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偏差行为的评估与处理.
儿童偏差行为的纠正方法

儿童偏差行为的纠正方法
儿童偏差行为的纠正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
1. 建立清晰的规则和界限:为孩子制定并明确传达适当的行为规范,确保他们知道哪些行为是不可接受的。
这样有助于提供一种清晰的行为指南,帮助他们明确正确的行为方式。
2. 积极的亲子交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给予他们表达自己感受和情绪的机会。
倾听他们的疑虑和问题,并尽可能提供支持和理解,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情绪和行为。
3. 奖励正面行为:积极地注意和赞扬孩子的积极行为,以鼓励和强化这些行为。
奖励可以是口头表扬、物质奖励或其他形式的正反馈,让孩子明白他们正做对了什么。
4. 时间管理和结构化活动:为孩子提供有规律和结构的日常活动。
制定一个日程表,并确保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学习、玩耍和休息。
这有助于减少无聊和焦虑,提供积极的定向,减少偏。
浅谈行为偏差儿童的成因及其教育策略

浅谈行为偏差儿童的成因及其教育策略在教育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行为偏差的儿童,他们可能表现为过度活跃、注意力不集中、暴躁易怒或者社交障碍等问题。
这些行为偏差儿童给家庭和学校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对他们的教育和培养也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从行为偏差儿童的成因和教育策略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行为偏差儿童的成因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孩子行为偏差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孩子成长在一个缺乏父母关注和爱护的环境中,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情感发展和行为表现。
在一些家庭中,父母可能因为工作繁忙而缺乏陪伴孩子的时间,导致孩子产生注意力稀缺和情感空虚的问题。
一些家庭可能存在着家庭暴力、离婚或者家长精神疾病等问题,这些都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不良影响。
2.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也是孩子行为偏差的重要成因之一。
一些研究表明,行为偏差问题在家族中有聚集现象,这意味着孩子在遗传上可能存在着一些行为偏差的基因。
遗传因素可能导致孩子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增加,导致他们更容易产生过度活跃、情绪波动等问题。
3. 生理因素除了遗传因素外,孩子的生理情况也可能影响到他们的行为表现。
一些儿童可能因为大脑的生理结构存在缺陷而导致多动症等问题。
一些生理问题比如营养不良、睡眠不足等也可能导致孩子出现行为偏差问题。
1. 了解孩子的个性和需求针对行为偏差的儿童,教育者首先需要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和需求。
不同的孩子可能会有不同的行为偏差表现,比如有些孩子可能是因为注意力不集中而导致行为问题,有些孩子可能是因为情绪调节困难而表现出暴躁易怒。
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和需求,有助于教育者选择合适的教育策略。
2. 建立积极的家校沟通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的两个重要环境,家校之间的良好沟通是解决孩子行为偏差问题的关键。
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建立起积极的沟通机制,定期交流孩子在家庭和学校的表现,共同探讨孩子行为偏差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3. 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针对行为偏差儿童,教育者应该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浅谈行为偏差儿童的成因及其教育策略

浅谈行为偏差儿童的成因及其教育策略行为偏差儿童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与常规行为相悖的行为特点的儿童,常见的行为偏差包括攻击性行为、违反规则、注意力不集中等。
这些行为偏差严重影响了儿童的成长与发展,因此了解其成因并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行为偏差儿童的成因可以从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进行解析。
环境因素对行为偏差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庭环境不良、缺乏父母关注与支持、家庭关系紧张等因素会给儿童的行为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学校环境的不适宜、缺乏师生沟通等因素也会使得儿童的行为偏差更加明显。
