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设计•相关推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设计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习目的:1、了解杜甫推己及人,关心民生疾苦的进步思想。
2、学习精选材料以表达中心思想的艺术特点。
3、背诵默写文言文。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难点:精选材料,平易质朴的艺术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学习过程一、目标导学。
明确本课学习的目标和重难点。
二、作者、背景简介导入:(多媒体展示补充)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之家,应进士试,不第,困居长安十年,遂与现实接近,逐步观察到各种社会矛盾,获得丰富的创作题材。
后任左拾遗,因故被贬。
759年,安史之乱未定,关内又大饥,乃弃官带领全家辗转西行,历尽险阻,备尝艰辛,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写出诸如“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之类富有人民性、现实性的史诗。
最后抵成都,由亲友帮助,在西郊浣花溪,用两年时间盖上一间茅屋(即今“成都草堂”,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
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百感交集。
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千千万万广大人民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的善良宏愿,于是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十分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深受战乱之苦和颠沛流离的生活,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获得“诗史”的美称,又被称为“诗圣”。
今有《杜工部集》存世,共收诗歌一千四百多首,本篇选自《杜少陵集详注》卷十。
三、听朗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3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3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朗诵诗歌并能理解诗歌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析诗歌,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初步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
二、教学重点诵读诗歌,通过朗读来表现作者情感,把握诗歌内容。
三、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感受诗人忧国忧民,心系苍生的博大情怀。
四、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播放“杜甫草堂”的视频,激发兴趣。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走进作者,了解背景学生分享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内容。
然后课件展示“名人风采”,并出示背景链接,加强认知。
2、解析诗题(1)“为”的读音(2)“为……所”被动句式(3)歌行体歌行体,其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情感,句数不限。
3、解决生字词怒号挂罥长林梢,庇护突兀布衾,三重茅沉塘坳4、朗读(1)播放范读录音要求:注意字音;把握感情基调;注意节奏、重音、语速。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3)指名读,师生评价(4)齐诵(三)细读诗歌,明诗意,悟情感1、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明确:秋风破屋的不幸2、用几个词或短句概括诗人遭遇了哪些不幸?明确:怒风洒茅群童盗茅漏雨难眠3、在这些不幸中,作者的心情都有怎样的变化?怒风洒茅——急群童盗茅——叹漏雨难眠——悲4、诗人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自己遭遇的不幸,那么,作者写这些不幸遭遇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仅仅是为了发泄因秋风破屋的不幸而产生的不满吗?明确:不是。
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即:渴望广厦——忧。
(四)研读课文,品词析句默读诗歌,找出你认为写的精彩的字、词或句,进行赏析。
1、卷我屋上三重茅。
“卷”如果换成“吹”,好不好,为什么?明确:“卷”字体现风的猛烈。
2、布衾多年冷似铁。
“铁”换成“冰”,好不好,为什么?明确:“铁”字说明被子又冷又硬,很陈旧。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4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4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篇1教材分析:杜甫的这首诗,从到艺术都有很高的成就,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杜甫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而且可以从他关心人民的高尚精神境界里受到教育。
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唐七言古诗篇幅长、容量大、用韵活的特点及杜诗基本风格;2、进行朗读训练,理解诗中的细节描写,精当的用词;3、体会杜甫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细节描写、朗读训练、思想意义;教学难点:杜甫的精神、情怀。
教学设想:加强诵读训练,这样才能充分领会诗歌的内涵及精髓,注重拓展延伸,促进由基础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的质的飞跃。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主要过程及设计意图: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背景·导入简介: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命运坎坷。
唐肃宗上元元年,在亲友的帮助下,于成都浣花溪筑草堂栖身,但秋风破屋,夜雨屋漏,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因有此作。
了解背景知识,初步感受诗人感情。
1、激发学习兴趣;2、为阅读教学准备必要的背景材料、感性知识。
二、感知·定向1、范读课文;2、明确学习重点:细节描写朗读训练思想意义3、解析“学习重点”,导入下一教学环节。
听读;注意字词读音;整体感知全诗。
1、使学生了解全诗概貌;2、加强阅读目标定向。
三、诵读·品味1、辅导朗读第一小节,注意重音、动词;2、提问:“怒号”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卷”换成“吹”、“刮”行不行?3、引导想象:后三句中描绘的景象;诗人当时的模样。
1、学生朗读;2、回答: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风的凶猛气势;“卷”字除表现风大之外,还表现了茅草的动态。
3、想象、表述、概括。
使学生通过诵读、思考、想象、表述,理解诗人用词的准确,描绘的生动,并培养语言表述能力。
1、指名朗读第二小节并辅导;2、第二节写什么?3、“归来倚杖自叹息”,“叹”的是什么?4、评价诗人的'“叹息”。
1、朗读;2、概括:“群童抱茅”3、讨论回答:“叹”的是:天公无情毁屋;群童不明苦衷;黎民生活困苦。
关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通用5篇)

关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通用5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联想想象法: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讨论点拨法: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
【重点难点】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1.介绍创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2.朗读、背诵,对内容相近或体裁相同的诗作比较阅读。
3.组织一次古代诗歌(不限于学过的)朗诵比赛。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继续欣赏五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1.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因而能够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7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7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的内容。
2、培养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
3、揣摩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教学重点:1、朗读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忧国忧民的情怀。
2、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对重点词句的赏析理解,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
教法学法:诵读讨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把茅屋图片、杜甫头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用屏幕显示出来。
伴随解说词:这几间茅草屋,虽然简陋,却牵系一个诗人的家庭冷暖;这个诗人是谁?(杜甫)我们曾学过《杜甫诗三首》,请回忆一下杜甫的基本情况。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先由学生介绍,互相补充,老师再重点强调)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杜工部。
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 1982年,杜甫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
可事实远非如此。
