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行测主旨观点题:行文脉络分析
2019国考行测言语理解答题技巧:如何解决存在“因果关系”的主旨观点题

2019国考行测言语理解答题技巧:如何解决存在“因果关系”的主旨观点题国考行测答题技巧:国家公务员考试频道提供2019国考行测辅导复习资料,包括言语理解怎么提高、言语理解片段阅读、阅读理解、片段阅读、逻辑填空、词义辨析、语句表达等。
本文为广大考生整理2019国考行测言语理解答题技巧:如何解决存在“因果关系”的主旨观点题。
主旨观点题在片段阅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版块,也是言语理解和表达中的重点和难点。
解决主旨观点题最主要的一个方法就是行文脉络分析,通过分析题干中的句间关系,理清楚作者的写作思路,确定主旨句。
其中有一种关系是“因果关系”,也是考试中一种常考的类型。
接下来中公教育专家就重点分析下如何解决存在“因果关系”的主旨观点题。
首先在因果文段中会出现非常明显的标志词,比如“因此”、“所以”、“因而”等。
也有倒装句的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的表达,来把原因和结果分开。
因果文段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分析—得出结论;一种是分析—指出事实(众所周知的事实)。
第一种后面的结论是重点,而第二种就要兼顾原因和结果。
下面通过两道题来具体运用一下这种方法。
【例1】唐卡是极富藏族文化特色的一种绘画形式,自吐蕃王朝兴起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雪域高原的文化瑰宝。
它的题材除了宗教外,还有很多历史和民俗内容,因此又被称为了解西藏的“百科全书”。
所以,要想了解西藏的历史,除了正襟危坐地阅读严谨但略嫌呆板的大部头史书外,你还可以选择一种惬意和愉悦的方式——欣赏唐卡,与众多的古人对话,想象曾经的历史事件,体味藏人丰富的精神世界,了解独特的藏地民俗,这是一个让历史变得立体可感的过程。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A.唐卡可以给大家提供一种惬意轻松的了解西藏的方式B.唐卡中记录了独特的藏族民俗和曾经的历史事件C.唐卡是了解西藏文化和历史的“百科全书”式的绘画形式D.唐卡是极富藏族文化特色且历史悠久的一种绘画形式【中公解析】答案:A。
行测片段阅读备考:行文脉络分析

行测片段阅读备考:行文脉络分析又快了国考考试时间了,许多考生都在积极的备考,为了帮助广大考生更好的归类重点,理解题型,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行测片段阅读备考:行文脉络分析”,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行测片段阅读备考:行文脉络分析行文脉络分析是指作者布局谋篇的思路;其方法主要是在分析句义和句间关系的基础上,归类语句,确定语句在文段中所起的作用,理清文段的行文路线,进而确定文段内容间的从属关系。
今天就带大家来学习一下。
一、含有“并列词”的文段这种文段需要对并列词、标点(分号)、并列的事物敏感,至于主要核心思想则需要对文段进行归纳概括,将各方面概括提炼共性。
题目再现:1、甜菜的上部叶片垂直生长,叶簇呈漏斗形。
这种生长方式所形成的叶面空间的配置结构,极有利于光照的吸收,提高植株和群体的光合效率。
而车前草的叶片是轮生的,叶片夹角为137.5度,这正是圆的黄金分割的弦角,叶片按这个角度生长,可以充分利用光照。
梨树随着树干长高,叶片沿对数螺旋上升,每个叶片都不会遮蔽下面的叶片。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A、光照吸收率是影响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B、暗含数学规律的叶片结构对植物生长有利C、不同的生长环境造成了植物叶片生长的差异D、对光照的吸收影响叶片的生长角度【解析】整个文段讲甜菜、车前草、梨树的叶片的结构利于光照,所以整体概括三者的共同属性即可。
A选项光照吸收率是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强加因果,不选;B选项暗含数学规律的叶片结构是对三者叶片结构的总结概括,对植物生长有利符合题干内容,可选;C选项不同的生长环境,题干未提到,不选;D选项因果倒置,不选。
所以答案选B。
2、20世纪是科学家大展宏图的世紀。
只要我们稍微想一下就会发现,人类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科学家的参与:从曼哈顿工程到阿波罗计划,从核能发电到信息高速公路等等,无不与科学家的参与有关,所有这些都使我们对科学家充满了敬慕之情。
同时,我们也都清楚地知道:从二战后期的原子弹事件到两伊战争,从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南斯拉夫的野蛮轰炸到克隆羊的诞生,从温室效应到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无不涉及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A、科学家的不少研究成果是一把双刃剑B告诫人们科学研究成果可能带来灾难C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改变着我们的生活D强调人类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科学家【解析】文段先引出20世纪是科学家大展宏图的世纪,接着从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对于人类的生活有利的一面和战争、全球生态环境等不好的一面,总的概括就是科学家研究成果有利有弊。
2020国考行测言语理解:遇到行文脉络时,你有几分把握?

