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项令》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强项令》教学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强项令》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3)了解课文背景,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会欣赏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勇敢、坚韧、有毅力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以及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3. 人物形象的分析,情节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2. 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以及作者的表达意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概括故事情节。
4. 讲解分析: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翻译文言文。
5. 课堂练习:让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
2. 根据课堂学习,运用文言文写作一个小故事。
3. 分析课文中的一个人物形象,写一篇短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朗读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检验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4. 写作练习:通过分析学生的写作内容,了解他们对课文人物形象和情节的理解,以及运用文言文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课堂教学的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互动、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以便在下一节课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11课《强项令》教案

第11课《强项令》教案教学目标积累文言常用实词,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义。
教学重点了解塑造人物形象过程中应用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学习用人物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
范晔(398—445),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人。
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曾任尚书吏部郎、宣城太守,后迁左卫将军、太子詹事,掌管禁旅,参与机要。
后因事被杀。
《宋书》本传称他:“博涉经史,善为,能隶书,晓音律。
”任宣城太守时,曾博采魏晋以来各家关于东汉史实的著作,删繁补略,撰成《后汉书》纪传八十卷,成为我国史学名著。
二、人物介绍。
董宣是东汉一个执法严格的官员,被刘秀赏赐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强项令”,意思是脖子刚强、不肯低头的县令。
他为官正直廉洁,秉公执法,不畏权势,不仅赢得了汉光武帝刘秀的信任,敢于大胆任用他,而且也受到当时人们的称颂。
他的事迹被写进了《后汉书·酷吏列传》,流传至今。
三、教师范读、正音。
晔()圉()匿()骖乘()叩()叱()箠()楹()敕()桴()臧()四、课文解析。
1.课文主要记叙了几个故事来表现人物?又是怎样记叙故事的呢?请你找出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
2.在这个故事中,汉光武帝对董宣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他的变化?3.董宣未经审判,“格杀”湖阳公主家奴,你对此有什么看法?4.董宣为什么被称作“强项令”?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5.课文在塑造董宣这个人物形象时,主要用了什么手法?6.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采用过这样写法(侧面烘托)的篇章?请举例说明。
五、课堂小结。
课文通过介绍董宣执法的故事,赞扬了他刚正不阿、执法严明、清廉的优秀品质,侧面反映出刘秀知过能改、爱才的特点。
以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为主塑造人物形象,课文语言精练、详略有致。
作者在记叙故事过程中客观地交代故事,不加以议论。
六、课堂练习。
1.准确理解下列重点句子。
(1)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七年级下册语文《强项令》教学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强项令》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背诵《强项令》全文。
2. 能够分析并欣赏本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 能够理解并运用本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加强记忆和理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原文2.2 生字词解释2.3 句子翻译2.4 课文分析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1. 背诵《强项令》全文。
2. 理解并运用本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3.2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文言文表达方式。
2.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课堂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简介《强项令》的作者及背景。
4.2 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合作探讨,解决生字词和句子翻译问题。
4.3 课堂讲解1.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 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4 课堂练习1. 学生进行朗读、默写练习。
2.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4.5 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分享收获。
第五章:课后作业1. 背诵《强项令》全文。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深入阅读课文,做一篇读后感。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评价1. 教师通过课堂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6.2 课后作业评价1. 检查学生背诵课文的情况。
2. 评估学生课后练习题的完成质量。
6.3 学生互评1. 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
2. 鼓励学生提出建设性意见,促进共同进步。
第七章:教学策略7.1 激发学习兴趣1. 运用生动的语言、图片等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七年级下册语文《强项令》教学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强项令》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强项令》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能够理解并分析故事情节,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介绍《强项令》的作者刘义庆及作品背景。
分析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主题。
解读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人物性格特点。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强项令》的故事情节与主题理解。
重点字词的的含义和用法。
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
2.2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对人物性格的深入分析和批判性思考。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作者背景、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
案例分析法:分析重点字词的例句,进行深入解读。
3.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并理解课文。
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新课,介绍《强项令》的作者和背景(5分钟)。
第二步: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15分钟)。
第三步:分析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10分钟)。
第四步: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人物性格特点(10分钟)。
4.2 时间安排每节课45分钟,共需5节课完成本章内容。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讨论、提问的情况。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练习题正确率:学生对重点字词和人物性格的掌握程度。
5.2 反馈与调整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6.1 教学拓展介绍刘义庆的其他作品,让学生了解其文学风格。
引导学生思考《强项令》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6.2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编写类似的短篇小说。
