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元杂剧《梧桐雨》的悲剧性

合集下载

浅析梧桐雨的悲剧内涵

浅析梧桐雨的悲剧内涵

浅析《梧桐雨》的悲剧内涵【内容摘要】:白朴的《梧桐雨》是一部优秀的悲剧作品,作者将个体悲剧、伦理悲剧和社会悲剧巧妙地统一于作品之中,构成其多层次的悲剧内涵,使这部剧作成为中国戏剧史上不可多得的悲剧佳作。

【关键词】:梧桐雨悲剧内涵个体悲剧伦理悲剧社会悲剧元代白朴的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简称《梧桐雨》),取材于唐代陈鸿的《长恨歌传》,题目则是取自白居易《长恨歌》中的“秋雨梧桐叶落时”一句。

这是一部以安史之乱为背景,以唐玄宗李隆基专宠杨贵妃的故事为中心的悲剧作品。

对于这部杂剧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人认为它的主题不够突出,倾向性不够鲜明,而且结构松散,戏剧性不强,既缺乏艺术技巧,又缺少思想内涵;也有人持恰恰相反的观点,认为《梧桐雨》无论是在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上都有突出的成就,是中国戏剧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客观的说,《梧桐雨》这部作品的主题确实不是十分的清晰,对唐玄宗荒淫的批判,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叹惋,对朝代更迭的感慨,似乎都有所体现,但却又都不是那么的明显。

但是,这并不影响《梧桐雨》成为一部优秀的戏剧作品,因为作者对于作品悲剧内涵的表现足以掩盖他在主题定位上的不足,这种悲剧内涵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作者巧妙地使个体悲剧、伦理悲剧和社会悲剧在一部作品中达到了统一,使它们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更大的悲剧,增强了作品的悲剧性,使人读后不禁要为之叹息。

一、唐明皇的个体悲剧唐明皇,即唐玄宗李隆基。

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十分著名的皇帝,在位时开创了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但是,在《梧桐雨》中,作者却将这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皇帝塑造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人物,而他的悲剧性主要体现在后宫和前朝两个方面。

首先是后宫,对于这位唐明皇,后世的人们谈论的最多的,除了他那辉煌的政绩以外,恐怕就是他和杨玉环之间的那段颇具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了。

古往今来关于李杨爱情的文学作品有很多,除了《梧桐雨》外,最著名的就要数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和清代洪昇的《长生殿》了,这些作品中对于这段感情的诠释虽不尽相同,但是却无一例外地描写了唐明皇对于杨贵妃的极度宠爱,虽然这“爱”未必是真爱,但是这“宠”却是实实在在的,白朴在《梧桐雨》中写到唐明皇“自太真入宫,朝歌暮宴,无有虚日”将与贵妃宴饮置于朝政之上,对其的恩宠可见一斑,而且这份专宠长达十年之久,在历史上众多的帝妃之间是十分罕见的。

论《梧桐雨》中的李杨爱情悲剧

论《梧桐雨》中的李杨爱情悲剧

论《梧桐雨》中的李杨爱情悲剧《梧桐雨》是一部经典的爱情小说,讲述了年轻的女子李杨和男子梁世炎之间的爱情悲剧。

小说以1930年代的中国南方城市作为背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民的苦难。

该小说通过李杨的命运,表现了一个自由思想的女子在保守的父权社会中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无奈,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中国传统婚姻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局限性。

本文将从李杨的爱情悲剧方面进行论述,探究其中的深刻意义。

一、爱情的美好小说描写了李杨和梁世炎之间的纯真美好的爱情。

李杨自幼聪明伶俐,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考,但因为家庭和社会的限制,她没有得到自由发展的机会。

