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包

合集下载

中医关于心包的论述

中医关于心包的论述

中医关于心包的论述心包是中医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它在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心包是指心脏外围的一层薄膜,包裹着心脏,并起到保护心脏的作用。

中医对心包的论述主要涉及其解剖、生理、病理和治疗等方面。

在中医学中,心包被认为是心脏的外在保护层。

它起到保护心脏免受外界损伤的作用,类似于一个保护性的薄膜。

心包的解剖位置位于心脏外围,紧贴心脏表面。

中医学认为,心包起到了保护心脏的作用,类似于一个保护性的薄膜。

心包的主要功能是保护心脏免受外界的损伤,同时也有助于心脏的正常运动和心血的循环。

在中医理论中,心包的功能与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医认为,心包主司心脏的安定,心包的病变会影响到心脏的功能,进而引发心血管疾病。

心包疾病多与情绪有关,中医认为,情绪的波动会影响到心脏的功能,进而引发心包疾病。

例如,过度的情绪波动,如悲伤、愤怒、忧虑等,会导致心包病变,进而引发心绞痛、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

心包疾病在中医临床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中医认为,心包疾病多与情绪、气血运行不畅有关。

常见的心包疾病有心包炎、心包积液等。

心包炎是指心包的炎症反应,常见的症状有胸痛、心前区疼痛、心律失常等。

心包积液是指心包腔内积聚液体,常见的症状有心悸、气短、乏力等。

中医对心包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调理情绪、疏通气血、祛病毒等。

中医对心包疾病的治疗有其独特的方法和理论。

中医治疗心包疾病强调调整情绪,平抑心火。

中医认为,情绪的波动会影响到心脏的功能,进而引发心包疾病。

因此,调整情绪是中医治疗心包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此外,中医强调疏通气血,促进心脏的正常运动。

中医认为,心包疾病多与气血运行不畅有关,因此疏通气血是治疗心包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还注重祛病毒,清热解毒。

中医认为,心包疾病的病因多与病毒感染有关,因此祛病毒、清热解毒是治疗心包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综上所述,心包在中医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中医对心包的论述主要涉及其解剖、生理、病理和治疗等方面。

中医心病学如何诊断和治疗心包炎

中医心病学如何诊断和治疗心包炎

中医心病学如何诊断和治疗心包炎心包炎是指心包因细菌、病毒、自身免疫、物理、化学等因素而发生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

在中医心病学中,对于心包炎的诊断和治疗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中医认为,心包炎的发生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气血亏虚等多种因素有关。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心包炎的症状表现多样,常见的有心悸、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发热等。

中医诊断心包炎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望诊方面,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舌苔等。

如果患者面色苍白或晦暗,神情疲惫,舌苔厚腻或黄腻,可能提示有心包炎的存在。

闻诊主要是听患者的呼吸声、咳嗽声等。

呼吸急促、咳嗽频繁,可能与心包炎相关。

问诊则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发作特点、诱发因素、病程长短、饮食睡眠等情况。

例如,了解患者心悸发作的时间、频率、加重或缓解的因素,是否伴有头晕、乏力等症状。

切诊包括切脉和按诊。

脉象对于诊断心包炎具有重要意义。

常见的脉象如弦脉、滑脉、数脉等,可能反映出心包炎的不同病情。

按诊主要是按压患者的胸部、腹部,查看是否有压痛、肿块等。

在中医理论中,心包炎可归属于“心悸”“胸痛”“喘证”等范畴。

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外感邪气侵袭。

如风邪、寒邪、湿邪等外邪侵入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痹阻于心包,从而引发炎症。

情志失调。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灼伤阴液,进而影响心的功能,引发心包炎。

饮食不节。

过度饮酒、食用肥甘厚味、辛辣刺激性食物等,容易损伤脾胃,导致痰湿内生,阻遏心脉,引发心包炎。

劳逸失度。

过度劳累或长期安逸少动,都会损伤人体正气,使气血不足,心失所养,容易受到外邪侵袭,发生心包炎。

久病体虚。

患有其他慢性疾病,如心脏病、肺病、肾病等,导致正气亏虚,心脉失养,也容易诱发心包炎。

针对心包炎的治疗,中医强调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证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常见的证型有以下几种:热毒侵心证。

