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与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知识点提要
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知识点总结

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知识点总结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
在这种理论的带领下,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社会的运作机制,为之后的社会变革提供支持和指导。
本文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进行总结和解释。
一、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具有自己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政治、文化)所决定的。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社会形态和制度,如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制度等。
其中,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上最先进的制度,但它也存在着残酷的剥削和贫富不均的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将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这种转变必然发生,并且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这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制造了矛盾和冲突,而这些矛盾和冲突必然会催促社会走向更加先进的方向。
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它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包括生产工具、劳动力和生产关系等方面,是社会生产的物质基础。
而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共同活动时所形成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反映和体现,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利益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制约关系,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要求生产关系不断适应变化,否则就会出现矛盾和冲突。
生产力的改变是生产关系不断演进的重要原因,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和演变的重要动力之一。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而阶级斗争则是在这种冲突的基础上形成的。
阶级斗争是由生产关系中存在的利益矛盾和不平等所引起的。
在阶级斗争中,劳动人民争取自身利益,剥削阶级则维护自己的利益,二者相互对立。
阶级斗争不仅体现了社会的不公正和不平等,更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步。
历史唯物知识点总结

历史唯物知识点总结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一。
它是由伟大的德国思想家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所开创的,是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一种革命性的否定和超越。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的发展是由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决定的,人类社会的思想、道德、法律、宗教、政治等各种社会现象都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一、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是:无产阶级革命导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制度,共产主义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直至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伟大理想。
为了实现人类的这一伟大目标,必须进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改造,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二、社会发展规律1.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的。
社会的变化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
不同的生产力状态决定了不同的社会形态,而社会形态的更替又引起了不同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这一历史规律说明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例如,原始社会的共产主义制度被私有制代替,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和灭亡,都是由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这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规律。
2. 社会结构的建立和改变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社会结构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人类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同时也是社会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等等的基础。
社会的结构发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调整。
例如,农耕社会的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得社会出现了阶级和阶级矛盾;工业社会的出现则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
这一规律也说明了社会结构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的,并且指出了社会结构的巨大变革和发展是由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推动的。
三、唯物史观反映和制约社会发展规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反映和制约社会发展规律的,这就是说,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进行了正确的解释和规律的规定,指出了社会形态更替、社会结构变迁、社会实践的规律等等。
资本论复习纲要(最全面,最实用,最详细)

资本论复习提纲第一讲:绪论一、马克思研究《资本论》的对象和目的1、研究对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1)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生产的三要素: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资料)* 科技(高科技 n )生产关系——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经济制度上层建筑——政治、法律等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2、研究目的:揭示现代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
马克思在序言中说:“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
”揭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必然性,指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二、《资本论》的研究方法——唯物辩证法、历史的和逻辑的统一马克思说:“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
二者都必须用抽象离来理解。
”三、《资本论》的阶级性——代表广大工人阶级利益恩格斯在谈《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的影响说:“《资本论》在大陆上常常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任何一个熟悉工人运动的人都不会否认:本书所作的结论日益成为伟大的工人阶级运动的基本原则。
第二讲:劳动价值论复习思考题: 1、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2、货币的职能?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
3、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
4、讨论:如何理解和认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商品,在政治经济学中,抽象为一个使用价值集合与一个价值集合的统一体,形式表示为:商品={使用价值,价值,……},这里的“使用价值”是指“使用价值集合”,“价值”指“价值集合”,非特别指出皆省略“集合”二字。
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框架体系

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框架体系
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的概念起源于克洛斯泰尔(Karl Marx)
的书籍《资本论》(Das Kapital),它也被公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三部曲”(Marxist Trilogy)的一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是指社会结构是通过物质基础和经济利益产生的,并
被这种物质基础结构的属性束缚。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concept说明其经济基础构成了社
会上的形式、实践和思想,而这种经济基础本身是在不断变化的,它由某一时期内存在的
技术、产品、资本等因素驱动。
一、物质基础:物质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范畴内概念最重要的部分,指的是一个特定
社会经济体系内持续变化的技术、产品、资本、劳动力等所组成的基础。
二、经济结构:经济结构是指由物质基础所决定的特定社会经济的关系结构,包括生
产关系、专政统治、国家介入等。
三、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涉及到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形成的、用以实现社会不同程度关
系与分工的系统结构。
四、文化结构:文化结构指的是一个社会背景下因经济结构而形成的、人们共同分享
的一套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五、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由经济结构、文化结构及文明发展所创造的、社会物质
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增长情况的总和,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政治秩序变化、文明发展等。
六、发展动力:历史发展的动力,是指不同经济结构、文化结构和发展水平存在时,
动态变化的推动历史前进和发展的力量。
此外,人类创造力是指克服历史局限,改变物质
基础和经济结构,提升文化水平的动力来源。
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知识点总结

