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国》结构分析
鉴赏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

鉴赏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1《我的祖国》的创作背景《我的祖国》是捷克民族乐派的奠基人贝德里希·斯美塔那(Bedrich Smetana,1824-1884)晚年创作的交响诗套曲。
斯美塔那生活的年代,捷克正处于深重的民族灾难之中,奥地利和德意志的封建统治者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对捷克民族进行控制和日耳曼同化。
随着法国大革命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爆发,欧洲许多经济落后或政治上长期遭受其他国家统治的国家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复兴民族文化的运动,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运动应此发展。
在音乐领域,民族主义音乐家们更注重音乐的民族性。
他们以具有民族特点的音乐元素、题材等作为音乐创作的基础,同时与浪漫主义音乐表现手法巧妙地结合,创作出焕然一新的音乐作品。
斯美塔那就是其中的一员,他的世界观与艺术观正是在“觉醒运动”、“民族复兴运动”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
1861 年,创作已达到成熟时期的斯美塔那回到了家乡布拉格,积极从事有利于民族音乐发展的各种艺术活动和社会活动。
他创建了捷克国家歌剧院,开办音乐学院,先后创作出多首反映捷克民族音乐作品,最大的计划是创作一部交响诗套曲,但是丧失听力使斯美塔那承受着极大的精神负担。
但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极其高超的艺术造诣以及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创作出《我的祖国》、《我的生活》等多首旷世佳作。
“想到我的家庭,想到还必须为我的人民和祖国工作,我就要活下去,做新的工作。
把自己心里拥有的一切都献给我们的民族。
”2《我的祖国》的题材特点交响诗由李斯特首创,盛行于19 世纪下半叶和20 世纪初,是受非音乐的概念、故事或“标题”的启发而创作的具有描述性、抒情性、戏剧性的单乐章标题管弦乐曲。
斯美塔那是响应李斯特交响诗体裁最早的捷克作曲家,但在题材方面没有延续李斯特交响诗那种单一的文学题材形式,而是开创出属于捷克民族的全新的交响诗题材。
《我的祖国》由六首交响诗组成,分别是《维舍拉德》、《沃尔塔瓦河》、《沙尔卡》、《波西米亚的平原与森林》、《塔博尔》、《布兰尼克》,它们不仅描绘出斯美塔那心中丰富多彩的祖国,也反映了斯美塔那在艺术上强大的创新精神。
初中音乐《鉴赏我的祖国》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播放第一组图片,解放军抗洪抢险
2、播放第二组图片:谁是最可爱的人里的战士一口炒面一口血的图片
3、提问图中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4、用“讲”的方式欣赏作品
6、提出问题(1)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2)通过聆听你联想到了什么
互动与创编活动
老师教一些简单动作,师生一起互动。
总结
让我们共同祝愿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祝愿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播放《祝福祖国》下课
1、学生认真聆听并感叹先辈的不易
学生跟着老师打拍子
1、有利于帮助更好的感受与理解作品
2、容易在爱国的情怀上与学生形成共鸣
突出了学生对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学会如何聆听和鉴赏音乐的方法
板书设计
《我的祖国》
教学反思
通过欣赏《我的祖国》这首作品唤起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弘扬了社会上的正能量,激人奋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习鉴赏《我的祖国》。
2、分析、探究音乐作品的构成要素及艺术特点。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学生学情分析
当下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淡薄,不同于专业的音乐学习者,他们对于音乐文化是陌生的,只是平常自己在电视上或者文艺晚会上听听音乐。所以,在音乐鉴赏课上,多让学生用心聆听,感受所要表达的感情,让学生自己多讨论问题,老师加以讲解,这样才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
作品:
1、关于体裁
2、本作品分为七个部分
3、歌曲的特点:
节奏的特点,八分或者附点节奏比一比(做拍手游戏)
6.看歌谱听音乐
找出6/8和9/8拍子的位置并分析歌曲可以分几部分(A﹢B)
歌曲分析:单二部曲式结构:
A段旋律起伏,优美动听,深情地表现了人们对祖国的依恋.