表现为发热、口渴、心烦、心悸、胸痛等症状。

心包和心包经的作用

心包和心包经的作用

心包和心包经的作用心包经起源于手厥阴心包经的起点,从手少阴心经发出,沿着手臂内侧上行,进入胸腔,继而走行于喉咙、面部、头顶等部位,直至交接于头少阳经和目窗穴,最后以井穴(目窗穴)与肺经相连。

心包经一共有9个穴位,包括心包经的起点-大陵穴、神门穴、魄门穴、内关穴、陷谷穴、天池穴、天泉穴、间使穴以及心包经的终点-井穴。

心包经在中医理论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和病理作用。

首先,心包经与心脏的相关性较强。

中医将心包经称为“心之络”,认为它负责连接心脏与其他脏腑,调节心脏活动,维持心脏功能的协调。

心脏作为人体的泵,负责将氧气和养分通过各个血管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心脏的正常收缩和舒张对于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心包经的畅通与否,会影响到心脏的正常功能,从而紧紧关系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通过刺激心包经上的穴位,可以调整心脏的功能,改善心脏疾病及心脏相关疾病的症状。

其次,心包经与情绪的调节密切相关。

中医理论认为情绪活动与心脏息息相关,心脏是人体情绪的重要载体。

心包经所经过的部位涉及到面部、喉咙和头顶等地方,是人体情绪的重要反映区域。

当人处于情绪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时,心包经往往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阻塞或功能失调。

通过刺激心包经上的穴位,可以调节人体情绪,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

此外,心包经还与五脏六腑的功能紧密相关。

中医认为,心与其他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心主神明,其主气血循环,与其他脏腑协调配合,共同维持人体各个器官的正常功能。

通过调整心包经的功能,可以调节心脏与其他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达到调整脏腑功能的目的。

心包经中医讲座心得体会

心包经中医讲座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中医养生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心包经的中医讲座,通过聆听专家的讲解,我对心包经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收获了许多实用的养生知识。

以下是我对这次讲座的心得体会。

一、心包经概述心包经,又称心包络,是中医经络学中十二经络之一。

心包经起于胸中,上至喉咙,下至掌心,贯穿于人体的重要部位。

心包经具有保护心脏、调节情志、疏通经络、养生保健等作用。

二、讲座内容回顾1. 心包经的生理功能心包经具有以下生理功能:(1)保护心脏:心包经位于心脏周围,可以起到保护心脏的作用,防止心脏受到外界的伤害。

(2)调节情志:心包经与人的情志密切相关,通过调节心包经,可以达到舒缓情绪、缓解压力的效果。

(3)疏通经络:心包经贯穿人体多个重要部位,具有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的作用。

(4)养生保健:心包经养生保健,可以预防疾病,提高人体免疫力。

2. 心包经穴位及按摩方法讲座中,专家详细介绍了心包经的穴位及按摩方法,包括:(1)天池穴:位于胸部,距离乳头外侧2寸,有缓解胸闷、心痛、呕吐等作用。

(2)曲泽穴:位于肘部,距离肘横纹上2寸,有缓解心悸、心痛、呕吐等作用。

(3)内关穴:位于腕部,距离腕横纹上2寸,有调节情志、缓解胸闷、心痛等作用。

(4)劳宫穴:位于手掌心,有缓解心痛、呕吐、失眠等作用。

按摩方法:用拇指或食指按揉穴位,每次按揉2-3分钟,每日2-3次。

3. 心包经养生保健方法(1)保持心情舒畅:心包经与情志密切相关,保持心情舒畅,有利于心包经的养生保健。

(2)适当运动:运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心包经的功能。

(3)饮食调养:多吃富含纤维、低脂肪的食物,保持营养均衡。

(4)按摩保健:定期进行心包经穴位按摩,有助于养生保健。

三、心得体会1. 讲座让我对心包经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认识到心包经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2. 通过学习心包经的穴位及按摩方法,我掌握了实用的养生保健技巧,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

