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散文研究

合集下载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篇一:先秦两汉散文专题】先秦两汉散文专题教案第一章先秦散文发展历程教学目的:使学生从总体上对先秦文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形成轮廓。

重点:文学的起源,先秦文学的形态;难点: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战国策选注》原北京师范学院牛洪恩、邱少华、孙悦春选注,天津古籍出版社,为较好之普及本。

二、先秦散文兴盛的原因1、经济的发展,都市的繁荣,社会制度的变迁,兼并战争的频繁,促进了散文的兴盛。

2、“士”阶层的形成,文化学术散布到民间,“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成了散文的发展。

3、诗歌篇章短小,不能反映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于是散文起而代之。

4、竹简和书的发明,书写工具的进步,有利于散文的发展。

《尚书》作为我国第一部兼有记叙和论说的散文集,体现了初步的艺术技巧,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它“虽非为作文设,而千万世文章,从是出焉”(李耆卿《文章精义》)。

其文学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在春秋时期严酷的现实斗争中,不仅神权衰落,君权也大受冲击。

“民”的力量得到充分显示,地位大大提高。

一些比较明智的政治家逐渐认识到了“民”在取得和维护政权中的举足轻重作用。

在《左传》的记述中,对此有较为真实而深刻的反映。

如邾文公就认为“利于民”比“利于君”更重要,并说:“苟利于民,孤之利也。

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

”(文公十三年)又如师旷论卫人出其君乃是君之过,他说:“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

若困民之主,匮神乏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弗去何为?……天之爱民甚矣。

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从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襄公十四年)这样的清醒认识,分明是认真总结了历史经验并吸取现实斗争的深刻教训。

其次,《左传》非常强调重视民心的向背。

春秋时期激烈的斗争现实和无数血的教训,使当时一些具有明见达识的政治家、思想家悟出了得民则兴、失民则亡这一真理。

《左传》通过大量史实的记叙,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证明。

据《左传》所记,民心的向背不仅是统治者个人成败的决定因素,而且直接关系着战争的胜负和国家的兴亡。

古代先秦两汉散文

古代先秦两汉散文

古代先秦两汉散文读散文是一种高层次的享受,读散文能获取很多的营养和乐趣。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古代先秦两汉散文,供大家欣赏。

古代先秦两汉散文:论贵粟疏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

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脂;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择也。

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

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亡饥寒之患。

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

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

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

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一、1.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2.《道德经》《道经》《德经》 3.《国语》4.表本纪书列传诸侯王以及辅汉有功之臣的事迹 5.32 刘向《孙卿书》《孙卿子》杨倞 6.晁错贾谊二、1.解释《春秋》的三部书,即《公羊传》、《谷梁传》和《左传》,其中《左传》的影响最大。

2.出自《墨子·非命上》,是墨家提出用作为立言的依据,三表即“有本之者,有言之者,有用之者”,又称作三法,墨子把它作为判断言论是非的标准。

三表法标志着古代论证方法的进步。

3.西汉中期淮南王刘安召集门客编定的一本杂家著作,也称《淮南鸿烈》内容方面吸取了老、庄、荀、韩诸家的思想,并在不同程度上对他们的思想进行了改造,即重视说理,又运用形象思淮使文章具有很浓郁的文学色彩。

成为西汉中后期论说文的代表作。

4.是西汉前期贾谊政论文的代表作,其主旨就是通过总法秦朝来灭的覆辙,巩固了自己的统治,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史论文章,奠定了史论文借古论今,以史为鉴的写作传达统。

5.是孔门弟子和后学编篡而成的,大约成于战国初年,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散文集。

是语录体散文。

三、1.①—《新书》②—《烈女书》③—《法言》④—《越绝书》⑤—《潜夫论》2.①—《战国策》②—《孟子》③—《韩非子》④—《庄子》⑤—《吕氏春秋》四、1.译文:苏秦回到家里,妻子见到他,依然织布不理睬,嫂子不为他做饭,父母也为与他说话。

于是他连夜清检书籍,得到一部姜太公的《阴符经》,立即伏案诵读,反复研习,揣摩,深入领会。

有时读书读得昏昏欲睡,他就取过经铁锥,照着自己的大腿刺去,以至血流到脚跟,他说:“哪有游说君主却不能得到金玉锦缎、获得卿捆的尊贵地位的呢?”出自:《战国策·秦策—苏秦将连横》2.译:限制人民使人民安居而不迁到别处去,不能凭借封疆的地界;巩固国防不能单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单靠武器的锐利。

