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知识检测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题附解析1

中考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题附解析1

中考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题附解析1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苏轼私识范仲淹庆历①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

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②,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

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且曰:“韩、范、富、欧阳③,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祜④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选自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注释]①庆历:宋仁宋年号。

②乡先生:乡里的私塾先生。

③韩、范、富、欧阳:分别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

④嘉祜:宋仁宗的另一个年号。

⑤举进士:考中进士。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轼从旁窃观(偷偷地)B.则能诵习其词(通晓)C.则已私识之矣(认识)D.读之至流涕(眼泪)(2)下列划线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以鲁人石守道作/以念拥覆(《送东阳马生序》)B.童子何用知之/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C.既葬,而墓碑出/云归而岩穴瞑(《醉翁亭记》)D.且日/年且九十(《愚公移山》)(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总角”“加冠”“豆蔻”三个表示年龄称谓的词是按年龄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B.范仲淹,谥号“文正”,所以《范文正公文集》是用范仲淹的谥号来命名的。

C.乡校指设在乡里的学校。

除了教育学生,它也是乡人聚集的文化场所。

D.进士在宋代是指参加科举考试通过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的人。

(4)用“/”为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限2处)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6)苏轼对范仲淹有着怎样的感情?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初三语文上册文言文质量检测试题附解析1

初三语文上册文言文质量检测试题附解析1

初三语文上册文言文质量检测试题附解析1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范仲淹)上书请择郡守,举县令,斥游惰,去冗僭①,慎选举,抚将帅,凡万余言。

……尝推其奉②以良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③仲淹晏如④也……帝方锐意太平,数⑤问当世事,仲淹……上十事。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⑥,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三》)【注释】①允僭:多余而不称职的官吏。

②奉:俸禄。

③易衣而出:指家里衣服少,呆在家里的人要将衣服脱下,给要出门的人穿。

④宴如:平静的样子。

⑤数:多次。

⑥重肉:两种以上的肉食。

(1)请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________(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一生都在践行这样的信念。

请从选段中选择一个事例,表现范仲淹的“先忧”或“后乐”行为。

请先指出是“先忧”还是“后乐”,再用现代汉语简要概述事例,不超过30字。

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语文检测试题1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语文检测试题1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语文检测试题1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已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日:“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选自《宋名臣言行录》)(1)请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①辄以水沃面________ ②或夜昏怠________(2)宋濂和范仲淹的求学经历有何相似之处?从中你获得怎样的启迪?2.文言文阅读。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节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乙)西湖七月半①,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杭人游湖,巳出酉②归,避月如仇。

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③,列俟岸上。

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

以故二鼓④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

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节选自张岱《西湖七月半》)(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⑤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⑥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节选自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注释)①七月半:即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中元节”。

杭州风俗,游湖赏月。

②巳:巳时,约为上午九时至十一时。

酉:酉时,约为下午五时至七时。

③燎:火把。

④二鼓:二更,约为夜里十一点。

⑤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

⑥夕春:夕阳。

(1)(赏月景)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初三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

初三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

初三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走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乙】初,范文正公①眨饶州,朝廷治朋党②,士大夫莫敢往别,王质独扶病③饯于国门。

大臣责之日:“君乃长者也,何自陷朋党?”王曰:“范公天下贤者。

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

【注】①范文正公:范仲淹谥号文正。

②朋党:专有名词,古代特指为争权夺利、排斥异已而结合起来的集团。

③扶病:抱病,带病。

(节选白《湖水燕谈录》)(1)下列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B. 王质独扶病饯于国门(贵贱)C. 先天下之忧而忧(....前)D. 公之赐质厚矣(赏赐)(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B. 大臣/责之/日C. 士大夫/莫/敢往别D. 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3)下列对【甲】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咦项是()A.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啊!如果没有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B. 是进亦忧,退亦忧。

——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为民也忧虑。

C.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D. 然则何时而乐?——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甲】文作者假托“古仁人”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及“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

B. 【乙】文主要叙述范仲淹遭贬谪之际,朝廷治理朋党之时,王质与众不同,抱病为范仲淹送行,并为能与范仲淹相提并论为荣。

初一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质量检测试卷

初一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质量检测试卷

初一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质量检测试卷一、文言文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韩氏城①新城,期十五日而成。

