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之十三《沂水春风》

合集下载

《论语选读》-13沂水春风

《论语选读》-13沂水春风

诵读课文《沂水春风》 ,完成 1~10 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 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 旅, 因之以饥馑; 由也为之, 比及三年, 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10.孔子为什么只赞赏曾点的志向?
点拨:孔子对曾点的想法表示赞同,可以有这样几种解释: ①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 己“道之不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之叹。曾点的志向,表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这与孔 子此时的心情契合。②曾点描绘了一幅雍容暇豫的盛世气 象,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主 张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子的政治思想。③曾点所描绘的 是学习圣人之道的快乐,符合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④曾 点志趣高远,胸次悠然,较之另三个学生驰心政务,已达 到极高的精神境界。
9.冉有和公西华有怎样共同的特征?请结合课文加以分析。
点拨:他们的共同特征是谦虚。在孔子点名后才开口, 且出言谨慎。冉有刚说“方六七十”,马上觉得有些夸 张了,所以又改为“如五六十”,而且说自己治理的话, 仅能“足民”,至于礼乐,需要其他高明之士。公西华 更为谦虚,他是个外交家,却说自己做不了什么事,希 望能有学习的机会。可见,孔子的弟子都是胸怀大志, 有才干。只是人的性格不同,表达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突破词句] 1.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鼓瑟希,铿尔 C.莫春者,春服既成 ( )
B.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D.唯求则非邦也与
解析:A 项,“希”通“稀”;C 项,“莫”通“暮”;D 项,“与”通“欤”。
答案:B
2.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比及三年,可使足 民 . C.冠 者五六人 . B.风 乎舞雩 . D.秦伯说,与郑人盟 .

13沂水春风(语文出版社《论语》选读配套教案)

13沂水春风(语文出版社《论语》选读配套教案)

13 沂水春风教学目标:1.掌握居、如、方、作、撰、伤、与在文中的含义。

2.掌握《论语》中状态形容词的两种类型:叠音词和带形容词词尾的词。

3.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4.感受孔子的教学风格以及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

教学重难点:1.从孔子对三人言志的态度,分析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孔子为何要“与点”,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发表不同见解,深入了解孔子的思想。

3.结合今人引用本章节的不同文章和对本章节文化内涵的多元解读,感受孔子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文本,掌握重点文言知识1.诵读感知,用原文语句回答:(1)文中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分别是什么?(2)孔子是怎样看待他们的志向的?补充材料:“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

(《论语·公冶长》)2.质疑解答,归纳(1)“率尔”的“尔”何意?找出文中和它用法一致的词。

(2)请同学们归纳已学过的有关形容词词尾的例句。

(3)《论语》中重视用形容词描摹情状,除了这种带形容词词尾结构的,还有的则是叠音词,如“文质彬彬”,“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请同学们对《论语》中已学过的这类状态形容词作归纳。

二、研究性学习与拓展问题:既然孔子认同前三子的志向,那为何对待前三子和曾皙的态度截然不同?文中曾晳的志向是什么?他的志向和前面三人的志向有什么不同?明确: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都是符合儒家“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微子》)这一入世精神的,而曾晳的志向历来则有两种理解。

1.认为曾晳的说法体现了“礼治”的最高理想。

曾皙所言句勾勒了一幅童子、冠者风咏而乐的图画。

孔子的太平社会就是行仁复礼恢复西周以来君臣有序的等级制度,建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和谐社会。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教导子弟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论语选读》13:沂水春风

