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的突围之路

合集下载

高端制造业的发展瓶颈与突破途径

高端制造业的发展瓶颈与突破途径

高端制造业的发展瓶颈与突破途径一、引言高端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然而,我国在高端制造业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瓶颈问题,如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链薄弱等。

本文将探讨这些发展瓶颈,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突破途径。

二、高端制造业的发展瓶颈1.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着依赖进口和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等问题,这限制了我们在高端制造领域取得突破式的进步。

除此之外,由于企业对投入回报周期较长持观望态度以及其他种种原因也导致了技术创新能力上的不足。

2. 人才缺口高素质人才是推动现代化生产力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核心要素之一。

尽管我国近年来加大了对教育体系和科学机构的支持力度,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存在人才缺口问题,在专门化工程师、设计师、工匠等领域的人才招聘和留用上存在困难。

3. 供应链短板高端制造业往往需要一个完善的供应链体系来支撑,而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原材料采购、物流配送以及售后服务等环节都需要有高效率的协同操作,目前我国供应链整体水平仍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三、突破途径1.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是解决技术创新能力问题的关键步骤。

政府可以提高科研经费比例,并向具备潜力和实力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同时,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优化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也是非常重要的。

2. 建立人才培养体系为了解决人才缺口问题,我们可以加强与高等院校和专业学院之间的合作关系,在教育过程中增加实践环节,并开展相应行业结构调整。

此外,政府还可以出台相关措施鼓励海归人才回流或引进优秀外籍专家。

3. 优化供应链管理完善供应链体系是打通高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国家可以建立更加高效的采购和物流配送机制,提升整个供应链流程的可视性和透明度。

同时,鼓励企业之间加强合作,形成更紧密高效的产业联盟。

4. 增强创新意识与企业文化建设创新是推动高端制造业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因素。

政府可以出台相应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研究与创新,并提供相关培训支持。

“山在城中,城在山内”不是围城

“山在城中,城在山内”不是围城
物恩 赐 古至 今 口也 为福 建承 载 了太 多的梦 想 。 从 港
大型系列活 动 “ 专家巡 讲 团一 行走进 了福 建。为期两 天的 “ 共建 中小 企业成 长工程 提 升闽企竞 争 力“ . 主 题 调研和企 业座谈研 讨等 系列 活动 让 “ 大型活 动“ 的 管 理专家和 福建 的企业 家们进行 了一 次亲 密接触 企 业 家们畅谈 企业 困惑和难 题 专家们 从实践 的 角度剖 析 和解读管 理方法 和路径 。此 次活动 围绕 “ 管理 创新 D A“ N 的主线 . 以管理 讲座 、 管理产 品及管理 服务 等形 式 为参与企 业提供 后续服 务 .推进企 业对健 康状 况的 认知和 改善需求 . 并为企 业带来切合企 业需求 的实用管
口 本 -记 者 N 赵敏
,,
刚刚踏 入 6 的榕城 已经是 一 副潮湿 闷热 的面 月 L 虽 然对于 北 方人来 说 , 样的 气候 难免 有些 不适 。 这
但福 州城 “ 山一 水 ”(城 内于 山 乌 山 屏 山 “ 三 三
理工 具 同时 “ 大型活动 的专家们也 走进 了企业 , 对 福建 的经济 生态 以及企业 生态有 了进一 步的 了解。
维普资讯
综述
“ 中国企业健康状况调查与诊断大型系列活动”专家巡讲 团福建行
中 国制 造 业 的 突 围之 路
‘ ‘ 山在城 中 ,城在 山内 不是 围城
福 建 的不 少企 业 精 明 有余 、 细 不 足 , 处 于 “ 精 还 管理 的爬 行 阶段 ’ 如果 是 “ ’ 只缘身在此 山中” 那 么这 些 , 企 业 就 得 跳 出 自己 的 “ ’ 城’ ,拥 有 高 瞻 远 瞩 的视 角
四年前 . 建 确立 “ 峡西 岸经 济 区”的战略 定 福 海

