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最新优秀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语文教案)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二首》教案

(语文教案)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二首教案为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教案,并确认和协调到达目标的最正确途径,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重要任务之一,传统备课中的目标确定是一种知识的预设。

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二首教案,一起来看看吧!唐诗二首课文原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唐诗二首语文教案【教学文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课堂类型】主题型群文教学【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把握古体诗的特点,理解两首诗歌内容。

2.比读诗歌,运用求同法读懂诗歌,读懂诗人,读出自我。

【教学过程】一、对诗热身,导入新课:唐代是古典诗歌的巅峰时期。

唐诗中有四季变换的美好,有万物欢跃的生机,有高山大川的壮丽,还有野草小花的顽强。

我们今天学习的唐诗二首似乎与这些诗歌都不同。

【设计意图:以两位诗人格律诗中的名句导入,一方面是做课前热身,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情境;另一方面,这些对仗的诗句为学生发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形式上的特点作以参照;其三,也与课末的主题相照应:诗歌可以描绘美、传播美,还有更为重要的是照顾民生,关注现实。

】二、初读求同,读懂诗歌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两首诗歌,说说这两首诗歌在形式上有哪些共同之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教案(共5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教案(共5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教案(共5篇)第一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教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朗诵诗歌并理解诗歌的内容。

2、品析诗歌语言,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初步的鉴赏能力。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反复吟诵,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中教学难点: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教学流程:一、导入(2')背古诗《春望》导入课题,(PPT出示课题)二、诗歌学法指导(1')问:学习古诗我们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1、析诗题2、知作者3、想画面(故事)4、品语言5、悟情感三、分析诗题、简介作者1、简介作者2、解析诗题:(板书课题)(1)“为”的读音,(2)“为-----所”被动句式(3)歌行体歌行体,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4)从诗题看,这首诗写了什么事?你觉得作者会抒发什么感情?四、初读,知内容。

过渡:带着这些猜测,让我们来读这首诗——1、师范读,生画出朗读节奏,并注意把握重音和停顿2、学生试读:(正音,纠正朗读中的问题)思考:你读到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秋风破屋的不幸)你能不能用几个词或短句概括诗人都遭遇了那些不幸吗?例:秋风破茅屋指导归纳:秋风破茅屋群童抱茅去丧乱长夜苦五、默读,想画面。

(配乐)过渡:很好。

那么大家能把刚才概括的内容描述出来吗?在前三节中找出你喜欢的一节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然后描述出在你大脑里浮现的画面例:略(PPT)六、自读,品语言。

过渡:之所以能在我们的大脑里浮现出一个个画面,那是因为诗中那些生动传神的词,然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1、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很精彩的字、词、句进行赏析。

并在班内交流2、对比阅读:卷我屋上三重茅吹我屋上三重茅(“三”是虚数,“几”的意思,那你认为在这里究竟表示多还是少,为什么?)布衾多年冷似铁布衾多年冷似冰七、品读,悟情感。

卖炭翁优秀的教学设计模板(精选5篇)

卖炭翁优秀的教学设计模板(精选5篇)

卖炭翁优秀的教学设计模板(精选5篇)卖炭翁优秀的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的最后一课,课题为《唐诗二首》,选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卖炭翁》两首诗,这一节课着重学习《卖炭翁》。

这一单元所选的课文其主题为“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因此,本课学习应当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这首诗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有限的一首古体诗——新乐府诗,又是一首叙事诗,在写作中,运用了比较多的人物描写,并且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让学生去读去比较,从而初步了解新乐府诗的特点。

还要让学生将读与写结合起来,从自己的阅读体验出发,去思考、去交流、去动笔改写,在这一过程中更深入地研究文本,学习诗歌的写作技巧。

【学情分析】部编教材加大了古诗文学习的量,因此,即将结束初二学习的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

白居易的诗素来以“浅直”著称,对于初中生而言,字面难度并不大,学生借助工具书,均能自己读懂内容。

但也应当注意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诗歌学习单纯理解为就是要背,忽略了对作品的深入地思考、分析与品味,更不会将诗歌学习与自己的写作联系在一起,这种理解是有偏误的,背诵只是诗歌学习的一部分,这些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传诵千古的优秀诗作,其学习价值远不止于诵读。

