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 沂水春风 教案

合集下载

沂水春风教案

沂水春风教案

沂水春风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沂水春风》中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理想和人生追求。

2、引导学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3、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初步认识和思考,以及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欣赏。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文中人物的观点和态度,特别是孔子“吾与点也”的深层含义。

(2)掌握文中的文言字词和语法现象。

2、难点(1)探讨孔子为何赞同曾皙的志向,以及这种志向所反映的儒家思想。

(2)引导学生思考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熟悉文本,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

2、讲解法: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文意进行详细讲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人物的志向和儒家思想的内涵,激发学生的思维。

4、归纳法:帮助学生归纳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沂水春风》,就是孔子与其弟子们一次关于志向的讨论。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充满智慧和思考的对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标注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学生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文意理解1、教师逐句讲解课文,重点解释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如“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中“以”“乎”“毋”的用法。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中“或”“何以”的意思。

2、引导学生理解各弟子的志向。

子路的志向是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表现出他的勇敢和自信,但也略显鲁莽。

冉有的志向是治理一个小诸侯国,“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体现了他的谦逊和谨慎。

公西华的志向是做一个小司仪,“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反映了他的低调和务实。

沂水春风教案

沂水春风教案

沂水春风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的政治理想和教育理念。

2、理解文中弟子们的志向以及孔子对他们的评价。

3、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现人物性格和思想的写作手法。

4、培养学生的理想追求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解孔子“吾与点也”的深意。

2、难点(1)体会孔子“为国以礼”的政治主张。

(2)探讨文中弟子们的志向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生追求。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他就是孔子。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论语》中的一篇文章《沂水春风》,来感受孔子和他弟子们的智慧和风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和句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3、教师提问: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三)精读课文,疏通文意1、学生分组,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2、教师巡视,解答学生的疑问。

3、重点讲解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1)实词:如“侍”“风”“咏”等。

(2)虚词:如“以”“与”等。

(3)句式:如宾语前置句“不吾知也”。

(四)研读课文,分析人物1、文章中孔子的弟子们各自表达了怎样的志向?子路:治理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使其在三年内变得强大,有勇有智,懂得礼仪。

冉有:治理一个小诸侯国,使其在三年内百姓富足,但礼乐方面需要等待君子来施行。

公西华:愿意在宗庙祭祀或诸侯会盟时,做一个小相。

曾皙:在暮春时节,穿上春服,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水中沐浴,在舞雩台上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

2、孔子对弟子们的志向分别有怎样的评价?孔子对子路的志向微微一笑,认为其不够谦逊。

对冉有的志向表示肯定,但认为其志向相对较小。

对公西华的志向表示理解和认可。

对曾皙的志向表示赞同,说“吾与点也”。

3、从弟子们的志向和孔子的评价中,反映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特点?子路:直率、勇敢、自信,但有些鲁莽。

《论语》《孟子》选读教案《沂水春风》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论语》《孟子》选读教案《沂水春风》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论语》《孟子》选读教案《沂水春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论语》《孟子》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2)能够分析《沂水春风》一文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手法;(3)能够运用文中的智慧和启示,提升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论语》《孟子》选文;(2)运用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探讨《沂水春风》的主题思想;(3)学会将经典智慧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升自身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儒家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真理、善良和美好;(3)培养热爱经典、传承文化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论语》《孟子》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2. 《沂水春风》一文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经典文献的解读和分析;2. 将文中智慧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能力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论语》《孟子》的地位和影响;(2)阐述《沂水春风》一文的价值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选文,理解文意;(2)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对比分析《论语》《孟子》选文;(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文中智慧。

4. 主题分析:(1)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沂水春风》的主题思想;(2)分析文中的表达手法和艺术特色。

5. 现实意义:(1)启发学生将文中智慧运用到现实生活中;(2)培养热爱经典、传承文化的责任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学习笔记;2. 选择一篇与《论语》《孟子》相关的文章,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结;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评价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方式,检验学生对《论语》《孟子》选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思维能力: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主题分析等环节的表现,评价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十三沂水春风-语文版《论语》选读教案

十三沂水春风-语文版《论语》选读教案

十三沂水春风-语文版《论语》选读教案一、教学背景本教案适用于初中语文课程中的《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导读》模块,是一节《论语》选读课。

本课程将侧重介绍《论语》中的一些经典篇章,希望通过阅读、解读来深入理解《论语》所表达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