段乔②为司空③,有一县后④二日,段乔执其变而囚之。

囚者之子走告封人⑤子高曰:“唯先生能活臣父之死,愿委之先生。

”子高曰:“诺。

”乃见段乔。

自扶而上城。

子高左右望曰:“美哉城乎!一大功矣,予必有厚赏矣!自古及今,功若此其大也,而能无有罪戮者,未尝有也。

”子高出,段乔使人夜解其吏之束缚而出之。

(注释)①城:修筑城墙。

②段乔:战国时韩国大臣,③司空;官名,主管建筑工程。

④后:拖延。

⑤封人:管理疆界的官。

话剧社要排演这个《吕氏春秋》中的故事,请完成相关任务。

(1)疏通词义。

①积累迁移法:由《陈太丘友期行》中“期”的积累,迁移可知选文中“期十五日而成”的“期”是之意。

②语境推断法:根据语境,可推测选文中“段乔执其吏而囚之”的“囚”是之意。

③查阅词典法:参考《古汉语词典》中的相关义项,“未尝有也”中“尝”的意思是,“段乔使人夜解其吏之束缚而出之”中的“使”的意思是。

(填序号)尝:①品尝;②试探;③曾经使:①假若;②旅造;③出使(2)疏通句意(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美哉城乎!一大功矣,子必有厚赏矣!(3)表情要恰当。

囚者之子走告封人子高曰(表情甲):“唯先生能活臣父之死,愿委之先生。

”子高曰(表情乙):“诺。

”A愤怒 B.急切 C.得意 D.镇定①表情甲选择,因为。

②表情乙选择,因为。

(4)请帮助小华同学解答看完排演后的困惑。

小华:我好像没看懂啊!段乔为什么最终释放了那个被囚禁的官员?我:这得益于封人子高精妙的劝说艺术:。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检测过关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检测过关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基础知识过关检测(期末复习)《世说新语》两则1.通假字: 尊君在不.( )2.一词多义:元方时.年七岁( ) 学而时.习之( ) 3.古今异义:太丘舍.去(古义: ;今义: )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 ;今义: )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 定;今义: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古义: ;今义: ) 下车引.之(古义: ;今义: )元方入门不顾.(古义: ;今义: ) 4.词类活用:友人惭.( ) 5.文言句式: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 ) ;白雪纷纷何所似?(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 )6.字音字形:谢太傅.( ) 谢道韫.( ) 陈寔.( ) 尊君在不.( ) 7.重难词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 俄而..雪骤( ) 俄而雪骤.( ) 与儿女讲论文义..( )( ) 何.所似.( )( ) 公欣然..曰( ) 差.可拟.( )( )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柳絮因.风起( ) 陈太丘与友期行..( )( ) 日中..( ) 太丘舍去..( )( ) 去后乃至..( )( ) 相委.而去( ) 下车引.之( ) 元方入门不顾.( ) 家君( ) 9.咏雪诗积累: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唐】韩愈《春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唐】李白《北风行》重点句子翻译:白雪纷纷何所似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期日中,过中不至,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论语》十二章1.通假字:不亦说.乎(“说”通 ,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 ”, ) 2.一词多义: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 学而时习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3.词类活用学而时.习之( ) 吾日.三省吾身( ) 传.不习乎( ) 温故.而知新.(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饭.疏食饮水( ) 4.古今异义:可以为师矣(古义: ;今义: )5.文言句式: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字音字形:论.语( ) 不亦说.乎( ) 愠.( ) 三省.( ) 传.不习乎( ) 罔.( ) 殆.( ) 箪.( ) 好.之者( ) 曲肱.( ) 笃.( ) 7.重难词语学而时习..之( ) 人不知而不愠.( ) 不亦..说乎.( ) 吾日三省....吾身( )( )( ) 愠.( ) 君子..( ) 为.人谋而不忠乎(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十有五...( )三十而立.( ) 传.不习乎( ) 四十而不惑.( ) 四十不惑.( )五十知天命...( )( )六十耳顺..( ) 七十而从心..所欲.( )( ) 不逾矩..( )( ) 温故而知新.....( )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 人不堪.其忧(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知之者.(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于.我如浮云( )饭疏食,饮水......( )肱.gong( ) 如浮云...( )择其善者..而从之( ) 逝.者如斯.夫( )( ) 必有我师焉.( ) 不舍.昼夜( ) 博学而笃.志( ) 仁.在其中矣( ) 川.上( ) 三军( ) 三军可夺.帅( ) 匹夫..( ) 笃志..( ) 仁.在其中( ) 8.成语归纳: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9.文章主旨:本文所选的这十二章,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修身做人的道理,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强,理想远大。

初一上学期文言文语文检测试题含答案

初一上学期文言文语文检测试题含答案

初一上学期文言文语文检测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天津弋人得一鸿,其雄者随至其家,哀鸣翱翔,抵暮始去。

次日弋人早出,则鸿已至,飞号从之;既而集其足下。

弋人将并捉之.见其伸颈俯仰,吐出黄金半铤.弋人悟其意,乃曰:“是将以赎妇也。

”遂释雌.两鸿徘徊,若有悲喜,遂双飞而去。

弋人称金,得二两六钱强。

噫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1)《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小说集,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

