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专题-第二讲

合集下载

新中国与国营经济第二讲-PPT课件

新中国与国营经济第二讲-PPT课件

• 现代交通运输和国际贸易,则基本上为官僚资本所独占。
• 高度集中和庞大的官僚资本,为新中国国有经济的建立提供了条件。
二、以解放区公营经济为基础组建国营 金融业与商业
• (一) 国有金融体系的建立。

中国人民银行初创于多家解放区银行。到解放战争全面胜利时,全国共有30 多家解放区银行。 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经过改组后,均采取总管理处、分行、 支行四级制,总管理处下属的行处受本行总管理处和当地中国人民银行的双重 领导。1949年12月,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由上海迁至北京。1950年1月,交通银 行总管理处也由上海迁到北京。
三、苏联移交、外国转让及其他来源国营经 济
• 1、苏联移交: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订雅尔塔秘密协议,8月14日,国 民党政府接受雅尔塔协议。《条约》规定:苏联的援助完全给予国民政府;苏 联尊重中国在东北三省之完全主权及领土完整;外蒙古独立;中东铁路、南满 铁路为中苏共有,共同经营;大连港为自由港;苏联有权在旅顺驻扎海空军。 1949年1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1950年2月14日,在莫斯科签订《中苏友好同 盟互助条约》,同时,签订《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根 据《协定》,苏联同意放弃在中国的特权,在1952年之前将中国长春铁路的一 切权利和财产无偿移交中国政府。苏联军队自旅顺口撤退,中国政府偿付苏联 自1945年以后在此处的建设费用。大连的行政由中国管辖,苏联在大连临时代 管和租用的财产于1950年以内由中国政府接收。 1952年,苏联将长春铁路的财产无偿移交给中国政府。这些财产包括:铁路基 本干线,连同该路的土地,铁路建筑物与设备;车辆、机车、货车及客车车厢, 内燃发动机列车、机车及车厢的修理工厂;发电站、电话所和电报所,通讯器 材与通讯线路;铁路辅助支线,公务技术建筑物与居住建筑物;经济组织,附 属企业及其他企业与机关,以及在中苏共管期间内购置、恢复和新建的财产。 这些财产,都成为新中国国有经济。

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四、全面提升对外开放型经济水平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 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各类生产 要素通过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和配 置,推动各国经济更加紧密地相互联系 的过程。
四、全面提升对外开放型经济水平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1.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使世界范围的各类生产要素得到更加高效的 利用和更为合理的配置,使各种创造财富的 源泉得到更加充分的涌流。 2.经济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 趋势,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力发展的内在 要求,任何国家和民族只有自觉参与进去, 才可能获得发展的机遇,促进自身的发展。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措施 (1)完善国民收入分配制度 , 提高居民的收 入水平。 (2)依据产业的特性 , 采取差异的产业投资 政策。 (3)深化价格机制改革 , 健全资源和环境价 格制度。 (4)注重对自主创新激励制度的创新。
三、中国的经济发展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3.正确处理转变与发展的关系: 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促转变是谋发展的必然要求,谋发展是 促转变的重要目的。
三、中国的经济发展
(二)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1、经济新常态内涵: 经济发展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七上八下)
经济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
成为主体,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
更广大民众。
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三、中国的经济发展
三、中国的经济发展
(三)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第六,从市场竞争特点看,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 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 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 要求。(苹果手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三、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
•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1)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增长、经济发展、 •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 经济增长: 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 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 • 经济发展:不仅是指一个国家经济规模在数量 经济发展: 上的扩大,而且包括经济结构优化、 上的扩大,而且包括经济结构优化、经济效益提 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等内容。 高、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等内容。 • 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一国或地区实现经济总量 经济发展方式: 增长和质量提高的途径和办法。 增长和质量提高的途径和办法。除经济增长方式 还包括发展理念的变革、模式的转型、 外,还包括发展理念的变革、模式的转型、路径 的创新,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概念 的创新,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性、 。
•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 • (1)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 经济制度是指一定历史阶段占主要地 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又称社会经济结构 。 • 经济体制是指在经济制度基础上经济 运行的具体形式, 运行的具体形式,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 具体形式和结构, 具体形式和结构,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和 管理方式,机构设置和经济运行规则等。 管理方式,机构设置和经济运行规则等。
• 第二,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特别是在快速发展时 第二, 大多数是以消耗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 期,大多数是以消耗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负 面影响是很大的。因此, 面影响是很大的。因此,我们在实现工业化过程 中,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 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 第三,在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机械化和 第三,在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过程中, 自动化是主要着力点, 自动化是主要着力点,从而导致失业问题的出现 我国的国情是人口多,劳动力成本比较低。 。我国的国情是人口多,劳动力成本比较低。这 就要求我们在工业化进程中, 就要求我们在工业化进程中,处理好资本技术密 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高新技术产 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 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 有意识地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扩大就业。 系,有意识地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扩大就业。

