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表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根据抗菌药物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不良反应、当地经济状况、药品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进行分级管理。
(一)分级原则
1.非限制使用: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2.限制使用: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相比较,这类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某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药物使用。
3.特殊使用: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
(二)分级管理
1.“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须由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医嘱)。
2.“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须经抗感染或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认定的专家会诊同意后,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医师开具处方(医嘱)。
3.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应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感染部位、严重程度、致病菌种类以及细菌耐药情况、患者病理生理特点、药物价格等因素加以综合分析考虑,参照“各类细菌性感
染的治疗原则”,一般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应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选用应从严控制。
4.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并做好相关病历记录。
医院抗菌药物分级和使用管理制度

医院抗菌药物分级和使用管理制度一、引言医院抗菌药物的分级和使用管理制度是为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抗菌药物,并减少抗菌药物滥用所导致的细菌耐药性而制定的管理制度。
本文档旨在详细介绍医院抗菌药物分级和使用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以确保医院内的抗菌药物使用符合规范和标准。
二、抗菌药物的分类为了更好地管理抗菌药物的使用,医院将抗菌药物划分为不同的级别,根据药物的临床应用价值、用药指征、副作用等因素进行分类。
具体的抗菌药物分类如下:2.1 1级抗菌药物1级抗菌药物是医学界公认的安全性较高、副作用较小的抗菌药物。
这些药物广泛用于常见病、多发病和简单感染等情况。
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临床需要合理选用1级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2.2 2级抗菌药物2级抗菌药物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需要谨慎使用。
这类药物适用于病原体对1级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情况,或患者病情明显加重、临床症状严重的情况。
医生在使用2级抗菌药物时需权衡治疗效果和潜在风险。
2.3 3级抗菌药物3级抗菌药物是高毒性的抗菌药物,需要在严格的医生监督下使用。
这些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致命性感染和严重的细菌感染,包括一些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
医生必须明确患者的感染情况,并在严格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下合理使用3级抗菌药物。
2.4 4级抗菌药物4级抗菌药物是高度危险的抗菌药物,一般仅在特殊情况下使用。
这类药物具有很高的毒性和副作用,使用时需慎重,并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
医院内对4级抗菌药物的使用必须进行严格的审批,并建立相关档案,用于责任追究和监督管理。
三、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为了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医院制定了以下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3.1 抗菌药物使用审批制度医院建立了抗菌药物使用审批制度,要求医生在使用2级及以上抗菌药物时必须提前向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委员会提交书面的使用申请。
委员会将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测结果来评估使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并作出审批决定。
3.2 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医院制定了抗菌药物使用指南,明确了各级抗菌药物的适应症、用药剂量、疗程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表

卫校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药品分类山细菌、霉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物质。
自1943年以来,青霉素应用于临床,现抗生素的种类已达儿千种。
