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捻管技法浅说
书法运腕还是捻管,谁对?看王羲之怎么说!

书法运腕还是捻管,谁对?看王羲之怎么说!书法到底是运腕正确还是捻管正确,网友已经争论很多年,到现在也没有个结果。
主张书法要运腕的代表人物是沈尹默,他极力主张运腕,而否定捻管,他认为手指抓牢毛笔后,就不能随意捻动,要靠腕力运笔才是正确的。
而主张捻管的代表人物是孙晓云,她认为书写的过程中,手指要捻动,才是正确的。
孙晓云的这种书法理论,田蕴章早就批评过她,田蕴章认为捻管是错误的运笔方法,即使有也是偶尔用之,决不能每一笔都是用捻管。
我看了他的解释,也觉得有道理。
田蕴章解释说,写字时你如果捻管,手腕就是僵的,腕力根本到达不了笔尖。
而当你运腕写字时,同时再捻动手指,对笔的准确性控制将会大打折扣,换句话说,你很难一心二用:既转腕又捻管。
我们先不评论谁对,沈尹默的书法远超孙晓云,这是个事实。
从这一点上,我站队沈尹默,沈尹默是完全反对捻管的——他认为手指是抓牢笔杆的,不能有其他的作用。
写字只能靠运腕。
孙晓云强调捻管的作用,但自己的书法又没有说服力。
所以如果单从书法作品的水平判断,运腕应该是对的,捻管是不对的。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早在1000多年前,书圣王羲之早已给出答案,只是你不注意而已。
王羲之在他的书论里说,书写应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
”翻译过来,就是写字时要多曲少直,多藏少出,多起少伏,这才是书法。
王羲之说的这种对书法的要求,只有通过运腕才能达到,捻管是出不了这个效果的。
我单拿出一点来说,比如王羲之说的“十起五伏”,你用捻管试试?这明显说明书法只能通过运腕才能达到这种“起伏”的效果。
所以王羲之如果还活着,他肯定是支持运腕的,否定捻管的。
你们也谈谈自己的看法,书法到底运腕对,还是捻管对?。
捻管在毛笔书法中起到什么作用?

捻管在毛笔书法中起到什么作用?
先说什么是捻管。
捻管,拇指和中指握住笔管,轻轻转动,调整笔峰的方向,达到笔画书写的效果。
是一个很细微的动作,业余人几乎看不出这个动作的存在。
写书法捻管和开车到了小弯道时轻轻打一下方向盘是一个道理。
再说捻管的作用。
一句话,捻管是为了调整笔锋的方向。
比如写心字的卧勾,笔锋到了要上勾的位置,此时的笔锋方向是向右出峰的,但此时的书写要求是要让笔锋向上去,于是用捻管的招数,把笔锋调整到向上的方向然后出峰。
最后说写字是否必须用捻管。
答案是不见得。
第一,捻管达到的书写目的用转腕、顿笔、回峰的方法照样可以把字写漂亮。
第二,宋以前的所有书论中,从来没有人提及捻管这件事。
直到元代的陈绎曾才在《翰林要诀·执笔法》提到:“捻管。
大指与中三指捻管头书之,侧立案左,书长幅钓字。
” 还有清代陈其元《庸闲斋笔记·蒋振生书法论》提到:“灵则必由于悬臂,虽蝇头亦使离;凡半寸捻管,则大小一例也。
”近人何绍基等人把“捻管”这件事提上了议事日程,但看今天的学书者才把捻管当个宝。
捻管对写好字很重要吗

捻管对写好字很重要吗【千千千里马原创-捻管】学习书法用笔,捻管是必要的。
但是,我们恐怕未必认识清楚了。
毛笔其实不是只有中锋,而是“三锋”,即中锋,外锋和内锋。
毛笔是圆锥状的,但是,写字的时候,毛笔是三角刀状的。
如果我们把毛笔看做的一个三角形的“刷字”,那么最小的那个锐角,就相当于“中锋”,而写字的粗细变化,不是“中锋”决定的,而是锐角的“腰”决定的。
所以,那个锐角的“腰”就相当于毛笔的“侧锋”了。
而毛笔和“三角形”刷字不同的是,“三角形”刷子的毛不一样长,毛笔的毫是一样长的。
所以,毛笔好像没有那个三角形的“腰”。
而事实上,毛笔的“腰”即是中锋的一部分,也是两个“侧锋”,即內锋和外锋。
我们眼睛看见的,叫內锋,看不见的,叫外锋。