《我的祖国》钢琴曲赏析报告

《我的祖国》钢琴曲赏析报告一、歌曲《我的祖国》的创作背景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55年的时候,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上甘岭》完成了制作,但是当时作为电影插曲的《我的祖国》却一直没有完成创作。
刚开始这首插曲的歌词是由导演和同事一起进行创作的,但是后来让作曲家为其谱曲的时候,由于歌词的内容没有被刘炽认可,他反复的念来念去总觉得歌词中缺少某种能够打动他的东西,无法为之配上合适的曲调,于是就请自己的老师乔羽为《我的祖国》重新谱写歌词。
当时乔羽老师本来没有在长春,而是在江西体验生活,但是当他接到长春电影制片厂的邀请后,就立马回到了长春,乔羽老师回来以后第一时间看了这部电影和现场上甘岭的布置,虽说这部电影是讲述抗美援朝的战争,歌词理应具有雄赳赳,气昂昂的气势,而且应该写的雄壮、激昂,可是乔羽老师觉得这样的思路缺乏一种情感,不能营造出这部电影需要的那种氛围。
于是,乔羽老师抛开电影的束缚,凝神去想最能震撼心灵的东西,那就是长江,后来乔羽老师又亲自去看了长江,那也是他第一次见到真正的长江,长江的那种宽广,江水的那种清澈,给了他很大的震撼,看着那一眼望不到边的江水泛着片片白舟,还有那跨过长江,漫山遍野的水稻田,真是美不胜收。
于是他的脑海中就出现了一句让我们至今难忘的歌词,即“一条大河波浪宽……”,有了第一句歌词以后,后边的歌词顺着这个意境慢慢的推敲,经过十几天的反复吟诵琢磨终于完成了《我的祖国》的歌词创作。
当他把创作好的歌词交给刘炽的时候,他瞬间就让歌词的田园和壮阔所打动。
为了能为其配上朗朗上口的曲调,反复对比了十几首歌曲的曲调,经过一周的反复思索最终根据《小放牛》改编而成的《卢沟问答》中的旋律,再经过不断的修改之后,终于创作出了与《我的祖国》歌词相匹配的曲调。
而后这首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我的祖国》就诞生了,从此成为家喻户晓的歌曲。
二、钢琴作品《我的祖国》音乐风格的特征(一)曲式结构钢琴作品《我的祖国》是由同名的声乐作品所改编而成的,在这首钢琴曲中主要运用的是五声调式。
钢琴作品《我的祖国》音乐风格以及演奏方法论述

13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4/ 04歌曲原有的主题旋律,采用加花、装饰等手法,使歌曲的主题旋律随着变奏进行和声。
钢琴曲中用到了大量协和音程,使音乐的旋律变得更加悦耳动听,直击听众内心,能更好地激发听众的内心情感。
蒋泓在改编歌曲的时候,主要是结合传统变奏曲的结构来改编的,同时将并列的二部曲式当成了歌曲的主题,通过在歌曲后半部分采用加花和装饰的手段,使歌曲的主题旋律随着变奏进行织体与和声的伴奏,这样就完成对歌曲调式的改编目标。
歌曲《我的祖国》在经过改编后,乐器的主题会随之发生变化,这样会提高音乐曲目艺术创造的难度。
歌曲《我的祖国》作为一首经典老歌,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后,仍然在艺术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主要取决于它自身蕴含的特有音乐特色。
独特的音乐特色决定了在改编歌曲的时候,不需要大张旗鼓地变奏,避免在改编时和歌曲的主题旋律出现较大偏差,使钢琴作品和歌曲在主题上体现出高度契合性,从而提高听众对钢琴作品的认可与接受程度。
蒋泓在改编歌曲《我的祖国》时,用到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通过欣赏钢琴曲《我的祖国》,可以发现钢琴作品中的主题和原本歌曲的旋律有十分密切的联系,这也使变奏的效果达到了最理想的状态。
蒋泓充分借鉴了原歌曲中的经典旋律以及作者迫切想要通过表达自身情感时的心理动态,在动静结合、怀旧与创新之间留存,同时又能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体现出优美的歌声,正是这种音乐风格使得钢琴曲《我的祖国》得到了广泛流传,受到了广大听众的青睐。
2、作品和声国内钢琴改编作品普遍都有非常广泛的题材,多数改编作品的调式、调性都采用五声音阶或者七声音阶。
钢琴作为一种西方乐器,在我国的发展距今,无数作曲家在借鉴西方钢琴写作手法的基础上融入了丰富的民族音乐元素,实现了中西方声乐艺术有机结合。
蒋泓教授改编的《我的祖国》,作品以C 宫调式开头,将主调五个柱式与弦琶音形式的开始,随后出现了主调的分解和弦,并使C 宫调式一直向主题延伸,将主题当成切入点,保留了旋律所具备的中国民歌特色,并将适量西方声乐元素融入了作品当中。
我的我的祖国 曲式 -回复

我的我的祖国曲式-回复曲式是音乐作品的通用结构,它规定了不同部分的长度、排列顺序和主题的发展。
《我的祖国》是一首流行歌曲,它的曲式也遵循了一定的规律。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逐步回答关于《我的祖国》曲式的问题,并探讨它的艺术意义。
首先是题目中提到的“我的我的祖国曲式”。
这首歌的曲式可以简单归纳为:A-A-B-A。
这意味着歌曲由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前三个部分是相同的,最后一个部分与前面三个部分相比有所不同。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讨这个曲式。
正如曲式所示,这首歌包含三个相同的部分,我们可以将其标记为A1,A2和A3。
这三个部分在音乐结构上是相似的,在旋律上也有类似的变化。
这种重复的结构使得歌曲既有连贯性又有变化,让听众感到熟悉又不会感到枯燥。
A1部分以“我的祖国”为主题,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
从歌词到旋律,都充满了对祖国的美好描绘。
这部分的音乐通常是欢快的,令人振奋,通过鲜明的旋律和节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A2部分在旋律上和A1类似,但歌词内容略有变化。
这部分通常用来表达对祖国的希望和祝福。
通过与A1部分的相似之处,A2部分营造出一种回旋的效果,让听众感到歌曲的连贯性和稳定性。
接下来是B部分,这是与前三个部分不同的一个部分。
B部分在旋律和和声上有所变化,并且歌词内容更加深刻。
这部分通常用来表达对祖国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通过与前三个部分的对比,B部分带来了一种戏剧性的转折,使整首歌更加富有张力。
最后,回到A部分,这次是A3部分。
与A1和A2部分类似,A3部分在旋律上和A1部分相同,但歌词内容有所变化。
这部分通常用来总结前面的内容,重申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
通过再次回到A部分,歌曲给人一种闭环的感觉,让听众感到满足和完整。