在临床上常用的亦有儿白种。
其主要是从微生物的培养液中提取的或者用合成、半合成方法制造。
其分类有以下儿种:(-)B-内酰胺类:青毒素类和独菌素类的分子结构中含有卜内酰胺环。
近年来乂有较大发展,如硫酶素类(thienamycins)、单内酰环类(monobactams), B-内酰悔抑制剂(p-lactamadeinhibitors)>甲氧青霉素类(methoxypeniciuins)等。
(二)範基糖貳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霭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阿斯霉素等。
(三)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金霭素及强力霉素等。
(四)氯霉素类:包括氯霉素、甲砚霉素等。
(五)大环内脂类:临床常用的有红霉素、白霉素、无味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阿奇霉素。
(六)作用于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万古霉素、杆菌肽等。
(七)作用于G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霉素、卷霉素、环丝氨酸、利福平等。
(A)抗真菌抗生素:如灰黃霉素。
(九)抗肿瘤抗生素:如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阿覆素等。
(十)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如环抱霉素。
链壽素是从链霉菌(灰色链丝菌)培养液中提取出来的一种抗生素。
链霉素的硫酸盐是口色或微黄色的粉末或结晶,易溶于水,比较稳定,对某些杆菌,特别是结核杆菌,具有显著的抑菌乃至杀菌作用。
链霉素主要用于治疗结核病、鼠疫、1了丨1咳、细菌性痢疾和泌尿道感染等。
金霉素也叫做“氯四环素〃,是从金霉菌(金色链丝菌)培养液中提取出的一种抗生素。
金霉素的盐酸盐是金黃色的结晶,味苦,能洛于水中。
金霉素主要用于治疗对青霉素产生了抗药性的细菌性感染,以及斑疹伤寒、异型肺炎、沙眼、阿米巴痢疾等疾病。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表(抗生素)分类一线抗菌药物二线抗菌药物三级抗菌药物青霉素类青霉素、青霉素V钾、苯唑西林、氯唑西林、氨苄青霉素、卞星青霉素、呋布西林、阿莫西林、美洛西林、奈夫西林美罗培南头孢菌素类头孢氨苄、头孢替安、头孢羟氨苄、头孢西丁、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克洛、头孢呋辛、头孢匹胺、头孢硫脒头孢丙烯、头孢曲松、头孢克肟、头孢米诺、头孢他啶、头孢地尼、头孢拉氧、头孢替唑、头孢美唑、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孟多头孢匹罗、头孢吡肟、头孢唑南其他B-内酰胺类酶抑制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阿莫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派拉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他唑巴坦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氨基糖苷类丁胺卡那、庆大霉素、阿米卡星、链霉素奈替米星、妥布霉素、依替米星、大观霉素、异帕米星酰胺类氯霉素糖肽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琥乙红霉素、吉他霉素、乙酰吉他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四环素四环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磺胺类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喹诺酮类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氟罗沙星、依诺沙星、洛美沙星、加替沙星、司帕沙星、莫西沙星帕珠沙星呋喃类呋喃妥因、呋喃唑酮抗真菌药制霉菌素、克霉唑、联苯苄唑、特比奈酚、酮康唑、氟胞嘧啶氟康唑、咪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硝咪唑类甲硝唑、苯酰甲硝奥硝唑唑、替硝唑青医附院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规定为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有效控制感染,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性,达到安全、有效、经济地应用抗菌药物的目的,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一、抗菌药物分级原则(一)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二)限制使用抗菌药物: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相比较,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药物使用的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1.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
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
(1)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2)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者价格相对较高的抗菌药物;(3)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抗菌药物:①具有明显或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②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③疗效、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的抗菌药物;④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2. 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参照《湖南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制定。