国产中间件的突围之路

国产中间件的突围之路
身 实 力 、从 国 外 品牌 的 包 围 中 突 围 呢 ?
三大短板 , 发展步履维艰
◇ 蔡 军
期增长 l.%。 82
业 界很 多 专 家 都评 论 说 , 比 相
正是 由于 受 中间件 市 场专 业 『 操 作 系统 和数 据 库 , 产 中 间件 的 生 国
发展 自主 可控 的基 础软 件 是实 强 、技 术 要 求 高 等 特 点 的 影 响 , 国 起 步 落 后 国外 中问 件 不 多 ,是最 有 现 国 家 信 息 化 发展 战 略 , 证 国 家 内 中 问件 市 场 的 发 展 一 直 为 BE 机 会 发展 起 来 的基 础 软件 。 实 , 保 A 确 无 信息 安 全 和促 进 我 国 自主软 件 发 展
( 被 O a l收 购 ) I M 所 掌 控 。 现 rc e 和 B 论 是 在 产 品还 是 在 市 场方 面 来 看 ,
的 迫 切 需 求 。 设 国家 信 启、 建 化迫 切 BEA 自上 世 纪 9 0年 代 后 期 收 购 国 产 中 间件 这 几 年 发展 势 头 不 错 。 需要 国产 化 装备 和 软 件 服务 的 有 力 We lgc 凭 借 强 大 的 资 金 、 术 但 是 我 们 也必 须 清 醒 看 到 ,中 问件 bo i后 技 支 撑 , 此 , 础 软 件 的 自主 创 新 优 势 在 全 球 市 场 推 广 中 间件 产 品 , 的市 场 环 境正 快速 发生 着变 化 。 因 基 是 非常 必 要 而 且 是 十 分 紧 迫 的 。 很快 成 为 全 球最 大 的 独立 中间 件 厂
售 额 达 到 2 .3 元 , 2 0 年 同 所 处 的 市 场 环 境 而 言 , 产 中 间件 创 新 能 力 。 国 产 中间 件 起 步 稍 晚 , 2 3亿 比 06 国

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思路与策略

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思路与策略

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思路与策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迅猛进步,传统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对于许多传统制造企业来说,如何进行转型升级,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并在更广阔的市场中立足,成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本文将在探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思路和策略,并给出实战经验。

一、思路1. 完善现有产业在传统制造业发展的初期,企业多数只注重单一的产业链,很少实施全产业链条的优化。

为了提高产业竞争力,将现有的工艺、机械、原材料等资源整合在一起,打造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进行备货设计、生产流程、内外包等优化。

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要整合各环节的现有资源,提高产品质量,延长产品寿命,减少周期和效率,从而使企业更具有竞争力。

2. 布局升级产业传统制造业要想适应市场的变化,必须要进行升级。

这不仅体现在产品的高质量、高品位,还在于企业的布局结构。

除了重新设计产品、好人才和先进技术外,云外层级产品的成本支出、新业务和新渠道的开发、以及新领域的探索,都是升级产业的必然过程。

升级产业同样是整合外部资源的过程,需要整合现有的产能和固定资产、吸纳外部资源储备、并通过创新型的合作方式和企业家精神,共同建立升级产业的支持体系。

二、策略1. 科技创新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将产业链与信息链创新结合起来,实现供应链的即时协作,实现现代化全产业链。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通过加强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优化现有的工艺流程,实现产品的更加智能化,这是企业更具有竞争力的关键。

2. 品牌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品牌文化是更具有吸引力的生产力。

要想在市场上获得成功,企业必须塑造自己独特的品牌文化,这有助于企业在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

同时,建立企业形象、推广企业形象也是必不可少的过程。

透过品牌认同度的提高,企业可以更好的渗透到潜在市场中。

3. 产业升级企业要想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要升级产业,实现自己的纵深布局。

产业升级包括内部升级和外部升级两个方面。

内部升级是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产业,包括优化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强化人才队伍等;外部升级则是通过与其他行业的合作,加强市场开发和产品营销等,同时对新技术和新材料进行开发,推进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智能制造 中 国灯塔工厂的转型之路

