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公开课一等奖《乡愁》教学设计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乡愁》教学设计乡愁教学设计一等奖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乡愁》教学设计乡愁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教学目标:简要了解作者及作品,有感情朗读课文并基本成诵,理解诗的内容,品味诗的脉络和意象,感悟诗的主题,欣赏诗歌的特点,感受诗人的思乡、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 、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主题,感受诗人爱乡爱国的感情。
2 、理解诗的脉络和意象,欣赏本诗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
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
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
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
下面我们来看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1 、作者简介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1928 年生于江苏南京, 1947 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 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
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2 、写作背景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 10 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
22 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
虽然专业是外文,余光中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
乡愁教学设计一等奖罗国友

乡愁教学设计一等奖罗国友这是乡愁教学设计一等奖罗国友,是优秀的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乡愁教学设计一等奖罗国友第1篇《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
这节课上,我采用“听读、朗读、品读、仿写”四个环节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品味诗歌的意象美,发现诗歌的结构美。
因为本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活动任务三就是引导学生创作诗歌,仿写的目的不在于他们能写出多么富有韵味的诗句,而重在表达自己对人生真切的体验。
有了前两课诗歌学习的'铺垫,孩子们读诗、品诗、写诗的热情很高,但是“热闹”的课堂结束了,孩子们的诗歌学习真的提升了吗?我不禁反思自己,通过静心梳理,归纳问题有二。
表面接受新教材,课堂实际还是“老套路”。
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那么我们的重心就是引导学生去读诗、品诗,而我则喧宾夺主的忽视了孩子们搜集信息的能力,就连最简单的作者简介也是在课堂上给孩子们出示。
课堂角色“狭隘化”。
品析诗歌内容时,在情感升华这一环节处理上,过于心急,答案不是引导学生慢慢领悟出来的,而是自己半推半就给出来的。
在评价学生创作的诗歌时,评价语言缺少感染力,没有给学生以提升的空间。
再者,填空式的提问,没有任何意义,没有起到点拨、引导的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课堂上的每一次评价都要紧扣教学内容和学生活动,每一句评价语都要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掷地有声,而不是无病呻吟。
乡愁教学设计一等奖罗国友第2篇《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故乡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教师用心去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努力使师生的感情融入作者浓浓的乡愁之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也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
在教学的环节上分为:导入新课——作家身影——诵读——品读——赏读首先谈谈诵读,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功,所以教师要大胆范读,如果能配以舒缓忧伤的背景音乐,也许效果会更好。
《乡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乡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九上《乡愁》诗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多次接触现代诗歌,对诗歌的有关常识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对意象的分析和情感的把握能力有待提升,通过再学习现代诗歌单元,学生更好的去理解分析意象并尝试写作中运用意象写作手法。
教学目标思维能力:1.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语言运用:2.提升学生朗诵能力、品味分析语言的能力。
审美创造、文化自信: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难点:对诗中四种意象的体会和把握。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有没有三五天或较长时间的离开家、离开过父母你想家了吗想家时是什么感受(找同学谈)对离家的人来说家是那么的温馨。
“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
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觉得到,谁也说不清。
"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呢尤其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乡愁是离家在外的游子对家的向外,对根的期盼,是一缕缕扯不断的情思,乡愁是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恋家之意,乡愁是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思乡之情,乡愁是张籍的“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思亲之痛。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些古诗中分别运用了“归雁”“明月"“家书”这些意象来表达乡愁,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余光中走进他的“乡愁"故事,看他运用哪些意象来表达相思之情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板书:《乡愁》余光中二、走近作者生平要事:1928年,生于南京。
