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章节翻译-雍也篇

合集下载

论语·第六章 雍也

论语·第六章 雍也

论语:第六章—雍也【原文】6·1 子曰:“雍(1)也可使南面(2)。

”【注释】(1)雍:姓冉,名雍,字仲弓,家境贫寒,却是孔子最欣赏的弟子之一,小孔子29岁。

(2)南面:古代以面向南为尊,天子、诸侯和官员都是面向南而坐,这里指的是让雍也做官。

【译文】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坐在面朝南的座位上(做官)。

”【评析】此章是孔子对其弟子雍也的夸赞,也是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

【原文】6·2 仲弓问子桑伯子(1)。

子曰:“可也,简(2)。

”仲弓曰:“居敬(3)而行简(4),以临(5)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6)大(7)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注释】(1)子桑伯子:人名,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鲁人,胡氏以为疑即庄周所称子桑户者是也”,钱穆先生考证其为“与琴张为友者”,净空法师则说其为“秦大夫”,杨伯峻则提出说“此人已经无可考。

有人以为就是庄子的子桑户,又有人以为就是秦穆公时的子桑(公孙枝),都未必可靠。

既然称“伯子”,很大可能是卿大夫。

仲弓说“以临其民”。

也要是卿大夫才能临民。

”不知何者为对,还待学者考证之。

(2)简:简要,不烦琐。

(3)居敬:为人严肃认真,待己依礼严格要求。

(4)行简:推行政事简而不繁。

(5)临:面对、处理。

(6)无乃……乎:表反问的疑问句式,恐怕……了么?(7)大:同“太”。

【译文】仲弓(为上节冉雍的字)问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说:“此人很可以(蛮不错的),推行政事简要而不繁琐。

”仲弓说:“居心恭敬严肃而行事简要,像这样来治理百姓,不也是可以的吗?如果马马虎虎,又用简单的方法办事,这恐怕太简单了吧?”孔子说:“冉雍,你说得很对啊!”【评析】孔子方张办事既主张要简明扼要,果断利落;同时又讲究不能一味地追求简单,马马虎虎地做事就不合适了。

所以,孔子认为冉雍说得很有道理。

【原文】6·3 哀公(1)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2)过,不幸短命死矣。

《论语》原文+注释 雍也篇

《论语》原文+注释 雍也篇

《论语》原文/注释雍也篇子曰:“雍也,可使南面[1] 。

”[1] 南面:就是脸朝南。

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正位。

从君王、诸侯、将、相到地方军政长官,坐堂听政,都是面南而坐。

仲弓问子桑伯子[2] 。

子曰:“可也,简[3] 。

”仲弓曰:“居敬而行简[4] ,以临其民[5] ,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6] ?”子曰:“雍之言然。

[2] 仲弓:就是冉雍。

子桑伯子:人名。

其身世情况不详。

有的学者认为,子桑伯子是鲁国人,即《庄子》中所说的“子桑户”,与“琴张”为友。

又有人以为是秦穆公时的“子桑”(公孙枝)。

但皆无确考。

[3] 简:简单,简约,不烦琐。

[4] 居:平时的做人,为人,居心。

[5] 临:面对,面临。

这里含有治理的意思。

[6] 无乃:岂不是,难道不是。

大:同“太”。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7] ,不贰过[8] 。

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9] ,未闻好学者也。

”[7] 迁怒:指自己不如意时,对别人发火生气;或受了甲的气,却转移目标,拿乙去出气。

“迁”,转移。

[8] 贰:二,再一次,重复。

[9] 亡:同“无”。

子华使于齐[10] ,冉子为其母请粟[11] 。

子曰:“与之釜[12] 。

”请益[13] 。

曰:“与之庾[14] 。

”冉子与之粟五秉[15] 。

子曰:“赤之适齐也[16] ,乘肥马,衣轻裘[17] 。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18] 。

”[10] 子华:即公西赤。

[11] 冉子:即冉求。

“子”是后世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时加上的尊称。

粟:谷子,小米。

[12] 釜(fǔ府):古代容量名。

一釜当时合六斗四升。

古代的斗小,一斗约合现在二升,一釜约等于现在一斗二升八合。

一釜粮食仅是一个人一月的口粮。

[13] 益:增添,增加。

[14] 庾(yǔ雨):古代容量名。

一庾合当时二斗四升,约合现在四升八合。

一说,一庾当时合十六斗,约合现在三斗二升。

[15] 秉(bǐnɡ饼):古代容量名。

论语第6章

论语第6章

论语第6章以下是《论语》第六章的原文及解释:第六章:《雍也篇》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注释】:南面:即脸朝南,古代坐北朝南,面向南方的位置为尊位。

