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镇涛乡愁教学实录
《乡愁》的课堂实录

《乡愁》的课堂实录《乡愁》的课堂实录《乡愁》是一首抒情名诗,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具体的物象,把绵绵的乡愁、无限的愁思注于笔端。
以下是《乡愁》的课堂实录,欢迎阅读参考。
教学设想1、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在具体操作上要努力搭建好师生课堂交流的平台,创造一种宽松、祥和、愉快的对话氛围,利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激起智慧的火花,从而共同探疑、解疑,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培养个性。
《乡愁》一诗的内容不算太难懂,教学中应加强朗读,借助多媒体增强可感性,并在与其它乡愁诗的比较中去体会内容、感悟乡愁,所以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位为:⑴通过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⑵理解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⑶明确祖国的统一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
2、教学思路定位为:⑴情感导入,创设情景。
⑵自读质疑,整体感知。
⑶合作探究,品味研读。
⑷点拔释疑,拓展延伸。
⑸朗读指导,比较阅读。
教学流程课前活动:作为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往往十天半月才能回家一次,那么,在这期间,当你想家、想父母的时候是怎样的感受呢?学生七嘴八舌的说。
一、情感导入,创设情景师:是啊,同学们,你或许有过与亲人小别而倍感思念的时候,你或许有过因与亲人永别而深感切肤伤痛的时候,那丝丝缕缕的对亲人的怀念与痛悼,那刻骨铭心难于言表的伤感与惆怅,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样的愁,这样的痛,该用怎样的艺术形式和语言形象来表达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歌《乡愁》。
(师生共同板书课题及作者)二、自读质疑,整体感知1、下面,先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比比看谁字音读的准。
如有读错字音的,请其它同学举手帮助更正。
2、指名读(一人读一节,共十几人读)。
〔如有读错字音的,则说停,并引导学生更正,教师并板书;如无,则罢。
〕(可能读错的字音:一枚méi海峡xiá)3、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指导自学: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乡愁》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
第4课《乡愁》课堂教学实录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4课《乡愁》课堂教学实录—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老师:上课!同学们好!学生:老师好!“今天阳光明天灿烂坚强勇敢发愤图强”。
老师:口号不够响亮,显得无精打采啊!同学们,请坐。
没有精神的课堂,肯定培养不出精神的人物。
刚才就简单一句话,却一点气力都没有,还有一些同学跟着在里面附和,做南郭先生。
另外,大家站起来的动作也是有气无力。
老师:同学们,课堂是干什么的?你们都不知道课堂是干什么的吗?学生:学习的。
老师:对!课堂是学习的,是成长的,是要用力的,是用激情来燃烧的。
你们有没有这种激情?具有这种激情的同学请举手,没有这种激情的同学请站起来。
怎么有的同学既不举手,又不站起来?这位同学,你有激情还是没激情?学生:有。
老师:那你为什么不举手呢?好,有激情的同学请举手!真好,全举手了,请放下。
同学们,有激情就要全身投入,只有全身投入的课堂才是有收获的课堂,大家说对不对?学生:对。
老师:有些同学成绩差,原因是什么?并不是他不聪明,而是态度差。
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就要进入学习的环境。
谨记:课堂是学堂。
下面我们正式进入学习的环境——上课!学生:起立!老师好!“今天阳光明天灿烂坚强勇敢发愤图强”。
老师:同学们好。
整齐了,精神了,真好!请坐,一坐下来,我们就要像一个学生。
同学们,课堂是学习的。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文章,你们有没有带相应的资料过来呀?学生:带了。
老师:什么东西呢?(学生拿出各自的学习用具)老师:噢,这个东西,知道了。
你们今天学习的材料在哪呢?学生:在班主任那儿。
老师:在我这儿呢!今天学习的内容,大家事先并不知道,很好。
上课就应该有一点神秘感。
现在谜底揭晓:我们今天学习一篇新的文章,题目是……一起读两遍,预备齐!学生:“乡愁”“乡愁”。
老师:好,再读两遍,看黑板,预备齐!学生:“乡愁”“乡愁”。
老师:“乡愁”两个字,大家都认识。
现在读得没感情,是因为我们不了解文章的内容,毕竟我们是刚刚才拿到《乡愁》这篇文章。
同学们,我们学习每一篇文章,都应该有目标,有任务,你们说是不是?学生:是。