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
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安史之乱。
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
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
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
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学设计3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学设计3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学设计3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下面是小编准备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学设计篇 1 懂内容,清结构,品人物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看做一代宗师,被尊称为“诗圣”。
资料助读:茅屋:安史之乱后,杜甫颠沛流离,到处奔波,后来流寓成都,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终于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丧乱:“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唐王朝从盛至衰的转折点。
二、读出歌行体的味道 1、读好七言句的节奏“歌行体”诗是古体诗的一种,从汉乐府诗歌发展而来,多为七言,形式自由。
七言诗的朗读节奏为“二二三”式,具体节奏应根据句意来确定。
2、读好长短句的节拍如: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如: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三、读清诗歌的思路多角度理解课文思路:可从“概说段意”、“作者心情”、“文章结构”的角度来理解全诗。
请同学们将全诗划分为四个层次,理清诗歌的思路:预设:①运用一系列动词写出风势之大,受害之重,诗人好不容易盖起的茅屋遭遇不测,怎不令人万分焦急?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
②诗人从主观感受写顽童的行为,诗人如果不是十分穷困,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穷困,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原来,“四海皆穷困”!这也为作者结尾的抒怀埋下伏笔。
“叹息”一词,诗人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却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同情,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2)领略诗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激发学生追求真理、崇尚美德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诗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诗中的修辞手法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文意境和情感的领会。
(2)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背景及意境。
(2)收集相关资料,如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等。
(3)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道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文,初步理解诗文内容。
(2)搜集与诗文相关的资料,了解诗人杜甫。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分享自己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3)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体会诗文节奏和韵律。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感知诗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享讨论成果,师生共同解读诗文意境。
4. 修辞手法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学生举例说明并欣赏诗中的修辞手法。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文中的情感,感受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结合课下注释,进一步理解诗文内容,感知诗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讲课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讲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领会诗意。
(3)分析诗的结构和表现手法,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齐读、默读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领会诗意。
(3)分析诗的结构和表现手法,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朗读。
(2)诗的意境和情感的深入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字词的正确发音和朗读节奏。
(2)让学生默读诗歌,思考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含义。
(2)分析诗的结构和表现手法,讲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解读诗中的寓意。
4. 实践环节(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遍。
2. 选择一首杜甫的诗歌,进行阅读和分析,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的理解和朗读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和指导。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与课文有关的常识,背诵并默写。
2、反复吟诵课文,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崇高品格。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古诗中有一种歌行体,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的一首歌行体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全诗内容:
1、茅屋,指杜甫的草堂。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的茅草屋在秋风中被吹坏的事情,流露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2、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
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四、品味语言,领会诗歌的意境。
1、师范读,要求注意:把握字音、节奏、停顿、重音等。
2、指名读,说说诗中描写了几幅画面?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怀?
明确:秋风卷屋;群童抱茅;夜雨湿屋;忧国忧民。
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3、赏析生动传神的字词:
(1)、第一节“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写出风的迅猛,还表现了茅草的动态。
换成“吹”,风的力度不够;“掀”表现不了茅草的动态。
“三”是虚数,“几”的意思,有时形容多,有时形容少,在这里说的是茅屋盖得很薄,经不起风吹。
(2)、第三节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铁”表示a、很凉、很硬(天寒冷);b、色彩:很破旧、很脏,只有一被,无法拆洗(贫穷)。
换成“冰”只能表示寒冷,而无被子破旧之意。
4、品位含义丰富的词语:
(1)、第二节中“归来倚仗自叹息”,“叹息”的含义是什么?
a、叹息天公无情毁屋。
b、叹息儿童幼稚,不明作者苦衷。
c、叹息黎民生活困苦(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初显忧民思想。
(2)、“长夜沾湿何由彻”中的“长夜”一词一语双关,既指眼前难挨的雨夜,又指战乱造成的长时间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时局。
5、最后一节,怎样读出情和意?
语调高昂,还有悲哀、愤怒的语气(当时无法实现,只是一个愿望)。
其中:“千万、大庇”重读;“安得、何时”要读得既悲哀又充满希望;“呜呼”要读得无可奈何;“死亦足”要读得坚定有力,并且拖长音。
五、总结:
全诗共四节,前三节描写了秋风卷屋、群童抱茅、夜雨湿屋三幅画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杜甫一家的不幸遭遇。
然而令人佩服的是诗人在自己经受生活上、精神上的痛苦折磨时,想到的不是个人,而是普天之下千千万万像他这样处于困苦境地的“寒士”,表现了只要“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美好愿望,充分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尽管在当时的社会里,诗人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宽阔的胸襟却永远闪耀着光芒,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不忘的绝不仅仅是他的诗,更是杜甫他这个人。
今天,你从杜
甫的胸襟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六、教师小结:
忧国忧民的诗人,永远会受到人们的爱戴。
最后,让我们怀着对杜甫的爱戴和敬仰,有感情地诵读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七、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八、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卷屋——群童抱茅——夜雨湿屋。
————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