直到遇到了梁世炎,她才有了真正的爱情和自由。

梁世炎是一位年轻的志士,有着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追求自由的决心。

他用诗歌和言语向李杨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两人慢慢地坠入爱河。

他们的爱情纯洁美好,充满了浪漫和梦想,同时也给予了读者很多美好的回忆。

二、爱情的阻碍李杨和梁世炎的爱情,遭到了来自家庭和社会的阻碍。

社会制度的牢笼和人们的道德观念,使得他们无法在一起。

首先,李杨的父亲是一个传统的父亲,对于女儿的婚姻非常看重,认为女儿的婚姻应该是为了家族的荣誉和利益。

在父亲的眼里,女儿的自由和幸福不是最重要的,他更在意的是家庭的利益。

其次,社会对于女性的地位和婚姻观念也存在着很大的传统限制。

女性应该嫁作人妇,属于家庭和丈夫的财产,她们没有自己的选择权和人生规划的自主权。

这些压力和限制,使得李杨和梁世炎的爱情无法成为现实。

三、爱情的悲剧最终,李杨和梁世炎的爱情走向了悲剧。

虽然两人拥有极大的勇气和决心,但他们无法改变社会和家庭的想法,最终妥协了自己的命运。

梁世炎离开了李杨,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事业,而李杨被迫嫁给了一个家财万贯的富商。

虽然李杨并不爱这个富商,但她也无力反抗父母的意愿,只能屈从于命运的安排。

最终,梁世炎和李杨都在各自的不幸中沉沦,二人的爱情只是留给了时光的记忆。

四、爱情的意义李杨和梁世炎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习俗和思想观念,显露了女性在父权社会中的无力和命运局限,深刻揭示了家庭和传统的束缚对人的禁锢和限制。

论《梧桐雨》中的李杨爱情悲剧

论《梧桐雨》中的李杨爱情悲剧

论《梧桐雨》中的李杨爱情悲剧
《梧桐雨》是张爱玲笔下的一篇爱情悲歌,讲述的是一段充满悲剧的爱情故事。

主人公李杨是一名上海的市民,与京剧演员程蝶衣相爱,并在亲友的反对下,最终选择了离开蝶衣。

然而,在离别后不久,蝶衣却因为强制上台演出而病倒,最终去世。

李杨对蝶衣的一片真情和内心的痛苦,深深地震撼了读者。

本文将从李杨的角度,分析他爱情悲剧的原因,以及这段故事对人们的影响和教益。

其次,李杨对于自己和蝶衣的未来过于幼稚和理想化。

他们的恋爱是在一个相对封闭和保守的环境下进行的,尽管他们一度相信爱情能够战胜一切,但他们没有考虑到现实的限制和阻碍。

李杨认为离开蝶衣可以避免家庭和社会的反对,但他没有意识到,这只是治标,而没有治本,问题根本没有得到解决。

最终,他们的离别只是加剧了蝶衣的病情,同时也加重了李杨内心的痛苦。

最后,李杨爱情悲剧对于现代社会的教育和启示也是深刻而有价值的。

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们对于恋爱、婚姻的看法,同时也揭示了社会变革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爱情是美好的,但它需要理性、现实的思考和选择,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和把握机会。

另外,它也告诉我们,不同的文化和背景的人们可以相互了解和尊重,相互欣赏和借鉴,这样才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实现人类的共同愿望。

综上所述,李杨爱情悲剧是一件不可挽回的悲剧,这个故事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爱与痛,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启迪和教益,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领会。

这个故事表达了张爱玲的理念和深邃的思考,也挖掘出了人类文化和心灵的深度和复杂性,它是一篇值得人们反复品味、回味无穷的经典作品。

《梧桐雨》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梧桐雨》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梧桐雨》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梧桐雨》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梧桐雨》是元代白朴撰写的杂剧剧本。

梧桐雨

梧桐雨

《梧桐雨》与《汉宫秋》之比较在人才荟萃、佳作如林的元代早期剧坛上,白朴、马致远的艺术创作别具一格,被后人列入元剧“四大家”,他们的杂剧代表作《梧桐雨》和《汉宫秋》均写得文才斐然、意境深邃,令时人和后人激赏。

从题材上看,这两部作品均取材于历史上帝王后妃的爱情故事;构思方面都在前三折完成戏剧冲突,最后一折(即第四折)作为剧作的感情高潮;角色安排上都属于末本杂剧;从戏剧性质上看都是典型的悲剧;两剧曲词格调相近,典雅优美,充满诗意。

正因为有如此多的相近相似乃至相同之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两部剧作堪称“异曲同工”。

同时,两剧又毕竟是“异曲”,在诸多方面的相象中又呈现出各自的特色与内涵,如两剧题材一是取自唐代帝妃故事,基本依据史料;一是取自汉代帝妃故事,虚构成分较重;又如同是第四折,《梧》剧利用秋雨梧桐渲染气氛;《汉》剧则将孤雁悲鸣作为象征意象。