得道者会得到很多人的帮助,失道者就很少有人帮助,很少有人帮助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他,凭借天下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背叛的,所以君子或者不打仗,打起来就一定胜利。

秦汉散文

秦汉散文

刘安
(明·张路 《淮南 王求仙 图卷》 局部)
❖《淮南子》21篇,十几万字。原 称《淮南鸿烈》,“鸿”是广大之 意,“烈”是光明之意。作者自认 为此书包含广大光明的道理,可处 于诸子百家之上,为汉代治国法典, 实际是以道家思想为主而杂以孔、 墨、申(不害)、韩之说,是汉初黄 老思想的继续。东汉高诱说此书: “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 静,出入经道。”
❖ 后二十余年(前221),秦一统天下,秦 王政为始皇帝,以斯为卿、丞相,力主 废分封、立郡县,焚《诗》《书》、同 文书,明法定律。秦始皇三十七年(前 210),出巡会稽,少子胡亥、李斯、赵 高等从,行至沙丘病卒。赵高说斯伪作 遗诏立胡亥,是为秦二世。二世信用赵 高,诛戮公子大臣,荒淫无道。斯贪恋 禄位,阿谀取容,然卒为赵高所陷,以 谋逆罪下狱,诬服。二年(前208),腰 斩斯于咸阳,夷三族,年约七十左右。
❖其中《陈政事疏》、《过秦论》 最为著名,被鲁迅称为“西汉 宏文”(《汉文学史纲要》)。
《陈政事疏》:
❖ 贾谊的政治见解,比较集中地反映在 《陈政事疏》中。
❖ 关于这篇文章的写作缘起,《汉书·贾 谊传》说:文帝时,“匈奴强,侵边。 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侯王僭(音见) 拟,地过古制,淮南、济北王皆为逆 诛。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 ”
❖《吕氏春秋》的出现,标志 着先秦诸子文化的结束和秦 朝大一统文化的到来。
《吕氏春秋》的艺术特点:
1.出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完全统 一。但是,其中有些文章精练 短小,文风平实畅达,用事说 理颇为生动,堪称优秀的文学 散文。
2.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
据初步统计,全书中的寓言 故事共有二百多则。这些寓 言大都化用中国古代的神话、 传说、故事而来,还有些是 作者自己的创造,在中国寓 言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先秦两汉散文

先秦两汉散文

先秦两汉散文绪论郁达夫,散文本是东渐的产品。

一、“散文”一词最早见于(晋)木华《海赋》:若乃云锦散文于沙汭之际,绫罗被光于螺蚌之节。

散文:文采。

错综会丽的色彩。

二、“散文”一词作为文体名称出现最早在南宋中后期。

吕本中:近代诏书,或用散文,或用四六。

周必大:四六特拘对耳,其立意措词贵,浑融有味,与四六同。

金王若虚:欧公散文自为一代之祖,而所不足者精洁峻分健耳。

三、“散文”这一概念古今含义不同。

古:与韵文,骈文相区别的文章。

四、先秦两汉散文中的散文词的含义:指与韵文、骈文相区别的散体文章,是广义的散文。

一切无韵、单行散句、不拘对偶、声律之文。

包括政令之文、哲理之文、史传之文、学术之文、文艺之文、以及应用文、辞赋等等。

第一章散文的萌芽和发展一、甲骨卜辞殷商占卜的纪录二、钢器铭文庙号,制作者,三、《易经》卦爻辞易,周易。

商周之际是旧筮辞的选编。

占筮的记录。

周:朝代名。

易:本义蝘蜓(蜥蜴、守宫),一种虫子。

引伸义为变易或占筮书的通称。

64卦,小畜:舆说辐,夫妻反目(9卦,九三爻)。

舆:车说:脱辐:类似于轮胎钢丝。

大畜:九二:舆说輹。

解,九三:四获三狐,得黄矢(铜箭头)。

贞吉。

大壮,九三:小人用力,君子用罔。

贞厉。

羝羊触藩,羸其角讼·九二:不克讼。

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

困·六三:困于石,据于蒺藜。

入于其宫,不见其妻。

凶。

说理类:谦,亨。

君子有终。

坤·初六:履霜,坚冰至。

四、春秋——鲁国的编年史1.记史系统从鲁陷公元所——鲁哀公十四年,一共记载了200多年历史,16000名字,记242年历史。

首次形成了完整的记史系统。

2.语言特点(1)极其简单(2)微言大义春秋中的语言特点,陷微的语言中包含着深远的意思。

作者认为恰当的词对所寄寓的事的褒或贬。

天王使宰喧来归惠公仲子之春秋笔法、皮里春秋有一字褒贬。

五、尚书《尚书》是我国第一部散文集。

1.释名:上也,上代以来之书。

2.上断于尧,下迄于秦,是一尧典——秦誓58篇第二章殷商、西周散文盘庚上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率吁众慼,出矢言曰:“我王来,既爰宅于兹,重我民,无尽刘。