智能制造 中 国灯塔工厂的转型之路

智能制造中国灯塔工厂的转型之路在当今全球制造业的舞台上,智能制造无疑是最引人瞩目的主角之一。

而在中国,一批被称为“灯塔工厂”的企业正引领着智能制造的发展潮流,它们的转型之路充满了挑战与机遇,也为整个行业树立了典范。

所谓灯塔工厂,是指那些在大规模采用新技术方面走在世界前沿,并在业务流程、管理系统以及工业互联网、数据系统等方面具有卓越创新能力的领军企业。

这些工厂不仅实现了自身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大幅提升,还为整个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中国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传统的制造模式逐渐面临困境。

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加强、市场需求日益个性化等因素,都迫使中国制造业必须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

而智能制造,无疑为中国制造业的突围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在这条转型之路上,技术创新是关键的驱动力。

以某知名的中国灯塔工厂为例,他们积极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了生产设备的智能化联网和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

通过在生产线上安装大量的传感器,工厂能够实时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产品的质量参数等关键信息,并借助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对生产过程进行优化和预测性维护。

这不仅大大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率,还显著降低了设备故障和产品次品率。

同时,灯塔工厂在数字化研发设计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传统的产品研发设计往往依赖于经验和反复试验,周期长、成本高。

而在智能制造时代,借助数字化建模、仿真分析等技术,企业能够在虚拟环境中快速验证产品的性能和可行性,大大缩短了研发周期,降低了研发成本。

此外,通过与客户的数字化连接,企业能够更加精准地了解市场需求,实现个性化定制生产,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然而,技术创新并非一帆风顺。

在引进新技术的过程中,企业往往面临着技术集成难度大、数据安全风险高、人才短缺等诸多问题。

例如,不同的智能设备和系统之间存在着兼容性问题,如何实现它们的无缝集成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分析

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分析

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分析随着国际竞争格局不断变化,制造业不断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为了保持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发展,制造业必须进行转型升级。

本文将分析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和关键因素。

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和背景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国际贸易和产业转移趋势日益明显。

制造业不再是单纯的“制造”,而是需要拥有更多的技术、创新和服务能力。

此外,环保和能源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这些因素都促使制造业必须进行转型升级,提高其竞争力和适应性。

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一)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

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提高产品品质和性能,增加附加值,提高竞争力。

此外,还可以改变传统的生产和组织方式,实现生产的柔性化、智能化和自动化。

技术创新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包括自主创新、引进创新和合作创新。

(二)产业链协同产业链协同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可以加强产品整合和优化,实现资源共享和风险分担,提高供应链效率和灵活性。

产业链协同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包括质量联盟、产业集群和供应链管理等。

(三)服务创新服务创新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传统制造业只提供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但现在需要从产品导向转变为客户导向。

通过增加服务的种类和质量,可以满足客户不同的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口碑。

服务创新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包括增值服务、后勤支持和全流程服务等。

(四)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

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决定其发展方向和品牌形象。

通过文化创新,可以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和形象,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文化创新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包括企业文化建设、员工培训和品牌营销等。

三、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一)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

政府需要出台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为制造业提供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保障。

政策支持包括产业政策、创新政策、人才政策和金融政策等。

(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和驱动力。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竞争的加剧,传统制造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

要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需要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

本文将探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并提出一些建议。

1.加强研发创新,提高技术含量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研发创新是关键。

制造业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培养专业人才,引进先进的研发设备和技术。

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和合作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只有不断加强创新,制造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推动智能制造,提高生产效率智能制造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通过引进先进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信息化。

智能制造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制造业企业应积极采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打造智能工厂,实现生产过程全链条的优化升级。

3.培育新兴产业,拓宽发展空间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不仅仅是对传统制造业的升级,还包括培育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具有高科技含量、创新性强、市场前景好等特点,对提升制造业的发展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制造业企业应积极拓展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挖掘市场需求,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

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对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制造业企业应树立积极进取、创新求变的企业文化,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和创造力。

同时,加强员工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制造业企业可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5.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产业协同发展产学研合作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制造业企业应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研发。

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提高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同时,加强产业协同发展,推动供应链、价值链的优化,实现制造业的整体升级。

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途径和策略

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途径和策略

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途径和策略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不断提升,以及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改变,传统制造业不断受到冲击和挑战,其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和经营模式等方面需要进行转型升级,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升企业竞争力。

本文将探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途径和策略,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生产流程和管理模式在传统制造业中,生产流程和管理模式是企业核心关键要素。