一、悲剧形象由于两剧都是末本戏,男主角自然为悲剧主人公,女主角虽处于陪衬地位,但也是不可忽视的悲剧形象。

显然,白朴和马致远对自己剧中悲剧形象的态度不尽相同。

《梧桐雨》中前三折中对唐明皇的昏庸荒淫有一定程度的揭露批判,如其耽于享乐、是非不分、宠幸逆贼;但综观全剧,作者对其态度更多的是同情。

明皇宠爱杨贵妃的出发点是色,爱她貌美“绝类嫦娥”,会跳《霓裳羽衣舞》,也能使他“珊瑚枕上两意足”,这是他对杨妃产生爱情的基础和前提;但同时作者对他在爱情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诚挚态度是肯定的。

当陈玄礼持仗兵权,胁迫赐死杨贵妃时,他曾极力以争,说:“高力士道与陈玄礼休没高下,岂可教妃子受刑罚!她见请受着皇后中宫,兼踏着寡人御榻,她又无罪过颇贤达,须不似周褒姒举火取笑,纣妲已敲胫觑人。

早间把她个哥哥坏了,纵便有万千不是,看寡人也会饶过她,一地胡拿。

”由此可见,唐明皇在赐死贵妃的过程中,内心做过一番相当痛苦的折磨。

我们不能谴责明皇马嵬赐死杨妃是违背长生殿盟誓,因为那毕竟是迫不得已而作出的决定,不能抹杀或掩盖明皇对贵妃逐渐加深的真挚感情。

新编昆曲《梧桐雨》的戏剧美学探析-戏剧艺术论文-艺术论文

新编昆曲《梧桐雨》的戏剧美学探析-戏剧艺术论文-艺术论文

新编昆曲《梧桐雨》的戏剧美学探析-戏剧艺术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对元杂剧《梧桐雨》的翻新2018年6月29日,新编昆剧《梧桐雨》在南京首演。

