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心经典系列儿童读经教材之《德育故事》.
德育小故事(新、选)

德育小故事薛玉玲吴邦瑞是一个性格开朗的小男孩。
平时的他,乐观向上,人缘不错,同学们都爱和他玩耍。
学习也蛮自觉,成绩中等偏上,唯一的不足就是做作业的速度有点慢。
今天中午,我在教室里看吃饭,吴邦瑞的妈妈突然来到教室,说吴邦瑞中午回家后一个劲地哭,问他为什么哭?他也不理不睬。
家长猜测是不是在学校被老师批评了或是被同学欺负了?所以来学校问问。
看着座位上的吴邦瑞仍在暗自流泪,我连忙问周围的学生。
可是,同学们都说上午既没有老师批评他,也没有同学欺负他。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只好去问当事人,可是小家伙也是对我不理不睬的。
看着他那不配合的样子,无名之火立即窜起来,厉声问了一遍:“请你告诉我到底为什么哭?”没想到,他竟然开始放声大哭,并且恨恨地说“我不想上学了!”这时,我逐渐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将他一人带到办公室和他谈话。
见他的情绪还没有稳定下来,我知道此时和他谈话也是无济于事的。
或许让他用哭来宣泄一下自己的情绪也不失为一种办法。
于是就让他坐在我的座位旁,拿了一些餐巾纸给他,任他哭泣。
十分钟过去了,他终于停止了抽泣,开始平静下来。
我也心平气和地和闲聊起来。
在谈话中,我慢慢地了解了其中的原委。
原来小家伙这几天身体一直不怎么好,双休日还在挂水,他向父母提出要在家休息两天,可是家长对他要求甚高,考虑到休息会影响他的学习,没有同意。
再加上作业的格式和以前不一样,好几次的作业就因为格式问题只能擦掉重做,而他平时做作业的速度就慢,最后导致有很多作业积压在那里,做也做不完。
而机械式地补作业,也让他再也体会不到学习带来的乐趣,有的只是数不尽的烦恼。
厌学心理也就随之而来。
找到了病症的所在之处,就要对症下药。
一方面,我和任课老师进行交流,对他适当放宽收作业的时间,特别对他加强作业格式方面的指导,避免重做作业的现象再次发生。
同时,他在学习上的任何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尝到成功的喜悦,重新激发他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请家长不要好高骛远。
小学生德育教育故事_睡前故事

小学生德育教育故事小学生德育故事生动有趣、情节富于变化,如能巧妙运用于课堂中,能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效提高学生听说和写作能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小学生德育教育故事,希望大家喜欢!小学生德育教育故事篇一宋朝有个叫陈康肃的人,十分擅长射箭。
他能够在百步开外射中杨树的叶子,这样的射技举世无双,再没有第二个人能够比得上,陈康肃对自己的本领很是自负。
有一次,陈康肃在自家后花园的场地上练习射箭,引来很多人围观。
有一位卖油的老头儿挑着担子经过,也停下来,放下担子,斜着眼睛看陈康肃射箭,很久都没有离开。
陈康肃的箭术果然名不虚传,射出的箭十次有八九次都射中靶心。
旁边围观的人们大声喝彩,手心都拍红了,只有那位卖油的老头儿,仍用斜眼瞅着,只稍微点了下头。
陈康肃见老头儿似乎有点看不上他射箭的技艺,又生气又不服气,就放下弓箭走过去问老头儿说:“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你认为我射箭的技术还不够精吗?”老头儿平静地回答说:“我觉得这也没啥了不起的,只不过你练的多了,手熟而已。
”陈康肃终于发怒了,质问道:“你怎么敢如此贬低我的绝技!”老头儿也不急,不慌不忙地说:“我是从我多年来倒油的技巧中懂得这个道理的。
我就演示给你看一看吧。
”说完以后,老头儿把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又取出一枚圆形方孔的铜钱盖在葫芦嘴上,然后他用一把油瓢从油桶里舀了一满瓢的油,再将瓢里的油向盖着铜钱的葫芦嘴里倒。
只见那油成细细的一线流向葫芦嘴,均匀不断。