《论语选读》13:沂水春风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 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 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 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舍,上声。四子 侍坐,以齿为序,则点当次对。以方鼓瑟,故孔子先问求、赤 而后及点也。希,间歇也。作,起也。撰,具也。春服,单袷 jiá之衣。浴,盥濯也,今上巳祓除是也。沂,水名,在鲁城 南,地志以为有温泉焉,理或然也。风,乘凉也。舞雩,祭天 祷雨之处。曾点之学,盖有以见夫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处 充满,无少欠阙。故其动静之际,从容如此。而其言志,则又 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 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 于言外。视三子之规规于事为之末者,其气象不侔矣,故夫子 叹息而深许之。)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夫子盖许其能,特哂其不逊。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盖亦许之。)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孰 能为之大,言无能出其右者,亦许之之辞。程子曰:“如子路、 冉有、公西赤言志如此,夫子许之。亦以此自是实事。后之学 者好高,如人游心千里之外,然自身却只在此。”又曰:“孔 子与点,盖与圣人之志同,便是尧、舜气象也。诚异三子者之 撰,特行有不掩焉耳,此所谓狂也。子路等所见者小,子路只 为不达为国以礼道理,是以哂之。若达,却便是这气象也。” 又曰:“三子皆欲得国而治之,故夫子不取。曾点,狂者也, 未必能为圣人之事,而能知夫子之志。故曰浴乎沂,风乎舞雩, 咏而归,言乐而得其所也。孔子之志,在于老者安之,朋友信 之,少者怀之,使万物莫不遂其性。曾点知之,故孔子喟然叹 曰“吾与点也。”)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 沂水春风 教案2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 沂水春风 教案2

沂水春风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居、如、方、作、撰、伤、与在文中的含义。

2、掌握《论语》中状态形容词的两种类型:叠音词和带形容词词尾的。

3、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4、感受孔子的教学风格以及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

4、结合今人引用本章节的不同文章和对本章节文化内涵的多元解读,感受孔子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导入)师:同学们,大家好!我姓杨,来自宁海知恩中学。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龙赛中学。

第一次是去年的这个时候,我来这里听课。

有感于龙赛中学的热情接待,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冬天里的春天》。

一年以后的今天,又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我又来到龙赛,而这次,我是来上课的。

今天的课,同样与春天有关,让我们跟随曾皙,来到沂水河边,一起领略沂水春风的盎然生趣。

(板书沂水春风)师: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吧,请大家根据提示,结合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空格,使它成为本文的线索。

(PPT)孔子问志弟子()志:孔子()志:生:弟子言志,孔子论志。

生:弟子撰志,孔子评志。

师:两位同学的概括都很贴切,是对课文的准确提炼,很好!课文除了曾皙言志之外,还有哪些人言志?生:还有子路、冉有、公西华。

师: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分别是什么?孔子是怎样看待他们的志向的?生:子路想在一个内忧外困的中等国家施展抱负,用三年时间,使百姓具备勇武精神,并且明白道义。

师:我们想一想,对于那么重视礼乐治国的孔子来说,学生有如此的成就,老师理应大加赞扬,可谁知,孔子的反应是——生:夫子哂之。

师:“哂”什么意思?生:微笑。

师:你认为孔子的微笑是认同子路呢还是否定子路?生:否定子路。

师:因何得知?生:下文说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师:很好,能注意上下连贯。

冉有的志向是什么?生:他能治理一个小国家,三年后,可使百姓丰衣足食,至于礼乐教化,他就等待君子前去推行了!师:孔子有没有当场表明态度?生:没有。

师:事后呢?生:孔子说,怎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就不是国家呢?师:此话怎么理解?生:就是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沂水春风论语原文

沂水春风论语原文

沂水春风论语原文沂水春风,源自山东沂水县的美丽风景。

沂水县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地处大别山腹地,素有“大别山明珠”之称。

这里四季分明,春季的沂水县更是美不胜收,被誉为“沂水春风论语”。

沂水春风论语,意味着沂水县春季的美丽景色如同一篇篇精彩的论语,给人们带来无尽的美好和启发。

下面让我们来一起领略沂水县春季的魅力,感受沂水春风论语。

一、花海盛宴沂水县春季是花的海洋,各种花卉竞相绽放,如同一幅幅艺术品。

在沂水县的大别山区域,有着丰富的植被资源和独特的气候条件,这里特别适宜各种花卉的生长。

春天来临时,郁金香、玫瑰、牡丹等各种花朵竞相绽放,形成了一片绚丽多彩的花海。

踏着沂水春风,漫步在花海中,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心旷神怡。

二、青山绿水沂水县地处大别山腹地,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春季,大别山脉上的青山绿水更是美不胜收。

