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殿和梧桐雨的异同
《梧桐雨》和《长生殿》中杨贵妃形象的差异

《梧桐雨》和《长生殿》中杨贵妃形象的差异唐玄宗李隆基与其宠妃杨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是中国古代帝王妃子的故事中流传最为广泛的,他们的爱情故事也是许多作家作品创作的题材。
从古到今,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被写成各种的版本。
如唐代白居易的诗歌《长恨歌》,唐代陈鸿的传奇小说《长恨歌传》,宋代的《杨太真外传》,元代王伯成的《天宝轶事诸宫调》,元代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以下简称),明代吴世美的《惊鸿记》以及洪�的《长生殿》是较为人熟悉的。
虽然各部作品对杨贵妃的描写有所不同,但是都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杨贵妃有美若天仙,且擅舞蹈。
如《梧桐雨》写道:“妾貌类嫦娥”来形容杨贵妃的美色,在戏曲中多次描写杨贵妃最擅霓裳羽衣之舞“腰鼓声干,罗袜弓弯,玉佩丁东响珊珊,即渐里舞�云鬟。
施呈你蜂腰细,燕体翻,作两袖香风拂散。
”《长生殿》中用“姿容艳丽”来形容杨贵妃的美,并对杨的才华有进一步的描写。
如杨梦里听一遍就能记住音节,“幽梦清宵度月华,听“霓裳羽衣”歌罢。
醒来音节记无差,拟翻新谱消长夏”,杨写下来,传授给宫女,再让宫女传授给梨园弟子。
对杨贵妃的整个舞蹈过程有详细的描写:“【羽衣第二叠】【画眉序】罗绮合花光,一朵红云自空漾。
【皂罗袍】看霓旌四绕,乱落天香。
【醉太平】安详,徐开扇影露明妆。
【白练序】浑一似天仙,月中飞降。
(合)轻扬,彩袖张,向翡翠盘中显伎长。
【应时明近】飘然来又往,宛迎风菡萏,【双赤子】翩翻叶上。
举袂向空如欲去,乍回身侧度无方。
(急舞介)【画眉儿】盘旋跌宕,花枝招展柳枝扬,凤影高骞鸾影翔。
【拗芝麻】体态娇难状,天风吹起,众乐缤纷响。
【小桃红】冰弦玉柱声嘹亮,鸾笙象管音飘荡,【花药栏】恰合着羯鼓低昂。
按新腔,度新腔,【怕春归】袅金裙,齐作留仙想。
(生住鼓,丑携去介)【古轮台】舞住敛霞裳,(朝上拜介)重低颡,山呼万岁拜君王。
”《长生殿》详细地描写出杨贵妃跳舞的过程,表现了杨贵妃的多才多艺的,如此惟妙惟俏的描写在《梧桐雨》中是没有的。
《梧桐雨》和《长生殿》中杨贵妃形象的差异

《梧桐雨》和《长生殿》中杨贵妃形象的差异本文是关于杨玉环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唐玄宗李隆基与其宠妃杨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是中国古代帝王妃子的故事中流传最为广泛的,他们的爱情故事也是许多作家作品创作的题材。
从古到今,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被写成各种的版本。
如唐代白居易的诗歌《长恨歌》,唐代陈鸿的传奇小说《长恨歌传》,宋代的《杨太真外传》,元代王伯成的《天宝轶事诸宫调》,元代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以下简称),明代吴世美的《惊鸿记》以及洪�的《长生殿》是较为人熟悉的。
虽然各部作品对杨贵妃的描写有所不同,但是都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杨贵妃有美若天仙,且擅舞蹈。
如《梧桐雨》写道:“妾貌类嫦娥”来形容杨贵妃的美色,在戏曲中多次描写杨贵妃最擅霓裳羽衣之舞“腰鼓声干,罗袜弓弯,玉佩丁东响珊珊,即渐里舞�云鬟。
施呈你蜂腰细,燕体翻,作两袖香风拂散。
”《长生殿》中用“姿容艳丽”来形容杨贵妃的美,并对杨的才华有进一步的描写。
如杨梦里听一遍就能记住音节,“幽梦清宵度月华,听“霓裳羽衣”歌罢。
醒来音节记无差,拟翻新谱消长夏”,杨写下来,传授给宫女,再让宫女传授给梨园弟子。
对杨贵妃的整个舞蹈过程有详细的描写:“【羽衣第二叠】【画眉序】罗绮合花光,一朵红云自空漾。
【皂罗袍】看霓旌四绕,乱落天香。
【醉太平】安详,徐开扇影露明妆。
【白练序】浑一似天仙,月中飞降。
(合)轻扬,彩袖张,向翡翠盘中显伎长。
【应时明近】飘然来又往,宛迎风菡萏,【双赤子】翩翻叶上。
举袂向空如欲去,乍回身侧度无方。
(急舞介)【画眉儿】盘旋跌宕,花枝招展柳枝扬,凤影高骞鸾影翔。
【拗芝麻】体态娇难状,天风吹起,众乐缤纷响。