等油倒完了,把铜钱拿下来细细验看,竟然连一点油星子都没有沾上。
在人们一片啧啧称奇声中,卖油翁笑了笑,说道:“我这点雕虫小技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不过是手熟而已。
”陈康肃看完了表演以后笑了起来,客客气气地把卖油翁送走了。
这则告诉我们,再难的事,只要我们反复地不间断地练习、实践,日久天长,必定会熟能生巧。
小学生德育教育故事篇二古时候有一对夫妻,又懒又馋,而且都十分贪心,为了一点小利也互不相让地争吵不休。
因为这对夫妻不愿干活,所以家里很穷。
《德育故事》三集 6义

《德育课本》三集第三册义篇一、【杵臼救孤】公孙杵臼。
保赵良图。
使婴谬首。
死义全孤。
周晋公孙杵臼与程婴为赵朔客。
屠岸贾杀朔。
复索朔之遗孤。
程婴欲保之。
杵臼乃取他人儿匿山中。
使婴谬首曰。
与我千金。
吾告赵氏孤处。
贾诸将随婴攻杵臼。
杵臼谬曰。
小人哉程婴也。
纵不能立孤。
而忍卖之乎。
遂杀杵臼及孤儿。
其赵氏真孤。
乃在程婴处也。
杵臼死后。
程婴匿真孤山中十五年。
韩厥言于景公。
立赵氏后。
是为赵武。
遂攻屠岸贾。
灭之。
武既冠。
婴曰。
昔下宫之难。
我非不能死。
欲存赵后。
今宜下报宣孟杵臼。
遂自杀。
武号泣。
齐衰三年。
奉祀不绝。
二、【干木逾垣】干木富义。
高卧草庐。
逾垣而避。
文侯式闾。
周魏段干木高尚不仕。
师事卜子夏。
文侯欲见之。
造其门。
干木逾垣而避。
文侯过其闾。
必式。
御者问曰。
干木、布衣也。
君式其庐。
不已甚乎。
文侯曰。
干木光乎德。
寡人光乎地。
干木富乎义。
寡人富乎财。
安敢不式。
尝高卧原上草庐中。
秦人侵魏。
闻其行谊。
不入而解兵。
逾垣而避。
古者不为臣不见之义也。
贤者以道自重。
以义自处。
未尝不愿见诸侯。
亦未尝不欲为诸侯所见。
惟于义当见即见。
不当见即不见。
非故意自高也。
文侯式其闾。
秦兵避其境。
皆钦其德义尔。
三、【王蠋自经】王蠋耕野。
义不就燕。
自经以死。
齐国保全。
周齐王蠋屡谏湣王不听。
退而耕于野。
燕破齐。
乐毅闻其贤。
备礼请蠋。
蠋谢不往。
燕人曰。
不来。
吾屠其邑。
蠋曰。
国破君亡。
吾何以存。
与其不义而生。
不如死。
遂自经。
齐士闻之曰。
蠋、布衣也。
义不北面于燕。
况在位食禄者乎。
乃求湣王子法章立之。
毅封表其墓而去。
仲连义不帝秦而蹈海。
秦军遂解赵围。
王蠋义不就燕而自经。
燕军难灭齐国。
干木高卧。
秦军闻义而解兵。
鲁妇弃儿。
齐军见义而返国。
上好义。
则民莫敢不服。
民好义。
敌国且服之矣。
四、【栾布就烹】梁臣栾布。
痛哭彭王。
舍生取义。
就烹何妨。
汉高祖诛彭越。
枭首洛阳。
令曰。
敢有收祀者捕之。
栾布使齐还。
收越头。
哭之。
被捕。
上欲烹之。
曰。
愿一言而死。
方上之困于彭城。
败于荥阳。
《德育故事》四集 2悌

《德育课本》四集第一册悌篇一、【季姜雍穆】季姜雍穆。
化播二妇。
亲继无分。
堂号三母。
子。
抚育恩爱。
亲继若一。
嫁纪流。
分己婢给之。
博好写书。
姜手为作表袠。
博妻杨进及博子遵妻张叔纪。
服姑之教。
皆贤。
号三母堂。
季姜命康稚之妻。
事进如姑。
年八十一卒。
四男弃官行服。
四女亦从官舍交赴。
内外冠冕百有余人。
当时荣之。
季姜幼读诗书。
其雍穆固无论矣。
而其敬长之道。
尤可称焉。
敬伯堂祖母性严。
子孙虽见官二千石。
犹杖之。
妇跪受罚于堂。
历五郡。
祖母随之官。
后以年老。
不愿远乡里。
季姜亦尝侍养左右焉。
二、【穆姜仁爱】穆姜温仁。
化继为亲。
四子改过。
母氏艰辛。
姜衣食抚字。
皆倍所生。
前妻长子兴疾笃。
母亲调药膳。
忧劳憔悴。
兴瘳。
呼三弟谓曰。
继母慈仁。
出自天性。
我兄弟禽兽其心。
过恶深矣。
遂将三弟诣县。
陈母之德。
状己之罪。
乞就刑。
县言之郡。
郡守表其母。
四子许令自新。
皆为良士。
母八十余卒。
吕坤曰。
世皆恨继母不慈。
而宽于前子之不孝。
皆偏见也。
两不得。
两有罪。
要之礼责卑幼。
则尊长无不回之天。
故有闵损。
不患衣芦之奸。
有王祥、不患守柰之虐。
吾因穆姜慈。
而有感于世之恕前子者。
三、【统姊助粟】骆统之姊。
悯弟日衰。
助与私粟。
悌道无亏。
吴新阳亭侯骆统、字公绪。
会稽人。
俊之子也。
事嫡母甚谨。
时值饥荒。
乡里及远方客。
多有困乏。
统为之饮食衰少。
其姊仁爱有行。
寡居无子。
见统甚哀之。
数问其故。
统曰。
士大夫糟糠不足。
