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04里仁篇及翻译

合集下载

[转载]《论语.里仁篇第四》原文及译文

[转载]《论语.里仁篇第四》原文及译文

[转载]《论语.⾥仁篇第四》原⽂及译⽂原⽂地址:《论语.⾥仁篇第四》原⽂及译⽂作者:草⽊百合《论语.⾥仁篇第四》1、⼦⽈:“⾥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译⽂:孔⼦说:“居住在民风淳厚的地⽅,是最理想的。

⼀个⼈选择住处⽽错过了民风淳厚的地⽅,怎么算得上明智呢?”2、⼦⽈:“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孔⼦说:“不⾏仁的⼈,没有办法持久处在困境中,也没有办法长期处在顺境中。

⾏仁者是⾃然⽽然,⾛在⼈⽣正途上,明智者则是了解⼈⽣正途的重要,⽽作此选择。

”(或:孔⼦说:“⼀个不⾏仁的⼈,不能够长久处于贫困的地位,因为他不知道仁的重要;同理,⼀个不⾏仁的⼈,也不能长久地处于富贵的地位。

⼀个有仁德的⼈能以仁⼼待⼈接物,使他⼈获得安宁;⼀个有智慧的⼈,知道⾏仁对⾃⼰有利,对他⼈也有利。

”)3、⼦⽈:“唯仁者能好⼈,能恶⼈。

”译⽂:孔⼦说:“只有⾏仁者能够做到喜爱好⼈,厌恶坏⼈。

”(或:孔⼦说:“唯有仁厚有智慧的⼈,能够知道哪些是值得喜欢的⼈,哪些是值得憎恶的⼈。

”)4、⼦⽈:“苟志于仁矣,⽆恶也。

”译⽂:孔⼦说:“只要⽴志⾏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孔⼦说:“⼀个⽴志于⾏仁的⼈,没有所憎恶的⼈,也没有所憎恶的事。

”)5、⼦⽈:“富与贵,是⼈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去仁,恶乎成名?君⼦⽆终⾷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孔⼦说:“富有与尊贵,是每⼀个⼈都想要的;如果不依正当途径,加于君⼦⾝上,他是不会接受的。

贫穷与卑微,是每⼀个⼈都讨厌的;如果不依正当的途径,加于君⼦⾝上,他是不会逃避的。

君⼦如果离开了⼈⽣正途,凭什么成就他的名声?君⼦不会有⽚刻的时间,脱离⼈⽣的正途,在匆忙、急迫的时候坚持如此;在危险、困顿的时候也坚持如此。

”6、⼦⽈:“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

论语第四章-《论语-里仁篇》

论语第四章-《论语-里仁篇》

《论语-里仁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

《论语》第04章里仁

《论语》第04章里仁

《论语》第04章里仁不能够长久地处在安乐的境地。

有仁德的人安于仁,有智慧的人顺从仁。

”【解读】仁者安于仁和智者烦从仁是由于他们气质不同,如孔子在另外的地方所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雍也》)水性动,动者顺势,所以须从仁;山性静,静者安定,所以安于仁。

但无论是安于仁还是顺从仁,对仁的追求都是一致的。

不一致的是不仁者,亦即没有仁德仁心的人。

由于没有仁德仁心,所以缺乏主心骨,缺乏稳定的人格,无论在哪种情况下都不能够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

如果是处在贫困之中,不能够做到安贫乐道,做到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如果是处在安乐之中,也不能够做到久享安乐,做到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

一言归总,这种人因为缺乏安身立命的基础,所以必然是反复无常的小人。

而仁者和智者因为有智慧,有涵养,修养达到了仁的境界,所以无论处于贫富之间还是得意失意之间,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