3. 预防感染、治疗轻度或局部感染应首选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敏感时,方可选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严格控制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使用。
4. 医院应对医生和药师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的培训。
医生经考核合格后获得抗菌药物处方权,药师经考核合格后获得抗菌药物调剂资格。
5. 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生,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授予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生,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授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6. 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严格掌握用药指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相应处方权的医生开具处方。
门诊医生不得开具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
7.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人员由具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经验的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微生物检验科、药学部门等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生、药师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抗菌药物专业临床药师担任。
8. 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医生可以越级使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下称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发〔2009〕38号)精神,建立健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
结合医院实际,特制定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一、分级原则(一)“非限制使用”药物(即首选药物、一线用药):疗效好,副作用小,价格低廉的抗菌药物。
(二)“限制使用”药物(即次选药物、二线用药):疗效好但价格昂贵或毒副作用大的药物。
(三)“特殊使用药物”(即三线用药):疗效好,价格昂贵,针对特殊耐药菌或新上市抗菌药其疗效或安全性等临床资料尚少,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性的药物,使用应有严格的指征或确凿依据。
二、使用原则与方法(一)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根据指导原则和卫办医发〔2009〕38号文件要求制定了“XX县中医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见附表1)。
(二)医生权限分配(见附表2)1、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师均可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开具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2、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或经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审核并签名后方可开具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3、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须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认定的人员会诊并签字同意后,再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
(三)预防感染、治疗轻度或者局部感染应当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者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敏感时,可以选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并严格控制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使用。
(四)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人员由具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经验的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和临床药师担任。
