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乡愁》教学实录
《乡愁》教案实录

《乡愁》教案实录乡愁教学实录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一、教师导言: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三、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指导自学:1、大声朗读余光中的《乡愁》:(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那么感情基调应该是?(2)注意朗读技巧:(根据感情基调确定语速)本诗应该用怎样的语速?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用铅笔在书上用斜线标出。
朗读注意读出节奏感。
课件展示:乡愁余光中小时侯后来呵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这头我/在外头母亲/在那头母亲/在里头长大后而现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大陆/在那头请同学试读。
注意语调(高、低、升、降):请同学们用深情的语调朗读。
指名读(一人读一节,共十几人读)。
[如有读错字音的,则说停,并引导学生更正,教师并板书;如无,则罢。
][可能读错的字音:一枚e海峡后来呵y]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乡愁》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
4分钟后,比谁能背诵课文。
3、检查自学1、指名背。
(背对的同学要表扬:好,对)师:会背的同学举手,比谁背得好。
[若举手多,则检查;如不多,则再给2分钟][生若背错了,请其他同学更正]2、比男生、女生谁背得好。
①女生背②男生背3、比哪一组背得好。
第1组、第2组、第3组、第4组。
4、齐背这首诗。
四、交流合作:同学们,大家通过自己的读书已能背熟了。
这是理解课文的必由之路。
通过自学能把课文后的题目都正确回答出来的同学请举手。
有不会的,哪道题不会的,那就请前后桌讨论(可进一步弄懂某些词语的含义,如这头、那头指什么?)如这3分钟后比谁回答得好。
(一)指名回答。
师:谁来回答第1题?若不对,则问:有不同意见的举手。
你同意这种意见吗?(着重弄懂这头、那头指什么?说明什么?你怎么知道的?最深:其它任何思念都不及它)若生能回答出:用前三种愁衬托现在的乡愁,使爱国之情更加突出。
《乡愁》课堂实录

《乡愁》课堂实录
张宁生
【期刊名称】《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年(卷),期】2016(000)008
【摘要】一、回忆古诗,导入乡愁师:有人说,拿起一本中国的诗集,轻轻抖一抖,便会从中落下许多个愁字,于是当空明月是愁,人在天涯是愁,无边丝雨是愁。
乡愁是出门在外的游子萦绕心间的情愫。
同学们能背诵几首描写乡愁的古诗词吗?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总页数】5页(P29-33)
【作者】张宁生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乡愁》课堂教学实录——"正语文教育"之课堂实录 [J], 刘金玉
2.细咂慢品,在诵读中领会诗意的绵远悠长--《乡愁》课堂实录 [J], 张永娟
3.读出平静深处的情感激流--《乡愁》课堂实录点评 [J], 宋明镜
4.《乡愁》课堂实录(节选) [J], 黄厚江
5.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对《乡愁》课堂实录的几点反思 [J], 李万兵;黄余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乡愁》课堂教学实录——“正语文教育”之课堂实录

连师 这位 同 学 分 析 到 位 第
:
一
。
,
以 它 在 诗 歌最后
“ ”
,
,
起 来 连 读成 后 来 呀 后 来 呀
:
“
预 备 读 卒 彰 显志
“ ”
。
第二
。
,
前 面 还 讲 了 小的 家
、
后 面 才 是大
。
生 后 来呀 的 家 即 国 家
。
:
以小
,
家 铺 垫 衬 托 对大 家 的 情 感
,
,
a
,
不过
,
【
教学意 图
,
】
导入 新课
自 发 的 自
,
,
需 要 创 设 情 境 这 种 创 设 有
。
a
惊叹
,
6
,
追问
a
,
惊疑
a
,
6
,
明白
、
赞 叹这 四 种读 音
?
。
不 是人 为 的
而是
不 是 教 师 通过 语 言 或 图 画 在 句 末
一
般 念 轻声
(
文 中 念什么
来展 示
文 章编 号
【
】
1
00 5
-
6 00 9
(
20 1 6
)
54
-
007 6
-
03
【
作者 简介 刘 金 玉 江 苏 省 泰 兴 市 洋 思
】
,
中 学
(
江苏 泰兴
“
”
,
2 2 5 400
)
副
《乡愁》课堂教学实录

