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 学成语16季氏篇共34页
一起学《论语》16.10季氏篇——君子有九思

一起学《论语》16.10季氏篇——君子有九思一起学《论语》16.10季氏篇——君子有九思【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白话】孔子说:“君子有九种思虑:目视要想到能明,耳听要想到能聪,神色要想到能温和,礼容要想到能谦恭,言语要想到能忠实,处事要想到能敬慎,有疑虑要想到请教,忿恨要想到后患,见有可得要想到应不应该。
”【释词】思:思虑、思惟。
徐英:“思者,心与脑之所合,虑诸脑而存诸心者也。
故思者九,而所以思者一,曰‘心’也。
存心养性,而后随发皆中。
”《论语集注补正述疏》:“思,古文作‘悤’。
《说文》云:‘悤,睿也。
从心,从囱。
’《说文》云:‘囱,头会脑盖也。
象形。
’《内经》云:‘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
’由是言之,思者,主于心而通于脑焉。
《孟子》云‘心之官则思’,知所主也。
如谓思即主于脑乎?斯失其本矣。
”程石泉:“思者,念也。
念念不忘,是为欲之。
”视思明:视思明者,目睹为视,见微为明,言君子睹视当思见微,若离娄也(《注疏》)。
《四书解义》:“目之于视,则思视远,惟明不为物蔽于外,而视诚矣。
”听思聪:听思聪者,耳闻为听,听远为聪,言君子耳听当思闻远,若师旷也(《注疏》)。
《四书解义》:“耳之于听,则思听德,惟聪不为物壅于内,而听诚矣。
”按:耳目视听。
色思温:色指脸色、神色。
温,和易也。
《注疏》:“色思温者,言颜色不可严猛,当思温也。
”《四书解义》:“暴厉之色不见于面。
”貌思恭:貌指礼容。
恭,恭逊。
《注疏》:“貌思恭者,体貌接物,不可骄亢,当思恭逊也。
”《四书解义》:“惰慢之气不设于身。
”李充:“静容谓之色,柔畅谓之温也;动容谓之貌,谦接谓之恭也。
”按:静动面身。
言思忠:忠,忠实、诚实。
《注疏》:“言思忠者,凡所言论,不可隐欺,当思尽其忠心也。
”钱氏:“忠者,中心之诚然也。
”事思敬:事思敬者,凡人执事多惰窳yǔ,君子常思谨敬也(《注疏》)。
《论语——季氏第十六》

《论语· 季氏第十六》菁华选粹白话解1.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白话解: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
和正直的人为友、和诚实守信的人为友、和见识广博的人为友,都会受益;结交惯于装饰外貌,内心并不真诚的人为友、结交善于逢迎,虚情假意讨人喜欢的人为友、结交巧言好辩,没有真实学问的人为友,就会受到害处了。
」2.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白话解:孔子说:「对人有益的快乐有三种,对人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
言谈举止喜欢以礼节和音乐的精神来节制、喜欢称赞别人的好处、喜欢结交贤能的朋友,这些都是有益的;喜欢纵情享受的快乐、喜欢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快乐、喜欢饮酒征逐的快乐,都是有害的。
」3.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应当有三戒:少年时,血气未稳定,发育尚未完全,应当戒的是好色;壮年时,血气正刚强,应当戒的是好勇斗狠;等到老了,血气虽然衰颓,应当戒的是贪求务得。
」※ 务得就是一定要得到。
4.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敬畏,一是敬畏天命,一是敬畏居高位者,因为居高位者负重责大任,关系民生安危。
一是敬畏圣人之言,因为圣人之言意义深远,有益人生。
小人不知天命只求人事,因而不知敬畏。
对居高位负重责大任者,因常见而忽视故不知敬畏;初则逢迎,终仍犯上。
对圣人之言一无所知,又肆无忌惮随意戏弄侮辱。
」5.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白话解:孔子说:「天生就知道,不学而能者,是最上等的;学习之后才知道的,是次等的;经过困难艰苦才知道要学习的,又次一等了;如果经过困难艰苦之后,还不知道要学习,这种人是最下等了。
国学经典《论语》季氏篇第十六(权威直接打印)

