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与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知识点提要

资本论与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知识点提要
资本论与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知识点提要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

(讲授提要)

内容:

教材(《历史与现状》),第六、七章

更详细的讨论参阅:孙伯鍨、姚顺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庄福龄、孙伯鍨编,北京出版社),第二卷,第2-3章。

讨论重点

《资本论》的出版,标志着唯物主义历史观由假说变为科学地证明了的理论,实现了它的科学化和系统化。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表述(formulation of Historitical Materialism)

(1)《资本论》的创作史与历史唯物主义主题和方法的深化

(2)社会结构理论

(3)社会过程理论

(4)人的解放

二、《资本论》的方法

(1)辩证法:从黑格尔到马克思

(2)经济科学:从古典政治经济学到马克思

(3)历史科学:从抽象到具体

方法论讨论[补充]

马克思经济思想发展的过程特征及其性质判断的依据

①马克思经济思想具有一个明显的飞跃。

前科学时期

科学时期

阿尔都塞

科学的标志是什么?

(1)一般问题:作为研究的标准范式,科学具有何种规定性?

(2)特殊问题:在人文社会研究领域,19世纪的经济学,它的前提假设和方法论视角如何?

第六章《资本论》中的历史唯物主义问题

第一节《资本论》创作史与历史唯物主义主题和方法的深化

[拓展讨论:为什么再次以经济学视角梳理马克思的思想历程]

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发展历程中,《资本论》的逻辑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但对于这一逻辑本身在理解上存在着极大的争论。

争论发生在三个层次上:

第一,在原理(元理论,即历史观的基本规定)上,经济决定论(即历史必然性)/主体创造性;第二国际主流—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西方马克思主义第二,在对现代社会的基本认识上,崩溃论/演化论;教条主义、非教条主义(卢森堡、

西方马克思主义、斯威齐之后的经济学)、贝尔代表的后工业社会理论

第三,在哲学方法论上,“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问题。

为回答这些争论,一般都诉诸“创作史”并追溯到马克思思想的起点。不过,这种追溯,既不是假定已经完成的《资本论》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最终目标,因此在其成长历程中寻找其起源与萌芽;也不是假定马克思的中学论文是其宿命,把包括《资本论》在内的全部素材作为其必须的展开。而是基于发生学逻辑来观察马克思研究的主题与方法的实际变迁,从而为理解《资本论》的独特性提供必要的思想史前提。

一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两大时期[广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建立的过程]

目标:

考察: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时期——人本主义批判和历史科学分析。阐明:唯物主义历史观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哲学前提;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唯物主义历史的具体实现。

(1)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前科学时期(1843年底至1845年初):人本主义批判时期。

焦点:私有制批判

特点:对现实以及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直接颠倒和否定

理论成果:异化劳动

性质:基于主体原则的人本主义伦理批判。

(2)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科学时期(1845年初开始):历史科学分析时期。

标志:历史观变革,对劳动价值论和古典经济学的态度

焦点:从物质生产出发再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性质

特点:强调科学方法

核心理论成果:剩余价值理论

性质:基于客观逻辑的历史科学批判

二《资本论》创作的四个阶段[狭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即《资本论》)的直接创作史]

《资本论》的直接创作,其含义是,在这过程中,唯物主义历史观不再是从外部表现为经济学批判的哲学前提,而是直接转化成为经济学研究本身的内在方法。[这也是一种科学理论的一般要求。]

这一过程也即是在历史研究中完成从人类历史一般过程的假设向特定社会历史阶段(即资产阶级社会)的过渡,它是辩证法有关具体科学的实现。具体地说,在完成从物质生产出发勾勒出历史发展基本逻辑之后,马克思必须进一步解释资产阶级社会如何受制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因此,《资本论》的完成包括一系列相互纠缠在一起的重大的理论发展:(1)对科学方法本身的提炼;

(2)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资本生产逻辑——的独特性定位;

(3)围绕资本逻辑对资产阶级社会运行机制的分析。

所有这一切,基本上都是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初步完成的,而在《资本论》中具体表述的。