因此,要以诵读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学习这首诗。

【设计理念与思路】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指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文,学习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积极谈论、交流、展示,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成长。

鉴于以上所分析的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教学目标】1、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2、了解新乐府诗的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24、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24、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卖炭翁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课外拓展
学习目的
1.初步学会赏析这首古诗 2.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旳思想感情
走进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自号香山居士, 唐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 马,后改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 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 作”(文章应该为了反应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 反应现实而作),是新乐府运动旳提倡者。白居易 留给后人旳诗近三千首,著作有《白氏长庆集》。 《卖炭翁》就选自其中。
qīn 布衾
chóng 三重茅
zhuǎn
飘转
shà 厦
qǐng 俄顷
sāng 丧乱
bì 庇护
ào 沉塘坳
xiàn 见 此屋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秋深)(怒吼) (虚数,泛指多)
(纷纷下坠,散落) (挂)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江边旳地方) (高高旳树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茅草飞得低旳)(沉到∕飘落)
第一节赏析:
1、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 怒号
2、为何用“怒号”而不用“剧烈”或是“凶猛” 等词语呢? “怒号”阐明风之大,风之剧烈和无情。同步,
它利用了拟人旳手法。
3、“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剧烈上哪 个词更加好? “卷”字好。即形象又有力度。
4、背面旳动词还有哪些?其使用方法有什么 好处还?有:“飞”—“洒”—“挂”—“飘转”—
诗人推己及人,希冀“ 吾 何 呜 风 大 安 庐时呼雨庇得

唐诗三首 《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整合教学设计

唐诗三首 《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整合教学设计

《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整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2.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3.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学习诗人关注现实生活,关注国计民生的情怀,培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群文阅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四、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感受思想(此环节帮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引出新知。

)1.学生结合之前学过的关于杜甫的诗歌,回顾杜甫的生活经历,结合《望岳》《春望》思考杜甫的思想情感为何发生变化。

(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战争的因素使诗人由豪情壮志变为愁绪万千的思想情感变化,初步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下面,让我们走进诗歌,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

(二)初读感知(此环节目的在于学生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前提之下,帮助学生理解古体诗的特点,更为深刻地理解古体诗歌的形式,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

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接触古体诗,这里只需要让学生有基础的认识。

)1.学生自由诵读诗歌,与杜甫《春望》、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比较诗歌的节奏、句式、用韵特点,感受古体诗的特点。

学生首先发现《春望》《钱塘湖春行》押韵较为严格,趁机给学生复习律诗绝句的特点;所学的古体诗用韵较为灵活,可以换韵。

比较下来,古体诗更通俗易懂。

(三)诵读品析(学生课前预习,根据已有的知识补充表格,老师课上加以指导。

)1.学生齐读三首诗歌,交流讨论,找出三首诗存在的共同点。

(根据阅读预习,学生比较容易能够找到三首诗歌存在的共同点,简单点拨即可。

老师应注意点拨学生的独立自主分析和小组合作讨论并重的思维能力,帮助更好理解课文。

)提示:可以从诗人、诗歌体裁、诗歌内容、诗歌情感等多方面进行思考回答。

明确: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古体诗,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叙述底层人民的悲惨遭遇,反映唐代的黑暗现实。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优秀3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优秀3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优秀3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设计:①揣摩诗歌语言。

②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③进行朗读训练。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抒情诗,最能体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在制定的三个学习目标中,应该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当然,也是难点)。

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

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

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

经过考虑,我决定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再附以“揣摩语言”的方式,进而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用具设计、实验教材设计或多媒体展示资料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根据教学过程,随堂使用。

(具体见“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一)讲课之前的“开场白”设计新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要重视师生之间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注:由于进行优质课讲课比赛,采取易校讲课的方式。

我的授课地点是胶州一中。

学生是高二年级。

我执教的是高三年级的课文--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讲课之前实行抓阄,老师学生互不见面。