心包在中医里是一个独立的经络

心包在中医里是一个独立的经络

病情分析:心包在中医里是一个独立的经络,许多病症都和这个经络有关.从解剖学来看,心包是心脏外部的一层薄膜,和心脏之间有部份体液,做为心脏和这层膜之间互动时的润滑剂.心包积液的形成,主要是身体中出现了疾病,脾脏将主要能力用来和疾病对抗,就将运水的工作暂时搁置下来,心包中的废水就积了下来.由于人体多数的维修工作都在夜间睡眠时进行,因此,多数的积液情形会出现在早上,通常到下午就会退去.意见建议:一,方法1,压心包经血上升后,就可以压心包经了.先压脚跟外侧昆仑穴.你认真去找,很痛的点就对,不用很用力,但要时间长一点,每个脚跟压二分钟,然后平卧,用你的手指压在两乳连线的正中,静静的冥想这一点,十分钟左右,如果你无法集中你的注意力于这一点,那么你就坐在一个桌子的角上,让自己的膻中穴(即两乳连线的正中点)顶在桌子尖上(只要顶在那儿有感觉就可以了),人可以爬在桌子上假眠十分钟.这样心包的积水就会减少.小木棍是作为工具而已,长短无所谓,你自己拿着方便就可以.2,心包经应该是两边都要压, 压时要得气,不要太快,因为我们是要通过每一点传到心包上,使心包上的积液,脂肪逐步排除,让心脏的搏动力增强,压时可以在腹部听,开始可能什么也听不到,但时间久了或压了几次后一定能听到流水声,声音也会由浑浊不清到清楚,甚至会很大声.开始每晚睡前做半小时.等到心包经压起来的水声比较流畅时,可以每周做两次,情况改善后,就可以随意了.生活护理:压心包经时要配命门穴(可以的话白天压压腿,就是把腿放在高一点的地方去压压,这样可以拉拉腿上的膀胱经,有利于心包经的打通),昆仑穴,膈俞穴,心包经的重点在心包经别,尤其是膻中穴,压完要睡觉时,把手指平放在膻中穴上,闭上眼睛,静静地冥想这一点,渐渐的你会感觉到手指下有跳动感,就这样做到入睡是最好,不行的话,就做五到十分钟.第二天起床前再做五到十分钟,持之以恒,到有一天不用做清晨醒来也能感觉到身体里的流水很频繁.按摩心包经是循经按摩,不一定要找到正确的穴位,只要沿着这条线一点一点地按过去,每个点以痛为标准,凡是按到痛的点就要按到他不痛,不痛的点按到了就过去,按摩基本上都是从胸到手,按的关键是要按下去的这一点一直能通到心脏里面,每一点按下去的时候力往里透,所以要时间长,而不是很重,这样才能得气,最好用听诊器放在腹部听,每一点按下去能听到声音就是成功了.1。

论心包经对身体的重要性

论心包经对身体的重要性

论心包经对身体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心脏的重要性,而保护好心脏,首要的工作就是保护好心包。

心包是心脏外面的一层薄膜,它的任务就是执行心脏的指令,中医说的“代君行令”正是指的心包。

除此之外,心包还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可“代君受邪”,若有病邪侵袭身体,心包就会将病邪挡在心脏外面。