二、教学目标1.学会运用《论语》中的语言和思想来探究中国先哲的思想、文化;2.理解《论语》中所表达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自我反思和思考;3.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思维;4.达到在语文领域中,增强文化认同的意识,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本次选读的文章为《论语》中的一则,名为《子路》,原文为:“子路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孙析闻之曰:‘子路不行。

’子曰:‘知礼,始安知仁?’故远人不服,而不服于中也。

”2. 课内活动活动一:文本阅读1.在学生不了解的情况下,分配功课,并注重理解和回答问题;2.学生阅读过程中,查找不识字的疑问,进行课堂讨论;3.引导学生在完整文本的基础上逐步理解文本,体会古代中国先哲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

活动二:语言翻译1.通过逐字逐句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中文的表达方式,学生找好汉字与正确的表达方式。

2.挑选一部分句子,着重讲解,使学生了解汉语的好处和特点。

活动三:交流辩论1.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为主题提出不同的观点;2.各组派代表发言,其他组提问,共同探讨问题;3.通过交流和争论,找到不同的思想和答案。

四、教学策略1.由简到繁的方式,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理解完整文章;2.利用文本阅读和语言翻译等方式辅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表达方式;3.结合辩论技巧,给学生充分时间进行交流和理性辩论。

五、教学评估1.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核;2.掌握学生对古代思想和文化理解的了解;3.评估学生交流和辩论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们运用了多种手段深入挖掘了《论语》中一则经典篇章。

2019-2020年高二语文《〈论语〉选读》《沂水春风》第二课时教案 语文版

2019-2020年高二语文《〈论语〉选读》《沂水春风》第二课时教案 语文版

2019-2020年高二语文《〈论语〉选读》《沂水春风》第二课时教案语文版教学目标1、学生能翻译课文语句;2、初步领悟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教学难点:几个特殊句式的翻译,孔子为何“哂由”。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课文总结这一章和16·1的“季氏将伐颛臾章”是《论语》中两篇粗具规模的文章,在语录体中比较突出。

这一章记述了孔子与学生关于言志的教学过程,表现出孔子循循善诱、善于启发引导的教学方式,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评价方式,表现了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

二、难点解析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表示赞同?曾点所向往的是一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与朋友、学生一起,沐浴春风,咏诗论文,将富贵名利等世俗的东西和救世为民之志向全抛之脑外。

这对久在政治、官场、交际生活中浪迹的孔子来说,是一种自然回归,对政治生厌、理想破灭的孔子觉得是一种放松和解脱,但是孔子又是“明知不可而为之”、坚持理想的人,难以抛弃自己的追求,只能向往而已,所以引起了他的赞赏和感叹。

《论语集注》中评论:“曾点之学,盖有以见夫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欠缺。

故其动静之际,从容如此。

而其言志,则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

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

视三子之规规于事为之末者,其气象不侔矣。

故夫子叹息而深许之。

而门人记其本末独加详焉。

盖亦有以识此矣。

”三、畅所欲言本章既记言谈,又传神情,既写出不同人物风貌,又点染出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

试对此作简要分析。

1、能写出不同个性和人物心理。

如用“率尔”写子路的冒失直率,抢着发言。

用曾皙弹琴,老师问到才“铿尔,舍瑟而作”写其从容平和的心态和举止稳重。

用“喟然叹曰”写孔子听完曾皙言志后的内心等。

2、孔子的循循善诱、启发开导。

他能结合自身,拉近与学生距离,表现平等,消除学生过虑,引导学生发言言志。

《沂水春风》教案设计

《沂水春风》教案设计

《沂水春风》教案设计《沂水春风》教案设计「篇一」春风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感受北国春风豪放壮美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合作交流等方式品味文章中精美的语言,感知北国春风的雄壮美。

了解描写景物重在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

教学重点:1、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2、感受语言之美,感受北国春风粗犷、豪壮,领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品析精彩语句,感受作者独特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想像法、启发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分)同学们,现在,我们北方已经进入了寒冷的冬季。

虽然只是初冬,大自然已经显示了他的威力。

能不能说说你对冬天的感受?冬天虽然寒冷,但我们同样热爱冬天。

因为冬天可以让我们欣赏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丽景象;会产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妙想象;还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动人诗句。

