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一年级语文上册《端午日》端午传奇阅读训练苏教版

初中一年级语文上册《端午日》端午传奇阅读训练苏教版
初中一年级语文上册《端午日》端午传奇阅读训练苏教版

端午传奇

陈晓星

楚臣的龙舟万桨扬波/却年年回到江南/回到岭南,回到海南/更回到,今日,海峡此岸。——余光中

彰化市宝廊里,一个传统的台湾乡村,至今以种稻为生。靠近公路的一大块空地,现在被开辟成“景观公园”,为乡民和过路的人提供休闲歇脚之地。公园面对村落立着一尊屈原铜像,铜像高180厘米,屈原在宝廍里的朝晖里迎风徐步、低头沉思。屈原为何落脚此地?这是所有看到铜像的外人发出的疑问。

走进村落,曲曲折折到了屈国老人的家,老人坐在新居院子里,儿孙绕膝,院外稻田成片,波斯菊在田头怒放。老人告诉远方来的记者,这里世代居住着二三十户屈姓人家,这二三十户连成片的人家被人称为“屈家村”成为宝廊里的“村中村”。“我们这里是全台湾唯一的屈姓人家集中的聚落,台湾大多数姓屈的人是从我们这里走出去的。”目前屈家村最年长的就是83岁的屈国老人,他被村里人尊称为“长老”。屈国不会讲“国语”,他出嫁的孙女宜榛赶回来给记者当“翻译”,说:“阿公说不知道哪一辈从什么地方来的台湾,祖坟上的碑写的是来自福建晋江,长辈们的记忆只上推到日据时代,再往前兵荒马乱,家谱也丢了。”

没有家谱,屈家村仍尊屈原为自己的祖先。屈家村人把一尊30厘米高的屈原像“挤”进泰和宫中供奉,时至今日,不少当地人已称泰和宫为“屈原庙”了。

两岸深入交流后,屈家村的消息被屈原故里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得知,秭归复制了一尊屈原祠的铜像送给屈家村。这段佳话佐证了诗人余光中的诗句:“……更回到,今日,海峡此岸。”

有学者提出,屈原生平只见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和刘向《新序·节士》中,信息很少,家世成谜,无法考证其后辈子孙。但台湾彰化的屈家村人坚信他们是屈原的子孙。

即使没有学术的论证,屈原也早已成为屈家村人情感和精神凝聚的纽带。他们以屈原为荣,成立“屈氏宗亲会”,联络四散在外的屈氏子孙。屈家村有每年选“炉主”的习俗,每逢端午,屈原的神像被迎奉到“炉主”家中供奉,“炉主”做东开出流水席,从各地赶回来的屈家子孙到“炉主”家聚餐、祭拜。有了这样的每年一祭,即使已经离开屈家村多年,即使祖屋已失修得不能落脚,子孙们也会在端午节从台湾各地回到故里,在“炉主”家团聚,屈家村人永远不会“散掉”。

端午,就这样凝聚起屈家村,凝聚起彰化与秭归,凝聚起写汉字的诗人,也凝聚起千年传承的中华民族精神。就像台湾诗人白灵写的:“皆是您诗的弟子,为何还在乎姓不姓屈?”相思需要空间的距离,凝聚需要时间的延长,离家乡越远,越需要仪式来加深来时路的坐标。端午便是远离长江、黄河的中华子孙传承中华文明的一个节点。诗人余光中的诗句凝结了这份情结:“有水的地方就有龙舟/有龙舟竞渡就有人击鼓/你恒在鼓声的前方引路/哀丽的水鬼啊你的漂魂/从上游追你到下游/那鼓声/从上个端午到下个端午……”

因为有上个端午和下个端午,无论是在台湾还是港澳,无论是太平洋岸还是大西洋畔,凡是有中华民族印迹的人群就会记住屈原、记住汨罗江、记住中华文明,正如诗人郑愁予所言:“有谁不为华夏的人格情操而骄傲?”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1.结合语境,说说文中画线句中“坐标”的意思。

2.在端午节,台湾的屈家村有怎样的传统习俗?这习俗有什么好处?

3.“皆县傣诗的弟子。为何还在乎蚌不姓屈?”台湾诗人白灵的这句诗有什么含义?

