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 乙酸乙酯的制备

合集下载

乙酸乙酯的制备的实验报告

乙酸乙酯的制备的实验报告

乙酸乙酯的制备的实验报告乙酸乙酯的制备的实验报告一、引言乙酸乙酯是一种常用的酯类化合物,具有水果香味,广泛应用于食品、香精、溶剂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酯化反应制备乙酸乙酯,并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反应条件对产率的影响。

二、实验方法1. 实验仪器和试剂本实验所需仪器有:反应釜、冷凝器、滴定管、蒸馏装置等。

所需试剂有:乙酸、乙醇、浓硫酸、酸性醇酯催化剂等。

2. 实验步骤(1)将乙酸和乙醇按一定的摩尔比例加入反应釜中。

(2)加入酸性醇酯催化剂,加热反应釜至适当温度。

(3)反应进行至一定时间后,停止加热,冷却至室温。

(4)将反应产物进行蒸馏提纯,得到乙酸乙酯。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本实验中,我们通过改变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催化剂用量等条件,进行了多组实验。

以下是我们的实验结果及分析:1. 反应温度对产率的影响我们分别在室温、50℃和70℃下进行了反应,结果发现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产率也有所增加。

这是因为在较高温度下,反应速率加快,反应物分子动能增加,有利于酯化反应的进行。

2. 反应时间对产率的影响我们分别在30分钟、60分钟和90分钟的反应时间下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产率逐渐增加。

这是因为在较长的反应时间内,反应物有更多的机会进行酯化反应,从而提高了产率。

3. 催化剂用量对产率的影响我们分别在0.5 mL、1 mL和1.5 mL的催化剂用量下进行了实验,结果发现催化剂用量的增加可以提高产率。

这是因为催化剂可以加速反应速率,降低反应活化能,从而促进酯化反应的进行。

四、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制备了乙酸乙酯,并对反应条件对产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催化剂用量都对产率有一定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反应条件,进一步提高乙酸乙酯的产率。

然而,本实验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我们没有对反应物的摩尔比例进行优化,可能导致反应物的过量或不足,影响产率。

乙酸乙酯制备实验报告

乙酸乙酯制备实验报告

乙酸乙酯制备实验报告乙酸乙酯制备实验报告引言:乙酸乙酯是一种常用的有机溶剂,广泛应用于化学、医药和食品工业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酯化反应,以乙酸和乙醇为原料,制备乙酸乙酯。

实验原理:乙酸乙酯的制备是一种酯化反应,反应方程式为:乙酸 + 乙醇⇌乙酸乙酯 + 水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取一定量的乙酸和乙醇,称量精确。

2. 反应装置的搭建:将反应瓶与冷凝管连接,冷凝管的另一端通过橡皮管与收集瓶相连。

3. 加热反应:将乙酸和乙醇倒入反应瓶中,加热至沸腾,控制反应温度在70-80℃。

4. 收集产物:通过冷凝管冷却,将产生的乙酸乙酯收集至收集瓶中。

5. 分离产物:将收集的乙酸乙酯与水相分离,得到纯净的乙酸乙酯。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我们成功制备了乙酸乙酯。

产物呈无色液体,具有特殊的香味。

通过密度计测量,得到其密度为0.897 g/cm³。

此外,我们还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产物中存在乙酯的特征吸收峰。

实验讨论:1. 反应条件的选择:乙酸乙酯的制备需要适宜的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

过高的温度可能导致产物分解,而过低的温度则会降低反应速率。

在本实验中,我们选择了70-80℃的反应温度,以保证反应的高效进行。

2. 乙酸和乙醇的摩尔比:乙酸和乙醇的摩尔比对反应的效果有一定影响。

在实验中,我们选择了适当的摩尔比,以保证反应的完全进行。

3. 分离产物的方法:乙酸乙酯与水的分离是一个重要的步骤。

常用的方法有蒸馏和萃取等。

在本实验中,我们采用了水与乙酸乙酯的密度差异来实现分离。

4. 乙酸乙酯的应用:乙酸乙酯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挥发性,广泛应用于溶剂、涂料、香料等领域。

在医药行业中,乙酸乙酯也常被用作药物的载体。

实验结论:通过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我们成功制备了乙酸乙酯。

经过分离和纯化,得到了纯净的乙酸乙酯产物。

实验结果表明,我们的实验操作和条件选择是合理的,得到了预期的实验结果。

总结:本实验通过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制备了乙酸乙酯,并对产物进行了分离和纯化。