今天呀,咱们就提前走进春天,一起来学习林斤澜的散文《春风》。

(从生活中导入,拉近师生间以及学生和文本间的距离。

)二、检查预习:(3分)1、大家对这篇课文进行了预习,说说你所了解到林斤澜。

2、现在请大家说说这篇课文中有哪些字容易读错,哪些字容易写错。

提醒学生:着(zhuó)重刮折(shé)嘎(gā)地一声冰碴(chá)吹号(háo)冰砚(yàn)乍(zha)暖还寒粗犷(guǎng)冰溜(liū)三、整体感知:(理线索,品情味)(12分)1、用你们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思考:这篇散文作者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朗读感知内容及作者的情感变化)2、师生交流。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追问:一开始就喜爱吗?作者明明要写的是对北国的春天的喜爱之情,为什么一开始不写自己喜欢北国的春天,却写怀念江南的春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尾为什么对江南的春天有了嫌恶之意?(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学习欲扬先抑和对比的写法,体会其作用。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 沂水春风 教案2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 沂水春风 教案2

沂水春风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居、如、方、作、撰、伤、与在文中的含义。

2、掌握《论语》中状态形容词的两种类型:叠音词和带形容词词尾的。

3、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4、感受孔子的教学风格以及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

4、结合今人引用本章节的不同文章和对本章节文化内涵的多元解读,感受孔子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导入)师:同学们,大家好!我姓杨,来自宁海知恩中学。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龙赛中学。

第一次是去年的这个时候,我来这里听课。

有感于龙赛中学的热情接待,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冬天里的春天》。

一年以后的今天,又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我又来到龙赛,而这次,我是来上课的。

今天的课,同样与春天有关,让我们跟随曾皙,来到沂水河边,一起领略沂水春风的盎然生趣。

(板书沂水春风)师: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吧,请大家根据提示,结合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空格,使它成为本文的线索。

(PPT)孔子问志弟子()志:孔子()志:生:弟子言志,孔子论志。

生:弟子撰志,孔子评志。

师:两位同学的概括都很贴切,是对课文的准确提炼,很好!课文除了曾皙言志之外,还有哪些人言志?生:还有子路、冉有、公西华。

师: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分别是什么?孔子是怎样看待他们的志向的?生:子路想在一个内忧外困的中等国家施展抱负,用三年时间,使百姓具备勇武精神,并且明白道义。

师:我们想一想,对于那么重视礼乐治国的孔子来说,学生有如此的成就,老师理应大加赞扬,可谁知,孔子的反应是——生:夫子哂之。

师:“哂”什么意思?生:微笑。

师:你认为孔子的微笑是认同子路呢还是否定子路?生:否定子路。

师:因何得知?生:下文说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师:很好,能注意上下连贯。

冉有的志向是什么?生:他能治理一个小国家,三年后,可使百姓丰衣足食,至于礼乐教化,他就等待君子前去推行了!师:孔子有没有当场表明态度?生:没有。

师:事后呢?生:孔子说,怎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就不是国家呢?师:此话怎么理解?生:就是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沂水春风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

沂水春风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

沂水春风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沂水春风也称沂水舞雩,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知时处世,逍遥游乐。

语出《论语·先进》:“浴乎沂,风乎舞雩。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沂水春风高三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沂水春风》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居、如、方、作、撰、伤、与”在文中的含义。

2、了解古汉语中常见的文言词语、特殊文言句式。

3、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把握生动的人物形象。

4、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5、结合今人引用本章节的不同文章和对本章节文化内涵的多元解读,感受孔子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重点与难点】1、分析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孔子为何要“哂由”而“与点”?讨论结合孔子“礼乐治国”主张,深入了解其思想。

【课时安排】三课时【过程与步骤】一、导入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体会人物语言、神态。

1.字音:乘哂俟甫相铿莫冠沂雩喟2.句读:由也 / 为之赤也 / 为之小《沂水春风》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坐在孔子身边。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敢说了。

你们平时总是说:‘世上没人了解我呀!’(现在,)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将打算做些什么事呢?”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侵略,国内又发生了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后,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人人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

”孔子听了,对他笑了一笑。

(接着,)孔子问(冉求)道:“冉求,你怎么样?”冉求回答说:“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它的老百姓富足起来,但至于礼乐教化,(我的才能不够)只能等待德才兼备的君子来实行了。

”“公西赤,你又怎么样?”(孔子接下来问道。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我一定能做到,只是愿意学习。