该剧由昆山当代昆剧院出品,改编自白朴元杂剧《梧桐雨》。

王国维曾评价白朴《梧桐雨》“沉雄悲壮,为元曲冠冕”。

他认为,明以后传奇,无非喜剧,而元代则有悲剧,《梧桐雨》便位列其中。

新编昆剧《梧桐雨》继承了元杂剧的悲剧意识与沉雄悲壮的风格。

与《长生殿》的“ 本是多情种”不同,《梧桐雨》表现的是一种国难面前,帝王寻求自保,爱情在权力面前幻灭的悲壮现实。

故其第三折《陨玉》与《长生殿埋玉》,在赐死杨妃的处理上,有所不同。

前者,面对三军哗变,主动和杨妃说救她不得,违背了爱情的誓言;而后者表现出的是帝王不经意间的仓促放弃,之后又无限悔恨,最后双方在天宫重圆。

而《梧桐雨》的结局,唐明皇在听雨的相思中入睡,梦中与杨玉环相逢,醒后方知,自己当初保江山舍美人的决定,便是天人永隔。

然而,江山不存,美人难再回,明皇沉浸在无限的凄凉与悔恨之中。

与元杂剧原本相比,该剧虽然在情节上,增添了杨妃入梦的情节,但其浓郁的悲剧主题以及凄怆悲壮的风格,与原作是一致的,甚至还有所渲染。

梦中的团圆与长情,更加渲染了明皇现实的孤独、凄凉、悔恨。

表现出的是,兴亡变故之下,爱情的脆弱,帝王的无情以及对往昔美好的怀念追忆,对失去与放弃的悔恨。

《长生殿》以史写情,重在表现爱情;而《梧桐雨》侧重于兴亡之感,兴亡之感重于悲欢离合的爱情,使得主题与风格更加沉重。

体例上,该剧继承了元杂剧四折一楔子的传统,非常符合当今的观众观戏方式。

起承转合,加之楔子填补过场的结构,表现出了完整的戏剧结构。

在演出时长上,亦符合观众的观剧审美时长。

该剧在楔子上,较原本有所调整。

元杂剧中,楔子在开头,叙述安禄山由罪犯到获宠。

新编《梧桐雨》,楔子放在了第一折《定盟》之后。

使整个节奏更加紧密,减少了旁支的比例,迅速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主线突出。

元杂剧《梧桐雨》赏析

元杂剧《梧桐雨》赏析

这 时 ,左 丞相 李 林 甫 慌 张 禀告 :安 禄 山反叛 已杀 上 长 安 。唐 明皇 沉 沦 于女 色 之 中 ,怪 其
扰 了他 的 兴致 。及 至 问 李林 甫 如 何 平 叛 ,李 因承 平 日久 ,人 不 知 兵 ,无 计 可 施 。唐 明 皇 只好幸 蜀 以避其 锋 ,又 担 心贵妃 驱 驰不惯 。 右 龙 武将 军 陈 玄礼 护 驾 幸 蜀 ,路 遇 父 老 拦 驾 ,表示 愿从 殿下 破贼 去 长安 。如 若人 蜀 , 中原 百 姓谁 为 主 ? 唐 明 皇便 叫太 子 近 前 ,命 他 留在 中原 转 任 讨 伐 。太 子 率 军 回转 ,众 军
白朴 的 《 桐 雨 》 是 根据 白居 易 的 ( 梧 - K 恨 歌 》 编 撰 的 ,可 贵 的是 作 者 把这 个 爱 情 故 事放 在 安 禄 山叛乱 这个 重 大 的 历史 事 件 里 来
贵 妃饮 酒 作 乐 。四川 使 臣遵 圣 旨为 贵妃 进 贡 I
鲜 荔 枝 ,贵 妃 吃 罢 为 唐 明皇 演 霓 裳 羽 衣 舞 。
贵 妃 建议 留他 于 宫 中解 闷 ,唐 明皇 应 允 ,赐 予 贵 妃 为义 子 ,始 封其 为平 章 政 事 ,国舅 杨
国忠 一再 反 对 。且加 封 为渔 阳节 度 使 ,镇 守
不 进 。 陈 玄礼 奏 道 :众 军要 求 除 掉 专权 误 国 又 与 藩 使 沟 通 的杨 国忠 。 唐 明 皇 迫 于 压 力 ,
会 价 紧呵 ,似 玉盘 中万颗 珍珠 落 ;一
会价 响 呵 .似 玳 筵 前几 处 笙歌 闹 :一会 价 清
呵 ,似 翠岩 头一 派寒 泉 瀑 ;一会 价 猛 呵 ,似
绣 旗 下数 面征 鼙操 。兀 的不 恼 杀 人 也 么哥 ! 兀 的 不恼 杀 人也 么哥 !则被 他诸 般 儿 雨 声相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下元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唐明皇这一人物形象的再阐释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下元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唐明皇这一人物形象的再阐释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下元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唐明皇这一人物形象的再阐释引言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一颗璀璨的明珠,与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并称元杂剧四大悲剧。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大局部都集中在“人物形象”“思想情感”“悲剧意蕴”等方面,《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也是如此。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开创了精神分析法,开创了潜意识方向的研究。

他不只在心理学开创了新的领域,还为文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弗洛伊德所提出的人格理论、精神层次分析理论和释梦理论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进行了诠释,为《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角度。

一、人格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uperego〕是组成人格的三个局部。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这部剧中唐明皇的人格经过了从本我到超我的转变,推动着悲剧开展的过程,层层叠进。

本我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组成,是人格的一个最难接近而又极其原始的局部。

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倾向,它只受“快乐原那么”的支配,盲目追求快乐。

在《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的楔子、第一折和第二折中唐明皇那么主要受到自我层面的支配,而这也是这部爱情悲剧的开始。

在该剧剧首,唐明皇觊觎杨贵妃的美色,违背纲常伦理,将自己的儿媳纳为自己的妃嫔。

随后,又不顾张九龄等的忠诚劝谏,一心为讨美人欢心,放过安禄山,养虎为患,还将其赐予杨贵妃当义子。

往后,唐明皇与杨贵妃“真稍微朝朝寒食,夜夜元宵”,共赏七夕,许下“妃子,朕与卿尽今生偕老;百年以后,世世永为夫妇”的爱情誓言。

最为世人笑谈的乃是第二折,安禄山等贼兵将至,唐明皇却还在宫殿里寻欢作乐,欣赏“霓裳羽衣舞”。

为后文将士共求处死杨贵妃这一情节埋下伏笔。

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一局部。

这局部在“事实原那么”指导下,既要获得满足又要防止痛苦。

这种人格负责与现实接触,是与超我的仲裁者,既能监督本我,又能满足超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元杂剧《梧桐雨》的悲剧性作者:刘嘉慧来源:《艺术评鉴》2020年第02期摘要:《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简称《梧桐雨》)为元代作家白朴的杂剧代表作,主要描写了在唐代安史之乱背景下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悲欢离合,本剧不单单描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也描写了比之爱情更为深邃的历史。

