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知识要点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一、毒理学基础概述毒理学是研究毒物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以及毒物的性质、特点和作用机制的学科。
毒物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内,如口服、吸入、注射等,对生物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了解毒物的性质和作用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毒物中毒具有重要意义。
二、毒物的分类根据毒物的性质和来源,毒物可以分为化学毒物、生物毒素和放射性物质等不同种类。
化学毒物又可分为有机毒物和无机毒物,不同种类的毒物具有不同的毒性效应和作用机制。
三、毒物的作用机制毒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后,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发挥毒性效应。
常见的作用机制包括对细胞膜的破坏、对DNA的损害、对细胞色素系统的影响等。
了解毒物的作用机制有助于预防和治疗毒物中毒。
四、毒物的代谢和排泄毒物在生物体内会经历代谢和排泄过程,其中代谢过程主要发生在肝脏,排泄则主要通过肾脏和肠道完成。
毒物代谢和排泄的过程可以影响毒物在体内的浓度和持续时间,从而影响毒性效应的发生和程度。
五、毒物的检测和分析毒物的检测和分析是毒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色谱法、质谱法、免疫学方法等。
通过对毒物的检测和分析可以了解毒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和代谢规律,为毒物中毒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六、毒物中毒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毒物中毒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常见的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头痛、昏迷等。
针对不同种类毒物中毒的临床表现,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抗毒素治疗、洗胃、血透等,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并避免不良后果。
七、毒物的环境和健康风险毒物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是一个全面而复杂的问题,毒物污染会影响空气、水体和土壤的质量,导致生态系统受损,危害人类健康。
了解毒物对环境和健康的风险有助于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八、毒物的法律和政策为了保护公众的健康和维护社会的秩序,各国都出台了相关的毒物管理法律和政策。
这些法律和政策规定了毒物的管理和使用标准,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罚。
毒理学基础

第二章1.外源化学物: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2.毒性:是指化学物引1起有害作用的固有的能力。
3.毒物:在一定的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4.靶器官:毒物被吸收后随血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但起发挥毒作用的部位则只限于一个或几个组织器官,毒物直接发挥作用的器宫称为靶器官。
5.生物学标志: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的测定指标。
6. 暴露生物学标志: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可提供有关化学物质暴露的信息。
7.效应生物学标志:指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
8.易感生物学标志: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反映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性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9.量反应:此类效应的观察结果为计量资料,有强度和性质的差别,可用某种测量的数值表示。
用于表示化学物质在个体中引起的毒效应强度的变化10.质反应:计数资料、没有强度差别,不能以具体数值表示,只能以“+,-:有、无”表示。
如:死、不死。
用于表示化学物引起的某种毒效应产生的个体在群体中的发生比例11.剂量-效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变化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效应)强度改变之间的关系。
12.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变化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高低之间的关系。
