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季氏篇

合集下载

一起学《论语》16.5季氏篇——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一起学《论语》16.5季氏篇——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一起学《论语》16.5季氏篇——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一起学《论语》16.5季氏篇——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原文】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白话】孔子说:“对人有益的喜好有三种,对人有害的喜好有三种。

喜好用礼乐自我节制,喜好称道别人的善处,喜好多结交贤友,这是有益处的。

喜好骄纵享乐,喜好游荡不节,喜好宴饮流连,这是有害处的。

”【释词】三乐:三种喜好。

乐音yào,喜好。

《四书解义》:“凡人意之所好则为乐yào,然乐不同而损益亦异。

”按:乐、损益,从心性的角度来言。

乐节礼乐:第一个“乐”音yào,喜好。

节,节制。

《注疏》:“凡所动作,皆得礼乐之节也。

”《正义》:“礼得其体,乐得其和,动必由之,有制节也。

”钱穆:“礼贵中,乐贵和,皆有节。

以得礼乐之节不失于中和为乐,则有益。

”《四书解义》:“好在礼乐,于制度声容乐为节制,而合乎中和之则。

”道人之善:道,称道。

钱穆:“称道人善,则心生慕悦,不惟成人之美,己亦趋于善矣。

以此为乐,亦有益。

”《四书解义》:“好在人善,于嘉言懿行乐于称道,而致其景仰之诚。

”贤友:贤能之友。

《四书解义》:“好贤友,于直、谅、多闻乐于众多,而广其进修之助。

”骄乐:骄纵享受,不知节制。

《四书解义》:“好在骄乐,而恣情纵欲,侈荡忘返。

”钱穆:“认此为乐,忧苦随至。

”佚游:出入不知节制,游荡自恣。

《正义》:“‘佚’犹‘放’也。

”钱穆:“惰佚游荡,出入不节,日有所损而不自知。

”宴乐:宴饮淫溺,流连而不知节制。

《正义》:“《说文》:宴,安也。

饮食所以安体,故亦曰‘宴’。

宴乐为沉荒淫渎。

”《四书解义》:“好在宴乐,而宴饮嬉戏,流连无度。

”朱子:“宴乐,则淫溺而狎小人。

”【先贤精义】《论语注疏》曰:此章言人心乐好损益之事。

朱子曰:三者损益,亦相反也。

李光地曰:三者亦由浅而深。

“乐节礼乐”则有悦学之志,“乐道人之善”则有公物之心,“乐多贤友”则有进德之效矣。

论语·季氏篇

论语·季氏篇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 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 这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 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 的。”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 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 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译文】孔子平日绝无四种心:没有主观猜疑,没 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 私之心。不要太固执自己的思想,要学会变通接 受新的学识;不要强求一下子完成难以完成的任 务,要量力而为之;不要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主 张;不要存有自私自利的心理,为人处世要多替 他人着想。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 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 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 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 正焉,可谓好学也己。”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 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 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 了。”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1)意:同臆,猜想、猜疑。(2)必:必定。 (3)固:固执己见。(4)我:这里指自私之心。
《论语》
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根据记录和传文编辑 而成,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 《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 篇章形象生动。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 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 矣。”
【注释】(1)直:正直。(2)谅:诚实而有信。(3) 多闻:见闻广博。(4)便辟:偏离正道,故意回避他人 错误。(5) 善柔:和颜悦色,阿谀奉承。(6) 便侫:巧 言善辩,逢迎谄媚。(7)贤:德才兼备。(8)齐:看 齐。(9)自省:自我检查。(10)厚:检点。

论语季氏篇翻译

论语季氏篇翻译

论语季氏篇翻译
【原创版】
目录
1.论语季氏篇概述
2.季氏篇的主要内容
3.季氏篇的现代意义
正文
【论语季氏篇概述】
《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其中,季氏篇是《论语》中的一篇,主要记录了孔子的弟子季氏的言行,以及孔子对于政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思想。

【季氏篇的主要内容】
季氏篇的内容较为丰富,其中涉及到很多重要的儒家思想。

例如,孔子在季氏篇中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强调了人民的地位,对于后世的民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应该面向全体人民,而不仅仅是贵族。

【季氏篇的现代意义】
尽管季氏篇是两千多年前的著作,但是其中包含的许多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

例如,孔子强调的人民至上的观点,对于我们现代的民主制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此外,孔子对于教育的重视,也为我们现代的教育理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第1页共1页。

论语译注之季氏篇

论语译注之季氏篇

论语译注之季氏篇1季氏将伐颛臾⑴。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⑵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⑶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⑷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⑸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⑺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当作贫)而患不均,不患贫(当作寡)而患不安⑻。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⑼也。

”【译文】季氏准备攻打颛臾。

冉有、子路两人谒见孔子,说道:“季氏准备对颛臾使用兵力。

”孔子道:“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颛臾,上代的君王曾经授权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的国境早在我们最初被封时的疆土之中,这正是和鲁国共安危存亡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道:“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人本来都是不同意的。

”孔子道:“冉求!周任有句话说:‘能够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再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

’譬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你的话是错了。

老虎犀牛从槛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责任呢?”冉有道:“颛臾,城墙既然坚牢,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