(我愿意)在宗庙祭祀时,或是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人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沂水春风》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居、如、方、作、撰、伤、与”在文中的含义。

2、了解古汉语中常见的文言词语、特殊文言句式。

3、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把握生动的人物形象。

4、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5、结合今人引用本章节的不同文章和对本章节文化内涵的多元解读,感受孔子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重点与难点】1、分析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孔子为何要“哂由”而“与点”?讨论结合孔子“礼乐治国”主张,深入了解其思想。

【课时安排】三课时【过程与步骤】一、导入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体会人物语言、神态。

1.字音:乘哂俟甫相铿莫冠沂雩喟2.句读:由也 / 为之赤也 / 为之小二、把握全文线索问:结合全文内容,填写下面空格,使它成为本文的线索。

孔子□志——弟子□志——孔子□志明确:孔子问志——弟子述(撰、言)志——孔子评志探究文本(一)第一部分:孔子问志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一、字词、句式点拨:1.字词解释:侍坐、居、如、或、以2.句式(宾语前置句):毋吾以也。

不吾知也。

则何以哉?【过度】孔子不愧万世宗师,用一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消除学生顾虑,创造一个轻松、亲切的教学环境。

夫子“循循善诱人”,不直接提出言志的问题,而是从学生平时闲居所说的一句话“不吾知也”谈起。

二、探讨:“不吾知也”;“如或知尔”——怎样看待这里的“知”与“不知”?1.资料: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论语·宪问》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不患莫己知也,求为可知也。

《论语·里仁》2.以上几句话都说要严格要求自己,充实自己,不要怕别人不了解自己。

而这些孔门弟子为何老说“不吾知也”?他们是否有违孔子教诲?明确:❖这里的“知”不是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了解。

了解只是一个前提,被当权者赏识、重用,才可以一展所长,而“赏识”本就是“知”的引申义之一,如知遇、知己等。

❖联系孔子带弟子周游列国,处处碰壁,无法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不难看出,弟子的闲谈牢骚也是孔子不得志的反映。

❖是一群苦闷者的形象,有怀才不遇的情绪。

3.由问题2进一步深化,既然处处碰壁,为何还要假设“如或知尔”,提出言志的“何以哉”?(结合前面学过的关于儒家“入世”的《论语》章节,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确:真正体现了儒家的“入世”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种担当精神,以天下为己任——“兼济天下”;一种执着精神、坚韧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

第二部分:四子述志一、诵读这一部分,概括原文,说说四子的“志”各是什么,孔子作何反应?明确:子路:治理危难中的国家,“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小国,“可使足民”,礼乐则“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异乎三子者之撰”,“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夫子的反映——孔子哂(微笑)由而与(赞同)点。

【过度】从文中可以看出,对于四子的回答,夫子有明显态度反应的是对子路和曾皙两人;而且对这两人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孔子何以有这样的反应,这也是我们学习本课的重点所在。

先来看看子路。

探究文本(二)(一)子路述志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1.谈谈印象中的子路的形象。

(联系前文所学内容,学生评说,教师补充)资料:“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jiā)豚”。

(子路生性粗鄙,好逞强斗胜勇,志气刚强直率,曾戴着公鸡的羽毛,佩着公猪的牙齿等表示示强之物)《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闵子侍侧,誾誾(yín)如也;子路,行行(hàng)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

子乐。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论语·先进》明确:——子路是好胜、勇敢、率直、刚烈的。

2.着眼文本,结合上面的分析认识,诵读子路的话,体会子路的言行。

(1)动作:率尔而对——轻率地回答急切地抢答,激昂的神情,慷慨陈词。

(2)语言内容:(分析人物性格是浅层目标,中心问题应该指向“志”——“以礼治国”)A、“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假定这样一个背景,想说明什么?以治理充满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的局面,以显示其的才能。

乱世英雄,力挽狂澜才够气魄——子路对自己才能的高度自信和自负。

B、如何治理,子路说:“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为何要强调“有勇”和“知方”?“有勇”——抵御外患;“方”者,道义、信义是也。

“知方”,是否符合孔子的治国主张?(联系第一课《为政以德》,背诵“子贡问政”章)孔子的治国主张:“为政以德”、“为国以礼”所以,子路治“千乘之国”,强调“知方”,正是秉承了老师对百姓“教之”、使“民信之”的礼治要求。