《乡愁》教学实录

《乡愁》教学实录【教学实录】《乡愁》教学内容:诗歌欣赏与解读一、导入1. 教师出示《乡愁》一诗,并向学生询问是否听过或读过这首诗。
2. 学生针对诗名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出相关问题。
二、诗歌欣赏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全诗,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情感的紧张、真实和深刻。
2. 学生自由交流,分享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三、诗歌解读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形式,包括四个六言绝句,以及每个绝句以一个“予”字开头。
2.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予”的意义,即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 教师和学生一同解释每个绝句的意义与感情色彩。
四、文化背景介绍1. 教师介绍《乡愁》一诗的作者,辛弃疾,以及其背景和创作动机。
2. 教师向学生讲解北宋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状况,以及人民对故乡的强烈乡愁感。
五、扩展阅读1. 教师向学生推荐其他辛弃疾的代表作品,如《青玉案·元夕》等,以便学生深入了解这位伟大诗人。
2. 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分组阅读,含辛量糟音乐联唱“义勇军进行曲”等相关作品,以丰富对乡愁的了解和体验。
六、课堂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所学习到的诗歌解读方法和技巧。
2. 学生表达对这首诗的新的认识和感悟,以及对辛弃疾这位诗人的赞赏和敬意。
七、作业布置1. 学生以辛弃疾为主题,撰写一篇400字以上的作文,讲述对这位伟大诗人的赞叹和对他诗词的喜爱之情。
2. 鼓励学生自由创作一首关于乡愁的诗歌,或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八、课堂延伸活动(根据时间情况自定)1. 带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展览,了解更多关于北宋时期和辛弃疾的历史背景。
2. 学生集体合作,创作一部关于故乡的小剧场剧本,并进行录制或表演。
【教学实录结束】一、导入在上一节课的导入环节中,我向学生展示了《乡愁》这首诗,并询问了关于乡愁的问题。
学生们热烈参与,纷纷表达了自己对乡愁的感受和思考。
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朗读全诗,让他们感受诗中蕴含的情感和深刻意义。
七年级语文下册《乡愁》教学实录

七年级语文下册《乡愁》教学实录七年级语文下册《乡愁》教学实录一、导入环节在导入时,我设问题,采用说话训练的形式导入,而且说话的内容与课文进行对比,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课文抒发的感情与运用的表现手法。
过程如下:师:假设有一天你要离开家乡、亲人、甚至祖国到异地去学习、工作,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请用语言表述出来。
生:会想家。
师:怎么想?你能试着用语言表述出来吗?学生在下面小声地讨论起来,然后陆续地举起手来。
生1:会在夜里望着星星,想着家人。
生2:会在独自闲逛时感到孤独无依,那就是想家。
生3:会在遇到困难时想到爸爸、妈妈,要有他们就没事了。
学生们都笑了。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都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的,那么,今天我们来和诗人余光中比较一下,看一看诗人的思乡之情的抒发和我们有什么不同。
二、整体感知环节让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明确相应学法,这样才能为下面的问题的解决作好铺垫。
过程如下:师:猜一下题目“乡愁”的意思?生:(齐声说)思念家乡的愁绪。
师:猜得非常准。
诗人余光中是台湾著名诗人,但祖籍却在大陆,也出生在大陆,后来由于某种原因离开了家乡去了台湾,在台湾,诗人也时刻思念家乡。
下面自己读《乡愁》。
了解一下诗的大意。
生1:课文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之情。
生2:课文表现了作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愿望。
生3:课文还有爱国之情。
师:几名同学的观点放在一起就非常准确了。
那么怎么分析这首诗歌呢?想一想我们以前分析诗歌用到了什么方法?生:(齐声说)一个基础,四个步骤。
师:谁给解释一下“一个基础,四个步骤”的含义?生:以朗读为基础,了解大意,体会意境,体会手法,体味语言。
师:好,这一节课我们就以此方法来赏析余光中的《乡愁》。
三、赏析环节这一环节即用“朗读为基础,了解大意,体会意境,体会手法,体味语言”的四个步骤来赏析诗歌。
在分梯度进行朗读。
具体过程分四部分:第一步朗读诗歌,明确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师:大声朗读课文,要求不高,只要读准字音和停顿,读两遍。