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知识点总结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知识点总结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历史进程中,社会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政治经济动力,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不断发展而来的。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知识点。
一、生产力的概念生产力是指人们通过劳动使用自然资源、物质资料和文化遗产,创造商品和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技术和器具的改进,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变革,都可以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影响。
二、生产关系的概念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和分配商品和服务中的相互关系。
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和劳动的组织形式。
不同的生产关系会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影响。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之一。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会面临旧生产关系的束缚,因此会出现它们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将催生首先生产关系的崩溃,然后是生产方式的根本变化。
四、社会形态的发展和演进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社会形态会发生演进。
社会形态是指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这些社会形态都是由特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决定的。
五、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是最为激烈的。
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中,阶级斗争逐渐减弱。
六、历史的发展趋势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具有必然性,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是,历史的发展不是一条直线,它包含着波折和曲折,人们必须经过艰难的斗争才能实现历史的进步。
七、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历史唯物主义指出,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一门学科。
它不仅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还研究阶级斗争、价值规律、货币和资本等问题。
总之,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指出了社会形态的演进、阶级斗争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资本论重点总结

资本论重点总结资本论选读重点一:概念商品: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
②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是社会使用价值,它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
③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是劳动产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生产劳动:生产劳动是指劳动者利用劳动资料作用劳动对象的过程,分为生产劳动一般和生产劳动特殊。
非生产劳动:就是不和资本交换,而是同收入交换的劳动。
资本家雇佣仆人不是谋取利润,而是花费利润,所以仆人的劳动就是非生产劳动。
生产工人:2、生产工人是指能够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雇佣劳动者。
非生产工人:使用价值:①使用价值是物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二因素之一。
②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社会使用价值,因此受到人的主观评价。
③商品的使用价值有质和量的规定,不同质的使用价值由具体劳动创造并体现着社会分工。
④使用价值构成人类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则是交换价值或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①不同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商品价值的必然的表现形式。
②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③一个商品的价值不能自己表现出来,而只能通过交换由一定量的另一商品的使用价值来间接表现,即通过交换价值来表现。
④因此,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
它是构成商品的因素之一,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
具体劳动:人们在特定的具体形式下所进行的劳动,就是生产目的、操作方法、劳动对象、劳动手段互不相同的、创造各种使用价值的劳动。
抽象劳动:①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之一,具体劳动的对称。
②撇开或舍象了各种具体劳动形态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③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一种属性,它创造商品的价值。
1资本论选读重点劳动生产力:是指具体劳动的生产能力。
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

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创造,它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应用到具体的社会发展过程中。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相信对你会有帮助的。
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一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社会存在与社会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心史观主张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存在第二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唯物史观主张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另一个方面,是社会意识具有本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有发展形式和规律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劳动者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生产关系三要素:生产料所有制形式(最基本的,决定性的)、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产生、性质、水平和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性质和状况(发展变化);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它相适应,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迟早要变化的。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就会推动生产关系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论》对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科学论证和重大发展