《》在艺术上呈现出结构上的整饬美和韵律上的音乐美。
下面是《乡愁》课堂教学实录,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学生对余光中《乡愁》诗的理解。
2、通过老师的朗读指导和小组朗读竞赛,学生学会朗读诗歌的方法,得到美
的熏陶,进而热爱诗歌朗诵。
【课前预备时间】
播放音乐,罗大佑的《乡愁四韵》。
师:据说当年在台湾开的现场演唱会上,罗大佑的这一曲荡气回肠的《乡愁四韵》,曾使全场观众热泪潸然。
是啊,对于那些生于大陆、长于台湾的游子们来说,几十年的故园梦,未能有个圆满的结果,思乡就成了他们共有的情结。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大屏幕显示课题)
师:我们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读这首诗。
生1读。
生:情感基调。
师:不错。
朗读技巧方面,还要注意──
生纷纷:语速,节奏,轻重音。
师:那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生:思念家乡。
师:那么感情基调应该是?
生:忧郁深沉。
师:忧郁深沉的感情基调决定了我们所选择的语速应该是什么样呢?
生:稍慢。
师:对,应该是稍慢且舒缓。
师:下面我们看节奏,请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的时候,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用铅笔在书上用斜线标出。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3课《乡愁》教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创作练习等,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核心知识。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现代诗歌中乡愁的主题、意象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乡愁》这首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自己的写作和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歌创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乡愁在日常生活,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意象的解读和诗人情感的理解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和具体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乡愁相关的实际问题。
2.诗歌创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尝试创作一首以“乡愁”为主题的短诗。这个活动将让学生体验如何运用意象来表达情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概念。《乡愁》是一首表达对家乡思念之情的现代诗。现代诗是……(详细解释概念)。它是……(解释其重要性或应用)。
乡愁课堂教学实录

乡愁课堂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读得都非常用心,有人说余光中 的诗是听觉的诗,是音乐的诗,你们觉得语速应该? 生:缓慢,低沉 师:下面我们就来读第一节,注意慢一些,低沉一些 学生读第一节 师:再慢一点。
师范读第一句,生再读第一节,教师配合,同是屏幕显示 第一节 师:“那”字开口小点好吗?读“那” 生读该句 师:下面配乐在读这首诗。
(音乐很舒缓) 师:读诗的感觉真好,你们在用心用情,读到了什么情感呢? 生:读到浓浓的思念之情 师:恩,你把握了情感的基调 生:无奈之情 师:对,你读到了更深的一层 生:一种悲伤的,伤心的情感 生: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我们再也见不到的忧愁 生:孤独的感觉 师:你的感觉很敏锐 师: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纠结寄托在什么上呢? 生:邮票 坟墓 海峡 师:这些叫做意象,我们可以圈起来。
你们读诗的感觉真好,读出了丰富的 情感,余光中也说这首诗是浅易之作,浅,不是肤浅,而是深入浅出;易,也不 是容易,而是平易近人,贴近我们的内心,这也就是余光中的独特表达。
教师 板书 浅 深入浅出 易 平易近人 你们嗅一嗅,闻一闻每个句子 ,在语言上有哪些独特之处 ——配乐——录音——男中音—— 屏幕上一句话:语言表达的独特之处 师:我们再来回味揣摩一下1/7生:用时间顺序,体现不同层次,格式上很特殊,每一节都很整齐 师:这在诗歌 上成为“重章叠句”,你相当厉害,一下子就发现了 生:每一意象前面都有一个形容词,小小,窄窄 ,浅浅 看上去很工整,叠 起来,但读出来感觉就不一样 师:我们一起来看,它们叫做叠音词,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小小……浅 浅…… 屏幕上显示-四组叠音词 师:你们知道这为什么要用叠音词吗?我们来比较感受一下吧 屏幕显示四句,分别为“小邮票“窄船票”“矮坟墓”“浅海峡” 男女声分别读这些需要比较的句子 生:情感特别浓重,多了一个词 师做动作叠字和第三声的动作:我们的音调就长了,你们我看的手势,一起 读,这四组词 师:什么感觉 生:拖长了 生:拖长了就绵延了,拖长了乡愁再读一遍整首诗 师:再绵长一点,我请个同学来读 一女生起来读 师:我太喜欢你读诗的动容的感觉,太美丽了,你们朗读,还有什么发现? 生:发现了量词“一枚,一张,一方,一湾”,我想起来了李清照 的诗:载不动许多愁,有异曲同工之妙 师:真是太厉害了 生:我发现了意象中的另一种感情,作者把思乡之情寄托在邮票上,因为离 乡了,后来他母亲去世了,他悲伤思念母亲,就把情感寄托在坟墓上,后来…… 海峡上 师:你从简单的文字上读出了不仅是个人的,还有家国的乡愁 生: 从录音朗读中, 我发现语调是慢慢叠加的, 但是到了坟墓这里就更重了, 读到海峡这里有泣不成声的感觉 师:哪些词语 让你揪心? 生:有些似乎断开来了2/7师:你读一下 学生读后很有感觉,听课老师鼓掌 师:这个同学发现了揪心之处,外头,里头,有多远? 生:生和死的距离吧,特别远,再也见不到了 师:最遥远的距离就是那么近却是生死相隔了,我们再一起读,把这种感觉 传达出来,怎么读出来? 一学生读一遍,效果并不很好,但是他自己没有感觉到,老师鼓励说,你已 经用心用情了,老师建议你一字一顿来读,把感觉慢慢读出来,并范读一节 师:谁再来读一下,自信一点 一女生起来读,“后来啊……”特别有味道 好,大家一起来感觉——后来啊—— 师:这位母亲,生他养他的母亲,更是战乱时代带他逃亡的母亲,从上海到 香港,从香港到越南,到昆明,到重庆,但是从没有放弃教育儿子,而就是这样 一个母亲,他如今却已经是阴阳两隔,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种揪心的感觉…… 屏幕显示《招魂的短笛》一男生读(很不错的感觉) 女生再读,“——后来啊,……母亲在里头……”这节 师: 我想说的就是余光中的诗歌语言的魅力, 用浅近的语言让我们为之动容, 有一位画家因此为之作了一幅画,画中画了一只天鹅雏鸟——同学们看这幅画, 品品这幅画中的鸟,看看他表达的是哪一节的文字 生:应该是最后 一节,天鹅还小,在石头上,前面是一条溪,它飞不过去, 很害怕…… 生:我感觉是第一段,雏鸟可以是指小时候的诗人,遥望他母亲…… 生: 应该是最后一节, 因为雏鸟很渴望飞过去, 但是又办不到, 于是很忧伤, 很向往惆怅 师:你把握得很好,惆怅,无奈,,情感一天天地延续下去…… 生:第三节吧,无助,孤独的感觉,眼神当中看出孤独无助的小鸟 师: 孤独啊, 小鸟站在礁石上……这位画家为什么用天鹅呢?因为它是候鸟, 它们对家人不离不弃,对故乡无限依恋,无论千山万水千里万里也要飞回去,而 这些游子,高贵神圣,正像天鹅一样。
《乡愁》教学实录