《梧桐雨》抛弃了中国戏曲中传统的大团圆结局,以悲剧作为结尾,这种写作思路与作者自身境遇及所处时代背景有很大的联系。

关键词:《梧桐雨》; ;爱情悲剧; ;历史悲剧; ;白朴中图分类号:J905;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2-0122-03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自古以来便受文人青睐,从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到后来关汉卿所写的《哭香囊》、庾天锡的《华清宫》和《霓裳怨》以及白朴的《梧桐雨》,这一略带民间传奇性质的历史题材为后世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白朴的《梧桐雨》是一出彻底的悲剧,王国维自《人间词话》中评价此剧说:“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剧,沉雄悲壮,为元曲冠冕”[1],评价之高足见其文学成就。

白朴的《梧桐雨》在写作上直白毫无隐晦,他不为渲染两人伟大爱情而淡化史实,在楔子中便提到杨贵妃原为寿王李瑁妃子,因貌美被唐明皇相中先度为女道士后封为贵妃,在后文中更是对两人的荒淫无度,唐明皇的不理朝政进行了大胆描述。

若是往深处研读,便可以看出《梧桐雨》言情而不纯,其还想要表现更加深刻的国家兴衰以及人性的幻灭感等主题,可以说这部作品思想复杂又意蕴深刻。

一、李、杨二人的爱情悲剧在白朴的《梧桐雨》中,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杨玉环的爱情并不纯粹,或者说这是一场唐明皇的单恋。

白朴对于唐明皇和杨贵妃两人的爱情塑造上一改前人赞扬或同情的态度,在他的笔下这两个人物都具有批判性,其中最有批判意味的便是杨贵妃。

《梧桐雨》中的杨贵妃,既虚伪自私又薄情淫乱。

从本文所写背景来看,杨玉环本为唐明皇的儿媳,因美貌吸引了唐明皇因而成为了他的妃子,这个时候唐明皇已年愈花甲,而杨贵妃却正值青春华年,再嫁的对象比自己大了几十岁,对方即便是皇帝恐怕也不能产生真爱。

《梧桐雨》中更是多次提到了杨贵妃与安禄山的私情,安禄山因胡旋舞跳的好得了杨贵妃的赏识并成為她的义子,但这两人却不是单纯的母子关系,在第一折中杨贵妃提到安禄山云:“此人狡黠,能奉承人意,又能胡旋舞。

圣人赐与妾为义子,出入宫掖。

不期我哥哥杨国忠看出破绽,奏准天子,封他为渔阳节度使,送上边庭。

妾心中怀想,不能再见,好是烦恼人也”。

[2]此时正值七夕之夜,杨贵妃所想之人不是唐明皇却是义子安禄山,由此可见她对唐明皇并不是真爱,而杨玉环自从成为贵妃后,日夜纵情声色,贪图享乐,为了保持宠幸而工于心计,不仅蒙骗唐明皇自己的真正爱情归属,而且要唐明皇对自己许下诺言。

在国家危亡之时,她也只为自己着想,与唐明皇夜夜笙歌,最终自己落得马踏尸体的下场。

而唐明皇的人物塑造上,作者也提到了他的荒淫无道,不理朝政,在安禄山叛乱的危急时刻训斥来报的丞相李林甫不分轻重缓急,不知道等到歌舞结束了再来报告。

面对国家危亡之时,唐明皇丝毫不见警惕和慌张,他只是对李林甫说道:“既是贼兵压境,你众官计议,选将统兵,出征便了”,由此见唐明皇的昏庸。

作者在对唐明皇这一人物进行批判的同时也写到了他的痴情,比如他因杨玉环的关系给予杨玉环的哥哥杨国忠重权,放任他祸乱朝纲,见杨玉环喜爱安禄山便把他赐给杨玉环做义子,为博杨玉环一笑便花费巨大人力物力去为她运送荔枝……唐明皇的爱情始终是一厢情愿的,这更有讽刺意味,而沉醉其中的唐明皇并没有意识到杨玉环的心意,马嵬坡兵变,他被迫下令处死了自己的所爱,最后一折写了战乱平定,唐明皇重新回宫却失去了实权,在西宫中日夜思念着杨玉环排解幽恨。