2020国考行测言语理解:遇到行文脉络时,你有几分把握?2020国考就要到来,很多小伙伴已经在备考的路上,我们怎样才能轻松上阵,披荆斩棘,绕开弯路,旗开得胜呢?下面,云南中公教育专家就和大家来聊一聊怎样巧解行文脉络?首先,我们来看一道题目:【例题】超过半米长的碳纳米管的问世,使其朝应用方向踏出了重要一步,碳纳米管最重要的应用就是制造“又强又韧又轻又便宜”的材料。
在天然材料中蛛丝最强韧,而碳纳米管纤维的韧性超过了蛛丝,这样的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极其重要,除此之外,碳纳米管还有独特的结构和导电性,可以用来做纳米尺度的电子器件,会比传统的电子器件更小,更灵敏。
但是一般的碳纳米管长度不一,结构类型和导电性不同,很难用来规模化地生产结构和性能一致的器件,然而现在的超长碳纳米管克服了这一难题,成为一项巨大突破。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碳纳米管的:A. 应用前景B. 物理特征C. 结构性能D. 研究突破【中公解析】相信很多同学在选择的时候都会把重点放在转折词“但是”之后,导致答案误选D。
这是忽略行文脉络的典型表现。
那么在做主旨观点的时候我们究竟如何把握行文抓住文段重点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道题目的文段结构。
首句谈到超过半米长的碳纳米管在应用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介绍了通常的碳纳米管的应用有哪些。
第二句在第一句的基础上展开介绍碳纳米管的具体应用有哪些。
第三句用一个转折告诉我们一般的碳纳米管有局限性,现在的超长碳纳米管就解决的这一问题。
由此可以看出第三句照应的就是首句:超过半米长的碳纳米管的问世,使其朝应用方向踏出了重要一步。
因此,文段重点强调的还是超长碳纳米管的应用前景,答案选A。
好了,这道题我们就分析清楚了,想要告诉大家的是在分析片段阅读题目的时候要重点关注句间关系,摆脱高分难求的尴尬。
在此,云南中公教育祝大家一举成“公”。
公务员行测片段阅读技巧:理清行测段落脉络,做题先行一步

公务员行测片段阅读技巧:理清行测段落脉络,做题先行一步公务员行测片段阅读技巧:理清行测段落脉络,做题先行一步在谈行文脉络之前,先和大家聊一聊言语理解与表到达底是什么。
从这一名称来谈谈我们解题的角度。
顾名思义,我们可以把这一概念分为两个局部,一是言语理解,二是言语表达。
言语无需赘述,试卷从封皮到结尾都是言语的表达。
咱们先来谈谈理解:顺着脉理或条理进展剖析称作理解。
面对一道言语题,我们所做的第一步就是理解,也就是顺着行文逻辑去把握文字材料内涵,正确的理解材料中的词语含义,并能觉察作者想要透露的意思。
再来看表达:表达是将思维所得的成果用语言语音语调、表情、行为等方式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
那么在行测考试中,表达就是将你思维的成果与题中给予的选项进展匹配。
无论理解还是表达都要通过字词句这一载体来实现,这就需要我们去分析^p 文段的构造与表达的重点。
今天就带大家来学习一下。
例1:全世界有超过 15000 个海洋保护区,绝大多数保护区都允许商业活动。
人类已经充分利用甚至开发了全球 89%的鱼类资,并且摧毁了世界上近半数的珊瑚礁。
科学家认为,为保护海洋生物健全的多样性,全球至少 30%的海洋需要划入保护区。
重要的是,大局部保护区应该靠近繁华的海岸。
假如一片海域被隔离了足够长的时间,鱼类和生物多样性就会出现反弹。
繁盛的鱼类也会逐渐向邻近的水域扩散。
智能化的海洋保护区甚至可以在多种压力(如污染、变暖和酸化)下使海洋生态系统具有更强的恢复力。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意在呼吁:A. 加大海洋保护区的建立B. 应该大力去保护珊瑚礁C. 制止海洋保护区商业活动D. 防止过度捕捞,保护鱼类【解析】读完这个文段,我们发现整个文段都在围绕海洋保护区做的相关阐述。
文段在一开场,是描绘了一些事实。
第一个,关于当下海洋保护区的事实:全世界有超过15000个海洋保护区,绝大多数保护区都允许商业活动。
第二个:通过并且告诉我们,开发有点过度,并且珊瑚礁被摧毁了。
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备考:主旨观点题怎样找对策