13.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全部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14.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其低一档的剂量即不再引起动物死亡。
15.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化学物质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
最新整理卫生毒理学考试重点知识讲解

卫生毒理学考试重点第一部分毒理学原理第一章绪论1、毒理学:现代毒理学以发展为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学科。
2、毒物:指较低的剂量进入机体后能引起疾病或危及生命的物质。
3、所有的物质都是毒物,不存在任何非毒物质,剂量决定了一种物质是毒物还是药物。
4、二巯基丙醇(BAL)可用于治疗砷化物中毒,硝酸盐和硫代硫酸盐可用于治疗氰化物中毒,解磷定(2—PAM)可用于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
5、安全系数(SF):6、毒理学替代法(又称3R法):即优化(refinement)试验方法和技术,减少(reduction)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取代(replacement)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
7、根据化学物的结构、理化特性和某些生物学活性,即SAR,则可初步预测其潜在的危害性或致癌性。
8、人类基因组计划(HGP)是生命科学史上第一个大科学工程。
9、系统生物学是在分子水平上整体研究生物系统(细胞、组织、器官和整体)的一门学科。
10、系统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和应激因子对生物系统的干扰作用,检测分子表达和毒理学参数的变化,反复整合各种数据和资料以描述生物体更能的一门学科。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1、毒性:指化学物引起毒害作用的固有能力。
毒效应:指化学物对机体健康引起的有害作用。
二者是有区别的:毒性是化学物固有的生物学性质,我们不能改变化学物的毒性,而毒效应是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就可能影响毒效应。
2、中毒:生物体收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途径: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注射器等。
特点:各种更能障碍,应激能力下降,维持集体稳态能力下降,对环境中其他有害因素敏感性增高等。
3、任何一种化学物只要达到一定剂量,在一定条件下都有可能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
化学物的毒效应总是与一定的剂量联系在一起的的。
剂量是决定化学物毒性的根本指标4、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过程,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生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毒理学重点整理知识点

绪论(课件)1.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的区别1.1.概念不同。
食品安全是种概念,食品卫生也是属概念。
1.2.范围不同。
食品安全包括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的安全。
食品卫生通常并不包含种植养殖环节的安全。
1.3.侧重点不同食品安全是结果安全和过程安全的完整统一。
食品卫生虽然也包含上述两项内容,但更侧重于过程安全。
2.什么是毒理学?2.1.传统定义: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2.2.现代定义:研究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危险度评价和危险度管理的综合学科。
3.常用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3.1.从方法学来分3.1.1.微观方法利用生物化学、细胞病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从细胞水平甚至分子水平观察到多方面毒性作用现象,其中包括一些极微小的毒作用表现。
3.1.2.宏观方法研究人的整体以至于人的群体与毒物相互作用的关系。
3.2.根据采用方法的不同3.2.1.体内试验实验对象采用哺乳动物检测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躲在整体进行。
3.2.2.体外实验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或细胞器进行研究。
多用于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急性毒性作用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