先秦两汉散文 笔记

先秦两汉散文 笔记

第一章先秦散文概说第一节我国散文的起源1、散文的概念与韵文相对(不押韵即散文),出现较晚概念:山谷诗骚妙天下,而散文颇觉琐碎局促——宋《鹤林玉露》2、散文的产生从文字记事开始(比诗歌出现晚,诗歌在文字产生前已经以口头流传的形式存在)文字产生前,两种记事方式A结绳记事B刻划符号记事甲骨文甲骨占卜:序辞、命辞、占辞、验辞钟鼎彝器周易(接近规范的散文)卦:卦画、标题、卦辞、爻辞内容:1、表现行旅生活2、反映战争3、反映尖锐社会矛盾4、反映原始风俗第二节先秦散文的特点中国古代散文总体的特征1、强调实用2、浓郁的政治色彩(实用是为政治服务,与官方紧密联系,大部分散文都是官方文书)3、散文的理论稳定少变(文以载道、证道、喻道、明道)先秦散文的特点1、主要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历史散文的产生,源于史官传统诸子散文的产生则与周王朝统治权衰落、士阶层兴起有密切关系2、文史哲不分3、我国古代各种文体文章滥觞第三节先秦散文的发展阶段一、殷商西周先秦散文的形式阶段甲骨卜辞、殷周的铜器铭文《周易》中的《卦辞》、《爻辞》和《尚书》中的《商书》、《周书》主要是占卜语录和王公言辞政令的记录篇幅短小、文采不多,大都佶屈聱牙,艰涩难懂二、春秋战国之际,历史散文空前繁荣,臻于成熟,诸子散文崭露头角历史散文:《春秋》、《国语》、《左传》诸子散文:《老子》、《论语》、《孙子兵法》诸子散文以语录体为主,文字简练、篇幅短小,富有哲理性,但论述未充分展开三、战国中期,唱主角的是诸子散文以《孟子》、《墨子》、《庄子》为代表,从语录体逐步发展为对话论辩体,专题论文四、战国后期历史散文:《战国策》、《晏子春秋》诸子散文:《荀子》和《韩非子》,代表先秦论说文的最高水平第二章先秦历史散文第一节《尚书》、《春秋》一、《尚书》1、《尚书》的成书与真伪问题现存最早的上古历史文献集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关于《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今文尚书》——晁错《古文尚书》——孔安国2、《尚书》在散文发展史上的地位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尚书》的文体:典、谟、训、诰、誓、命最早的议论文:《无逸》、《秦誓》最早的叙事文:《顾命》、《尧典》《尚书》文章特点语言特点:文字古奥、佶屈聱牙风格:质直古朴二、《春秋》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现存《春秋》乃鲁国编年史,相传为孔子所撰,以鲁国十二国君为序,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逐年记载这242年间鲁国的历史。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 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 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 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 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 避患者何不为也?
文风方面
鲁迅评价:汪洋辟阖,
仪态万方,
《论语》言简意赅 晚《周墨诸子》子讲莫究能逻辑先也。
《孟子》言辞雄辩 《庄子》想象奇特
《荀子》论证缜密 《韩非子》犀利峻峭
汉代散文
政论文 :贾谊 史传文 :司马迁、班固 汉赋 :司马相如 、班固、张衡等 《史记》作者司马迁创造的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在汉以 后一直是历代王朝正史所沿用的体制。 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魏晋南北朝散文
特征: ①在内容上抒情色彩越来越浓,表达社会政治见解和抒发个人感慨往往密 切结合。(写山水景物的散文、抒情小赋) ②在形式上骈偶化倾向逐渐明显,更加讲求遣词造句的艺术技巧,体裁愈益 多样化。(骈文)
代表作家: 魏 曹氏父子 魏晋 阮籍、嵇康 东晋 王羲之、Fra bibliotek渊明 南朝 鲍照
三峡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汉赋
赋的特点:体物写志,注重铺陈,词藻华美,色彩绚丽。 在发展中它吸收了楚辞的某些特点──华丽的辞藻,夸
张的手法,因而丰富了自己的体制。正由于赋体的发展与楚 辞有着密切关系,所以汉代往往把辞赋连称。
赋作为一种文体,早在战国时代后期便已经产生了。最 早写作赋体作品的是战国后期的荀子。宋玉也有赋体作品, 如《登徒子好色赋》等。