正因为毛笔是圆的,又有我们看不见的一面,所以,运笔往往会产生“缺笔”、“缺墨”的情况,这就需要补笔,往往用捻管的方法实现。
当然,也可以用翻腕、转肘的方法,主要看执笔习惯是枕腕,悬腕还是悬肘了。
同时,也要看习惯动指,还是动腕。
方法上确实不一样,但是目的是一样的。
就是为了调锋补笔而已。
写字主要是中锋状态,但是,不是任何笔画都能够用中锋完成的,这就需要利用“内锋”和“外锋”了。
内锋和外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侧锋”,侧锋,也叫副锋。
但是,侧锋表达不是很清楚。
所以用“内锋”和“外锋”比较清楚。
一般来说,中锋下笔达不到着墨效果,就需要“补充”没有墨迹的地*方,这样,就需要用“内锋”或者“外锋”去补充出来。
具体,就是“捻管”这个动作。
捻管根据需要有“左旋”和“右旋”,同时也有有一定的“推拉提按”辅助,才能完成。
其实,从笔画运行过程来看,捻管主要在起笔和收笔部位。
如果我们注重“四法”,即,起笔之法、行笔之法、收笔之法和接笔之法,那么,你不想不会“捻管”都自然就会的。
捻管很重要,但是,除了“四法”,还有“三笔”更重要。
“三笔”即,笔法、笔意、笔势。
写字没有“法、意、势”的先入为见,什么技法也白搭。
【书画技法】书法捻管技法浅说

【书画技法】书法捻管技法浅说一、捻管是怎么一回事?人们常说书法有法,但是书法的法是什么呢?当然书法爱好者都知道,藏锋、顿、运笔、提、按、挫等技法;在写字用力方面包括臂力、腕力、掌力、指力的运用等等。
捻管或转管是书写毛笔字的一种技法,但捻管是怎么一回事呢?通俗地说就是书写毛笔字时,将笔管顺时针、或逆时针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捻动或转动,使笔锋经常保持顺畅的态势,使毛笔运行通畅,从而确保书写的流畅。
二、捻管的作用与目的?捻管的第一个作用使笔锋经常保持顺畅的态势,确保书写的流畅;捻管的第二个作用是通过捻管随时将笔锋调整在笔划的中央位置运行,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中锋动笔,只有通过中锋动笔,最终才能达到力透纸背的艺术效果。
说白了,只有通过捻管才能使楷书的起笔稳健,才能使行、草书流畅的笔划似流动的水,象飘逸的云,才能使楷、魏体书法收锋做到苍劲有力的艺术效果。
三、捻管书写的艺术效果?力透纸背是怎么一回事?力透纸背不是泼墨成堆去晕染透宣纸的背部,而是通过中锋运笔使笔锋时刻在点划的中央运行,毛笔在运行的过程中将最后的余墨通过笔锋留在点划的中央位置,在宣纸背面表现出来的则是点划中间是一道浓浓的墨迹。
所以说,力透纸背的艺术效果只有通过捻管才能实现,如果不捻管,整幅作品全是侧锋动笔,力透纸背无从谈起,何谈书法呢?如果不捻管,就做不到中锋动笔,没有中锋动笔,就不会有书法艺术上说的力透纸背。
四、捻管动作的适用范围?捻管动作的运用适用于大、小字。
小楷要捻管,中楷要捻管,大字更要转管;行、草、隶、篆书的大小字都要捻管,如果不捻管,在运笔的过程中就做不到中锋动笔。
在这里要强调的是篆书只有横、竖、弧三个点划,横划与竖划把握藏、运、收就行,但弧的书写不捻管则做不到中锋运笔。
五、不捻管书写毛笔字行吗?不捻管不行!为什么不行呢?一是表现效果不允许,前面已经说清不捻管不行的道理,这里就不再重复。
二是草书字360度以上转动不允许。
我说中锋运笔是通过捻管而实现的,要保持中锋运笔,必须大度数地转动或捻动笔管才能保持中锋动笔。
书法中的捻管技法

书法中的捻管技法捻管技法的作⽤与⽬的捻管技法的第⼀个作⽤是使笔锋保持顺畅的态势,确保书写的流畅;第⼆个作⽤是通过捻管随时调整笔锋在笔划的中央位置运⾏,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中锋运笔,只有通过中锋运笔,最终才能达到⼒透纸背的艺术效果。
