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 析 旅 游 对 环 境 的 影 响
研学旅行心得体会

研学旅行心得体会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
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研学旅行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研学旅行心得体会1作为一名对科技和创新充满好奇的人,最近我有幸参观了临平科技馆。
这是一次富有收获的体验,让我受益匪浅。
参观过程中,我不仅领略到了科技的力量和魅力,还加深了对科技发展趋势的理解。
下面,我将就参观临平科技馆的心得体会进行总结。
首先,临平科技馆展示了许多前沿的科技成果和新兴科技应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人工智能展区,我看到了各种人工智能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比如无人驾驶汽车、智能家居等。
这些都让我感叹科技的发展速度之快,也让我对未来科技应用的可能性充满了期待。
在生物科技展区,我了解到了基因编辑技术的最新进展,这让我对解决人类疾病和改善生命质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参观临平科技馆还让我对科技创新的过程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科技创新展区,馆内工作人员详细解释了如何培养科学创新的精神和习惯。
我了解到,创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而是需要坚持和实践的过程。
此外,我还学到了一些科技创新的方法论,比如思维导图、六顶思考帽等,这些方法都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思维和发掘创新点子。
第三、通过参观临平科技馆,我对科技发展的社会影响和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科技与社会展区,我看到了科技革命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和改变,但同时也看到了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一些问题和挑战。
比如,新兴科技的发展可能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会对就业产生一定的冲击。
这让我意识到,科技发展需要更多的社会关怀和法律监管来引导,我们每个人也有责任关注科技的发展方向,追求科技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最后,临平科技馆还提供了很多互动参与的机会,让我能够亲自体验科技的魅力。
在体验科技展区,我参加了一些实践操作,比如虚拟现实体验、机器人编程等活动。
这些互动体验让我更直观地感受到了科技的乐趣和潜力。
全域旅游视角下的南昌环城游憩带旅游发展策略探析

全域旅游视角下的南昌环城游憩带旅游发展策略探析吕 欣 任小芳(豫章师范学院 江西南昌 330103)摘 要:全域旅游是新时期的旅游发展战略。
环城游憩带作为都市周边旅游的重要承载空间,应从全域旅游的视角谋划发展。
南昌作为省会城市,将其环城游憩带作为研究主体,发现目前其发展存在产品、线路、功能分区等方面的问题。
全域旅游的理念为上述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可以采用点带动线,线串联面的整合模式,即从提升和丰富旅游产品、规划主题线路以及整合区域空间三个方面联动发展,以探索南昌环城游憩带的未来发展路径。
关键词:全域旅游; 环城游憩带; 南昌旅游; 发展策略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632(2020)05-0027-0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型旅游模式的出现成为必然趋势。
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做了《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努力开创我国“十三五”旅游发展新局面》的工作报告,标志着全域旅游成为了新时期的旅游发展战略,中国旅游业全面进入全域旅游时代。
旅游新时代的来临,使得以往单纯依托景区的空间形态来发展旅游业已难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全民旅游”“旅游常态化”都呼吁我们摆脱现有的单一观光旅游模式,去往休闲旅游和度假旅游等多元的旅游形态发展。
环城游憩带又以其距离优势,成为承载旅游者休闲、度假、游乐首选的空间载体,再次引起社会关注。
一、研究背景(一)环城游憩带相关概念界定环城游憩现象在20世纪30年代就引起了英国政府的注意,英国在环城绿带法中明确了“环城绿带”的概念。
后来,美国教授盖恩将郊区旅游带纳入城市旅游地域系统中,提出了著名的都市旅游环带模式。
[1]苏联地理学家普列奥布拉曾斯基也注意到了当时城郊游憩现象呈环状结构,以不规则形态发展。
[2]在国内,“环城游憩带”这个概念由吴必虎教授于1998年首次提出,后于1999年又对ReBAM这一概念作了补充。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内容详析

2各 版本 知 识 结构 ( . 以人教 版 、 湘教版 、 中图版 为例 , 见
图 12 3 、、 )
三、 重难 疑点
长 江 三 角 洲 不 同 的 阶 段
裹裘曩磊砉 作发缓 壶莲譬 耕业展慢
’
1 学重点分析 . 教
根据 高 中地理课 程标 准 ,无 论是 哪个 版本 的 教材对 该 课程标 准 的阐释都 离不 开 区域发 展 的阶段 和环境 产生 的影 响 。本节课 有两个 学习 的重 点 : 区域发 展阶段 的划 分和各 ① 阶段 的 自然 与人 文环境 特征 ;② 不 同阶段环 境对 人类 活 动
\
课文 和地 图材料 , 通过 分析 得知 : 江 中下游 平原 在农 业发 长
同阶段环境对 人类 活动 的影 响
} 达成教 学 目标 , 需要
。
展 的初 期 , 重 的土壤 和稠 密 的水系 成为农 业 发展 的障 碍 ; 粘 随着船 的使 用 , 流反 而成 为重要 的交 通通 道 , 加上 人们 河 再 利用农 业技 术 改 良了土壤 , 以出现 了 “ 所 湖广 熟 , 天下 足 ” 的 景象 ; 随着城 市化 和工业 化 , 江 中下游 平原 的耕 地面 积减 长
比较 不 同发 展 阶 段 地 理环 境 对 人 类 生 产 和生 活 方 式 的影 响 。从 课程 标准 来说 , 教 学 内容要求 师生 在教 学 时 , 要 该 需 结合 具体 的 区域 , 通过 比较 的方 法 , 学会 分析 不 同的 区域发 展 阶段 地理环 境对人类 生产 和生活方式 的影 响。 高中地理各 版本教材都针对该课程标准选取了不同的案例 , 通过 比较 的方 法分析 了不同的历史 阶段环境对人类 活动的影响 。 各版本教材