《乡愁》说课稿一等奖3篇

《乡愁》说课稿1【教学目标】1.通过抄写诗作,感知诗行、诗节等作品外观特征;2.通过诵读诗作,体验这首诗回环往复的声韵特色;3.通过替换喻体,探究本诗运用的表达手法和效果。
【课前准备】复印余光中《乡愁》手迹及40岁左右青年照(本诗写于作者43岁时),制作PPT。
(手迹和照片见百花文艺出版社《余光中集》第一卷、第五卷书前照片页)印发本课学习单。
【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歌PPT投影余光中《乡愁》手稿,导入新课,简介余光中及其创作手稿。
让学生照着手稿把诗歌抄写在笔记本上。
抄好后,要求轻声读一读,用笔勾画出最能打动自己的诗句。
二、读诗之外观观察学生是“横抄”还是“竖抄”,借此点出现代诗歌“诗行”和“诗节”的概念,明确诗行和诗节是现代诗歌重要的表达手段。
明确:这首诗一共4小节,共16行。
外观布局排列整齐,一行行、一节节排列下来,给人爽朗之感。
三、读诗之声韵齐读诗歌,边读边感受,说说这首诗在声韵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一般回答是押韵。
辨析何为押韵——韵母相同的字。
)明确:此诗并不押韵。
追问:此诗并不像常见诗歌那样采用押韵的方式,但为什么读起来会有如押韵一样的、和谐顺畅的声韵效果?(教师带领学生勾画诗歌每小节相同的句式以及重复的诗句,圈出表明时间的词: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明确:这首诗音律上的特点是回环往复。
正因如此,读起来有一种回环上升、层层推进、和谐悦耳、一唱三叹的音韵美感。
学生再读。
(教师用领“读”的方式,加以辨析,由形到声,声入心通,带领学生不断深入作品。
)四、读诗之手法(一)请学生分享初读时勾画出的打动自己的诗句。
学生勾画圈点集中在每一节第二句,还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等处。
(二)重点品读四个比喻句PPT展示四个比喻句(略)1.展开想象,说说对这四句诗的理解,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明确:四个比喻句分别表达了对母亲的想念、对新娘的思慕、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祖国的深沉的爱意。
2.四个比喻前后顺序上的安排有什么讲究。
4《乡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4《乡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乡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2、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
3、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教学难点:对诗中四种意象的体会和把握。
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柔美的音乐与画面的配合下深刻领悟诗意与诗情。
2、加强诵读教学,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情绪和爱国情感。
3、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讨论,理解诗歌中丰富的意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音乐《思乡曲》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大部分是内宿生)给学生谈谈想家的感觉,并朗诵小诗《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受得到,谁也说不清。
"二、资料链接作者简介: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从现代诗的创作和影响来说,目前台湾诗人还很少有人超过他。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学生试读,体会感情。
注意:朗读中应紧扣哪个词语来表现呢?1、小组交流划分节奏,标记重音。
2、把握好作者的感情变化,才能读出诗的韵味来。
第一节回忆平淡(小时候,诗人求学在外,思念母亲,这种对儿时的回忆,读时可以稍微平淡一点。
)第二节遗憾甜蜜(长大后,诗人新婚别离,对娇妻的思念,虽然遗憾却带有丝丝的甜蜜。
)第三节失落痛苦(后来呀,一座坟茔、两世相隔,母子永远不能相见了,真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呀!对母亲的这种悼念,是失落中带有难以名状的痛苦。
)第四节惆怅无奈(而现在,台湾与大陆长期阻隔,作者归心似箭,却又无能为力,只能望峡兴叹!所以是惆怅中有着些许的无奈!)3、学生自由诵读,再次体会感情。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乡愁教学设计

四、优美解读,读出诗境
一、通过朗诵,你感觉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思乡、对祖国的思念)
二、在作者眼里乡愁都是什么?(生说师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诗人借助的这四个意象所表现的乡愁一样吗?(不一样。四个诗节别离表现的是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前三个诗节写的是家愁,最后一个诗节写的是国愁。)
二、乡愁是串串驼铃,声声叩响游子的心扉;乡愁是一杯月色,斟满的是绵绵的思念;乡愁是颗颗露珠,折射远程跋涉的身影;乡愁是悠悠涟漪,让岁月在心湖荡漾……
九、联想一想象——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一、一道天然的海湾,隔间了海峡彼岸同胞还乡的脚步,却锁不住他们浓浓的乡思和望乡的歌声。兴许是一朵浮云,兴许是一段乐曲,兴许是一幅画面,都能串成优美的诗情。诗中有画,这是多数抒情诗所共有的一个特点。
三、细腻品读,读出诗意
一、诗歌的语言无时不在敲打着咱们的心灵,就让咱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
二、请同窗们按照老师的提示,用简炼的语言别离归纳四个末节的内容。(多媒体展示)母子
夫妻母子家国
3、生答师归纳板书:母子之别夫妻之别母子之别家国之别
4、一、3末节的母子之别是不是重复了?(1末节是生离,3末节是死别,死别更令人痛彻心扉。)
★乡愁是父亲宽广而厚实的脊背,是慈母"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无尽牵挂。
★乡愁是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悠悠思绪;是苏轼"希翼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夸姣祝愿;是李白"举头望明月,垂头思故乡"的千古绝唱。
★乡愁是一枚青苹果,它在幼小时,有一种酸涩的滋味,它一旦成熟,就有一种叶落归根的冲动。★乡愁是一部戏,是一部别开生面的戏;乡愁是一本书,是一本包蕴丰硕、耐人寻味的书。★乡愁是什么?燕子的呢喃?月亮的哭泣?仍是重复的记忆?