七年级下册语文《强项令》教学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强项令》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强项令》。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对话和情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通过课文的背诵和默写,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3)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强项令》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子理解和翻译。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
3. 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强项令》的文本。
2. 相关的参考资料和讲解工具。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强项令》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学习和理解。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合作,分析课文中的对话和情景。
(2)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探究学习(1)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思考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进行交流和讨论。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进行课文的背诵和默写。
(2)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情景和人物形象,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七年级下册语文《强项令》教学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强项令》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强项令》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提高自己的语文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抓取关键词、句子来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坚持正义的精神品质。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强项令》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3. 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 深入剖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3. 将课文中的知识点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 运用提问、讨论、分析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思考。
3. 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强项令》的作者和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讲解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5.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实际写作练习。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
语文版七下《强项令》教案6篇

《强项令》教案1作者: 加入日期:06-04-10东方实验中学:曹荣华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熟读课文,掌握重点词汇,疏通文意,揣摩人物性格,学习运用正、侧面结合及运用语言、动作塑造人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质疑、交流及演评故事等,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培养公正、廉洁及知错善改的良好品质,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二、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
2、人物形象及其刻画手法。
三、学习难点:1、古今“法”及“执法”的不同。
2、编、演、评的到位程度。
四、学习准备:1、收集古今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廉洁奉公的清官事迹。
2、了解现行法律的原则及执法程序。
五、教学过程:(一)互动释疑(疏通文意):1、活动目的:在生生互动中,解决读音、重点词句的理解,培养自主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的习惯。
2、活动方法:小组内充分利用本组力量和工具书,解决读音、节奏,熟读课文小组内相互质疑,尽力解决重点词汇(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和句子翻译班内交流及考问师生复述故事,感知人物形象。
3、活动时间:在教师导入并初读课文后进行,约用20分钟完成(第一节课中)。
(二)演评短剧(深入理解)1、活动目的: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及塑造手法,了解古今在“法”和“执法”上的不同,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合作创新意识,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2、活动方法:分两大组,各大组分三个小组分别编排古今《强项令》短剧大组内试演评比选优大组内修缮并编排课内展演评论(语言、动作、表情、剧情是否合乎人物形象和时代背景)3、活动时间:第一节课布置,课外指导编排,第二节课中演评,课中约用30分钟。
六、效果测评(第一次活动)1、读准音:强项范晔陈留圉人数主之失臧亡匿死2、释词汇:①一词多义:得以被因行为而之②古今异义:谢妻子特征强项是亡3、译句子:①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②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1.强项令》word教案 (5)

三、教师范读、正音。
晔()圉()匿()骖乘()
叩()叱()箠()楹()
敕()桴()臧()
三、解疑归类。
这篇课文讲述了汉光武帝统治时期,洛阳令董宣秉公执法,面对湖阳公主的包庇行为,光武帝的强权统治,势不低头,获得了人们的美誉,也改变了光武帝的看法,死后得到厚葬。
这堂课我们还要掌握《后汉书》和范晔的相关常识。
2、范晔:(398—445年),字蔚宗,南朝宋史学家。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因为“ 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原计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汉书》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刘昭从司马彪的 《续汉书》中抽出来补进去的。
一名学生到黑板前整理:
生字——
范晔(yè )
陈留圉人(yû)
以头 击楹(yíng)
枹鼓不鸣(fú)
臧亡匿死(cáng)
因敕(chì)
艾绶(shòu)
骖(cān)乘(shèng)
通假字——
臧,通“藏”,窝藏。
三名学生总结 。
5分钟。
5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
四、查疑落实。
1、听写生字。
2、熟读第一段,背诵。
1、完成听写。
2、教师提示每句的第一个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竞赛的方式完成。
落实本堂课教学重点。
10分钟。
强项 令
范晔
一、文学常识
二、生字
三、通假字
教学后记:
激趣,明确教学重点。
3分钟。
交流收集的资料,培养信息整合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项令》教案
Teaching plan of strong points order
《强项令》教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目标解析
知识与能力
1、熟练朗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含义,疏通文意。
2、了解董宣人物性格,学习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公正、廉洁的品质,并帮助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重点
1、理解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2、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学习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
难点
理解古代“法”与“执法”和现在的“法”与“执法”不同。
教学突破点
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采取合作讨论等形式疏通文意,把握人物形象;同时可通过新旧知识相融合,学习写作方法;古今社会生活相联系,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包拯》一文通过哪几件事表现了包拯这一人物,我们对他曾做过怎样
的评价。
积极发言。
(发言应尽可能全面)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这样一篇传记,看看他与包拯有哪些相似之处,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何异同。
领悟学习本文时要与前一篇课文从内容与写法两个角度做对比。
二、指导初读
1、请先自读一遍课文。
自读课文,结合注释,查阅工具书,标注生词读音。
2.请互相讨论自读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也可请教教师。
小组互读,纠正读音,质疑问难。
3.小组讨论,共同翻译课文。
小组合作,翻译课文,集中疑难,质疑,解疑。
三、验收效果
1、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掌握下列字音:晔、圉、骖乘、敕、绶
(2)解释加点生字词。
a.后特征为洛阳令。
b.臣不须……。
c.将何以理天下乎?
d.使宣叩头谢主,……。
e.赐钱三十万。
……
f.由是搏击豪强,……
2、请同学们结合注释了解课文大意,思考问题:课文主要
记叙了几个故事来表现人物?与《包拯》一文有何不同?