4.现在,中国的端午节已成功登上“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跻身“世界遗产”。

请你就如何保护好这项“世界遗产”提出一点建议。

5.过中华节日,品味传统民俗:元宵观灯、端午吃粽子、中秋赏月、重阳登高……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习俗内涵丰富,具有浓郁的中华文化韵味。过好中国节,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传承。请你按照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请任选一种中华传统节日(不重复例句),仿照例句的结构和内容,写一个句子。

例句:粽香端午,声声锣鼓赛龙舟。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端午节的中午,家人团聚,一起热热闹闹地过节,可是弟弟却一直低头玩着手机。爸爸妈妈批评他,他却说:“年年都围在一起吃粽子,有什么意思,还不如玩手机呢!”此时,你想对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0字左右)

答案:

1.指家乡所在的方向、位置。

2.端午节,屈家村人会把屈原的神像迎奉到“炉主”家中供奉,“炉主”做东开出流水席,从各地赶回来的屈家子孙到“炉主”家聚餐、祭拜。这习俗能使台湾各地的屈家子孙团聚,这样屈家村人永远不会“散掉”。

3.不论我们的姓氏是否相同,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

4.示例:丰富端午节等传统文化节日的内涵,通过乡土教材等方式教育和引导人们传承和发扬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

5.(1)示例1:月圆中秋,家家团聚吃月饼。

示例2:绿满清明,户户扫墓祭先人。

(2)示例:一家人在一起过节,融洽了亲情,拉近了距离,爸爸妈妈多想和你聊聊天啊,不要再玩手机了。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教案 端午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端、粽、节"等生字,会写"午、节、叶"等生字。认识部首"、"。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会读长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风俗习惯,并知道这些节日的历史来源。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及历史人物屈原。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猜谜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与一种食物有关,大家来猜一猜是什么吧! 课件出示谜面:一个白胖子,裹着绿毯子,腰里扎根细绳子。(打一食物)(同学举手猜谜)

2.同学们真聪明,没错,这种食物就是--粽子。出示课件:粽子图片。 3.同学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都吃过什么样的粽子?你们觉得好吃吗? 4.有位小朋友也和你们一样觉得粽子好吃,下面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吧。1.猜谜语。一个白胖子,裹着绿毯子,腰里扎根细绳子。 谜底:()二、结合语境,识记生字 1.学生在课文中圈出生字,读读,想想,有什么好的记字方法。 2.同桌或小组交流:有哪些记住生字的好办法? 3.展示识字情况。 (1)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 (2)用多种方法识记。 4.把生字放回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将课文读通读顺。2.读一读,连一连。粽zǒng 总duān 端zòng 间ròu 肉niàn 念jiān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标出自然段。 2.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再读课文,自由读或同桌互读互帮。教师指导长句子的朗读停顿。 4.指名在全班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议。 5.齐读课文。3.这篇课文一共有个自然段。四、指导书写,练习

第11课《端午日》课堂实录(苏教版初一上)1doc初中语文

第11课《端午日》课堂实录(苏教版初一上)1doc 初中语文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招热情; 2、了解湘西端午习俗; 3、学习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方法。 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明白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生:中秋节、重阳节。 师:谁来补充一下? 生1:还有春节、端午端午节、儿童节。〔众生笑。〕 生2:儿童节不是传统节日。 师:对。还有补充吗? 生:还有元宵节、清明节。 师:专门好。我们同学明白得还真多。下面我口占一首七绝,同学们看看是写哪一个节日的?〔吟诵〕屈原已死三千年,招魂野祭五月前。龙舟迅疾如流矢,万人喝彩青潭边。〔还没背完,众生纷纷举手〕 生:这首诗写的是端午节。 师:你能讲讲什么缘故吗? 生:因为这首诗写到屈原,写到龙舟,这两者都与端午节有关。 师:好,我们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因此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篇写湖南人民如何过端午节的短文?端午日?。〔板书课题〕作者是谁? 生〔齐〕:沈从文。 师:他有哪些代表作? 生〔齐〕:有?边城?、?长河?、?湘行散记?。 师:关于沈从文,我补充两点。1、沈从文小学毕业,〔生笑〕大学教授,〔生哗然〕完全是靠——〔生〕自学成才。2、假如你进了新华书店,看见沈先生的书,你最好把它买下来;假如你买下了沈先生的书,最好把它打开来看看。〔语速稍慢,吸引力要强〕〔生笑〕只要做到这两步就够了,因为你一旦打开沈先生的书,你一下子就会被他笔下所描写的充满奇异色彩的湘西世界所深深吸引!〔师表情用心,生露出向往的表情〕但愿我们大伙儿多靠近文学,和书交朋友,好不行? 生〔齐〕:好! 二、朗读课文,查找突破点,牵动全篇 师: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1、遇到可不能读的字自己查工具书;2、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概括一下在端午节这一天湖南人民举行了哪些活动? 〔生朗读课文〕 师:有人读完了,有人没读完也停下来了,因为他看到其他人停下了。这种适应不行。你没读完,你就连续读吧! 〔部分学生连续读书〕 师:读完了吗? 生〔齐〕:读完了。

