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历史复习 专题03 第3课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考点精析

合集下载

历史必修三专题三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历史必修三专题三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课堂探究】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是什么? ①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阶级基础)。 ②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思想基础) ③十月革命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为中国革命 指明新的出路。(国际影响) ④五四运动的爆发促进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相结合。(直 接原因) 最根本的是中国革命实践的客观需要。
民主主义劳工主义既然占了胜利,今后世界的人人都成了庶 民,也就都成了工人。我们对于这等世界的新潮流,应该有 几个觉悟:第一,须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必经一番苦痛, 必冒许多危险……第二,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 的。 ……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是20世纪中世界革命的 先声。 ……第四,须知今后的世界,变成劳工的世界。我们 应该用此潮流为使一切人人变成工人的机会,不该用此潮流 为使一切人人变成强盗的机会。凡是不做工吃干饭的人,都 是强盗。 ……我们要想在世界上当一个庶民,应该在世界上 当一个工人。诸位呀!快去工作呵! ——李大钊《庶民的胜利》
“麦喀士(马克思),日尔曼人,社会主 义之泰斗也” “今之德国,有最占优 势之二思想,一曰麦喀士之社会主义, 二曰居志埃(尼采)之个人主义。麦喀 士谓:今日社会之弊,大多数之弱者为 少数之强者所压服。” 《新民丛报》1902年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1905年创办 同盟会后,鼓励激进革命青年朱执信写 《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并发表在 1906年初的《民报》第2号上。文中在 记述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平时,第一次介 绍了《共产党宣言》的写作背景、中心 思想和历史意义,并逐句翻译了《共产 党宣言》第二章中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 十项要求,还作了解释。
【知识归纳】:近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及其比较。 (1)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①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围绕要不要变 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 教育制度,进行了一场激烈论战。这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 思想的正面交锋,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②1901-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围绕要不 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 建土地制度问题,展开一场论战,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传播, 形成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③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以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 为指导思想,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前期新文化运动,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 放的新潮流。

高考历史总复习 3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课件 人民必修3

高考历史总复习 3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课件 人民必修3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中马克 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解题时注意时间1919年和人物列 宁,可知是马列主义。而马列主义成为了国人追求民族 独立富强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故选C 项。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中新文 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解题时注意时间是 1929年,评论者是国民党,“过火”的思想应该指的是 马克思主义。
【答案】C
【解析】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知识分子看到中国 未来的前途主要是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于是有了将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实践,开始于五四 运动时期,故答案选C项。
【答案】C
【解析】李大钊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社会主义思潮的 传播者,结合题干的时间限制“1918年”,即可得出正 确答案。
1 目标定位 2 基础梳理 3 互动探究
4 典题示例 5 课堂巩固 6 课后强化作业
目标定位
基础梳理
互动探究
典题示例
【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得信息的能力,以及 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可结合排除法做组合类选择 题。中国工人阶级找到自己的领袖应该在1921年中共建 立后,①项可排除;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是在 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③项可排除;从“其以百工领袖 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这一信息中可见②④是正确 的。
【答案】B
【解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指的是洋务运 动;“救亡图存,君主立宪”指的是维新运动;维新运 动之后的探索应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主要主张是 “民主共和,三民立宪”;“欲变社会,先变思想”指 的是新文化运动;“柳暗花明,以俄为师”指的是学习 马克思主义。
【答案】B
必修三 专题3 第2讲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解决问 题的能力。从所给材料中“民国七年”即1918年这一时 间信息可以判断,A、B、D三项是错误的。A项发生在 1912年,B项发生在1921年;D项发生在1927年。1918 年,李大钊等人宣传十月革命,宣传社会主义,新文化 运动获得了新的发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三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精品课件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三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精品课件

