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讲课教案

合集下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教案(共5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教案(共5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教案(共5篇)第一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教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朗诵诗歌并理解诗歌的内容。

2、品析诗歌语言,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初步的鉴赏能力。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反复吟诵,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中教学难点: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教学流程:一、导入(2')背古诗《春望》导入课题,(PPT出示课题)二、诗歌学法指导(1')问:学习古诗我们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1、析诗题2、知作者3、想画面(故事)4、品语言5、悟情感三、分析诗题、简介作者1、简介作者2、解析诗题:(板书课题)(1)“为”的读音,(2)“为-----所”被动句式(3)歌行体歌行体,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4)从诗题看,这首诗写了什么事?你觉得作者会抒发什么感情?四、初读,知内容。

过渡:带着这些猜测,让我们来读这首诗——1、师范读,生画出朗读节奏,并注意把握重音和停顿2、学生试读:(正音,纠正朗读中的问题)思考:你读到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秋风破屋的不幸)你能不能用几个词或短句概括诗人都遭遇了那些不幸吗?例:秋风破茅屋指导归纳:秋风破茅屋群童抱茅去丧乱长夜苦五、默读,想画面。

(配乐)过渡:很好。

那么大家能把刚才概括的内容描述出来吗?在前三节中找出你喜欢的一节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然后描述出在你大脑里浮现的画面例:略(PPT)六、自读,品语言。

过渡:之所以能在我们的大脑里浮现出一个个画面,那是因为诗中那些生动传神的词,然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1、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很精彩的字、词、句进行赏析。

并在班内交流2、对比阅读:卷我屋上三重茅吹我屋上三重茅(“三”是虚数,“几”的意思,那你认为在这里究竟表示多还是少,为什么?)布衾多年冷似铁布衾多年冷似冰七、品读,悟情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理解诗的内容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与沉郁顿挫的诗风。

二、培养诗歌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

三、进一步体会杜甫诗叙事精炼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本诗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理解反应到诵读之中。

难点:杜甫诗作的叙事精炼,风格沉郁顿挫。

教学设想:一、安排一课时。

二、诵读讨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解题歌,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拟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二、简介作者、写作背景三、欣赏图片四、读课文五、理解赏析第一节1、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怒号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

同时,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3、“卷〞和“吹〞相比拟,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卷〞字好。

即形象又有力度。

4、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处?还有:“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

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场面。

5、请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诗人的心情怎样呢?秋风卷茅板书六、理解赏析第二节1、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是可以修理茅屋的。

可是被一群顽童抱跑了,诗人着急了。

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啊,为什么用了一个“老〞字呢?是不是用得不正确呢?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心力憔悴啊。

2、群童为何抱茅?本身也是苦孩子,用茅草盖屋或拿回家当柴烧,也许是淘气。

也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是生孩子的气,到不如说是生社会的气,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的贫困、灾难。

3、“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6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6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优秀6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思想情操。

3.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在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一位是杜甫。

李白因为他的个性浪漫洒脱,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因此他被人们称为“诗仙”。

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被人们称为“诗圣”。

知道他为什么被称为“诗圣”吗?(因为杜甫的大多数诗歌传达了人民的心声,表现了人们的疾苦,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而他本人也就被人们尊称为“诗圣”。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杜甫所写的一首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

板书:(放课件,出示课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题目。

(学生读题目)注意,“为……所”在文言文中是一种比较固定的被动句式,表示被动的意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意思就是“茅屋被秋风吹破了”。

“歌”,是古代乐府诗的一种,写法上比较自由灵活,形式上以五言、七言、杂言居多。

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

二、讲解写作背景弄清了题目的意思,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杜甫的一生可以说是很不得志的,也可以说,穷愁潦倒伴随了诗人的一生。

公元747年,杜甫来到长安,想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实现他伟大的政治抱负,但唐肃宗昏庸、专横,使他的政治抱负破产。

公元755年,也就是杜甫43岁那年,爆发了一场战乱。

你们知道是什么战乱吗?(安史之乱)(我觉得学习唐诗,了解唐朝历史,安史之乱是应该要知道的。

安史之乱:这是发生在唐朝中叶的一场叛乱。

公元755年,叛将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兵变,攻入长安,唐朝开始由盛转衰,直到公元763年,这场战乱才被平息。

时间长达8年)安史之乱,使杜甫看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那个时候社会的真实写照。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弃官西行,带着一家老小,来到了四川成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模板共4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模板共4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模板共4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下面是我收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模板共4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供大家品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模板共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一、新课导入:说起杜甫,请大家说一下,你对他了解多少?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被誉为“诗史”。

而要正确领悟一首诗的精髓,首先就要去了解一下它的作者,只有从心灵上真正走近作者,我们才能更好的去领悟诗人蕴涵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那么这节课我们共同来解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全班朗读诗歌1、首先播放范读录音,请同学们认真听,给不认识的字注音,并注意句读2、范读听过了,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读的时候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韵脚读出延长音,边读边想想画面。

3、齐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4、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圈画重点字词,不解的地方,小组交流解决三、分析诗歌内容1、本诗所写的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秋天2、发生在什么地方?四川杜甫住的茅屋里3、诗中主要描述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诗人的茅屋被秋风吹破,雨夜淋雨事情忧国忧民四、感受秋天1、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特殊的秋天。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秋天的句子,想象当时的情景,并感受其特征。

2、请把你想象的这个秋天的场面,四人一组给大家描述一下。

小组代表汇报。

3、总结这个秋天的特征:狂风肆虐、乌云密布、大雨如麻、凄凉肃杀)板书:感受秋天让我们看到了杜甫人生的悲凉时节过渡: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已充分感受到了诗人就在这样一个悲凉的时节里住在他的草堂里。