其中,生产流程是产品生产的核心,管理模式则决定了企业运营效果与绩效。

优化生产流程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品的竞争力。

在生产流程上,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对生产流程进行优化和标准化,提高生产效率和操作精度。

同时,企业可以采用现代的生产工艺、自动化生产设备和智能化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益。

在管理模式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人才,采用人机协同、数字化控制等模式来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还可以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全面化和可控化,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效能和运营质量。

二、促进研发和创新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需要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打造品牌形象并提高产品附加值。

传统制造业通过不断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扩大产品销售市场和增强企业的影响力。

首先,企业需要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以提升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在研发方面,企业可以充分借鉴外部技术与资源,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推进企业发展。

此外,通过挖掘市场需求和产品特性,企业可以优化产品设计和生产流程。

其中,产品设计是关键,它直接影响产品的市场反应和销售状况。

因此,企业应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附加值,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拓展销售渠道和提高销售服务传统制造业需要通过不断拓展销售渠道和提高销售服务,创造更多的销售机会和商机。

在销售渠道方面,企业可以积极借助互联网、电子商务和社交媒体等新型渠道,进行产品推广和销售,提高企业的销售水平和市场影响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造业的突围之路中国制造正在寻找升级之道。

近期引起热议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被视作中国打造现代工业强国的路线图。

类似地,德国政府也于2013年就提出“工业4.0”战略为了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

在此向大家推荐前摩根斯坦利分析师、现伦敦对冲基金SLJ MACR 创始人任永力的文章《德国制造与日本制造》。

文中指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德国和日本是许多人心目中并驾齐驱的工业出口大国。

Made in Germany和Made in Japan是工业产品、尤其是重工业领域中难以超越的金字招牌。

然而,在过去的15年里,情况悄然变化,德国出口业一路高歌,日本却不断受挫。

数据显示,安倍急功近利的“三支箭”几近饮鸩止渴,安倍自己都信不下去的“安倍经济学"失效之际,德国出口业以其扎实的竞争力坐上了世界第二的位置。

何以至此呢?作者发现,在出口业领域,同德国实力相当的出口大国并不少,但独具德国特色的中小型企业(Mittelstand)是德国经济结构中独特而重要的一支,其占据德国全部经济输出的52%。

这样的中小型企业在质量和产品方面展开角逐,却很少造成价格上恶性竞争。

不同于日本的中小型企业大多仅限于向大型企业提供中间产物,德国鼓励中小企业同海外合作,助推其国际贸易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海外形象。

因此,德国工业生产中注重“形式”与“功能”兼顾的思想使其品牌优势同日本不断拉开差距。

像汽车这样德国传统的优势产业在今天愈发成熟。

而创新力匮乏的日本却在不断丢失如电子产品这类原有的优势市场。

宏观来看,对比影响全球出口产业的两个重要趋势——全球化和区域化,显然,借着欧盟和欧洲货币经济联盟区域经济东风的德国出口业,远胜于仅依靠全球化的日本。

比较日德两国的发展经验,无论是本文中谈及的德国工业出口领域优势,德国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举措,还是以“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为主题的德国“工业4.0”概念,都可以成为中国在新一轮工业革命道路上值得借鉴和思考的经验。

】德国——出口机器。

下图现实了德国是如何在新世纪击退其竞争者脱颖而出的。

以美元计算,德国是世界第三大出口国。

中国第一,美国第二。

但是以人口和GDP加权计算,德国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

大约达到人均17000美元,德国的人均出口量要比中美日三国的人均出口量总和都要多。

数据来源: DataStream和SLJ Macro Partners (IMF, WEO)为什么德国在过去15年超越其对手如此之多?我们特别注意比较日本,因为15年前这两个国家看起来专门化的产品类似(汽车和资本财产),有相似的世界领先的科技,以及看起来在全球化中处于资本相近的位置。