我何心而能独饱乎。
姊曰。
诚如是。
何不告我。
而自苦若此。
乃自以私粟与统。
统一日散尽。
姊又以告母。
母亦贤之。
遂使分施。
骆统姊之与私粟。
因哀弟之减食日衰也。
悌也。
骆统姊之母之使分施。
因骆统姊弟之慈心助济也。
仁也。
亦义也。
同一事实。
而两样心肠。
要之姊弟虽为两家。
而究同一气。
谁谓从夫后。
不必计及弟哉。
四、【郑曹葬嫡】曹氏和俭。
盈满为忧。
让嫡合葬。
芳著蕙帱。
弟之间。
尽其礼节。
得姑姒之欢心。
及袤官司空。
子默等并显。
曹深惧盛满。
食无重味。
衣必浣濯。
禄秩必班散亲族。
家无余资。
(完整版)育心经典-德育启蒙-注音版

dé yù qǐ méng《德育启发》xi ào qīn孝亲shēn t ǐ f à f ūshòu zhī f ùmǔ身体发肤,受之父亲母亲,f ùmǔyǔwǒshí wéi yìt ǐ父亲母亲与我,实为一体。
wǒài zì shēn yìng xi ào f ùmǔ我爱自己,应孝父亲母亲,néng bùr ǔshēn bi àn shì r óng qīn能不辱身,即是荣亲。
yǒuài友爱xi ōng dìzǐmèi shǒu zúgǔr òu 兄弟姊妹,手足骨血,t òngyǎng xi āngguān xi ūqīyǔgòng xi ōng ài dì j ìng héhémùmù兄爱弟敬,和友善睦,xi āngtu ī xi āng ài ji ā t íng zhī f ú相推相爱,家庭之福。
j ìng shī敬师shī yán dào zūn r én l ún bi ǎo shuài 师严道尊,人伦楷模,dào déxué wèn shì xi ào shìzé道德学识,是效是则。
yǎng wǒméngzhèng ji ào wǒji āmó养我蒙正,教我嘉谟,bú j ìng qíshīhé néng shòu yì不敬其师,何能得益。
三全育人德育小故事

三全育人德育小故事
《三全育人德育小故事》
有一天啊,我在公园里溜达,看到一个小朋友哭得那叫一个伤心哟!我就走过去问:“咋啦小朋友,为啥哭呀?”小朋友抽泣着说:“我的风筝挂树上了!”我抬头一看,可不是嘛,那风筝在高高的树枝上晃悠呢。
我就安慰他:“别哭别哭,叔叔帮你想办法。
”
这时候旁边一个大哥走过来,笑着说:“嘿,这小事,让我来。
”只见大哥找来一根长棍子,嘿哟,一下子就把风筝给捅下来了。
小朋友立马破涕为笑,大声喊着:“谢谢叔叔!”那灿烂的笑容哟,就像春天里最美丽的花朵。
这不就是一个小小的德育瞬间嘛!大人用行动教给小朋友遇到问题要积极想办法,也要乐于助人呀!大家说,是不是这个理儿?我们生活中有好多这样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不就像一束束光照亮孩子们成长的道路嘛!德育不就在这些点点滴滴中体现出来了嘛!。
幼儿德育故事

幼儿德育故事幼儿德育故事(通用26篇)幼儿德育故事篇1今天,鼠国里发生了一件悲惨的事,事情是这样的:一天,一只小老鼠因为自己种的粮食收成不好,又没人给他饭吃,只好去偷东西吃:他先去挖了一条地道,通向的是一个大户人家的粮仓。
他从地道里出来,看到了很多很多的粮食,他说:“哈哈,我以后不愁吃不愁穿了!”他就从地道里拉出了一辆小车开始运粮食了,后来他想,我运了这么多粮食也吃不完,还不如开一个粮店呢,还能换些钱用。
于是他就开了一个“鼠国粮店”。
有一次他在运输粮食时,碰到了一只猫,吓得他差点尿裤子,他哆哆嗦嗦地说:“猫……猫大人,求您别吃……吃我行吗?”那只小老鼠稳定了一下情绪,又说:“猫大人,我保证以后不偷米了。
”猫说:“好,我可以答应你,你快点走吧,别让我再看见你。
”说完,猫飞踢一脚把小老鼠踢回了地道里。
第二天,小老鼠真的不偷米了,可是他想,不偷粮食我吃什么呀,我答应猫不偷米,那就改成偷燕麦吧。
这一次他又被猫发现了,猫说:“让你不要再偷了,你偏不听,又被我抓住了吧,这次我一定要吃掉你。
”小老鼠苦苦哀求,可是猫还是把他吃掉了。
小老鼠的生命因为偷东西而结束了。
唉,这只可怜的小老鼠;唉,这只爱偷东西的小老鼠,你为什么不知错就改呀!幼儿德育故事篇2小蜗牛问妈妈:为什么我们从生下来,就要背负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妈妈: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骨骼的支撑,只能爬,又爬不快。