因此,心脏病最先表现在心包上,心包经之病叫“心中澹澹大动”,患病者感觉心慌。

有时心包受风邪、湿邪干扰,但并不是马上出现问题。

比如,风湿热侵入心包,常可蛰伏20年,才发展为风湿性心脏病;寒邪侵入心包,则会阻塞血路,成为心绞痛;水湿之邪入侵,则会成为心包积液。

保护心包,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心包经畅通。

心包经畅通无阻,不仅能有效保护心脏,使心脏的功能更强,还可以强壮体内的正气。

每天晚上7-9点,是心包经最旺的时候,此时疏通心包经效果最好。

下班后,与朋友或家人聊聊天,以舒畅自己的心庸;还要给自己创造安然入眠的条件;不要进行剧烈运动,以散步最好,否则容易失眠;晚餐不要过于肥腻,否则易致胸中烦闷、恶心。

心包经循行路线为:从心脏的外围出发,经由腋下3寸处,沿着手臂内侧面中间的一条线,一直到达中指的中冲穴。

只要沿着心包经的循行路线按压就可以了。

先从心包经的起点膻中穴开始,然后向上到腋下,再通过手臂内侧,一直按压到中指的中冲穴。

力度适中,每次按压15分钟左右,以皮肤微微发红为宜。

尤其是心脏不好、心动过速或过缓、心悸的人,按压心包经后,症状会得到缓解。

心包经上有膻中穴、内关穴、劳宫穴、中冲穴等要穴,刺激这几个重要穴位,可以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养心扶正气。

膻中穴距离心脏最近,位于双乳头连线的中点,经常刺激此穴,可以开胸除闷、缓解心动过速的症状。

平时若感到郁闷、烦闷、心跳莫名加速,按揉膻中穴就可以得到缓解。

中医认为,心包主“喜乐出焉”,膻中穴就是人们快乐的发源地。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人被气怒了,会不自觉地拍打自己的胸膛,这就是出于本能拍打膻中穴。

每天晚上看电视或者入睡前按揉膻中穴,可以让我们快乐无忧每一天。

中医治疗心包积液的成功经验

中医治疗心包积液的成功经验

中医治疗心包积液的成功经验中医治疗心包积液的成功经验1. 引言心包积液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病症,其特点是心包腔内液体的异常积聚。

如果不及时治疗,心包积液可能导致心脏功能受损,甚至危及生命。

中医治疗心包积液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学习。

2. 中医理论解析心包积液中医认为,心包积液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使水液停滞于心包腔内所致。

中医提出了"心脉不通"的概念,即心脏和心包所在的脉络出现了阻塞或病变,导致气血循环异常。

中医治疗心包积液的关键是通过调理心脏和心包脉络,恢复气血正常循环。

3. 中医治疗心包积液的核心方法(1)中药治疗:中医常用的药物包括温经化瘀、祛痰利水、活血化瘀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中医医师会开具个体化的中药方剂,用以调理心脏和心包脉络。

(2)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式之一,通过在特定的穴位施针刺激,调节气血循环和心脏功能。

对于心包积液患者,针灸可以加速体内湿气的排出,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

(3)推拿按摩:中医推拿按摩可以通过按压、揉捏、推拿等技法,刺激经络,活血化瘀,消散心包积液。

推拿按摩还可以缓解心脏和心包脉络的病变,提高整体身体的免疫力。

4. 案例分析在临床实践中,中医治疗心包积液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以某患者为例,该患者一直存在心脏功能下降和心包积液的情况,用西医的方法治疗效果并不明显。

后来,该患者转到中医科就诊,经过中医医师的辨证施治,采用中药调理和针灸疗法,取得了显著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该患者心包积液明显减少,心功能也有所改善。

5. 理论总结中医治疗心包积液的成功经验是基于中医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实践的结果。

中医强调整体调理和病因治疗,通过恢复心脏和心包脉络的正常循环,达到治疗心包积液的效果。

中医的疗效来自于其独特的治疗思路和方法,这为心包积液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6. 个人观点我对中医治疗心包积液的成功经验抱有肯定的态度。

心包经的功能主治

心包经的功能主治

心包经的功能主治功能概述心包经是中医经络学中的一条主要经络,起着重要的功能作用。

它主要负责调节心脏的功能,并与心理、情绪等方面有关。

心包经的功能主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维系心脏功能心包经是与心脏直接相关的经络,可以维系和调节心脏的功能。