子曰:“可也,简。

敬而行之,以临其民,不亦易乎。

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

” 子曰:“雍之言然。

”【译文】: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去做官治理政事。

” 孔子认为:冉雍平素做人不浮躁,比较庄重,办事不繁琐,很简易。

冉雍虽然才能平平,但若以这些优点去做官治理政事已不简单了;而冉雍若被推举出来治理国家政事了,他还能朴素、简易地行事,让老百姓在他治理下很容易管理。

孔子认为:冉雍说得对。

第六章:《述而篇》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注释】:道:指政治主张和理想。

德:指遵守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

仁:指仁爱、仁义。

游于艺:指具有才艺的实践活动,即“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译文】:孔子说:“立志于道,坚守道德,依据仁义,娴熟技艺。

”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章里孔子自述了他一生的经历,自述了一个人从小到老的成长过程。

孔子所列的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人生在不同年龄段上的生活写实。

通过这一段表述可以看出孔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的生活情况。

第六章:《学而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弟子:古时对年轻人的称呼。

入:古代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时,儿子随父亲住在内室,外出应酬则和父亲分道扬镳。

入是指处在内室侍奉父母而言。

出:与“入”相对而言,谓外出也。

“则”字有两解:一是作名词解,为准则、法则之意;二是作连词用,“则”字用法同“而”字。

谨:说话谨慎小心。

泛:广泛的意思。

亲仁:即亲贤爱众。

行有余力:指在父母亲族等亲人中博施恩惠而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尚有剩余的精力与能力。

文:文献典籍、礼乐制度等文化知识。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随和、谨慎、诚实、守信。

一起学《论语》6.21雍也篇——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一起学《论语》6.21雍也篇——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一起学《论语》6.21雍也篇——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一起学《论语》6.21雍也篇——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原文】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白话】孔子说:“中才以上之人,可告诉他高深的道理;中才以下之人,不能告诉他高深的道理。

”【释词】中人:指中智之人、中等之人。

此从才识角度而言。

中人以上,指上智之人。

徐英:“此言才智有上中下,不指性言。

故曰‘惟上智与下愚不移’。

”伊川程子曰:“中人以上,中人以下,才也。

”王肃:“两举中人,以其可上可下。

”《注疏》:“人之才识凡有九等,谓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也。

上上则圣人也,下下则愚人也,皆不可移也。

其上中以下,下中以上,是可教之人也。

中人,谓第五中中之人也以上,谓上中、上下、中上之人也。

”(此处可参考)语上:语,音yù,告诉。

上,高深的内容。

王肃:“上,谓上知之所知也。

”中人以下:中智以下的人。

《注疏》:“中人以下,谓中下、下上、下中之人也。

”(可供参考)不可:不能。

钱穆:“非禁止意,乃难为之意。

”【先贤精义】《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言因材施教之意也。

人资质有高下,学问有浅深,教人者当观其力量如何,不可以概施也。

上下岂有定哉?奋志图功,下学亦可以上达;因循玩忽,中人亦等于下愚。

总在人之自励何如耳。

学者其勉诸。

《论语注疏》曰:此章言授学之法,当称其才识也。

中人以其才识优长,故可以告语上知之所知也;中人以下,以其才识暗劣,故不可以告语上知之所知也。

此中人,是其可上、可下也。

李炳南曰:上上下下之间,皆是中人。

施教中人,须依差等,循循诱进。

中人以上,可以与语上等之道理;若中人以下,则不可与中人以上同等而语,语之非但不解,更生误会。

如公冶长篇,子贡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性与天道,中人以上可闻,中人以下则不可闻。

孔子曰:惟上智与下愚不移。

程石泉曰:不移者,以其难于施教也。

但孔子谓“有教无类”,虽樊迟小人,孔子且循循善诱之。

论语雍也篇 6.23

论语雍也篇  6.23

英语翻译: Confucius said, “The wise enjoy water, the humane enjoy mountains. The wise are active, the humane are quiet. The wise are happy; the humane live long lives. ”
POWEPOINT
雍也篇 6.23
【原文】:子曰:“知 者乐水,仁者乐山。知 者动,仁者静。知者乐, 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 “聪明的人喜欢水,仁 德的人喜欢山。聪明的 人好动,仁德的人恬静。 聪明的人快乐,仁德的 人长寿。”
【阐释】:孔子指出长寿必须建立 在高尚的道德基础上,必须加强个 人的思想修养,也就是说健身要先 健心,首先做个心怀仁术的人。因 为仁者有良好的精神面貌,能调控 自己的精神活动,以适应不断变化 的客观形势,防止不良因素侵害心 身,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衰老,活到人类寿命应该 达到的限度。知者乐水,是指知者 心情愉快,就像流水一样悠然安详; 仁者乐山,是指仁者就像高山一样 崇高伟大。
我的理解: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又深刻。 这正如朱熹在 《论语集注》里面的讨论:“没有对仁 和智极其深刻的体悟,绝对不能作出这样的形容。” 圣人智仁双全,所以,作此形容的专利权 非他莫属。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 思想活跃, 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 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 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 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不过,你如果问一般人 乐水还是乐山,所得的回答多半是山水都乐。因为- -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 欲问行人去哪边, 眉眼盈盈处。”(王观) 山水各有千秋,仁智都是我 们的追求,即使力不能及,也要心向往之。 当然,就 实际情况来看,每个人性情有所不同,的确还是有山 水差异的。也就是说,有人乐水,有人乐山。 “青山 行不尽,绿水去何长。”(崔颢)