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报告

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报告

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报告实验名称: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实验目的:1.学习有机合成实验操作技术;2.掌握乙酸乙酯的制备方法及其反应机理;3.熟悉有机溶剂的分离与提取方法。

实验原理:CH3COOC2H5+CH3COOH⇌CH3COOCH2CH3+CH3COOH2反应条件:酯的合成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当在适当的条件下(酸酐过量、低温)反应进行,可以促使产率高。

实验步骤:步骤一: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1.准备实验室所需的器材,包括冷水浴、烧杯、漏斗、试管等;2.准备所需试剂,包括乙酸酐、乙醇、浓硫酸等。

步骤二:制备反应混合液1.在烧杯中取一定量的乙酸酐;2.慢慢地加入质量分数不超过95%的乙醇,同时搅拌溶解。

步骤三:加入催化剂1.往烧杯中加入少量浓硫酸,作为催化剂;2.用玻璃杯欠液棒调匀混合液。

步骤四:加热反应1.将烧杯放置在冷水浴中,控制温度在60-70℃之间;2.在搅拌的同时,加热30分钟使反应进行。

步骤五:分离乙酸乙酯和残余溶液1.将反应烧杯取出冷却;2.将烧杯中的混合液倒入漏斗中,分离出乙酸乙酯与水的两层。

步骤六:提取乙酸乙酯1.使用干净的试管或烧杯,将乙酸乙酯一层倒入其中;2.使用干净纸巾或滤纸吸干残留的水分。

步骤七:蒸馏纯化1.将提取得到的乙酸乙酯倒入蒸馏设备中进行纯化;2.加热蒸馏瓶,收集沸点在75℃左右的乙酸乙酯。

实验结果:经过蒸馏纯化后,获得了透明无色的乙酸乙酯液体。

实验讨论与总结:乙酸乙酯是一种常见的有机溶剂,广泛应用于许多化学和工业领域。

在制备乙酸乙酯的反应中,硫酸作为催化剂,可以促进酸酐与醇的反应。

在实验操作中,需要注意加热温度和时间的控制,以保证反应的高效率和高产率。

此外,在分离和提取过程中,要注意操作的准确性和仪器的干净度,以确保获得纯净的乙酸乙酯产品。

实验中还存在一些改进空间,例如可以尝试使用其他催化剂或改变反应条件,以提高产率或加速反应速率。

此外,蒸馏纯化的效果也可以进一步优化,通过控制温度和回收率,提高获得纯净乙酸乙酯的效果。

乙酸乙酯的制备原理

乙酸乙酯的制备原理

乙酸乙酯的制备原理
1. 反应方程式:
乙酸 + 乙醇⇌乙酸乙酯 + 水。

2. 原理:
乙酸乙酯的制备是通过酯化反应实现的。

酯化反应是一种酸催化的酯化反应,需要乙酸和乙醇作为反应物,酸作为催化剂。

3. 催化剂:
常用的酸催化剂有硫酸、磷酸、氯化亚砜等。

这些催化剂能够提供质子(H+),促进酯化反应的进行。

4. 反应条件:
酯化反应通常在适当的温度下进行,一般在酒精的沸点以下。

反应容器中的乙酸和乙醇按一定的摩尔比例加入,然后加入酸催化剂,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生成的乙酸乙酯可以通过蒸馏提取。

5. 原理分析:
酯化反应是一个酸催化的酯化反应,通过质子的转移,乙酸中
的羧基(-COOH)和乙醇中的羟基(-OH)发生缩合,生成乙酸乙酯。

反应的平衡常数决定了反应的方向和产物的生成量。

6. 应用:
乙酸乙酯广泛应用于溶剂、涂料、油墨、胶水、香水等工业领域。

它具有低毒性、挥发性好、溶解力强等特点,在化学实验室中
也常用作有机合成反应的溶剂。

总结起来,乙酸乙酯的制备原理是通过酸催化的酯化反应,乙
酸和乙醇在适当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

制备乙酸乙酯需
要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和反应条件,同时控制反应时间和摩尔比例,
以提高产率和纯度。