说⽩了,只有通过捻管才能使楷书的起笔稳健,使⾏、草书的笔画似流动的⽔、飘逸的云,使楷、魏体书法收锋做到苍劲有⼒的艺术效果。
捻管的运⽤⽅法捻管,也叫转笔。
动作⾮常细微,在旁边的⼈如果不注意观察,⼏乎是看不到的。
刚学可能有些困难,需要⼿指的协调能⼒,慢慢在练习过程中逐步体会。
这个道理⾮常简单,就像是开车⾏驶在曲折的路上,随时要调整⽅向盘,使得车轮和路保持⼀致。
学会这个⽅法,我们在书写的过程中能够保持笔锋⼀直处于中锋状态。
千万不要学上了年纪的⽼年⼈,他们写⼀个笔画,去砚台⾥舔⼗分钟笔才写下⼀笔。
要学会在写字过程中调锋。
此乃颜体横的写法,笔画⾥的箭头即是⾏笔⽰意,收笔时有个回锋。
因为⾏笔到此笔结尾需要顿笔、按笔,笔按下去之后即成扁笔,需要回锋,把笔锋调正,⽅便书写下⼀笔。
学不会这个就成⽼年⼈了,每写⼀笔都要去砚台⾥重新蘸⼀次墨,舔⼀次笔才能进⾏下⼀笔,岂不⾮常浪费练习时间?好了,今天就到这⾥。
记住⼀点,不管调锋还是拉线,⼀定要放松、⾃然,不故意、造作。
聪明如诸君,⼀定能练明⽩。
捻管动作的适⽤范围捻管动作的适⽤范围很⼴。
⼩楷、中楷、榜书需要捻管,⾏、草、⾪、篆书的⼤⼩字更要捻管,如果不捻管,在运笔的过程中就做不到中锋运笔。
在这⾥要强调的是篆书只有横、竖、弧三个点画,横划与竖划把握藏、运、收就⾏,但弧的书写不捻管则做不到中锋运笔。
捻管与转腕的异同捻管和转腕在书法中到底起了什么作⽤。
其实⽆论捻管还是转腕,它们都是起到了调整笔锋的作⽤,俗称调锋。
也就是在书写的过程中将⽑笔由侧锋调整成中锋的作⽤。
从这⼀⾓度来看,捻管和转腕的作⽤其实是相同的。
既然作⽤是相同的,那为什么会产⽣这么⼤的分歧和争论呢?我们从运动范围⼤⼩来看。
“捻管”还是“运腕”,这是书法学习的关键问题

“捻管”还是“运腕”,这是书法学习的关键问题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了,学篆书的第一个关键点,也是首要必须解决的问题是中锋问题。
我们也提供了八个方向运笔写藏锋、回锋线直线的练习方法。
但问题马上就来了。
如果遇到曲线呢?一、曲线导致的调锋问题如果汉字都只是由横竖线组成的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但问题是,汉字还有丰富的笔画类型,不管是篆书、隶书、行书、草书还是楷书,几乎都有曲线笔画。
毛笔有它的不同于其他硬笔的特性,它的笔头是软的(不管是狼毫、羊毫还是兼毫),如果在书写曲线时,不对笔锋加以调整的话,就很难保证笔锋在线条的中间,也就是没有办法保证中锋。
中锋说过了,极端重要(特别是篆书),既然写好篆书需要保持中锋,而保持中锋又需要调锋,紧接着问题就来了,如何调锋?二、两种调锋方法在写曲线的时候,有两种调锋方法(1)捻管。
所谓的捻管,就是用手指轻轻转动笔杆,以达到转换笔锋方向的目的。
如图:(捻管调锋)这里所谓的捻管,一定要与古代的执笔概念中的捻管区别开来,捻管执笔法现代已基本不为人们使用,现代通行的执笔法是右边的五字执笔法,原因在于它有利于调动指力腕力,并保持灵活。
如图:(执笔方法图)(2)运腕调锋。
即靠手腕的转动,带动笔杆,以达到笔锋在线条中心线上。
描述不易说清,上一线网上找的动图,据说是王乃栋老师的示范,如图:(运腕调锋)两种方法都能达到调整笔锋的目的,学习起来,难度不同,捻管的方法,容易懂,也易学;运腕的方法,相对较复杂,学起来也较困难。
三、两种调锋方式的争论关于捻管和运腕两种方法调锋,书法界一直争论很大。
中书协副主席孙晓云女士出版过一本书叫《书法有法》,全书从古论今,得出一个结论,即:书法有法的法指的是笔法,即“捻管”之法。
她总结说:用笔写字时,笔杆在拇指与食指之间转动,所以才能形成那么神奇的书法作品,而书法的关键就在怎么捻管。
(孙晓云女士和他的《书法有法》)如果注意观察孙女士在网上的写字图片,她的执笔方法也与常规的五字执笔法不同,因为这样执笔更有利于捻管。
书法中的捻管是怎样的技法?