怎样跟学生快速沟通,并激发其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和学的任务,为此,我决定临时来一段“开场白”。

)临近上课还有一分钟,教师微笑着用平和的语气给学生说这样一段话:“同学们好,我姓张,来自胶州三中。

三中是一所新学校(注:2000年5月由胶州师范学校改制办普通高中),我们很注重向先进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学习。

卖炭翁优秀教学设计(精选7篇)

卖炭翁优秀教学设计(精选7篇)

卖炭翁优秀教学设计(精选7篇)卖炭翁优秀教学设计(精选7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卖炭翁优秀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卖炭翁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2、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白居易诗进长安》视频导入,了解其人其事。

师:(顺势导入)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PPT),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

这首诗歌的体裁叫做乐府诗,什么叫乐府诗呢?我们一起看大屏幕,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指生读)(乐府是指自汉代以来收集和整理创作诗歌的官署,后也指自乐府流传出来的诗歌。

叫乐府诗)二、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2、请同学个读课文,教师从旁指导。

3、播放PPT,教师范读课文。

4、学生齐读课文。

5、默读课文,思考:这首诗讲述了什么内容?三.再读指生读。

(一人读)请同学们注意这个字“裳”(板书),这个字在这首诗里的字音读做cháng,(板书标音),同学们和我一起读一下,这回,大家在下面在再练习读一读,把字音读准。

(生读)指生汇报读。

(一人读)同学们注意,这首诗里,共有几句话?(五句话)那么我们再读的时候注意,一句话之音的停顿要短一些,而二句话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并且注意把问句读出来。

再练习读一读。

指生读。

(一人)相信大家这一回一定能读的更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齐读)四、读读品品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卖炭的老头呢?再读诗歌,圈画诗中描写卖炭翁的词句,简单说说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略)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位老人的生活状况?(其间穿插朗读)“苦”:烧炭苦: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正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正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案(正式)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诗文的大意。

(3)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3)学会欣赏古典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贫困生活的艰辛体验,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2)理解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的意境和情感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诗的意境和情感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的朗读和背诵录音。

2. 准备诗文的注释和译文。

3.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如诗人的生活经历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诗文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文的音韵美。

(2)学生自由朗读诗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学习诗文:(1)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学习诗文,解释生僻字词,理解诗句的大意。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诗人的生活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3. 欣赏与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文中的美词佳句,体会诗文的韵律美。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进行相互评价。

4. 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自己的启示。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5. 总结课堂: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布置课后作业。

6.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诗文。

(2)根据课堂学习,运用自己的语言,向家人或朋友讲述诗文的大意和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唐诗二首第1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目标1.诵读并默写本诗。

2.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语言,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4.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在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

可事实远非如此。

“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

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

他不仅没有过上安稳的生活,甚至于饱受战乱带来的饥寒之苦,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他在这种情景下的真实写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了解作品背景1.走近作者。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工部。

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他被称为“诗圣”,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2.背景资料。

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

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

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

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此由盛转衰,这次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

《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

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

既乏军储,又鲜人力。

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目标导学二: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体裁及内容1.初读诗歌,说说这首诗歌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从字数、音韵、句式等方面回答) 明确:全诗篇幅较长,诗歌竟然长达二十四句;本诗为七言诗,以七言为主,也夹杂九言;本诗押韵,但是并不是一韵到底,韵脚换了很多个。

2.介绍歌行体。

3.已经确定了本首诗是歌行体,按照歌行体的叙事性特征,我们能否猜测本诗可能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明确:“……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

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

全诗可能写了一件风卷茅草并由此产生的联想的事。

4.细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大意,并给每个自然段拟写四字小标题,体会作者当时的复杂心情。

明确:(1)狂风屋破,茅草乱飞。

(焦灼苦痛)(2)群童抱茅,倚杖自叹。

(愤懑无奈)(3)屋漏衾裂,彻夜难眠。

(忧思不绝)(4)愿现广厦,大庇寒士。

(忧国忧民)总结: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

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

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升华文章情感第一段赏析:1.在本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秋风的?写出了秋风的哪些特点?明确:作者用“怒号”一词描写秋风,将秋风拟人化,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后又用一“卷”字,更突出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

