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13:沂水春风

合集下载

《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之《沂水春风》

《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之《沂水春风》

《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之《沂水春风》沂水春风——理想的礼治社会[内涵解读]1.礼乐治国“沂水春风”是孔子礼乐治国精神的体现,是他国泰民安、和谐社会构想之缩影。

曾点所描绘的这个境界,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发展,每个人都能享受真、善、美的人生。

2.子路之志及性格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子路希望受命于危难之际,通过自己三年努力而达到使民“有勇”“知方”。

他的回答,充分体现了他志向远大、信心十足,有大政治家的气魄。

3.冉有之志及性格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他从老师的笑中意识到了老师对子路的批评,懂得了“为国以礼”的道理,因此说自己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家,并且还只能解决吃的问题,礼乐教化的事有待君子来解决,可见他既想有所作为,又过分谦虚。

4.公西华之志及性格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

5.曾皙之志及性格曾皙:温文尔雅,谦恭安详。

他的理想是礼乐治天下,即实行“仁政”,实现太平社会。

他的志向最为高远,且性格放达洒脱。

6.吾与点也(《〈论语〉选读》“课文解读”第1题)曾点所向往的是一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与朋友、学生一起,沐浴春风,咏诗论文,将富贵、名利等世俗的东西和救世为民之志向全抛至脑后。

这对久在政治、官场、交际生活中浪迹的孔子来说,是一种自然回归;对厌倦政治、理想破灭的孔子来说是一种放松和解脱。

但是孔子又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坚持理想的人,难以抛弃自己的追求,只能向往而已,所以曾点之志引起了他的赞赏和感叹。

7.《沂水春风》中的孔子形象孔子循循善诱,启发开导。

他能结合自身,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消除学生顾虑,引导学生发言言志。

对学生的回答善于区别评价,即使是令他不满意的回答,也不直接批评,而用神情来表达。

肯定赞扬也用“喟然叹曰”来表达,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

《论语》选读之十三《沂水春风》

《论语》选读之十三《沂水春风》

这节书有两个观念: 首先,一个文化的建立,的确是不容易。
食足则知荣辱。” 可知社会国家的富强、教育文化的 兴盛,要靠经济做基础的;要衣食富足了才会知荣辱, 仓廪充实了才礼义兴。所以有人说,最大的是穷人,连 裤子都没得穿了,拚命都不在乎,还怕什么?有地位有 钱的时候就怕事了。就是这两句话的道理。可见文化的 建立,要靠经济作基础。从冉求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 出他深懂这个道理。所以他说,一个小国家交给我去干 三年,我可以使他经济基础稳定,社会政治稳定,至于 文化的建立,则要“以俟君子”。这就还要等一段时间, 乃至要请比我更高明的人来。这是他的谦虚,也是他的 真话。
的是“可使足民”,谦

退的是“如五六十”,
子 讲
“如其礼乐,则俟君
学 图
子”。孔子听了,未置
• 【读解】南怀瑾《论语别裁》谦谦君子的冉求
冉求说话的态度谦虚多了,他说:只要方圆 六七十里的一个小小的国家交给我,或者更小一 点的国家让我来治理,花上三年的时间,我可以 使这个国家社会繁荣,国民经济发达,全民进到 康乐的境界,这是我可以做得到的。“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但是社会的经济充足了、富裕了, 还不一定建立起良好的文化来,而对于文化根基 的建立,这种重大艰巨的事情,就只好等高明的 人才来着手了。这是冉求的谦虚词,也是他的老 实话。
• 【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
唯独曾点与其他三位谈得不完全相同, 他所谈的不是事功,而是乐道。孔子十分赞 赏曾点的春风沂水的情怀。那是人生的一种 艺术审美情怀,正是人际和谐、人与自然和 谐的一种美好理想的展示和流露。曾皙向往 的悠闲自得的生活,正是孔子所追求的太平 社会的缩影,是儒家治国平天下目标的形象 表述,所以孔子情不自禁地赞同曾皙的志向。
返 鲁 论 仁

《沂水春风》要点整理

《沂水春风》要点整理

《沂水春风》要点整理第十三课《沂水春风》1.本章是写孔子和他的几个学生谈“志”,请结合几个学生的性格,分析评价他们的志向。

答:(1)子路的性格及其志:①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②子路是希望受命于危难之际,通过自己三年努力而达到大治。

③他的回答,充分体现了他的志向远大、信心十足,有大政治家的气魄。

(2)冉有的性格及其志: ①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②他从老师的笑中意识到了老师对子路的批评,懂得了“为国以礼”的道理,因此说自己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家,并且还只能解决吃的问题,礼乐教化的事有待君子来解决。

③可见他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

(3)公西华的性格及其志:①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②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

③可见他有远大的志向,也能做到谦恭有礼。

(4)曾皙的性格及其志: ①曾皙温文尔雅,谦恭安详。

②他的理想是礼乐治天下,即实行“仁政”,实现太平社会。

③他的志向最为高远,且性格放达洒脱。

2.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深表赞同?答:(1)因为曾点之志虽不在为政,但他勾勒的暮春咏归图,实际上是一幅雍容暇豫的大同社会的太平盛世气象。