《资本论》对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科学论证和重大发展《资本论》是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之一,它对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做出了科学论证和重大发展。
以下是一些主要观点:1. 唯物史观的科学论证: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动力。
他指出,物质生产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则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这一观点科学地论证了唯物史观,为人们认识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2. 商品拜物教的批判: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深入剖析了商品拜物教的现象,揭示了商品经济社会的本质和内在矛盾。
他认为,商品拜物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异化现象,人们对于商品的过度追求和崇拜导致了人的本质的丧失和社会的畸形发展。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认识当代社会中的消费主义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3. 剩余价值的发现: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规律和来源。
他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所获得的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
这一观点的提出,彻底颠覆了资本主义经济学的传统观念,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武器。
4. 唯物辩证法的运用和发展: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对资本主义经济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通过对商品、价值和资本等概念的辩证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
这一方法的运用,不仅深化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认识,而且推动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和完善。
综上所述,《资本论》对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做出了科学论证和重大发展,它不仅为我们认识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同时也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讲授提要)内容:教材(《历史与现状》),第六、七章更详细的讨论参阅:孙伯鍨、姚顺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庄福龄、孙伯鍨编,北京出版社),第二卷,第2-3章。
讨论重点《资本论》的出版,标志着唯物主义历史观由假说变为科学地证明了的理论,实现了它的科学化和系统化。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表述(formulation of Historitical Materialism)(1)《资本论》的创作史与历史唯物主义主题和方法的深化(2)社会结构理论(3)社会过程理论(4)人的解放二、《资本论》的方法(1)辩证法:从黑格尔到马克思(2)经济科学:从古典政治经济学到马克思(3)历史科学:从抽象到具体方法论讨论[补充]马克思经济思想发展的过程特征及其性质判断的依据①马克思经济思想具有一个明显的飞跃。
前科学时期科学时期阿尔都塞科学的标志是什么?(1)一般问题:作为研究的标准范式,科学具有何种规定性?(2)特殊问题:在人文社会研究领域,19世纪的经济学,它的前提假设和方法论视角如何?第六章《资本论》中的历史唯物主义问题第一节《资本论》创作史与历史唯物主义主题和方法的深化[拓展讨论:为什么再次以经济学视角梳理马克思的思想历程]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发展历程中,《资本论》的逻辑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但对于这一逻辑本身在理解上存在着极大的争论。
争论发生在三个层次上:第一,在原理(元理论,即历史观的基本规定)上,经济决定论(即历史必然性)/主体创造性;第二国际主流—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西方马克思主义第二,在对现代社会的基本认识上,崩溃论/演化论;教条主义、非教条主义(卢森堡、西方马克思主义、斯威齐之后的经济学)、贝尔代表的后工业社会理论第三,在哲学方法论上,“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问题。
为回答这些争论,一般都诉诸“创作史”并追溯到马克思思想的起点。
不过,这种追溯,既不是假定已经完成的《资本论》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最终目标,因此在其成长历程中寻找其起源与萌芽;也不是假定马克思的中学论文是其宿命,把包括《资本论》在内的全部素材作为其必须的展开。
而是基于发生学逻辑来观察马克思研究的主题与方法的实际变迁,从而为理解《资本论》的独特性提供必要的思想史前提。
一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两大时期[广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建立的过程]目标:考察: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时期——人本主义批判和历史科学分析。
阐明:唯物主义历史观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哲学前提;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唯物主义历史的具体实现。
(1)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前科学时期(1843年底至1845年初):人本主义批判时期。
焦点:私有制批判特点:对现实以及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直接颠倒和否定理论成果:异化劳动性质:基于主体原则的人本主义伦理批判。
(2)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科学时期(1845年初开始):历史科学分析时期。
标志:历史观变革,对劳动价值论和古典经济学的态度焦点:从物质生产出发再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性质特点:强调科学方法核心理论成果:剩余价值理论性质:基于客观逻辑的历史科学批判二《资本论》创作的四个阶段[狭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即《资本论》)的直接创作史]《资本论》的直接创作,其含义是,在这过程中,唯物主义历史观不再是从外部表现为经济学批判的哲学前提,而是直接转化成为经济学研究本身的内在方法。
[这也是一种科学理论的一般要求。
]这一过程也即是在历史研究中完成从人类历史一般过程的假设向特定社会历史阶段(即资产阶级社会)的过渡,它是辩证法有关具体科学的实现。
具体地说,在完成从物质生产出发勾勒出历史发展基本逻辑之后,马克思必须进一步解释资产阶级社会如何受制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因此,《资本论》的完成包括一系列相互纠缠在一起的重大的理论发展:(1)对科学方法本身的提炼;(2)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资本生产逻辑——的独特性定位;(3)围绕资本逻辑对资产阶级社会运行机制的分析。