第二讲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第二讲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2)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 局已经基本形成,并将进一步实现良性互动。
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个体私营经济占 GDP的比重已超过1/3,2003年,个体私营工业已占全国工业增加值和 销售收入的40%左右,占全国商品销售总额和零售总额的60%以上。在 部分地区,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就业和再就业的主渠道。2003年我国个体私营企 业就业人数已达1.5亿多人,占非农就业人数近40%. 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2004年1-10月份,私营企 业税收达1643亿元,同比增长24.4%.加上外商投资企业,非公有制经济 已占全国税收的1/3以上。 私营经济已成为对外开放的一支生力军。2004年1-10月份,进出口 总额达876.8亿元,增长91.2%,已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9.5%.
• (4)非公有制经济在产业布局上以小规模、分散化经营 为主,现已在部分地区形成一批以大规模、专业化经营为 特征的产业集群。非公有制经济过去主要分布在各个地市和县镇,
行业类别多、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化。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出现了 “生产在一家一户、规模是千家万户”特色产业集群,有的称为专业 镇或区块经济。其主要特征是,围绕龙头企业或名牌产品,一家一户 从事产品加工,千家万户合作形成社会化大生产。人们称其为“小产 品、大市场”、“小企业、大合作”、“小买卖、大发展”、“小集 群、大作为”。浙江省产值超过亿元的各种区块经济500多个,其 中产值超过10亿元的150多个,超过50亿元的30多个,有的 还超过100亿元。一些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国的重要制造业基地,产 品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浙江温州的打火机和眼镜出口占全国的90 %,嵊州的领带产量占全国的80%。

第二讲 古代中国经济高考复习教案

第二讲 古代中国经济高考复习教案

第二章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纲要求:1.理解和掌握本专题的一些重要概念:如精耕细作、自然经济、土地制度、租佃制、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等。

2.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4.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状况,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5.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6.掌握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发展变化的基本史实,总结规律和经验。

◆课标要求: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专题学习进度:3课时◆考点解析: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的产生: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2.南稻北粟: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在发展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的差别,即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3.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二)生产工具、农耕技术、灌溉工具、水利技术的进步:1.生产工具的进步: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劳动工具是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进入文明时代,主要农业生产工具仍然是耒、耜,但是也出现了青铜农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使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

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2.农耕技术的发展: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中特 第二讲 经济建设

中特 第二讲 经济建设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公有制经济存在的问题
●公有制企业的竞争与垄断
我国《反垄断法》的规定,垄断行为是指:排除、限制竞争 以及可能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 垄断行业就是行业或市场中只有一个厂商的情况。而垄断市 场就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 政治经济学书上指少数资本主义企业凭借其控制的巨额资本, 足够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通过协定、同盟、联合、 参股等方法,操纵与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或流通, 以获取高额利润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电信、铁路、电力等垄 断行业。2010年7月,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鼓励 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重点工作分工的通知》 支持民间资本以独资、控股或参股形式参与水电站、 火电站建设,参股建设核电站。 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城市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和 垃圾处理、公共交通、城市园林绿化等领域。 支持民间资本兴办各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疗养院、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等医疗机构,参 与公立医院转制改组。支持民营医疗机构承担公共 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险定点服务。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公有制经济未来的改革方向
●重新定位公有制企业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盛洪 国企重新定位:非营利机构(盛洪) 国有企业把国家和企业联结起来,既做市场的替代, 又要提供公共品,是很矛盾的事情。不过,政府和企 业之间不是判然分明的一道线,而是一个过渡地带。 国企就是用企业的方法,提供一部分介于私人物品和 公共物品之间的产品。但是,有些纯公共品也可以由 企业提供,比如修一条路,政府发包,企业来干。所 以,真正需要国企的有两类,一个是需要过程控制的 事,如需要信息保密的军工业;另一个就是需要交易 双方一体化的事。

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案例

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案例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三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的改革路线。西方国家有数百 年市场经济体制的经验和一套比较熟悉的市场机 制,需要学习引进,但绝不能盲目照搬,更不能 够搞私有化,改革坚持从国情出发。
四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五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 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惠及人民。 六是推进体制创新,把推进体制创新作为深化改革 的着力点,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
经济制度(所有制结构)
●按劳分配为主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
制度
●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
性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二节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特点
本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目的是实现共富; 动力是党的领导和发挥人民的主动行积极性;内 容是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 展要求的方面和环节;手段和方法是在维稳的前 提下,循序渐进地进行经济结构和会结构以及利 益关系的调整,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一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在以市场为取向的 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使 改革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发展。 二是坚持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为此需要坚持公 有制的主体地位,坚持共富的基本目标,处理好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统筹兼顾不同社会成员的利 益。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观点三: 从资本利润率高所反映出的国有企业效率高的 原因是国有企业具有垄断利润,必须要破除国 有企业垄断。 你认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方向是什么?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公有制效率高: 一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去考察。 只有当所有制与现实中的生产力相适应,才 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才会产生效率。任何一 种所有制的高效率总是也只能是在一定生产力水 平的条件下才能够成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大力发展社会生 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满足人 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发展和完善社会 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建设的中心任务,是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 进步、生态良好的物质基础。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 一是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思想 ? 二是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 ? 三是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 ? 四是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 ? 五是关于分配制度的思想 ? 六是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 ? 七是关于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的思想 ? 八是关于经济发展的思想
3பைடு நூலக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
? 一是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 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 度。
? 二是分配制度。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 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 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在国家宏观调控下 使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 制。
? 从改革的社会性质看,不是改变整个社会的根本性质,而是 赋予社会主义制度新的生机和活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 越性,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使社会主义社会趋于健全和 成熟。
? 从改革的社会力量看,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与充分依靠广大人 民群众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 的是让人民群众富裕起来,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福祉。
2.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 一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 ? 二是坚持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 三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的改革道路 ? 四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 五是尊重群众首创精神 ? 六是大力推进体制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