《乡愁》教学实录【教学实录】《乡愁》教学内容:诗歌欣赏与解读一、导入1. 教师出示《乡愁》一诗,并向学生询问是否听过或读过这首诗。
2. 学生针对诗名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出相关问题。
二、诗歌欣赏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全诗,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情感的紧张、真实和深刻。
2. 学生自由交流,分享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三、诗歌解读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形式,包括四个六言绝句,以及每个绝句以一个“予”字开头。
2.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予”的意义,即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 教师和学生一同解释每个绝句的意义与感情色彩。
四、文化背景介绍1. 教师介绍《乡愁》一诗的作者,辛弃疾,以及其背景和创作动机。
2. 教师向学生讲解北宋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状况,以及人民对故乡的强烈乡愁感。
五、扩展阅读1. 教师向学生推荐其他辛弃疾的代表作品,如《青玉案·元夕》等,以便学生深入了解这位伟大诗人。
2. 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分组阅读,含辛量糟音乐联唱“义勇军进行曲”等相关作品,以丰富对乡愁的了解和体验。
六、课堂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所学习到的诗歌解读方法和技巧。
2. 学生表达对这首诗的新的认识和感悟,以及对辛弃疾这位诗人的赞赏和敬意。
七、作业布置1. 学生以辛弃疾为主题,撰写一篇400字以上的作文,讲述对这位伟大诗人的赞叹和对他诗词的喜爱之情。
2. 鼓励学生自由创作一首关于乡愁的诗歌,或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八、课堂延伸活动(根据时间情况自定)1. 带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展览,了解更多关于北宋时期和辛弃疾的历史背景。
2. 学生集体合作,创作一部关于故乡的小剧场剧本,并进行录制或表演。
【教学实录结束】一、导入在上一节课的导入环节中,我向学生展示了《乡愁》这首诗,并询问了关于乡愁的问题。
学生们热烈参与,纷纷表达了自己对乡愁的感受和思考。
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朗读全诗,让他们感受诗中蕴含的情感和深刻意义。
最新人教部编版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优质教学设计