实验三 乙酸乙酯的制备(有机化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实验三 乙酸乙酯的制备(有机化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熔点 ℃
16.6
沸点 ℃
118.1
溶解度:克 /100ml溶剂 水 醇醚
∞ ∞∞
乙醇 46.07 无色液体 1.36 0.780 -114.5 78.4 ∞ ∞ ∞
乙酸乙酯 88.10 无色液体 1.372 0.905 -83.6 77.3 85 ∞ ∞
2023/12/7
2023/12/7
四、实验装置
回流装置
2023/12/7
蒸馏装置
分液装置
五、实验步骤
1、加料
在250ml圆底烧瓶中 加入40ml无水乙醇和22ml 冰醋酸,再小心加入12ml 浓硫酸,摇匀,投入3~4 粒沸石,然后装上球形冷 凝管。
12ml浓硫酸
2023/12/7
22ml冰醋酸 40ml无水乙醇
2、加热回流、蒸馏
七、思考题
1、酯化反应有什么特点,本实验如何创造条件使酯 化反应尽量向生成物方向进行? 2、蒸出的乙酸乙酯中主要有哪些杂质?如何除去? 3、如果采用醋酸过量是否可以,为什么?
2023/12/7
八、主要试剂及产品的物理常数(文献值)
名称 冰醋酸
分子量 性状 折光率 比重
60.05 无色液体
1.049
水浴锅加热,保持缓慢回流 0.5h。待反应瓶冷却后,将回流 装置改为蒸馏装置(重新加沸石 ),接受瓶用冷水冷却,加热蒸 出生成的乙酸乙酯,直到不再有 馏出物为止。
2023/12/7
3、洗涤粗产物
在馏出液中慢慢加入饱和碳酸 钠溶液(约20ml),不断振荡,直 至不再有二氧化碳气体放出,溶液 对pH试纸先中性。然后将混合液转 入分液漏斗,先用15ml饱和食盐水 洗涤一次,有机相再用饱和氯化钙 溶液20ml洗涤两次(20ml/2)。分去 水层,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干燥 30min。

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报告

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报告

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报告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酯化反应制备乙酸乙酯,并了解该反应的机制以及影响因素。

一、实验原理酯化反应是指醇与酸或酸酐在催化剂存在下反应生成酯的化学反应。

其机理如下图所示:首先酸催化剂使一定量的酸酐(如乙酸酐)失去C=O键中的羧基,形成的产物将水分子的一个氧化氢原子作为一个羧基的组分,形成酯和水:RCOCl + R'OH → RCOOR' + HCl其中RCOCl是酸酐,R'OH是醇。

二、实验步骤1. 准备反应物:取定量的乙酸酐和乙醇;2. 装设装置:将500毫升圆底烧瓶连接上冷凝管和滴定漏斗,并将烧瓶放置于电热油浴中;3. 加入反应物:将乙酸酐加入烧瓶中,并加入少量的浓硫酸作为催化剂;4. 加热反应:通过电热油浴加热烧瓶,并时不时地摇动烧瓶,保证反应均匀进行;5. 滴加反应物:当烧瓶中温度达到90℃时,慢慢滴加乙醇;6. 收集产物:将反应液倒入干燥的蒸馏瓶中,并进行真空蒸馏,得到乙酸乙酯。

三、实验结果本次实验中,反应物的摩尔比为1:1,所用乙酸酐和乙醇的质量分别为3.387g和1.194g。

实验条件为电热油浴加热、浓硫酸催化、滴加乙醇。

最终得到的产物收率为59.37%,得到乙酸乙酯的产量为0.965g。

四、实验分析通过本次实验得到的结果,可以看出,反应摩尔比、催化剂种类、反应温度、物质质量等因素都会对反应的产物收率产生影响。

反应摩尔比的更改会长时间影响反应的进行,影响到收率的大小。

催化剂种类的更改也会影响反应的效果,但催化剂的使用不宜过多,否则会对产物造成质量影响。

反应温度对于酯化反应来说也是非常有影响的,过高的温度会导致反应失控,最终对产物的质量产生影响。

总之,本次实验通过合理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说明了酯化反应的机理和影响因素,为后续的化学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和参考意见。

实验三 乙酸乙酯的制备

实验三 乙酸乙酯的制备

实验三、乙酸乙酯的制备P172-174一、实验目的1.了解由醇和羧酸制备羧酸酯的原理和方法。

2.学习液体有机物的蒸馏、洗涤和干燥等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主反应:副反应: ⏹ 水蒸出的措施,使平衡右移。

⏹ 反应中,浓硫酸除起催化作用外,还吸收反应生成的水,有利于酯的生成。

⏹ 反应温度过高,会促使副反应发生,生成乙醚等。

三、仪器与试剂(略)四、实验内容1.试验装置的安装:2.实验步骤:① 在干燥的125mL 三颈烧瓶中加入12 mL 95%的乙醇,在冷水冷却下,边摇边慢慢加入12 mL 浓硫酸,加入沸石;在滴液漏斗中加入12 mL 95%的乙醇和12 mL 乙酸,摇匀。