第三篇 走进四季人居:汶川地震重灾区旅游环境保护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对策思考

农 , 宜 工 则 工 , 宜 旅 游 则 旅 游 。汶 川
坏 范围主要集 中在 龙门 山脉沿线 的成
都 市 、 德 阳 市 、绵 阳 市 、广 自治州 、 巴中
市 、 南 充 市 8 市 ( ) 的 3个 县 个 州 9
平均 水平 。
有 旅游产业基础条 件 ,加剧 了汶川地
震 重 灾 区旅 游 环境 保 护 与旅 游 经 济 发
展 的矛盾 。如何 实现汶川地 震重 灾区 旅 游环境保护 与旅 游经 济协调发 展 ,
境承载力有 限 ,又处在 龙 门山地震 断 裂 带 和其 他 次 生 灾 害 比较 频 发 的 地
区 。 因此 , 汶 川 地 震 重 灾 区 在 恢 复 重
从分布看 ,灾区平 原、浅丘 、山 区产 业结构 差异 性大 。山中地带如青 川 、剑 阁 、苍 溪 、北 川 、平 武 、汉 源 、南 江 等 县 区 以第 一 、二产 业 为
主 , 农 业 开 发 强 度 较 大 ; 半 山及 浅 丘 地 区 如 什 邡 、 绵 竹 、 江 油 、 广 元 利
调 ,实 现 汶 川 地 震 重 灾 区 旅 游 业 的 可
经济协调发展存在 的 问题进行分 析 , 对 汶川地震重 灾区旅游环境保 护与旅 游经济如何协调发展 ,提 出 了几点建
议 。
州、德阳市 中区和石棉等 地第二产业 比重较高 ,第 三产业 比重 较低 ;浅丘 和平 原地带如 安县、彭州 、崇州 以第
2.4 元 、 旅 游 行 业 系 统 受 损 值 达 83 亿 09 亿 元 [ 由于 汶 川 地 震 受 灾 地 区 .1 。 大 部 分 是 我 国 重 要 的 生 态 功 能 区 , 环
环渤海区域战略 浅析长岛旅游开发对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意义

环渤海区域战略浅析长岛旅游开发对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意义区域合作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主题,是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客源互动、合作共赢的举措。
随着长三角、珠三角旅游圈的迅速崛起,合作开发环渤海区域旅游已经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近几年环渤海区域各省市加强交流沟通,积极参与区域旅游交流与合作,长岛作为渤海湾唯一的群岛县和渤海对外交流的唯一通道,在区域旅游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长岛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就环渤海区域旅游发展浅谈几点意见,仅供参考。
一、长岛旅游开发对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意义(一)环渤海区域旅游发展现状以京、津、冀、辽、鲁为主体的环渤海地区,是中国北方资源最为丰富、客源市场最为庞大、合作前景最为广阔的地区,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环渤海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就被提出,近几年,环渤海区域的省市先后达成了“京津冀旅游合作共识”、“环渤海港口城市旅游合作”和“中国北方环渤海11城市旅游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等,探索合作发展事宜。
不过客观地说,环渤海地区尽管既是中国重要的客源输出区,也是中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区,但是区域旅游合作长期停留在纸上,远远滞后于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发育水平。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始终未找准突破的地域;二是停留在政府议事的层面,未在市场开发上下足功夫;三是交通制约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由于“C”型渤海湾的存在,陆上交通距离被延长,出行时间和交通费用大幅增加。
(二)长岛在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发展中的地位一湾渤海的存在,导致了交通距离的增加,给环渤海旅游交通带来了难题,但任何事物都存在着两面性,所以,要一分为二看问题,使用反向思维对待该问题。
正是由于渤海的存在,我们可以将渤海湾的海上旅游作为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开发的突破口,以渤海湾内唯一一个海岛县长岛的32个岛屿为依托,做足海上文章,打造国内顶尖的高端海岛休闲度假游,形成类似马尔代夫、普吉岛之类的旅游坐标,既解决环渤海区域旅游交通难的问题,又增加环渤海区域旅游新的亮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二《小石潭记》及类文训练卷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二、《小石潭记》及类文训练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石潭记(节选)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心乐.之()(2)佁然..不动()(3)其岸势犬牙..差互()(4)乃记之而去.()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全石以为.底不足为.外人道也B.乃记之而.去有闻而.传之者C.乃.记之而去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心乐之.山川之.美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对选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围绕着“石”来写,在移步换景中引导读者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B.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了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C.作者的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和保护措施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一、知识讲解1.旅游开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二、经典高考试题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2012年6月21日,我国正式公布在海南省设立三沙市,管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