4.毒理学有哪几个研究领域?4.1.主要领域4.1.1.描述毒理学4.1.2.机制毒理学4.1.3.管理毒理学4.2.其他领域4.2.1.法医毒理学4.2.2.临床毒理学4.2.3.环境毒理学4.2.4.生态毒理学4.3.毒理学分支4.3.1.靶器官毒理学4.3.1.1.肺(呼吸系统)毒理学4.3.1.2.血液(造血系统)毒理学4.3.1.3.免疫系统毒理学4.3.1.4.生殖和内分泌系统毒理学4.3.1.5.神经系统与行为毒理学4.3.1.6.肝与胃肠道毒理学4.3.1.7.肾毒理学4.3.1.8.皮肤毒理学、眼毒理学……4.3.2.以机制研究为基础的毒理学4.3.2.1.分子毒理学4.3.2.2.细胞毒理学4.3.2.3.遗传毒理学4.3.2.4.生化毒理学4.3.2.5.受体毒理学……4.3.3.根据研究对象和科学领域的不同4.3.3.1.药物毒理学4.3.3.2.食品毒理学4.3.3.3.临床毒理学4.3.3.4.分析/法医毒理学4.3.3.5.环境毒理学4.3.3.6.职业毒理学……4.3.4.按照毒物性质的不同4.3.4.1.农药毒理学4.3.4.2.金属毒理学4.3.4.3.有机溶剂毒理学4.3.4.4.放射毒理学……5.什么是食品毒理学?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的安全性的科学。
卫生毒理学重点笔记

一外源化学物的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例。
3.剂量-效应和剂量-反应关系剂量-效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个体或群体中发生的量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化学物的剂量越大, 所引起的量反应强度应该越大, 或出现的质反应发生率应该越高。
这俩关系被视为受试物与机体损伤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的重要证据。
4.剂量-效应和剂量-反应关系曲线以表示效应强度的计量单位或表示反应的百分率或比值为纵坐标、以剂量为横坐标绘制散点图。
(1)直线(2)抛物线(3)S形对称非对称(4)U形剂量-效应和剂量-反应关系的比较曲线量反应质反应应用个体群体基础毒理与分子生物作用统计学理论中段斜率机制相似的斜率相等易感性分布斜率位置个体易感群体性中位易感性(5)低剂量兴奋效应一些有毒物质, 在高剂量时产生有害效应, 而在低剂量时却具有某些兴奋效应, 一些非营养性的有毒物质, 在高剂量时产生有害效应, 而在低剂量时却具有某些兴奋效应, 也会使剂量-反应关系曲线呈U形、倒U形、J形等。
(二)剂量-反应关系研究的意义①确认该效应是化学物的毒性反应②剂量-反应的信息可确定平均(中位数)反应③剂量-反应曲线的斜率提示危害程度和有效剂量范围④剂量-反应曲线左侧的形状可能表示人群中存在一定比例的极易感的亚人群。
⑤以特定的终点反应的平均值和范围可对不同化学物进行定量比较, 特别是如果在类似条件下收集的信息。
⑥从剂量-反应数据可能得到未观察到效应水平(NOEL)或未观察到有害效应水平(NOAEL), 也可得到基准剂量。
这些参数可用于安全性评价和危险评定。
【例题】下列哪项不属于卫生毒理学研究任务A.对外源化学物进行毒理学评价和危险评定B.研究机体中毒机制C.保护高危险人群D.为制定有关安全限值提供科学依据E.研究预防和治疗化学物中毒的措施[答疑编号700846010201]【正确答案】C【例题】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引起损害作用的固有的能力是A.毒效应谱B.毒素C.毒物D.毒性E.中毒[答疑编号700846010202]【正确答案】D【例题】毒效应谱包括A.负荷增加B.亚临床变化C.死亡D.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E.以上都是[答疑编号700846010203]【正确答案】E【例题】以下关于靶器官叙述不正确的是A.是化学物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B.毒效应的强弱主要取决于毒物在靶的浓度C.甲基汞的靶器官是脑组织D.靶器官中毒物的浓度一定最高E.骨骼不是铅的靶器官[答疑编号700846010204]【正确答案】D【例题】以下不是毒理学研究方法的是A.数理统计法B.整体实验法C.体外实验法D.人体观察法E.流行病学研究[答疑编号700846010205]【正确答案】A【例题】气溶胶包括A.气体、蒸汽、烟B.蒸汽、烟、雾C.雾、烟、尘D.气体、雾、尘E.雾、烟、蒸汽[答疑编号700846010206]【正确答案】C【例题】吸收入血的外源化学物的量为A.暴露剂量B.潜在剂量C.应用剂量D.内剂量E.靶剂量[答疑编号700846010207]【正确答案】D【例题】关于剂量-反应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A.确认化学物毒性B.可确定平均反应, 给出易感性范围C.对不同化学物进行定量比较D.确定基准剂量, 为危险度评价收集资料E.确定何种暴露途径危害更显著[答疑编号700846010208]【正确答案】E四、时间-反应关系在毒理学中, 时间-反应关系涉及多个方面, 如在某一固定剂量时, 毒效应发生的时间过程, 或对于相同的效应,时间与剂量的关系。
毒理学知识

现代——20世纪以后,工业大发展,化学药品增多了,人工毒药纷纷出现。根据情报分析,下毒用的最多的是外用药,清洁剂和其他家用产品,其次是杀虫剂、生物碱,最少的下毒是煤气和浓烟。过去人们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使用者身上,而忽视了毒药的解毒。因此解毒的技巧并不高超,只留下了一些迷信。例如认为牛奶是万能解药,其实牛奶只具有稀释作用而已。盐水被认为是急救药,但是用盐水解毒是很危险的,因为其只能起到一定的稀释作用,而注入过量的氯化钠会导致心脏病,对虚弱者更危险(挂盐水者下次要小心了)。但是任何解毒药都必须小心使用,否则会比毒药更危险,甚至会成为杀人阴谋的一部分。世界上并不存在万能的解毒药,使用解毒药只有取决于毒药的类型、用量、用法及时间等等。也就是说,解毒的唯一途径就是静观症状发生,再施以相应的疗法。
