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教案教学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歌原文、字词解释、译文和相关的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PPT上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图片与诗歌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对不懂的字词进行标记。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不懂的字词,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诗歌解析:教师对诗歌进行逐句解析,解释生僻字词的意思,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5. 课堂练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6. 总结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拓展知识面。
7. 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背诵诗歌,并写下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回家后背诵诗歌和完成练习题的情况。
3. 个人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个人表达能力和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
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相关的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是否每个学生都能够理解和感悟诗歌的意境。
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九、教学计划调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度,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增加或减少某些教学内容,以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描绘自然景象”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创作中的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此外,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有时会出现偏离主题的现象。为了引导学生们更好地围绕主题展开讨论,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讨论过程中的引导和启发,确保讨论内容紧扣主题。
总之,今天的教学让我认识到,在教授古典诗词时,既要关注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要重视朗读和创作能力的培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改进教学方法,让诗歌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朗读:正:掌握诗中的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义,了解杜甫的创作背景。
-诗歌赏析:识别诗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人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创作实践:模仿诗歌写作手法,创作一首描绘自然景象的短诗。
举例:
-在朗读环节,重点指导学生如何通过语调、停顿等技巧表达诗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朗读、解析、创作等环节,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3.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了解杜甫及其诗歌在历史背景下的意义,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5.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涵,形成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在理解环节,强调对生字词的掌握,如“萧瑟”表示凄凉、冷落的意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3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3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朗诵诗歌并能理解诗歌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析诗歌,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初步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
二、教学重点诵读诗歌,通过朗读来表现作者情感,把握诗歌内容。
三、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感受诗人忧国忧民,心系苍生的博大情怀。
四、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播放“杜甫草堂”的视频,激发兴趣。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走进作者,了解背景学生分享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内容。
然后课件展示“名人风采”,并出示背景链接,加强认知。
2、解析诗题(1)“为”的读音(2)“为……所”被动句式(3)歌行体歌行体,其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情感,句数不限。
3、解决生字词怒号挂罥长林梢,庇护突兀布衾,三重茅沉塘坳4、朗读(1)播放范读录音要求:注意字音;把握感情基调;注意节奏、重音、语速。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3)指名读,师生评价(4)齐诵(三)细读诗歌,明诗意,悟情感1、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明确:秋风破屋的不幸2、用几个词或短句概括诗人遭遇了哪些不幸?明确:怒风洒茅群童盗茅漏雨难眠3、在这些不幸中,作者的心情都有怎样的变化?怒风洒茅——急群童盗茅——叹漏雨难眠——悲4、诗人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自己遭遇的不幸,那么,作者写这些不幸遭遇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仅仅是为了发泄因秋风破屋的不幸而产生的不满吗?明确:不是。
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即:渴望广厦——忧。
(四)研读课文,品词析句默读诗歌,找出你认为写的精彩的字、词或句,进行赏析。
1、卷我屋上三重茅。
“卷”如果换成“吹”,好不好,为什么?明确:“卷”字体现风的猛烈。
2、布衾多年冷似铁。
“铁”换成“冰”,好不好,为什么?明确:“铁”字说明被子又冷又硬,很陈旧。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优秀4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优秀4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朗诵诗歌并理解诗歌的内容。
2、品析诗歌语言,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初步的鉴赏能力。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反复吟诵,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中教学难点: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教学流程:一、导入背古诗《春望》导入课题,二、诗歌学法指导问:学习古诗我们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1、析诗题2、知作者3、想画面4、品语言5、悟情感三、分析诗题、简介作者1、简介作者2、解析诗题:(板书课题)(1)“为”的读音,(2)“为-----所”被动句式(3)歌行体歌行体,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4)从诗题看,这首诗写了什么事?你觉得作者会抒发什么感情?四、初读,知内容。
过渡:带着这些猜测,让我们来读这首诗——1、师范读,生画出朗读节奏,并注意把握重音和停顿2、学生试读:(正音,纠正朗读中的问题)思考:你读到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秋风破屋的不幸)你能不能用几个词或短句概括诗人都遭遇了那些不幸吗?例秋风破茅屋指导归纳:秋风破茅屋群童抱茅去丧乱长夜苦五、默读,想画面。
(配乐)过渡:很好。
那么大家能把刚才概括的内容描述出来吗?在前三节中找出你喜欢的一节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然后描述出在你大脑里浮现的画面六、自读,品语言。
过渡:之所以能在我们的大脑里浮现出一个个画面,那是因为诗中那些生动传神的词,然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1、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很精彩的字、词、句进行赏析。
并在班内交流2、对比阅读:卷我屋上三重茅吹我屋上三重茅(“三”是虚数,“几”的意思,那你认为在这里究竟表示多还是少,为什么?)布衾多年冷似铁布衾多年冷似冰七、品读,悟情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7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的内容。