这就是有没有仁心之间的区别。

所以,仁心是安身立命的基础。

【0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注释】①好(hdo):喜爱。

②恶(W0):厌恶。

【译文】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去喜爱人,才能够正确地去厌恶人。

”【解读】子贡曾经向孔子请教说:“一乡的人都喜欢他,这个人怎样?”孔子回答说:“难说。

”子贡又问:“一乡的人都厌恶他,这个人又怎么样呢?”孔子还是回答说:“也难说。

只有当乡人中的好人喜欢他,乡人中的坏人厌恶他时,我才能肯定他是好人。

”(《子路》)又有一次,孔子说:“众人都厌恶他,一定要对他加以考察;众人都喜欢他,也一定要对他加以考察。

”(《卫灵公》)可见,对一个人的好恶一定要有是非标准,既不能只凭个人的私心得失之见,也不能被舆论所左右,人云亦云。

【解读】按照孔子的观点,一个人既已主志献身于精神方面的事业,就不应以吃穿等物质方面的生活为追求,因为他的。

思不能被物质方面的欲望所分占。

这种观点在过去的时代是理所当然,不言而喻的。

【论语里仁篇原文及翻译】《论语》里仁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里仁篇原文及翻译】《论语》里仁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里仁篇原文及翻译】《论语》里仁篇原文及翻译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不仁者不能长时间赴约,不能享受自己的长处。

仁者能平仁,知者益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孔子说:“勾践是仁的,没有恶。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善者与恶者,善者与善无关,恶而不善者为善,不善者不增身。

有一天能在善中施展自己的力量吗?我没有见过善者力量不足。

如果是,我还没见过。

"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孔子说:“当你早上听到这个词时,你可以在晚上死去。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子说:“世上君子不顺也不墨,义可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谋利更是怨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孔子说:“没有困难,就没有地位,就站着。

没有困难,就不了解自己,就去求知。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说:“君子是义的象征,恶人是利的象征。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如果你关心你的父母,你应该告诫他们几次。

如果你不服从他们,你应该尊重他们而不违反他们。

你应该努力工作而不抱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说:“三年不改道的父亲可以说是孝顺。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古人不会说话,也不会懂得鞠躬的羞耻。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孔子说:“君子欲言慢行快。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尤说:“你数你的事,就羞辱你;你数你的朋友,就稀少。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孔子说:“没有仁的人不能长期生活在贫困或幸福之中。

里仁第四原文及解释

里仁第四原文及解释

里仁第四原文及解释
论语·里仁第四》原文如下: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这句话的意思是: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是好的,选择不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怎么可能是个明智的选择呢?
孔子在这里强调了仁德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们应该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与仁者为邻,这样可以获得仁者的影响和教导,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否则,如果选择居住在没有仁德的地方,可能会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导致道德下滑。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
利仁。


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呆在艰苦的环境中,因为他会感到沮丧和无助;同时,也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享受
快乐,因为他会感到贪婪和自私。

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安心地生活在无论艰苦还是安乐的环境中,因为他能够自我约束、自得其乐,并用自己的仁德影响周围的人。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欣赏美好的事物,同时也能够容忍和接纳不良的行为和习惯。

这是因为仁者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权利,不会刻意地进行好恶之辨。

相反,没有仁德的人只会以自己的喜好为标准,随意地褒贬他人,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真心追求仁德,那么他就会自然而然地避免任何不良的行为和习惯,因为他深知这些不良习惯会对他自己和周围的人造成伤害。

这就是仁者的境界,他不仅能够自我约束,也能够影响周围的人,引领他们走向道德的高地。

里仁篇原文及翻译

里仁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里仁篇原文及翻译1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居住在有仁风的地方才好。

选择住处,不居住在有仁风的地方,怎能说是明智呢?”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够长久地安于穷困,也不能够长久地处于安乐之中。

有仁德的人长期安心于推行慈爱精神,聪明的人认识到仁对他有长远的利益而实行仁。

”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孔子说:“只有讲仁爱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喜爱某人、厌恶某人。

”4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孔子说:“如果立志追求仁德,就不会去做坏事。

”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说:“金钱和地位,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是,以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它们,君子不享受。

贫困和卑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但是,不通过正当的途径摆脱它们,君子是不会摆脱的。

君子背离了仁的准则,怎么能够成名呢?君子不会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即使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一定要遵守仁的准则,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和仁同在。