远离尘嚣,沿着山间小道,一路上可以欣赏到青山绿水的美景。

山坡上绿草如茵,山谷中清澈的溪水流淌,山间花香弥漫。

漫步其中,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放松和满足。

三、民俗风情沂水县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地方,春季正是体验当地民俗风情的好时机。

在这个季节,沂水县的村庄里,各种传统的民俗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民间舞蹈、乡村音乐、农民画等展示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才艺。

而一些传统的庙会、农耕文化节等也是吸引游客的亮点。

感受沂水县的民俗风情,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

四、美食享受沂水县的春季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美丽的景色,还有丰富的美食享受。

这里有着独特的山地农产品和水产资源,各种美食琳琅满目。

例如,大别山的蘑菇、野生的竹笋等都是当地的特色美食。

此外,还有当地的农家菜、山珍海味等各种美食供人品尝。

沿着沂水县的街头巷尾,品味着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当地人民的热情和好客。

沂水春风论语,是对沂水县春季美丽景色的形象描述。

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到花的盛宴、青山绿水、民俗风情和美食享受。

沂水县的春季景色如同一篇篇精彩的论语,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美好和启发。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十三 沂水春风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十三 沂水春风

话题链接——咏先王之道归夫子之门1.教材赏悟这一章节是《论语》中篇幅最长,故事情节最生动、人物形象最鲜明、意境最深远的孔子的课堂实录,里面充满了生活的智慧;这也是一节很完整的思想教育课,由问志、言志、评志三个版块构成。

这样的课堂、这样的师生,千年以来,生机不减,令人神往。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证,孔子用自己的亲身实践真实地验证了这一点。

2.名句赏记◆亲其师,信其道,恶其师,疏其道。

——《学记》◆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

——程颐◆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

——李贽◆身教重于言传。

——王夫之◆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

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陶行知◆我愿做人梯让年轻人踏着我的肩膀攀登科学高峰。

——华罗庚◆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和同志。

——霍姆林斯基◆为别人照亮道路,自己必须放出光芒——这就是人的最大幸福。

——捷尔任斯基◆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夸美纽斯◆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

——爱因斯坦◆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

——车尔尼雪夫斯基3.典例赏析颜回好学《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原文: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译文:颜回二十九岁的时候,头发全都花白,死得很早。

孔子哭得很悲伤,说道:“自从我有了颜回这样好学的弟子,学生更加亲近我了。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最好学的是谁呢?”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欢学习,他不把怒气转移到别人头上,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不幸命短而死,现在就再也没有听说有好学的人了。

”4.时文赏读认识孔子孔子无愧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因材施教”跟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合。

沂水春风的意思

沂水春风的意思

一.沂水春风的意思?
沂水春风的意思是来自沂水的春风;比喻深受孔学的教育与熏陶。

沂水春风出处:
在论语选读中第十三章题为沂水春风,由曾皙所说志向演变而来。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九回:“这位霸王果然能照我家子晰公一般,领略些沂水春风乐趣,自然上下与天地同流了哇。

又怎得会短如春梦。


成语接龙:
风栉雨沐、沐露梳风、风通道会、会家不忙、忙中有失、失道寡助、助人下石、石破天惊、惊惶无措、措心积虑、虑周藻密、密云不雨、雨愁烟恨、恨相知晚、晚节不终、终始如一、一谷不登、登高一呼、呼来喝去、去邪归正、正颜厉色、色衰爱弛、弛高骛远、远溯博索、索隐行怪。

