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优秀3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记叙、抒情想结合的写法。
3、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吟诵、联想,把握诗歌意象,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了解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人的思想感情。
2、学习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教学难点:个别语句的理解。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对联激趣:出示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请同学们从对联中找出相关的文学知识,看谁找得又多又快。
[点拨]学生自由回答,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课外积累的积极性。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的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最为的有“三吏”“三别”,还有我们学过的《春望》等等。
今天,我们就再次感受一下“诗圣”的魅力,一起走进他的“草堂”。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听读[学生活动]:仔细听录音,注意个别字词的读音。
[提示]: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
2、自读[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想象、联想理解课文。
3、审读[学生活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意思。
[提示]:A、秋风破屋的情景B、群童抱茅的感叹C、长夜沾湿的苦痛D、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围绕“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三个话题,结合课文1、2、3段,将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按照“读原段——找特征——善想象”的步骤学习诗文。
[学生活动]第一、二小组:感受秋天[提示]: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特征:狂风肆虐、乌云密布、大雨将至、暗淡愁惨想象:描写环境时不应仅仅局限于文中景物,可借鉴《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的景物描写方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3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3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朗诵诗歌并能理解诗歌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析诗歌,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初步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
二、教学重点诵读诗歌,通过朗读来表现作者情感,把握诗歌内容。
三、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感受诗人忧国忧民,心系苍生的博大情怀。
四、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播放“杜甫草堂”的视频,激发兴趣。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走进作者,了解背景学生分享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内容。
然后课件展示“名人风采”,并出示背景链接,加强认知。
2、解析诗题(1)“为”的读音(2)“为……所”被动句式(3)歌行体歌行体,其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情感,句数不限。
3、解决生字词怒号挂罥长林梢,庇护突兀布衾,三重茅沉塘坳4、朗读(1)播放范读录音要求:注意字音;把握感情基调;注意节奏、重音、语速。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3)指名读,师生评价(4)齐诵(三)细读诗歌,明诗意,悟情感1、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明确:秋风破屋的不幸2、用几个词或短句概括诗人遭遇了哪些不幸?明确:怒风洒茅群童盗茅漏雨难眠3、在这些不幸中,作者的心情都有怎样的变化?怒风洒茅——急群童盗茅——叹漏雨难眠——悲4、诗人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自己遭遇的不幸,那么,作者写这些不幸遭遇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仅仅是为了发泄因秋风破屋的不幸而产生的不满吗?明确:不是。
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即:渴望广厦——忧。
(四)研读课文,品词析句默读诗歌,找出你认为写的精彩的字、词或句,进行赏析。
1、卷我屋上三重茅。
“卷”如果换成“吹”,好不好,为什么?明确:“卷”字体现风的猛烈。
2、布衾多年冷似铁。
“铁”换成“冰”,好不好,为什么?明确:“铁”字说明被子又冷又硬,很陈旧。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优秀4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优秀4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朗诵诗歌并理解诗歌的内容。
2、品析诗歌语言,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初步的鉴赏能力。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反复吟诵,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中教学难点: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教学流程:一、导入背古诗《春望》导入课题,二、诗歌学法指导问:学习古诗我们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1、析诗题2、知作者3、想画面4、品语言5、悟情感三、分析诗题、简介作者1、简介作者2、解析诗题:(板书课题)(1)“为”的读音,(2)“为-----所”被动句式(3)歌行体歌行体,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4)从诗题看,这首诗写了什么事?你觉得作者会抒发什么感情?四、初读,知内容。
过渡:带着这些猜测,让我们来读这首诗——1、师范读,生画出朗读节奏,并注意把握重音和停顿2、学生试读:(正音,纠正朗读中的问题)思考:你读到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秋风破屋的不幸)你能不能用几个词或短句概括诗人都遭遇了那些不幸吗?例秋风破茅屋指导归纳:秋风破茅屋群童抱茅去丧乱长夜苦五、默读,想画面。
(配乐)过渡:很好。
那么大家能把刚才概括的内容描述出来吗?在前三节中找出你喜欢的一节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然后描述出在你大脑里浮现的画面六、自读,品语言。
过渡:之所以能在我们的大脑里浮现出一个个画面,那是因为诗中那些生动传神的词,然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1、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很精彩的字、词、句进行赏析。