duō wén yì yǐ yǒu pián pì yǒu shàn
多 闻,益 矣。友 便 辟,友 善
róu yǒu pián nìng sǔn yǐ
柔,友 便 佞 ,损 矣。”
kǒng zǐ yuē yì zhě sān lè
16.5 孔 子 曰:“益 者 三 乐,
sī shì sī míng tīng sī cōng sè sī jiàn qí rén yě
思:视 思 明 ,听 思 聪 ,色 思 见 其 人 也。”
wēn mào sī gōng yán sī zhōng shì sī
qí jǐng gōng yǒu mǎ qiān sì
温,貌 思 恭 ,言 思 忠 ,事 思 16.12 齐 景 公 有 马 千 驷,
有 国 有 家 者,不 患 寡 而 于 邦 内。吾 恐 季 孙 之 忧,
huàn bù jūn bú huàn pín ér huàn bù bú zài zhuān yú ér zài xiāo qiáng zhī
患 不 均,不 患 贫 而 患 不 不 在 颛 臾,而 在 萧 墙 之
ān gài jūn wú pín hé wú guǎ ān nèi yě
“子 亦 有 异 闻 乎?”对 曰: 陈 亢 退 而 喜 曰:“问 一 得
wèi yě cháng dú lì lǐ qū ér sān wén shī
wén lǐ yòu wén jūn
“未 也。 尝 独 立,鲤 趋 而 三:闻《诗》,闻 礼,又 闻 君
guò tíng yuē
xué shī hū
yǐn jū yǐ qiú qí zhì xíng yì yǐ
一起学《论语》11.16先进篇——季氏富于周公

⼀起学《论语》11.16先进篇——季⽒富于周公⼀起学《论语》11.16先进篇——季⽒富于周公【原⽂】季⽒富于周公,⽽求也为之聚敛⽽附益之。
⼦⽈:“⾮吾徒也!⼩⼦鸣⿎⽽攻之可也。
”【⽩话】季⽒⽐周天⼦的卿周公还富有,然⽽冉求还替他聚敛、增益财富。
孔⼦说:“这不是我的弟⼦啊!⼩⼦们都可以敲着⿎去声讨他。
”【释词】季⽒:鲁国“三桓”执政,季⽒独⼤。
冉求为季⽒之⾂。
季⽒:富于周公:周公是周公旦之后,担任周天⼦之宰,即周王朝的卿⼠。
按:周公旦有勋劳于天富于周公:下,天⼦赐封于鲁国,长⼦伯禽代他承位,他仍然担任周王朝的公卿,其⼦孙后代也世袭周公之位。
“诸侯之卿不得侔于天⼦之卿”,今季⽒以诸侯之卿⽽富过于周王朝之周公。
为之聚敛:冉求善理财,为季⽒多⽅聚敛财富。
聚,会。
敛,收。
林⽒:“上⼆句记者坐冉有之为之聚敛:罪,⽽后记夫⼦之⾔。
”⼩⼦:门⼈弟⼦。
⼩⼦:鸣⿎⽽攻之:声讨其罪。
《注疏》:“今为季⽒聚敛,害于仁义”。
朱⼦:“使门⼈声其罪以责之鸣⿎⽽攻之:也。
圣⼈之恶党恶⽽害民也如此。
”钱穆:“攻冉求,实以攻季⽒。
”【先贤精义】《四书解义》⽈:此⼀章书是孔⼦正党恶之罪,以警权⾂正党恶之罪,以警权⾂也。
《四书解义》⽈:《论语义疏》⽈:天⼦之⾂,地⼴禄⼤,故周公宜富;诸侯之⾂,地狭禄⼩,季⽒宜贫。
⽽《论语义疏》⽈:僭滥,遂胜天⼦⾂,故云“季⽒富于周公”也。
今僭滥责冉求重赋税也。
孔⼦之时,季⽒专执鲁政,尽征其民。
其君蚕⾷《论语注疏》⽈:《论语注疏》⽈:此章夫⼦责冉求重赋税为之急赋税,聚敛财物⽽陪深宫,赋税皆⾮⼰有,故季⽒富于周公也。
时冉求为季⽒家宰,⼜为之急赋税,聚敛财物冉求亦夫⼦门徒,当尚仁义;今为季⽒聚敛,害于仁义,故夫⼦责之,使其附助益季⽒也。
冉求亦夫⼦门徒,当尚仁义;今为季⽒聚敛,害于仁义门⼈鸣⿎以声其罪⽽攻责之。
《群经平议》⽈:盖欲⾔季⽒之富,⽽但举晋韩魏、齐陈⽒之属与之⽐较,则本为同列,即富《群经平议》⽈:,以见季⽒以侯国之卿⽽富过于王朝之宰也。
论语·季氏第十六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本篇主要谈论的问题包括孔子及其学生的政治活动、与人相处和结交时注意的原则、君子的三戒、三畏和九思等。
其中著名的文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生而知之”;“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第一则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孔子曰:“求!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1、颛臾:音zhuān yú,鲁国的附属国,在今山东省费县西。
2、有事:指有军事行动,用兵作战。
3、与:通假字,欤。
语气词,吗。
4、东蒙主:东蒙,蒙山。
主,主持祭祀的人。
5、为:语气词,呢。
6、周任:人名,周代史官。
7、陈力就列:陈力,发挥能力,按才力担任适当的职务。
8、危而不持,颠而不扶:有了危险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搀扶。
9、相:搀扶盲人的人叫相,这里是辅助的意思。
10、兕:音sì。
雌性犀牛。
11、柙:音xiá,用以关押野兽的木笼。
12、椟:音dú,匣子。
13、费:季氏的采邑。
14、贫、寡:可能有错误,应为寡、贫。
15、萧墙:照壁屏风。
指宫廷之内。
季氏将要讨伐颛臾。
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快要攻打颛臾了。
”孔子说:“冉求,这不就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从前是周天子让它主持东蒙的祭祀的,而且已经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臣属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大夫想去攻打,我们两个人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费邑很近。
现在不把它夺取过来,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
”孔子说: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
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
现在,仲由和冉求你们两个人辅助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而不能招来他们;国内民心离散,你们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内使用武力。
《论语》全译季氏篇第十六