按上述装置图组装仪器。

滴液漏斗的末端和温度计的水银球必须浸到液面以下距瓶底0.5~1 cm 处。

② 用电热套加热烧瓶(电压70~80V ),当温度计读数上升到110℃时,从滴液漏斗中滴加乙醇和乙酸混合液(速度为每分钟30滴为宜),并维持反应温度在120℃左右。

滴加完毕,继续加热数分钟,直到反应液温度升到130℃,不再有馏出液为止。

③向粗产物中慢慢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10ml ,直到有机相的pH 值呈中性为止。

转移至分液漏斗中后充分振荡(注意放气),静置分层后分去水相(下层),有机相用 10 mL 饱和食盐水洗涤后,再饱和氯化钙洗涤两次,每次10mL 。

弃去水层(下层),酯层用2~3g 无水硫酸镁干燥。

CH 3COOH +C 2H 5OH 浓H 2SO 4120℃CH 3COOC 2H 5+H 2O 2CH 3CH 2OH 140o CCH 3CH 2OCH 2CH 3+H 2O H 2SO 4CH 3CH 2OH 170o C+H 2O H 2SO 4CH 2CH 2④将干燥后的乙酸乙酯倒入60mL 蒸馏瓶中,加入沸石在水浴上蒸馏(装置图参照P44图2-47),收集73-78 ℃馏分,称量,计算产率(纯粹乙酸乙酯的沸点为77.06 ℃,具有果香味),并用阿贝尔折射仪测定蒸馏后得到的乙酸乙酯的折光率,记录有关数据并与文献数据作比较。

大学有机化学实验三乙酸乙酯的制备预习报告

大学有机化学实验三乙酸乙酯的制备预习报告

⼤学有机化学实验三⼄酸⼄酯的制备预习报告实验三⼄酸⼄酯的制备⼀、实验⽬的1、掌握⼄酸和⼄醇在浓硫酸催化下⽤回流⽅法合成⼄酸⼄酯的操作⽅法。

2、学习分液漏⽃萃洗操作和液态混合物的⼲燥操作。

3、巩固蒸馏操作。

4、初步了解有机合成实验的基本⽅法及纯化处理过程的设计思路5、了解共沸物的作⽤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作⽤⼆、实验原理⼄酸和⼄醇在浓H2SO4催化下⽣成⼄酸⼄酯温度应控制在110~120℃之间,不宜过⾼,因为⼄醇和⼄酸都易挥发。

为了获得较⾼产率的酯,通常采⽤增加酸或醇的⽤量以及不断移去产物中的酯或⽔的⽅法来进⾏。

本实验采⽤回流装置及使⽤过量的⼄醇来增加酯的产率。

三、仪器与试剂1、仪器:铁架台、烧瓶(50mL,100mL)、球形冷凝管、分液漏⽃(125mL)、锥形瓶(50mL)、量筒、铁圈、普通漏⽃、滤纸、PH试纸、电热套。

2、试剂:冰醋酸、95%的⼄醇、浓硫酸、饱和NaCO3溶液、饱和NaCl溶液、⽆⽔MgSO4、沸⽯、饱和CaCl2溶液。

四、实验步骤:量取14.3mL冰⼄酸和23ml⼄醇100mL圆底烧瓶并慢慢摇动在摇动下慢慢滴⼊7.5mL加⼊⼏粒沸⽯,装上回流冷凝管⽤电热套加热回流在⽔浴上加热蒸馏,直⾄⽆馏出物馏出为⽌,滴⼊饱和碳酸钠⽔溶液数滴(要摇动),使有机相呈中性为⽌(⽤pH将液体转⼊分液漏⽃中,振摇后静置,有机相⽤10mL饱和⽤饱和氯化钙溶液洗涤两次,每次弃去下层液,酯层转⼊⼲滤⼊50mL蒸馏烧瓶中,加⼊2~3粒沸⽯,收集73~78℃的馏分,产量10~12g回流装置图五、思考题1、酯化反应有何特点?实验中采取哪些措施提⾼酯的产量?酯化反应为可逆反应,反应进⾏慢且需要酸催化。

为提⾼产率,本实验中采⽤增加醇的⽤量、不断将产物酯和⽔蒸出、加⼤浓硫酸⽤量的措施,使平衡向右移动。

测试题2答:不合适,因为使平衡向⽣成物⼀⽅移动,使⽤过量的酸不好,因为酸不能与酯共沸。

2、本实验可能有哪些副反应?3、为什么实验室制备⼄酸⼄酯时⼀般采⽤使⼄醇过量的⽅法?因为⼄醇⽐⼄酸便宜,促进平衡正向移动——添加价廉的原料可以提⾼另⼀种原料转化率六、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1、反应的温度不宣过⾼,因为温度过⾼会增加副产物的产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三、乙酸乙酯的制备
P172-174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由醇和羧酸制备羧酸酯的原理和方法。

