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乡愁》课堂实录 人教新课标版

合集下载

《乡愁》教学课堂实录

《乡愁》教学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学生对余光中《乡愁》诗的理解。

2、通过老师的朗读指导和小组朗读竞赛,学生学会朗读诗歌的方法,得到美的熏陶,进而热爱诗歌朗诵。

【课前预备时间】播放音乐,罗大佑的《乡愁四韵》。

师:据说当年在台湾开的现场演唱会上,罗大佑的这一曲荡气回肠的《乡愁四韵》,曾使全场观众热泪潸然。

是啊,对于那些生于大陆、长于台湾的游子们来说,几十年的故园梦,未能有个圆满的结果,思乡就成了他们共有的情结。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大屏幕显示课题)师:我们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读这首诗。

生1读。

生:情感基调。

师:不错。

朗读技巧方面,还要注意──生纷纷:语速,节奏,轻重音。

师:那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生:思念家乡。

师:那么感情基调应该是?生:忧郁深沉。

师:忧郁深沉的感情基调决定了我们所选择的语速应该是什么样呢?生:稍慢。

师:对,应该是稍慢且舒缓。

师:下面我们看节奏,请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的时候,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用铅笔在书上用斜线标出。

生自由读书。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读诗,节奏停顿要夸张些,让大家听出你的节奏处理(演示文稿:朗读指导:节奏的划分)生2读。

其他同学认真听。

师:生2的节奏划分大家听出来了么?(听出来了)和你的一样么?(一样)生各自抑扬顿挫地吟读。

师:通过几遍朗读,我想大家对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领悟得更深刻了。

谁能给我们读一读呢?生3:我读一节行么?师:行。

想读多少读多少,想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

生3:我读第二节。

(学生朗读)师:读得真不错。

还有谁愿意为我们读一读呢?生4:我读第一节。

(学生朗读)师:真好,很有感情。

有两位同学为我们带头了,有没有人能为我们读完这首诗呢?生5读。

师:她读得好么?生纷纷:好。

师:哪儿读得好?生6:第三节。

生7:矮矮的坟墓读得好,读出了哀伤。

师:哦。

这节要读出哀伤来。

(板书:坟墓)(这个地方缺少变通了,我应该问问她为什么读得好?读的时候都想到了什么?)……(忘了还有些什么对话了)师:谁再试读?生8读。

《乡愁》课堂实录 - 副本

《乡愁》课堂实录 - 副本

《乡愁》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师:今天我们学习《乡愁》。

请描述你心目中乡愁的样子?生:乡愁是人在城市里,想念乡下的爷爷奶奶,以及小时候那些回不去的一些人,一些故事。

生:我会想到狗。

小时候一去爷爷奶奶家,就有一条狗在迎接我。

师:我想到一个标题——那山那人那狗。

生:乡愁就是爷爷奶奶做的饭菜。

我小时候一回家,爷爷奶奶就会用山上砍的柴做饭,特别香。

生:我想到的是慢慢地、淡淡地扼住我喉咙的一种东西。

师:那是什么呢?生:一种情感。

可能是一所房子。

(生笑)师:其实你想说的是两方面:乡愁可能是个老屋,我记得你说过你外婆有个老屋;想到这个的时候,慢慢地喉咙就发紧。

是不是这样的?生:是的。

师:以后慢慢说啊。

生:我想到的美食和方言。

师:你们发现没有,当我们描述乡愁的时候,并不是那么容易描述。

我们说着说着,就会跳转到一些可以描述的东西上去。

因为乡愁不是一个具体可感的东西,所以,我们写乡愁就绕不开一个话题——化抽象为形象。

屏显化抽象为形象(具体)师:要化抽象为形象,最经济的做法是什么?生:比喻。

师:同学们,把这句话写下来——比喻是化抽象为形象最经济的写法。

经济,就是用最少的文字、最少的成本,来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屏显通俗的说,比喻句就是打比方,就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即所谓“举也(他)物而以明之也”。

师:余光中的《乡愁》享誉海内外,他的技术,其实也就是比喻。

二、整体感知师:在诗歌中,那用来做喻体的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象”。

初读诗歌,找出诗歌中的意象。

屏显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1972年1月29日师:谁来说说这首诗运用了哪四个意象来比喻乡愁?生: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师:接下来,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琢磨余光中意象选择和运用的妙处。