2.作者用一系列动词,如“飞”“洒”“挂”“飘转”“沉”等来描写风吹茅草的情景,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明确:一个“飞”字一个“洒”字,不仅写出了秋风之大,还写出了风卷茅屋的凌乱。

“挂”是挂在长林梢上的,“飘转”者皆“沉”于塘坳,不难想象,茅草于风中是沉缓飘动,而诗人的心又十分急切,一急一缓之中突出了诗人眼见茅屋被风卷去的无可奈何。

第二段赏析:茅草被卷走了,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

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

这时诗人着急说道:“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这两句话很值得体味,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他把顽皮的孩子比喻为盗贼,是否又过于严重了?明确:“老”字并不是指年龄老,而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交瘁。

抱草的孩子也是穷人家的孩子,心忧天下的杜甫不可能不知道,因此,“盗贼”一词是杜甫的激愤之词,但他不是生孩子们的气,而是生社会的气,怨愤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贫困。

第三段赏析:作者是怎样描述寒冷和秋雨的?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所谓“雨脚如麻未断绝”,更可怕的是“床头屋漏无干处”。

面对寒冷,作者更是无可奈何,说“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由此可见其生活境遇的窘困。

第四段赏析:1.赏析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明确: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2.你从本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仿照示例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

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示例:(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

(床头屋漏无干处)(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

(4)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三、板书设计第2课时卖炭翁教学目标1.了解与本课有关的文学常识及本课的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学习《卖炭翁》中的人物描写与对比手法的运用。

3.体会《卖炭翁》一诗的讽喻含义,感受诗人对以卖炭翁为典型代表的广大劳苦人民的同情及对“宫市”的憎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空前鼎盛的时期,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有力地促进了唐代文学的繁荣,而诗歌作为唐代文学的主流,更是大放异彩。

可以说,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不仅诗歌的艺术风格、流派多样化,而且艺术形式也很完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新乐府诗《卖炭翁》。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那《卖炭翁》作者是为何事而作呢?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了解作品背景1.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这首“为事”所作的诗歌——《卖炭翁》,是白居易讽喻诗中的杰出诗篇。

2.讽喻诗有什么特点?特点: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卖炭翁》一诗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揭露了宫市给人民带来苦难,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有力鞭挞和抨击。

3.介绍“宫市”。

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什么是宫市?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场上去购买皇宫里需要的物品。

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

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夺去了,宦官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实为掠夺。

目标导学二:理清结构,分析人物形象1.这是一首叙事诗,我们说叙事诗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那本文的叙事要素是什么呢?明确:地点——市南门外。

人物——卖炭翁、黄衣使者、白衫儿。

事件——记叙了卖炭翁烧炭运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

(板书:烧炭—运炭—抢炭)2.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明确: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

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3.“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为什么这样写?明确:外貌描写。

着重从颜色加以点染,“满面尘灰”指脸上的颜色,“苍苍”(灰白色)指头发耳边鬓角的颜色。

“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艰辛。

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4.“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明确:心理描写。

天冷可自己身上“衣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

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

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目标导学三:感受对比,体会作者情感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既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又有卖炭翁与宫使的对比,请从文章中找出这些句子,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明确:(1)“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对比,写出宫市掠夺的残酷。

(2)“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

(3)“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强烈对比之中写出了卖炭翁为生活所迫的悲苦无奈,“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小结: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危害最深的时候。

他对宫市十分了解,怀着对人民深切的同情写出了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诗歌当中的一首。

它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但《卖炭翁》的意义远不止对宫市的揭露。

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

读这首诗,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仿佛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鱼的、织布的人出现在我们眼前。

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

《卖炭翁》这首诗不仅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全诗通过卖炭翁辛劳烧炭、艰难运炭上市、炭被宫使掠夺的悲惨经过,借卖炭翁的不幸遭遇,为百姓鸣不平,用卖炭翁的形象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辛酸和痛苦,打击中唐的弊政之一“宫市”以及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

三、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