并在班内交流2、对比阅读:卷我屋上三重茅吹我屋上三重茅(“三”是虚数,“几”的意思,那你认为在这里究竟表示多还是少,为什么?)布衾多年冷似铁布衾多年冷似冰七、品读,悟情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4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4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篇1教材分析:杜甫的这首诗,从到艺术都有很高的成就,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杜甫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而且可以从他关心人民的高尚精神境界里受到教育。
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唐七言古诗篇幅长、容量大、用韵活的特点及杜诗基本风格;2、进行朗读训练,理解诗中的细节描写,精当的用词;3、体会杜甫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细节描写、朗读训练、思想意义;教学难点:杜甫的精神、情怀。
教学设想:加强诵读训练,这样才能充分领会诗歌的内涵及精髓,注重拓展延伸,促进由基础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的质的飞跃。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主要过程及设计意图: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背景·导入简介: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命运坎坷。
唐肃宗上元元年,在亲友的帮助下,于成都浣花溪筑草堂栖身,但秋风破屋,夜雨屋漏,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因有此作。
了解背景知识,初步感受诗人感情。
1、激发学习兴趣;2、为阅读教学准备必要的背景材料、感性知识。
二、感知·定向1、范读课文;2、明确学习重点:细节描写朗读训练思想意义3、解析“学习重点”,导入下一教学环节。
听读;注意字词读音;整体感知全诗。
1、使学生了解全诗概貌;2、加强阅读目标定向。
三、诵读·品味1、辅导朗读第一小节,注意重音、动词;2、提问:“怒号”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卷”换成“吹”、“刮”行不行?3、引导想象:后三句中描绘的景象;诗人当时的模样。
1、学生朗读;2、回答: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风的凶猛气势;“卷”字除表现风大之外,还表现了茅草的动态。
3、想象、表述、概括。
使学生通过诵读、思考、想象、表述,理解诗人用词的准确,描绘的生动,并培养语言表述能力。
1、指名朗读第二小节并辅导;2、第二节写什么?3、“归来倚杖自叹息”,“叹”的是什么?4、评价诗人的'“叹息”。
1、朗读;2、概括:“群童抱茅”3、讨论回答:“叹”的是:天公无情毁屋;群童不明苦衷;黎民生活困苦。
关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通用5篇)

关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通用5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联想想象法: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讨论点拨法: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
【重点难点】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1.介绍创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2.朗读、背诵,对内容相近或体裁相同的诗作比较阅读。
3.组织一次古代诗歌(不限于学过的)朗诵比赛。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继续欣赏五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1.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因而能够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正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案(正式)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并欣赏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
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诗人杜甫及其作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通过图片或多媒体展示,使学生了解茅屋的形象和诗中的意境。
1.3 教学方法使用生动的语言和示例,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看法,促进互动。
第二章:诗歌手法分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诗的韵律和节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性。
解读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3 教学方法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引导学生通过具体诗句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三章:诗文背景及主题探讨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背景和创作动机。
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中的主题和寓意。
3.2 教学内容介绍诗文创作的背景,如杜甫的生活年代和经历。
分析诗中的主题和寓意,探讨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和情感。
3.3 教学方法使用历史资料和文献,向学生介绍诗人的背景。
引导学生通过诗句和诗文整体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第四章:诗歌的情感表达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情感表达。
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表达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诗中的情感和情绪变化,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诗中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4.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诗句的分析和朗读,感受诗中的情感。
提供机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表达方式。
第五章:创意写作与诗歌创作5.1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诗歌创作能力。
帮助学生运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5.2 教学内容进行创意写作练习,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
指导学生运用诗歌的结构和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学设计3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学设计3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学设计3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下面是小编准备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学设计篇 1 懂内容,清结构,品人物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看做一代宗师,被尊称为“诗圣”。
