计

环境保护规划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了解我国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规;3.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影响;4.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5.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我国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规;3.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影响;4.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和措施;5.环保案例分析。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章节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以及我国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规;2.讨论法:分组讨论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影响,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和措施;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环保案例,让学生了解环保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挑战;4.实验法:学生进行环保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提供《环境保护规划》教材,供学生学习和参考;2.参考书:推荐相关的环保参考书籍,供学生进一步阅读;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和视频资料,用于讲解和展示环保知识和案例;4.实验设备:准备环保实验所需的设备器材,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本章节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能力;2.作业:布置相关的环保作业,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3.考试:安排一次环保知识的考试,评估学生的综合理解和运用能力;4.小组项目:学生分组进行环保项目的实践和研究,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安排本章节的教学安排如下:1.教学进度:按照教学大纲的安排,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2.教学时间:安排适量的课堂时间,结合课外作业和实践活动,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3.教学地点:选择适合的教室和实验室等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选题背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水环境问题越来越引发人们的关注。

水污染成为影响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各国政府和企业在处理水污染问题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同时也在提高大众的环保意识和水资源的节约使用上下功夫。

我校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立基于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和工程实践,以提高学生的污染治理理论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

本次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实际的案例分析和工程模拟,使学生深入了解并掌握水污染防治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和操作技能,为将来从事环境保护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设计目标1.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水污染防治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和操作技能;2.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实践能力;3.学生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精神。

课程设计内容课程设计题目设计一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满足其以下设计要求:1.日处理污水量为10万m³,采用生物处理工艺;2.除氮去磷达到国家二级标准;3.污泥产生量1000kg/d;4.设计年限20年;5.针对本工程,完成工艺流程、设备选型、设施布局和运行维护等设计任务。

设计过程1.技术论证。

根据工程现场实际情况,结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确定采用生物处理工艺进行污水处理。

并通过仿真模拟、文献查阅和现场调查等方式,确定工艺流程,设计生物滤池群、曝气系统和污泥回流等设备;2.设备选型。

根据设计要求和工艺流程,选择适合的生物滤池、曝气机和污泥回流泵等设备;3.设施布局。

合理安排污水进水、出水、污泥处理和设备维修等区域,保证正常运行;4.运行维护。

制定详细的运行规程和维护计划,确保设备运行稳定、处理效果达标。

设计成果完成设计后,应提交以下成果:1.设计报告,包括技术论证、工艺流程、设备选型、设施布局和运行维护等方面的内容;2.设计图纸,如工艺流程图、平面布置图等;3.设计计算书,如生物滤池体积计算、曝气机电功率计算等。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课程教学探讨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课程教学探讨
2 . 2教学 内容 滞 后 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理论与技术发展很快 , 随
1. . 1 6熟悉节约用水理论、 法律法规 、 节水指 标体系、节水技术与措施 ,污水处理再生回用技
术。 11 了解 污染 物 在水 环 境 中迁 移 转化 的 物 .7 . 化与生物学作用 ,污染水体修复的理论工程技术 措施 , 流域水资源保护的法律、 技术与工程措施 。 1 . 2教学 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获得水资源分析 的基础理论、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 使学生系统地 掌握水资源形成、评价、供需平衡分析的基本概 念、 理论与方法 ; 掌握取水工程的基本概念、 理论、
之涌现 出许多新理论、 新规范 、 新技术 、 新设备及 新设计方法等, 并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但是教材内 容并没有加以更新或添加 。如教材中水资源的现 状及存在问题这些年有所变化 ; 室外给水设 , 像《 计规范》 《 、污水排放标准》 等也有新的变化 , 而教 材中这些 内容并没有更新 。这就给教学提出了挑 战。 23 -与给 排水 专 业相 关 的课程 内容不 突 出 本课程 中对给排水专业 的学生来讲重点是 取水 工程 的设计 计算 。 在讲 授 过程 中 , 但 由于教 材 内容多导致这部分内容所 占比例偏少,而且我校 对这门课程也没有设置课程设计 ,从而导致学生 在做毕业设计时问题较多。 3教学改革 31 .充实 教学 内容 前已述及 目前本课程教材 内容滞后 , 需要教 师在授课时要把一些新理论 、 新规范、 新方法等新 内容充实到教学 内容中去,使学生既了解传统 内 容, 也能掌握新知识 。 此外教师也可收集一些工程 实例穿插讲授, 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2 出教 学重 点 .突 依据给排水专业指导委员会提 出的课程设 置与培养方案,可对该课程与其他课程进行整体