课文《乡愁》教学实录

课文《乡愁》教学实录

课文《乡愁》教学实录课文《乡愁》教学实录一、导入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

创设情景,导人新课。

师:(微笑)同学们,当你离家三五天,或十天半个月的时候,你们会想家吗?生:(齐声)会。

师:(微笑,亲切的俯身询问)想家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说说看?(生交头接耳,小声议论,纷纷举手)生1:想哭又哭不出来。

生2:酸酸的,涩涩的。

师(微笑):什么地方酸酸的,涩涩的。

生3:鼻子、心里,还有眼泪也想掉下来。

师:(深情地说)同学们,其实老师跟你们一样,想当年老师在异地求学,每当夜深人静时,就是想家的时候,想起家中年迈的父母,想起家中门前屋后的小树,彻夜难眠。

这时老师心里总是默默吟诵着王慧玲的一首短诗──《想家的心情》,其中有两句老师特别喜欢,至今还记忆犹新。

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听呢?生(急切齐声):有。

师: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阵的懂惯;想家的心情,谁都感受得到,谁也说不清。

(学生热烈鼓掌)师:谢谢同学们的掌声。

是啊,想家的心情,谁都说不清,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

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哪个同学根据你积累的资料,简要的把你所认识的余光中先生介绍给大家。

(生纷纷找出资料竞先举手)生:余光中,1928年出生,祖籍泉州永春,着名的诗人、学者。

师:介绍得很好。

同学们,请看屏幕,这是老师搜集的。

(播放多媒体,余光中的介绍,年幼时与母亲的合影、晚年的照片及主要代表作)。

这就是余光中先生,是泉州永春人,跟我们是──生:同乡(老乡)。

二、诵读师:请同学们继续看屏幕,认真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播放课件。

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录音看课件上的演示,朗读深沉、图文并茂,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乡愁》教学实录

《乡愁》教学实录

《乡愁》教学实录【教学实录】《乡愁》教学内容:诗歌欣赏与解读一、导入1. 教师出示《乡愁》一诗,并向学生询问是否听过或读过这首诗。

2. 学生针对诗名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出相关问题。

二、诗歌欣赏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全诗,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情感的紧张、真实和深刻。

2. 学生自由交流,分享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三、诗歌解读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形式,包括四个六言绝句,以及每个绝句以一个“予”字开头。

2.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予”的意义,即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 教师和学生一同解释每个绝句的意义与感情色彩。

四、文化背景介绍1. 教师介绍《乡愁》一诗的作者,辛弃疾,以及其背景和创作动机。

2. 教师向学生讲解北宋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状况,以及人民对故乡的强烈乡愁感。

五、扩展阅读1. 教师向学生推荐其他辛弃疾的代表作品,如《青玉案·元夕》等,以便学生深入了解这位伟大诗人。

2. 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分组阅读,含辛量糟音乐联唱“义勇军进行曲”等相关作品,以丰富对乡愁的了解和体验。

六、课堂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所学习到的诗歌解读方法和技巧。

2. 学生表达对这首诗的新的认识和感悟,以及对辛弃疾这位诗人的赞赏和敬意。

七、作业布置1. 学生以辛弃疾为主题,撰写一篇400字以上的作文,讲述对这位伟大诗人的赞叹和对他诗词的喜爱之情。

2. 鼓励学生自由创作一首关于乡愁的诗歌,或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八、课堂延伸活动(根据时间情况自定)1. 带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展览,了解更多关于北宋时期和辛弃疾的历史背景。