资料助读:茅屋:安史之乱后,杜甫颠沛流离,到处奔波,后来流寓成都,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终于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丧乱:“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唐王朝从盛至衰的转折点。
二、读出歌行体的味道 1、读好七言句的节奏“歌行体”诗是古体诗的一种,从汉乐府诗歌发展而来,多为七言,形式自由。
七言诗的朗读节奏为“二二三”式,具体节奏应根据句意来确定。
2、读好长短句的节拍如: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如: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三、读清诗歌的思路多角度理解课文思路:可从“概说段意”、“作者心情”、“文章结构”的角度来理解全诗。
请同学们将全诗划分为四个层次,理清诗歌的思路:预设:①运用一系列动词写出风势之大,受害之重,诗人好不容易盖起的茅屋遭遇不测,怎不令人万分焦急?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
②诗人从主观感受写顽童的行为,诗人如果不是十分穷困,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穷困,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原来,“四海皆穷困”!这也为作者结尾的抒怀埋下伏笔。
“叹息”一词,诗人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却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优秀3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优秀3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设计:①揣摩诗歌语言。
②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③进行朗读训练。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抒情诗,最能体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在制定的三个学习目标中,应该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当然,也是难点)。
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
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
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
经过考虑,我决定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再附以“揣摩语言”的方式,进而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用具设计、实验教材设计或多媒体展示资料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根据教学过程,随堂使用。
(具体见“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一)讲课之前的“开场白”设计新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要重视师生之间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注:由于进行优质课讲课比赛,采取易校讲课的方式。
我的授课地点是胶州一中。
学生是高二年级。
我执教的是高三年级的课文--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讲课之前实行抓阄,老师学生互不见面。
怎样跟学生快速沟通,并激发其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和学的任务,为此,我决定临时来一段“开场白”。
)临近上课还有一分钟,教师微笑着用平和的语气给学生说这样一段话:“同学们好,我姓张,来自胶州三中。
三中是一所新学校(注:2000年5月由胶州师范学校改制办普通高中),我们很注重向先进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成语大全、谜语大全、汉语拼音、美文、教案大全、实用模板、话题作文、写作指导、试题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dioms, riddles, pinyin, American writing, lesson plans, practical templates, topic essays, writing instructions, test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materials Format and writing, please pay attention!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案【诗歌】一、教学目标设计:①揣摩诗歌语言。
②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③进行朗读训练。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抒情诗,最能体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在制定的三个学习目标中,应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当然,也是难点)。
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
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
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
经过考虑,我决定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再附以“揣摩语言”的方式,进而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用具设计、实验教材设计或多媒体展示资料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根据教学过程,随堂使用。
(具体见“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一)讲课之前的“开场白”设计新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要重视师生之间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注:由于进行优质课讲课比赛,采取易校讲课的方式。
我的授课地点是胶州一中。
学生是高二年级。
我执教的是高三年级的课文——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讲课之前实行抓阄,老师学生互不见面。
怎样跟学生快速沟通,并激发其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和学的任务,为此,我决定临时来一段“开场白”。
)临近上课还有一分钟,教师微笑着用平和的语气给学生说这样一段话:“同学们好,我姓张,来自胶州三中。
三中是一所新学校(注:2000年5月由胶州师范学校改制办普通高中),我们很注重向先进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学习。
今天来到这里,就是向一中的老师和同学们学习的。
很高兴和大家合作上这一堂课,希望我们合作愉快。
课后,我将把同学们的良好学风和美好风范带回三中,传达给三中的同学们。
”(分析:这段话说完后,我发现很多学生微笑地看着我,很友好的样子。
讲课结束以后,一些听课的老师对我说:这些话很管用,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心抓住了,挺创新的。