紧急情况下,医师可以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处方量应当限于1 天用量,关于越级使用“特殊使用级”类别抗菌药物的情况(详见附表3)。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和分级明细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和分级明细1. 简介本文档旨在介绍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和分级明细,以帮助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制度。
2. 分级管理的目的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旨在确保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性的发展和传播。
通过对抗菌药物进行分级管理,可以更好地引导医生和患者的用药行为,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3. 分级明细3.1 一级抗菌药物一级抗菌药物是指对多种细菌具有良好疗效且耐药性相对较低的药物。
一级抗菌药物通常用于治疗常见的细菌感染,且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广泛。
3.2 二级抗菌药物二级抗菌药物是指对某些细菌具有一定疗效但耐药性较高的药物。
二级抗菌药物的使用需要谨慎,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临床判断和选择。
3.3 三级抗菌药物三级抗菌药物是指对少数细菌具有疗效但耐药性非常高的药物。
三级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严格的适应症和使用指导,且通常作为最后的治疗选择。
3.4 限制级抗菌药物限制级抗菌药物是指对特定细菌或特定感染适用的药物,但因其耐药性和副作用较大,仅在特定情况下使用。
限制级抗菌药物的使用需遵守严格的监管规定。
3.5 非抗菌药物非抗菌药物指的是不具有直接杀菌或抑菌作用的药物,如抗病毒药物、抗真菌药物等。
非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使用需根据具体病情和病原体类型进行合理选择。
4. 使用原则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遵守以下原则:- 合理使用:根据感染类型、临床特征和药物效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 个体化用药:根据患者的情况和药物的作用机制进行个体化用药,尽量减少耐药性和副作用的发生。
- 监测评估:定期监测细菌耐药性和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的效果和安全性。
5. 结论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和分级明细是指导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重要依据。
我们应积极推广该制度,提高大众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共同抵制耐药性的发展和传播。
该文档以简明的方式介绍了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和分级明细,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制度。
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有关下发《XXXX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既授予医师对应抗菌药物处方权限旳告知为深入提高对患者旳细菌性感染旳抗菌治疗水平,增进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素,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济,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措施》(卫生部2023年第84号令)规定,结合《安徽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以及我院实际,特制定《XXXX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一、分级原则(一)“非限制使用”药物(即首选药物、一线用药):疗效好,副作用小,价格低廉旳抗菌药物,临床各级医师可根据需要选用。
(二)“限制使用”药物(即次选药物、二线用药):疗效好但价格昂贵或毒副作用大旳药物,使用需阐明理由,并经主治及以上医师同意并签字方可使用。
(三)“特殊使用药物”(即三线用药):疗效好,价格昂贵,针对特殊耐药菌或新上市抗菌药其疗效或安全性等临床资料尚少,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性旳药物,使用应有严格旳指征或确凿根据,需经有关专家会诊或本科主任同意,其处方须由副主任、主任医师签名方可使用。
(四)本院使用旳“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为《安徽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该目录涵盖所有抗菌药物,新药引进时同步明确其分级管理级别。
药事管理委员会有计划地对同类或同代抗菌药物轮番使用,详细由药剂科组织实行。
二、使用原则与措施(一)总体原则:严格使用指针、坚持合理用药、分级使用、严禁滥用。
(二)详细使用措施1、一线抗菌药物所有医师均可以根据病情需要选用。
2、二线抗菌药物应根据病情需要,由主治及以上医师签名方可使用。
3、三线药物使用必须严格掌握指针,需通过有关专家讨论,由副主任、主任医师签名方可使用。
紧急状况下未经会诊同意或需越级使用旳,处方量不得超过1日用量,并做好有关病历记录,且处方次日由具有对应职称医师签名完善审批手续。
4、下列状况可直接使用二级及以上药物。
(1)重症感染患者:包括重症细菌感染,对一线药物过敏或耐药者,脏器穿孔患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细菌、霉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物质。
自1943年以来,青霉素应用于临床,现抗生素的种类已达几千种。