所以要这个壳的保护!小蜗牛:毛虫姊姊没有骨头,也爬不快,为什么她却不用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妈妈:因为毛虫姊姊能变成蝴蝶,天空会保护她啊。
小蜗牛:可是蚯蚓弟弟也没骨头爬不快,也不会变成蝴蝶它什么不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妈妈:因为蚯蚓弟弟会钻土,大地会保护它啊。
小蜗牛哭了起来:我们好可怜,天空不保护,大地也不保护。
蜗牛妈妈安慰它:「所以我们有壳啊!」【我们不靠天,也不靠地,我们靠自己。
】幼儿德育故事篇3一只小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
有一次,牧人捉住小猪,它大声号叫,猛烈地抗拒。
育心经典系列儿童读经教材之《德育故事》

序黄南美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长期从事文化教育工作的我身边不乏热心文化事业的众多朋友,深圳市育心经典文化传播中心的赖国全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
他不久前向我介绍了一位多年来一直默默从事经典教育推广的庄海杰老师。
庄老师听说我始终致力于文化扶贫,做了不少实事,想到和自己从事的事业的相通性,便送来了一本厚厚的《德育故事》,拜托我为其写序。
这让我颇有些为难:一是恐自己才疏学浅,难以胜任;二是怕时间仓促,有所耽搁,况且对其书并不十分了解,担心无法领会其本意而弄巧成拙,因而一直惴惴不敢答应。
但庄老师态度诚恳又令人难以拒绝,于是留下这本书,我利用去外地办事的空隙将其读完。
之后便深深为这位老师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所感动。
庄老师是位中年女教师,从东北吉林辗转来到深圳,十几年来一直从事着一线的小学教育工作。
对孩子的熟悉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使她意识到:“百年树人,以德为本。
”德是思想,是灵魂,是一个人成才的内在保障,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关键要素,是教育必须承担的重要使命。
因此,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要引导儿童知荣明耻,明辨是非,行为高尚。
因而她主张让儿童尽早地接触经典,通过对古代中国文化精粹的认识来启发心智,塑造品格。
为此,她一直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并小有成绩。
从本书的编撰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她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其实,庄老师和我多年来所从事的工作,其总体思想是一致的:我是把“学道德”的宗旨融入到少儿书画赛事活动之中,她则将“学道德”的目的通过引导儿童读经诵典的形式力求实现,我们的最终目标都是要实施精神绿化工程,净化孩子们的心灵。
大自然要绿化,否则就会破坏生态平衡出现灾祸;人的精神也要绿化,否则就会出现道德滑坡,全民素质下降。
在第六届学道德少儿书画赛颁奖大会上,当记者采访一位获奖的四岁小姑娘,询问什么是学道德时,小姑娘利落地回答:“就是学做人!”简单的回答,却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道德是做人之根本,是每个公民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序黄南美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长期从事文化教育工作的我身边不乏热心文化事业的众多朋友,深圳市育心经典文化传播中心的赖国全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
他不久前向我介绍了一位多年来一直默默从事经典教育推广的庄海杰老师。