总体上,马克思的《资本论》创作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政治经济学批判》时期;

1850年9月至1859年1月,在伦敦研究经济学开始至《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完成。这一时期规定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和观点。

(2)《61-63手稿》

再研究过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理论内容上的完成。

正是在这一阶段,马克思改变了原来《政治经济学批判》计划,决定以《资本论》为题单独出版相关成果,提供一个接近于“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东西。

重点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

(3)《资本论》的整理与第一卷出版

这一阶段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在理论内容和结构形式上的全面完成。

按照马克思的说法,研究过程转化为叙述过程,历史观点和研究方法凝结成经济学本身的理论内容和逻辑结构。

(4)《资本论》续卷与晚年笔记的拓展

对资产阶级社会的全面剖析未完成,对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与俄国革命问题。(略)

[插入讨论]从《资本论》结构的计划变迁看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目标、性质。(转入onenote)思考题:《资本论》的艰难创作史的多重意味。(考核)

三《资本论》的对象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性质

(1)马克思主义经济的独特性。

《资本论》的对象是什么?

首先,经济学。流行的经济学见解。

[注意:从幸福(福利)——财富;从具体的财产——经过Wealth,opulence——虚拟财产,即数量化的资本;从生产力-生产效率]

斯密传统:关于财富的科学。

政治经济学提法(如西斯蒙第),谋求幸福。最大福利的手段以及更多人共享福利的方法。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1848)概述:财富的性质及其生产和分配规律。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1890):研究财富的学问和研究人的学问。“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当然,计量化的开始,“边际革命”。

“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对活动的动力和对活动的阻力,这种动力和阻力的数量能用货币来约略地衡量。这种衡量仅指它们的数量而言。动机的质量,不论是高尚的还是卑鄙的动机,在性质上是无法衡量的。”

现代经济学

罗宾斯: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它把人类行为作为目的与可以有其它用途的稀缺资源之间的关系来研究。即稀缺与选择问题。或者稀缺资源的配置问题。

萨缪尔森:经济学研究人和社会如何作出最终抉择,在使用或不使用货币的情况下,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在现在或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它分析改善资源配置型式所需要的代价和可能得到的利益。

马克思。

恩格斯在评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时强调,政治经济学,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在他们看来,“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在本质上,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历史科学”。

阿尔都塞:生产方式。《资本论》(序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马克思在《57-58经济学手稿·导言》中,一上来就说:对象是“物质生产”。这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理解有实质性差别:

首先: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即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这是《形态》的深化,即唯物主义历史观内化到经济学研究中的开始。它必然提出资本生产的性质及其历史起源问题。

其次,生产不仅是物质财富的生产,同时也是生产关系的生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此意义上绝非“致富术”。

最后,生产条件处于永恒的变动过程中。因此反对自然性,重点在于考察特定生产关系的发生、发展和灭亡规律。

第二节社会结构理论

社会结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运动的体系。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一)生产力

(1)范畴的规定:

人类为了在对自然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而对自然界进行改造过程中所能支配、控制的自然力。

A;作用于自然的力;

B:自然力;

C:服从于人类目标。

解释:

(1)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人对自然的能力关系和过程。这种关系和过程是客观的。因此,对自然力的利用以及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是历史进步客观标志。

EX:峨嵋山,一种小孩利用昆虫做的玩具。(动物以及人的活动)

分工(协作)——管理(知识、第四要素)

智力、文化

(2)马克思与生产力崇拜。马克思的目标是在特定生产力水平上使之服务于人类自由发展需要。但是,自然的界限。今天的生态学问题。

(2)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生产力的不同描述和区分

A生产力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

资产阶级经济学:生产物质财富的手段,

马克思:发展人类生产力,也就是发展人类天性的财富这种目的本身。

生产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及其相互关系。

生产过程:通过生产(劳动)具体方式表现出来的生产力。

从质上说,是活劳动使用劳动资料从而改造劳动对象的具体方式,如农业劳动与工业劳动,它们之间的方式与效率差异

从量上说,是特定活劳动量推动生产资料的量,(斯密谈论的大头针的生产)