了解毒物吸收途径的特点及影响毒物吸收的因素,对解释中毒发生与否,发作时间快慢,致死量的问题及推断毒物进入人体的时间,判断中毒性质等都有密切关系。
(二)毒物的分布
毒物吸收后,一般在血液中停留的时间有限,迅速通过毛细血管壁进人组织。因为毒物分子的化学特性以及细胞膜结构的不同,细胞膜渗透性的大小和细胞代谢的差异,使毒物在体内的分布也不均匀。按毒物进人各组织的类型,大体有下列五种分布规律:①能溶解于体液的物质,则在体内均匀地分布,如钠、钾、氟、氯、溴等。②主要贮留于肝或其他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如砷、锑等。③与骨具有亲和性的物质,如铅、钙、钡等。④对某一种器官具有特殊亲和性,如碘对甲状腺,汞对肾脏等。⑤脂溶性物质与脂肪组织乳糜微粒的亲和性,如滴滴涕蓄积于体脂肪。这五种分布类型之间彼此有交叉,一种毒物对某一器官有特殊的亲和作用,但同时也分布到其他器官。如汞离子主要分布于肾、肝、肠;砷离子主要分布于骨、肝、肾、皮肤、毛发、指甲。其他如吗啡以结合的形式在胆针中含量最高,氯丙臻()在脑组织中浓度较高,肺、脾中次之。
毒理学基础各章知识点及简答题

毒理学基础各章知识点及简答题名词解释绪论1、毒理学(toxicology):毒理学的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2、现代毒理学:它已发展为所有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学科。
3、替代法(alternatives):又称“3R”法,即优化试验方法和技术,减少受试动物数量和痛苦,取代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
一.毒理学基本概念1、易感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应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2、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3、生物学标志(biomarker):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合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易感性标志。
4、暴露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xposure):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暴露于外源化学物的信息。
5、效应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ffect):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包括反映早期的生物效应、结构和(或)功能改变、及疾病的三类标志物,提示与不同靶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有关联的对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
6、阈值(threshold):为一种物质使机体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时效应将发生。
7、致死剂量或浓度:指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外源化学物引起受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通常按照引起动物不同死亡率所需剂量来表示。
8、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 effictive dose)/ 靶剂量(target dose):是指送达剂量中到达毒作用部位的部分。
毒理学基础知识和毒理测试方法

毒理学基础知识和毒理测试方法毒理学是一门研究毒物对生命体产生的不良影响的学问。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化学品、农药、医药等化合物与人类接触的机会增多,因此毒理学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介绍毒理学的基础知识和毒理测试方法。
一、毒理学基础知识1. 暴露:人体接触或暴露于毒物的情况称为毒物暴露。
暴露形式包括吸入、口服、皮肤吸收等。
2. 剂量:一段时间内,通过暴露途径获得的毒物总量称为毒物剂量。
毒物剂量通常使用毫克/公斤体重来表示。
3. 毒物种类:毒物种类繁多,包括有机物、无机物、放射性物质等。
常见的毒物还包括气体、液体、固体等。
4. 毒理效应:毒物导致的不良生理或生化效应称为毒理效应。
毒理效应包括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等。
5. 器官毒性:毒物直接或间接影响器官的正常功能,引起病理变化和生理效应的能力称为器官毒性。
6. 毒性机制:毒物毒性效应的具体机制可能随毒物种类和剂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常见的毒性机制包括氧化应激、细胞凋亡、信号通路异常等。
二、毒理测试方法1. 急性毒性测试:急性毒性测试是评估物质急性毒性的基本方法之一。
通常将试验物质与实验动物进行短期接触,以评估给定剂量的物质对实验动物的急性毒性。
常见的急性毒性测试方法包括口服、吸入或注射等。
2. 亚急性毒性测试:亚急性毒性试验是对物质进行较长时间的毒性评估的方法。
在亚急性毒性试验期间,动物必须暴露于每天重复的毒性剂量。
这种试验持续几周或几个月。
3. 慢性毒性测试:慢性毒性试验是评估物质慢性毒性的基本方法之一。