造句:
1、春意盎然枯木逢春,春回大地沂水春风。

2、沂水春风风行雨散,望风响应风和日暖。

3、枯壁缺壶三二子,春风沂水木兰船。

4、孩子从小到大家境富裕,天天沂水春风到处玩乐。

5、小鸟沂水春风的在天空飞翔。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课时作业:第十三课 沂水春风 Word版含解析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课时作业:第十三课 沂水春风 Word版含解析

第十三课 沂水春风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居.则曰:“不吾知也!” 居:在家里B .吾与.点也 与:赞成C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方:义D .愿为小相.焉 相:主持礼仪的人,即司仪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夫子何哂由也.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B.⎩⎨⎧以.吾一日长乎尔加之以.师旅C.⎩⎨⎧ 何伤乎.异乎.三子者之撰D.⎩⎨⎧ 尔.何如如或知尔.,则何以哉3.下列句子中,无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 .孰能为之大B .风乎舞雩,咏而归C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D .三子者出,曾皙后4.下列各句与“不吾知也”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异乎三子者之撰B .不患人之不己知C .无乃尔是过与D .沛公安在5.名句填空。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

”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节书有两个观念: 首先,一个文化的建立,的确是不容易。
食足则知荣辱。” 可知社会国家的富强、教育文化的 兴盛,要靠经济做基础的;要衣食富足了才会知荣辱, 仓廪充实了才礼义兴。所以有人说,最大的是穷人,连 裤子都没得穿了,拚命都不在乎,还怕什么?有地位有 钱的时候就怕事了。就是这两句话的道理。可见文化的 建立,要靠经济作基础。从冉求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 出他深懂这个道理。所以他说,一个小国家交给我去干 三年,我可以使他经济基础稳定,社会政治稳定,至于 文化的建立,则要“以俟君子”。这就还要等一段时间, 乃至要请比我更高明的人来。这是他的谦虚,也是他的 真话。
的是“可使足民”,谦