水资源规划课程设计

水资源规划课程设计

水资源规划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掌握水资源的基本知识。

2. 学生能了解水资源规划的重要性,掌握水资源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学生能了解我国水资源利用的现状,认识到水资源保护的紧迫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水资源分布和利用情况,提高空间分析能力。

2. 学生能运用水资源规划方法,设计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方案,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树立珍惜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的意识,培养环保责任感。

2. 学生能关注我国水资源问题,提高对国家发展战略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3.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本课程针对八年级学生,结合地理学科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课程内容紧密联系课本,以提高学生对水资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目标,引导学生关注实际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基本技能,同时培养其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要求注重实践性、探究性和合作性,以实现课程目标的达成。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水资源基础知识:- 水资源概念与分布特点(教材第3章第1节)- 水循环过程及其重要性(教材第3章第2节)2. 水资源规划与管理:- 水资源规划的基本原则(教材第4章第1节)- 水资源规划的方法与应用(教材第4章第2节)- 水资源管理措施及效果评估(教材第4章第3节)3. 我国水资源现状与保护:- 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及问题(教材第5章第1节)- 水资源保护策略与措施(教材第5章第2节)教学进度安排如下:- 第一周:水资源基础知识学习,认识水资源的分布与循环过程;- 第二周: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掌握规划原则与方法,学会设计水资源利用方案;- 第三周:我国水资源现状与保护,分析水资源利用中的问题,探讨保护策略与措施。

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系统性地组织教学,使学生在掌握水资源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环境保护课程设计报告书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年月日马鞍山·河海大学文天学院目录1.设计背景及其要求 (3)2.污染源评价 (6)2.1 评价过程 (6)2.2 评价结论 (7)3.水环境现状评价 (7)3.1 单因子评价法 (7)3.1.1 计算方法 (7)3.1.2 评价过程 (7)3.1.3 评价结论 (10)3.2 模糊综合评价法 (10)3.2.1 计算步骤 (10)3.2.2 评价过程 (10)3.1.3 评价结论 (13)4.水环境影响评价 (13)4.1 计算方法 (13)4.2 计算结果 (13)4.3 水质指标沿程变化图 (16)4.4 评价结论及预期环保目标 (17)5.水环境保护对策与建议 (17)5.1 区域现状及其未来规划 (17)5.2 保护对策及建议 (18)1、设计背景及其要求某地拟建一个化工厂,生产几种化工产品,其地理位置见下图。

图1 化工厂位置示意图经过工程分析,取得如下资料: 1、 废水污染源表1 化工厂排放工业废水情况表废水名称 排放量(m 3/d )污染物名称 排放浓度(mg/L )含酚废水 500挥发酚30氨氮10 含氰废水400氰 0.6 酸碱废水5000DO3.0 BOD 5 120 COD 250 pH7.8全厂共有三股废水,分别是含酚废水、含氰废水、酸碱废水,每股废水的水质、水量如下表1所示,废水通过工厂的废水排放管排入连河。

2、 生活污水污染源3.2km3.2km2.8km30.8km北市区(人口:40000)拟建化工厂 公路废水排放管生活污水排放管取水口IIIIIIIVV连河鱼塘乡镇市区4万人排放的生活污水直接进入连河,其水量、水质情况如表2所示:表2 生活污水排放情况表污水名称排放量(m3/d)污染物名称排放浓度(mg/L)生活污水6000 COD 200 BOD580 DO 4.03、水环境现状(1)河流名称为连河,全长40km,多年来市环境监测站对河流进行了丰枯季水质监测,其中,不利的枯水期水质情况如表3所示,水温10 C。

表3 连河枯水期水质情况断面污染物浓度(mg/L)DO BOD5COD 氰挥发酚氨氮pHI 7.0 3.0 15 0.04 0.003 0.4 7II 6.5 3.3 17 0.045 0.004 0.6 7III 5.0 3.6 22 0.055 0.006 1.2 6.8IV 4.0 5.0 29 0.050 0.005 0.7 7.8V 5.5 3.7 17 0.044 0.004 0.8 7.5(2)河流断面面积、流量、各断面特征值如表4所示。

表4 连河各断面特征值表断面号断面面积(m2)流量(m3/s)旁侧入流距离(km)BOD5耗氧系数k1(d-1)复氧系数k2(d-1)COD降解系数(d-1)酚降解系数(d-1)氨氮降解系数(d-1)氰降解系数(d-1)I 19.5 3.8 0 00.95 3.89 0.150.0210.10.03II 19.5 3.8拟建化工厂废水3.2 3.17 0.15 0.1III 37.2 3.868 0 6.4 2.30 0.15 0.1IV 37.2 3.868 生活污水9.2 5.690.17 0.1V 37.2 3.937 0 40 4.02 0.19 0.24、其它情况(1)城市周围是农田和树林,在拟建化工厂位置上是农田,这一带没有道路通向市区,没有输电线和地下管线。