三沙市岛礁面积约13平方千米,是我国人口最少、海域面积最大的地级市。
三沙市以其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强烈地吸引着游客。
右图示意三沙市的地理位置。
说明三沙市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及当前旅游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10分)答案独特性:热带海域风光;岛礁(珊瑚礁)景观。
应注意的问题:做好旅游规划;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适当配置旅游服务设施,保障生活用品供给;处理好旅游环境容量与旅游规模的关系。
2.下图是中国部分重点旅游城市欧美入境旅游联系图,箭头指向表示境外游客在某城市旅游后的流向。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形成桂林山水景观的外力作用是________。
为保护桂林山水旅游环境,请提出你的建议。
________。
解析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其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的溶蚀作用。
优质的地质地貌,尤其是一些奇特的地质地貌,往往是几万年,乃至上百万年大自然的变化所形成的,一般具有不可再生性,因而从旅游开发到旅游业经营的全过程均应加以保护,具体措施主要有:合理控制游客数量,合理疏散旅游人流;减少山地旅游垃圾滞留量;保护山地原有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特色;防治周边的工业生产企业带来的污染与破坏等。
答案流水侵蚀(溶蚀)合理控制旅游资源的开发规模,缓解环境压力;污水达标排放、减少污染企业;设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桂林山水的稀缺资源;建立健全旅游环境保护法规;提升游客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旅游3.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下图为云贵两省部分区域及相邻地区略图。
写出丽江古城旅游业发展主要的不利区位因素及古建筑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6分)解析丽江古城旅游业不利的区位因素主要是远离东部发达地区,距客源较远。
古建筑现在主要存在被毁和过度利用等问题。
浅析玉龙雪山景区旅游环境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玉龙雪山景区旅游环境的现状及对策摘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正作为一项“朝阳产业”蓬勃发展起来,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越来越多的问题。
旅游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这不仅影响旅游业的发展,甚至也在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水平。
本文主要是对玉龙雪山景区旅游环境的现状进行分析,对比了旅游业开发前和开发后玉龙雪山景区旅游环境的情况,通过调查发现目前玉龙雪山景区的旅游环境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全球气候变暖、当地人乱砍滥伐,盲目的采挖药材、旅游开发不合理、索道建设,破坏了自然旅游环境、破坏了自然旅游环境、游客的环保意识差。
针对这些存在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制定相应的保护和管理机制、加强对本地居民的宣传、合理地进行开发,以保护为主,以期望能为玉龙雪山景区的旅游环境良性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旅游环境现状存在问题对策玉龙雪山景区英文摘要AbstractAs people material standard of living rise,tourism is booming as a\"sunrise industry\",while bring huge economic benefits,also brings to the environment more and more problems.Tourism environment problem increasingly prominent,which not only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and even affect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level of people's lives.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jade dragon snow mountain scenic spot tourism environment, compared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before and after the development of jade dragon snow mountain scenic spot tourism environment,through the survey found that the jade dragon snow mountain scenic spot tourism environmental problems mainly displays in:global warming,deforestation,locals blind excavation of medicinal herbs, unreaso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ropeway,destroy the natural environment,destroy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tourism,tourist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is poor.To solve these problems,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to solve: formulate corresponding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strengthen