(2)请根据以下材料,写出文中词语的意思。

“从”字甲骨文字形如下图所示,表示两人相从,本义是“随行,跟从”,引申义有“顺从”“听从”等。

①(甲)文中“一狼仍从”的“从”意思是________。

“集”字甲骨文字形如下图所示,表示鸟停在树上,本义是“群鸟停在树上”,引申义有“停,停留”“聚集”等。

②(乙)文中“既而集其足下”的“集”意思是________。

(3)下列各组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一狼得骨止/止增笑耳B.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C.而前狼又至/七人早出,则鸿已至D.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4)请用“/”为文中划线语句断句。

噫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5)蒲松龄笔下的动物往往有着人一般的性情。

(甲)文中“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可看出狼的________(性格特点);(乙)文中雄雁一直跟着捕鸟人并吐出黄金来赎雌雁,则是因为它的“________”(第一空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二空用原文语句回答)。

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文言文检测试题

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文言文检测试题

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文言文检测试题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1)宋濂,字景濂,号________,元末明初________家。

(2)下列各项与“负箧曳屣”中的“负”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负荆请罪B.如释重负C.忘恩负义D.胜负兵家事不期(3)选文写了作者求学路上的“深山巨谷”“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有何用意?(4)作者用穿着讲究的同舍生和寒酸的自己对比的目的是什么?(5)宋濂身上具有成功者必备的哪些品格,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回答。

2.文言文阅读。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谢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

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裤,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①欲放去邪?”遂遣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知识检测:班级:第四单元一、文言实词1解释下列词意思(1) 爱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④晋陶渊明独爱菊(2)道①臣之所好者道也 ②行道之人弗受 ③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④伐无道,诛暴秦 ⑤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⑥道芷阳间行(3)过①故尝与过宋将军 ②过与不及 ③夫过有厚薄,则刑有轻重(4)怜①可怜身上衣正单 ②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③楚人一炬,可怜焦土(5)省①省兄河南 ②七省好事者(6)善①嘻,善哉!技盍至此乎 ②善刀而藏之 ③素善留侯张良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7)许①引之长丈许 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 ③时人莫之许也(8)族①族庖月更刀,折也 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③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④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⑤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9)卒①卒买鱼烹食 ②鲁肃闻刘表卒 ③然今卒困于此 ④五万兵难卒合2.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字(1)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 (3)吾闻汉购我金.千斤,邑.万户 (4)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5)骊山北.构而西.折 (6)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7)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8)六王毕,四海一.(9)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 (10)西门豹簪笔磬.折 (11)十二渠经.绝驰道 (12)苦.为河伯娶妇 (13)不冠.不袜. (14)吾数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 (15)技盖.至此乎 (16)如宝.装屏风 (17)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 (18)项王军壁.垓下 (19)岸上赤而壁.立 (20)砉然向.然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古今意义(1)所见无非..牛者 (2)依乎天理..(3)虽然..,每至于族 (4)因其固然..(5)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6)吾知公长者..(7)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 (8)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二、文言虚词辨别下面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焉(1)盘盘焉.,囷囷焉. (2)且焉.置土石 (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4)或师焉.,或不焉.2而(1)骊山北构而.西折 (2)不敢言而.敢怒 (3)谁得而.族灭也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夫(1)夫.大国,难测也 (2)予观夫.巴陵胜状 4为(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2)吾见其难为.(3)视为止,行为.迟 (4)霓为.衣兮,风为马 (5)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6)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5于(1)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2)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3)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4)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5)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三、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2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3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视为止,行为迟。

4吾闻汉购我头金千斤,邑万户,吾为若德。

四、文言句式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1籍独不愧于心乎 2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人3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4乃谓其骑曰:“何如?”5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6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7以故城中益空无人,又困贫 8巫行视小家女好者9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10方期我决斗某所11其间一日阻风不行第五单元一.文言知识点归纳(一)找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可谓智力孤危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二)、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义不赂秦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李牧连却之理固宜然小则获邑,大者得城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三)、指出下列句子属于何种特殊句式: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4、洎牧以谗诛5、赵尝五战于秦6、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四).写出下列虚词的含义1、而:①赂秦而力亏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③而秦兵又至矣④二败而三胜⑤某所,而母立于兹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2.选出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②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③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全存乎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