(2)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主张的生动写照,是孔子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最高境界,也表现了曾点安详自得的人生态度。

所以孔子对曾点的想法深表赞同。

3.《沂水春风》中的孔子形象:答:(1)孔子循循善诱、启发开导。

(2)他能结合自己,拉近与学生距离,表现平等,消除学生顾虑,引导学生发言言志。

(3)对学生回答善于区别评价,即使对令他不满意的回答,也不直接批评,而用神情来表达。

(4)肯定赞扬也用“喟然叹曰”表达,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

《论语选读》-13沂水春风

《论语选读》-13沂水春风

诵读课文《沂水春风》 ,完成 1~10 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 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 旅, 因之以饥馑; 由也为之, 比及三年, 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10.孔子为什么只赞赏曾点的志向?
点拨:孔子对曾点的想法表示赞同,可以有这样几种解释: ①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 己“道之不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之叹。曾点的志向,表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这与孔 子此时的心情契合。②曾点描绘了一幅雍容暇豫的盛世气 象,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主 张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子的政治思想。③曾点所描绘的 是学习圣人之道的快乐,符合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④曾 点志趣高远,胸次悠然,较之另三个学生驰心政务,已达 到极高的精神境界。
9.冉有和公西华有怎样共同的特征?请结合课文加以分析。
点拨:他们的共同特征是谦虚。在孔子点名后才开口, 且出言谨慎。冉有刚说“方六七十”,马上觉得有些夸 张了,所以又改为“如五六十”,而且说自己治理的话, 仅能“足民”,至于礼乐,需要其他高明之士。公西华 更为谦虚,他是个外交家,却说自己做不了什么事,希 望能有学习的机会。可见,孔子的弟子都是胸怀大志, 有才干。只是人的性格不同,表达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突破词句] 1.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鼓瑟希,铿尔 C.莫春者,春服既成 ( )
B.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D.唯求则非邦也与
解析:A 项,“希”通“稀”;C 项,“莫”通“暮”;D 项,“与”通“欤”。
答案:B
2.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比及三年,可使足 民 . C.冠 者五六人 . B.风 乎舞雩 . D.秦伯说,与郑人盟 .

最新《沂水春风》译文

最新《沂水春风》译文

《沂水春风》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坐在孔子身边。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敢说了。

你们平时总是说:‘世上没人了解我呀!’(现在,)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将打算做些什么事呢?”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侵略,国内又发生了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后,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人人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

”孔子听了,对他笑了一笑。

(接着,)孔子问(冉求)道:“冉求,你怎么样?”冉求回答说:“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它的老百姓富足起来,但至于礼乐教化,(我的才能不够)只能等待德才兼备的君子来实行了。

”“公西赤,你又怎么样?”(孔子接下来问道。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我一定能做到,只是愿意学习。

(我愿意)在宗庙祭祀时,或是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人员。

”“曾点,你怎么样呢?”(孔子问曾点道。

)(曾皙原本在弹瑟,)这时他弹奏的声音渐渐稀疏,(听到孔子的问话,)他才铿的一声停止弹奏,接着他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道:“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大家在一起)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于是,)曾皙说:“在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还穿在身上,我要跟五位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人一起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最后,一路)唱着歌回来。

”(孔子听了,)不由得长叹一声道:“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呀!”(后来,)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留在里面。

他问孔子道:“先生,他们三位的话你怎么看?”孔子说:“没什么,(大家在一起)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追问道:“那先生为什么要笑仲由呢?”孔子答道:“治理国家要用礼,可是他的话一点也谦让,所以我要笑他。

曾皙说:“难道冉求所说的就跟国家无关吗?”孔子说:“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就不是国家了吗?”曾皙说:“难道公西赤所说的就跟国家无关吗?”孔子说:“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这些不是诸侯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给诸侯做个小小的司仪员,那么谁能给诸侯做大事呢?”。

沂水春风

沂水春风

沂水春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一、孔子生平和《论语》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任职期间百姓安居乐业,整个社会达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和谐状态。

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

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

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沂水春风

沂水春风

人物因教育而多彩
在《沂水春风》中,孔子约60岁,子路约 51岁,曾皙约39岁,冉有约31岁,公西华最小,约18岁。 四人年龄悬殊,经历、境遇、文化修养大不相同。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 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 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 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孔子为何“与点”?
孔子特别地赞美了曾点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

和谐的浪漫理想。这并不是孔子放弃了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而是因为他把四子之志看成是互相补充。 他欣赏曾点,主要是因为前三位讲治国,最后 要落实到个人幸福与社会和谐,这是目标性的东西。但他 并不否定子路等人,因为过程也很重要。 他笑子路不谦虚,但对冉有和公西华也有所保 留。因为他们再怎么谦虚,也都是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大 国是国,小国也是国,大官是官,小官也是官,过分谦虚 和不谦虚,都不改于事实。
多姿多彩的人物性格:冉有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 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冉有讲的是“不挨饿”,属于“富国”,也是 硬道理。
大国变成了小国,有勇且知方变成了足民,礼 乐还要等君子来推行,冉有是非常谦虚了。 他这种极其谦让的态度,反映了他谨慎而自信 的性格特点。
多姿多彩的人物性格:公西华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 章甫,愿为小相焉。
公西华讲的是“礼”,而且是富起来才有 的“礼”。道德文明建设,是软道理。 能变成了不能,为政变成了学习和实践。 从全面的治理一个国家,变成了当宗庙祭祀和外交会见 的司仪。 他把自己宏大的理想说得非常委婉、谦让, 也反映出他谦虚的性格特点。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十三 沂水春风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十三 沂水春风