现今不把它占领,日子久了,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

”孔子道:“冉求!君子就讨厌[那种态度,]不说自己贪心无厌,却一定另找借口。

我听说过:无论是诸侯或者大夫,不必着急财富不多,只须着急财富不均;不必着急人民太少,只须着急境内不安。

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便不会倾危。

《论语》季氏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季氏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季氏篇原文及翻译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季氏》篇,文中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及治国策略:“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整理的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季氏将伐颛臾出处:《论语译注;季氏》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 ān)臾(yú)。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注释1、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

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

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

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

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

冉有,名求,字子有。

论语16季氏篇及翻译

论语16季氏篇及翻译

16季氏篇及翻译作者:佚名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

《论语·季氏》
君子戒得
知道,你知道。怎么没人知道!”王密羞愧地退出去了。
其他篇章记作“子曰”,本篇章记作“孔子曰”。
非孔子弟子所作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
戒除
少之时, 血气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戒之在色;
精力 成熟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有三件事要戒除:年少的时候,精力没有成熟,需要戒除美色;
及其壮也,
到 他的
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正 旺盛 争斗
到了他的壮年时,精力正旺盛,需要戒除争强好斗;
及其老也, 血气既衰, 戒之在得。”
已经衰退 贪求
到了他的老年时,精力已经衰退,需要戒除贪求占有。”
这一则主要在讲君子的修养之道:君子要警惕、戒除自己的欲念。
在清朝康熙时期,桐城人张英在京为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 尚书。老家建宅置院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上发生争执,家人送
君子戒斗
信给他,请他出面处理。张英看信后立即回信:“一纸书来只
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世皇”。 家人见书,主动退让三尺建墙,邻居吴家深受感动,也退地三
尺,这就成了“六尺巷”。
杨震四次升迁,担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到郡上任, 路过昌邑时,过去曾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正做昌邑的县令。晚上 ,王密去拜见杨震,怀中揣了十斤金子,送给杨震。杨震说:“ 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怎么回事呢?”王密说:“这么 晚了,没有人能知道这件事。”杨震说:“天知道,神知道,我
《论语· 季氏》
第七则
季康子(季氏)

也叫季孙肥,鲁哀公时的正卿,是当时鲁国最有
权力的政治人物,为三桓(孟氏、叔孙氏、季氏)
之首。

主要功绩:迎孔子回鲁国,但与孔子为政敌;重
用冉求,推行“用田赋”,加速礼乐制度崩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季氏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
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
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
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
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
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
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
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
子孙微矣。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
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来说谓之躁,言及之而不
言谓之隐,未见颜色来说谓之瞽。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
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
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

吾闻其语矣。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
之下,民到于今称之。

其斯之谓与?”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

尝独立,
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译文
季氏将要讨伐颛臾。

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快要攻打颛
臾了。

”孔子说:“冉求,这不就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从前是周天子
让它主持东蒙的祭祀的,而且已经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臣属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大夫想去攻打,我们两个
人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尽自己的力量去
负担你的职务,实在做不好就辞职。

’有了危险不去扶助,跌倒了不
去搀扶,那还用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说的话错了。

老虎、犀牛
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费邑很近。

现在不把它夺取过来,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

”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种
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作法。


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
怕不安定。

因为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
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

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
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
安心住下去。

现在,仲由和冉求你们两个人辅助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而不能招徕他们;国内民心离散,你们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
内使用武力。

我只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是在自己的内部呢!”
孔子说:“天下有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都由天子作主
决定;天下无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由诸侯作主决定。


诸侯作主决定,大概经过十代很少有不垮台的;由大夫决定,经过五
代很少有不垮台的。

天下有道,国家政权就不会落在大夫手中。

天下
有道,老百姓也就不会议论国家政治了。


孔子说:“鲁国失去国家政权已经有五代了,政权落在大夫之手
已经四代了,所以三桓的子孙也衰微了。


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

同正直的人
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

同惯于
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
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

以礼乐调节
自己为喜好,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喜好,以有很多贤德之友为喜好,
这是有益的。

喜好骄傲,喜欢闲游,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


孔子说:“侍奉在君子旁边陪他说话,要注意避免犯三种过失:
还没有问到你的时候就说话,这是急躁;已经问到你的时候你却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而贸然说话;这是瞎子。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
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
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
贵的人,轻侮圣人之言。


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
不学习的人,这种人就是下等的人了。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看的时候,要思考看清与否;听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听清楚;自己的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容貌
要思考是否谦恭;言谈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忠诚;办事要思考是否谨
慎严肃;遇到疑问,要思考是否应该向别人询问;忿怒时,要思考是
否有后患,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义的准则。


孔子说:“看到善良的行为,就担心达不到,看到不善良的行动,就好像把手伸到开水中一样赶快避开。

我见到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
这样的话。

以隐居避世来保全自己的志向,依照义而贯彻自己的主张。

我听到过这种话,却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人。


齐景公有马四千匹,死的时候,百姓们觉得他没有什么德行能够
称颂。

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百姓们到现在还在称颂他们。


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
回答说:“没有呀。

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

’他说:‘不学诗,就
不懂得怎么说话。

’我回去就学《诗》。

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

’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

’我回去就学礼。

我就听到过这
两件事。

”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
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国君的妻子,国君称她为夫人,夫人自称为小童,国人称她为君夫人;对他国人则称她为寡小君,他国人也称她为君夫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