【小桃红】冰弦玉柱声嘹亮,鸾笙象管音飘荡,【花药栏】恰合着羯鼓低昂。
按新腔,度新腔,【怕春归】袅金裙,齐作留仙想。
(生住鼓,丑携去介)【古轮台】舞住敛霞裳,(朝上拜介)重低颡,山呼万岁拜君王。
”《长生殿》详细地描写出杨贵妃跳舞的过程,表现了杨贵妃的多才多艺的,如此惟妙惟俏的描写在《梧桐雨》中是没有的。
《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作家作品赏析

长恨歌唐·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从《长恨歌》到《梧桐雨》《长生殿》的李杨爱情

从《长恨歌》到《梧桐雨》《长生殿》的李杨爱情纵观历史人物,李隆基是一位有能力的君主,走过历史的高潮,迎来的必定是历史的低谷,然而,在剧变的历史时代背景下,有一段爱情故事备受世人瞩目,从唐开始不断地在演变,人们对待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题材褒贬不一。
不仅有正史,许多野史也曾有过记载。
但对于这场悲剧究竟应该由谁负责任,后世一直争论不休。
很多文人也以此为题写下了很多诗歌和文章,阐述了自己对待这段爱情悲剧的看法。
其中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这三部颇具代表性的作品,也从独特的视角看待了这段爱情悲剧。
标签:时代背景爱情悲剧政治人生在古代帝妃之间的感情一直是极为敏感的话题,因为这极有可能关乎江山社稷,然而说道带有这样政治色彩的爱情故事,我们不得不提到唐明皇与杨玉环,就是他们的特殊关系及不一样的身份,注定他们不会享有那种平淡的生活,从唐代一开始,他们的故事就成为热点题材之一,由白居易的《长恨歌》开启了历史的先河,此后一发不可收拾,成就最高的当属《梧桐雨》和《长生殿》。
而三种作品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种直接的继承关系。
唐代诗人白居易这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不仅仅对李杨的爱情悲剧给出了自己的观点,而且从文学的角度赋予了这个爱情悲剧新的定义,此诗也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是以诗人平民化的角度出发,避开了史书中所记载的两人不论淫乱之事,完全采用民间传说,比较主观的记叙了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努力追求故事本身的优美动人,有意掩盖唐明皇夺取儿媳的行为。
诗中主要突出在马嵬事变后李隆基对杨玉环的深挚的思念,情词悱恻,哀感动人。
由于《长恨歌》的创作时代是距安史之乱不久的中唐元和时期,这时的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等现世的艰辛和苦难,让人不得不产生了对不久前玄宗当权时期那种稳定社会生活的向往与追忆。
因此白居易并没有把唐明皇与杨贵妃作为一个真实的帝妃恋的形象来描写,而只是对作者对这一个题材加以利用,来怀念以前那个太平安宁的年代,与当前社会对比让人对李隆基产生了怀念与敬仰。
论《长生殿》与《梧桐雨》的异同

论《长生殿》与《梧桐雨》的异同摘要在元杂剧中,最具有代表性之一的即是白朴的《梧桐雨》。
而在清代,被称为戏曲高峰之一的是洪昇的《长生殿》。
两剧均取材于李杨爱情故事,且同为历史剧,同样带有深沉兴亡之感,但在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梧桐雨》主要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批判李杨之恋,感慨历史兴亡;《长生殿》主要从爱情角度歌颂李杨之恋,并阐释“乐极哀来”的道理,以“垂戒来世”。
关键词:《长生殿》;《梧桐雨》人物形象;结构安排;异同一、主题思想:批判与歌颂《梧桐雨》和《长生殿》同时写李杨爱情,但二者在处理“爱情”的角度侧重点上存在很大反差。
李杨故事是被文人演绎了无数次的话题。
从客观上来看,人们多认为李杨的爱情其是一个祸国殃民的悲剧,因此对它的评价贬多于褒;李杨故事处于朝代更迭时期,且又发生在执掌权力的君王和拥有姿色的女子身上,所以常被人们用来劝诫后世。
洪白二人都经历了朝代变迁,对历史沧桑感触颇深。
白朴是金朝遗民,到元代家族没落。
元朝社会极其黑暗,知识分子备受压抑,于是他们便借助杂剧这种艺术形式揭露社会弊端,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