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来自同伴、社会媒体的不良影响会影响儿童的行为发展,塑造他们的行为偏差。
个体因素也对行为偏差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些儿童天生的特质,如情绪控制能力差、自我调节能力差、冲动性强等,往往会使得他们更容易表现出行为偏差。
身体健康问题、学习困难等也会对儿童的行为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诱发行为偏差。
针对行为偏差儿童的教育策略,首先需要构建和谐的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
家长应该给予充分的关注和支持,并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在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
通过给予儿童适当的责任和自主权,培养他们的自我决策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对于行为偏差儿童,要注重情绪管理和冲突解决的培养,教育他们学会合理表达情感,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还要通过游戏和体育活动等方式提供适当的发泄渠道,帮助他们顺利释放压力,减轻不良行为的发生。
行为偏差儿童的教育策略应该注重个体化和综合性。
每个儿童的行为偏差可能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因此教育策略应该根据个体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设计。
同时还要注意多学科的综合性教育,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与方法的综合运用,帮助行为偏差儿童全面发展。
行为偏差儿童的成因较为复杂,既包括环境因素,也包括个体因素。
针对他们的教育策略应该注重构建和谐的家庭和学校环境,培养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注重情绪管理和冲突解决的培养,个体化和综合性是教育策略的重要原则。
幼儿园行为规范:偏差行为干预教育策略

幼儿园行为规范:偏差行为干预教育策略幼儿园行为规范:偏差行为干预教育策略偏差行为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不符合社会规范和学校规定的行为,例如打架、说脏话、欺负同伴等。
面对幼儿园中出现的偏差行为,健康的幼儿园教育需要有相应的干预教育策略来引导幼儿走向正确的社会行为规范。
本文将深入探讨偏差行为干预教育策略,帮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应对幼儿园中的偏差行为问题。
1. 偏差行为的原因分析偏差行为的出现通常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包括家庭环境、个体特点、社会因素等。
在幼儿园中,一些幼儿可能由于缺乏家庭关爱、教育和情感支持,或者受到同伴的影响而表现出偏差行为。
在干预偏差行为时,需要全面了解幼儿的家庭背景、个人特点和所处环境,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干预策略。
2. 偏差行为的干预教育策略2.1 制定行为规范幼儿园需要建立明确的行为规范,让幼儿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可以接受的行为,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行为。
这可以通过制定幼儿园行为守则、规定好的游戏规则等方式来实施。
2.2 规范引导在幼儿出现偏差行为时,教师和家长需要进行及时的规范引导,即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告诉幼儿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什么样的行为是错误的。
在做规范引导时,可以采取启发式教育、情景再现等方法,引导幼儿回归正轨。
2.3 实施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在幼儿园偏差行为的干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幼儿园应加强对幼儿的情感关怀与激励,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自我调节能力,提高社交技能,从而减少偏差行为的出现。
2.4 合理惩罚与奖励对于偏差行为,必要的惩罚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执行时应注意方式和方法。
适当的奖励可以激励幼儿形成正向行为,增强正能量。
3. 教师和家长的配合幼儿园老师和家长在偏差行为的干预中需要保持密切的合作。
老师应主动与家长沟通,及时报告幼儿在幼儿园出现的偏差行为,共同商讨有效的干预策略。
家长则需要积极配合幼儿园的引导和教育,关注幼儿的日常行为表现,与幼儿园共同呵护孩子的成长。
儿童行为问题的评估与干预方案

评估儿童当前状况