生产结果:已经实现的生产力。通过产品的有用性和数量,通过生产目的的实现程度体现出来。EX:大跃进。

B 生产力的哲学社会学意义和经济学意义,

经济学:量的规定性,劳动生产率。

哲学社会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特征和历史地位。(手推磨与蒸汽磨——人成为手段)

(3)影响生产力的因素(P145)

核心:

A:多种因素。推论:随着历史发展而日趋复杂。

B:层次性:直接的生产力与历史地发展起来的生产

(二)生产关系

关键:人们在他们地社会生活过程中,在他们的社会生活的生产中所处的各种关系。

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内在统一

(1)狭义生产关系

(2)广义生产关系

二社会的经济结构及其政治形式

三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含答案) 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画框者为答案)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单项选择题 1.劳动是 A.社会存在和地理环境的统一 B.物质和意识的统一 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 D.理论和实线的统一 2.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B.决定社会的性质的结构 D.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 3. 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生产力状况表现出来 B.通过社会心理表现出来 C.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 D.通过社会革命表现出来 4. 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它是社会革命的原因 B.它决定社会的性质 C.它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它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5.生产方式是指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6.人猿相揖别的标志是 A.直立行走 B.手脚分工 D.制造工具 7.我国实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率的政策,目的在于 A.全面提高人口素质B.要大力减少人口 C.限制消费者人数的增加 8.决定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的因素是 A.物质生产力 B.精神生产 C.国家的人口政策 D.政治制度 9.整个社会面貌的决定因素是 A.政治制度 B.精神文明 C.人口素质 10.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B、阶级斗争史 C.政治思想史 D、生产关系 11.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是 B.血缘关系 C.民族关系 D.政治思想关系 多项选择题

1.由于我国人口增长太快,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包括 劳动力的供需矛盾更加尖锐 人口增加与消费品增长之间矛盾更加尖锐 人口增加与全民族素质提高之间矛盾更加尖锐 加重了国家、集体和家庭的负担 延缓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2.下列哪些属于天然的劳动对象 D.汽油 E.焦炭 3.人类劳动和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表现在 A.动物的活动是有规律的,人的活动是无规律的 动物只能利用天然的条件,人则能够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 动物只能消极地适应环境,人则可以改造自然 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人类劳动则是有目的、有计划的 动物没有社会性,人则具有社会性 4.人类当今面临的环境向题,主要有 5.当代日益严重的环境向题使我们认识到 D.回到原始状态 6.社会存在的具体内容包括 D.社会形态 E.上层建筑7.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主要表现在 它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 它为人类提供生产建设资源 D.它决定社会的性质 E.它是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源 8.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它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 它在某些方面制约一个国家生产发展的潜力和前景 9.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是因为

《资本论》习题答案 (2)

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是怎样阐述《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最终目的的 1."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句话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给予了极其严密的科学规定. 《资本论》全书就是按照这个研究对象的规定进行研究的,是对这个研究对象的科学论证.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告诉我们,《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对此,可从以下方面理解. 第一,《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不是一切生产方式,而是其中一种特定的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就从纵的方面确定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 第二,《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是研究它的一切方面,而是研究从它产生出来的(或者说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又从横的方面确定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第三,《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其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者以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为特征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就是建立在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基础上的直接生产过程中的人和人的社会关系与交换过程中的人和人的社会关系. 第四,研究对象的表述中没有提出分配关系,是因为分配的形式完全取决于生产的结构,分配不过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马克思之所以要把交换关系明确表述出来,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最发达的商品经济,它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具有它以前时代所不同的特点.虽然研究对象的表述中没有提到分配关系,但在《资本论》的实际内容中包含了对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研究.第一卷"工资篇"分析了工人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资本积累"和"所谓原始积累"阐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条件的分配;第三卷论述了剩余价值在各个剥削集团之间的分配. 同样,研究对象的表述虽然没有提出消费关系,但《资本论》的实际研究中包含了对资本主义消费关系的分析.消费分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前者属于直接生产过程,后者是社会总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因而消费关系是属于生产关系总和中的内容的.马克思在阐述劳动力再生产理论,资本主义积累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时,都分析了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可见,作为《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包括了资本主义的消费关系.只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狭义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起着决定作用,所以马克思研究对象的表述,突出了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2.《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和主要内容