白朴在《梧桐雨》中借着李杨爱情悲剧批判时政,寄予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表达了对金哀宗荒淫误国行为的鄙薄怨恨;洪昇是明朝时的望族,家境显赫,到了清代家境逐渐没落,生活困顿潦倒。
生活的磨难使他对那个时代有了清醒的认识,他的创作也上升到了国家兴亡历史变迁的高度。
他创作的《长生殿》是一出悲喜剧,既不违背历史,又总结了历史的教训,但文中突出的是“情”这一主旨。
首先,洪剧作中并未提到杨贵妃是寿王妃及其与安禄山有私的事,而是在第一出就赋予杨贵妃“德性温和,风姿秀丽”的性格。
作者不愿破坏杨贵妃的形象,是为后来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接着,作者在《埋玉》一出将李杨爱情推向极至。
面对军队哗变,杨贵妃感觉自己有罪,“事兄姐妹,侠养权势”,她愿以死救君,而唐明皇宁死不舍红颜,这表现出了李杨爱情的纯洁坚贞。
《梧桐雨》和《长生殿》唐明皇形象对比

《梧桐雨》和《长生殿》唐明皇形象对比编号: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学年论文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方向题目《梧桐雨》与《长生殿》唐明皇形象比较初探班级汉语言文学13-2班作者刘鹏指导教师冯仰操2015年1 月14 日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年论文论文题目:《梧桐雨》与《长生殿》唐明皇形象比较初探完成时间:2016.1.15字数___8935_作者:刘鹏班级:汉语言文学13-2班指导教师:冯仰操论文编号:指导教师评语及建议评定成绩:论文指导小组意见及评定论文成绩1自安史之乱以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遭际受到历代史学家、文学家的关注,不但有许多关于这段历史的史志记载,经过历代文人和说唱艺人的踵事增华,还产生了大量的以此为题材的文学创作和民间传说。
元杂剧《梧桐雨》和清初传奇《长生殿》是众多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为题材的文学创作中尤为重要的两部戏剧作品,塑造了各具特色的唐明皇形象。
对唐明皇形象的不同塑造,展现了两剧不同的思想意蕴和艺术效果。
差异产生的根源是两剧创作时代和作者经历的不同、文学体裁的限制以及体裁流变背后戏剧思想的嬗变等原因造成的。
本文通过严密的文本比较,呈现两部作品中的唐明皇形象的差异性和展现出的艺术效果特色,并且探究其背后思想根源、精神义旨的差异。
关键词:《梧桐雨》《长生殿》唐明皇形象比较2绪论 (2)一、唐明皇形象比较 (2)(一)一国之君——作为皇帝的唐明皇 (3)(二)帝王夫妇——作为丈夫的唐明皇 (3)(三)凡人天子——作为普通人的唐明皇 (4)二、唐明皇形象艺术效果特色 (5)(一)创作精神的不同展现 (5)(二)唐明皇与其他人物形象的互现 (5)三、形象差异根源探因 (6)-(一)创作时代及作者经历 (7)(二)体裁差异背后的戏剧思想演变 (8)结论 (9)注释 (10)参考文献 (11)3《梧桐雨》与《长生殿》唐明皇形象比较初探学生:刘鹏指导教师:冯仰操绪论唐明皇和杨贵妃的遭际自安史之乱以来,就受到历代史学家、文学家的关注,产生了许多关于这段历史的史志记载,经过历代文人和说唱艺人的踵事增华,还涌现了大量的以此为题材的文学创作和民间传说。
《长生殿》和《梧桐雨》对李杨故事书写的异同

《长生殿》和《梧桐雨》对李杨故事书写的异同摘要: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简称李杨故事,因其包含着帝妃爱情、安史之乱和生死别离,古往今来文学作品竞相书写。
本文试从戏曲出发,探究《梧桐雨》与《长生殿》对李杨故事书写的特点和倾向及作者各自的侧重点和情感点,例如《梧桐雨》中的“梧桐”意象,在戏剧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长生殿》则效仿《长恨歌》的人物和情节设计,描写了许多二人在爱情中的真趣。
关键词:《梧桐雨》;《长生殿》;李杨故事;异同“爱情”一向是文学创作中永不凋零的主题,关于这个主题的文学作品从未中断过。
李杨爱情故事自产生起就被不断地传诵,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它汲取着历史史实和民间传说,表现出来巨大的张力,给人提供了无限书写的空间。