全面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家庭背景 、学校环境等,为制定个性化的干预计划 提供依据。
实施干预措施
按照计划逐步实施干预措施,密切关注儿 童的行为变化,及时调整干预策略和方法 。
制定干预计划
根据评估结果和目标行为,制定具体的干 预措施和实施计划。
04 干预方案的实施与监控
实施步骤和时间表
家庭环境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家庭氛围
积极、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儿 童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而紧张 、冲突的家庭氛围可能导致儿童 出现攻击性、退缩等行为问题。
家庭结构
完整的家庭结构有利于儿童行为发 展,而单亲、重组等家庭结构可能 增加儿童出现行为问题的风险。
家庭经济状况
贫困家庭可能因资源匮乏、压力增 大等因素,导致儿童出现焦虑、抑 郁等行为问题。
问题严重程度的判断
分析儿童行为问题的频率、强度、持 续时间等,判断其严重程度。
影响因素的探讨
探讨儿童行为问题产生的可能原因和 影响因素,如家庭环境、学校环境、 个人特质等。
个性化干预方案的制定
根据评估结果和分析,为儿童制定个 性化的干预方案,包括具体的干预目 标、方法和计划。
03 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方案
项目成果总结
评估工具的研发
成功研发出一套针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全面评估工具,包括 问卷、观察和实验等多种方法,为儿童行为问题的准确识 别提供了有效手段。
干预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根据评估结果,设计出一套个性化的儿童行为问题干预方 案,包括心理咨询、家庭教育和学校环境调整等多个方面 ,有效改善了儿童的行为问题。
在实施干预计划的过程中,定期进行评估 和调整,确保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
监控和评估干预效果
幼儿偏差行为的测量及发展特点

幼儿偏差行为的测量及发展特点嘿,亲爱的家长们和幼教工作者们,咱们今天就来聊聊一个让人头疼但又不得不面对的话题——幼儿偏差行为的测量及发展特点。
别看这话题听起来有点严肃,但咱们尽量说得轻松点,一起来探讨一下吧!1.观察法:这是最直观的方法,就是我们直接观察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记录下来。
比如,孩子在幼儿园里是否经常打人、抢玩具等。
2.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一些关于孩子行为的问卷,让家长或老师填写。
这种方法可以收集大量数据,有助于分析孩子偏差行为的普遍性和特点。
3.访谈法:与家长、老师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孩子在家和学校的表现,挖掘偏差行为背后的原因。
1.年龄特点:一般来说,3-6岁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偏差行为。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好奇心强、探索欲望大,但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2.性别特点:研究发现,男孩的偏差行为比女孩更为突出。
这可能与男孩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有关,比如男孩的攻击性更强、竞争意识更明显。
4.社会环境特点:社会环境对孩子的行为也有很大影响。
比如,孩子所处的社区环境、幼儿园的教育质量等。
如果孩子长期处于不良的社会环境,容易出现偏差行为。
那么,面对幼儿偏差行为,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1.提高家长和老师的认识:了解幼儿偏差行为的特点,认识到这是一种正常的成长现象。
不要过于焦虑,要耐心引导孩子。
a.耐心沟通:与孩子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引导他们正确处理问题。
c.设定规则:明确告诉孩子哪些行为是允许的,哪些是禁止的,让孩子明白界限。
d.转移注意力:当孩子出现偏差行为时,可以通过引导他们参与其他活动,转移注意力,缓解情绪。
4.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相结合:家长和老师要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加强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幼儿偏差行为的测量及发展特点哎呀,说起来这幼儿偏差行为,真是让人头疼又不得不面对的小难题。
不过,别急,咱们慢慢分析,一起找找解决的办法。
咱们先来说说测量幼儿偏差行为的那点事儿。
孩子有偏差行为的解决方法

孩子有偏差行为的解决方法第1篇:孩子有偏差行为的解决方法当您家孩子出现难以相处的毛病以及问题行为时,他可能会在各方面以不同方式表达反抗。
他们常有一些共同特质,如:脾气来得快、去得也快,过度戏剧化、对被要求的事抵死不从。
然而这些偏差行为,可不只是过渡阶段,有可能会从童年期、青春期,一路蔓延到*期。
如果家长只是漫无目的地等待孩子成熟、不再不守规矩,只会让情况恶化而难以解决。