说句实在话,创新谈不上,内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是在“拉拢”学生,有跟学生套近乎的嫌疑。
实际上,适当地跟学生“套近乎”,目的是为了缩短老师与学生在心理和感情上的距离,以便在课堂上能够很好地合作。
新课程标准强调师生之间要建立一种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关系,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应该说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
我的“演技”不算高明,一些优秀教师在一些大型的观摩课和讲课比赛中早已使用。
但在这节课的教和学中,我明显感觉自己给学生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课堂上同学们踊跃回答问题,积极主动地探究,好几次看似尴尬的“冷场”均“化险为夷”,师生之间交流融洽、配合默契,很好地完成了教和学的任务。
注重了师生之间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拘成规,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二)精心设计导语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一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注:用多媒体在字幕上打出题目)大家都知道,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他是浪漫主义诗人,人们把他叫做“诗仙”;再一位就是杜甫,他是什么诗人?(学生回答:现实主义诗人。
教师板书。
)人们叫他为?(学生回答:“诗圣”。
教师板书。
)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
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学生回答:安史之乱。
教师板书。
)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
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
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
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我们刚学过他的诗歌《登高》。
我起个头,大家一起背诵。
(注:学生背诵完毕,教师用多媒体打出画面凄冷的字幕——《登高》全诗,并用异色突出“万里悲秋常作客”一句)是呵,万里悲秋常作客。
“万里”不是一万里路,“作客”也不是到别人家里吃饭、聊天,而是“居无定所、到处飘泊、客居他乡”的意思。
《登高》一诗即是诗人客居四川奉节时所写,抒发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
但茅屋建造的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
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
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分析:这是一段看起来挺冗长的导语,须耗时约五分钟,很容易有满堂灌之嫌。
而我之所以仍坚持这样做,乃是为了营造出一种浓浓的学习诗歌的感情氛围,从而实现“熏陶感染”、情感教育的目的。
新课程标准重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要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同时也提出了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传统的教学论研究忽视了教学中的情感问题,把生动、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框框之中。
新制定的课程标准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的和谐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
因此,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把它们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对高二的同学来说,对杜甫的理解,以前也许只限于“三吏”“三别”的一鳞半爪的知识。
补充“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的内容,会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杜甫确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从而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对“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
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
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一段描写“安史之乱”文字,我用了慷慨急昂的语调,抑扬顿挫、满含激情地进行了朗读。
此时,我的心情很激动,同学们也被我的激情所感染。
精心设计的导语营造出了浓浓的学习诗歌的氛围,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中,为下面我进一步顺理成章地提出学习目标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分析:鉴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抒情诗。
我为学生设计了三个学习目标:①揣摩诗歌语言②品味思想感情③进行朗读训练。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
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
经过考虑,我决定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再附以“揣摩语言”的方式,进而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因此,运用诗歌朗读知识,为本诗朗读训练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1、指导学生整体感知,领会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风格,局部则要求学生把握四节诗的情感分别是:痛惜、痛心、痛苦和忧国忧民。
以此确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与各节的语气。
具体做法如下:先让学生齐读,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字的读音,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学生齐读完后,教师纠正“俄顷”、“丧乱”、“突兀”、“见此屋”等几个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教师适当进行朗读指导,强调如何深入领会诗的意境,读出诗歌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来。
然后又让学生齐读。
连续齐读二遍之后,再让一个同学单独朗读。
学生读完,教师应肯定其能根据诗歌感情的需要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优点。
最后,教师进行范读。
(注:要读得声情并茂、抑扬顿挫。
读毕,如果效果好,学生会报以热烈的掌声,使课堂气氛达到一个小高潮。
从而更好的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2、局部赏析⑴、让学生根据第一个诗节的内容,在“秋风”一词的前面加上一个适当的词语构成偏正短语并且阐述理由。
(分析:学生很可能选择“无情”、“猛烈”“凶猛”等词语。
根据是此段中有“怒号”一词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