《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和主要内容 提要:《资本论》科学地说明了雇佣劳动与资本制度的社会经济结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第一卷主要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指出这一过程的实质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和新社会的产生;第二卷阐述了单个资本和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本矛盾必然导致社会再生产实现条件不断被破坏,引起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第三卷研究了剩余价值的分配理论,进而揭示了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结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三卷本中通过对资本运动过程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运动规律。对资本运动的研究,马克思采用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分别对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展开阐述。 《资本论》是对雇佣劳动与资本制度的实证研究。它首先阐述了整体研究的分析基础:劳动价值理论。在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生产和资本对剩余价值的占有,展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结构,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和经济危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局限性和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必然性。 一、第一卷的主要内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与发展趋势 《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即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它是指在统一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而资本的生产过程实质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的生产过程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生产。 1、分析基础:价值理论 价值概念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范畴,劳动价值理论是这一分析的基础理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科学地说明了作为资本主义财富形式的商品的社会实体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从而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生产、分配和社会结构奠定了科学的基础。马克思说,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发达的、普遍的商品生产,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细胞形式,因此,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要从商品开始。 马克思在本卷第一篇,首先阐述了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其社会属性;(2)商品中包含着劳动二重性,作为相同的、无差异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生产使用价值;(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构成商品内在矛盾的根源,因而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4)劳动产品一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谜一般的性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是从这种劳动形式本身来的。”即商品拜物教性质产生于商品形式本身,而其实质是“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5)“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的价格。价格和价值不一致并不违反价值规律,反而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唯一可能的形式。马克思指出:“价格和价值量之间的量的不一致的可能性,或者价格偏离价值量的可能性,已经包含在价格形式本身中。但这并不是这种形式的缺点,相反的,却使这种形式成为这样一种生产方式的适当

唯物史观知识归纳

社会历史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 ③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其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规律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人类社会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①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②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③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④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4、社会历史的主体 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价值观 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推动作用,错误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阻碍作用。(2)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价值观不同,人们的人生道路和生活方式选择不同。 方法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⑴.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征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③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 ⑵.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两个标准 ①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必由之路。 ②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3.人生价值观 ⑴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同时体现在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⑵人的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②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1)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2)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最新考研政治模拟试题及答案:唯物史观

考研政治模拟试题及答案: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的是: A.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社会的上层建筑 D.地理环境 2.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的人与人的关系 D.三者的统一 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因为: A.科学技术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B.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最重要的因素 C.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D.科学技术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A.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B.现存的种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C.符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5.判断一种上层建筑是否先进,取决于: A.它是否代表劳动人民的利益 B.它维护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C.它是否为它的经济基础服务 D.它是否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 6.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在于: A.社会意识不是人对于自然的意识,而是人对于社会生活的意识 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全部意识现象的抽象,因而是永恒不变的 C.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D.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7.生产方式是: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B.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8.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 A.社会心理 B.自然科学、语言学和普遍逻辑学等 C.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大部分社会科学 D.群体意识 9.在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的各种条件中,具有决定性的条件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文化水平 C.传统观念 D.科学技术水平