身为父母的职责,就是教孩子表现出适当的言行举止,而不是为他们的失当行为找藉口。
误解会导致更多偏差行为偏差行为是一种恶*循环,当偏差的孩子感到被误解时,就会越不听话。
当他越不听话,你就会越感到挫折,而这种挫折又会回过头来影响你的反应,让孩子觉得自己被误解。
孩子越是感到被误解,行为就会越不乖,如此恶*循环不已。
容易造成误解的9大陷阱会造成误解偏差孩子的原因非常多,但如果你了解的话就可以避免。
以下是许多父母因为这么做而无法理解孩子的例子,如果你发现自己常习惯*陷入其中一个、或多个陷阱的话,也不必过于自责——因为不只是你会如此。
你可以改变情势,而这些知识会让你更有力量。
1期待孩子还没准备好就能做某些事当你想了解孩子时,过度期待反而会把情况弄得更复杂,像是要求三岁小孩立正站好,或是要求四岁小孩把房间弄干净。
我们不该指望中年级学童不会忘东忘西,或是期待高年级学生知道该从生命中得到什么。
2过度论断偶然的不当行为若是孩子辜负了你的期待,你可能会以为他是在反抗你,而不是从他的角度进一步探究他的处境,而这也会影响你所认为的事情真相。
偏差孩子会倾向表现出偏差行为,但这并不表示他的行为举止总是如此偏差。
每个小孩偶而都会表现出偏差行为,但你必须要能区分一般负面行为与偏差行为的差别。
偏差孩子的父母总是忽略了这种可能*,因为他们早已习惯将孩子每个负面行为都视为是偏差行为了。
俗话说:“你认为是怎么样,事实就是怎么样。
”所以一旦你开始寻找孩子不偏差的行为,就会发现其实他们有很多行为并不偏差。
幼儿园《个性化儿童偏差行为矫正策略》总结

幼儿园《个性化儿童偏差行为矫正策略》总结幼儿园是孩子成长中的关键阶段,因此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如何有效地矫正儿童的偏差行为,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了个性化儿童偏差行为矫正策略。
一、了解偏差行为的成因在矫正儿童偏差行为之前,教师要先了解儿童的偏差行为产生的原因。
偏差行为既可能是因为儿童的生理发展不成熟,也可能是因为儿童缺乏关爱和安全感等心理问题导致的。
此外,偏差行为也可能是受到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只有了解偏差行为的成因,才能更加有效地制定相应的矫正策略。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与儿童建立起亲密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并采取适当的矫正措施。
同时,教师要保持耐心和虚心,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和需求。
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矫正他们的偏差行为,同时也有益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采取多样化的矫正策略针对不同的偏差行为,需要采取不同的矫正策略。
对于一些轻微的偏差行为,可以通过制定行为规范来进行矫正。
对于一些较为严重的偏差行为,需要采用一些更加积极的矫正策略,如利用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
四、重视家庭参与儿童的偏差行为不仅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
因此,家庭参与对于矫正儿童偏差行为非常重要。
教师要与家长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向家长传达相关的矫正信息,共同协调矫正儿童的偏差行为。
总之,针对幼儿园儿童的偏差行为,教师需要全面、系统地进行分析和矫正。
只有在了解偏差行为成因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采取多样化的矫正策略,以及重视家庭参与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地矫正孩子的偏差行为,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普通班學生為例
台北市立關渡醫院身心科 臨床心理師 黃奕偉
老師最常碰見的情緒/行為問題
說謊、偷竊、欺騙、罵髒話、脾氣火爆、 打架、破壞公物、逃家、逃學、不遵從常規/ 跟老師對立、人際關係差、不專心上課、上課 動來動去/坐不住、不寫功課、邋遢髒亂、缺 乏學習動機、討厭上學、緊張焦慮、退縮逃避、 缺乏出一種 持續型態(a persistent pattern)的反社 會行為,且會嚴重地損害到家庭或學校生 活,或導致他人認為這些行為令人無法應 付。許多這類孩子會被認為是恐嚇者。
根據美國心理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DSM-IV) 的診斷標準,違規行為異常的界定如下:
心理、情緒、行為問題的重要處理原則
個案本身(生理、心理)&
外在情境。情 緒與心理行為問題,並非感冒吃藥,把問題 小孩一人送來做治療尌可妥善處理,有時要 處理的重點,還包括小孩個人以外的因素。 家庭/父母教養/長期與家人互動的經驗結果 情緒是個案本身主觀世界的產物,而行為表 現卻要遵循外在的社會規範。 可以現象學的觀點來看待問題並處理之。
【B】導致社會、學業、職業功能上的 顯著障礙。 【C】假如超過十八歲,其行為不屬 (不符合)反社會人格異常者。
認識不順從與違抗行為
不順從行為的界定 不順從行為的類別:充耳不聞型、置之
不理型、直接對立型、滿嘴藉口型。 違抗行為的界定 不順從與違抗行為的後果與發展
不順從與違抗的處理
下達口令的考量因素:時機對不對?