那么,这草堂的情形又如何呢?五、走进草堂1、让我们共同走进草堂去看看。

请××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文中描写草堂的句子。

2、都画出来了吧,小组讨论一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草堂?用“我从文中的______(句子)中,看到了一个_____的草堂”的句式在小组中交流。

3、请同学们用词语来形容下草堂的特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优秀3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优秀3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优秀3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设计:①揣摩诗歌语言。

②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③进行朗读训练。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抒情诗,最能体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在制定的三个学习目标中,应该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当然,也是难点)。

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

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

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

经过考虑,我决定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再附以“揣摩语言”的方式,进而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用具设计、实验教材设计或多媒体展示资料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根据教学过程,随堂使用。

(具体见“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一)讲课之前的“开场白”设计新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要重视师生之间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注:由于进行优质课讲课比赛,采取易校讲课的方式。

我的授课地点是胶州一中。

学生是高二年级。

我执教的是高三年级的课文--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讲课之前实行抓阄,老师学生互不见面。

怎样跟学生快速沟通,并激发其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和学的任务,为此,我决定临时来一段“开场白”。

)临近上课还有一分钟,教师微笑着用平和的语气给学生说这样一段话:“同学们好,我姓张,来自胶州三中。

三中是一所新学校(注:2000年5月由胶州师范学校改制办普通高中),我们很注重向先进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学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7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7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的内容。

2、培养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

3、揣摩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教学重点:1、朗读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忧国忧民的情怀。

2、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对重点词句的赏析理解,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

教法学法:诵读讨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把茅屋图片、杜甫头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用屏幕显示出来。

伴随解说词:这几间茅草屋,虽然简陋,却牵系一个诗人的家庭冷暖;这个诗人是谁?(杜甫)我们曾学过《杜甫诗三首》,请回忆一下杜甫的基本情况。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先由学生介绍,互相补充,老师再重点强调)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杜工部。

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 1982年,杜甫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

可事实远非如此。

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

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安史之乱。

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

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

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

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培养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

2.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演能力。

3.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对古文的理解和文化背景的了解。

2. 表达和朗读的技巧。

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的人生哲理。

2. 让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古文的节奏和音调。

教学准备:1.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古文原文和译文。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 (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自然风景的视频,并与学生探讨秋风对人造建筑物的影响,引发学生对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Step 2 导读 (10分钟)教师提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主题,并与学生一起探讨古人在面对世事变迁中的态度和思考。

然后,教师分段解读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对古文整体框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Step 3 听读 (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文中的关键句子和段落,并注重学生对每个词语的理解。

然后,教师再次播放古文的朗读音频,鼓励学生跟读。

Step 4 引导理解 (1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人生哲理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例如:- 作者通过描述茅屋被秋风吹毁的情景,表达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人生在世,寄意于物外”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样的人生态度对我们有什么启示?Step 5 练习朗读 (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水平和兴趣安排分组朗读,要求学生在朗读中传达出与古文情感相符的语调和表情,体现出文中的情景。

Step 6 总结 (5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问题。

Step 7 拓展活动 (15分钟)学生分小组,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主题,创作一首现代诗或歌曲。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表达对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Step 8 作业布置 (5分钟)布置作业:请学生选择喜欢的古文或古诗,背诵并写下自己的感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背景和诗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历史背景。

1.2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多媒体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古代茅屋的生活环境,引发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兴趣。

1.3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杜甫会写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样的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主题的思考。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歌内容,解释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2.2 教师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2.3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如忧国忧民、悲愤填膺等,帮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三章:诗歌讨论3.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诗歌中的茅屋代表了什么?引导学生从诗歌中寻找线索,展开小组讨论。

3.3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处在杜甫的时代,我们会如何面对困境?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思考人生哲理。

第四章:诗歌创作4.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要求学生以“茅屋为秋风所破”为主题,发挥想象,创作一首小诗。

4.2 教师对学生创作的诗歌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4.3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教师组织学生互相评价,促进学术交流。

5.3 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阅读诗歌,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

第六章:诗歌背景扩展6.1 教师介绍唐代社会背景,分析杜甫创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

6.2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杜甫的其他作品,如《春望》、《佳人》等,比较其风格和主题。

6.3 教师提出问题:杜甫的诗歌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何启示?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现实意义。

第七章:诗歌艺术欣赏7.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工整、用典丰富等。

7.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

7.3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鉴赏古典诗歌?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秋高:秋深。

怒号(háo):大声吼叫。

⑵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

三,泛指多。

⑶挂罥(juàn):挂着,挂住。

罥,挂。

长(cháng):高。

⑷塘坳(ào):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

塘,一作”堂“。

坳,水边低地。

⑸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

忍能,忍心如此。

对面,当面。

为,做。

⑹入竹去:进入竹林。

⑺呼不得:喝止不住。

⑻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⑼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念hè):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⑽布衾(qīn):布质的被子。

衾,被子。

⑾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坏了。

恶卧,睡相不好。

裂,使动用法,使……裂。

⑿床头屋漏无干处: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

屋漏,根据《辞源》释义,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

“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⒀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雨脚,雨点。

⒁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⒂沾湿:潮湿不干。

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

彻,彻晓。

⒃安得:如何能得到。

广厦(shà):宽敞的大屋。

⒄大庇(bì):全部遮盖、掩护起来。

庇,遮盖,掩护。

寒士:“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

俱:都。

欢颜:喜笑颜开。

⒄呜呼:书面感叹词,表示叹息,相当于“唉”。

⒅突兀(wù):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

见(xiàn):通“现”,出现。

⒆庐:茅屋。

亦:一作“意”。

足:值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