庄老师听说我始终致力于文化扶贫,做了不少实事,想到与自己从事的事业的相通性,便送来了一本厚厚的《德育故事》,拜托我为其写序。
这让我颇有些为难:一是恐自己才疏学浅,难以胜任;二是怕时间仓促,有所耽搁,况且对其书并不十分了解,担心无法领会其本意而弄巧成拙,因而一直惴惴不敢答应。
但庄老师态度诚恳又令人难以拒绝,于是留下这本书,我利用去外地办事的空隙将其读完。
之后便深深为这位老师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所感动。
庄老师是位中年女教师,从东北吉林辗转来到深圳,十几年来一直从事着一线的小学教育工作。
对孩子的熟悉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使她意识到:“百年树人,以德为本。
”德是思想,是灵魂,是一个人成才的内在保障,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关键要素,是教育必须承担的重要使命。
因此,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要引导儿童知荣明耻,明辨是非,行为高尚。
因而她主张让儿童尽早地接触经典,通过对古代中国文化精粹的认识来启发心智,塑造品格。
为此,她一直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并小有成绩。
从本书的编撰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她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其实,庄老师与我多年来所从事的工作,其总体思想是一致的:我是把“学道德”的宗旨融入到少儿书画赛事活动之中,她则将“学道德”的目的通过引导儿童读经诵典的形式力求实现,我们的最终目标都是要实施精神绿化工程,净化孩子们的心灵。
大自然要绿化,否则就会破坏生态平衡出现灾祸;人的精神也要绿化,否则就会出现道德滑坡,全民素质下降。
在第六届学道德少儿书画赛颁奖大会上,当记者采访一位获奖的四岁小姑娘,询问什么是学道德时,小姑娘利落地回答:“就是学做人!”简单的回答,却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道德是做人之根本,是每个公民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
不同的道德水准,其表现也是千差万别,甚至大相径庭:道德高尚的领导会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道德沦丧的领导会任腐败之风恣意蔓延,祸国殃民而为万众唾弃;道德高尚的企业家,会视质量信誉为生命,为大众提供合格的产品;道德沦丧的企业家,则会拜倒在金钱之下,任意践踏社会公众的合法利益;道德高尚的学生,会严格约束自己,成长为品行优良、受人尊敬的仁者;道德缺失的学生,则会形成损人利己的思维定势,从而成为危害社会的不安定因素——由此可见,道德对个人、对社会乃至对整个世界都影响巨大。
虽然如此,但道德意识的培养绝不能光靠空洞的说教,要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力求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化。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读经诵典无疑是个好方法。
庄老师在紧张的工作之余编辑了这本《德育故事》,引经据典,博采古今,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可读性强,范围宽广,借鉴性强,实属难得,足见其花费的心血,也足以彰显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拳拳爱心和责任心。
可以肯定,《德育故事》对于学生通晓经典,见证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培养学习兴趣,提高道德修养意义重大,不失为一本德育辅导的好教材,的确值得推广。