乡愁一等奖教学设计2篇

第1篇乡愁一等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学习重点难点】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本课教学的指导方针是“以读代讲”,即通过诵读体会诗意。
共分为四个步骤:1、深情地朗读;2、细腻地品读;3、优美地解读;4、丰富地联读。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自主*探究*探究(一)大声地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时的节奏、重音和感情,并试着做标记。
(二)这首《乡愁》诗,“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结合诗的内容,写出“时”、“空”在文中的体现。
(三)这首诗中,作者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在笔记本中抄下这些比喻句。
(四)这首诗除了在整体上具有“结构美”和“音乐美”,在细节上也有许多细致精妙的地方。
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用这样的句式写话:“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例如……”。
能写几句写几句。
[示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
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五)诗歌的语言简洁凝炼,但却能传达出丰富动人的意境。
这首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下面是老师对第一节诗所表现出来的画面的解读。
读一读,然后模仿着写写看(一组的同学写第二节,二组的同学写第三节,三组的同学写第四节;写有余力的同学可全写)。
[示例]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解读]“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
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
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
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
余光中乡愁一等奖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余光中乡愁一等奖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余光中乡愁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想】通过作者简介,了解诗人情感根源,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一、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能有感情地朗读;二、学习诗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三、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一、导入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
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
请同学们将收集的“乡愁”诗和大家分享。
二、走近作者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南京。
因眷恋母乡,神游古典,自命为“江南人”,亦自称“陵少年”。
历任台湾师大、政大、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曾在美国讲学四年。
作品多次获文学大奖,诗文皆有很深造诣,梁实秋评价说:“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诗集有《舟子悲歌》《蓝色的羽毛》《五陵少年》等。
散文集有《左手的缪思》《掌上雨》《听听那冷雨》等。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祖籍都在大陆,他们也都出生在大陆,后来定居于台湾。
余光中更是在大陆生活有二十余年。
二十年的生活积淀,二十年的故园情深,因而,祖国大陆更是他的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
而席慕容,她的故乡,在她的诗中是在“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
但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儿长大。
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她与故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同样是她的灵魂的归依。
因而,在这两位诗人的作品中,都弥漫着无限的乡愁。
三、指导诵读,品味欣赏1.通过反复朗诵这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明确: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愁》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一、创设情境导入,感受诗歌的音乐(伴着《思乡曲》音乐,师充满深情地走上讲台1、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
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过窗棂,洒进房间。
诗人余光中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