资料:儒家的礼乐治国❖为国以礼,治国不以礼,犹无耜(sì)而耕也。

《礼记·礼运》❖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圜也。

《礼记·经解》❖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

《礼记·祭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礼记·曲礼》❖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礼记·曲礼》❖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论语·宪问》3.子路自信满满的,他真有实现抱负的才能吗?资料:(孟武伯打听子路的本领。

)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 (可以让他主持这里的军政工作)。

《论语·公冶长》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可以让它管理政事吗)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仲由果断,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于此,可见子路是有才能的。

4.既然子路有才能,内容又符合孔子的礼治主张,那为何还要“哂由”?这里的“哂”有何意蕴?❖首先,关于千乘之国,孔子是有其自己的设想的:资料: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论语·子路》原来夫子自己说过和子路类似的话。

子路的敢于担当、勇于任事的志向未尝不是孔子自己心中的追求抱负。

所以,这里的笑含有赞许之情。

❖其次,夫子“哂由”,更重要的是因为子路说的时候的态度。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让”,作何讲?——谦让。

这里,孔子更多的是笑子路太率直、不懂谦让,有点浮夸的性格。

❖(总结)所以,宋代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评道:盖许其能,特哂其不逊。

【过度】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明白了夫子何以“哂由”的原因。

孔子对冉有、公西华所述却没有表态,那么这里有个问题: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所述的志符合孔子的一贯的主张吗?明确:符合!三子的志向正是儒家积极入世精神的体现。

资料:“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论语·微子》)设问:三子之志既然符合孔子主张,而曾皙讲玩和乐,孔子却赞同曾皙,这是为何?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是什么打动了孔子。

下面重点来分析曾皙言志。

文本探究(三)(二)曾皙述志“点!尔何如?”鼓(弹奏)瑟希(同“稀”),铿尔(拟声词词尾,同“然”),舍(放下)瑟而作(站起来),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讲述)。

”子曰:“何伤(妨害)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同“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名作动,吹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赞同)点也。

”一、“鼓瑟兮,铿尔,舍瑟而作。

”——别人上课,他奏乐,被点名回答问题,还不紧不慢地做了一连串结束弹奏的动作,才站起来回答。

想想,这是个怎样的人?明确:悠闲自得、潇洒从容而充满雅趣。

看似无所用心,没有参与前面的讨论,却能够准确把握前面的谈话内容,且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异乎三子者之撰”。

二、探究:曾点之志——“沂水春风”的情境1.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描绘这诗意的情境:示例:春回大地,舒适宜人,生机勃勃的大自然,风华正茂的青年,领着一群欢快的少年逍遥自在地到郊外游玩。

好山好水,美不胜收;临风浩歌,其乐无穷。

突出与天地相吐纳的胸次;——“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海德格尔)2.前三子皆言治国安邦之志,惟曾点讲玩和乐,以孔子积极入世的态度,却对曾点大加赞同,“我与(赞同)点也”,这该怎样理解?(此处重在学生自主发挥,对文本可作多种解读,要在言之成理,教师引导、点拨,并着重强调曾皙之志合于孔子“礼乐治国”的最高境界,但同时注意鼓励多种意见并存。

)几种分析示例:A、曾点描绘了一幅雍容暇豫的盛世气象,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主张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可以看作孔子“礼治”的最高境界。

B、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叹。

曾点的志向,表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这与孔子的心情契合,也符合其“无道则隐”的主张。

C、曾点志趣高远,胸次悠然,较之另三个学生驰心政务,已达到极高的精神境界。

D、曾点所描绘的是学习圣人之道的快乐,符合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

在山水中吟咏抒怀,正体现了孔子所提倡的君子之风,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是也。

3.在问题2的基础上继续深化,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曾点的话正是说到孔子的心坎儿上了,然而孔子为何“喟然叹曰”,可否换成“欣然笑曰”?明确:不能。

虽有崇高的政治主张,美好的理想社会蓝图,但现实却令他苦闷。

周游列国,却四处碰壁,身心俱疲。

面对当时的乱世,这一声“喟然”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曾点所描绘的那样一种其乐融融、老少皆安的境界,终究只是可望不可及的暂时的自我陶醉!【课堂延伸】根据下列对联,说说其涉及的典故内容。

东鲁春风吾与点南华秋水子非鱼【课后作业】本文中4位弟子个性鲜明,各有特色,你欣赏其中的谁?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400字。

题目可以是: *** ***——读《沂水春风》有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