《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形态与发展规律的阐述

《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形态与发展规律的阐述 在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序言”中,马克思明确提出“经济的社会形态”这一科学概念,并对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规律进行了明确的概括。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以及恩格斯编辑出版的第二、三卷是对“序言”提出的经济的社会形态及其演进规律的具体回应和科学证明。 一 在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公布了他在研究政治经济学过程中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他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 这个结果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最基本的矛盾。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受制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是和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观点,在《资本论》中得到完整的贯彻和全面的体现。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横截面上从生产关系的总和的各个方面对资本主义这一特定的经济社会形态进行了系统地研究。 决定经济的社会形态性质的生产关系,是同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不仅不能决定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性质,而且还要被适应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所取代。决定经济的社会形态性质的生产关系和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生产关系的性质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引起的。生产力的变化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引起劳动组织的变化,从而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不说明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就无法研究生产关系是如何决定经济的社会形态性质的。《资本论》在分析资本的生产过程时,正是从抽象的劳动过程入手,讨论了劳动资料的性质对于认识经济的社会形态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指出:“动物遗骸的结构对于认识已经绝迹的动物的有机体有重要的意义,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经济的社会形态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各种经济形态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劳动过程是劳动者借助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变化的过程。劳动资料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劳动资料的变化必然要求劳动组织的变化,从而使生

资本论主要内容

一、《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 《资本论》研究的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资本论》的研究目的:就是提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必然性,指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二、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关系,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是这两个因素的对立统一体。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它是与其它劳动不同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它又是与其它劳动共同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而抽象劳动生产价值。 三、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 价值规律的内容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来进行。价值规律的作用是:第一,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着社会生产,也就是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合比例的分配(经济调节作用)。第二,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会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刺激作用);第三,价值规律的作用,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社会作用)。 四、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基本条件(前提):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因为:资本就是通过自行增殖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但是价值增殖不会在第一阶段G—W的货币上,这里货币是作为一种购买手段,它是价值是一个既定的量,不会改变;价值增殖也不会发生在第二阶段W—G~上,因为这一阶段只是使商品从自然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价值量不会改变;价值增殖发生在货币到商品G—W这个阶段的商品上,资本家找到了劳动力这种特殊的商品,其使用价值具有创造价值的能力,并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价值,实现了价值增殖。所以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资本的前提。 五、资本积累及其客观必然性: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资本化,叫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具有必然性,这主要由两方面的原因决定:一方面是具有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就是取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另一方面是具有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竞争作为一种强制的力量,迫使资本家必须不断进行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由此可见,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因。 六、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所以,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七、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资本主义生产越来越社会化。生产力的社会化要求生产关系也要与之相适应。但是,在资本主义积累的过程中,资本却日益集中到少数大资产者手里,于是形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决定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系列矛盾。这表明,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已经达到了与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相容的地步,而且这种矛盾还在日益深化。这也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局限性与过渡性,它终将为适应社会化生产的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更高级的社会主义社会形态所取代。 资本主义积累的发展,不仅为自己的灭亡准备了客观物质条件,即社会化的大生产。同时还为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准备了社会力量,即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 总之,资本主义的积累过程,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私有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生产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知识点概述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知识点概述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社会存在与社会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唯心史观主张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存在第二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唯物史观主张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另一个方面,是社会意识具有本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有发展形式和规律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劳动者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生产关系三要素:生产料所有制形式(最基本的,决定性的)、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产生、性质、水平和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性质和状况(发展变化);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它相适应,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迟早要变化的。

资本论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若干思考

《资本论》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若干思考摘要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是《资本论》的最基本的方法,决定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研究视角和理论体系。历史唯物主义确定了《资本论》研究对象是资本、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三位一体;辩证法确定了内部矛盾的展开推动范畴的运动和范畴形式(态)的变化。这种运动和变化形成了《资本论》的理论体系。《资本论》的科学方法论,对于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是科学的,对于研究现代社会主义经济及其发展,也必须使用这些科学的方法。 关键词资本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研究对象;理论体系 中图分类号F0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2674(2009)10-0001-05 历史唯物论与辩证法是《资本论》的基本方法,对于确定《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研究视角和理论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历史唯物论出发,马克思揭示了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范畴、经济规律与经济当事人个人行为、经济现象与资产阶级经济学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制度、资本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三位一体。从历史的辩证法出发,马克思揭示了任何社会经济制度都是一个历史发展的阶段,从而确定了《资本论》的研究视角是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看作是一个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过程,而不是像资产阶级经济学那样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看作永恒的千年王国。从思维的辩证法出发,马克思揭示了经济学的范畴是具有两重性辩证的范畴,而辨证范畴内在矛盾运动则是确定《资本论》理论体系的重要因素。 一、历史唯物论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从历史唯物论出发,马克思揭示了社会经济制度、经济范畴与资产阶级经济学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制度、资本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三位一体。因此,马克思将他的经济理论着作的正标题称为“资本论”,副标题则称为“政治经济学批判”。 1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历史唯物论的核心 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是马克思历史唯物论的核心。马克思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树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一思想指导着马克思的整个研究工作,贯穿在《资本论》的始终。 2 经济制度与经济范畴:资本主义制度与资本(剩余价值) 社会生产关系的集中表现就是社会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本质上就是社会生产关系。经济范畴。有其客观对象和主观形式。作为客观对象的经济范畴,是社会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的物质承担者。作