我们认为有如下原因解释德国为什么做得更好。

原因一:德国无可比拟的中小型企业。

大多数读者应该熟悉德国的“Mittelstand”—中型和大多数的家族企业--成为经济结构中独特的一支,支撑着经济的增长和出口。

超过99%的德国公司属于中小型企业(“German Mittelstand”)。

德国的中小型企业占据全部经济输出的52%左右,全职雇佣劳动力的60%,还有82%的管理培训生。

这些中小型企业几乎都是家族所有,家族运营。

因此,本质上公司的发展策略倾向于长远策略以求代代相传,股东权益比率很高并且借贷谨慎。

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德国的中小型企业在工业方面高度活跃。

德国的中小型企业在价格方面不恶性竞争,但是在质量和产品的创新方面竞争激烈。

研究表明德国有世界上最多的“隐藏的冠军”(工业领先但其品牌却不那么为人所知):德国有1307个,美国有366个,日本有220个,奥地利有128个,瑞士有110个,意大利有76个,法国有75个,中国有68个,英国有67个。

为了保持这个优势,德国的中小型企业在研发上的花费增长近71%,相较之下一般大型企业的研发增长只有19%。

这个研发上的花费导致的有形结果就是:54%的德国中小型企业在2008-2010年间引进一些形式的工艺创新,与此相较欧盟的平均水平只有34%。

持续的创新和提升帮助维护和保障“德国制造”的品牌优势。

德国政府尽职的在各种层面上扶持这些中小型企业发展。

例如德国政府有一个中央中小型企业创新项目用来帮助这些企业的研发。

它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推广关系上有效的运行。

德国海外商会(CCA)在80个国家有120个办公室,有超过1700名员工帮助推广德国的商业兴趣。

任何一家德国的中小型企业可以去海外商会确定潜在的经销商和其他海外合同。

部分出于这种关系网的原因,和其他国家不同,德国的中小型企业已经在海外有了良好的形象。

日本的中小型企业倾向于向日本大型企业提供中间产物。

而美国的中小型企业则偏向于在国内扩张而非海外,并且美国的商会偏向于关注大型企业的发展。

德国政府同时也非常支持在国内培养高技能的员工,帮助企业融资及保障这些企业的原材料来源。

德国的这些中小型企业在过去的十年里没有太多外包,因此,德国始终保持良好的出口量。

从另一方面来说,日本的中小型企业,在近几年一直遭遇困境。

日本的大型生产商已承受巨大的价格压力,而中小型企业则以供应他们为主。

这小中小型企业被大生产商压榨,因为后者把价格压力施加于前者。

大多数日本的中小型企业发现要拒接他们单一“靠山”客户的需求比较困难。

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METI)的调查,21世纪初日本大型企业利润的反弹大多来自对中小型企业的压榨。

在最后几年,大概只有三分之一的日本中小企业是盈利的。

原因二:“德国制造”和“日本制造”的品牌优势差异。

过去这些年,“德国制造”的品牌优势在提升。

德国现在不仅在豪车市场上主导,也在综合的汽车市场中占据优势。

在2013年,德国的豪车品牌(奥迪、宝马和奔驰)出售了1,060,000辆去中国,并且是在3,300,000辆当地装配的大众基础上增加的。

另一方面,日本的汽车制造商卖了2,900,000辆到中国。

超越信誉和表现,德国车似乎在他们的设计上有更大的优势。

或许我们的表述并不精确。

但是我们相信能让大多数德国汽车和机械脱颖而出是的是其产品及其生产过程中“形式”以及“功能”的独特结合。

这或许起源于德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文艺复兴。

当时德国人(和英国人一样)被看做更积极的思想家(更加量化和理性),和邻国相比,德国在那期间出产了无与伦比的音乐,艺术,文学和哲学。

甚至是在数学上,有像高斯和雷曼一样的人,展现了超乎寻常的跳出常规思考的能力。

这段德国的历史也许渗透进机器的“灵魂”。

这是我们认为使德国汽车如此特别重要的无形特征。

和这个观点相关的是德国和日本历史渊源。

德国在科技创新,数学、哲学、音乐和艺术上有上百年的历史。

而日本的创新历史则短很多。

长期历史所占的比重也许对于现在两国之间的分歧也有一些影响。

日本在电子产品上也失去了南韩这个市场。

不仅仅因为日益激烈的价格竞争,日本的电子生产商某种程度上在创新方面很难产生实质性的新想法。

日本在某些方面也失去了在移动手机科技方面巨大的领先优势,并且在软件方面有所落后,尽管在一些电子硬件方面仍保持领先。

原因三:德国作为欧盟成员的优势。

在这个讨论中,区分“全球化”和“区域化”的概念是很有用的。

我们承认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全球化一项重要的进程:不仅中国可以向世界出口,世界上其他国家也可以向中国出售商品。