3.乡愁教学过程为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惆怅的基调。
3.美在对称。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对应了四幅画面: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家国别。
4.美在俭约、凝炼。
作者精心选择了四个意象,凝聚了一份浓得化不开的乡情。
环节四点拨归纳文章主旨《乡愁》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使之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了诗人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也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强烈情感。
教学板书乡愁余光中小时候邮票故乡之思长大后船票后来坟墓现在海峡家国之情环节五拓展延伸诗中有画,这是多数抒情诗所共有的一个特点。
请选择这首诗中的一小节,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出属于你心中的那一幅优美图画,不少于150字。
“夕阳西下,我坐在沙滩的礁石上,倾听着来自远方的声音。
夕阳就像是一团熊熊的火焰,似乎永不燃尽。
但我知道,夕阳会离我远去,就像这海浪一样,有一天我也会听不到它的声音。
一串串脚印在沙滩上,望不到边,那正是我走向家乡的路。
我问苍天,向着大海母亲喊道:‘妈妈!’可是我却听不到任何的回答。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我听见了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这海浪是来自祖国的,可对面的亲人们,你们听见这里的声音吗?”教学反思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在于多读,因为时间原因,课堂上让学生朗读诗歌的次数很少,与学生互动也很少,这样很难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氛围中,也可能很难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并培养自己对家国的情感。
学习名言警句:(托物寄情)1.在科学上面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马克思2.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
——竺可桢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高尔基4.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很锋利的刀刃,若日久不用石磨,也会生锈,成为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愁》课堂实录
1972年的一个深夜,诗人余光中听着那潇潇的冷雨,淅淅沥沥,愁绪万千,打在诗人的心头,离开大陆二十多年了,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够回去,他此时心潮澎湃用了不到二十分钟就写下了这首让无数人动容的诗歌——《乡愁》,后来,直到60多岁了他才重新回到大陆……今天,让我们走进余光中,走进这首诗,去感受他的乡愁
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地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都非常用心,有人说余光中的诗是听觉的诗,是音乐的诗,你们觉得语速应该?
生:缓慢,低沉
师:下面我们就来读第一节,注意慢一些,低沉一些
学生读第一节
师:再慢一点。
师范读第一句,生再读第一节,教师配合,同是屏幕显示第一节
师:“那”字开口小点好吗?读“那”
生读该句
师:下面配乐在读这首诗。
(音乐很舒缓)
师:读诗的感觉真好,你们在用心用情,读到了什么情感呢?
生:读到浓浓的思念之情
师:恩,你把握了情感的基调
生:无奈之情
师:对,你读到了更深的一层
生:一种悲伤的,伤心的情感
生: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我们再也见不到的忧愁
生:孤独的感觉
师:你的感觉很敏锐
师: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纠结寄托在什么上呢?
生:邮票坟墓海峡
师:这些叫做意象,我们可以圈起来。
你们读诗的感觉真好,读出了丰富的情感,余光中也说这首诗是浅易之作,浅,不是肤浅,而是深入浅出;易,也不是容易,而是平易近人,贴近我们的内心,这也就是余光中的独特表达。
教师板书浅深入浅出
易平易近人
你们嗅一嗅,闻一闻每个句子,在语言上有哪些独特之处
——配乐——录音——男中音——
屏幕上一句话:语言表达的独特之处
师:我们再来回味揣摩一下
生:用时间顺序,体现不同层次,格式上很特殊,每一节都很整齐师:这在诗歌上成为“重章叠句”,你相当厉害,一下子就发现了生:每一意象前面都有一个形容词,小小,窄窄,浅浅看上去很工整,叠起来,但读出来感觉就不一样
师:我们一起来看,它们叫做叠音词,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小小……浅浅……
屏幕上显示-四组叠音词
师:你们知道这为什么要用叠音词吗?我们来比较感受一下吧
屏幕显示四句,分别为“小邮票“窄船票”“矮坟墓”“浅海峡”
男女声分别读这些需要比较的句子
生:情感特别浓重,多了一个词
师做动作叠字和第三声的动作:我们的音调就长了,你们我看的手势,一起读,这四组词
师:什么感觉
生:拖长了
生:拖长了就绵延了,拖长了乡愁
再读一遍整首诗
师:再绵长一点,我请个同学来读
一女生起来读
师:我太喜欢你读诗的动容的感觉,太美丽了,你们朗读,还有什么发现?
生:发现了量词“一枚,一张,一方,一湾”,我想起来了李清照的诗:载不动许多愁,有异曲同工之妙
师:真是太厉害了
生:我发现了意象中的另一种感情,作者把思乡之情寄托在邮票上,因为离乡了,后来他母亲去世了,他悲伤思念母亲,就把情感寄托在坟墓上,后来……海峡上
师:你从简单的文字上读出了不仅是个人的,还有家国的乡愁
生:从录音朗读中,我发现语调是慢慢叠加的,但是到了坟墓这里就更重了,读到海峡这里有泣不成声的感觉
师:哪些词语让你揪心?
生:有些似乎断开来了
师:你读一下
学生读后很有感觉,听课老师鼓掌
师:这个同学发现了揪心之处,外头,里头,有多远?
生:生和死的距离吧,特别远,再也见不到了
师:最遥远的距离就是那么近却是生死相隔了,我们再一起读,把这种感觉传达出来,怎么读出来?
一学生读一遍,效果并不很好,但是他自己没有感觉到,老师鼓励说,你已经用心用情了,老师建议你一字一顿来读,把感觉慢慢读出来,并范读一节
师:谁再来读一下,自信一点
一女生起来读,“后来啊……”特别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