退的是“如五六十”,
子 讲
“如其礼乐,则俟君
学 图
子”。孔子听了,未置
• 【读解】南怀瑾《论语别裁》谦谦君子的冉求
冉求说话的态度谦虚多了,他说:只要方圆 六七十里的一个小小的国家交给我,或者更小一 点的国家让我来治理,花上三年的时间,我可以 使这个国家社会繁荣,国民经济发达,全民进到 康乐的境界,这是我可以做得到的。“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但是社会的经济充足了、富裕了, 还不一定建立起良好的文化来,而对于文化根基 的建立,这种重大艰巨的事情,就只好等高明的 人才来着手了。这是冉求的谦虚词,也是他的老 实话。
• 【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
唯独曾点与其他三位谈得不完全相同, 他所谈的不是事功,而是乐道。孔子十分赞 赏曾点的春风沂水的情怀。那是人生的一种 艺术审美情怀,正是人际和谐、人与自然和 谐的一种美好理想的展示和流露。曾皙向往 的悠闲自得的生活,正是孔子所追求的太平 社会的缩影,是儒家治国平天下目标的形象 表述,所以孔子情不自禁地赞同曾皙的志向。
返 鲁 论 仁
• 【读解】 《论语讲要》
子路说罢, 孔子哂之。哂是 笑,含有训诫的 意思。孔子这样 一笑,冉有等就 不敢说了,于是 孔子指名征问。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10), 如(11)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
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注释」
(10)方六七十:纵横 各六七十里。
• 【读解】钱穆《论语新解》
吾与点也:与,赞同义。 言吾赞同点之所言。盖三人皆 以仕进为心,而道消世乱,所 志未必能遂。
曾晳乃孔门之狂士,无意 用世,孔子骤闻其言,有契于 其平日饮水曲肱之乐,重有感 于浮海居夷之思,故不觉慨然 兴叹也。然孔子固抱行道救世 之志者,岂以忘世自乐,真欲 与许巢伍哉?然则孔子之叹, 所感深矣,诚学者所当细玩。
(11)如:或者。
朱熹《论语集注》
冉有谦退, 又以子路见哂, 故其辞益逊。
天 地 无 私
• 【读解】冉有则是一个谦谦君子, 自认只 能治理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小国 家,而且还只能 三年达到使老百姓物质生 活小康,至于礼乐方面的精神文明建设, 自己则无能为力。
《论语讲要》
冉有说的话,有谦
退,有不谦退。不谦退
点「也注!释”」 (16)希:同“媳,指弹瑟的速度放慢,节奏逐渐稀 疏。 (17)作:站起来。 (18)莫:同“暮”。 (19)冠者:成年人。古代子弟到20岁时行冠礼,表 示已经成年。 (20)浴乎沂:沂,水名,发源于山东南部,流经江苏 北部入海。在水边洗头面手足。 (21)舞雩:雩,音yú。地名,原是祭天求雨的地方, 在今山东曲阜。
【读解】儒者的“清明上河图”
子路的豪侠气魄也罢,冉有的谦逊 也罢,公西华的委婉也罢, 都是说的治 理国家的志向,只有曾皙来了一通完全 不同的说法,一 句话也没有谈到国家大 事,而只是描绘了一派优哉游哉的春游 境 界,一幅老少同乐的“清明上河图”。
妙就妙在孔子的态度,他不仅没有赞许豪气干云的子路.反 而会心地笑了他一笑,略略带有讥讽的味道。对谦逊的冉求和委 婉的公西华也不置可否,却偏偏对那个不说国家大事而说春游的 曾皙由衷赞叹,脱口而出:“吾与点也!”
• 【读解】 循循善诱
• 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孔子的教学习惯,那就是平等、
民主,朋友式的对话闲聊,不存在年龄、辈份长幼之别 的顾虑,学生当然愿意在一种和谐、民主的氛围里畅所 欲言。
• 巧于设问,善于启发 孔子的设问启发很有意思。首先,他洞悉学生心
理,知道学生平日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语,可能是他的 学生一个个才华卓越,抱负远大,但是没有人赏识、重 用他们的缘故,所以免不了牢骚满腹,怨声载道,大叹 世道不公,这种表现当然不符合孔子的“君子”标准, 孔子曾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正是抓住这种现状设问, 一问就问到了学生心坎里去,“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学生当然愿意在老师面前畅谈自己的理想抱负、情操志 趣,一来因为自己确实饱读诗书,才干超绝,二来也因 这这份理想志趣,久积于心,终于有机会一吐为快。
• 朱熹《论语集注》
公西华志于礼乐之事,嫌以 君子自居。故将言己志而先为逊 辞,言未能而愿学也。
【读解】南怀瑾《论语别裁》
公西华这个人,在上论中已经 提到过,孔子说他“束带立于朝,可 使与宾客言也。”他可做一个很好的 外交官,衣冠整齐,生活从来不马虎, 仪容很端肃,应对之间很得体,是一 个标准的外交官。他在这里表现的也 是外交官的风度,一开口就是外交官 的口吻,与众不同。(这段《论语》, 实在是很好的文学作品。)他说,老 师,我是一无所能,不过愿意跟着学 习就是了。这里三个人讲话,表达不 同。第一个子路“率尔对曰”,咚咚 就讲出来了,就干了。轮到冉求就谦 虚了:“小一点的地方……。”问到 公西华就说:“我并不是说我有才能, 我很差,不过愿意学习。”
孔子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孔子就这么孩子 气!所以说这段书很难懂。我们经历这几年的离 乱人生——国家、社会、天下事,经过那么大的 变乱——才了解国家社会安定了,天下太平了, 才有个人真正的精神享受。不安定的社会、不安 定的国家,实在是做不到的。时代的剧变一来, 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剧,遍地皆是。所以古 人说“宁为太平鸡犬,莫作乱世人民。”而曾点 所讲的这个境界,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 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 美的人生,这也就是真正的自由民主——不是 西方的,也不是美国的,而是我们大同世界的那 个理想。
• 【读解】 从他们发言的内容来看,也是各有特色,很
好地体现了人物 性格.子路开口就是治理“千 乘之国”,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 在当时算 是大型的诸侯国了。而且,这个国家,照子路的 设想,当 时正在危难之中。所以,他是希望受 命于危难之际,通过自己三 年的努力而达到大 治。一副力挽狂澜的架势,不仅有他一贯豪侠 的英雄气概.而且还有大政治家的气魄。
沂水春风
11-26子路、曾皙(1)、冉有、公西
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
吾以也(2)。居(3)则曰:‘不吾知
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4)?”
「注释」
(1)曾皙:名点,字子皙,
曾参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
生。
(2)以吾一日长乎尔,毋以

