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师课堂实录
(乡愁)课堂实录

(听课)黄厚江老师(乡愁)课堂实录1.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空间是最重要的;2.上好名著阅读课时重要保证,随便让学生读,质量不高,缺少老师引领,学生会很茫然;3.读书是否有效果,老师是否读一本书是关键;4.要有评价系统。
听课感受:大家风范,不加雕琢,天然而成。
步步引导、缓慢深刻、重点突出,重根底、善引导、提能力。
我较之,差远矣。
课堂实录:(乡愁)师:这是一首什么诗?生:现代诗。
师:文学知识扎实,是一首让人过目不忘的好诗。
好诗也要遇见会读诗的人。
一共几小结?生:4师:第—句第—节……生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师:蛮会读书的,能记住开头,但能不能记住四个最重要的?小时候??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师:有一个句子反复出现生:我在这头……师:看来会读诗的同学很多,有没有哪位同学情愿连起来读一读?生读师:读的不错,有两个读音很多人和你们读的不一样,啊,要和前面那个字的韵母最后一个音素发生变化,读“ya〞,一起读一下。
生读师:似乎这个读音感情更细腻。
还有一个,“那〞,很多人读“nei〞师:刚刚初略读了一下,感受了作者情态,这首诗学习不需要老师,用心想一想都了解妙处,说说好处。
生:量词、由小变大、意象……师:你们的发觉很重大,叠词好不好?生:好,有音韵美。
师:对,更强烈,如胖胖的,更深了。
还有什么发觉?生:格式齐整。
师:重章叠唱。
师:没有分享了吗?那我们学完啦,下课。
生惊讶师:那有没有人发觉问题,没有就下课啦。
生:乡愁含义是什么?为什么不叫相思?师:这个问题好,但是等一下再答复。
大家没有问题了我来问。
有学生说叠词好,那么都换成叠词好不好?如“一枚枚,一张张,一方方〞,你们说两次感情强烈,我再换,“一枚大大的邮票〞“一湾深深的海峡〞“一方高高的坟墓〞好不好?再改“新娘在那头,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我在这头〞好不好?师:流沙河说,思而不得的感情是乡愁。
师:还有一个问题不能不强调,现代诗通过意象表达感情。
那我们把意象分类,为什么?有什么道理?邮票和船票是可以回去的,有联系的,但是坟墓和海峡是不可回去的,是隔开的。
《乡愁》课堂实录 - 副本

《乡愁》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师:今天我们学习《乡愁》。
请描述你心目中乡愁的样子?生:乡愁是人在城市里,想念乡下的爷爷奶奶,以及小时候那些回不去的一些人,一些故事。
生:我会想到狗。
小时候一去爷爷奶奶家,就有一条狗在迎接我。
师:我想到一个标题——那山那人那狗。
生:乡愁就是爷爷奶奶做的饭菜。
我小时候一回家,爷爷奶奶就会用山上砍的柴做饭,特别香。
生:我想到的是慢慢地、淡淡地扼住我喉咙的一种东西。
师:那是什么呢?生:一种情感。
可能是一所房子。
(生笑)师:其实你想说的是两方面:乡愁可能是个老屋,我记得你说过你外婆有个老屋;想到这个的时候,慢慢地喉咙就发紧。
是不是这样的?生:是的。
师:以后慢慢说啊。
生:我想到的美食和方言。
师:你们发现没有,当我们描述乡愁的时候,并不是那么容易描述。
我们说着说着,就会跳转到一些可以描述的东西上去。
因为乡愁不是一个具体可感的东西,所以,我们写乡愁就绕不开一个话题——化抽象为形象。
屏显化抽象为形象(具体)师:要化抽象为形象,最经济的做法是什么?生:比喻。
师:同学们,把这句话写下来——比喻是化抽象为形象最经济的写法。
经济,就是用最少的文字、最少的成本,来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屏显通俗的说,比喻句就是打比方,就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即所谓“举也(他)物而以明之也”。
师:余光中的《乡愁》享誉海内外,他的技术,其实也就是比喻。
二、整体感知师:在诗歌中,那用来做喻体的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象”。
初读诗歌,找出诗歌中的意象。
屏显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1972年1月29日师:谁来说说这首诗运用了哪四个意象来比喻乡愁?生: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师:接下来,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琢磨余光中意象选择和运用的妙处。
《乡愁诗两首》教学实录

《乡愁诗两首》教学实录执教寿光市建桥初中潘继云指导及点评:寿光市教研室刘湘玉上课。
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有没有较长时间,比如三、五天,十天八天的离开过家、离开过父母?生1:有。
师:什么时候?生1:去年暑假去青岛我姑姑家住过十几天。
师:你想家了吗?生1:刚开始没想家,原打算多住些日子,后来想家,想爸爸妈妈了,就回来了。
师:想家时是什么感受?生1:心里空荡荡的,象掉了魂似的,特难受。
生2:我想家时老担心家里会出什么事,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坐立不安”。
生3:我想家时什么都没心思去干,挺烦的。
师:是呀,老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也有相家的时候。