乡愁课堂实录

乡愁课堂实录第一篇:乡愁课堂实录《乡愁》课堂实录执教孙艳课前情景导入:(Flash课件)音乐由陈建年作词并演唱,杜志兴作曲的一首《乡愁》歌曲导入:(歌词大意)乡愁不是在别后才涌起的吗?而我依旧踏在故乡的土地上,心绪为何无端地翻腾,只因为父亲曾对我说过,这片土地原本是我们的啊!乡愁不是在别后才涌起的吗?乡愁不是在别后才涌起的吗?(曲调苍凉而忧伤,画面是故乡的树和土地,简约而明朗,学生一下子被音乐和画面带到了过去的岁月。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现代诗,不知同学们是否喜欢这样的文学样式?是的,并不是所有的心灵都能感受到诗意之美,当我们的心被浮躁和冷漠笼罩,当我们对生活丧失了激情和爱,诗歌只是分行押韵的文字形式而了无意义!可是孙老师相信,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大家能喜爱诗,因为诗人是世界上唯一的君王,他的节杖可以伸及最遥远的地方,当帝王在被遗忘的宝座边变成尘埃,诗人的感情却依旧被人缅怀,即使是在风沙弥漫的荒漠,他的诗也会长成一排翠绿的白杨……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用心去感受那细腻如丝又涌动如潮的思乡之情。
师:(课件展示作者介绍)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余光中,他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湾。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己逾半个多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弥久愈深。
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屋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歌。
首先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为这首诗配上你认为合适的音乐。
《乡愁》的教学实录(2)

《乡愁》的教学实录(2)《乡愁》的教学实录生2:作者是因为盼望祖国统一,才说是“浅浅的”。
生3:他相信祖国早晚要统一,所以说是“浅浅的”。
生4(急切地站起来):因为作者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远远深于海峡,所以说是“浅浅的”。
(生交头议论。
)师(用手示意停下):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海峡浅浅”、“邮票小小”、“船票窄窄”、“坟墓矮矮”,看起来都是很小的,但它们却反衬了诗人那种深深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
3、欣赏诗歌:师: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
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这首诗美在哪里?同学们可以从结构、主题、意境、修辞等去欣赏。
(生议论开来,有人举手。
) 生1: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富有音乐美。
生2: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富有结构美。
生3:意象美,每一小节诗人都把乡愁比某一种东西。
师(环顾四周):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像这么美的诗,应该把它背下来,但不要死记硬背,找找看这首诗有什么规律可帮我们快速背诵。
生1:每一小节的第一句都是表示时间,从小时候到现在。
生2:叠词。
还有每一小节的开头都是“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师:刚才同学们总结的是这首诗的结构特点。
只要掌握了这些特点,背诵就容易了。
老师先背给同学们听听,会背的同学也可轻声跟着(教师饱含深情地背诵这首诗,部分同学轻声跟着。
)(背诵完毕,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师:谢谢同学们的掌声。
哪位同学愿意到讲台上来背给同学们听听。
(有两位女生自告奋勇上台背诵,教室里一片寂静,每一声朗读都叩动同学的心弦。
思乡之愁之痛,在每一张稚气而又严肃的脸上。
) 师:这两位同学背得很好,现在我们全班一齐背。
不会背的可以看书。
(学生充满感情地背诵着。
)(背诵完毕。
听课老师鼓掌。
)四、拓展1、仿句:师: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起我们的思乡情绪。
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吗?(学生争着举手回答)生1:乡愁是一枚青橄榄,苦苦的、涩涩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乡愁》教学实录

《乡愁》教学实录《乡愁》教学实录师:爱家乡是爱国的情感基础,思乡与爱国是人类所共有的美好情感。