相反的,欧盟和欧洲货币经济联盟是用来促进“区域化”的制度上的安排:相比较成员国和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欧盟成员国之间的交易是有优惠条款的。

数据来源: DataStream和SLJ Macro Partners上图显示了2000-2012年间出口增长上的地理因素。

对于日本而言,超过三分之一的出口增长来自中国,另外三分之一来自其他的新兴市场。

简略来说就是地域对日本出口增长的影响是平均的:中国,新兴市场(除中国),和发达市场各占三分之一。

欧盟对日本增长的贡献接近于零。

对于德国来说,图像就完全不同了。

除去中国外的新兴市场占据了德国出口增长的三分之一左右——和日本非常接近。

然而有显著不同的是,中国只占了德国出口增长的5%,德国作为一个出口大国地位不断提升,中国对其帮助却普遍的权重相反。

另一方面,欧盟在这段时间内占据德国出口增长的60%!除去欧盟外的发达市场贡献接近于零。

概括来说,数据显示德国作为全球出口“超级大国”的崛起,“区域化”的因素要远大于“全球化”(欧盟内不受阻碍的贸易渠道),而后者则是日本出口赖以生存的。

从以上观察可以得出一些政策上的推论:1、日本在出口上面临望而却步的挑战:过去一年里日本在出口上的表现令人失望,尽管日元大幅贬值,这是日本出口价格无弹性的明显暗示。

在过去几年中,日本的出口也通过某些方式失去了其品牌优势。

不仅是有其他国家(例如韩国)在硬件方面赶上了日本,他自身似乎也在软件方面也落后了,逐渐失去了创新方面很好的机会:其丧失了在生产过程中的逐步提升和带有突破性创新的科技和产品。

日本衰落是一个深层面的问题,哲学大于现实。

我们的猜测是在泡沫经济之后,日本某种程度上失去了承担风险的心态,接受了一种所谓的“触击心态”,这是一个棒球术语:目标不再是“全垒打”而是“碰到球就行”。

日本仍然在机器人学方面有巨大的领先:工业用和居家用。

这是不是日本要深度发展的领域呢?基因科技和研究老年人如何生存是另外两个日本在世界领先的例子。

在任何情况下,安倍经济学会为了突破性的发展帮助转移宏观(通货紧缩预期)和微观(结构刻板)的障碍,但是还需要一些别的东西。

为了使日本从当前的紧急恐慌中逃脱出来,这个民族的集体灵魂必须改变。

一言以蔽之,安倍经济学是日本经济自我复苏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2、德国应该更加感激其欧盟成员国的身份。

这也许是我们之前没有慎重考虑的一个点,直到我们做了上面的计算。

在欧盟的保护和欧盟成员国之间零货币波动的福利下,德国的出口从其邻国和非欧盟竞争国间的获利不成比例。

进一步来说,南欧国家所经历的困境也拉低了欧元的价格:对于德国来说等价的交换率比现在的实际汇率实质上应该高一点。

德国需要一个更坚挺的欧元和更高的利率。

相对低的欧元兑美元汇率和极低的利率在过去几年里额外促进了德国的出口。

从这个观点来看,德国是不是要为欧洲金融危机的复苏做出更多的贡献还值得商榷。

当然,问题是德国为南欧国家预计的债务买单会不会产生道德风险问题。

3、日本的国内投资是关键。

已经有很多人关注到日本已经在全球出口中失去了大量的市场份额这个事实,并且在日元大幅贬值的情况下,实际出口却并没有得到回升。

如果安倍经济学不能通过更加疲软的日元刺激出口,日本该如何复苏他的出口情况?在思考安倍经济学最终可以达成的目标上,考虑总需求的多种构成元素也许会有帮助:Y=C+I+G+NX.实施安倍经济学的第一年,C(消费)和G(政府开支)支撑经济增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