2、培养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
3、揣摩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教学重点:1、朗读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忧国忧民的情怀。
2、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对重点词句的赏析理解,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
教法学法:诵读讨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把茅屋图片、杜甫头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用屏幕显示出来。
伴随解说词:这几间茅草屋,虽然简陋,却牵系一个诗人的家庭冷暖;这个诗人是谁?(杜甫)我们曾学过《杜甫诗三首》,请回忆一下杜甫的基本情况。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先由学生介绍,互相补充,老师再重点强调)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杜工部。
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 1982年,杜甫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
可事实远非如此。
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
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安史之乱。
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
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
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
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关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通用5篇)

关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通用5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联想想象法: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讨论点拨法: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
【重点难点】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1.介绍创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2.朗读、背诵,对内容相近或体裁相同的诗作比较阅读。
3.组织一次古代诗歌(不限于学过的)朗诵比赛。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继续欣赏五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1.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因而能够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优秀3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优秀3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设计:①揣摩诗歌语言。
②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③进行朗读训练。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抒情诗,最能体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在制定的三个学习目标中,应该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当然,也是难点)。
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
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
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
经过考虑,我决定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再附以“揣摩语言”的方式,进而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用具设计、实验教材设计或多媒体展示资料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根据教学过程,随堂使用。
(具体见“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一)讲课之前的“开场白”设计新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要重视师生之间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注:由于进行优质课讲课比赛,采取易校讲课的方式。
我的授课地点是胶州一中。
学生是高二年级。
我执教的是高三年级的课文--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讲课之前实行抓阄,老师学生互不见面。
怎样跟学生快速沟通,并激发其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和学的任务,为此,我决定临时来一段“开场白”。
)临近上课还有一分钟,教师微笑着用平和的语气给学生说这样一段话:“同学们好,我姓张,来自胶州三中。
三中是一所新学校(注:2000年5月由胶州师范学校改制办普通高中),我们很注重向先进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学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
2.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及表现手法。
3.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情感及表现手法。
难点:领悟诗人的思想境界。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杜甫诗歌,如《春望》《登高》等,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杜甫的哪首诗歌被誉为“诗史”吗?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场景?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注意把握诗句的意思。
2.学生交流阅读感受,分享对诗歌的理解。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背景:杜甫在成都草堂的生活,以及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2.分析诗歌的意境: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展现诗人生活的艰辛和内心的孤独。
3.分析诗歌的情感:诗人对生活的无奈、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理想的追求。
4.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对比、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诗歌的结构安排。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哪些句子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五、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课后深入阅读杜甫的其他诗歌,提高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六、作业布置1.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
七、教学反思1.在讲解诗歌背景时,可以更多地引入杜甫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在分析诗歌情感时,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3.在课堂讨论环节,可以设置更多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
一、诗歌背景1.杜甫简介: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的诗作以关心国家政治、关注民生疾苦著称,被誉为“诗史”。
2.草堂生活:杜甫在成都草堂的生活,是他创作诗歌的重要时期。
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
二、诗歌意境1.茅屋为秋风所破:描绘了诗人居住的茅屋在秋风中摇摇欲坠的景象,体现了诗人生活的艰辛。
2.天涯何处是归途:诗人对未来的迷茫和对理想的追求,表达了他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4、学生分小组合作,根据课文下注释以及工具书,疏通文意,并划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句。
5、学生交流,教师释疑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7、各用一个短语概括四个自然段的意思?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怀?