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备考:主旨观点题怎样找对策1.牢记对策标志词如:应、应该、应当、必须、需要、要求、急需、亟待、解决、建议、倡导、通过等,既要对文段敏感,也要对选项敏感。
【例1】国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目标,是有效改善农村少儿的营养状况和健康素质。
由于各地的地理环境、食物资源、饮食习惯、传统民俗不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在对各地农村少儿健康和营养状况的实证研究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提出合理的食物结构和改善计划。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A.农村少儿的营养需科学改善B.各地的营养改善方式存在差异C.营养改善目标是通过研究来确定的D.地域不同,营养改善的目标就不同【解析】文段第二句,“需要”一词引出对策,概括为:实现改善目标需要实证研究,因地制宜合理规划。
选项A“需”引出对策,说明营养需科学改善,与文段对策含义一致,当选。
选项B论述改善方式的差异现状,并非对策;选项C,“通过”引出对策,但论述主体发生变化,并非“实现目标”,而是“确定目标”,排除;选项D论述改善目标不同的原因,非对策。
2.善抓行文脉络对文段而言,引出对策的行文脉络,有明暗两条线。
明线: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直接侧重于解决问题的做法;暗线: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间接表明作者解决问题的意图。
总之,问题的分析不是重点,问题的解决才是关键。
【例2】事实上,延期偿债不仅无助于真正缓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在大多数情况下反而是埋下了威力更为巨大的“定时炸弹”。
一旦“借新还旧”成为地方政府的常规做法,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有鉴于此,中央政府应及时采取强硬手段,制止地方政府继续大唱“拖字诀”;有关部委也应积极考虑借助资本市场消化地方政府公共债务,以债务证券化等方式引入民间资本,化解债务风险;地方政府也应适当削减其经济建设职能,实现财权、事权对等,从根本上消除负债过度的生存土壤。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A强调中央政府在缓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上的指导作用B论述缓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有效手段C分析限制地方政府延期偿债的原因D说明地方政府偿还债务的常规做法【解析】文段一二句,分析了延期偿债存在政府债务风险的问题,并分析其危害,文段第三句,给出对策,分别从“中央政府、有关部委、地方政府”三主体给出具体措施。
公务员事业单位录用考试行测+申论主要知识点笔记(详细版)

行测+申论笔记目录行测——方法精讲 (7)第一部分言语理解与运用 (8)第一章片段阅读 (8)一、中心理解题 (8)二、细节判断题 (12)第二章语句表达 (14)一、语句排序题 (15)二、语句填空题 (18)三、接语选择题(省考题量不大) (18)第三章逻辑填空 (18)一、词的辨析 (18)二、语境分析 (20)第二部分判断与推理 (21)第一章图形推理 (21)一、图形推理命题形式 (21)二、快速定位某一图形考点 (22)三、位置规律 (23)四、样式规律 (25)五、属性规律 (29)六、数量规律 (31)七、特殊规律 (41)八、空间重构(广东省考近年来只在2016年考查1道空间重构图,可以选择性复习).. 