2. 学生集体合作,创作一部关于故乡的小剧场剧本,并进行录制或表演。

【教学实录结束】一、导入在上一节课的导入环节中,我向学生展示了《乡愁》这首诗,并询问了关于乡愁的问题。

学生们热烈参与,纷纷表达了自己对乡愁的感受和思考。

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朗读全诗,让他们感受诗中蕴含的情感和深刻意义。

《乡愁》课堂实录

《乡愁》课堂实录

《乡愁》课堂实录(一)导入诗歌用余光中《乡愁》手稿导入新课,简介余光中及其创作手稿,然后让学生照着手稿把这首诗抄写在自己的摘抄本上。

(参与学习的是初二的学生,老师没有直接发放复印的教材文本,目的是让学生在抄写中初步感知诗歌)师:同学们抄好了之后,轻声读一读,用笔勾画出最打动你的诗句。

(二)读诗之外观学生齐读诗歌。

师:同学们,从外观上看,这首诗有什么特点?生1:我觉得这首诗重复的句子很多,是一首“重诗”。

师:我问的是“外观”,也就是从视觉上来看,诗句排列的空间结构给你怎样的感受?生1:很整齐。

师小节:对,特别整齐。

这首诗一共四小节,共16行,这首诗的空间布局特别整齐,一行行、一节节排列下来,给人以爽朗之感。

板书:外观之观察——整齐(三)读诗之声韵师:我们刚刚在朗读中观察了诗歌的外观,发现了它整齐的特点。

接下来,请大家再齐读这首诗,边读边感受,这首诗在声韵上有些什么特点?学生再次齐读诗歌。

生1:我发现这首诗歌很押韵。

师:押韵吗?押的什么韵?生1:押“ao”的韵。

师:我们一起来圈一下你认为押韵的字,(带着学生一起圈画)“票”“票”“墓”“峡”。

我们发现这些字实际上并不押韵。

生2:押“头”这个韵。

师:这是押韵吗?我们一起来看看,诗歌每一小节的相同位置都有“头”,“这头”、“那头”、“里头”“外头”,所以你觉得押“头”的韵是吗?同学们,这样的形式叫反复,是运用了反复的修辞,这不是押韵。

师:同学们,通过刚刚大家的讨论交流,发现这首诗并不押韵,那为什么我们读起来会有押韵的感觉呢?生3:因为这首诗很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

教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观察诗歌布局整齐的原因,圈出每个小节相同的句式以及重复的诗句,圈出表明时间的词: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师:这些词体现了时间的流逝,重复的诗句读起来有一种反复的音韵美感。

这种叫“回环往复”,这样的形式使得诗歌富有音韵感。

读起来悦耳动听。

板书:声韵之体会——回环往复。

乡愁课堂实录

乡愁课堂实录

乡愁课堂实录第一篇:乡愁课堂实录《乡愁》课堂实录执教孙艳课前情景导入:(Flash课件)音乐由陈建年作词并演唱,杜志兴作曲的一首《乡愁》歌曲导入:(歌词大意)乡愁不是在别后才涌起的吗?而我依旧踏在故乡的土地上,心绪为何无端地翻腾,只因为父亲曾对我说过,这片土地原本是我们的啊!乡愁不是在别后才涌起的吗?乡愁不是在别后才涌起的吗?(曲调苍凉而忧伤,画面是故乡的树和土地,简约而明朗,学生一下子被音乐和画面带到了过去的岁月。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现代诗,不知同学们是否喜欢这样的文学样式?是的,并不是所有的心灵都能感受到诗意之美,当我们的心被浮躁和冷漠笼罩,当我们对生活丧失了激情和爱,诗歌只是分行押韵的文字形式而了无意义!可是孙老师相信,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大家能喜爱诗,因为诗人是世界上唯一的君王,他的节杖可以伸及最遥远的地方,当帝王在被遗忘的宝座边变成尘埃,诗人的感情却依旧被人缅怀,即使是在风沙弥漫的荒漠,他的诗也会长成一排翠绿的白杨……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用心去感受那细腻如丝又涌动如潮的思乡之情。

师:(课件展示作者介绍)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余光中,他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湾。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己逾半个多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弥久愈深。

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屋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歌。

首先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为这首诗配上你认为合适的音乐。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乡愁》课堂实录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乡愁》课堂实录 新人教版

《乡愁》课堂实录★情境导入,初涉文本师:这节语文课咱们要从一个英语单词开始,先认一下,homesick(PPT),读出来,这是一个合成词,翻译成中文就是——思乡(乡愁)(学生齐说)。