也:虽然我比你们的年龄稍
子 操
长一些,而不敢说话。

(3)居:平日。
• 【读解】南怀瑾《论语别裁》
这里有一个问题,从这一段描写,我们看到曾点的 恬淡、宁静。大家在讨论问题,而他在搞他的音乐,应 该是没有听到子路他们的讨论。可是孔子问到他的时候, 他又说自己的想法、作法和子路他们三个人不同。可见 刚才别人的话他都听到了,这是很高的修养。
能在处世之间,最忙乱当中,同时应付几桩事情, 这就要具有真正的学问、真正的修养、最高的宁静功夫。 我的确看到过这样的朋友,一边在一件一件忙着批公文, 还在删改文句,一边听别人向他报告紧急重要的事情, 口里在“唔!唔!”应着,然后他把笔一放,立即吩咐 报告的人怎样去办理事情应付情况。同一时间处理了所 有的事,还非常轻松,这个人修养真高,我很佩服。这 里又要提到小说了,《三国演义》中仅次于诸葛亮的庞 统,怀了诸葛亮的介绍信去见刘备。
子路率尔(5)而对曰:“千乘之国,摄(6) 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 也为之,比及(7)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
也(8)。”夫子哂(9)之。
「注释」
(5)率尔:轻率、急切。
(6)摄:迫于、夹于。

(7)比及:比,音bì。等到。
子 论
(8)方:方向。
政 图
(9)哂:音shěn,讥讽地
微笑。

பைடு நூலகம்
(4)则何以哉:何以,即何
以为用。
• 【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本章记载孔子 与四个弟子谈志向的事。孔子开始时就 叫弟子们不要拘束,因此大家谈得坦率、 自然、各言其志。
【读解】朱熹《论语集注》长,上声。言
孔 子
我虽年少长于女,然女勿以我


长而难言。盖诱之尽言以观其

志,而圣人和气谦德,于此亦
为什么会这样呢?孔子难道真是这样贪玩好耍吗?那怎么还 会成为圣人?
问题当然不是如此简单。 我们在《公冶长》篇里已见到过子路、颜渊和孔子一起谈论 志向。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安抚 老 年人,信任朋友,关怀年轻人,让老有所乐,中有所为,幼 有所 养,老中青三代都有着落,社会安定,天下大平,人人过 着美好 的生活。一言以蔽之,也就是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和境 界。而曾 皙所描绘的那一幅优哉游哉、老少同乐的“清明上河 图”,不正是 这样一种境界的生动形象写照吗? 所以,表面上看来,曾皙并没有谈论什么治国平天下的大事。 而只是谈谈风月,说说游玩。但实际上,他所描绘的,是远较子 路等人的志向高远的境界。如果说,于路等人的胸怀至多还在小 康国家,那么,曾皙所瞻望的,则已经是大同的世界了。这就叫 举重若轻,四两拨千斤。 难怪得孔子要脱口而出,由衷地发出赞叹来了。
子见老子图
学习什么呢?“宗庙之事”,
这里宗庙就代表了国家。以前是宗
法社会,每一个国家的社稷以宗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