內隱型的精神/心理/行為問題
諸如「緊張焦慮」、「憂鬱沮喪」、 「缺乏自信」、「內向退縮」、「過 度完美」….。以臨床上的疾病而言, 例如「焦慮症」、「憂鬱症」、「社 交恐懼症」…等,常可以觀察到有上 述若干行為問題。
精神/ 心理/行為疾病 診斷的基本原則
是否有影響到個案的生活適應 功能,包括對自己或對團體造成明 顯不利的影響﹗
過動 坐不住。 要求坐著時會離席。 不該坐立不安的場合,會爬上爬 下,或跑來跑去。 無法安靜的玩或參與。 馬達小子動態狀況。 話太多。 衝動 搶答,老師問題沒問完,先回答 之。 不能等待或輪流。 插嘴,打斷別人的活動。
混合型的行為特徵
注意力缺陷 無法持續注意力做某件事。 心不在焉,有聽沒有到。 無法遵照指令,完成指示。 無法安排工作或散漫,要人提 醒才能完成。 逃避、排斥頇持續專心的工作 譬如寫功課。 常掉東西。 易被外界吸引而分心 粗心大意,容易出錯,常不注 意細節 常忘記每天該天的事
品行疾患
發展正常的兒童及青少年偶爾也會表現出各種 不同的反社會行為。例如:發脾氣、打架(與手足 或同儕)、欺騙、說謊、兇殘行為(對動物或人)、 拒絕服從父母、或者破壞物品(自己的或他人的)。 然而, 發展正常的孩童或青少年不會在大部分的 社會情境中表現出反社會行為, 且反社會行為出 現的頻率也不會高到令同儕選擇迴避與他們互動, 或成為父母及老師的沉重負擔。
小學生常見的情緒/行為問題
「外顯型」情緒/行為問題 「內隱型」情緒/行為問題
外顯型的精神/心理/行為問題
諸如「上課好動、無法靜坐」、「上 課容易分心、左顧右盼」、「亂發脾 氣」、「說謊」、「偷竊」、「攻擊 行為」….。以臨床上的疾病而言, 例如「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對 立反抗疾患」、「品行疾患」…等, 常可以觀察到有上述若干行為問題。
過動兒(二) --- 如何與過動兒相處
如何與過動兒相處
教室情境的佈置 教師與過動兒的課堂互動 同學與過動兒的課堂互動
如何與過動兒交朋友
教室情境的佈置
堅固穩定的課桌椅
簡單整潔的桌面
與老師為鄰 隔離區 吸音設備
教師與過動兒的課堂互動
善用行為改變技術 身體親近與直述句 具體的稱讚或指正
【一】重複和持續的侵犯別人基本 權利或違反其年齡層應遵守的社會 規範或規則,在過去12個月內呈現 有以下行為三種以上,並且在過去 6個月內至少呈現一項者。
(一)攻擊他人及動物。 ◆常欺負、威脅、恐嚇他人。 ◆常先挑起打架。 ◆使用武器(器物)嚴重傷害別人。 ◆身體上的虐待別人。 ◆身體上的虐待動物。 ◆搶劫、搶奪。 ◆性強暴。
訓練謀定而後動
樸素原則 鼓勵愛心小天使的精神 如何教導坐不住、活動量大的兒童 如何教導愛插嘴的兒童 如何教導動作大的兒童 如何教導功課落後、慢半拍的兒童
教師與過動兒的課堂互動
結構式上課法
做與聽並行 保持教學流程的順暢
同學與過動兒的課堂互動
與愛心小天使為鄰。 適度的保持距離。 採取迴避忽略的技巧,拒絕課堂上的玩耍。 協助過動兒解決課堂上的疑惑。 好言相勸提醒過動兒,尊重過動兒的特殊性與對過動 兒合理的要求。 保護自己上課的權益,理性的溝通。 尊重過動兒上課說話的時間與真誠傾聽。 給予過動兒掌聲肯定。
經常發脾氣。 經常與成人爭執。 經常公然反叛或不服從大人的要求或規定。 經常故意激怒或惹惱別人。 經常把自己的過失或不良行為歸咎於他人。 經常暴躁易怒。 經常生氣或表現憎恨的態度。 經常懷恨或有報復的心理。
【B】導致社會、學業、職業功能上的 顯著障礙。 【C】此種行為的發生並非來自於精神 病疾患或情感性疾患的病程中。 【D】不符合品行疾患的診斷準則;假 如超過十八歲,其行為不屬(不符合) 反社會人格異常者。
如何與過動兒交朋友
瞭解與接納過動兒 的特性。 同理過動兒的心情。 避免敵意攻擊與不 當的言行舉止。 尊重過動兒。 保護自己不要受傷 害。
尋找解決衝突的好方 法。 請教過動兒。 主動邀請過動兒一同 玩耍。 在他人面前讚美過動 兒。 給予正常活動的機會 和時間。
過動兒聽聽看、做做看
偏差行為的內涵
除了明顯可以看到的外顯行為之外, 還包括個案的內在情緒問題、心理 與精神問題。
「問題」與「偏差行為」的差別
有「問題」和問題演變成「偏差行 為」是不同的。日常生活中孩子總是會出 現一些讓大人覺得「不好」的行為現象, 一般的通俗說法是孩子有「問題」。「問 題」可以是因為教養不當、環境變動或者 心情不好而出現(短暫);但「問題」不 一定尌是偏差行為,而「偏差行為」常常 是已經符合了「醫療診斷」上的某個疾病。
三大行為特徵→ 過動兒的主要行為問題 因為主要行為問題→ 又會逐漸產生其他問題
過動兒有哪些其他問題呢?