先秦到两汉散文发展历程

先秦到两汉散文发展历程

先秦到两汉的散文发展脉络史从殷商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由萌芽而至成熟。

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甲骨卜辞和因伤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

而先秦的散文主要是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其中包括有《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在这当中,又可以把它们分成三类:一是作为文献结集的《尚书》以诰命体形式出现;二是按年代记史的《春秋》、《左传》,以编年体形式出现,;三是分诸侯国记史的《国语》、《战国策》,以国别体形式出现。

这些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始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甲骨卜辞是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有的还包括日后凶吉应验情况刻在加固之卜兆旁。

这些卜辞所记的内容包括祭祀、农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方面,反映了殷商时期社会生活的状况。

如:“㞢于王吴□二犬”(郭沫若在《卜辞通纂》)记载了王吴他受到殷人的侑祭(㞢祭)。

同样,商周的铜器铭文反映了我国最早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

如:“丁巳,王省夔京,王易小臣俞夔贝,惟王来征夷方,唯王十祀有五,肜日。

”(《殷文存》)开头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然后叙事。

到了周代,不仅有了记事文字,还出现了与《尚书》诰命类似的记言文字。

如:“隹(惟)王元年六月既朢乙亥,王才(在)周穆王大(太)[室],王若曰:曶,令女(命汝更)乃且(祖)考(司)卜事,易女(锡汝)赤巿(韨)、□,用事。

王才(在),丼吊易(邢叔锡)曶赤金,曶受休[命]于王。

曶用丝(兹)金乍(作朕)文孝白(考宄伯)牛鼎,曶(其)万[年]用祀,子子孙孙(其)永宝。

”(《曶鼎》)当中就讲周懿王或孝王的元年六月的乙亥日,周王在穆王大室册命作器者—曶,命令他继承祖考的职司掌管周王朝的卜事,即铭文所谓的“更(赓)乃且(祖)考司卜事”,并且赏赐了作器者。

邢侯后人在宗周为王臣者井叔还赏赐作器者以赤金(铜)一钧(30斤)。

作器者感到荣耀,遂以赤金作鼎以为纪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古绝唱之《史记》
论文摘要:
作为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史记》无论是在其创作目的、内容、艺术手法(人物形象的刻画)还是所体现的文学思想,都可谓之“无人可及”,与《汉书》的比较更彰显出他的千古绝唱。

他以独特的魅力弘扬人文精神,为后世作家树立起一面光辉的形象;其创作艺术也为后世散文家竞相模仿。

关键词:纪传体人物刻画悲剧性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先生对《史记》的高度赞扬。

袁著《史记·文学之研究》①甚至称:他简直可以与英国的莎士比亚互相伯仲。

的确,作为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史记》也是我国纪传文学的开端,标志着中国古代史传文学发展已经达到高峰。

全书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

虽然这种体例各有区别,但他们确是相互配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中十二本纪是纲领,统摄上自皇帝,下至汉武帝时代三千年的兴衰沿革。

十表、八书作为十二本纪的补充,与其共同形成纵横交错的叙事网络。

三十世家围绕十二本纪展开,如果说本纪是北斗,那么世家就是环绕北斗的二十八宿。

至于七十列传,则是历史天宇上北斗,二
十八宿以外的群星。

《史记》的五种体例相互补充而形成的结构框架勾连天人,贯通古今,在设计上颇具匠心,同时也使他的叙事范围广泛,展示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十二本纪按帝王世代顺序记叙各朝兴衰始终,十表排列帝王侯国间大事,八书是有关经济、文化、历法等方面的专门论述。

《史记》这部纪传体通史巨著,在体例上冲破了以往历史散文的局限,能够把更多的内容纳入其中,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总体风貌。

司马迁的文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夫子自道和“发奋读书”说中。

白寿彝《史记新论》②写于1964年,辨析了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内涵。

他认为“究天人之际”指的是司马迁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司马迁把对自然现象的研究和阴阳五行的迷信说法加以区别,通过对人事的分析,说明天道不可信,用宗教的历史揭露宗教迷信的虚妄,司马迁的天人思想既有进步意义,也有他的局限性。