(2)靠着拟建工厂的河边有很多芦苇,附近有不少小鱼塘,河内有各种常见家鱼、水生植物和浮游生物。

(3)化工厂建成后拟建一条公路通向城市区,工厂职工500人,随着化工厂的建设,附近将有不少配套工厂建设起来。

(4) 在连河V 断面处设置取水口,供应鱼塘养殖用水。

5、 评价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执行《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见附表),单因子评价执行三级标准;化工厂排放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一级标准(见表5)。

表5 主要污染物排放标准(GB8978-1996)序号 污染物名称 标准限值(mg/l )标准来源1 化学需氧量(COD ) 100 GB8978-19962 五日生化需氧量(BOD 5)30 3 挥发酚 0.5 4 氨氮 15 5氰化物0.56、 环境目标连河水质在V 断面处达到渔业用水要求,满足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III 类标准。

7、课程设计内容(1) 污染源评价三股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确定主要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排序(DO 和pH 不考虑),列表计算,并画图表示。

(2) 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采用两种方法进行评价:1)单因子评价法:确定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断面排序,列表计算,并画图表示。

2)模糊综合评价法(不做PH )确定每一个评价因子的隶属函数和隶属度; 确定权重向量;综合评价:对第IV 断面和第V 断面进行模糊综合评价,采用模型1和模型2,并进行比较。

(3)水环境影响评价1) 以两个断面间参数的平均值代替两个断面间任一点的参数的数值。

2) I 断面各污染物的浓度作为起始断面的污染物浓度。

3) 数学模型:采用合适的数学模型,计算BOD 浓度、DO 浓度、氧亏、COD 、挥发酚、氨氮、氰浓度沿程变化情况,编程计算,并列表、画图表示。

每一个评价因子浓度沿程变化曲线。

(7个) (4)评价结论1)污染源评价结论 2)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论3)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4)化工厂能否建设,是否满足环境保护目标?5)水环境保护对策与建议2.污染源评价2.1 评价过程Pij Pj化工厂Pj生活污水∑Ki Pi KiP挥发酚328.5 0 328.5 0.08903291 COD0.546563158P氨氮 1.216666667 0 1.216666667 0.00032975 BOD5 0.364045 687P氰0.10512 0 0.10512 0.00002849 挥发酚0.089032 913PBOD5 876 467.2 1343.2 0.36404569 氨氮0.000329 752PCOD 1140.625 876 2016.625 0.54656316 氰2.84905E -05∑2346.44679 1343.2 3689.646787 化工厂0.635954 313K化工厂0.635954313K生活污水0.364045687 生活污水0.3640456872.2 评价结论主要污染源是化工厂,主要污染物是COD 和BOD5(累计污染负荷比等于80%左右)。

3.水环境现状评价3.1 单因子评价法 3.1.1 计算方法以下是单因子评价执行三级标准的数值及已知条件Dof(mg/L) 11.25 T(℃) 10挥发酚(mg/L) 0.005 Dos(mg/L) 5 BOD5(mg/L)4 氨氮(mg/L)1 PH 上 9 COD(mg/L) 20PH 下 6 氰(mg/L)0.1单因子评价指数的计算过程:os of oiof DO D D D D I --= ;os oi D D ≥ osoi DO D DI 9-10=;os oi D D 〈 0.7≤PH 下PH PHiI PH --=0.70.7 0.6=下PH ;0.7〉PH 0.70.7--=上PH PH I i PH 0.9=上PHiii S C I =;Ci 为第i 种评价因子在环境中的观测值,Si 为第i 种评价因子的评价标准;3.1.2 评价过程用以上这些公式可计算得下表:断面单因子评价指数断面污染和 DOBOD5COD氰挥发酚 氨氮pH∑I 0.68 0.75 0.75 0.4 0.6 0.4 0 3.58 II 0.76 0.825 0.85 0.45 0.8 0.6 0 4.285 III 1 0.9 1.1 0.55 1.2 1.2 0.2 6.15 IV 2.8 1.25 1.45 0.5 1 0.7 0.4 8.1 V 0.92 0.925 0.85 0.44 0.80.8 0.25 4.985对每个断面评价因子的单因子评价指数排序和对污染断面排序得下表: 断面 I 断面 II 断面 III 断面 IV 断面 V BOD 5 0.75 COD 0.85 挥发酚 1.2 DO 2.8 BOD50.925COD 0.75 BOD50.825 氨氮 1.2 COD 1.45 DO 0.92DO 0.68 挥发酚0.8 COD 1.1BOD51.25COD 0.85挥发酚0.6 DO 0.76 DO 1挥发酚1挥发酚0.8 氰0.4 氨氮0.6BOD50.9 氨氮0.7 氨氮0.8 氨氮0.4 氰0.45 氰0.55 氰0.5 氰0.44 pH 0 pH 0 pH 0.2 pH 0.4 pH 0.25断面单因子评价指数和IV 8.1III 6.15V 4.985II 4.285I 3.583.1.3 评价结论由于单因子评价执行三级标准,则所有评价因子的实测值都是与三级标准数值进行比较的。