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
酒入愁肠,双眼矇眬,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师播放《乡愁》的朗读:"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生听)2、大家听得很投入,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先生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吧!(教师板书课题:乡愁)3、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屏幕显示:深情地朗读细腻地感受诗意地仿写)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
(学生朗读)2、一生读、齐读3、谁来说说你读这首诗的心理感受?(悲伤,凄凉,是隐藏在思想深处的一种说不出的痛;无奈,惆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受到一缕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仿佛听到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
)4、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你认为这首诗应该用一种什么语调、语速来读呢?(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层层递进。
)5、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朗读,注意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
(学生齐读)三、细腻品读,读出诗意1、诗歌的语言无时不在敲打着我们的心灵,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
2、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
(多媒体展示)母子夫妻母子家国3、生答师归纳板书:母子之别夫妻之别母子之别家国之别4、1、3小节的母子之别是不是重复了?(1小节是生离,3小节是死别,死别更令人痛彻心扉。
)5、来,捧起课本,读1、3小节,读出递进感来,读出作者内心感情的变化。
(生齐读)6、这位母亲,生他养他的母亲,更是战乱时代带他逃亡的母亲,从上海到香港,从香港到越南,到昆明,到重庆,但是从没有放弃教育儿子,而就是这样一个母亲,他如今却已经是阴阳两隔,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种揪心的感觉……一男生读(很不错的感觉)女生再读,“——后来啊,……母亲在里头……”这一小节。
四、优美解读,读出诗境1、通过朗读,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思乡、对祖国的思念)2、在作者眼里乡愁都是什么?(生说师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3、诗人借助的这四个意象所表现的乡愁一样吗?(不一样。
四个诗节分别表现的是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
前三个诗节写的是家愁,最后一个诗节写的是国愁。
)板书:邮票--母子情船票--夫妻情坟墓--生死别海峡--家国恋再次朗读这首诗,读出意境和感情(生齐读)5、大家发现没有,这首诗中“头”字重复了很多次,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
你觉得还可以用其他的词语吗?(我们一般用的是“这边”、“那边”、“外边”、“里边”)6、那我们把全诗的“头”都换成“边”再来朗读一下全诗,体会一下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生齐读)(“这头那头”给人的感觉是在两段距离的尽头,很遥远。
“这边那边”似乎隔得很近,没有那么遥远。
)7、说得不错。
再来读一、二两个小节,除了距离的远,体会一下还有什么不同?(生换读一二小节)(“这头那头”语音上给人的感觉要厚重一些,而“这边那边”发音却是轻飘飘的,厚度不够。
)8、说得妙极了!来,再比较着读最后一小节,读出距离的遥远和情感的沉痛。
(齐读)五、丰富连读,读出诗情1、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结。
他为什么对大陆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他的身世做一番了解。
(请看大屏幕: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去台湾,当时仅21岁,再还乡时已经64岁。
余光中从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
70年代初创作了《乡愁》,他说:"我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
")2、齐读全诗,体会诗人蕴藏了20年的思乡之情。
(生齐读)六、寻美之旅,竞聘"审美家"1、读得好美啊!现在我们来竞聘"审美家"。
请用这样的句式说话:"我觉得写得好,好在" (小组深入地讨论,待会儿我们来交流)比如说,我觉得"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几个意象选得好,好在它们都代表着分离,如油画的着色逐渐加深,层层推进了诗情的抒发。
★我认为"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地表示了人的成长历程。
★这几个词还准确表达了情感的变化。
感情随时间推移而越来越浓,逐渐升华。
★"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几个方位词用得好,好在空间变化。
★我认为"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几个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形容事物的形状,以小而轻的形象承载了浓浓的乡情。