这样,通过对《我的祖国》曲式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首歌以A-A-B-A 的结构进行组织,通过重复和变化的方式展示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关注。
这种曲式设计既有连贯性又有变化,使听众在欢快的旋律中感受到祖国的美好,同时也能通过B部分带来的戏剧性转折感受到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斯美塔那交响诗套曲_我的祖国_音乐本体研究》

Music ontology research on Smet ana’s symphonic poem divertimento "My Motherland"AbstractCzech national school famous representative composer Smetana's symphonic poem divertimento "My Motherland" is the pinnacle of the composer, this work presents an entirely new form, given the new artistic effect of this new genre of symphonic poem. Besides, the skillful composition technique in this work also enables the composers to be listed among the world-famous composers. As the founder of Czech music, Smetana's symphonic poem the divertimento plays a pivotal role. Smetana introduces the folkloric elements in a new form enabling to achieve a big step forwar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genre of symphonic poem. In this thesis, the author will take into account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structure, harmony, orchestration, and polyphonic to carry out a meticulous research on the music ontology situations of these six movements.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even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an introduction, it mainly explains the factors behind the choice of this research topic; Chapter II mainly describes the life of the composer and his divertimento creation background; Chapter III explores the structure of each movement, summarizes its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the fourth chapter analyzes the harmo ny, searching for the Smetana’s development factors influencing functional harmony in this divertimento; the fifth study researches the orchestration characteristics, summarizes the situation of the orchestration techniques used in the divertimento; Chapter VI analyzes the polyphonic operation situation, summarizes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when Smetana writing polyphonic; In conclusion, I will summarize the influence of Smetana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genre of symphonic poem, and through its development impact snoop into the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of China's symphonic poem.Through the writing of this paper, the author firstly wants to have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genre of the symphonic poem, and hence has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Smetana, this great composer, has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contributions of his work "My Motherlan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ymphonic poem; Second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various aspects of Composition techniques Theory, the author wants to be ab le to discover Smetana’s music characteristics; Third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Smetana on the development of Czech folk music, the author will be able to form a reflec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current Chinese symphonic poem music.Keywords: Smetana ,Symphonic,poem ,Structure Acoustic,Chestration polyphonic,folkloric目录摘要 (Ⅰ)Abstract (Ⅱ)目录 (Ⅲ)第一章引言........................................................1一、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 (1)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2)三、论文写作的内容、方法和特色 (5)第二章斯美塔那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创作概述 (7)一、斯美塔那“辉煌而凄惨”的一生 (7)二、交响诗套曲的创作背景 (8)三、题材简介 (9)(一) 描写祖国自然风景“伏尔塔瓦河”与“捷克的原野与森林” (9)(二)讲述捷克古老传说“维谢赫拉德”、“萨尔卡”、“布兰尼克” (10)(三)回顾捷克历史战争“胡斯战争” (11)第三章曲体结构的新趋势...........................................12一、复三部曲式..................................................12(一) 结构立足点...............................................13(二) 结构特点.................................................14 1.三段式中融合二段式.......................................16 2.结合赋格段...............................................17 3.奏鸣原则的体现...........................................17 4.“合成性”中部............................................18二、混合曲式....................................................19(一) 结构立足点...............................................19(二) 结构特点.................................................201.回旋曲式.................................................202.复三部曲式...............................................22 3.其它观点.................................................24三、双主题变奏曲式..............................................26(一) 结构立足点...............................................26(二) 结构特点.................................................271.结合赋格段...............................................29 2.贯穿曲式原则的渗透.......................................29四、单三部曲式与复三部曲式的中介性曲式..........................31(一) 结构立足点...............................................31(二) 结构特点.................................................32五、贯穿曲式....................................................33(一) 结构立足点...............................................33(二) 结构特点.................................................341.整体结构的延续性.........................................35 2.内部结构的复杂化.........................................36 3.内部结构的阶段性和双重性.................................38 4.结尾部分的综合性.........................................39第四章功能和声的继承与发展.......................................40一、对古典主义和声的继承........................................40(一) 典型的和声终止式.........................................40(二) 和声布局的功能逻辑.......................................41(三) 调性布局的功能逻辑......................................42(四) 副属和弦的运用..........................................42(五) 转调手法的继承性........................................43二、对古典主义和声的发展........................................44(一) 混合调式.................................................44(二) 持续音...................................................46(三) 变化音...................................................46(四) 转调方式的扩展...........................................47(五) 调性的连续进行...........................................48(六) 音阶半音化进行...........................................48第五章传统配器手法上的体现.......................................50一、同一主题的不同乐器组合......................................50(一) 第一首“维谢赫拉德”主题.................................50(二) 第四首“圆号主题”........................................52二、舞蹈场景的配器手法..........................................53(一) 