三、合作探究
讨论明确: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讨论明确: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如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狠动乱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讨论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
这节课,我们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感情,鉴赏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检查预习情况
交流《学程导航》中“课前思考”
三、解题:
“……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全诗写风卷茅草,雨夜难眠等情景,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课文,纠正字词读音
1、赏析第一节诗中生动传神的字词:设计问题①:作者是如何描述秋风的?(学生很快回答出来“怒号”。)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凶猛”等词语,有何区别?
一、学生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759年,安史之乱未定,关内又大饥,乃弃官带领全家辗转西行,历尽险阻,最后抵成都,由亲友帮助,在西郊浣花溪,用两年时间盖上一间茅屋(即今“成都草堂”,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百感交集。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千千万万广大人民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3)处()(4)丧()
()()
2、解释点的词。(4分)
(1)八月秋高风怒号()(2)下者飘转沉塘坳()
(3)公然抱茅入竹去()(4)忍能对面为盗贼()
(5)秋天漠漠向昏黑()(6)长夜沾湿何由彻()
(7)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8)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3、翻译句子。(3分)
(1)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2)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独占鳌头,被誉为“诗圣”。他的诗作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有《石壕吏》、《江畔独步寻花》、《月夜》、《春夜喜雨》等九篇作品。
古诗中有一种歌行体,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歌行体古诗。
归纳板书:
一、狂风屋破,茅草乱飞。
二、群童抱茅,倚杖自叹。
三、屋漏衾裂,彻夜难眠。
四、愿现广厦,大庇寒士。
推己及人忧国忧民
“千万、大庇”重读;“安得、何时”要读得既悲哀又充满希望;“呜呼”要读得无可奈何;“死亦足”要读得坚定有力,并且拖长音。找生读后,评析,再读,最后齐读。
小结:
诗由事而作,屋凭人而传。诗圣杜甫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杜甫的草堂仍存,供后人瞻仰。杜甫在诗篇中表现出来的理想在今天也正在得以实现,如果诗人在天有灵,定会感到欣慰!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共几课时
1
课
型
第几课时
1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1、了解本诗的体裁及关于杜甫的文学常识
能力目标:2、进行朗读训练,理解诗中的细节描写,精当的用词;
情感目标:3、体会杜甫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崇高精神。
教
学
重
难
点
重点:
1、进行朗读训练,理解诗中的细节描写,精当的用词;
2、体会杜甫推己及人,关心民生疾苦的进步思想。
难点:
1、学习精选材料以表达中心思想的艺术特点。
教
学
资
源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杜甫有关生平事迹,了解此诗的写作背景。
2、学生已具备的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预
习
设
计
一、熟读课文完成《学程导航》中的“课前思考”1——6题
二、1、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8分)
(1)厦()(2)长()
“长夜沾湿何由彻?”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齐读第四段,结合全诗内容,在“诗人”一词前加一个词语或短语,以构成偏正短语--杜甫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
“卷”写出风的迅猛,还表现了茅草的动态。换成“吹”,风的力度不够;“掀”表现不了茅草的动态。
讨论明确:后面还有“飞”—“洒” —“挂 ” —“飘转” —“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画面
设计问题②:群童为何抱茅?
设计问题③:“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3、赏析第三诗节
讨论明确:“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
“长夜沾湿何由彻”中的“长夜”一词一语双关,既指眼前难挨的雨夜,又指战乱造成的长时间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时局。
2、赏析第四诗节
“长夜沾湿何由彻”中的“长夜”一词如何理解?
讨论明确:“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又运用了拟人化手法。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设计问题②:“卷”和“吹”、“掀”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
设计问题③:后面的动词有哪些?用法有什么好处?
2、赏析第二诗节
设计问题①: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设计过渡问题,承上启下: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生:下雨)这就该到第几段了?(生:第三段)
看看第三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讨论明确:“忧国忧民”一词最好。因为诗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最后一节,怎样读出情和意?
语调高昂,还有悲哀、愤怒的语气(当时无法实现,只是一个愿望)。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