历史唯物主义材料题目

1、“我们所作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这是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庄严承诺,让人振奋和憧憬,给人以力量和希望。追求幸福与尊严,是人的崇高价值取向。党和政府顺应这一必然趋势并针对当前客观实际的新问题,将“人民的尊严”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政府工作的目标,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和落实,是国家发展的最高思想理念的新变化,也体现了新世纪在取得巨大经济建设成就、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之后的新期待、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相关知识分析说明“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哲学依据。 2、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登上了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莫言的作品之所以被世界读者认可,是因为他始终密切关注着中国的社会课题,并对各种时代的“关口”作出了积极的回应;是因为他一直站在人的立场写作,歌颂了生活在故乡土地上那些平凡而又历经灾难的生命;还因为他在立于本土文化的根基上,善于借鉴欧美、拉美等现代文学的养分。 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相关知识,说明莫言为什么要“歌颂生活在故乡土地上那些平凡而又历经灾难的生命”。 3、材料1:2010年7月7日,集受贿罪、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强奸罪等于一身的重庆司法局原局长文强被执行死刑,其54年复杂而荒唐的人生到此终结。文强曾经是重庆公安系统标杆式的人物。但是,当他成为手握大权的地方领导干部之后,渐渐地从社会守护者蜕变为黑社会的“保护伞”,从执法者蜕变为阶下囚。 材料2:文强在悔过书中写道:“看到比自己资历短、业务又不熟悉,甚至过去是自己‘下级’甚至‘下下级’的人,都提拔到与我同一级的职务,甚至更高的职务后,思想上不能正确对待,产生不满情绪,升官不成,就乱用权……” 结合材料,从“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角度,剖析文强的蜕变给公务员的警示。(14分)

《资本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和发展

《资本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和发展 ——纪念《资本论》出版140周年 卫兴华张宇 2007-12-5 9:45:52 来源:光明日报140年前,马克思出版了光辉的著作《资本论》,这一伟大著作科学地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及其内在矛盾和历史趋势,用科学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资本论》所揭示的科学理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重要理论指导。 《资本论》虽是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及其运动规律的,但它所阐明的原理和规律,特别是它的方法论,对于研究当代社会主义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资本论》充分体现和证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阐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即客观的必然过程。列宁说:“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证明了的原理。”马克思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原理构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我们进行革命和建设,认识和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特别是认识和研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资本论》既深入揭示了资本主义劳资关系的本质和矛盾,又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角度说明资本主义兴衰的内在机理。并提出不要资本家和地主个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负责的观点:“我的观点是更不能要个人对这些关系负责的。”这与以往我们在革命和建设中要剥削阶级的后代为其祖辈的经济关系负责的“唯成分论”是不相容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与实践,也是以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原理为理论依据的。《资本论》中系统阐述了生产关系中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等的相互关系,论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以及法律上的所有权与经济上的所有权的分离。我们进行改革也需要以马克思的产权(财产权)理论为指导。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资本论》揭示了有关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的一般原理和一般规律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一般规律进行了多方面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如关于劳动时间的节约是人类首要的经济规律的理论,关于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理论,关于生产的首要性以及生产与分配、交换和消费相互关系的理论,关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和方法的理论,关于劳动过程的一般内容和基本要素的理论,关于分工协作发展规律的理论,关于社会再生产两大部类的划分及其相互关系理论,等等,这些规律反映了社会再生产的一般条件和一般要求,对于包括社会主义在内的一切社会都是适用的。 《资本论》揭示了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