十年前,老师异地求学,每当夜深人静,便是我想家的时候,想念家中年迈的双亲,想念房前屋后的小树……家中的点点滴滴都成了我心头的牵挂,我也因此而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当心中那种想家念家的痛楚无以言表时,我就对着窗外的夜空默诵一首我喜欢的短诗——《想家的心情》。
同学们有兴趣听吗?生:有。
师:老师就给大家朗诵这首诗。
(展示诗歌,师配乐朗诵)想家的心情——王慧敏异乡的天空/我是断线的风筝/异乡的水面/我是无根的浮萍/异乡的夜晚/月亮很瘦/如何也装不下/想家的心情/异乡的人群中/家是一团火/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受的到/谁也说不清师:想家的心情,谁也说不清,但想家的时候,我们可以拿起电话问候一声平安,可以坐上汽车常回家看看。
可是啊——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在外的游子呢?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之隔而长期不得一见的亲人呢?他们才真正称的上愁,称的上痛啊!中国台湾,这个大陆的游子,因为我们共知的原因一直在海中孤零零的飘荡,中国台湾人民有家难归,亲情难叙。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席慕蓉的同题异作——《乡愁》,听一听两位中国台湾诗人发自内心的呼唤!(师板书课题、课件展示课题)师:学习这两首诗,我们要品味诗歌的感情,分析诗歌的意象,领会诗歌结构上的妙处。
《乡愁》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乡愁》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乡愁》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作者:本站特稿| 更新时间:阅读: ]【字体:小大】语文资源网: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鄂教版、冀教版、北师大版、京版资源中心原创·系列·全面·实用《乡愁》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执教:常作印点评:柳文生一、创设情境,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伴着《思乡曲》音乐,教师充满深情地走上讲台)师: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
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过窗棂,洒进房间。
一位诗人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
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
酒入愁肠,双眼矇眬,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教室内鸦雀无声,学生完全沉浸在老师创设的情境和朗诵中)[点评:教师用富有诗意的恰切的语言创设情境,是本课导入的第一大亮点;教师富有磁性的声音,先声夺人,深深打动学生,是本课导入的第二大亮点。
]师:大家听得很投入,这么好的诗歌,同学们想不想学一学?生:想!师:那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先生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吧!(教师板书课题)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
(学生朗读)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读这首诗的心理感受?生:悲伤,凄凉,是隐藏在思想深处的一种说不出的痛。
生:无奈,惆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
生:我感受到一缕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仿佛听到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
(学生报以掌声)师:很好!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你认为这首诗应该用一种什么语调、语速来读呢?生:语调深沉,语速舒缓。
师:为什么呢?生:因为作者表达的是一种思乡的愁绪。
师:说得非常有道理!下面就让我们用深沉的语调、舒缓的语速来齐读一遍,注意把自己的感情放进去,进入诗人创造的世界,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
第4课《乡愁》课堂教学实录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4课《乡愁》课堂教学实录—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老师:上课!同学们好!学生:老师好!“今天阳光明天灿烂坚强勇敢发愤图强”。
老师:口号不够响亮,显得无精打采啊!同学们,请坐。
没有精神的课堂,肯定培养不出精神的人物。
刚才就简单一句话,却一点气力都没有,还有一些同学跟着在里面附和,做南郭先生。
另外,大家站起来的动作也是有气无力。
老师:同学们,课堂是干什么的?你们都不知道课堂是干什么的吗?学生:学习的。