书法中的捻管是怎样的技法?
有关书法中的‘’捻管‘’,我作过分析,现在就当答题,叙述如下:
‘’捻管‘’,最早大概起自清人之说,什么回腕法,什么龙眼法,凤眼法,与‘’捻管‘’,‘’转笔‘’如出一辙。
一,据考古发现,并见出土古墓壁画所画古代人握笔图,晋唐人是席地而坐,左手执纸,纸是硬黄纸卷成筒状,右手执笔书写。
一个笔画写到拐弯的地方,按现代人甚至一些赫赫有名的专家的话说,毛笔的锋到这里就散开了,不捻一下笔管,笔画就写破了。
这个现象是结结实实存在的。
但我们可以假设,既然纸呈筒状执在手里,笔稍提使毛笔恢复弹性,纸稍转一下,和捻管的效果不是一样吗?古人又不是泥塑木雕,至于这么机械,非要捻一下呢?
二,一些大家专家,写个小字,写一个简单的撇画,都要捻一下管,还弄个视频慎重其事的昭告天下。
那么我们要问一下,不捻管写成了算不算?是见笔画就捻,还是有的笔画捻有的不捻?古帖上有的字,笔画转折的地方只有一点点角度,要怎么捻?角度大可以从容的捻一下,角度太小,捻一圈笔,笔都散成花了,你是怎么把笔毛弄顺的?怎么写成下一笔的?
三,小字能捻,写大字,而且是连续翻转的草书,如王铎等人的巨幅,字的笔画达到寸许宽,在笔速不减,力度不减的情况下,要怎么捻?即使我们写拳头大的字,笔也不小了,是怎么个捻法?如果要捻,效果又如何?
四,明以前的古书论从来没有见过捻管之说,是这些人不会啊?是秘而不宣啊?
不用多说,事实是,不捻管写字更自然便捷,不捻管照样写好字。
捻管反而节外生枝,多此一举。
至于有些人爱故弄玄虚,以显高深,就捻去吧。
人家又不怕麻烦,捻捻又怎么了?
一家之言,欢迎拍砖!
关注‘’快乐书法营‘’,快快乐乐玩书法。
什么是捻管法?

什么是捻管法?
1书法中讲究中锋运笔,中锋运笔写出来的笔画饱满,具有立体感,所以自古以来练习书法的朋友,都非常重视中锋运笔。
2所谓的“捻管法”,自古就有,也是颇受争议。
何为捻管法呢?就是在书写的过程中,不断的转动毛笔,从而是笔尖保持在笔画中行走,以此达到中锋运笔的目的。
当代女书法家孙晓云女士一直再提这个问题!认为只有捻管法才能达到中锋运笔的效果。
3“捻管法”,其实就是一种野路子,不是主流!我们在写字的时候,尤其是写楷书的时候,为了保持中锋运笔,其实是手指和手腕的配合。
捻管法只是讲究手指的转动,而忽视了手腕的作用,这是非常错误的用笔!
4宋代大书法家姜夔曾在《续书谱》中提到过,用笔要中锋取骨,偏锋取妍。
所以一位的追求中锋也是不正确的用笔。
必须中锋和偏锋兼用,才是书法用笔的高手,因为笔有八面锋!