所有这一切,基本上都是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初步完成的,而在《资本论》中具体表述的。
总体上,马克思的《资本论》创作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政治经济学批判》时期;1850年9月至1859年1月,在伦敦研究经济学开始至《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完成。
这一时期规定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和观点。
(2)《61-63手稿》再研究过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理论内容上的完成。
正是在这一阶段,马克思改变了原来《政治经济学批判》计划,决定以《资本论》为题单独出版相关成果,提供一个接近于“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东西。
重点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
(3)《资本论》的整理与第一卷出版这一阶段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在理论内容和结构形式上的全面完成。
按照马克思的说法,研究过程转化为叙述过程,历史观点和研究方法凝结成经济学本身的理论内容和逻辑结构。
(4)《资本论》续卷与晚年笔记的拓展对资产阶级社会的全面剖析未完成,对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与俄国革命问题。
(略)[插入讨论]从《资本论》结构的计划变迁看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目标、性质。
(转入onenote)思考题:《资本论》的艰难创作史的多重意味。
(考核)三《资本论》的对象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性质(1)马克思主义经济的独特性。
《资本论》的对象是什么?首先,经济学。
流行的经济学见解。
[注意:从幸福(福利)——财富;从具体的财产——经过Wealth,opulence——虚拟财产,即数量化的资本;从生产力-生产效率]斯密传统:关于财富的科学。
政治经济学提法(如西斯蒙第),谋求幸福。
最大福利的手段以及更多人共享福利的方法。
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1848)概述:财富的性质及其生产和分配规律。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1890):研究财富的学问和研究人的学问。
“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
当然,计量化的开始,“边际革命”。
“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对活动的动力和对活动的阻力,这种动力和阻力的数量能用货币来约略地衡量。
这种衡量仅指它们的数量而言。
动机的质量,不论是高尚的还是卑鄙的动机,在性质上是无法衡量的。
”现代经济学罗宾斯: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它把人类行为作为目的与可以有其它用途的稀缺资源之间的关系来研究。
即稀缺与选择问题。
或者稀缺资源的配置问题。
萨缪尔森:经济学研究人和社会如何作出最终抉择,在使用或不使用货币的情况下,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在现在或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
它分析改善资源配置型式所需要的代价和可能得到的利益。
马克思。
恩格斯在评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时强调,政治经济学,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
在他们看来,“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在本质上,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历史科学”。
阿尔都塞:生产方式。
《资本论》(序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马克思在《57-58经济学手稿·导言》中,一上来就说:对象是“物质生产”。
这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理解有实质性差别:首先: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即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
这是《形态》的深化,即唯物主义历史观内化到经济学研究中的开始。
它必然提出资本生产的性质及其历史起源问题。
其次,生产不仅是物质财富的生产,同时也是生产关系的生产。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此意义上绝非“致富术”。
最后,生产条件处于永恒的变动过程中。
因此反对自然性,重点在于考察特定生产关系的发生、发展和灭亡规律。
第二节社会结构理论社会结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运动的体系。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一)生产力(1)范畴的规定:人类为了在对自然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而对自然界进行改造过程中所能支配、控制的自然力。
A;作用于自然的力;B:自然力;C:服从于人类目标。
解释:(1)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人对自然的能力关系和过程。
这种关系和过程是客观的。
因此,对自然力的利用以及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是历史进步客观标志。
EX:峨嵋山,一种小孩利用昆虫做的玩具。
(动物以及人的活动)分工(协作)——管理(知识、第四要素)智力、文化(2)马克思与生产力崇拜。
马克思的目标是在特定生产力水平上使之服务于人类自由发展需要。
但是,自然的界限。
今天的生态学问题。
(2)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生产力的不同描述和区分A生产力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资产阶级经济学:生产物质财富的手段,马克思:发展人类生产力,也就是发展人类天性的财富这种目的本身。
生产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及其相互关系。
生产过程:通过生产(劳动)具体方式表现出来的生产力。
从质上说,是活劳动使用劳动资料从而改造劳动对象的具体方式,如农业劳动与工业劳动,它们之间的方式与效率差异从量上说,是特定活劳动量推动生产资料的量,(斯密谈论的大头针的生产)生产结果:已经实现的生产力。
通过产品的有用性和数量,通过生产目的的实现程度体现出来。
EX:大跃进。
B 生产力的哲学社会学意义和经济学意义,经济学:量的规定性,劳动生产率。
哲学社会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特征和历史地位。
(手推磨与蒸汽磨——人成为手段)(3)影响生产力的因素(P145)核心:A:多种因素。
推论:随着历史发展而日趋复杂。
B:层次性:直接的生产力与历史地发展起来的生产(二)生产关系关键:人们在他们地社会生活过程中,在他们的社会生活的生产中所处的各种关系。
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内在统一(1)狭义生产关系(2)广义生产关系二社会的经济结构及其政治形式三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