师:显而易见,乡愁是一门语言,一门世界人民共通的语言,但乡愁又不仅仅是语言,更是一种情感,一种人类永恒的情感。

千百年来,这种情感如一串风铃,摇曳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师点按音乐,PPT中深情舒缓的音乐响起)师:如果不信,下面,请大家随老师在回想中来个联背:月明星稀的晚上,李白倚在旅舍的窗前,“举头望明月——(生齐说)低头思故乡”,这是乡愁;离开家乡,辞亲远游时他“仍怜故乡水——(生齐说)万里送行舟”,这也是乡愁;客居他乡,夜深人静被笛声惊起一声感叹,“此夜曲中闻折柳——(生齐说)何人不起故园情”,这还是乡愁;因为乡愁,少年游学孤独中登上云台山的王维直抒胸臆,“遥知兄弟登高处——(生齐说)遍插茱萸少一人”;因为乡愁,旅居外地临近春节的王湾声声追问,“乡书何处达——(生齐说)归雁洛阳边”;还是因为乡愁,王安石归心似箭,向明月发问,“春风又绿江南岸——(生齐说)明月何时照我还”;乡愁让杜甫在异乡的战鼓和孤雁声中呼喊,“月是故乡明——(生齐说)露从今夜白”;也让崔颢登临黄鹤楼脱口而出,“日暮乡关何处是——(生齐说)烟波江上使人愁”;还有马致远浪迹天涯的触景生情,“夕阳西下——(生齐说)断肠人在天涯”……师:就这样,乡愁之情常涌,情郁于中,自然发之于外,于是“乡愁”成了传统文学中永恒的主题。

(板书:永恒主题)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世界,去品味他的思乡之情。

(师点按结束音乐)★层进式读,进入文本师:诗歌是一定要读出来的,好,先试着齐读一次。

(学生齐读)师:读准读顺是做到了,但是缺乏情感,没有深情朗读。

也难怪,你们现在十四、五岁,缺少人生阅历,很少有或别离或守望或牵挂或相思的时刻,那下面就让我们听听别人的读,听一个年过半百的人来读,感受一下怎样读才能更好表达诗人的情感。

人教版语文九下第一单元第1课《乡愁》课堂实录

人教版语文九下第一单元第1课《乡愁》课堂实录

《乡愁》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2、理解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3、明确祖国的统一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

课前预备时间:播放音乐罗大佑的《乡愁四韵》(为课堂提前创设一种情景和氛围)【创设情景,导入课文】师:据说当年在台湾开的现场演唱会上,罗大佑的这一曲荡气回肠的《乡愁四韵》,曾使全场观众热泪潸然。

是啊,对于那些生于大陆、长于台湾的游子们来说,几十年的故园梦,未能有个圆满的结果,思乡就成了他们共有的情结。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大屏幕显示课题)师:我们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读这首诗。

生:朗读这首诗。

师:课下很多同学跟老师说喜欢这首诗,那么,这首诗表达了怎样一种情感呢?生:对故乡的思念。

师:题目《乡愁》是什么意思?生:思乡。

师:很好,乡愁的使用为诗歌增添了几分文学色彩。

所以,我们以后写文章的时候在题目的设置上要多下点功夫。

师: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学过很多有关“乡愁”的诗词,请同学们在脑海里好好搜索一下,注意,请不要再说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人人皆知的句子。

要有“创新”意识哟!生: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师:对。

还有呢?生1:崔颢《黄鹤楼》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写思乡的。

生2: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也是。

生3:岑参《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师:很好,看来大家平时善于积累这些重要东西,希望大家继续努力,这些好句子可以成为作文的素材,可以提高你文章品味和增加靓点,作文成绩就自然提高了。

【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自读感知:师:接下来我们了解作者的情况。

注意重要信息。

(教师强调:“台湾当代著名诗人”,“自称是“文学创作上的多妻主义者”和“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是“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二”是需要注意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愁》实录
师:让我们伴着如泣如诉的乐曲走进余光中,走进《乡愁》。

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去听,说说你们听到了什么。

(老师作示范朗读。

背景音乐:马思聪《思乡曲》)
(板书:听读,说感受)
:师:例如,我听到了作者的汨汨心泉,听到了承欢母亲膝下的绵绵亲情。

请同学们畅所欲言。

生:我听到了厚重的思念。

生:我听到了绵延在心底的苦,隐藏在思想深处的痛。

生:我听到了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

生:我感受到一缕缕的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

师:请同学们用心去读,把自己放进去,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

你一定能读出别人读不出的东西。

(板书:朗读,说理解的话)
好,谁愿意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生:本诗以“小时侯——长大后——后来——现在“的时间顺序,组成四副画面: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故国别。

生:本诗借助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用绘画的语言把思乡恋国之情画了出来。

师:你这一个“画”字用得好!
生:作者的感情升华了,由乡关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恋。