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 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创造,它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应用到具体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下面是本人为大家带来的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相信对你会有帮助的。 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一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社会存在与社会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唯心史观主张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存在第二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唯物史观主张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另一个方面,是社会意识具有本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

有发展形式和规律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劳动者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生产关系三要素:生产料所有制形式(最基本的,决定性的)、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产生、性质、水平和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性质和状况(发展变化);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它相适应,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迟早要变化的。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就会推动生产关系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认识的发展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中,贯穿着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这条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普遍的客观规律,是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资本论》学习心得

《资本论》学习心得 一、《资本论》简介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二、《资本论》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在这部作品中对古典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的理论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和批判,提出了全新的观点,同时吸收了黑格尔的辨证法方法,也受到了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里叶、圣西门等人的影响。马克思自己认为他的目的是:“用辨证的方法,经过批判,得出一个科学的结论”,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找出现代社会的运动规律”,为现代工人运动提供科学的依据。为此,他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中埋头钻研经济材料达12年。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最主要的不公平在于对劳动的剥削,劳动者得到的报酬要低于他们所生产的价值,其剩余价值被拥有生产资料的雇主获得,生产资料的个人占有与生产产品的社会化矛盾必然会导致周期性地经济危机发生。他力图揭示资本积累的过程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他认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商品的流通和对利润的追求会导致社会中经济与道德的冲突和分裂,主观的道德价值和客观的经济价值会分道扬镳,政治经济学应该研究价值的分配方式,使经济学的发展符合法律和道德观念。 马克思认为政治经济学家应该按照客观规律去研究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社会的经济发展规律如同自然科学一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应该了解这种规律,依照客观规律行事。商品生产要进行社会化,要有意识地控制商品生产,以使其达到最大的利用度。 三、学习心得 《资本论》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在《资本论》中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 《资本论》不仅是一部不朽的经济学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融为一体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全书,并且它又是马克思一生所作出的两大贡献,即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完美的统一。实际上这部以剩余价值理论为

历史唯物主义主观题

一、小角度题目 1、考点: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例1、(2009重庆卷39.) 材料三近年来,水资源利用中的民生问题引起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为此,我国政府加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法》,规范取水许可管理,完善水资源综合规划,深化水价改革,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推动了饮水安全、节水改造等民生水利工程建设。 (8)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材料三。(10分)

例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前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请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分析说明 答: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考点: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2011·全国新课标)

妈祖被誉为“海上女神”,传说妈祖姓林名默,宋代时出生在湄洲湾畔(今福建省莆田市境内)。她一生救急扶危,行善济世。妈祖去世后,人们在湄洲岛建庙祭祀。宋元以后,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牧事业的发展,船工渔夫越来越多。妈祖信仰越传越广。妈祖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妈祖庙5000 多座(其中中国台湾800多座、港澳地区50多座),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奉者2亿多人。每逢妈祖出生和升天纪念日,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都隆重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弘扬妈祖信俗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