(1)五世:指鲁国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五世。
(2)逮:及。
(3)四世:指季孙氏文子、武子、平子、桓子四世。
(4)三桓:鲁国伸孙、叔孙、季孙都出于鲁桓公,所以叫三桓。
「译文」
孔子说:“鲁国失去国家政权已经有五代了,政权落在大夫之手已经四代了,所以三 桓的子孙也衰微了。”
「评析」
三桓掌握了国家政权,这是春秋末期的一种政治变革,对此,孔子表示不满。本章里 孔子对当时社会政治形势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孔子的观点是,社会政治变革就是 “天下无道”,这还是基于他的“礼治”的思想,希望变为“天下有道”的政治局面。
「注释」
(1)颛臾:音zhuānyú,鲁国的附属国,在今山东省费县西。
(2)有事:指有军事行动,用兵作战。
(3)东蒙主:东蒙,蒙山。主,主持祭祀的人。
(4)周任:人名,周代史官。
(5)陈力就列:陈力,发挥能力,按才力担任适当的职务。
(6)相:搀扶盲人的人叫相,这里是辅助的意思。
(7)兕:音sì。雌性犀牛。
【原文】
16-1 季氏将伐颛臾( 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 2)于颛臾。”孔 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3),且在城邦之中矣,是 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 周任( 4)有言曰:‘陈力就列( 5),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 ( 6)矣?且尔言过矣,虎兕( 7)出于柙( 8),龟玉毁于椟( 9)中,是谁之过与?”冉 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10)。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 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 ( 11)。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 相夫子,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 12)之内也。”
《论语》中的成语

《论语》中的成语一、《学而》篇成语(16个)1.学而时习之——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
2 .不亦乐乎——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
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
【注】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 . 犯上作乱——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注】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4.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
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注】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人。
”5 .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则:就;加:加以。
对别人给自己指出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勉励自己。
【注】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宋·朱熹《集注》:“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
”6 .行有余力——做了事情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和时间。
【注】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7 .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注】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8. 知过必改——认识到自己错了就一定要改。
【注】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9.慎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先。
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
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注】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0 .过化存神——过:经过;存:保存,具有。
圣人所到之处,人民无不被感化,而永远受其精神影响。
【注】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逐字逐句学论语(第16季氏篇)

第十六篇季氏篇第215讲.下面我们学习第十六篇季氏,先看第一章。
这一章比较长,我们还是先读一下经文: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而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这一章经文讲季氏,是鲁国的三家卿大夫的掌权最重的一家。
季氏有一处他的封地,叫做费。
其实也读必。
但是当地读费。
这个费县,颛臾和费县很近。
这个时候季氏就想把颛臾夺过来。
冉有和子路都是在季氏家做事情。
是季氏家的家臣。
知道季氏伐颛臾的时候,他们就把这个事情和孔子说了。
孔子就说,你们怎么不能够劝告他呢!然后讲颛臾是个小国家,是先王分给他的,你不能够攻伐他的的道理。
下面我们就一段一段的看。
季氏讲伐颛臾。
颛臾在古时候他是一个,在周朝分封的时候,有公侯伯子男五等。
他们分的地方有大有小,爵位也不等,除此之外,还有比这五个等次小的地方,就是附庸国,所以附庸国不直接见天子,他只需要报告给他诸侯的大国。
颛臾鲁国的附庸国,就是现在山东的蒙山。
这个地方离季氏的费县很近。
冉有就把这件事情报告给孔子了。
孔子就说:求,就是冉有的名字。
无乃是活动语,就是恐怕,莫非,就是说,莫非是你的过失。
你说是将要伐颛臾,季氏为什么要伐他呢?夫是语助词,颛臾是先王所分封的东蒙主。
蒙是蒙山。
就是封就是祭祀蒙山的小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