师:现在我们来竞聘“审美家“。

请用这样的句式说话:“我觉得……写得好,好在……”
(板书:品读,说发现。

教师示例:我觉得“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几个意象选得好,好在它们都代表着分离,如油画的着色逐渐加深,层层推进了诗情的抒发。

)生:我认为“小时侯”“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地表示了人的成长历程。

生:这几个词还准确表达了情感的变化。

感情随时间推移而越来越浓,逐渐升华。

生:“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几个方位词用得好,好在空间变化。

生:我认为“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几个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形容事物的形状,以小而轻的形象承载了浓浓的乡情。

生:美在结构,寓变化与统一。

节与节之间整齐均衡,每节内部长短句错落有致,显现出层叠式的建筑美。

生:美在韵律,重章叠词的运用,造成了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为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惆怅的基调。

生:美在对称——“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对应了四幅画面: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故国别。

生:美在俭约、凝练,作者精心选择了四个意象,凝聚了一份浓得化不开的乡情。

师:诗可以读,可以唱,可以画,还可以演。

我们来竞聘“摄影家”。

你愿成为一位导演吗?如果让你把这首诗拍成“MTV”,你选哪一节?想一想,该拍成什么画面?配什么音乐?
(学生分组讨论)
生:我选第2节.我的镜头里出现这样的画面:一个秋天的早晨,一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手拿着一张窄窄的船票,步履匆匆地挤到轮船上.在船上他甜蜜地回忆着与妻子共同劳动、一起高兴地端望着自己的孩子的情景。

我配二胡曲《江河水》。

生:我也选第2节。

慢镜头推出:“我”与妻子跑着,跑着……终于,手握在了一起!
(生笑)
师:想象独特,用第一人称更能给人以真实感。

生:我选第1节。

我采用倒叙手法拍摄,时间是春天。

师:为什么选在春天?
生:这一节时间定在春天,后面三节的时间分别定为夏、秋、冬,与“小时侯”“长大后”“后来”“现在”相呼应,代表人的一生。

师:好!继续说——
生:一个春寒料峭的晚上,昏黄的油灯下,一位少年正在书写家信,信写好后,贴上邮票,手托两腮,想起了母亲送儿去远方的那一幕:少年满脸伤感,手拎着行李箱,走在码头上。

在分手的那一刻,母亲道一声:“别忘了,到那边来信,——孩子!……”少年哭了,母亲也哭了。

船消失在天水之间,母亲仍然伫望着,——这一节我选配《二泉映月》这支曲子。

第2节的时间我放在中秋节,表现“月圆人不圆”的主题。

我选配《送别》这支曲子。

生:我选第3节。

“我”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跪到在母亲的坟前。

……我配贝多芬的《安魂曲》。

生:我选第4节。

我把时间定为除夕,“我”的一家人贴“福”,过大年!
师:与“海峡”有什么联系?
生:我这样拍: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白沙滩,指着大陆方向,对孙子说:“这,——才是咱们的家!”我选配《彩云追月》这支曲子。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超人的想象力,今后定能成为大导演!读一首诗,不但要去品、去体验、去想象,还要去再创造。

诗人用四个意象对乡愁作了诠释。

让我们放飞想象,就“乡愁是……”这个话题说话。

(板书:创读,说创造。

教师示例:乡愁是故乡牛背上的短笛,吹响的是绿色的乡音。

)(生沉思,仿写)
生:乡愁是一轮明月,镜子似的明月,照着家乡,也照着我。

生:乡愁是父亲宽广而厚实的脊背,是慈母“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无尽牵挂。

生:乡愁是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悠悠思绪;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是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绝唱。

生:乡愁是一枚青苹果,它在幼小时,有一种酸涩的味道,它一旦成熟,就有一种叶落归根的冲动。

生:乡愁是一部戏,是一部别开生面的戏;乡愁是一本书,是一本包蕴丰富、耐人寻味的书。

生:乡愁是什么?燕子的呢喃?月亮的哭泣?还是重复的记忆?
生:乡愁是串串驼铃,声声叩响游子的心扉;乡愁是一杯月色,斟满的是绵绵的思念;乡愁是颗颗露珠,折射长途跋涉的身影;乡愁是悠悠涟漪,让岁月在心湖荡漾……
师:同学们说得很精彩!
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师生齐读课文,结束本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