43第二章类比推理 (46)一、语义关系 (46)二、逻辑关系 (48)三、语法关系 (51)第三章定义判断(广东省考不考) (51)一、快速识别有效信息 (51)第四章逻辑判断 (55)一、翻译推理 (55)二、组合排列 (60)三、逻辑论证 (63)四、日常结论 (66)第三部分资料分析 (66)第一章统计术语 (66)一、增长类相关 (67)二、比重类相关 (68)第二章速算技巧 (68)一、计算类 (68)二、比较类 (70)第三章简单计算 (71)第四章高频考点——增长类 (73)一、增长率 (73)二、基期与现期 (76)第五章比例类 (78)一、现期比例 (78)二、基期比例 (78)三、两期比重(得分难点,拉分重点) (80)第六章综合分析 (84)第四部分常识判断 (84)一、语义分析法 (84)二、矛盾分析法 (85)三、法律判断 (85)四、联想法 (85)五、绝对选项排除法 (85)第五部分数量关系 (86)第一章数量关系 (86)一、代入排除法 (86)二、数字特性 (88)三、方程式 (94)第二章工程问题 (95)一、工程问题 (95)第三章行程问题 (99)一、行程问题 (99)二、平均速度 (99)三、火车过桥 (100)四、直线相遇与环形相遇 (101)五、流水行船 (104)第四章经济利润问题 (105)一、经济利润 (105)二、经济利润涉及的方法 (106)三、分段计价 (108)四、合并费用 (108)第五章排列组合与概率 (109)一、分类与分步 (110)二、排列与组合 (110)三、概率 (111)第六章容斥问题 (112)一、容斥原理 (112)申论——方法精讲 (117)第一章申论基础 (118)一、申论能力考查 (118)二、答题要素与基本题型 (118)三、申论答题步骤 (119)第二章单一题 (121)一、问题原因 (121)二、影响 (121)三、对策 (122)第三章综合题 (123)一、概括主要内容 (123)二、词句解释题 (123)三、观点、现象分析题 (124)第四章公文题 (124)一、典型例题 (125)二、阅卷要求 (125)三、格式 (125)四、公文类别 (126)第五章作文题(大作文) (130)一、作文的评分规则 (130)二、作文的主题与观点 (131)三、文章结构 (132)行测+申论——广东省考专项 (137)第一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 (138)第一章实词强化 (138)一、实词辨析 (138)二、固定搭配 (142)第二章词语理解 (142)一、代词指代题 (143)第二部分判断推理 (143)第一章位置规律 (143)一、平移特殊考法 (143)二、位置复合趋势 (147)三、局部位置变化 (148)第二章翻译推理(“所有”和“有的”、“必然”和“可能”) (149)二、“必然”和“可能” (150)三、同意替换 (151)第三章论证(因果关系实验) (153)一、实验论证 (153)二、因果论证 (156)第四章特殊规律(图形间关系、功能元素) (157)一、图形间关系 (157)二、功能元素 (162)第五章真假推理 (164)一、矛盾关系 (164)二、反对关系 (165)三、两真两假 (166)第三部分科学推理 (167)第一章电学 (167)一、基础知识 (167)二、考点 (169)第二章光学 (175)一、基础知识 (175)第三章力学(每年都考) (182)一、基础知识 (182)二、受力分析 (189)三、平衡力与作用力 (191)第四章运动相关问题 (200)一、基础知识 (200)二、牛顿运动定律(主要考第一、第二定律) (201)三、直线运动 (203)四、曲线运动 (204)五、功与机械能 (205)第四部分资料分析与数学问题 (206)第一章计数问题 (206)一、植树问题 (206)二、方阵问题 (212)三、爬楼问题 (213)第二章数字推理 (213)一、基础数列 (214)二、特征数列 (214)三、非特征数列 (223)第五部分申论——广东大作文 (226)一、基本知识 (226)行测——方法精讲第一部分言语理解与运用第一章片段阅读解题顺序:提问→文段→选项一、中心理解题【题量】10【提问方式】这段文字主要/旨在/重在/意在/想要说明(论述、强调)的是……这段文字的主旨/主题/观点是……这段文字概况最恰当的一项是…………【解题思路】1、重点词语(微观)关联词、主题词、表强调、突出的程度词。
国考行测考试小技巧之分析出文段的行文脉络再进行解题

国考行测考试小技巧之分析出文段的行文脉络再进行解题在国考行测试卷中,经常会出现“接下来作者将要叙述的是”类似这样的问法,我们将其称之为承接叙述题。
对于该类题目,选项中的内容往往要紧紧接续文段的文意表达,所以广大考生必然会想到文段中和选项最有逻辑关系的尾句。
尾句出现一个新概念、新话题或者新的问题,那么选项就要解释或者阐述该概念、话题或者问题。
由此很多考生在解题的时候就会忽略尾句之前的内容,认为没有必要再看了。