通过运行心包经,可以平衡心脏的血液循环、调节心率和心律。

当心脏功能有异常时,心包经的调节作用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效果。

•缓解心悸:心悸是心脏功能紊乱等问题引起的症状,心包经的调节可以缓解心悸,并恢复心脏的正常功能。

•调节心律:心包经能够平衡心脏的节律,调节心脏的心律,使心脏跳动有规律。

2. 影响情绪心理状态心包经与情绪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它能够调节人的情绪、缓解情绪问题。

通过调节心包经,可以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改善心理状态。

•缓解焦虑:心包经的调节作用可以缓解焦虑症状,使人平静下来。

•缓解抑郁:心包经能够平衡人的心情,缓解抑郁情绪,提升人的情绪状态。

3. 维护心血管健康心包经不仅可以调节心脏的功能,还可以维护心血管的健康。

它能够促进血液循环,保持血管的畅通,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促进血液循环:心包经的运行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液的供应,改善全身气血循环。

•预防心血管疾病:心包经的调节可以维护心血管的健康,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如心绞痛、心肌梗塞等。

4. 调节睡眠质量心包经对睡眠质量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它可以平衡人的神经系统,缓解紧张情绪,改善睡眠问题。

•促进入眠:心包经的调节可以帮助人放松身心,促进入眠,改善入睡困难问题。

•提高睡眠质量:心包经能够提高睡眠质量,使人睡得更加深沉和舒服。

5. 调节体温心包经还能够调节体温,维持人体的热平衡。

它可以增强人体的防御能力,调节体表血管的舒缩,适应不同环境温度。

•调节出汗:心包经的调节作用可以影响人的出汗情况,保持适当的出汗量。

•维持体温平衡:心包经的功能主治包括调节体温,保持体表血管的舒缩平衡,维持体温平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腱尺侧缘。 主治:①心痛 心悸
②胃痛 呕吐 泄泻 ③肘臂痛 ④热病 刺灸:直刺1~1·5寸。
或点刺出血
2郄门
3间使
(郄穴)
(经穴)
定位: 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
腕横纹上5寸
腕横纹上3寸
主治:
①心痛 心悸 胸胁痛
②癫狂痫
③肘臂痛
④呕血 咳血
④疟疾
呕吐 呃逆
⑤胃痛 呕吐
肌腱与桡侧腕屈肌 掌骨之间偏于第三掌
腱之间。
骨,握拳屈指时中指
尖处。
主治:①心悸,心痛,胸胁痛
掌心热
刺灸:直刺0·3~0·5寸。可灸
7、中冲 (井穴)
定位:中指尖端的中央。 主治:①急救:昏迷
中暑 中风 小儿高热抽搐 ②心痛 心烦 ③舌强肿痛 热病 刺灸:浅刺0 ·1寸或点 刺 出血。可灸
刺灸:直刺0·5~1寸。可灸
4、内关(络穴
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
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 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 腱之间。
主治:①心悸 心痛 心烦 胸闷
②癫狂痫 癔病 失眠 眩晕 ③胃痛 呕吐 呃逆 ④肘臂痛 胸胁痛 刺灸:直刺0·5~1寸。
可灸
5大陵
6劳宫
(输穴原穴) (荥穴)
定位:腕横纹中央,掌长 手掌心,当第二、三
手厥阴心包经
1、体表路线:
起于乳头外侧天池穴→上肢内侧正 中→掌中→止于中指尖端的中冲穴 ↓ 从劳宫分出至无名指端交三焦经
2、体内联系: 属心包,络上、中、下焦。
二)主要病候:
①心痛 胸闷 心悸 心烦 ②癫狂 ③腋肿 肘臂挛急 掌心发热
三)常用腧穴:(本经共9穴)
1、曲泽 (合穴) 定位:肘横纹中,肱二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