(2)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使许多青年认识到改良主义的道路在中国行 不通,于是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客观上使马 克思主义得到更进一步传播。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2)、途径 ⑴工读互助团等各种空想实践的失败 转而接受马克思主义
⑵与其它各种思潮的辩难和论战,战胜各 种非马克思主义流派
情景再现
问题与主义之争
(胡适——李大钊)
VS
《多研究些问题,少 谈些“主义”》 《再论问题与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途径
⑴工读互助团等各种空想实践的失败 转而接受马克思主义
⑵与其它各种思潮的辩难和论战,战胜各 种非马克思主义流派
⑶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继续传播马克思主义
课堂讨论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什么最终 选择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最终能被中 国所接受呢?
(1)含义: 实质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 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 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论从史出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转变: 材料一:李大钊从学术的角度宣传和介绍马克思 主义。他立足马克思主义的学术价值,从指导 人们研究历史、社会、经济等入手,全面介绍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而陈独秀等人则突出 了马克思主义的战斗色彩,强调阶级斗争与社 会革命观点、关注马克思主义如何指导中国革 命、中国社会主义如何实现等问题。这样,从 李大钊到陈独秀,马克思主义完成了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
1、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自主
合作
探究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时间:五四运动以后
途径:
观看视频思考下列问题:

【佚洋】必修三3.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佚洋】必修三3.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学习目标】: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重点、难点】:1. 掌握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主要史实2. 了解新思潮在中国传播过程的主要史实3. 掌握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内容、实质及马克思主义传播【本课线索】:•1、开始传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2、正式传播------十月革命之后•3、争鸣竞逐------五四时期•4、广泛传播------五四运动后【自主梳理】(一)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一、条件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出现和大批青年学生出国留学,中国出现了一支人数众多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 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二是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潮的传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是知识分子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爱国心。

二、过程1、开始传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材料:“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开始在欧洲走路,走得比较慢。

那时我们中国除极少数留学生以外,一般人就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世界上有马克思其人,...... 以前有人如梁启超、朱执信,也曾提过一下马克思主义。

......不过以前在中国并没有人真正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

”——毛泽东(1945·4)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哪些人开始提马克思主义?①(改良派):较早介绍马克思主义,并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② (革命派):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较详细也曾介绍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③:曽介绍过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和思想2、正式传播------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在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五四文化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和().新文化运动由()运动转变为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运动。

材料:材料一、十月革命成功的消息,三天就传入中国。

当时真正看清十月革命真象及其伟大意义的,首先是李大钊。

早在“1918年3、4月间,他就开始向朋友宣传和介绍十月革命”。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03第3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考点精析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03第3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考点精析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3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主标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副标题: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关键词:十月革命、李大钊、中国化难度:3重要程度:近年高考对本节内容考查所占比例较少,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非选择题出现不多。

内容:考点精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原因:其他思潮的实践失败;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

(2)过程:A、介绍:梁启超1902年提到马克思,1906年革命党人朱执信在《民报》上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

B、开始传入: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

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在中国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C、系统介绍: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逐步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D、有计划宣传: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通过报刊杂志有计划地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还为工人办补习学校识字班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一个由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转变的过程。

E、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不断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特别是新民主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等均是中国化的结晶。

(3)意义:①促进思想解放。

②中国出现了以陈独秀、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

③为中共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考点小结:1.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思想界逐渐出现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御辱之路。

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2.马克思主义思想与维新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的相同之处(1)都撰写文章和翻译外国书籍。

在维新宣传中,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等文章宣传维新思想;后者有李大钊写了《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进行宣传。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03第3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备考策略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03第3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备考策略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3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备考策略
主标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备考策略
副标题:剖析考纲考点,透视命题趋势,为高三考生提供有效的备考方案
关键词:“以俄为师”
难度: 3
重要程度:5
内容:备考策略
1.考点解读
(1)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2)主要考查十月革命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概况、“问题与主义”之争。

2.整合知识清单,把握知识主干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运用数字法识记核心考点:(学法点睛)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个转变:新文化运动前后期内容转变。

两大背景: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三大步骤:开始传播;广泛传播;中国化
四种传播方式:撰写文章;开设课程;论战;创办社团。