因此,思乡与爱国也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咏叹和歌颂的主题,面对这一常写常新的主题,台湾诗人余光中又是如何抒写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乡愁》。
师:学习这首诗,我们有两个任务:1.通过诵读,感知品味、理解诗歌意蕴。
2.学习品读诗歌的方法。
先请同学们把课前查找的资料拿出来,请一位同学简要介绍你所以解的诗人余光中。
生:余光中,台湾当代诗人,出生大陆,1950年去台湾,常常隔海眺望,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大陆,想念故乡。
1972年,22年的思乡情终于化作《乡愁》这首经典之作。
生:我补充一下:余光中先生从上世纪60年代起创作了不少怀乡诗,所以被人们称为“乡愁诗人”。
师:很好,这些资料对于我们理解《乡愁》这首诗的感情很有帮助。
下面老师把这首诗朗诵一遍,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要注意语调、语速(在凄清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中背诵)。
[点评:教师声情并茂的背诵配以哀婉的乐声,营造了一种凄清沉郁的氛围,学生渐渐“入境”]师:同学们自已试着读一遍,注意全诗感情深沉,宜读得舒缓一些(学生试读)。
师:除了注意语调外,还应注意每节诗的节奏和重音,下面老师把第一节诗再读一遍,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用“/”划出节奏,用“”标出重音。
生:我认为节奏应这样划分“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重音落在“乡愁、小小、这头、那头”上。
师:很好!请大家根据第一节划分节奏和标重音的方法依次划分出二、三、四节诗的节奏标出重音。
师:下面我们一齐来把余光中的《乡愁》朗诵一遍(配乐)。
师:通过读我们对诗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还需进一步理解诗的内涵,大家想一想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生:思乡愁绪师:是的。
乡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思绪,作者又是通过哪些物象把这种愁绪表达出来的?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师:老师还想问,全诗四节,每节又表达了什么情感?生:母子离愁生:夫妻离别生:生死恨别生:骨肉离恨师:同学们答的非常好!看来大家对诗的主题和字面意思有了初步的理解。
《乡愁》课堂教学实录(2)

《乡愁》课堂教学实录(2)《乡愁》课堂教学实录生11:“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头”“那头”出现四次,读起来都一样,不知道怎么读。
师:这个地方是比较难读的。
我们要先看各节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比如第三节,诗人在这节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生12:思念。
生13:伤心。
师:仅仅是伤心?这程度够深么?生14:悲痛。
生15:哀痛。
师:为什么?生14:母亲死了,诗人再也看不到母亲了,所以哀痛。
师:一方矮矮的坟墓相隔,诗人母子两人永无相见的机会了,所以“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要读出这种距离来。
“母亲在里头”怎么读?生16:降调,往下读。
生17:要沉痛。
师:那么要突出这种强烈的距离反差,“我在外头”怎么读?生:升调。
师:可以,语气要激烈些。
(老师示范)(演示文稿:第三节朗读指导)后来啊(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重读矮矮)我/在外头(语调稍微提高)母亲/在里头(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师:老师给同学们配上音乐,同学们深情读读这一节。
(音乐:《二泉映月》)生深情朗诵。
师:我们接着看第四节。
第四节在内容和情感表达上与前三节有何不同?生18:这一节写的是对祖国大陆的思念。
师:只是作者对祖国大陆的思念么?生18:不,是所有台湾人民。
师:是啊,前三节写的都是家愁,这一节可以说写的是国愁。
余光中的简单经历和写这首诗的背景大家了解么?生19:他1928年生于南京,福建人,1949年去了台湾,是台湾诗坛上一位重要的诗人。
作品有《白玉苦瓜》《听听那冷雨》等。
师:生19介绍的非常详尽。
余光中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着名的乡愁诗人。
70年代初创作《乡愁》后,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二十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去台湾时他才21岁,再还乡时已六十四岁。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真是“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级教师洪镇涛《乡愁》教学实录湖北武汉六中洪镇涛师:我们今天学习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乡愁》,请大家推荐位朗读最好的男同学把这首诗读一读。