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节》课文练习题(带答案)

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节》课文练习题(带答案) 一、读拼音,写词语。 zuǒyòu hóng sèxiězìyùn dòng shíjiān qiān wàn hóng huāxiǎo shí 二、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每年端.(duān duāng)午节,外婆总.(zǒng zhǒng)是会包好多粽.(zhòng zòng)子。长大后我才知.(zī zhī)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jù jū)说是为了纪念.(nián niàn)爱国诗人屈原。 三、比一比,再组词。 认(________)先(________)秀(________)连(_______)意(_______)队(________)失(________)香(________)远(_______)以(_______) 四、读一读,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小心细心开心放心 ①姐姐做事很________。 ②老人过马路时要________。 ③小红得到老师的夸奖很________。 ④奶奶的身体好了,爸爸才________地去上班了。 五、将题目和诗句用线连起来。 《所见》远看山有色歌声振林樾

《小池》牧童骑黄牛处处闻啼鸟 《画》草长莺飞二月天近听水无声 《静夜思》小荷才露尖尖角低头思故乡 《村居》举头望明月拂堤杨柳醉春烟 《春晓》春眠不觉晓早有蜻蜓立上头 六、照样子,写句子。 例:我一见到老鼠心就乱跳。 1.外婆一______就______。 2._______一_______就_______。 例: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 3.我的衣服十分_______。 4._______十分_______。 七、读课文片段,并完成练习。 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和鲜肉粽。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1.这段话共有(______)句话。 2.选文写了外婆包的粽子的哪些特点呢?请在正确的选项后面画“√”。(1)好吃()(2)花样多() (3)非常大()(4)非常尖() 3.从________一词可以看出外婆包的粽子很好吃。 4.选文中提到的粽子花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5.想一想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哪些习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秋苏教版语文七上第11课端午日练习题

《端午日》 一、双基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雄.黄(xiónɡ)蘸.酒(zhàn)伶.俐(lín) B.一律.(lǜ)擂.鼓(léi)长潭.(tán) C.茶峒.(tónɡ)呐.喊(nà)翘.起(qiào) D.泅.水(qiú)老鹳.河(ɡuàn)戍.军(xū) 2.根据内容,选词填空。 (1)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 体,手脚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强壮结实伶俐粗大)(2)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嘭嘭铛铛把锣鼓 很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立即即刻纯粹 单纯) 3.选出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 A.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 B.船只的形式,和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 C.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 D.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4.填空。 《端午日》的作者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有《》《长河》等。 5.下面诗句分别写的是我国的什么传统节日? (1)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6.综合性学习。 班级开展以“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端午节的习俗很多,除了文中写到的赛龙船、用雄黄蘸酒画王字外,写出你所知道的其他习俗。 答: (2)现在,在青少年中,很多人没看过龙舟,没听过唢呐,不认识艾草,对清明节的祭奠也不以为然;然而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过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你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请写出两条) 答: 二、美文品析 阅读下文,完成7~11题。 端午的鸭蛋(节选) 汪曾祺 A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

2021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节》作业及答案

2021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节》作业及答案 一、读拼音,写词语。 shān yáng dàxiàng dōu shìxiàpǎo zhuōchóng yìtiáo páxíng jiějie 二、读拼音,写字词。 1.bà ba(____)kàn zhe(____)弟弟nà(____)可爱的样子,gāo xìng (____)地xiào(____)了。 2.端wǔ(____)jié(____),奶奶包的粽子zhēn(____)好吃。 三、比一比,给生字宝宝组词。 人(_______)红(_______)吃(_______)主(_______)入(_______)江(_______)叫(_______)住(_______) 四、选择合适的词填空。 ①甩②摇③摆 (1)小鱼(____)尾巴。老牛(____)尾巴。燕子(____)尾巴。 ①嫩绿嫩绿②金黄金黄③雪白雪白 (2)周末,我们一家去春游。春天的景色真美啊!岸边是(____)的小草,(____)的油菜花,天空飘着(____)的云朵。大家的心情好极了! 五、想一想,连一连。 山清对水秀红掌拨清波