在临床上常用的亦有几百种。
其主要是从微生物的培养液中提取的或者用合成、半合成方法制造。
其分类有以下几种:(一)类:青霉素类和菌素类的分子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
近年来又有较大发展,如硫酶素类(thienamycins)、单内酰环类(monobactams),β-内酰(β-lactamadeinhibitors)、甲氧青霉素类(methoxypeniciuins)等。
(二):包括链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阿斯霉素等。
(三)四环素类:包括、、及等。
(四)类: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五)大环内脂类:临床常用的有红霉素、、无味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
(六)作用于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杆菌肽等。
(七)作用于G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卷霉素、环丝氨酸、利福平等。
(八)抗真菌抗生素:如灰黄霉素。
(九)抗肿瘤抗生素:如、、博莱霉素、阿霉素等。
(十)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如环孢霉素。
链霉素是从链霉菌(灰色链丝菌)培养液中提取出来的一种抗生素。
链霉素的硫酸盐是白色或微黄色的粉末或结晶,易溶于水,比较稳定,对某些杆菌,特别是结核杆菌,具有显著的抑菌乃至杀菌作用。
链霉素主要用于治疗、、、和等。
金霉素也叫做“氯四环素”,是从金霉菌(金色链丝菌)培养液中提取出的一种抗生素。
金霉素的盐酸盐是金黄色的结晶,味苦,能溶于水中。
金霉素主要用于治疗对青霉素产生了抗药性的细菌性感染,以及斑疹伤寒、异型、、阿米巴痢疾等疾病。
又叫“稻瘟散”、“布拉叶斯”,是一种从放线菌培养液中提取出来的抗生素,用于防治稻瘟病、稻胡麻斑病、水稻菌核病等。
但是,番茄、烟草、茄、桑、豆类等植物对灭瘟素较敏感,不能使用。
已知抗生素的作用部位大致有几种:(1)抑制细胞壁的形成,如青霉素,主要是抑制细胞壁中的合成。
(一种效果很好的杀真菌剂)主要作用是抑制真攻细胞壁中几丁质的合成。
(2)影响细胞膜的功能,如多粘菌至少与细胞结合,作用于脂多糖、脂蛋白,因此对革兰氏阴性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制霉菌素与真菌细胞膜中的类固醇结合,破坏细胞膜的结构。
(3)干扰蛋白质的合成,通过抑制蛋白质生物合成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抗生素较多,如卡那霉素、链霉素等。
(4)阻碍核酸的合成,主要通过抑制DNA或RNA的合成,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例如利福霉素、博莱霉素等。
抗生素杀菌作用主要有4种机制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抑制细胞壁的合成会导致细菌细胞破裂死亡,以这种方式作用的包括青霉素类和,哺乳动物的细胞没有细胞壁,不受这些药物的影响。
与细胞膜相互作用:一些抗菌素与细胞的细胞膜相互作用而影响膜的渗透性,这对细胞具有致命的作用。
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生素有和。
干扰蛋白质的合成:干扰蛋白质的合成意味着细胞存活所必需的酶不能被合成。
干扰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包括福霉素(放线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和氯霉素。
抑制核酸的转录和复制:抑制核酸的功能阻止了细胞分裂和/或所需酶的合成。
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生素包括和二氯基吖啶。
细菌对抗生素(包括抗菌药物)的抗药性主要有5种机制1.使抗生素分解或失去活性:细菌产生一种或多种水解酶或钝化酶来水解或修饰进入细菌内的抗生素使之失去生物活性。
如: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能使含β-内酰胺环的抗生素分解;细菌产生的钝化酶(磷酸转移酶、核酸转移酶、乙酰转移酶)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失去抗菌活性。
2.使抗菌药物作用的靶点发生改变:由于细菌自身发生突变或细菌产生某种酶的修饰使抗生素的作用靶点(如核酸或核蛋白)的结构发生变化,使抗菌药物无法发挥作用。
如:耐甲氧西林的是通过对青霉素的蛋白结合部位进行修饰,使细菌对药物不敏感所致。
3.细胞特性的改变:细菌细胞膜渗透性的改变或其它特性的改变使抗菌药物无法进入细胞内。
4.细菌产生药泵将进入细胞的抗生素泵出细胞:细菌产生的一种主动运输方式,将进入细胞内的药物泵出至胞外。
5.改变代谢途径:如磺胺药与对氨基苯甲苯酸(PABA),竞争二氢喋酸合成酶而产生抑菌作用。
再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多次接触磺胺药后,其自身的PABA 产量增加,可达原敏感菌产量的20~100 倍,后者与磺胺药竞争二氢喋酸合成酶,使磺胺药的作用下降甚至消失。
临床应用抗生素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一)严格掌握适应证凡属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而且除考虑抗生素的抗菌作用的针对性外,还必须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体内过程与疗效的关系。
(二)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采用抗生素除病情危重且高度怀疑为细菌感染者外,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用抗生素,因抗生素用后常使致病微生物不易检出,且使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响临床确诊,延误治疗。
(三)病毒性或估计为的疾病不用抗生素抗生素对各种病毒性感染并无疗效,对、腮腺炎、伤风、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是无害无益的。