2.学习液体有机物的蒸馏、洗涤和干燥等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
主反应:
副反应: ⏹ 水蒸出的措施,使平衡右移。

⏹ 反应中,浓硫酸除起催化作用外,还吸收反应生成的水,有利于酯的生成。

⏹ 反应温度过高,会促使副反应发生,生成乙醚等。

三、仪器与试剂(略)
四、实验内容
1.试验装置的安装:
2.实验步骤:
① 在干燥的125mL 三颈烧瓶中加入12 mL 95%的乙醇,在冷水冷却下,边摇边慢慢加入12 mL 浓硫酸,加入沸石;在滴液漏斗中加入12 mL 95%的乙醇和12 mL 乙酸,摇匀。

按上述装置图组装仪器。

滴液漏斗的末端和温度计的水银球必须浸到液面以下距瓶底0.5~1 cm 处。

② 用电热套加热烧瓶(电压70~80V ),当温度计读数上升到110℃时,从滴液漏斗中滴加乙醇和乙酸混合液(速度为每分钟30滴为宜),并维持反应温度在120℃左右。

滴加完毕,继续加热数分钟,直到反应液温度升到130℃,不再有馏出液为止。

③向粗产物中慢慢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10ml ,直到有机相的pH 值呈中性为止。

转移至分液漏斗中后充分振荡(注意放气),静置分层后分去水相(下层),有机相用 10 mL 饱和食盐水洗涤后,再饱和氯化钙洗涤两次,每次10mL 。

弃去水层(下层),酯层用2~3g 无水硫酸镁干燥。

CH 3COOH +C 2H 5OH 浓H 2SO 4120℃CH 3COOC 2H 5+H 2O 2CH 3CH 2OH 140o C
CH 3CH 2OCH 2CH 3+H 2O H 2SO 4CH 3CH 2OH 170o C
+H 2O H 2SO 4CH 2CH 2
④将干燥后的乙酸乙酯倒入60mL 蒸馏瓶中,加入沸石在水浴上蒸馏(装置图参照P44图2-47),收集73-78 ℃馏分,称量,计算产率(纯粹乙酸乙酯的沸点为77.06 ℃,具有果香味),并用阿贝尔折射仪测定蒸馏后得到的乙酸乙酯的折光率,记录有关数据并与文献数据作比较。

附:所用试剂相关性能数据
五、注意事项
1.控制反应温度在120—125℃,控制原料滴加速度。

应保持滴加速度和蒸出速度大体一致,否则收率也较低。

2.洗涤时注意放气,有机层用饱和NaCl洗涤后,尽量将水相分干净。

3.用CaCl2溶液洗之前,一定要先用饱和NaCl溶液洗,否则会产生沉淀,给分液带来困难。

4.使用浓硫酸要注意安全。

六、思考题
1.酯化反应的特点是什么?本实验如何使酯化反应向生成酯的方向进行?
答:酯化反应为可逆反应,反应进行慢且需要酸催化。

为提高产率,本实验中采用增加醇的用量、不断将产物酯和水蒸出、加大浓硫酸用量的措施,使平衡向右移动。

2.酯化反应中,加入浓硫酸有哪些作用?为什么要加过量的浓硫酸?
答:浓硫酸其催化和吸水作用;硫酸的用量为醇用量的3%时即能起催化作用,当硫酸用量较多时,由于它能够起脱水作用而增加酯的产率。

3.实验先后用了饱和碳酸钠、饱和氯化钠溶液、饱和氯化钙溶液作洗涤液,它们各起什么作用?
答:饱和碳酸钠去除产物中的酸;饱和NaCl溶液洗涤除去残留的Na2CO3溶液;饱和CaCl2溶液直接洗涤除去少量的乙醇。

4.为什么乙酸乙酯产品不用无水氯化钙而用无水硫酸镁进行干燥?
答:因为乙醇和CaCl2作用生成CaCl2·4H2O结晶化物。

5.如果所测乙酸乙酯产品的折光率比文献值偏低,你预计产品中可能含有哪些少量杂质?答:如果所测乙酸乙酯产品的折光率比文献值偏低,说明产物中含有折光率比乙酸乙酯低的杂质,有可能是乙醇和水等杂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