巧妙的乐器安排...........................................53(二) 合适的音响布局...........................................56(三) 简单的和弦排列组合.......................................57三、圆号的功能体现..............................................57(一) 填充和声功能.............................................57(二) 充当木管功能.............................................61四、全奏中的配器手法............................................65(一) 织体式...................................................65(二) 合唱式...................................................68第六章复调手法的单一性...........................................70一、赋格段......................................................70(一) 具体分析.................................................701.第一首中部的“勇士操练兵器”场景.........................70 2.第四首描写“森林树叶簌簌作响”场景.......................74 3.第五首发展部分的“战歌第三句”发展阶段...................76(二) 赋格特点总结.............................................81二、卡农模仿....................................................81第七章交响诗体裁的发展..........................................84一、交响诗题材的开创性..........................................84二、音乐本体的创新性............................................85(一)作曲技术手法的新意......................................85 (二)融合民族性音乐素材......................................86 (三)套曲交响诗的形成........................................86三、对中国交响诗音乐发展的启示................................ (87)结语...............................................................90 参考文献...........................................................91后记...............................................................93第一章引言一、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一)对交响诗体裁的发展19世纪随着浪漫主义文艺的发展,作曲家们试图将音乐与文学、诗歌、美术等联系起来形成综合型的艺术。
《我的祖国》钢琴演奏的方法及音乐风格探究

《我的祖国》钢琴演奏的方法及音乐风格探究作者:任钊来源:《艺术评鉴》2022年第21期摘要:钢琴传入中国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伴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中国钢琴音乐在演奏技巧、理论基础等方面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中国的钢琴艺术实现了快速发展,中国钢琴音乐也成为了一门独立学科。
随着20世纪初“学堂乐歌”运动的兴起,以学校为中心,钢琴在中国得到了很高的关注度,此后越来越多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作品诞生。
本文将对张朝的钢琴作品《我的祖国》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对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以及张朝成长经历进行简短阐述,简要理解创作这部作品的故事背景,再从曲式结构、节奏特征、情感特征以及艺术特点等方面来探索这部作品的演奏方法及艺术风格。
关键词:《我的祖国》钢琴演奏音乐风格中图分类号:J6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2)21-0069-04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为人们丰富精神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高速发展,“中国制造”走向全球,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文化也步入了多元化、交融发展的新时代,在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也在广泛吸取世界文化的精华。
钢琴艺术虽起源于西方,但伴随着国内作曲家、钢琴家等艺术人才的涌现,结合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民族特色,创作出了许多中西融合的优秀钢琴曲目作品,推进了钢琴艺术在中国本土化的进程。
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艺术发展,既为我国艺术文化发展添砖加瓦,同时也为世界钢琴艺术的进步贡献了力量。
一、钢琴曲《我的祖国》的创作背景声乐作品《我的祖国》创作于1955年,是故事片《上甘岭》的插曲,由乔羽作词,刘炽作曲。
上甘岭战役被认为是朝鲜战场上最惨烈的战役,不仅奠定了朝韩的南疆北界,也换来了东亚地区几十年的和平。
然而在创作的过程中,整首歌的曲风并没有延续传统革命歌曲硬朗有力,而是将抒情与颂歌两种情感结合起来,前半部曲调婉转悠扬,抒发对于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后半部副歌混声合唱,在与前半部形成强烈情感起伏对比的同时,以更加宽广的节奏和壮阔的旋律,抒发了战士们热爱祖国的赤诚之心和革命情怀,体现了祖国的伟大、宏伟与壮丽。
鉴赏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