”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见也。

”孔子说:“我从未见过喜爱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德的人。

喜爱仁德的人,那就没有比这更好的了;厌恶不仁德的人,他实行仁德,只是为了不使不仁德的事物加在自己身上。

有谁能在某一天把他的力量都用在仁德方面吗?我没见过力量不够的。

或许有这样的人,只是我没有见过罢了。

”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孔子说:“人们所犯的错误,类型不一。

所以观察一个人所犯错误的性质,就可以知道他的为人。

”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论语》中英文版 第四章 里仁篇

《论语》中英文版 第四章 里仁篇

《论语》中英文版第四章里仁篇(1)子曰:“里仁為美。

擇不處仁,焉得知?”The Master said, "It is virtuous manners which constitute the excellence of a neighborhood. If a man in selecting a residence, do not fix on one where such prevail, how can he be wise?"【原文】子曰:“里仁为美①。

择不处仁②,焉得知③?”【今译】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德之风的地方才是美好的。

如果不选择有仁德之风的地方居住,怎么说得上明智呢?”【注释】①里:居住或相处的意思,作动词用。

②处(chǔ):居住,停留。

③焉:怎么,哪能。

知:同“智”。

【评点】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很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耳濡目染,相沿成习,尤其对孩子和青年人,注意择邻而居,是明智的。

这也是我国古代的优良传统。

战国时,孟母三迁的故事,流传至今。

孟母发现邻里的作风不正,就搬家,最后终于迁到有仁德之风的好地方。

孟子以后所以能成为亚圣,与他有一位贤德母亲能择邻而居分不开的。

人生一世,就是处在各种选择,不断选择之中。

有选择就有标准,择居就该有仁德的村风和民风的地方,这样能为培养人创造条件,就是智者的做法。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郭沫若先生指出:“仁的含义是克已而为人的一种利他行为,‘仁道’实在是为大众的行为”,“它要人们除掉一切自私自利的心机,而养成为大众献身的牺牲精神。

”有良好乡风的居住环境,就为一个人的成长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第四章里仁篇(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The Master said, "Those who are without virtue cannot abide long either in a condition of poverty and hardship, or in a condition of enjoyment. The virtuous rest in virtue; the wise desire virtue."【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②。

《论语里仁第四》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里仁第四》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里仁第四》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论语 *里仁第四》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的核心,本篇章也是整部《论语》的重点篇目,集中地记载了孔子的“仁学”思想。

“仁”不但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儒家 追求的最完美的道德境界。

原文】 4.1 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译文】 孔子说: “居住在有仁爱的地方最好。

选择居住环境 而不讲究仁德,怎么算是聪明?解读】安德义解读认为此章是孔子的环境论,我以为有道理。

但我还以为生命成长应该从生命的内在开始,似乎这句话与“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篇)有关。

实 际上讲的就是人的生命的美好,要以内在的仁德修养为基础, 离开对内在仁德的追求都是不明智的。

原文】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孔子说:“不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于贫困之中, 也不能长久地处于安乐之中。

仁德的人安于仁道,真正聪明 的人一定会实践仁德。

”“A本篇重点谈论“仁”,“礼 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仁”是“礼”解读】对一个人而言,仁德的有无决定了他的生命状态。

无论是贫困还是安乐,能够始终如一的泰然处之的人并不多, 始终如一是生命成长之道。

“久处”说的就是始终如一,讲的 是心不被物役的道理。

“久处”的概念在佛教中,就是人的定 力。

能够做到“久处”是因为心中有仁德,而心中有仁德的人 又会安于仁德,其行为就会利于仁德。

至此,我们就会明白 喜新厌旧、朝三暮四、朝秦暮楚的人往往都是内心缺乏真正 仁德的人。

“仁”不是小善,而是大善,是一个人生命的定海神针。

解读】此章孔子谈论的是仁德的人内心情感的体现。

真正 更多谈论的是人心,是人的品德修养。

而仁德有无在有些人 眼里是很难分得清,判断得明的。

仁与不仁的界限实质上就 是公与私的界限,仁者天下为公,心中装着天下苍生,以老 百姓的幸福为己任;不仁的人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

因 此,仁者与不仁者对好恶的价值判断就有了区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4里仁篇及翻译
作者:佚名
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见也。


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译文
作者:佚名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

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

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

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

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

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

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

”曾子说:“是。

”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

(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

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


孔子说:“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