⑤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

⑥将成家而致汝。

A、②③⑤B、①③④C、②③⑥D、④⑤⑥3、之:①破灭之道也②诸侯之所亡③子孙视之不甚惜④此言得之⑤苟以天下之大⑥句读之不知⑦顷之,烟炎张天⑧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4、以:①、不赂者以赂者丧②、秦以攻取之外③、以地事秦④、洎牧以谗诛⑤、至丹以荆卿为计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⑦、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⑧、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10、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5.下列各组句中均有“以”,其意义和用法完全不同的一项是()A、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如不能守以终丧B、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使者妄称以应之乎C、以求升斗之禄殁不能抚汝以尽哀D、则遂取以来汝殁以六月二日6、与: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②与战胜而得者③六国与秦皆诸侯(五)、一词多义1、乃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③臣乃敢上璧()④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⑤今君乃亡赵走燕()2、于: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②而君幸于赵王()③夫祸患常积于忽微()④而智勇多困于所溺()⑤而皆自于人欤?()⑥入于太庙()3、负①负而前驱/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③秦贪,负其强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⑤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⑥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4、易①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③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壁5、顾①赢得仓皇北顾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④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⑤大行不顾细谨⑥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⑦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六)、翻译下列句子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3、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4、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6、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7、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8、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第六单元《种树郭橐驼传》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佝瘘窥看移徙苛且偷生B丰硕仰慕忧虑舒展筋骨C.旦暮抚摸疏密弃之不顾D.鸡豚植树辍学千丝万缕2 .下列注释有误的一项是()A .窥伺(守候)实以蕃(蕃盛,多)效慕(羡慕)隆然(高起的样子)B .苟(假使)使根拳(拳曲)若(像)子生(活着)枯C .故(旧)土日以离(背离)他植者(他种的树)既(这样)然已D .自谓(称)伏(弯腰)行欲舒(舒展)其莳(种植)3 .下列“之”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 .能顺木之天B .其培之也C .虽曰爱之D .其实仇之4 .下列与“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中“且”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B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C .驼所种树,无不活且硕茂D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5.下列句子中的“虽”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虽杀臣,不能绝也B.虽鸡狗不得宁焉C.虽日爱之,其实害之D.虽我之死,有子存焉6.下列各句中的“且”,其意义为“况且”的一项是()A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B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C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7.下列句子中的“焉”\',相同的两项是()A.而揣惴焉摩玩不已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C.且焉置土石D.若甚怜焉E.万钟与我何焉8 .下列通假字说明有误的一项是()A .早织而缕(“而”通“尔”,你们)B .虽趣舍万殊(“趣”通“趋”,“趣舍”,取舍)C .既然已(“已”通“以”,以及)D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如同)9.下列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A .不抑耗其实而已B .击木而召之C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D .既然已《侍坐》基础知识题:一、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①千乘之国②愿为小相焉③舍瑟而作A.①chéng ②xiàng ③shèB.①chéng ②xiāng ③shěC.①shèng ②xiàng ③shěD.①shèng ②xiāng ③shè二、为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1.居①坐②处于③居④住处⑤处在某种地位或某地方⑥占,占据⑦积蓄,储存⑧平日,平时⑨用于“有顷”“久之”“顷之”等前面,表示相隔一段时间,意义较虚,相当于“过了……”(1)居则曰,“不吾知也!”()(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4)居十日,扁鹊复见()5)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左,鲁直居右()(6)囤积居奇()2.异①不同②奇特,与众不同③奇怪,惊奇(1)异乎三子者之撰()(2)渔人甚异之()(3)永州之野产异蛇()(4)览物这情,得无异乎()(5)父异焉()(6)异曲同工()3.安①安稳,安定,安全②安逸,安乐,安全③安心④安抚抚慰⑤安置,安放⑥什么,什么地方⑦怎么(1)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2)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4.知①知道②知觉,感觉③见解,知识④了解⑤交好,交往⑥主持⑦zhì通“智”。

(1)居则曰:“不吾知也。

”()(2)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3)不知木兰是女郎()(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首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5)人不知而不愠()(6)孰为汝多知乎()《项脊轩记》一、基础知识1.选出下面划横线的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A.旧时栏楯(shǔn)冥然兀坐(wù)B.垣墙周庭(yuán)先大母婢也(bēi)C.余扃牖而居(jiǒng)呱呱而泣(gū)D.家有老妪(ōu)万籁无声(lài)2.选出对下面划横线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A.往往而是(到处)亦遂增胜(美)B.而母立于兹(你的)顷之(音节助词)C.大类女郎也(像)乳二世(用乳汁喂养)D.大母过余(过问)逾庖而宴(厨房)3.下边有关的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诸父”即伯父、叔父的统称;“先大母”,即已去世的祖母。

B.“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十五”又称“望”,如“丁卯年三月之望”,即丁卯三月十五。

C.“象笏”,即象牙做的笏。

笏,就是封建时代,官员们上朝时所用的手板,有事可记于上,以备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