the propaganda of local residents,to develop reasonably,in order to protect the is given priority to,in the hope for the jade dragon snow mountain scenic spot tourism environment benign development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Keywords:Tourism environment The status quo Existing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Jade dragon snow mountain前言玉龙雪山景区旅游环境的现状及对策前言旅游业的发展给旅游环境带来了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旅游环境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摘要:旅游业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物质相对丰富而相应发展的产业。
近年来改革开放政策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2010年旅游业总收入预计将达1.4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跃居全球十大旅游目的地中的第八位。
与此同时,我国旅游业资源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为使旅游业持续、协调发展,有必要分析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方式和所造成的结果,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管理、决策提供服务。
关键字:旅游与旅游业、旅游环境、环境问题、原因、对策
一、旅游环境与旅游业的关系
一般意义上的旅游环境,指对于具体的旅游客体——旅游区,影响旅游活动的主体——游客的旅游行为的各种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气氛环境和旅游资源等。
这里仅指旅游区的旅游资源、自然生态及相应的旅游气氛。
与之相联系,旅游环境问题也就指由于外界作用使上述因素受到影响和破坏,使游客旅游活动的满足程度受到影响。
旅游区的旅游资源是游客观赏的对象。
对于游客而言,旅游资源本身蕴含的各种美学特征及其历史、文化、科学价值是旅游行为的直接激发者,资源的破坏将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满足程度。
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旅游区地貌、空气、水和动植物等生态因子的总称,这些生态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旅游区环境的优美与愉悦。
从人类审美的心理需求来看,自然景观美是基础,在一个空气污浊、水体污染、四周嘈杂的环境中,游客是无法去领略、欣赏、体会具体游览对象的各种美学特征的。
特别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闲暇时间逐步增加,城市居民进行旅游、回归自然,借自然环境的洁净达到锻炼和疗养身心的愿望正日益高涨。
由此看来,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从某种意议上来说也是一种旅游资源。
旅游气氛环境指旅游区所特有的地方特色、历史、民族风情及与之相适应的外部氛围。
旅游环境美是形象与意境的双重美,而每一具体的游览对象,其对游客旅游行为的激发,很大程度上是它反映出的特殊的历史、地方、民族特点或一种异国、异地的特殊情调。
所以,旅游区环境状况的好坏对旅游者旅游效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游客旅游的满足程度与旅游区环境条件息息相关,直接影响旅游业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保护旅游区环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二、目前我国旅游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我国旅游业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1、相当一部分热点旅游区污染严重。
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
2、旅游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区内垃圾随意抛洒堆积,污水、污物随处可见;
3、一些热点旅游区超规模接待游客,旅游区人满为患,拥挤不堪,旅游气氛丧失;
4、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与旅游区整体环境不协调。
三、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造成旅游区环境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
1、人类经济行为的不当破坏了旅游环境
人类经济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与破坏可以分为三方面:(1)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生产排放的废物及产生的噪音污染了旅游区的自然环境,扰乱了旅游区应有的宁静。
结果一方面旅游区丧失了以往清新的空气、透明的水体、静谧的氛围;另一方面游客游览的兴致因环境污染而降低。
(2)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与农业生产方式破坏旅游区的自然生态平衡,旅游资源直接受到影响,例如森林砍伐、过度开采地下水、开山炸石等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游览水体水位下降、奇山丽景惨遭破坏等。
(3)在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城市发展规划中,忽视旅游资源的存在,使得区域经济结构类型、生产力布局方式、城市发展方向与旅游业正常、持续发展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相适应。
如在云南石林旅游区建设大型水泥厂,在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建设灰窑、煤窑等。
2、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环境影响