白毛浮绿水柳绿对桃红 白日依山尽笼盖四野 天似穹庐二月春风似剪刀 不知细叶谁裁出黄河入海流 六、仿写句子。 1.例:我多想 ..去看看! 我多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例:天一黑,他们就睡觉了。(安安静静地) 天一黑,他们就安安静静地睡觉了。 小伙伴们玩游戏。(快快乐乐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例: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 秋天到了,树上的苹果真是又 ______又_______。 七、课内阅读 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和鲜肉粽。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1.这段话共有(________)句话 2.照样子,写词语。 美滋滋 _______ ______ _______ 3.“”在文中画出描写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多的句子。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

《端午粽》教学方案 教材分析 《端午粽》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介绍了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特有习俗——吃粽子。课文以儿童的视角,以外婆的端午粽为主线,介绍了端午习俗、粽子的特点以及吃粽子的起源。字里行间,流露出“我”对传统民俗的喜爱以及浓浓的亲情。 教学目标 1.准确识读“端”、“粽”、“节”等13个生字,正确规范书写“午”、“节”、“叶”等7个生字; 2.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诵读与自主合作探究,理解“我”对端午粽的喜爱以及对外婆的怀念、感恩之情。 4.了解端午民俗,激发对中华传统民俗节日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准确识读13个生字,正确规范书写7个汉字。 【教学难点】 理解“我”对端午粽的喜爱以及对外婆的怀念、感恩之情,感受民俗与亲情。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生谈话:(出示赛龙舟、插艾蒿、咸鸭蛋、粽子的图片)小朋友们,看了这些图片你联想到中国的哪个传统节日?(端午节)是的,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其中吃粽子是一项重要民俗,吃过粽子的小朋友请举手!谁来说一说粽子的味道?(指名说)导入新课:是呀,美味的粽子承载着浓浓的乡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翻开课本,跟着课文中的小伙伴一起去品尝鲜美的端午粽吧!(出示课件,板书课题) 二、初读思考 1.教师范读课文,指名读,齐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与情感。

2.过渡,出示问题: (1)给生字注音。 (2)品读第1自然段,思考为什么每到端午节外婆都会煮粽子?“盼”是什么意思?表明了外婆怎样的心情? (3)品读第2自然段,探究粽子的外形、材质、气味、味道。 (4)品读第3自然段,探究外婆包的粽子有什么特点?从分粽子给邻居吃看出外婆有何美好品质? (5)品读第4自然段,探究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起源,说说对屈原和端午节的了解。 三、自主(或小组)探究 1.给生字注音。 (1)出示生字: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 (2)学生结合课文注音,自主标注(指名说)。 (3)出示拼音,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品读第1自然段,思考探究。 (1)出示第1自然段,指名范读,全班齐读。 (2)出示问题1:为什么每到端午节外婆都会煮粽子? (指名说,明确: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习俗。) (3)出示问题2:“盼”是什么意思?表明了外婆怎样的心情? (指名说,明确:盼望、希望;希望我们回家团圆,共度传统佳节。) (4)齐读课文,读出外婆的希望。 3.品读第2自然段,思考探究。 (1)出示第2自然段,指名范读,全班齐读。 (2)出示问题1:粽子是怎样做成的?(指名说) (3)出示问题2:煮熟的粽子是什么气味?吃到嘴里味道如何? (指名说,明确:清香;又黏又甜。) (4)齐读课文,读出“我”对粽子的喜爱。 4.品读第3自然段,思考探究。 (1)出示第3自然段,指名范读,全班齐读。 (2)出示问题1:外婆包的粽子有什么特点?

新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优秀公开课教案

10《端午粽》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立”“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立”“米”。 教学难点: 1.读好长句子。 2.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猜谜导入 1.猜谜: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谜语,想猜吗?听好了:三角四楼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粽子) 2.揭题: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粽子有关的文章:《端午粽》。(板书课题:10、端午粽) 这个题目里藏了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两个生字,分别是“端”和“粽”。有小朋友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记住这两个字的吗?你用了什么识字方法?(熟字换偏旁认识“端”,把“瑞”字的王字旁换成了立字旁就成了“端”。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认识“粽”字,“米”加