文化交流。近年来,到湄洲来祭祀妈祖的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海外华裔、华侨越来越多,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 2009年,妈祖信俗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运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对立性原理,说明妈祖文化为什么千余年绵延不绝,不断发展。(12分)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作业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这种需要的性质如何,例如是由胃产生还是由幻想产生,是与问题无关的。这里的问题也不在于物怎样来满足人的需要,是作为生活资料即消费品来直接满足,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来间接满足。 ——《资本论第一章——商品和货币》在整个第一章中,主要内容就是商品的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和使用价值, 人类的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通过“二重性”概念的引入,物品本身拥有了一个自身属性转化的平台。抽象劳动产生价值,而具体劳动产生使用价值。一个商品,在人们需要发挥它自身的使用价值的时候,那么以A的形式呈现它;当人们把这件相同的物品放到了交易的世界里的时候,人们把这个物品本身所具有的α的一面展现出来。通过“二重性”(商品是一种二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资本论第一章——商品和货币》)概念的引入,物品完成了自身的使用和交流的双重作用。在历史的长河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有其价值与使用价值始终切合的较好、不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产生巨大偏移的物品渐渐地被人们赋予了特殊的交易含义,而其本身的使用价值却逐渐的被人们所淡化——货币和以它为主宰的货币经济也随之产生了。以下我就商品的两个要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马克思说:“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详细的介绍了何为使用价值。使用价值不仅仅局限于具体的实物上,他所强调的是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比如像我们日常生活中受对别人的服务,或是对他人的非物质劳动这些都是有使用价值的。因为各种物有了使用价值,所以,物与物之间的交换会产生一种关系或是比例即交换价值。由于交换是一个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的转变过程,这个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随机性,因此交换价值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这种偶然性中包含必然性。某种一定量的商品必定是能够找到互相代替的或同样大的交换价值的其它种商品。由此可见,第一,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第二,交换价值只能是可以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表现形式”。即它只能由外部的别的东西来度量。注入马克思所举的例子,一夸特小麦,总能同x量鞋油或y量绸缎或z量金等等交换。我们所讨论的物,商品,均是由人来进行加工生产的,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把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去,那么也就是把那些使劳动产品成为使用价值的物质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它们不再是桌子、房屋、纱或别的什么有用物。它们的一切可以感觉到的属性都消失了,它们剩下的只是同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品。如果物没有用,那末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也就不形成价值。 读过了资本论的第一章我的第一个体会是,我对“商品”和“货币”的理解更加 深刻了。首先,“商品”不再是我印象中摆放在商店橱柜中或淘宝网窗口里的物品, 它还可以是理发师的服务,甚至可以是流通中的货币。其次,在读到“如果把商品 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各种劳 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时,我对“劳动最

《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研究-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原理学习

《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研究 摘要:《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心血写成的一部重要著作,是他“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揭示了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本身并不具有特定的社会的性质,正因为如此,它既可以与资本主义经济相结合,成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可以与社会主义经济相结合,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而,《资本论》中所阐明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文浅析了《资本论》作为资本主义经济这一发达商品经济形态的科学剖析,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同样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资本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商品经济 一、《资本论》研究的对象 《资本论》写作一百余年的历史中,无数学者研究其意义,尤其是08年经济危机以来,《资本论》的出版几度告罄,人们似乎从《资本论》中找到了当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来源,更从中国的市场经济中学到了一些如何在全球大萧条中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些原因,社会中对于《资本论》和中国市场经济的研究热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资本论》究竟研究的是什么? 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对于马克思这句话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含义,在我国经济学界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有的把它理解为生产关系,有的把它理解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有的把它理解为劳动方式,也有的把它理解为用什么工具进行生产,等等。究其原因,“生产方式”一词是一个多义词,马克思在不同的场合使用它时,就有不同的含义。因此,作为《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含义,只能以全书的中心内容和主题为根据,才能做出恰如其分的解释。 《资本论》是研究资本家如何榨取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以及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分配问题。所以,在《序言》中提到的“资本主义方式”,是指以资本主义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的方式,这属于广义的生产关系,它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各方面的关系。而“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则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狭义的生产关系,它从属于广义的生产关系。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把政治经济学看成是研究财富的科学,马克思第一次确定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这是和资产阶级经济学根本对立的。

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总结-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框架

历史唯物主义 一、基本概念: 1.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社会意识形式。 3.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 4.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5.人民群众: A.含义: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B.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6.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7.价值观:指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8.价值判断: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称为价值判断。9.价值选择: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称为价值选择。 10.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二、基本框架 (一)社会发展的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3.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是什么: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 ①总的来说: ②具体来说:A.在阶级社会里:B. 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的改革:①性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②根本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③总体作用: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