不要求学生翻译课文,说出故事大意即可。
与前文对比也不
要求细致周到,说出:本文是重点记叙一件事,来突出董宣的
精神。
前文通过几件事来表现人物。
3、那么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找出事情的
起因、发展、高潮、结局。
遇到疑难,可相互讨论。
学生用原文回答也可,自己概括回答也可。
(参考如下:起因:湖阳公主的家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发展:董宣找准机会,“格杀”家奴。
高潮:公主告状,董宣痛陈杀奴
的理由;光武帝命董宣向公主谢罪,董宣宁死不从。
结局:光武
帝明白个中道理,重赏董宣。
4、同学们在解决字词的基础上,复述全文。
找一、二名同学复述课文。
可在原文基础上有所发挥。
四、指导朗读读
对课文情节有所了解,对课文的词语也基本掌握了,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要求:字音要读准,句读要分明,语调要抑扬。
自由朗读、自由讨论。
五、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以读为主,通过合作疏通文意,了解了这篇文章的主要情节,
初步感受到了董宣的那种凛然正气,愿他的这种精神能体现在我们的身上,留在我
们的心中。
六、作业布置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加点的词语。
(1)大言数主之失
(2)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
(3)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4)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
2.口头翻译下列句子。
(1)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
(2)宣悉以班诸吏。
3、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练习。
师旷劝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日:“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日:“何不秉烛乎?”平公
日:“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日:“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日:“善哉!”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问于师旷
(2)安敢戏君乎
(3)如日出之阳
(4)臣闻之
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他为什么有这样的
担心?
4.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这样理解?
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指导复述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董宣执法》,哪位同学再来复述一遍这个故事?
(强调细节)可请一位同学复述全篇,也可让四位同学分别复述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
结局。
二、诱思导学
1、在这个故事中,汉光武帝对董宣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他的变化?
(此题使学生通过对刘秀的前后态度的对比分析,理解秉公执法的意义)
变化:刘秀一开始听了公主的告状,怪罪于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但后来却不杀他,而奖励钱三十万。
对这个问题的第2问,学生可能会从这几方面回答:
(1)从中看出光武帝是一个识别人才,知锗就改的明君。
(2)光武帝明白了个中道理,明白了董宣痛陈严格执法对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3)……
2、董宣为什么要“大言数主之失”?
因为公主管教不严,纵奴行凶。
3、董宣未经审判,“格杀”湖阳公主家奴,你对此有什么
看法?
理解现代的“法”与“执法”与古代的“法”及“执法”不同,从而树立现代法制观念。
(董宣秉公执法,他知道如审判湖阳公主家奴,必遭公主阻挠,或许就杀不了家奴,这们做,体现了董宣的当机立断,
果敢英明。
)
4、为什么被称作“强项令”?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此题旨在
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分
析人物形象,从而体会董的不畏贵,秉公执法的精神)
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
手据地,终不肯俯。
三、合作讨论
同学们都看过小说或电视剧《红楼梦》,其中有一个“葫芦
僧判断葫芦案的故事。
如果把“贾雨村”换作“董宣”,请你设
想他会怎么做?
深入理解人物性格特点,从人物性格特点上去推断“他会怎
么做”,切莫可无根据地求新求异。
四、探究写法
1、汉光武帝为什么说“董宣廉洁,死乃知之”,这对表现
董宣的品质有何作用?
因为刘秀发现,董宣死后,是用布做的被子盖尸体,只有妻
子和儿子在相对哭泣,只有大麦几斗,破车一辆,家境非常贫困,
由此可知,董宣生前非常廉洁。
“刘秀的这番话更加从侧面烘托出董宣的廉洁。
2、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采用过这样(侧面烘托)的写法?请举例说明。
如: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通过写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对生活的感受等,来侧面反映老师对自己的影响,写老师的可爱和可敬。
又如,《口技》中通过观众韵反映来侧面体现口技人的技艺高超。
举例体会侧面描写的写法和作用。
五、指导写作
1、提出创作要求:写一个小片断,运用侧面描写来介绍一个人,能够准确体现这个
人的特征。
2、鼓励学生朗读作品。
六、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对董宣这
个人物的形象进行了分析,体会到了他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精神,也学习了正面、
侧面相呼应的描写方法。
同学们都畅所欲言,发表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望大家今后
继续积极动脑、动口、动笔,主动学习,学会求知。
七、作业布置
请针对《董宣执法》这篇文章,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历史人物传记,文中通过记叙“董宣执法”的故事和董宣去世后家中
贫困景况,从正、侧面体现了董宣不畏权贵、秉公执{去_、廉:洁的高贵品质√课文虽不
长,但主次协调,正面、侧面呼应,行文活泼,富于变化。
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分
析人物形象及写作特点。
同时,可和已学过的课文《包拯》、《口技》等比较学习。
’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