上“宗”就成了“粽”。一般米字旁的字都和粮食有关,比如“粮”、“粽”、“糟糠”“籽”等。) 3.读了这个题目,你的小脑瓜里都产生了哪些问号?过渡:那我们就带着这些小问号一起走进课文。 二、探秘方法,科学识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的时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自然段标出来。 2.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文中的词语宝宝忍不住要和你们见面了,你们认识他们么?(指名读一遍) (1)象形字识字。“米”字和“豆”字这两个字是从古代的实物演变而来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们的演变过程。首先来看“米”字,它的甲骨文就像是六粒米从中间被上下分开,逐渐的中间两粒米相连,慢慢又演变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米”字。再来看“豆”字,甲骨文的“豆”字就像是把一颗豆子细分了,种皮、胚根等都有,后来又慢慢简化为现在我们所熟悉的“豆”字,这两个字你记住了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心字底识字。还有两个字是心字底的字,分别是“总”和“念”。这两个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倒八字头加上口和心字底就成了“总”。今加上心字底就成了“念”,心中有所忆,口中有所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3)加一加识字。还有些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比如“节”、“间”、“分”、“知”、“据”、“带”。首先来看“节”字,草

端午日的阅读答案

篇一:端午日的阅读答案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士兵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1.第一段主要描写了哪三个场面?在原文上用“/”划分层次。第一个场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个场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个场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一篇端午日赛龙舟场面的短文,全文紧扣________________,展开思路。 3.全文三段文字,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归纳这三段的段意。 答案: 1.第一个场面(开头至“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写茶峒人倾城而出到河边观看划船。第二个场面(“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至“擂鼓的种种情形”),写划船前的准备、船上赛手的配置和龙舟竞渡的盛况。第三个场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至段末),写划船竟赛的优胜者领赏和军人放鞭炮庆贺的情景。 2.端午日。 3.时间顺序。 4.第一段:赛龙舟的场面;第二段:竞追鸭子;第三段:结束赛事。 5.用雄黄蘸酒在额角上画个王字、划船竞渡、追赶放鸭。 6.文中三个“莫不”展现了人人参与、一个不漏的场景,为下文龙舟竞渡为什么如此吸引人设置了悬念。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 《端午日》习题及参考答案_从业资格考试_资格考试/认证_教育专区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 《端午日》习题及参考答案_从业资格考试_资格考试/认证_教育专区。第 10 课《端午日》习题及参考答案(苏教版 7 上册)端午日习题精选基础知识题 1.注音。 第 10 课《端午日》习题及参考答案(苏教版 7 上册)端午日习题精选基础知识题 1.注音。蘸酒()茶峒()伶俐()戍军()2.解释。①调理:②呐喊助威: 3.根据文意,将“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的位、、、置分别填入下列示意图中相应的位置。语段阅读题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

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节》作业(带答案)

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节》作业(带答案) 一、我的书写,最漂亮。 bìng fáng chūqíshēn tǐpáxíng fàng xué yǐjīng zhǎo dào huíjiāpíng shífēn bié 二、填合适的量词。 一(______)粽子一(______)枣一(______)清香一(_____)粽子一(______)月亮一(______)桥一(______)镜子一(_____)彩云 三、比一比,再组词。 方(______)真(______)月(______)爪(______)万(______)直(______)用(______)瓜(______) 四、根据课文内容选一选。 (1)小猴子下山,先来到(______),再来到(______),又来到 (______),最后又回到了山上。 ①桃树下②瓜地里③玉米地里 (2)小猴子下山,先掰了(______),再摘了(_____),又摘了 (______),最后去追(____),但是没有追上。 ①西瓜②玉米③兔子④桃子 五、读一读,连一连。 树无根不长不能成方圆

不以规矩怕得鱼惊不应人 路人借问遥招手无水不文章 有山皆图画人无志不立 六、照例写句子。 例:我多想去游乐园玩一玩啊! (1)我多想____! 例: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 (2)____,____也____。 例: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 (3)____十分____。 例:小鸭子游到小公鸡身边。小鸭子飞快地游到小公鸡身边。 (4)我走进教室。我____走进教室。 七、读一读,做一做。 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和鲜肉粽。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1.外婆包的粽子十分 ..好吃,花样也多。(用加点词语说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十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写了外婆粽子的哪些特点呢?请在正确的选项后面画“√”。 (1)好吃()(2)花样多()(3)非常大()(4)非常尖() 3.外婆包了哪几种粽子?请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外婆包的粽子很好吃?请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粽教案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粽教案 导读: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立”“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立”“米”。 教学难点: 1、读好长句子。 2、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猜谜导入 1、猜谜: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谜语,想猜吗?听好了:三角四楼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粽子) 2、揭题: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粽子有关的文章:《端午粽》。(板书课题:10、端午粽) 这个题目里藏了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两个生字,分别是“端”和“粽”。有小朋友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记住这两个字的吗?你用了什么识字方法?(熟字换偏旁认识“端”,把“瑞”字的王字旁换成了立字旁就成了“端”。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认识“粽”字,“米”加