“通古今之变”重要表现在编纂古今关系、略古祥今,眉门分明的处理,对历史事件,人物评价的历史发展的观点,对当代政治危机与社会危机的揭露,以及对学术发展变换的记载上。

“成一家之言”则表现在综合古今典型及其他资料创造出一部通史、综合古今学术辨析源流得失、综合已有的实体创立新的史书题裁等方面。

通过对这三点的细致分析,深入探讨了司马迁的思想内涵。

《史记》的对于人物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

其人物形象各具姿态,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

同为战国策士,苏秦主要是一位发奋者的
形象,而张仪身上更多的却是狡诈权谋。

张良、陈平同是刘邦的重要谋士,但在司马迁的笔下,张良令人高深莫测,带有几分神异,而陈平这位智囊却更有人情味。

《史记》的同类人物形象之间尚有如此明显的区别,不同类型人物之间的反差就更大了。

更可赞的是司马迁在表现人物时,既能充分注意到他们的家庭出身、文化教养,社会经历等各方面的因素,给以恰如其分的表现,展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而且对形成人物个性特征的原因也有或明或暗的显示,有时一开始就为人物性格的发展做了铺垫。

陈平年轻时勤而好学,所以始终有读书人的气质,见识高远,在皇帝面前对答如流;樊哙发迹前以屠狗为生,成为将军以后仍有莽撞豪爽之气,对刘邦项羽也敢直言直语,大声大气。

司马迁的人生遭遇是不幸的,他的命运是悲剧性的,《史记》也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形象,使全书具有浓厚的悲剧气氛。

项羽这位英雄人物,他爱人礼士却又嫉妒贤能。

他是残暴的,焚烧咸阳,坑杀俘虏;他又是仁爱的,鸿门宴有恻隐之心,不杀刘邦,还时常虑念百姓疾苦。

他有时与部下同甘共苦,分衣推食,有时又非常吝啬,兼有风云气和儿女情。

然而这样一位旷世英雄最终却自刎乌江,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历史悲剧,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性格悲剧。

司马迁的人生遭遇是不幸的,他的命运是悲剧性的,他为众多悲剧人物立传,寄予自己深切的同情。

他赞扬弃小人、雪大耻;他笔下的蔡泽、彭越等人,都是在逆境中成功。

无数的苦难都带有悲剧性,当然也暗含了司马迁的人生感慨。

《史记》、《汉书》同为历史经典作品所载事实又有重合部分,因此自汉代起,就有关于班马异同的讨论。

白寿彝《司马迁与班固》③分十个专题研究两汉历史和史学的发展,运用丰富的史料指出,《史记》“重视人心向背,不是在为统治者献治安策,而是重视人民群众的爱憎,表达对人民群众处境的同情和义愤,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与丑态”具有异端思想,有人民的成分。

《汉书》则“用正宗的观点挤掉了《史记》的进步精髓而加以改写”,以封建性代替人民性,有维护西汉统治的正统思想。

因此,无论是在题材的创作上还是历史的见识上,班固都不能与司马迁并提。

韩兆琦的《史记通论》④中《史记与汉书》一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了史汉的异同高下。

他认为《汉书》继承发展了《史记》的成就,包括:《汉书》的体例比《史记》更为严整更为统一了;《汉书》记载汉代的典章制度更为详细具体了;《汉书》多收经世之文;《汉书》补充了许多重要事实;班固拨正了司马迁的一些偏颇之见,突出了他要表达的某些思想。

与此同时,指出:《史记》有较强烈的反天道、反迷信思想,而《汉书》相对迂腐。

《汉书》来源于《史记》,但从此开始转入正轨,更自觉的形成中国后代的正史,于是,《史记》自然地成为文学历史两个支派共同的祖先了。

总之,《史记》无愧为汉代散文最杰出的代表,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注:①【中央大学半月刊第一卷第13期1930年5月】
②【求实出版社1981年版】
③【《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63年版第4期】
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参考文献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先秦两汉散文研究》本卷主编费正刚
北京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本卷主编聂石憔李炳海高等教育出版社《两汉散文的历史地位》汪耀明《复旦大学学报》
先秦两汉散文研究
结课论文:千古绝唱之《史记》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姓名:孟晓旦
班级:1005班
学号:10110301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