真是这样的吗?如果尾句表达的内容作者不想再谈或者没有意义再谈,那么这时我们就有必要考虑整个文段的主旨,也就是说“接下来要叙述的是”可能不能仅仅和尾句相关,还需要和作者的主旨相关。
因此我们就有必要分析出文段的行文脉络再进行解题。
比如文段属于总分结构,作者首先提出了一个观点,后续进行解释说明,而尾句只是该观点的其中一个分论点,那么接下来我们要找的选项可能就是原观点的另一个分论点,这样就和原分论点无关了。
【例题精讲1】为什么有的领域追求快,有的建设却并不急于出效果?快有快的追求。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曾引领深圳蛇口闯出了开放发展的新路。
“拼命黄郎”黄大年把“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作为座右铭,留学回国后惜时如金,夜以继日地带领团队填补“巡天探地潜海”多项技术空白。
无数事实表明,行动是最美丽的风景,珍惜时间马上办、提高效率抓紧干,方能干出事业、干出境界。
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讲述的是:A.高效实干的真人真事B.贪心求快带来的弊端C.建设也要慢下来的原因D.如何才能让建设慢下来【解析】C。
第一句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领域追求快,有的建设却并不急于出效果?”作者所要表达的便是各领域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有快也有慢,第二句开始到最后回答的都是“快”,根据行文脉络的顺序,接下来作者应该在第一句设问的基础上回答第二个话题——“慢”。
作者对“快”并无贬斥的态度,B 排除;A项无中生有,排除;根据行文脉络,前后表达的都在阐述原因,所以锁定C而不是谈做法的D。
2020江西省考行测言语理解主旨观点题的解题技巧

2020江西省考行测言语理解主旨观点题的解题技巧在历年省考中,言语理解与表达这部分题目是各位考生初步了解省考时最熟悉的题目类型,然而深入接触后发现最熟悉的题目如今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部分考生做题时会感觉某个选项是正确的,但是具体分析之后发现主观的理解与题目本身的意思相去甚远,于是陷入深深的迷惑中难以自拔。
那么在面对这样的困境时改如何去化解呢,今天中公教育专家就以主旨观点题为例携手各位考生一起攻克言语难题。
一、主旨观点之主题词各位考生在面对主旨观点题目时常常会有“我怎么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意思”,“我怎么知道出题人怎么想的”这样的困惑。
其实有这样的困惑也是正常的,那怎么去解决呢?今天给大家提供一个非常好的技巧和方法。
其实作者写文章时都会围绕一个主题来阐述,各位考生在做题时只要能够通过高频词和关键句中的论述对象两个方法抓住体现文段核心内容的主题词,那将会事半功倍。
【例】写作事实上不但是为了向外发表,贡献社会,同时也是研究工作的最后阶段,而且是最重要、最严肃的阶段。
不形成文章,根本就没有完成研究工作,学问也没有成熟。
常有人说“某人学问极好,可惜不写作”,事实上,此话大有问题。
某人可能学识丰富,也有见解,但不写作文,他的学问就只停留在简单看法的阶段,没有经过严肃的思考与整理,就不可能真正是系统的。
这段文字主要强调了( )A.论文写作的重要性B科学研究的首要目的C.研究工作的评价标准D.知识与实践的内在【中公解析】A。
文段第一句话指出“写作是研究工作最重要、最严肃的阶段”;后接着以反面论证的说明“形成文章”的重要性;而后以“常有人说”进行举例,说明“形成文章”的重要性。
由此可知,整段文字的主体说的都是“写作”,根据主题词可排除B、C、D三项。
故本题答案为A选项。
此题分析完文段发现文章中的主题词为“写作”,而只有A项有主题词,则可快速确定答案,不必详细分析其它无主题词选项。
主题词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各位考生在做题时可以通过锁定主题词的方法,快速解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文脉络分析是指作者布局谋篇的思路;其方法主要是在分析句义和句间关系的基础上,归类语句,确定语句在文段中所起的作用,理清文段的行文路线,进而确定文段内容间的从属关系。
今天中公教育就带大家来学习一下。