若1≤I ,则表示评价因子满足三级标准,若1〉I ,则表示评价因子不满足三级标准。

由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断面Ⅰ、断面Ⅱ和断面Ⅴ的单因子评价指数均小于1,即满足三级水质标准;断面Ⅲ和断面Ⅳ均有大于1和小于1的评价因子,但是断面Ⅲ的单因子评价指数和大于7,则可判断其不满足三级水质标准,断面Ⅳ的单因子评价指数和虽小于7,但其大于1的评价因子均是主要污染物,故也不满足三级水质标准。

3.2 模糊综合评价法 3.2.1 计算步骤(1)建立评价因素集合及评语集合 (2)建立单因素评价矩阵R(3)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素的权重 (4)模糊层次综合评价 3.2.2 评价过程(1)建立评价因子集合及等级集合 U={DO,BOD,COD,氰,挥发酚,氨氮} V={Ⅰ级,Ⅱ级,Ⅲ级,Ⅳ级,Ⅴ级} (2)建立单因子评价矩阵R测点1单因素评价矩阵1R ,即⎥⎥⎥⎥⎥⎥⎥⎥⎦⎤⎢⎢⎢⎢⎢⎢⎢⎢⎣⎡=⎥⎥⎥⎥⎥⎥⎥⎥⎦⎤⎢⎢⎢⎢⎢⎢⎢⎢⎣⎡=000286.0714.000667.0333.00000222.0778.00001000010000667.0333.01615141312111R R R R R R R测点2单因素评价矩阵2R ,即⎥⎥⎥⎥⎥⎥⎥⎥⎦⎤⎢⎢⎢⎢⎢⎢⎢⎢⎣⎡=⎥⎥⎥⎥⎥⎥⎥⎥⎦⎤⎢⎢⎢⎢⎢⎢⎢⎢⎣⎡=008.02.0000333.0667.00000111.0889.0006.04.00007.03.00000333.0667.02625242322212R R R R R R R 测点3单因素评价矩阵3R ,即⎥⎥⎥⎥⎥⎥⎥⎥⎦⎤⎢⎢⎢⎢⎢⎢⎢⎢⎣⎡=⎥⎥⎥⎥⎥⎥⎥⎥⎦⎤⎢⎢⎢⎢⎢⎢⎢⎢⎣⎡=06.04.00008.02.000009.01.0008.02.000004.06.00001003635343332313R R R R R R R测点4单因素评价矩阵4R ,即⎥⎥⎥⎥⎥⎥⎥⎥⎦⎤⎢⎢⎢⎢⎢⎢⎢⎢⎣⎡=⎥⎥⎥⎥⎥⎥⎥⎥⎦⎤⎢⎢⎢⎢⎢⎢⎢⎢⎣⎡=006.04.00001000001001.09.00005.05.00005.05.0004645444342414R R R R R R R测点5单因素评价矩阵5R ,即⎥⎥⎥⎥⎥⎥⎥⎥⎦⎤⎢⎢⎢⎢⎢⎢⎢⎢⎣⎡=⎥⎥⎥⎥⎥⎥⎥⎥⎦⎤⎢⎢⎢⎢⎢⎢⎢⎢⎣⎡=004.06.0000333.0667.00000133.0867.0006.04.00003.07.00005.05.005655545352515R R R R R R R (3)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素的权重① 确定评价因素集 {}氨氮挥发酚,氰,,,,COD BOD DO U = ② 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A⎥⎥⎥⎥⎥⎥⎥⎥⎦⎤⎢⎢⎢⎢⎢⎢⎢⎢⎣⎡=12/14/1664213/188********/18/19/1113/16/18/19/1113/14/15/16/1331A③ 计算重要性顺序求得判断矩阵A 的最大特征根对应的特征向量W ,W=(W1,W2,…,Wn)T即为所求的各指标的权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