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主要在于旅游过程产生的垃圾对景点环境的污染以及旅游活动本身对景点自然生态平衡及旅游意境的影响。
由于旅游区本身设施的不完善和游客素养不高,随着旅游活动规模的扩大,景点垃圾遗弃量日益增加。
旅游区内大量垃圾随意抛洒堆积,破坏了自然景观,污染了景点水体,使旅游区水体富营养化。
我国许多旅游区水体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相当一部分旅游水体的透明度、色度、嗅味等指标均超过国家规定的旅游水体标准,漂浮物、悬浮物、油迹污染物已经影响游客感官,使其旅游兴致降低。
超过景点容纳容量的超规模接待破坏了旅游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
构成自然景观的生礅系统对旅游活动本身存在一定的承载能力,这种承载能力由生态系统的结构所确定,超过其承载能力的旅游活动将使旅游区生态系统结构发生变化,旅游区旅游功能丧失。
主要表现在大量游人将旅游区土地踏实,使土壤板结,树木死亡;大量游人在山地爬山登踏,破坏了自然条件下长期形成的稳定落叶层和腐殖层,造成水土流失,树木根系裸露,山草倒伏,从而对旅游区生态系统带来危害。
不当的旅游活动本身所蕴带来的问题是严重的,忽视这种影响,只注重短期效益,盲目扩大规模,无限制地接待游客,将对旅游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损害。
3、旅游开发和建设破坏旅游区环境
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有关设施建设与旅游区整体不协调,造成旅游资源、旅游区生态环境、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古迹复原处理不当,新设项目与旅游区景观不协调,改变或破坏了旅游区所有的且应当保留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气氛,利于具体的旅游对象,其旅游价值主要表现在其本身所蕴涵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
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时,这些无疑是应当保留且极力保护并充分予以表现的,忽视旅游区的整体协调及其所蕴涵的内涵,盲目开发,只会造成景点的不伦不类,进而丧失其旅游价值,使游客的兴致减退。
城市建设破坏旅游气氛,主要表现在新建建筑与旅游城市的整体建筑不协调。
使本身作为旅游对象的城市失去其本来面目。
四、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分析
为使旅游业持续地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针对旅游业所存在的环境问题笔者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的科研工作和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
长期以来,环境科学的研究只是从人类健康需要出发,很少从人类精神、心理需要进行研究,而这正是人类与环境相互联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并在人类旅游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
从旅游业对旅游环境的依赖关系,旅游区环境对旅游活动的承载能力,旅游业发展对旅游环境的破坏等方面研究旅游环境与旅游业的关系;从确定景观美学质量标准、自然生态质量标准、满足特种旅游活动的环境质量标准、旅游区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等方面研究旅游环境保护的方法沦;从美学、心理学角度出发研究旅游环境保护的工程方法;还要进行旅游环境保护政策研究,为正确的决策奠定基础。
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向全体游人、旅游从业人员和区附近居民宣传旅游环境保护知识。
2进付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
不当的旅游开发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破坏是无法弥补的,从保护的角度出发。
存开发前对开发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分析、识别建设、经营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减免对策.把可能对旅游环境造成的贝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包括:旅游区环境承载力分析、旅游规模分析、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识别、旅游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分析等等。
3、在旅游区发展建设中做好旅游环境规划。
旅游环境问题的产生、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不当造成的,
因此需要制定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预见性的旅游环境规划。
用于组织、管理经济、旅游及其它破坏旅游环境的活动,来解决发展生产、扩大旅游规模与景点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使其协调一致,以保证经济发展和旅游活动持续稳定的进行、防止旅游区环境的破坏。
旅游区的环境规划是旅游区的经济发展、旅游业发展和旅游区环境保护的综合性规划,这个规划是从维护旅游区环境美学质量和合理利用旅游资源的角度出发,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与方法,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与旅游区环境美学规律,对经济活动和旅游活动的结构、规模和布局实行统筹规划,达到既发展经济、扩大旅游又不破坏旅游区环境的目的。
4、运用经济及其它手段,控制热点旅游厂的旅游规模。
采取提高热点旅游区的门票价格、划定特殊旅游景点并控制其旅游人数等手段;调整旅游区的旅游规模,在保证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旅游区的环境得到保护。
5、加强旅游环境立法。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做好旅游环境保护工作的保证,通过对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制定行为规范。
对破坏行为实行强制性的干涉与惩罚。
立法主要内容有:(1)旅游区建设项目的审批办法和权限;(2)旅游区保护范围和保护内容的确定;(3)对违反者的处罚办法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