[编者说明:黄南美先生是深圳市红荔书画馆馆长、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常务理事、深圳市诗词学会副秘书长。
长期以来,黄南美先生致力于文化扶贫事业,为贫困地区免费培训了数百名少数民族老师,并募资兴建了七所希望小学。
黄南美先生的高尚品德,正是传统美德的彰显,是值得我们,特别是青少年朋友们学习的典范。
]德育故事--写给老师的话哪个父母不希望有孝顺的孩子?哪个单位不渴求忠信的员工?哪个政府的运作不需要清廉之风?哪个国家不需要知礼行义的好公民?面对家庭、社会共同的需要,我们深明光大“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为师者春风化雨的神圣社会责任。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单提这些伦理道德的名词,对孩子们来说,确实太抽象了。
老师一定要融入生活的事例,以便让学生从中体会正确的做人道理,真切地感知这些伦理道德是如何落实在生活之中的。
基于这种理念,我们很想为一线的老师们奉献这样的教材。
一、《德育故事》原文的学习这部分由古文组成。
读完这些感天动地的事迹,我们由衷地生起感恩之心。
感叹祖先做出了这么多嘉德懿行的典范事例,感恩原作者福荫后代的拳拳爱心。
本书中《孝》、《悌》篇分三部分:线描插图、古文、白话故事。
其他篇章则直接由白话故事引入。
1.古文部分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教材。
《孝》、《悌》这两部分古文简明精当,篇幅很短,二百余字。
非常适合做古文学习教材。
因其有较强的情节性,孩子们反复诵读几遍后,很容易记住。
2.白话故事以古文为基础,老师可以结合现实的需要从多方面深入讲解。
看似简约的古文,实有无穷的道理。
(1)结合历史背景介绍主人公。
(2)不限于情节,通过故事彰显做人的道理。
(3)内容与生活融合。
(4)结合内容介绍相关知识,体会古人的用心。
3.关于插图。
书中插图为黑白线描,可以让孩子们看图说故事,还可以让他们试着用四句话概括故事的内容,最后介绍图上的四句古文,提升孩子们的归纳总结能力。
有利于孩子们在讲故事的时候,对主人公的嘉言懿行理解得更深入,言语表达的能力也会随之提升。
二、《德育故事》白话故事这些故事,完全是基于《德育故事》故事的原貌,并参照《二十四史》和相关史籍编写而成,尤其是增补故事中的细节和历史背景,可用于孩子们阅读或由老师生动活泼地讲解。
每则故事都有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因素,老师不可任意增加内容或曲解事实,也不可因今人做不到就妄加批判,老师一定先要肯定和尊重人性本善的至德至行。
让孩子们融入故,培养良好德行。
如果仅仅是读三五遍故事,恐怕孩子们的印象不深,他们也很难在日常行为上通晓如何去学习故事中的圣贤人物。
老师给孩子们讲完白话故事后,可以启发他们回答:哪些人物值得学习,哪些值得警惕?如何在生活中落实文中人物的可贵之处?例如讲完《黄香温凊》的故事,可能学生会说,现在的生活环境不需要我们再手摇扇子扇凉席了。
此时可以让孩子们思考,结合现在的情况,我们如何为父母做到“夏则凊”?启发他们把手摇扇换成电扇或空调,在父母睡前,用电扇吹凉床席或先把空调调到合适的温度,让父母在睡前能感受凉爽。
为了父母能安睡又保证他们的身体健康,我们要细心地照顾父母。
在讲解《黄香温凊》这则故事时,我们还可以结合《弟子规》的一句经文,理解得更深入——“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让孩子们想一想,我们平常的懒惰、傲慢、好吃、赖床、好打游戏机、不爱读书,是父母、亲人欢喜的吗?与故事对照,我们要努力去除这些坏习气。
通过《黄香温凊》故事的学习,点点滴滴的启发,让孩子们明白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如何善体亲心,学做当代的小“黄香”。
老师在学期中,还可以适时地让学生就“我为家庭做了什么?”“我改变了哪些?”发表心得体会,对于好的体会和落实的事迹,老师可以适时地表扬、张贴或投稿,鼓励孩子们培育美德,能日新月异地成长进步。