上“宗”就成了“粽”。一般米字旁的字都和粮食有关,比如“粮”、“粽”、“糟糠”“籽”等。) 3、读了这个题目,你的小脑瓜里都产生了哪些问号?过渡:那我们就带着这些小问号一起走进课文。 二、探秘方法,科学识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的时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自然段标出来。 2、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文中的词语宝宝忍不住要和你们见面了,你们认识他们么?(指名读一遍) (1)象形字识字。“米”字和“豆”字这两个字是从古代的实物演变而来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们的演变过程。首先来看“米”字,它的甲骨文就像是六粒米从中间被上下分开,逐渐的中间两粒米相连,慢慢又演变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米”字。再来看“豆”字,甲骨文的“豆”字就像是把一颗豆子细分了,种皮、胚根等都有,后来又慢慢简化为现在我们所熟悉的“豆”字,这两个字你记住了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心字底识字。还有两个字是心字底的字,分别是“总”和“念”。这两个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倒八字头加上口和心字底就成了“总”。今加上心字底就成了“念”,心中有所忆,口中有所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3)加一加识字。还有些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比如“节”、“间”、“分”、“知”、“据”、“带”。首先来看“节”字,草

端午日课文

十一端午日 沈从文 (1)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 (2)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士兵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3)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节》作业

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节》作业 一、读拼音,写词语。 běi jīng shén me huǒbàn tài yáng jīn s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òng tīng zhāo hu jūzhùkuài lèshēng q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总.会(zǒng zhǒng)带.回(dài dāi)真.是(zhēn zhēng) 中间.(jiān jiàn)知.道(zhī zī)一直.(zhí zí) 三、比一比,再组词。 人(______)日(______)同(______)和(______) 从(______)目(______)用(______)禾(______) 四、选择合适的字填空,只填序号。 ①跳②听③讲④玩⑤打⑥踢⑦搭⑧跑(________)绳(________)足球(________)故事(________)积木(________)步(________)音乐(________)排球(________)游戏 五、诗词连一连。 时时闻鸟语入竹万竿斜 昔去雪如花处处是泉声 红豆生南国莲叶何田田 江南可采莲今来花似雪 过江千尺浪春来发几枝

六、照样子,写句子。 1.例: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和鲜肉粽。 商店里出示的花灯花样繁多,除了________,还_______________。 2.天一黑我就不敢往外瞧。 一_______就__________。 3.不管我多晚回家,妈妈总会在家门口等着我。 ____________,____总会____________。 七、阅读理解。 端午粽(节选) 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粽子是用青春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咬一口粽 子,真是又黏又甜。 1.根据短文内容,补充词语。 (___________)的糯米(___________)的枣又(_______)又 (_______) 2.用短文中加点的词造句。 一……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文中写粽子煮熟后的样子煮找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表达了“我”对______节的美好回忆和对______的怀念之情。

人教版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

10 端午粽 【教学要求】 1.认识“端、粽、节、总”等13个生字,会写“午、节、叶、米、真、分、豆” 7个字。认识“立、米”两个偏旁。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昧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2种偏旁部首。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感受民风民俗和民族传统文化,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认识2个新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感受民风民俗和民族传统文化。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吗? 2﹒生自由说端午节的习俗。(课件出示2粽子图) 3﹒揭示课题并板书:10 端午粽(板书:10 端午粽)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设计意图“米、豆、肉、带” 4个字,可以让学生自主认一认,联系实物图片读一读这 4个生字相关的词,如“大米、黄豆、牛肉、海带”等。】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先来看一看书中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的故 事。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三 不”:不错字,不添字,不漏字。 2.要想读好课文,就必须先认识这些生字朋友。 (课件出示3) du ān w ǔ jié zòn ɡ yè m ǐ zh ēn f ēn dòu 端 午 节 粽 子 竹叶 大米 真 是 十分 红豆 z ǒn ɡ ji ān ròu dài zh ī jù niàn 总 会 中 间 鲜 肉 带回去 知 道 据说 纪 念 你认识它们吗? 自己试着读一下。 指正:“粽、总”的平舌音,“端、间、分、念”的前鼻 音,“肉”的翘舌音需要重点指导,注意声母“r”的发音。 (1)谁能来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一读?其他同学跟读2 遍。 (2)这些字去掉拼音你还认识吗? (课件出示4) 端午节 粽子 竹叶 大米 真是 十分 红豆 总会 中间 鲜肉 带回去 知道 据说 纪念 我们来开火车读一读。 (3)识记生字: 本课生字以合体字为主,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 识记字形、理解字义。 ①结合偏旁识记。指导学生认识2个新偏旁“立、 米”,识记“端、粽”。 ②熟字、部件方法识记。“端、粽、节、总、据、 念”6个形声字,可以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识字方法,几 个合体字均可用部件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念”字的声旁 是“今”,不要错看下面“心”字的一点,当成“令”。 ③联系生活识记。“米、豆、肉、带”4个象形字 可 以用联系实物的方式引导学生识记,让学生了解这4个 象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端午日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课课练习题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端午日》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课课练习题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端午日》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课课练习题 第一部分: 1.给加点字注音。(6分) 茶峒缠裹蘸酒翘起老鹳河潭水 2.辨字组词。(5分) 燥戊竟桨 躁戍竞浆 噪戌 3.端午节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写出你所知道的端午节的来历。(4分) 4.端午节的习俗很多,除了文中写到的赛龙舟、