老师:对!课堂是学习的,是成长的,是要用力的,是用激情来燃烧的。
你们有没有这种激情?具有这种激情的同学请举手,没有这种激情的同学请站起来。
怎么有的同学既不举手,又不站起来?这位同学,你有激情还是没激情?学生:有。
老师:那你为什么不举手呢?好,有激情的同学请举手!真好,全举手了,请放下。
同学们,有激情就要全身投入,只有全身投入的课堂才是有收获的课堂,大家说对不对?学生:对。
老师:有些同学成绩差,原因是什么?并不是他不聪明,而是态度差。
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就要进入学习的环境。
谨记:课堂是学堂。
下面我们正式进入学习的环境——上课!学生:起立!老师好!“今天阳光明天灿烂坚强勇敢发愤图强”。
老师:同学们好。
整齐了,精神了,真好!请坐,一坐下来,我们就要像一个学生。
同学们,课堂是学习的。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文章,你们有没有带相应的资料过来呀?学生:带了。
老师:什么东西呢?(学生拿出各自的学习用具)老师:噢,这个东西,知道了。
你们今天学习的材料在哪呢?学生:在班主任那儿。
老师:在我这儿呢!今天学习的内容,大家事先并不知道,很好。
上课就应该有一点神秘感。
现在谜底揭晓:我们今天学习一篇新的文章,题目是……一起读两遍,预备齐!学生:“乡愁”“乡愁”。
老师:好,再读两遍,看黑板,预备齐!学生:“乡愁”“乡愁”。
老师:“乡愁”两个字,大家都认识。
现在读得没感情,是因为我们不了解文章的内容,毕竟我们是刚刚才拿到《乡愁》这篇文章。
同学们,我们学习每一篇文章,都应该有目标,有任务,你们说是不是?学生:是。
《乡愁》教学实录

《乡愁》教学实录【教学实录】《乡愁》教学内容:诗歌欣赏与解读一、导入1. 教师出示《乡愁》一诗,并向学生询问是否听过或读过这首诗。
2. 学生针对诗名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出相关问题。
二、诗歌欣赏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全诗,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情感的紧张、真实和深刻。
2. 学生自由交流,分享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三、诗歌解读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形式,包括四个六言绝句,以及每个绝句以一个“予”字开头。
2.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予”的意义,即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 教师和学生一同解释每个绝句的意义与感情色彩。
四、文化背景介绍1. 教师介绍《乡愁》一诗的作者,辛弃疾,以及其背景和创作动机。
2. 教师向学生讲解北宋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状况,以及人民对故乡的强烈乡愁感。
五、扩展阅读1. 教师向学生推荐其他辛弃疾的代表作品,如《青玉案·元夕》等,以便学生深入了解这位伟大诗人。
2. 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分组阅读,含辛量糟音乐联唱“义勇军进行曲”等相关作品,以丰富对乡愁的了解和体验。
六、课堂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所学习到的诗歌解读方法和技巧。
2. 学生表达对这首诗的新的认识和感悟,以及对辛弃疾这位诗人的赞赏和敬意。
七、作业布置1. 学生以辛弃疾为主题,撰写一篇400字以上的作文,讲述对这位伟大诗人的赞叹和对他诗词的喜爱之情。
2. 鼓励学生自由创作一首关于乡愁的诗歌,或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八、课堂延伸活动(根据时间情况自定)1. 带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展览,了解更多关于北宋时期和辛弃疾的历史背景。
2. 学生集体合作,创作一部关于故乡的小剧场剧本,并进行录制或表演。
【教学实录结束】一、导入在上一节课的导入环节中,我向学生展示了《乡愁》这首诗,并询问了关于乡愁的问题。
学生们热烈参与,纷纷表达了自己对乡愁的感受和思考。
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朗读全诗,让他们感受诗中蕴含的情感和深刻意义。
《乡愁》余光中课堂实录

《乡愁》余光中课堂实录《乡愁》(余光中)课堂实录《乡愁》(余光中)课堂实录1点击浏览该文件《乡愁》(余光中)课堂实录2一、风趣听背,体会诗题内含师:同学们,你们认识我吗?生:不认识。
师:我就是今天要给你们讲课、和你们一起学习的老师。
既然今天要讲课,昨天咱们是不是应该见上一面、认识认识啊?生:是。
师:可是咱们昨天没见着,那今天现认识你们觉得来得及吗?生:来得及。
师:好,那我来自我介绍一下:我姓赵,你们应该怎么称呼我啊?生:赵老师。
师:对,真聪明!我姓什么来着?生:赵!师:记忆力不错嘛!现在我就想考一考你们的记忆力,你们敢接受挑战吗?生:敢!师:那好,我现在考考大家:我来说一首诗,这首诗共有两节,每节有四句话,我每次说两句,而且只说一次。
大家听清要求了吗?生:听清了!师:诗人说: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了。