5其次捻管法是非常不实用的一种运笔方法,平时书写大字,榜书的时候还可以用,那么书写小楷尤其是蝇头小楷,写行书,草书,也要使用捻管法吗?可笑至极,纯属胡扯在古代科举考试,学生答题全用小楷,一篇书写几千字,如果都用捻管法的话,岂不累死,笔岂不捻破?一点科学都没有。
6至于王羲之,赵孟頫等书法大家用不用,我们不得而知,之前我从来不实用这种野路子笔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捻管技法浅说
人们常说书法有法,但是何谓书法之法?书法爱好者都知道书法中的藏锋、顿、运笔、提、按、挫等技法,在书写用力方面包括臂力、腕力、掌力、指力的运用等。
而捻管或称转管、使转,是书写毛笔字的一种技法,通俗地说就是书写毛笔字时,根据实际需要将毛笔笔管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进行捻动或转动。
捻管技法的作用与目的
捻管技法的第一个作用是使笔锋保持顺畅的态势,确保书写的流畅;第二个作用是通过捻管随时调整笔锋在笔划的中央位置运行,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中锋运笔,只有通过中锋运笔,最终才能达到力透纸背的艺术效果。
说白了,只有通过捻管才能使楷书的起笔稳健,使行、草书的笔划似流动的水、像飘逸的云,使楷、魏体书法收锋做到苍劲有力的艺术效果。
捻管技法的艺术效果
何谓力透纸背?力透纸背不是泼墨成堆去晕染透宣纸的背部,而是通过中锋运笔使笔锋时刻在点划的中央运行,毛笔在运行的过程中将最后的余墨通过笔锋留在点划的中央位置,在宣纸背面表现出来的则是点划中间是一道浓浓的墨迹。
所以说,力透纸背的艺术效果只有通过捻管才能实现,如果不捻管,整幅作品全是侧锋动笔,力透纸背无从谈起,何谈书法呢?
捻管动作的适用范围
捻管动作的适用范围很广。
小楷、中楷、榜书需要捻管,行、草、隶、篆书的大小字更要捻管,如果不捻管,在运笔的过程中就做不到中锋运笔。
在这里要强调的是篆书只有横、竖、弧三个点划,横划与竖划把握藏、运、收就行,但弧的书写不捻管则做不到中锋运笔。
不论写哪种字体都要捻管,如孙过庭在书谱里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形质;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草乖使转,不成文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回互虽殊,大体相涉”。
也就是说,真书以点画组成形体,靠使转表现情感;草书用点画显露灵性,靠使转构成形体。
草书用不好使转的笔法,便写不成样子;真书如欠缺点画功夫,就可记述文辞。
两种书体形态彼此不同,但使转的规则是大致相通的。
所以,用书法的标准衡量字的优劣,不用捻管的技法都是不行的。
捻管书写的必要性
书法创作中,捻管技法的运用是很必要的,不可或缺。
一是书法表现效果不允许,书写中如果缺乏捻管技法的运用将很难表现出书法作品的艺术效果。
二是草书字转动360度以上是不允许的。
这里讲中锋运笔是通过捻管而实现的,要
保持中锋运笔,必须大度数地转动或捻动笔管才能保持中锋运笔。
例如草书繁体的壽(寿)字:第一个圆弧是顺时针转动540度,一横起笔要逆时针转动180度才能将笔锋调整为中锋,一横收锋时再顺时针转动180度以上才能顺势藏锋写那一撇;第二个圆弧也是顺时针转动540度。
要强调的是,这两个540度书写小些的字一次捻管还可以完成,但写大一点的字一个动作就无法完成,必须暂作停顿,调整握笔动作后继续捻动笔管运笔,方能将这个寿字写好。
多年来,我通过对书法的临摹练习与研究,发现目前好多书法爱好者存在着一个普遍问题,就是书写中将毛笔抓的太死,没有捻笔管动作,而是任意挥洒涂抹,整幅作品侧锋比比皆是,这是没能对书写法则彻底领悟。
虽然有的人在收锋的时候运用腕力去调整笔锋,但这个动作与捻管是大不相同的。
捻管只是书法技巧的一种,是思想文化水平和个人修养的综合体现。
想要写好毛笔字,达到书法的艺术境界,就要潜心去学去练,就会有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