自唐以来,以李杨故事为题材的戏曲佳作辈出,足见李杨故事的魅力之久远。
一、《梧桐雨》的“梧桐”梧桐,常常给人一种凄苦、悲凉的感觉,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秋雨梧桐叶落时”诗句,孤寂的梧桐加上萧瑟的秋雨使得它的意境更加凄清幽怨。
白朴《梧桐雨》剧名的由来便是根据这句诗,而唐明皇与梧桐之间的联系、梧桐意象也在剧作中得到了更富诗意的表现。
剧本的第四折,是最精彩的部分,主要写唐玄宗退位后在西宫养老,沦为了孤家寡人,他孤独忧愁,思念着死去的杨贵妃,怀念着以前山盟海誓的美好时光。
在这一折中,梧桐一方面扮演者聆听者的角色,另一方面却也是“破坏者”。
唐玄宗与杨贵妃昔日在梧桐树下定下生生世世永为夫妇的誓言,而如今只剩下垂垂老矣的唐玄宗一人,他对杨贵妃的思念与日俱增,但也只能对着梧桐倾吐相思,在这里梧桐是一个“忠实”的聆听者;唐玄宗在睡梦中梦到了思念的贵妃,不料刚刚说上一两句话就被惊醒了,“肇事者”依然是梧桐,窗外的雨声淅淅沥沥,打在梧桐叶上,这雨声不仅打醒了李隆基的梦,也打在了他的心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和时光都成了追忆,连做梦都是奢侈的。
孤寂的梧桐加上萧瑟的秋雨淋漓尽致地烘托了唐玄宗心中的悲凉凄楚。
长生殿比较分析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年论文题目《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对比分析学生马郁指导教师胡世强年级 2012级专业汉语言文学系别中文系陕西学前师范学院2015年6月论文提要《长恨歌》是中国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
《长恨歌》与《梧桐雨》的比较,虽然在对李、杨爱情故事的描述上,《长恨歌》较《梧桐雨》更纯洁、真挚,但这并不影响《梧桐雨》的悲剧程度要比《长恨歌》强烈。
然而在《长生殿》中,作者对李、杨做出了净化了。
唐明皇和杨贵妃并不像现实中悲剧收场。
执着的感情和真诚的忏悔,终于得到天孙、玉帝的恩准,双双进入月宫实现了“长生殿里盟言”。
《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比较研究马郁摘要天宝之乱以来,李、杨的故事就成了文学史上的热门题材。
特别是《长恨歌》问世以后,唐宋诗人就从不同的角度对这段历史进行反思、描绘。
白朴的《梧桐雨》直接取材于《长恨歌》,但基本思想倾向和意境情调却大有不同。
洪昇的《长生殿》继承了《长恨歌》和《梧桐雨》在剧情上对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但也做出了相应的改变。
关键字《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情感一、《长恨歌》中的爱情“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乐天在《长恨歌》一诗中赞美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唯美爱情。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认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根据全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纪。
贵纪进宫后恃宠而娇,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蒋婷婷班级:11语教1班学号:20111203105 《长生殿》与《梧桐雨》的异同长生殿在结构方面,全剧长达五十出,场面壮丽,情节曲折,而组织相当严密。
李、杨爱情是戏的主线,这条主线又以一组道具——一对金钗、一只钿盒贯穿始终,随情节变化由合而分,由分而合。
属于交代性的第一出《传概》不算,剧本一开始就直接进入他们二人以金钗钿盒为定情信物,而后经过一番波折,至七夕长生殿盟誓,形成一个高潮;紧接着安史乱起,马嵬坡兵变,杨贵妃惨死,李、杨的爱情转化为悲剧,而作为信物的金钗钿盒成为随葬品;其后再描写他们“那论生和死”(《传概》)的深情,已成蓬莱仙子的杨贵妃拆金钗一股、钿盒一扇托道士转交唐明皇,又坚前盟;最终二人在天宫团圆,金钗再成双、钿盒又重合。
对“钗盒情缘”的刻意描写,具有很强的戏剧性。