话题链接——咏先王之道归夫子之门1.教材赏悟这一章节是《论语》中篇幅最长,故事情节最生动、人物形象最鲜明、意境最深远的孔子的课堂实录,里面充满了生活的智慧;这也是一节很完整的思想教育课,由问志、言志、评志三个版块构成。

这样的课堂、这样的师生,千年以来,生机不减,令人神往。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证,孔子用自己的亲身实践真实地验证了这一点。

2.名句赏记◆亲其师,信其道,恶其师,疏其道。

——《学记》◆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

——程颐◆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

——李贽◆身教重于言传。

——王夫之◆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

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陶行知◆我愿做人梯让年轻人踏着我的肩膀攀登科学高峰。

——华罗庚◆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和同志。

——霍姆林斯基◆为别人照亮道路,自己必须放出光芒——这就是人的最大幸福。

——捷尔任斯基◆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夸美纽斯◆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

——爱因斯坦◆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

——车尔尼雪夫斯基3.典例赏析颜回好学《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原文: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译文:颜回二十九岁的时候,头发全都花白,死得很早。

孔子哭得很悲伤,说道:“自从我有了颜回这样好学的弟子,学生更加亲近我了。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最好学的是谁呢?”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欢学习,他不把怒气转移到别人头上,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不幸命短而死,现在就再也没有听说有好学的人了。

”4.时文赏读认识孔子孔子无愧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因材施教”跟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 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 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 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舍,上声。四子 侍坐,以齿为序,则点当次对。以方鼓瑟,故孔子先问求、赤 而后及点也。希,间歇也。作,起也。撰,具也。春服,单袷 jiá之衣。浴,盥濯也,今上巳祓除是也。沂,水名,在鲁城 南,地志以为有温泉焉,理或然也。风,乘凉也。舞雩,祭天 祷雨之处。曾点之学,盖有以见夫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处 充满,无少欠阙。故其动静之际,从容如此。而其言志,则又 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 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 于言外。视三子之规规于事为之末者,其气象不侔矣,故夫子 叹息而深许之。)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夫子盖许其能,特哂其不逊。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盖亦许之。)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孰 能为之大,言无能出其右者,亦许之之辞。程子曰:“如子路、 冉有、公西赤言志如此,夫子许之。亦以此自是实事。后之学 者好高,如人游心千里之外,然自身却只在此。”又曰:“孔 子与点,盖与圣人之志同,便是尧、舜气象也。诚异三子者之 撰,特行有不掩焉耳,此所谓狂也。子路等所见者小,子路只 为不达为国以礼道理,是以哂之。若达,却便是这气象也。” 又曰:“三子皆欲得国而治之,故夫子不取。曾点,狂者也, 未必能为圣人之事,而能知夫子之志。故曰浴乎沂,风乎舞雩, 咏而归,言乐而得其所也。孔子之志,在于老者安之,朋友信 之,少者怀之,使万物莫不遂其性。曾点知之,故孔子喟然叹 曰“吾与点也。”)
2. ①由材料乙可知,孔子的志向是建立一个老少皆安、仁爱和乐 的礼治社会。
②材料甲曾皙所描述的生活场景,正是孔子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以求的国泰民 安、天下太平的大同社会的生动写照与缩影。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乘,去声。率尔,轻遽之貌。摄,管束也。二千五百人为师, 五百人为旅。因,仍也。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方,向也, 谓向义也。民向义,则能亲其上,死其长矣。哂,微笑也。)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 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论语选读》——
沂水春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曾参父,名点。)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长,上声。言我虽年 少长于女,然女勿以我长而难言。盖诱之尽言以观其志,而圣 人和气谦德,于此亦可见矣。)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 知尔,则何以哉?”(言女平居,则言人不知我。如或有人知 女,则女将何以为用也?)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 甲
(曾皙,名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 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
乙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 长》) 1.由材料甲“喟然”一语可以看出,孔子心中既有对曾皙所描 述志向的______之情,也有对自己志不得伸的______之感。(2 分) 1.神往 苦闷 2.请根据材料乙的相关内容,简述材料甲“吾与点也”的原因。 (4分)
方六七十里,小国也。如,犹或也。五六十里,则又小矣。足, 富足也。俟君子,言非己所能。冉有谦退,又以子路见哂,故 其辞益逊。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 为小相焉。”
相,去声。公西华志于礼乐之事,嫌以君子自居。故将言己志 而先为逊辞,言未能而愿学也。宗庙之事,谓祭祀。诸侯时见 曰会,众眺曰同。端,玄端服。章甫,礼冠。相,赞君之礼者。 言小,亦谦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