4.运用图示法对考点巧学速背(思维拓展)
近代中国学习西方过程中的四次争论
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经历了“器物改革”→“制度改革”→“思想文化改革”三个阶段,学习的道路经过了由英国、日本→美国、法国→苏俄的演变,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芽、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这个过程中带有鲜明的挽救民族危亡、反侵略反封建的性质,每次发展都伴随着思想领域的交锋论战,并体现出内在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高考历史 专题3 第3课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学练 人民版必修3

高考历史 专题3 第3课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学练 人民版必修3

第3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情景问题切入我在李大钊手下做图书馆管理员时,已经很快地倾向马克思主义了,而陈独秀对于引导我的兴趣到这方面来,也有大帮助。

我第二次赴京时,曾和陈独秀讨论我所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陈本人信仰的——《毛泽东自传》学习目标引领整体结构感知本课第一目“马克思主本课第二目:“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讲述了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期间及其以后的传播本课第三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讲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结合以及对中国社自主预习梳理【答案】 ①社会主义 ②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 ③1918 ④庶民的胜利 ⑤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⑧新文化运动 ⑨工读互助团 ⑩问题○11主义 ○12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13无政府主义者 ○14研究会 ○15演讲 ○16战斗色彩 ○171919○18工人运动 ○19中国共产党 ○20 重难疑点探究 1.(1(2①马克思主义具有高度的科学性、革命性。

2.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1)先进知识分子起了核心倡导作用。

从1918年李大钊在中国举起社会主义大旗后,先进知识分子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首倡者,他们通过办报刊、成立社团及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等方式向民众介绍马克思(2)马克思主义宣传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在五四运动中,不少先进分子主动接近工人,向工人宣传社会主义,这样使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一开始就带有与工人运动相结(3)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斗争中发展传播的。

五四以后,国内出现了一股宣传和介绍社会主义的热潮,但内容极其庞杂,有各色各样的社会主义流派。

先进知识分子取各家之长,弃各家之短,对各种社会主义流派进行了认真的比较研究。

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以其无限的生命力开拓着自己的前程,逐渐被更多的青年所接3.(1)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

(2)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之后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3教学设计: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3教学设计: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详细讲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从戊戌变法后的改良派、辛亥革命后的革命派,到五四运动后的共产主义派,阐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三个阶段。
2.介绍重要人物,如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以及他们的主要贡献,让学生了解这些人物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3.分析关键事件,如五四运动,解释其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紧密联系,以及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3教学设计: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章节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展开,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剩余价值等,以及这些理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掌握中国近现代史上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要过程、重要人物和关键事件,如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宣传活动,五四运动等。
2.难点: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复杂性、多样性及其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a)采用讲授法,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b)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c)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直观感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已掌握一定的史料阅读和分析技巧,但还需提高对历史文献的解读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中应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差异化教学资源,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过程、重要人物和关键事件,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3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主标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副标题: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十月革命、李大钊、中国化
难度:3
重要程度:近年高考对本节内容考查所占比例较少,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非选择题出现不多。

内容:
考点精析: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原因:其他思潮的实践失败;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

(2)过程:
A、介绍:梁启超1902年提到马克思,1906年革命党人朱执信在《民报》上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

B、开始传入: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

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在中国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C、系统介绍: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逐步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D、有计划宣传: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通过报刊杂志有计划地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还为工人办补习学校识字班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一个由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转变的过程。

E、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不断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特别是新民主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等均是中国化的结晶。

(3)意义:①促进思想解放。

②中国出现了以陈独秀、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

③为中共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考点小结:
1.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思想界逐渐出现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御辱之路。

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2.马克思主义思想与维新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的相同之处
(1)都撰写文章和翻译外国书籍。

在维新宣传中,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等文章宣传维新思想;后者有李大钊写了《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进行宣传。

(2)同反对势力进行论战。

维新派同顽固派进行论战;问题与主义之争。

(3)都与政治运动相结合。

在维新宣传中,康有为等领导“公车上书”及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都使马克思主义得到传播。

(4)都组建宣传的团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