《梧桐雨》在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把戏剧矛盾和情节都集中在前三折,最后用整整一折来抒情。

前三折剧情热闹、节奏明快,最后一折是一个萧瑟凄凉的收场。

这种戏剧气氛的反差对比,具有强烈的悲剧效果。

[3]唐明皇某一天忽然梦到杨贵妃,一如生时,醒后却听到秋夜的雨滴梧桐的声音,更增添了哀痛。

剧中用了八九只曲词形容秋夜的雨声和明皇哀怨的心境,从而结束全剧。

这里用得到王国维先生评元杂剧的话:“出无所谓先离后合,始困终亨之事也”(《宋元戏曲史》)。

构成了悲剧的正格。

唐明皇和杨妃的爱情生活毁灭了,观众对这个失去恋人的痛苦给予怜悯和同情。

[4]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自一开始便注定不能为世人认可,缺乏感情根基又有动乱掺杂其间,最终落得悲剧收场亦在情理之中。

二、《梧桐雨》展现的历史悲剧《梧桐雨》没有将李杨两人的爱情写的真挚感人,可见它并不是单纯的以歌颂爱情为主题,而一直伴随并推动者着唐明皇与杨贵妃故事发展的正是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梧桐雨》中突出表现了政治矛盾,反映了朝廷统治内部的腐朽淫乱和不思进取,第一折中所写的唐明皇纵情声色,不顾国家法度变为后文的亡国兴叹埋下了伏笔。

唐明皇的一生给我们留下的是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开元时期,他任人唯贤,励精图治,把唐代贞观之治以来的大好形势推向了全盛。

只可惜他没有做到善始善终,天宝四年册封杨贵妃之后,他昏庸得一塌糊涂,唐朝也随之一步步走向衰落。

而安史之乱的爆发,不仅给江山社稷带来了暂按,唐明皇自己也不得不吞下这可自酿的苦果。

[5]第四折中,抒情性达到了最高点,这一部分文辞秀丽,情感悲壮凄凉,把唐明皇的痛苦烦闷生动细腻的展现了出来,他的语言中并不只是表现了对于杨贵妃的思念,更表现了他对于战乱流离的凄苦和一个亡国者的倾诉。

安禄山是《梧桐雨》中的否定人物,安禄山犯上作乱,代表了异族入侵,他反叛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得到江山还有一部分是为了得到杨贵妃,而杨贵妃也是心系于他,并在皇宫中荒淫无度,加速了唐王朝的衰败。

可以说这两人在某种角度上就是唐朝的内忧外患,面对这两人唐明皇一直未能完全看清,他认定安禄山是忠臣,杨贵妃也如自己那般倾心于他,作者毫不留情的平静表面下掩藏着的民族危机与对统治者黑暗昏庸统治的讽刺与批判。

《梧桐雨》描写安史之乱之时,战士们在马嵬坡发动兵变逼迫唐明皇杀掉杨国忠与杨贵妃,这一方面反映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更展现国家战乱下人民的心声与感叹。

本剧中对下层百姓生活描写很少,有代表性的一处是唐明皇在避兵入蜀的路上,看到了沿途的村舍破败不堪,人民生活潦倒困苦,唐明皇也不禁说道:“寡人身居九重,怎知闾阎贫苦也”,剩水残山五六搭,断壁残垣两三家的场景生动反应出了因战乱人民的生活疾苦,何况这里只是离京城不远还未受到叛军洗劫的地方,由此可推断那些已经遭受安禄山战乱之苦的地方百姓生活当有多么艰难。