(学生推荐,一男生起立朗读) 师:读得不错,还没有学习,就读得这样,确实读得好。
女同学读得好的是哪一位? 站起来,给大家读一读。
(女生读)师:读得不错,清楚。
也有一定感情,当然,要读得很好,还要深入读。
(教师范读。
掌声)刚才听了同学读了两遍,我读了遍。
你们感觉,在读这首诗的时候,语调应该是明快的还是深沉的?(生齐答:深沉的。
)节奏应该是急促的还是舒缓的?(生齐答:舒缓的。
)语调应该是深沉的,节奏应该是舒缓的!(板书“语调深沉节奏:舒缓”)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这首诗,我想提几个问题请大家思考。
【问题一】这首诗共有四个小节,大家觉得它们之间的顺序能傍改变吗?生:不可以!师:请说说理由。
生1:这首诗好像是按照从小到大,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师:你怎么知道是按时间来写的?生:每小节的开头,都有一个时间的标志。
“小时候” “长大” “后来啊”“而现在”等标志明显。
师:还有没有理由?生2:我觉得是按照把“乡愁”比喻的事物由小到大排列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师:作比的事物是由小到大,她发现这个特点,好像也是存在的。
看看还有什么顺序?生3:我觉得感情方面它是层层递进的。
师:它是怎么层层递进的?生.先是对母亲的想念,那个时候母亲还在人世;然后是对新娘的爱恋。
后来是对母亲离去的悲痛,我觉得这段也为后面作了铺垫,借用这段来抒发感情,因为大陆也是他的母亲。
从这个角度看,是无法改变顺序的。
师:她发现了这样一个感情发展的顺序特点。
大家同不同意?生:同意!师:我顺便介绍一下余光中。
他是大陆人,祖籍福建。
21岁离开大陆到台湾,台湾大学毕业又到美国进修,回来之后,先后在台湾大学和香港大学当教授,从60年代开始写了很多怀乡诗,这首诗是70年代写成的,据他说,写这首诗酝酿的时间很长,真正写的时候只用了20分钟。
原来,第一小节,写他小时候,读寄宿小学,不能每天回家,想念母亲,母子之思;后来结婚了,到美国进修,当时大概航空不发达来回坐船,借助船票回家探亲,夫妻之恋;后来母亲去世了,生死之别;最后,是关怀祖国的统一,是对祖国的情感,感情的升华,从个人的情感升华到对祖国统一的关切,对祖国的眷恋。
这一点,他也说过:我后来慢慢意识到。
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以及文化内容的整个祖国的眷恋。
师:同学们的水平很高,回答问题很好!【问题二】第四节中“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觉得“浅浅的”用得不好,我想改为“深深的”,好吗?师:请看,我这样一改就强调了台湾跟大陆隔离的状况,大雾赞不赞成?赞成我的举手(一个也没有):不赞成的举手(哟,100%)那你们说说理由,要说服我!生1:因为“浅浅”的海峡,比喻可以逾越的一种希望,作者的希望是有一天台湾可以回归嘛!师:回归?生:台湾回归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师:特别地纠正一下,“回归祖国怀抱”说法不妥。
香港、澳门被外国人占领了,后来回归到祖国的怀抱。
台湾曾经被日本人占领,抗战胜利后,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现在还是中国人在掌权呢,不是外围人,台湾与大陆是“统一”同题,不是“回归”祖国怀抱的问题。
明白吗?这句话说得不妥当。
但是,她表达的意思很好,觉得用“浅浅的”,祖国统一就有希望。
生2:我觉得这是一种反衬方法,前面“小小的” “窄窄的” “矮矮的”都是反衬,“浅浅的”反衬出那一代人对回旧祖国的乡愁的深度。
师:用“小小的” “窄窄的” “矮矮的” “浅浅的”反衬作者乡愁之浓、之深。
还有没有? 你们开始说服我了。
确是“浅浅的”好像更好,不仅是跟前面的用词取得一致。
还说明台湾、大陆本来就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现在的分裂完全是人为的原因造成的。
大陆和台湾一定要统一,一定会统一。
【问题三】我总觉得这首诗表达的意思较为含糊,诗人内心的思想没有明确地表达出来,我改写一下,大家评一评怎样:小时候,乡愁是对母亲的思念,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对爱人的恋挂。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对亲人的哀悼,我在坟墓外头,母亲在坟墓里头而现在。
乡愁是对祖国统一的渴望,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师:怎么样? 洪老师改得怎么样?众生:不怎么样。
师:我觉得还挺不错的。
那你们说说怎么“不怎样”?(指后排学生)来,那个同学。
生l:改过以后,感觉返首诗显得很浅显,不像原来那么有韵味,很难得到感情上的共鸣。
师•我觉得我改得不浅显,还没有说服我。
还有谁说说?生2:我觉得原诗表达得更为婉转,让读者更能体会作者深深思念的感情。
改写后,虽然也有感情。
但是少了那种耐人寻味的东西。
生3:余光中用四种事物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洪老师直接说出对乡愁的思念,这样不耐人寻味,意思太直接了。
如果用比喻的方法,更能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那种思念的情感。
师:现在差不多能说服我了。
他说采光中借用了四个事物,耐人寻味,老师直接说出来了,反而不耐人寻味。
生4:我说的和他们说的差不多。