、者90%以上由病毒所引起,因此除能肯定为细菌感染者外,一般不采用抗生素。
(四)皮肤、粘膜局部尽量避免反应应用抗生素因用后易发生过敏反应且易导致耐药菌的产生。
因此,除主要供局部用的抗生素如新霉素、杆菌肽外,其它抗生素特别是的局部应用尽量避免。
在眼粘膜及皮肤烧伤时应用抗生素要选择告辞适合的时期和合适的剂量。
(五)严格控制预防用抗生素的范围在下列情况下可采用预防治疗:1.病人,定期采用青霉素G,以消灭咽部溶血链球菌,防止风湿热复发。
2.风湿性或先天性心脏病进行手术前后用青霉素G或其它适当的抗生素,以防止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发生。
3.感染灶切除时,依治病菌的敏感性而选用适当的抗生素。
4.战伤或复合外伤后,采用青霉素G或四环素族以防止。
5.结肠手术前采用卡那霉素,新霉素等作肠道准备。
6.严重烧伤后,在植皮前应用青霉素G消灭创面的溶血性。
或按创面细菌和药敏结果采用适当的抗生素防止的发生。
7.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扩张症患者,可在冬季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限于门诊)。
8.颅脑术前1天应用抗生素,可预防感染。
(六)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在应用抗生素治疗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人体防御机制的重要性,不能过分依赖抗生素的功效而忽视了人体内在的因素,当人体免疫球蛋白的质量和数量不足、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或吞噬细胞性能与质量不足时,抗生素治疗则难以秦效。
因此,在应用抗生素的同进应尽最大努力使病人全身状况得到改善;采取各种综合措施,以提高机体低抗能力,如降低病人过高的体温;注意饮食和休息;纠正水、电解质和碱平衡失调;改善微循环;补充血容量;以及处理原发性疾病和局部病灶等。
连续使用抗生素不宜超过一周如果超量使用抗生素药物,很容易导致女性患上霉菌性阴道炎。
武警总医院妇产科王黎娜主任解释说,阴道炎的产生并不完全由于个人卫生没做好,过量服用抗生素也一样可能导致阴部炎症产生。
事实上,抗生素的副作用之一就是破坏体内细菌群落的平衡。
美国曾经有一项调查显示:使用一种强力抗生素超过一周,女性中会有近一半的人发生霉菌感染。
其实,健康女性的阴道本来就有“自洁”的能力,阴道中存在一种乳酸杆菌,可以始终保持阴道内环境呈适度酸性,这样,习惯生长在碱性环境中的霉菌,正常情况下,在这里就不能生存。
但长期使用抗生素,会使阴道中的乳酸菌受抑制,失去对霉菌的拮抗作用,扰乱阴道的自然生态平衡,改变阴道的微环境,从而使细菌病原体迅速繁殖,导致霉菌性阴道炎的发生。
目前,一些女性在药物的使用上盲目追求高档次,往往迷信进口抗生素,造成小感冒引发严重的真菌、霉菌感染。
对此,王主任提示广大女性朋友,一定要避免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药物,尤其是广谱抗生素更应少用,如果根据病情必须使用抗生素,建议连续使用不宜超过一周。
另外,一旦感染阴道炎,一定要到正规的大医院就诊,一般情况下,根据医生指导,坚持合理用药,病情很快就会好转。
[2]目前,市面上大多数妇科药品仍含有、克霉唑类抗生素,过多使用这类药品的直接后果就是使病菌产生耐药性,破坏菌群间的制约关系,导致真菌生长旺盛,有炎症的女性会使治疗周期不断延长,不断增加药品剂量,疾病得不到有效治疗。
与用药目的无关的由药物引起的机体反应称为不良反应。
其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等。
副作用属药物固有反应,正常量出现较轻微。
毒性反应指药物引起的生理机能异常和结构的病理变化,严重程度随剂量增加或疗程延长而增加。
抗生素的毒性反应临床较多见,如及时停药可缓解和恢复,但亦可造成严重后果。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神经系统毒性反应;氨基糖甙类损害第八对脑神经,引起耳鸣、眩晕、耳聋;大剂量青霉素G或半合成青霉素或引起神经肌肉阻滞,表现为呼吸抑制甚至呼吸骤停。
氯霉素、环丝氨酸引起精神病反应等。
②造血系统毒性反应;氯霉素可引起再障性贫血;氯霉素、氨苄青霉素、链霉素、新生霉素等有时可引起。
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先锋霉素Ⅳ、Ⅴ、Ⅵ可引起减少,头孢菌素类偶致红细胞或白细胞,、嗜酸性细胞增加。
③肝、肾毒性反应:妥布霉素偶可致转氨酶升高,多数头孢菌素类大剂量可致转氨酶、碱性磷酸脂酶Ⅰ和Ⅱ、多粘菌素类、氨基甙类及磺胺药可引起肾小管损害。
④胃肠道反应:口服抗生素后可引起胃部不适,如恶心、呕吐、上腹饱胀及食欲减退等。
四环素类中尤以金霉素、强力霉素、二甲四环素显著。
大环内脂类中以红霉素类最重,麦迪霉素、螺旋霉素较轻。
四环素类和利福平偶可致胃溃疡。
⑤抗生素可致菌群失调,引起维生素B族和K缺乏;也可引起二重感染,如、急性出血肠炎、念珠菌感染等。
林可霉素和氯林可霉素引起的伪膜性肠炎最多见,其次是先锋霉素Ⅳ和Ⅴ。
主要由半合成青霉素引起,以氨苄青霉素引起的机会最多。
另外,长期口服大剂量新霉素和应用卡那霉素引起肠粘膜退行性变,导致吸收不良综合症,使和长期体重不增,应预重视。
少数人用抗生素后引起及肛周糜烂,停药后症状可消失。
⑥抗生素的过敏反应一般分为、血清病型反应、药热、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变态反应性心肌损害等。
⑦抗生素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的后遗生物效应,如链毒素引起的永久性耳聋。
许多化疗药可引起"三致"作用。
利福平的致畸率为4.3%,氯霉素、灰黄霉素和某些抗肿瘤抗生素有致突变和致癌作用等。
抗生素种类繁多,一般地说,对胎儿较安全的抗生素有青霉素类,如普鲁卡因青霉素、氨苄西林等。
另外,还有林可霉素、红霉素、头孢氨苄等。
在动物实验中,尚未见这些抗生素对胎仔产生不良影响。
有时虽然发现有一些副作用,但这些副作用并未在3个月的妇女中得到证实,也没有妊娠后6个月的危险证据。
所以你可放心在这些药物中选用。
不安全的抗生素有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四环素、米诺环素、土霉素、金霉素等。
据研究,前两种对胎仔有致畸作用;后四种对人类胎儿有一定危险,故一般情况下不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