(教师指定一名学生背诵,学生背诵得十分准确)师:鼓掌!你真行,老师只说了一遍,你就把这样复杂的两句诗背下来了,你觉得你行不行?生:还行吧!师:挺谦虚的,看来你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师: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生:(背诵)师:精彩!这么长的诗你们只听了一次就背了出来,老师真佩服你惊人的记忆力。
师:师:我们再来背首古诗,谁来背李白写的《静夜思》。
师:《静夜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生: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师:同学们,你们说李白思念故乡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生:忧愁的。
师:同学们看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生:6个字。
师:你能从中去掉一个字而不改变原来的意思吗?(学生争相发言,分别去掉了“的”、“忧”、“故”、“思”)师:现在就剩下了两个字“乡愁”,谁能来说说乡愁是什么意思?生:思念故乡的忧愁。
师:那思念故乡的忧愁就是……生:乡愁。
师:《乡愁》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它也是一首通俗易懂的小诗,我们仍然用一边听、一边学、一边背的方法来学习,你们同意吗?生:同意!师:那好!就这么决定了。
《乡愁》课堂实录

《乡愁》课堂实录(一)导入诗歌用余光中《乡愁》手稿导入新课,简介余光中及其创作手稿,然后让学生照着手稿把这首诗抄写在自己的摘抄本上。
(参与学习的是初二的学生,老师没有直接发放复印的教材文本,目的是让学生在抄写中初步感知诗歌)师:同学们抄好了之后,轻声读一读,用笔勾画出最打动你的诗句。
(二)读诗之外观学生齐读诗歌。
师:同学们,从外观上看,这首诗有什么特点?生1:我觉得这首诗重复的句子很多,是一首“重诗”。
师:我问的是“外观”,也就是从视觉上来看,诗句排列的空间结构给你怎样的感受?生1:很整齐。
师小节:对,特别整齐。
这首诗一共四小节,共16行,这首诗的空间布局特别整齐,一行行、一节节排列下来,给人以爽朗之感。
板书:外观之观察——整齐(三)读诗之声韵师:我们刚刚在朗读中观察了诗歌的外观,发现了它整齐的特点。
接下来,请大家再齐读这首诗,边读边感受,这首诗在声韵上有些什么特点?学生再次齐读诗歌。
生1:我发现这首诗歌很押韵。
师:押韵吗?押的什么韵?生1:押“ao”的韵。
师:我们一起来圈一下你认为押韵的字,(带着学生一起圈画)“票”“票”“墓”“峡”。
我们发现这些字实际上并不押韵。
生2:押“头”这个韵。
师:这是押韵吗?我们一起来看看,诗歌每一小节的相同位置都有“头”,“这头”、“那头”、“里头”“外头”,所以你觉得押“头”的韵是吗?同学们,这样的形式叫反复,是运用了反复的修辞,这不是押韵。
师:同学们,通过刚刚大家的讨论交流,发现这首诗并不押韵,那为什么我们读起来会有押韵的感觉呢?生3:因为这首诗很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
教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观察诗歌布局整齐的原因,圈出每个小节相同的句式以及重复的诗句,圈出表明时间的词: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师:这些词体现了时间的流逝,重复的诗句读起来有一种反复的音韵美感。
这种叫“回环往复”,这样的形式使得诗歌富有音韵感。
读起来悦耳动听。
板书:声韵之体会——回环往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愁》教师课堂实录
师:我们今天学习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
的一首诗《乡愁
》,请大家推荐位朗读最好的男同学把这首诗读一读。
(学生推荐,一男生起立朗读)
师:读得不错,还没有学习,就读得这样,确实读得好。
女同学读得好的是
哪一位? 站起来,给大家读一读。
(女生读)
师:读得不错,清楚。
也有一定感情,当然,要读得很好,还要深入读。
(教师范读。
掌声)
刚才听了同学读了两遍,我读了遍。
你们感觉,在读这首诗的时候,语调应
该是明快的还是深沉的?(生齐答:深沉的。
)节奏应该是急促的还是舒缓的?(生齐答:舒缓的。
)语调应该是深沉的,节奏应该是舒缓的!(板书“语调深沉节奏:舒缓”)
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这首诗,我想提几个问题请大家思考。
【问题一】
这首诗共有四个小节,大家觉得它们之间的顺序能傍改变吗?
生:不可以!
师:请说说理由。
生1:这首诗好像是按照从小到大,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师:你怎么知道是按时间来写的?
生:每小节的开头,都有一个时间的标志。
“小时候”“长大”“后来啊”“而现在”等标志明显。
师:还有没有理由?
生2:我觉得是按照把“乡愁”比喻的事物由小到大排列的:邮票、船票、
坟墓、海峡。
师:作比的事物是由小到大,她发现这个特点,好像也是存在的。
看看还有
什么顺序?
生3:我觉得感情方面它是层层递进的。
师:它是怎么层层递进的?
生.先是对母亲的想念,那个时候母亲还在人世;然后是对新娘的爱恋。
后
来是对母亲离去的悲痛,我觉得这段也为后面作了铺垫,借用这段来抒发感情,
因为大陆也是他的母亲。
从这个角度看,是无法改变顺序的。
1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