因为诗本身就是一种韵昧,用直白的手法写出来就不叫诗了。
而且用比喻的手法,会更深刻。
师:诗歌这种文学作品,是越含蓄、越形象越好,直白就不是诗了,这是诗歌的特点。
是的,我的改句太直白了。
刚才那个男同学说得挺好,原诗借助了四个具体的事物,来寄托作者的乡愁。
显得特别的形象,特别含蓄婉转、耐人寻味,这确实说服我了。
【问题四】还有一个问题:每一段第二句都有一个“是”,把所有的“是”全改为“像”,“乡愁像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像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像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像一湾浅浅的海峡”行不行?为什么?生1:老师上课前说过,作者写这首诗是酝酿了很长时间写的,如果改为“像”就感觉作者好像对这种情感不是特别深刻。
可实际上,作者是被这种情感困扰了很久的,所以我认为用“是”更好一点。
师:这个没有说服我。
“是”就深刻,改个“像”就好像不深刻,这个好像没有道理。
谁再说?生2:我觉得改为“像”给人置身事外的感觉,用“是”就是把所有的感情都寄托在“邮票上“船票上”坟墓上”和“海峡上”。
师:也没有说服我,可能这个问题有点难。
大家想想,有时“是”是可以改为“像”的:“我是一只小鸟”和“我像一只小鸟”是相通的。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跟“邮票”有相似关系吗?有没有?有哪些地方相像,是不是个比喻呢? 这里不是比喻,其实是个省略句。
应为“小时候,乡愁是寄托在一张小小的邮票上的”,这里不能改,不是暗喻。
注意这一点,大家要朗读好,作者的感情发展是有层次的,要读出这种层次来。
请刚才这个女同学来读。
(女生读)师:不错,基础很好,但是还没有突出出来。
特别是第三小节。
(师范读第三节,并且解说作者很悲伤。
师反复吟咏第三节的“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然后让学生自己读全诗,要求放声读,各自读自己的,不要齐读。
)师:再读几遍,背诵下来,我要检查。
师:会背了,请举手!(两女生分别背诵)师:不仅背得准确。
而且朗诵得很好。
下课。
(浙江宁波万里国际学校中学吴明琴整理) 【洪老师说课】今天的课,我称之为“语感教学课”。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对一种话语系统的敏锐感觉。
它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语言的能力。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领域存在着一种怪现象:我们经常把语文课教变了昧儿,或者教成了历史课.或者教成了政治课,或者教成了科普课,唯独不是语文课,我们都热心去种别人的田,却荒了自己的地。
这个问题到今天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语感教学的主要手段是实施语感训练,语感训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感实践,二是语感分析。
语感实践,就是指导学生感受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
也就是要让学生多读、多听、多背、多说、多写成套的语言,这是语感形成的基础。
但是,仅有语感实践是不够的,为了使学生由无意识的自发状态提高到有意识的自觉状态,个材料等等。
语感教学还要注意把握四个“结合”:语感训练与思想教育结合,与思维训练结合,与审美陶冶结合,与语言知识传授结合。
我今天的课就是按照这一意图进行的。
首先我的课堂重视读,不但要反复读,而且还要背。
在此基础上,对语言进行琢磨。
这就是语感分析。
“四个结合”也有体现.不搞架空分析,不是大讲一通时代背景,不是大讲一通祖国统一,但学生还是感受到了余光中那种热爱祖国、希望祖国尽早统一这样一种情感、思想。
课堂上我提出的几个问题,除了第一个问题的“时间顺序”比较容易.其他都不容易,需要动动脑筋,这就是与思维训练的结合。
此外,对诗歌的欣赏,读出美感来就是一种审美:至于语文知识传授,我今天也传授了一点——在本诗中“是”不能改为“像”,“是”在这里不是暗喻。
语感教学要运用多种方法.我们主要运用四种。
A.美读感染法。
“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教学法.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领。
不能把思想情感读出来。
不能把美感读出来,这样的语文教学,能说成功吗?B.比较揣摩法。
就是“加一加、减一减、调一调、联一联、换一换、改一改”。
采用这些办法对文本的标点、字词、句子、段落进行“加、减、调、联、换、改”,设置一个参照物,让学生在比较中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进而培养语感。
今天采用了这个方法。
C.语境创设法。
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特定的言语情境。
让学生设身处地,以特定的身份“参与”言语活动,从动态语言中获得语感。
D.切己体验法。
在学习课文语言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去体察语言的意蕴、情感和韵味。
以培养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