用雄黄蘸酒画王字外,写出你所知道的其他习俗。(4分) 5.回答问题:(4分)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句在三个“莫不”有什么作用? 6、说说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作用。(6分) (1)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 (2)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第二部分: (一) (A)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

子,在潭中练习进退。(B)船只的形式,和平常的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上朱红颜色长线。(C)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才拖下水去。(D)桨手每人①(a.握b.拿c.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E)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②(a.握b.拿c.持)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选退。(F)擅鼓打锣的,多③(a.蹲b.坐c.站)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④(a.指挥b.调节c.调理)下桨节拍。(G)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7、给文中①②③④处选上合适的动词。(4分) ①()②()③()④() 8、“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这句话应放在文中句之前。(3分) 9、给上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4分)

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节课后作业及答案

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节课后作业及答案 一、拼一拼,写一写。 huǒshān kěshìkāi xīn zhǎng zài míng tiān zìjǐzhúzi shūběn 二、把音节补充完整。 端du____ 粽z____ 总z____ 米m____ 间ji____ 肉____òu 带____ài 知____ī据____ù念____àn 三、比一比,再组词。 像(______)跟(______)干(______)怕(______) 象(______)很(______)千(______)拍(______) 四、选字填空,并在后面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啊吧呢呀吗啦 1.小青蛙,快跳到荷叶上来(________) 2.她是你的妈妈(_______) 3.黄山的景色真美(_______) 4.桌子上的红领巾是谁的(_______) 5.快来看(_______)两只蟋蟀斗起来(_______) 五、找找好朋友(连线)。 写作做钢丝

工字顶算数 睡信走萝卜 招觉捉瓷碗 送手拔害虫 做操丢手帕 六、回忆课文,回答问题。 (1)人们端午节喜欢吃__________,据说这是为了纪念__________(人物名字)。 (2)许多人一起玩游戏,可以____________,可以________________,还可以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端午粽(节选) 粽子是用①____的箬(ruò)竹叶包的,里面裹(ɡuǒ)着②____的糯(nu ò)米,中间有一颗③____的枣(zǎo)。外婆(pó)一掀(xiān)开锅(ɡuō)盖(ɡài),煮(zhǔ)熟(shú)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bāo)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nián)又甜。 1.将下面的词语填入文中相应的横线上。 A.红红的 B.青青的 C.白白的 ①____ ②____ ③____ 2.这段话的第一句介绍了粽子的() A.样子B.香味 3.“又黏又甜”写的是粽子的() A.样子B.味道C.颜色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优秀教案

10 端午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端、粽、节”等生字,会写“午、节、叶”等生字。认识部首“、”。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会读长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风俗习惯,并知道这些节日的历史来源。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及历史人物屈原。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与一种食物有关,大家来猜一猜是什么吧! 课件出示谜面:一个白胖子,裹着绿毯子,腰里扎根细绳子。(打一食物)(同学举手猜谜) 2.同学们真聪明,没错,这种食物就是——粽子。出示课件:粽子图片。 3.同学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都吃过什么样的粽子?你们觉得好吃吗? 4.有位小朋友也和你们一样觉得粽子好吃,下面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吧。 二、结合语境,识记生字 1.学生在课文中圈出生字,读读,想想,有什么好的记字方法。 2.同桌或小组交流:有哪些记住生字的好办法? 3.展示识字情况。 (1)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 (2)用多种方法识记。 4.把生字放回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将课文读通读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标出自然段。