在艺术表现上,《长生殿》继承了《梧桐雨》、《浣纱记》等通过爱情故事反映一代兴亡的手法,特别是上卷以更多的批判态度揭露封建统治者昏庸腐朽和政治上的黑暗,基本上采取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下卷在对爱情悲剧的处理上,通过一些幻想的形式,歌颂精诚感动天地的爱情,这又吸取了《牡丹亭》的浪漫主义手法,但由于缺乏现实基础,显得虚无飘渺,冗漫弛缓。
《长生殿》场面壮丽,情节曲折,笼罩着全剧的气氛也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变化。
上卷,一方面通过从《定情》到《密誓》的过程,反映爱情的发展,一方面通过《贿权》到《陷关》反映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
场次与场次之间,互相对照,交错发展。
下卷里作者抒写了风雨飘摇的局面和生离死别的哀怨,形成了强烈的悲剧气氛。
《长生殿》的曲词清丽流畅,充满诗意。
例如《弹词》一出中,用北曲〈转调货郎儿〉九支曲子,从金钗钿盒定情弹唱到銮舆西巡,低回深郁,曲曲动人。
《长生殿》也有些无聊的插科打诨。
如在《禊游》、《驿备》中对市民的描写有些丑化,甚至在《进果》中对受迫害的人民也使用了庸俗的科诨,这反映了作者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缺陷。
在结构方面,下卷不如上卷那样紧凑,为了求得两卷对称,故意铺张,有些拖沓,如《仙忆》、《驿备》等出就是。
《梧桐雨》是元代杂剧作家白仁甫(白朴)的作品,是历史传说剧的代表,也是使他得享盛名的作品。
该剧写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此剧直接取材于
白居易的<长恨歌>,但基本思想倾向和意境情调,均与<长恨歌>有很大的不同.<
长恨歌>在涉及李隆基和杨玉环的关系时,有意掩盖了李隆基夺儿媳的丑行.而<
捂桐雨>不但一开始就交代了李窿基夺儿媳的过程,而且还暴露了杨贵妃和安禄
山之间的私情.故<梧桐雨>显然不是要歌颂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而是通过对
李\杨故事的描写,抒写人世沧桑之感并借剧团中人物李隆基晚年孤独凄苦的处
境和悔恨哀怨的感受,表达作者对战乱不幸生活的切身体验.
《梧桐雨》在艺术上也独具特色.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作者
将李\杨的故事放到这一急剧变化的历史背景上来表现,并将全剧的重心和高潮
放在第四折,写战乱平息后,失去贵妃和权位的唐明皇的孤寂生活.并着重写他在
秋夜雨声中回忆往事的心理感受,情景交融,动人心魄.作品更动人之处,还在于
剧中处处融进了作者自己对战乱不幸的切身体验,借剧中人物表达自己的感受.
仔细分析这两部戏, 关于马嵬事变赐死杨贵妃一段的描写, 白朴与洪升主
要在以下四方面不同:首先, 这一段在全剧结构线索中起的作用不一样。
白朴是
完全按照一部悲剧的要求来写作梧桐雨的, 重点放在唐明皇对失去的爱情的感
喟与怀念。
其次, 杨贵妃在马嵬事变中表现出来的态度不一样。
梧桐雨?采用的
是末本的形式, 杨贵妃没有咏叹宣叙的机会, 仅靠一些较简单的对白吐露心声。
再次, 两剧中的唐明皇面对事变的表现也不一样。
马嵬事变是李杨爱情的转折点, 这里发生的生死考验检验着李杨对爱情的真诚程度。
梧桐雨?里唐明皇发现在力
所能及的范围内所做的努力已保全不了杨贵妃, 便坦言:不济事了, 六军心变, 寡人自不能保。
权衡过江山王业、个人生死之后, 唐明皇背弃了七夕的誓言, 虽
然痛煞, 却又说: 卿休怪寡人, 不肯承担绝情和卑伪的责任。
长生殿?将唐明皇
塑造得更重情义一些, 否则埋玉后的二十五出便没有了感情基础。
第四, 对杨
贵妃尸身的处理, 两剧有不同之处。
梧桐雨中杨贵妃自缢后, 六军进去检视并马
践其尸, 将一个尸首卧黄沙, 最后只剩下汗巾。
白朴沿用了宋金杂剧马践杨妃
的情节, 原因说得很明白: 禄山反逆, 皆因杨氏兄妹使六军马践其尸, 方得取信。
在白朴笔下, 杨贵妃作为祸首必须受此惩罚, 即使皇帝求情也不能免遭此灾, 可见在白朴心目中杨贵妃罪名之重。
而长生殿里的杨贵妃并未被当作亡国祸首。
可见, 虽然梧桐雨与长生殿写的是一回事, 却形似神异。
它们各自体现着作
者不同的思想意图, 带给读者的是不同的艺术审美, 是中国戏曲史上两位风格迥异的
花间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