总之,要想学好德育故事,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先明白故事的内容,自己确实能对古人的德行感佩之后,才能在讲故事时,让孩子们感动,德行教化的力量才能持久。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需时时学习圣贤的教诲,身体力行,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品性。
才能做到如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只要有百折不挠之教育真心,自会有万变不穷之智慧妙用。
愿德育故事的美德种子,遍撒人们的心田,结出人间美善和谐的硕果!编者2006年3月后记:感恩父母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这样一篇报道:一个贫困生阿风,为了自己的一点虚荣心和面子,竟让父母举债来满足自己在校的奢侈消费,这个农村苦孩子的行为,与日前《广州日报》报道的大学生刘霆“背母上大学”之举,可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个是只顾自己虚荣,丝毫不顾父母劳累;一个是哪怕自己再苦再穷也要为母亲治病,两人身上孝道和感恩意识的强烈反差不禁让人唏嘘:孝敬父母怎么就成了孩子的道德难题?父母的伟大就在于,在孩子身上从来不求什么回报,毫无索取地对孩子倾注所有的爱。
阿风的父母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可是父母的无私的爱并不等于孩子可以不感恩、不回报。
审视当代青少年的感恩、孝敬意识,我们只得无奈地承认:曾经维系着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孝”,正在被现代社会的物欲横流和人情淡薄所消解,而孝敬父母的道德基础也逐渐从青少年教育中隐退。
古语云:“百善孝为先”,“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论语》上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是说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一切道德的基础。
《三字经》里说:“首孝悌,次见闻。
”是说做人首先要懂得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其次才是读书认知。
古人已说得很清楚,做人先要有孝敬父母的自发意识,然后才谈得上其他。
遗憾的是,今天,这些先训已难以找到秉持者。
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像阿风那样不知孝道、不懂感恩的“不孝之子”。
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孝顺、不赡养的人,难道他会关心他人、热爱社会、全心全意为国家服务吗?其实,当下已经陆续有人发出了“呼唤孝道”的声音,不少地方都将孝敬父母纳入干部的考核体系,还有律师提出制定《孝法》的建议,这些可以看作是感恩意识从伦理领域向政治领域扩展的信号,是社会试图将“软”的感恩意识逐渐转换为“硬”的规章制度的吁求。
让人欣慰的是,《广州日报》由刘霆引发的“今天,我们如何孝敬父母”的大讨论,已引起广东省两会委员的关注,许多委员建议将“孝道”纳入公民道德教育,倡导“感动、感激、感恩”的“三感”教育。
为了借鉴、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美德,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我们编辑出版了《德育故事》,愿《德育故事》能为读者们提供一点“净化心灵,启迪智慧”的精神食粮,为建设和谐社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传统文化浩瀚深远,编者学力不逮,不正之处,恭请指正。
庄海杰2006年3月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