一、含有“并列词”的文段。
这种文段需要对并列词、标点(分号)、并列的事物敏感,至于主要核心思想则需要对文段进行归纳概括,将各方面概括提炼共性。
题目再现:
1、甜菜的上部叶片垂直生长,叶簇呈漏斗形。
这种生长方式所形成的叶面空间的配置结构,极有利于光照的吸收,提高植株和群体的光合效率。
而车前草的叶片是轮生的,叶片夹角为137.5度,这正是圆的黄金分割的弦角,叶片按这个角度生长,可以充分利用光照。
梨树随着树干长高,叶片沿对数螺旋上升,每个叶片都不会遮蔽下面的叶片。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光照吸收率是影响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
B、暗含数学规律的叶片结构对植物生长有利
C、不同的生长环境造成了植物叶片生长的差异
D、对光照的吸收影响叶片的生长角度
【中公解析】整个文段讲甜菜、车前草、梨树的叶片的结构利于光照,所以整体概括三者的共同属性即可。
A选项光照吸收率是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强加因果,不选;B选项暗含数学规律的叶片结构是对三者叶片结构的总结概括,对植物生长有利符合题干内容,可选;C选项不同的生长环境,题干未提到,不选;D 选项因果倒置,不选。
所以答案选B。
2、20世纪是科学家大展宏图的世紀。
只要我们稍微想一下就会发现,人类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科学家的参与:从曼哈顿工程到阿波罗计划,从核能发电到信息高速公路等等,无不与科学家的参与有关,所有这些都使我们对科学家充满了敬慕之情。
同时,我们也都清楚地知道:从二战后期的原子弹事件到两伊战争,从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南斯拉夫的野蛮轰炸到克隆羊的诞生,从温室效应到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无不涉及科学家的研究成果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A、科学家的不少研究成果是一把双刃剑
B告诫人们科学研究成果可能带来灾难
C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D强调人类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科学家
【中公解析】文段先引出20世纪是科学家大展宏图的世纪,接着从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对于人类的生活有利的一面和战争、全球生态环境等不好的一面,总的概括就是科学家研究成果有利有弊。
A选项符合文段主要内容,可选;B项说带来灾难,只是文段的部分内容,不选;C项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的确是,不过只是文段的部分内容,不选;D项越来越离不开科学家,没问题,但文段具体说科学家研究成果的利和弊,不选。
所以答案是A。
二、可以表示“顺承”的文段
这类文段需要注意时间顺序、事理逻辑顺序(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 题目再现:金鱼实际上是一类人工驯养的鲫鱼。
大约2000年以前,中国的古人就开始养殖银鲫,作为食物和观赏鱼。
随着时间的推移,基因突变和人工选择使银鲫鱼身上出现了橙、红、黄等颜色,改变了其沉闷乏味的形象,也造就了
我们今天看到的多姿多彩的金鱼。
17世纪的时候,金鱼传到欧洲,并于19世纪50年代传到美国。
这段话主要介绍了:
A、金鱼的演进
B、金鱼的特点
C、金鱼的用途
D、金鱼的养殖
【中公解析】文段先说金鱼是啥,接着从时间顺序上讲金鱼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只有A 选项能概括文段内容;B、C、D选项非文段主要内容,不选。
所以答案选A。
含有“并列词”的文段和表示“顺承”的文段,这两类文段比较简单,但也需要仔细分析文段,才能明白文段具体内容。
“并列词”文段需要整体概括文段内容,“顺承”文段需要找准文段重点论述对象,具体概括文段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