2.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再读课文,自由读或同桌互读互帮。教师指导长句子的朗读停顿。 4.指名在全班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议。 5.齐读课文。 6.这篇课文一共有个自然段。 四、指导书写,练习 1.出示要写的生字,让学生认读。 2.观察分析: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比比谁是火眼金睛,看得最认真,最仔细。 3.示范写“米、真、豆”等字。重点指导:“竖”画的写法(午、节、叶、米),“真”字的写法。 (1)“竖”画的写法:“午、节、叶”为悬针竖;“米”为垂露竖。 (2)“真”字中间有三横。 4.指导学生练习在田字格中描红、临写。 5.让学生练习口头组词、扩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了解传统节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课文内容。(板书课题)有没有人知道粽子是什么时候吃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你们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呢?(学生自由举手发言)同学们知道得非常多,那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都会做什么啊?(学生回答)没错,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课件出示有关端午习俗的图片)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1自然段。 2.第1自然段讲了什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3.你们家有没有人会包粽子?课文中包粽子的人是谁?(外婆) 三、学习第2、3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2自然段,数出该自然段有几句话。 (1)外婆是怎样包粽子的?让学生找出描写包粽子的句子。(板书:箬竹叶糯米枣) (2)外婆包的粽子的味道如何?(板书:清香,又黏又甜)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新版】

统编版语文一下《端午粽》教学设计 教科书分析: 1.课文以儿童的口吻,以家庭过端午节吃端午粽的事由,向学生介绍了端午粽的由来、样式、色香味等,实际是一篇说明文。课文贴近生活,能很好唤起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学习,了解这个中华传统习俗。 2.课文长句子较多,学生正确朗读有一定困难,且读好长句子是重点教学目标之一,应安排教学环节,给予足够的时间落实。 学情分析: 读好长句子虽然有一定困难,但是通过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还是有一定基础的,因此,要通过学生实践尝试,然后发现问题进行指导,不但要培养学生不读破句的能力,还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语感。切不可采用范读简单的模仿来达到目标。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注意读好长句子,能正确朗读课文。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端午节家庭吃粽子的快乐,知道这个中华传统习俗的目的。 3.认识偏旁立字旁、米字旁,能正确认读“端”等13个生字新词。 4.能正确读写“午”等7个生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和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5.如果知道关于端午节或粽子的故事,愿意与同学分享。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2.能正确认读“端”等13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午”等7个生字。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端午节家庭吃粽子的快乐,知道这个中华传统习俗的目的。 教学准备: 教师:“端”等13个会认读字字卡,“午”等7个会写字的田字格字卡;课文图画。 学生:每人一套“端”等13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的);向家人了解端午节及其习俗。 教学时数:

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节》家庭作业及答案

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节》家庭作业及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shuǐniúchūtǔfēnɡhuǒniǎo é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ùɡuāshànɡyīdàyǔrìyòn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zhōnɡnián ɡuāzǐyútóu lái dià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照样子,写词语。 1.例:游来游去 _____来_____去 _____来_____去 _____来_____去 2.例:亮晶晶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3.例:认认真真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三、比一比,组词语。 主(_______)以(_______)江(_______)吃(_______)井(_______)注(_______)从(_______)红(_______)叫(_______)开(_______) 四、课本直通车。(选一选,填序号) ①前②后 (1)i、u一起来,声调标在(______)。 ①树林②蓝天③祖国④小河 (2)(______)是白云的家,(______)是小鸟的家,(______)是鱼儿的家,(______)是我们的家。

五、读一读,连一连。 一场杏子吹电视 一张古诗听笛子 一首秋雨看歌曲 一堆卡片弹电话 一朵鲜花打钢琴 六、照样子,写一写。 1.表示颜色的词:如黄澄澄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AABB的词:如快快乐乐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表示动作的词:如踢足球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改写句子。 如:王二小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敌人被王二小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同学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端午粽(节选) 粽子是用①____的箬(ruò)竹叶包的,里面裹(ɡuǒ)着②____的糯(nu ò)米,中间有一颗③____的枣(zǎo)。外婆(pó)一掀(xiān)开锅(ɡuō)盖(ɡài),煮(zhǔ)熟(shú)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bāo)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nián)又甜。 1.将下面的词语填入文中相应的横线上。 A.红红的 B.青青的 C.白白的 ①____ ②____ ③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