国学宝典《论语》:雍也第六原文翻译

国学宝典《论语》:雍也第六原文翻译

国学宝典《论语》:雍也第六原文翻译雍也第六【原文】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

”请益,曰:“与之庾。

”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

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

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 雍也篇 译文

论语 雍也篇  译文

论语雍也篇译文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

”请益,曰:“与之庾。

”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

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

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一起学《论语》6.20雍也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一起学《论语》6.20雍也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一起学《论语》6.20雍也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一起学《论语》6.20雍也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白话】孔子说:“懂得它的人比不上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比不上心里以之为乐的人。

”【释词】知:蕅益大师:“知个甚么?好个甚么?乐个甚么?参!”之:本章之字指学,亦指道;广之,亦可泛指其他方面。

本章概指层次和境界不同,则所安处不同也。

好:爱好、喜欢。

乐之:有所得而乐在其中,以之为乐。

《正义》:“乐其有得于己也。

”《集说》:“好者,用工之笃也;至于乐,则自得矣。

”【先贤精义】《论语注疏》曰:此章言人之学道用心深浅之异也。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孔子鼓舞学者以进境也。

蔡节曰:好深于知,乐又深于好。

知而能好,好而能乐,道斯在我矣。

《论语正义》曰:《尚书大传》言:“新谷已入,櫌(yōu)锄已藏,祈乐已入,岁事既毕,余子皆入学。

”是庶人之子孙,亦得受学。

至春秋时,庠(xiáng)塾之制废,诗书之泽衰,人多不知学,故此言知之者,明与不知有异也。

至好之、乐之,更不多睹。

故夫子于门人中独称颜子好学。

正谓其不改好学之乐。

故《论语》首章,即以时习之说(悦)示人。

包咸曰:学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笃,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深。

《论语义疏》曰:学有深浅也。

知之,谓知学问有益者也;好之,谓欲好学之以为好者也;乐,谓欢乐之也。

(学)李充曰:虽知学之为益,或有计而后知学,利在其中,故不如好之者笃也。

好有盛衰,不如乐之者深也。

(学)徐英曰:此以道言。

知有此道者,不如好此道也。

然好道者,未必即为有道之人。

有道然后乐之矣。

此乐即颜回不改其乐之乐也。

(道)《四书解义》曰:理道固有深浅,造诣亦有渐次。

好故胜于知,只是黾勉进修,未能实有诸己,道犹不与我浃。

乐则融会于中,充然自得,天地万物之理皆具于身。

(道)尹氏曰:知之者,知有此道也。

好之者,好而未得也。

乐之者,有所得而乐之也。

(道)刘宗周曰:君子之学,知启其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章节翻译-雍也篇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

”请益,曰:“与之庾。

”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

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
矣。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

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
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
乐,仁者寿。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

’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参考译文
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去做官。


仲弓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说:“此人还可以,办事简要而不烦琐。

”仲弓说:“居心恭敬严肃而行事简要,像这样来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吗?(但是)自己马马虎虎,又以简要的方法办事,这岂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说:“冉雍,这话你说得对。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

不幸短命死了。

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子华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

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

”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

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

”冉求却给他八十斛。

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

我听说过,君子只是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周济富人的人。


原思给孔子家当总管,孔子给他俸米九百,原思推辞不要。

孔子说:“不要推辞。

(如果有多的,)给你的乡亲们吧。


孔子在评论仲弓的时候说:“耕牛产下的牛犊长着红色的毛,角也长得整齐端正,人们虽想不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
孔子说:“颜回这个人,他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离开仁德,其余的学生则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仁而已。


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做事果断,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又问:“端木赐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通达事理,对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冉求有才能,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季氏派人请闵子骞去做费邑的长官,闵子骞(对来请他的人)说:“请你好好替我推辞吧!如果再来召我,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那边去了。


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说:“丧失了这个人,这是命里注定的吧!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呀。

”孔子说:“能力不够是到半路才停下来,现在你是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不想前进。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子游做了武城的长官。

孔子说:“你在那里是到了人才没有?”。

子游回答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从来不走
邪路,没有公事从不到我屋子里来。


孔子说:“孟之反不喜欢夸耀自己。

败退的时候,他留在最后掩护全军。

快进城门的时候,他鞭打着自己的马说,‘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马跑得不快。

’”
孔子说:“如果没有祝鮀那样的口才,也没有宋朝的美貌,那在今天的社会上处世立足就比较艰难了。


孔子说:“谁能不经过屋门而走出去呢?为什么没有人走(我所指出的)这条道路呢?”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

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孔子说:“一个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

”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

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孔子说:“齐国一改变,可以达到鲁国这个样子,鲁国一改变,就可以达到先王之道了。


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了,这也算是觚吗?这也算是觚吗?”
宰我问道:“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位仁人啦,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
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

孔子发誓说:“如果我做什么不正当的事,让上天谴责我吧!让上天谴责我吧!”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

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

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