教师引导:邮票小小,乡愁“大大”学生回答:船票窄窄,乡愁“宽宽”坟墓矮矮,乡愁“高高”海峡浅浅,乡愁“深深”★美在结构,寓变化于统一。
节与节之间整齐均衡,每节内部长短句错落有致,显现出层叠式的建筑美。
★美在韵律。
重章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为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惆怅的基调。
★美在对称。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对应了四幅画面: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故国别。
★美在俭约、凝炼。
作者精心选择了四个意象,凝聚了一份浓得化不开的乡情。
七、寻美之旅,竞聘"摄影家"1、诗可以读,可以唱,可以画,还可以演。
我们来竞聘"摄影家"。
你愿成为一位导演吗?如果让你把这首诗拍成"MTV",你选哪一节?想一想,该拍什么画面?配什么音乐?演读,说想象的话(学生分组讨论)★我选第2节。
我的镜头里出现这样的画面:一个秋天的早晨,一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手拿一张窄窄的船票,步履匆匆地挤到轮船上。
晚上,躺在船舱里,他甜蜜地回忆着与妻子共同劳动,一起高兴地端望着自己的孩子的情景。
我配二胡曲《江河水》。
★我也选第2节。
慢镜头推出:"我"与妻子跑着,跑着……终于,手握在了一起!★我选第1节。
我采用倒叙手法拍摄,时间是春天。
★第3节。
"我"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跪倒在母亲的坟前,……我配贝多芬的《安魂曲》。
★第4节。
我把时间定为除夕,"我"的一家人贴"福"字,过大年!★我这样拍: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白沙滩,指着大陆方向,对孙子说:"这,--才是咱们的家!"我选配《彩云追月》这支曲子。
2、大家的想象力都很丰富!古诗词中写乡愁的诗句很多,谁能背出几句?(几生背诵)3、又如现代席慕容的诗《乡愁》(多媒体展示),品析八、联想想象,体会乡情1、读一首诗,不但要去品味、去体验、去想象,还要去再创造。
让我们放飞想象,就"乡愁是……"这个话题书写自己离家时的真切感受。
比如说:乡愁是故乡牛背上的短笛,吹响的是绿色的乡音。
★乡愁是一轮明月,镜子似的明月,照着家乡,也照着我。
★乡愁是父亲宽广而厚实的脊背,是慈母"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无尽牵挂。
★乡愁是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悠悠思绪;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是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绝唱。
★乡愁是一枚青苹果,它在幼小时,有一种酸涩的味道,它一旦成熟,就有一种叶落归根的冲动。
★乡愁是一部戏,是一部别开生面的戏;乡愁是一本书,是一本包蕴丰富、耐人寻味的书。
★乡愁是什么?燕子的呢喃?月亮的哭泣?还是重复的记忆?2、乡愁是串串驼铃,声声叩响游子的心扉;乡愁是一杯月色,斟满的是绵绵的思念;乡愁是颗颗露珠,折射长途跋涉的身影;乡愁是悠悠涟漪,让岁月在心湖荡漾……九、联想想象——感受诗歌的画面美1、一道天然的海湾,隔断了海峡彼岸同胞回乡的脚步,却锁不住他们浓浓的乡思和望乡的歌声。
或许是一朵浮云,或许是一段乐曲,或许是一幅画面,都能串成优美的诗情。
诗中有画,这是多数抒情诗所共有的一个特点。
请同学们一起静思片刻,然后选择这首小诗的任何一小节,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你细腻、优美而又抒情的笔触描绘出属于你心中的那一幅优美图画,不少于150字。
(课件展示)教师示范一:“夕阳西下,我坐在沙滩的礁石上,倾听着来自远方的声音。
夕阳就像是一团熊熊的火焰,似乎永不燃尽,但我知道,夕阳会离我远去,就像这海浪一样,有一天我也会听不到它的声音。
一串串脚印在沙滩上,望不到边,那正是我走向家乡的路。
我问苍天,向着大海母亲喊道:‘妈妈!’可是我却听不到任何的回答。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我听见了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这海浪是来自祖国的,可对面的亲人们,你们听见这里的声音吗?”教师示范二: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远方延伸……一位少年,目光坚定,背着一个大包,步履匆匆……一位母亲,满脸伤感,提着一个行李箱,吃力地跟着……只听见他们脚下的落叶嚓嚓地响。
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
少年停了下来,母亲也缓缓放下箱子。
母亲盯着少年的脸,悠悠地说:“别忘了来信。
”少年用力点点头。
片刻,母亲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递给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记加衣服……”少年没有回答,提起箱子转身走向前方。
母亲还在原地,她的眼光随着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
母亲久久伫望,目光深情而又专注,夕阳的余辉给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胧而美丽的光晕……2、请同学们停下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聆听最精彩的想象。
学生结合写作要求进行评价。
3、诗中有音乐,诗中有图画,诗中还有语言与新奇的美,正是这一切构成了诗歌的情景交融,使整首诗充满了意境之美。
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它们共同传递出的情感是一种淡淡的忧伤。
这里有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