对比人们的生活,唐明皇昔日骄奢淫逸,一掷千金为杨贵妃送荔枝的行为更显的腐朽不堪,人民的生活艰难也从侧面深化了本剧的悲剧性。

本剧在情节上描写爱情与历史背景是相互贯穿的,李杨荒淫无度的生活导致了安禄山的叛变和唐王朝的衰败,安禄山的叛变最终又使得杨贵妃被赐死,李杨天人永隔,这是讲述国破家亡的历史悲歌。

三、作者白朴的创作根源《梧桐雨》中所流露出的悲壮与苍凉之情透过纸张直击心灵,许多人认为《梧桐雨》是一出天生的悲剧,讲述了爱情的毁灭与国家的衰败,正如鲁迅所言:“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白朴的这种写法一改中国戏曲往日习惯的大团圆结局,以一种特有的沧桑风格创作此剧,无论是抒情还是叙事都带有许多悲剧性意味,那么这种创作的根源是来自于什么呢?我们可以根据元代历史大背景以及白朴的生平经历做出一些合理的猜测。

白朴生当宋、金、元易代之际,战乱频仍。

在一次蒙古军队攻打金朝都城南京(开封)的战争中,白朴在惊慌混乱之中与母亲失散,随诗人元好问辗转流徙。

避难求生的经历,在他幼小的心灵上刻下了不能磨灭的伤痕。

王博文在为白朴《天籁集》写的序言中说他:“自幼经丧乱,仓皇失母,便有满目山川之叹”。

因为有亡国流离的经历,所以他要反思亡國的原因,于是戏里批判李杨因歌舞坏江山;因为有乱离亡国之痛,积郁了太多伤感和悲苦需要抒发,而安史之乱后的唐明皇,既失去了皇位,也失去了美人,成为一个不幸者,生命和事业都步入了“秋天”。

这与作者的情怀有共同之处。

白朴在失意君王的身上,找到了寄托自己人生失意的载体,于是假明皇之口,宣泄自己的人生体味。

在唐明皇的雨泪交流中,也溶进了作者的失母亡国之痛,因此才能恣肆滂沛,将一缕哀思,借助缠绵的秋雨,千回万转抒发出来,令人荡气回肠。

[6]白朴的父亲曾任金国枢密院判官,家事一时显贵,而后却经历战乱,其父辗转仕于三朝为世人所诟病,国家易主导致的家庭变故,荣华散尽使得白朴心理上也有了裂痕与冲击,他的心理上承受了比当时文人更为沉重的压力,所思所想也更为深刻,其作品的悲剧性便是白朴有意与无意间的塑造。

【双鸳鸯】中写道:“斜軃翠鸾翘,浑一似出浴的旧风标,映着云屏一半儿娇。

好梦将成还惊觉,半襟情湿鲛绡”[2]。

唐明皇西宫内一场空梦也如白朴对人生家国的幻想,美好却已不复存在。

白居易的《长恨歌》中让李杨二人最终在天上相遇,给予了他们一个幻想中团圆的结局,这也为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增添了一丝动人色彩,而白朴在《梧桐雨》中直接删去了“访仙求道”这一剧情,全剧停止在唐明皇梦醒对雨抒情中,这使得爱情的美感稍微逊色却更显得真实令人信服。

此刻正值伤感之秋,宋玉在《九辩》中言及秋天:“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率”。

在此时节白朴连用八首曲文用来写雨,围绕“梧桐雨”三字从各个角度反复咏叹,借秋雨梧桐把自己内心的烦闷愁苦尽情宣泄,不仅文学性极强,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白朴所投入了很深的感情,比之沉浸入梦中的唐明皇,白朴的思想更为痛苦,因为他活于现实,痛苦挣扎却又无力去改变,可以说是借了唐明皇之口咏其自身之不幸。

综上所述,白朴写作的《梧桐雨》一方面体现了金元易主之际文人阶层的普遍感叹,另一方面又掺杂了白朴的私人情感,《梧桐雨》的问世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对《长生殿》等优秀作品的写作提供了借鉴作用,为中国元杂剧划下了浑厚而悲壮的一笔。

参考文献:[1]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44.[2]王文才.白朴戏曲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14.[3]江巨荣.古剧精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39.[4]邵曾褀.中国古典悲剧喜剧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2.[5]乔力.元曲名篇的人生哲理[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6:39.[6]张燕瑾.元曲精粹解读[M].北京:中华书局,2005: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