慢性毒性测试的方式与亚急性毒性测试相似,但是它持续的时间更长,可以达到一个半年或一年。
4. 基因毒性测试:基因毒性测试是评估物质是否具有致突变性、致畸效应的基本方法之一。
基因毒性测试可用于评估物质对DNA和染色体的影响。
5. 生殖和发育毒性测试:生殖和发育毒性测试用于评估物质对生育和发育的影响。
生殖毒性测试可用于评估物质对精子或卵子数量、质量和睾酮分泌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名解:毒理学(toxicology)、毒物、毒性、毒效应、LD50、LD100、LOA EL、NOAEL、毒效应普、生物学标志(biomarker)、剂量-量反应关系、剂量-质反应关系、急性毒作用带(Zac)、慢性毒作用带(Zch)
简答:
1、化学物对机体有选择性毒性的原因;P 15
2、简述毒理学研究领域;P1
3、简述卫生毒理学的研究方法;P4
4、剂量—反应的曲线类型有哪些;P13
5、毒理学中主要的毒性参数有哪些P16
第二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
名解:生物转运(biotransportation)、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蓄积(accumulation)、消除半减期、代谢灭活、代谢活化、终毒物、首过效应(first-pass effect)
简答:1、列举Ⅱ相反应;P35
2、简述外源化学物吸收入机体的主要途径;P24
3、简述生物转化第一相反应的反应类型;P32
4、氧化反应的主要酶系是什么P32
第三章外源化学物毒作用影响因素及机制
名解:血/气分配系数、脂水分配系数、联合作用、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
简答:1、简述影响毒作用的主要因素;P42
2、简述化学毒物产生毒性的可能途径;P53
3、简述联合作用的类型P50
第四章毒理学试验基础
名解: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品系(strain)
简答:1、毒理学毒性评价试验的基本目的;P61
2、人体观察必须遵循的伦理学原则;P60
3、实验动物物种选择的基本原则; P62
4、毒理学试验设计应遵守哪些基本原则;P65
5、简述试验染毒的途径P67
第五章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名解: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蓄积作用、慢性毒性、亚慢性毒性简答:1、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P74
2、短期重复剂量、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P83
3、简述急性毒性试验设计要素;P75
4、简述亚慢性和慢性毒作用的试验设计:P84
5、一般毒性作用包括哪几种类型P74
6、LD50的意义P78
第六章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名解:Ames test、碱基置换、移码突变、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
简答:1、简述遗传学损伤的类型及突变的不良后果;P90、P95
2、简述基因突变的类型;P91
3、简述染色体畸变的类型;P91
4、遗传毒理学试验的主要遗传学终点有哪些; P100
5、简述Ames试验、微核试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的基本原理P101 第七章外源化学物的致癌作用
名解:原癌基因(proto- oncogene)、癌基因(oncogene)、抑癌基因(a nti- oncogene)、直接致癌物、间接致癌物、终致癌物
简答:1、如何评价一种化学物质是否为致癌物;P117
2、致癌物的检测方法有哪些;P118大标题
3、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的设计P120
第八章外源化学物的生殖与发育毒性作用
名解:生殖毒性(reproductive toxicity)、发育毒性(developmental toxicity)、致畸作用(teratogenesis)
简答:1、三段生殖毒性试验包括哪些;P129
2、简述母体毒性与发育毒性的关系;P136
第九章管理毒理学
名解:安全性、危险度
简答:1、安全性评价程序的四阶段试验;P148
2、危险度评定的步骤有哪些;P158
3、分别简述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和危险度评定的意义P148、P158
第十三章卫生毒理学
名解:卫生毒理学(hygienical toxicology)、职业有害因素(occupati onal hazard)、自净作用(self-purification)、生物活化作用、生物富集作用(bioconcentration)、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环境毒理学
简答:1、苯对造血功能影响的可能机制;P234
2、简述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危害P237
第十四章神经行为毒理学
名解:神经毒理学、行为毒理学
简答:1、简述神经毒作用特点;P255
2、神经毒作用机制;P257大标题
3、神经毒性的研究方法与评价P259大标题
问答题:
1、生物学标志可分为哪几类?每一类有什么用途;P11
2、遗传毒理学成套观察项目中试验入选的原则;P100
3、致突变与致癌、致畸的联系与区别;P107(思考题,自己归纳)
4、化学致癌物的多阶段过程及其特点;P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