鉴赏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1《我的祖国》的创作背景《我的祖国》是捷克民族乐派的奠基人贝德里希·斯美塔那(Bedrich Smetana,1824-1884)晚年创作的交响诗套曲。
斯美塔那生活的年代,捷克正处于深重的民族灾难之中,奥地利和德意志的封建统治者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对捷克民族进行控制和日耳曼同化。
随着法国大革命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爆发,欧洲许多经济落后或政治上长期遭受其他国家统治的国家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复兴民族文化的运动,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运动应此发展。
在音乐领域,民族主义音乐家们更注重音乐的民族性。
他们以具有民族特点的音乐元素、题材等作为音乐创作的基础,同时与浪漫主义音乐表现手法巧妙地结合,创作出焕然一新的音乐作品。
斯美塔那就是其中的一员,他的世界观与艺术观正是在“觉醒运动”、“民族复兴运动”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
1861 年,创作已达到成熟时期的斯美塔那回到了家乡布拉格,积极从事有利于民族音乐发展的各种艺术活动和社会活动。
他创建了捷克国家歌剧院,开办音乐学院,先后创作出多首反映捷克民族音乐作品,最大的计划是创作一部交响诗套曲,但是丧失听力使斯美塔那承受着极大的精神负担。
但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极其高超的艺术造诣以及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创作出《我的祖国》、《我的生活》等多首旷世佳作。
“想到我的家庭,想到还必须为我的人民和祖国工作,我就要活下去,做新的工作。
把自己心里拥有的一切都献给我们的民族。
”2《我的祖国》的题材特点交响诗由李斯特首创,盛行于19 世纪下半叶和20 世纪初,是受非音乐的概念、故事或“标题”的启发而创作的具有描述性、抒情性、戏剧性的单乐章标题管弦乐曲。
斯美塔那是响应李斯特交响诗体裁最早的捷克作曲家,但在题材方面没有延续李斯特交响诗那种单一的文学题材形式,而是开创出属于捷克民族的全新的交响诗题材。
《我的祖国》由六首交响诗组成,分别是《维舍拉德》、《沃尔塔瓦河》、《沙尔卡》、《波西米亚的平原与森林》、《塔博尔》、《布兰尼克》,它们不仅描绘出斯美塔那心中丰富多彩的祖国,也反映了斯美塔那在艺术上强大的创新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祖国》结构分析
舞编181 林童憧
段落分布:
A:00:15-00:39 展示三人的身份军人
00:15-00:29段落三人群舞,以军人挺拔、刚硬的直线动作作为编创的出发点,来体现军人的气质,结合开头的枪声转变到铿锵有力的革命歌曲,从而将军人的形象树立起来,将观众带入了舞者创造的世界。
00:33-00:36段落女孩被托举向上抛,两个男生向两边扑倒,有种蚂蚁抱团离开火海,有牺牲也有幸存的,来体现军人的牺牲精神
00:38 01:05的造型三人扭曲缠绕在一起,似拧成一股麻绳,体现军人团聚团结的力量
B:00:39-01:31 在军营中训练生活
00:43-01:30这一段的三人舞从铿锵有力转变到刚柔并济,音乐舒缓,能想象出这是军人们在军营中的训练生活。
采用升国旗这一件事情作为编创的出发点,国旗代表着国家利益,而军人们则是国家利益的守护者,三人运用了旋转的元素,用曲线的动作形式将三人串联起来,有分有合,但三人始终是有关联有联系的,也运用了焦点变换法,当三人分开时,动的一组为焦点,这时在旁边的人会设计一个有意义的动作,弱化自己的存在,但又不至于在台上会出现多余的情况,三人配合地游刃有余,将一幅军营生活的日常画卷刻画的生动形象。
C:01:32-03:22 开始战争
音乐开始变化,由放松悠扬转变为节奏紧张较为壮阔的音乐,灯光由黄转深红,使观众明白这个时候场景转换成了战场。
三人从后互相搀扶着向前走去时,进一步加深场景转变的预示,然后紧跟着三人便分开来了一段群舞。
这段群舞的编排是前面三人刚出场时(00:15-00:29)的群舞发展变化,这一次的群舞所展示的是战场上的场景,结束后接了一段重复的动作段落(00:32-00:36)加深了观众对这一动作的熟悉,而这一次的动作重现所起的是军人们对维护国家利益会冲锋打头仗,高于自身利益的作用。
02:34-03:00三人面对8点方向轮番上阵,从第一个人冲上前后,三人分别进行了一小段的solo,体现军人宁愿战死也不愿做躲在战场后方的缩头乌龟,而后三人分散面对不同的方向,体现三人在战场上的分工合作,每个人都有自己负责的一块领域,都会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而努力抗争。
03:00-03:11又再现了三人的群舞片段,与之前的(00:15-00:29 01:49-02:01)两段群舞又发生了变化发展,这时候的战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所展现的群舞片段难度加大,音乐节奏更加紧张,将作品推向高潮。
D:03:23-04:28 战友战死(死变化发展了两次)
音乐节奏突然从紧张到放大最后一个音并拉长进行音乐间的转换,专程悲怆的音乐,场灯由暗红转亮白的一瞬间演员定格,形成造型,高中低的空间分布,战死的战友分别靠在幸存的战友身上,揪住观众的心,传达战友战死后的不可置信,悲伤,不舍的一系列情感。
动作节奏也开始明显放慢,与前面的高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女演员由前到后的位置变化,男演员们在同一个区域上不动,暗示三位战友天人相隔,一边是永远留在战场的壮烈的战魂,一边
是得继续向前走的幸存的人儿。
这段慢动作三位的气息在同一个频率上,所以即使三个人都在运动,但画面是舒服的,协调的。
而后女生由后再向前冲想抱住战友而抱不住时,重复了战友死的画面,加强心理冲击,再度将作品向上推,独留女演员进行了一段偏喜剧的表演,用表情和无限延伸放慢的肢体,将这一情感润物细无声的慢慢融入观众的心中,达到共情的效果。
E:04:28-05:55 回忆往昔,回想从前军营的训练生活,坚定军人的信念
这一段音乐从悲怆又进行了一次转换,这一次的音乐与前面军营生活的音乐相似,但是这一次的音乐加多了一些空灵的感觉,似梦非梦,像是从远处,从天堂传回来的声音。
灯光变化成了黄色,圣洁又带有怀旧的色彩,从而起到了场景转换的效果。
由现实转入幻境,将观众带入女主的内心。
三人重新回到最开头的站位(这个站位共出现了三次前两次分别为00:29和02:56)将观众重新带入三人还在一起时的生活的时光。
当我的祖国音乐响起时,一股敬畏圣神的感觉油然而生,三人再度重复(00:59-01:25)的舞蹈片段,这一段为报效而努力训练的片段将作品的level再度提升,点题为国家而光荣牺牲,是一种荣誉,是军人心里最高级别的死法,死得其所,是一种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