寫功課要寫很久 學業成績偏低 干擾課堂秩序 遵循常規的能力差 難以服從管教 容易逃避責任與強辯 違規行為問題 缺乏適當的社交技巧 情緒問題 人際關係差(不適當的課堂行為、認知和溝通能力的 缺陷、攻擊行為或不適當的社會行為、缺乏適當的社 會行為)
藥物的用意。 適度的休息。 自我對話與自我控 制。 向偶像學習。 接受同學的善意協 助。 學習整理自己的環 境。 遵守行為契約的內 容。
問題解決技巧 自我感受的表達 放鬆技巧 人際訊息的覺察 問題解決的五步驟五 步驟 社交技巧訓練
第二類
脾氣火爆、常頂撞大人、違背常規、 故意激怒他人、躲避責任怪罪他人、 經常充滿憤怒、偷竊、欺騙、攻擊 別人
認識憤怒情緒與攻擊行為
憤怒是一種情緒問題嗎? 憤怒情緒伴隨的行為問題?
憤怒情緒與攻擊行為的處理
關於憤怒情緒的處理
1.「強烈情緒反應」可能會成為問題: --有時強烈的情緒是正常的、適當的。 --但有時我們的情緒會太過於強烈或不合情境。 2.「強烈的情緒」包括兩部份: 身體--身體反應:呼吸急促、心跳加快、 、出汗多、臉色發紅或發白、肌肉緊繃(尤其在頭、 頸、肩、下巴部位)、聲音斷斷續續或特別大聲。 認知—想法:對自己的憤怒思考、對他人的憤怒思考、 對事對地的憤怒思考。
下達口令的性質應避免:鎖鍊式的口令、模糊不
清的口令、發問式的口令。 下達口令應注意:面對面給予口令、簡潔扼要、 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給予適當的反應時間。 違抗的預防:留意事情會發生的可能脈絡、前事 操作。 增進孩子的順從與合作行為:處理孩子的暴躁情 緒、檢討與改進不順從的情況、社交技巧訓練、 大人的注意和讚譽、實質的獎賞。
無法持續注意力做某件事。 心不在焉,有聽沒有到。 無法遵照指令,完成指示。 無法安排工作或散漫,要人 提醒才能完成。 逃避、排斥頇持續專心的工 作譬如寫功課。 常掉東西。 易被外界吸引而分心。 粗心大意,容易出錯,常不 注意細節。 常忘記每天該做的事。
過動/衝動的行為特徵
(1)右列9項行為特 徵中,出現6項, 且有些特徵在7歲 之前尌已經出現。 (2)出現在兩種以 上的場合。 (3)出現社會/人際、 學業、工作適應障 礙。
關於憤怒情緒與攻擊行為的處理
3.同理個案的憤怒情緒、感受;維持良好的師生關係。 4.放鬆訓練。 5.問題解決策略: ~好方法~ (1)停﹗什麼問題? (2)有哪些方法? (3)哪一個方法最好? (4)做做看﹗ (5)行得通嗎? 6.攻擊行為應立即勸止,當下隔離當事人與群眾。 7.以剝奪權益方式(事前共同約定)處理攻擊行為。
第一類
上課不專心、左顧右盼、愛講話、 在下面玩耍、忘東忘西、製造噪音、 動來動去、離開位置等
過動兒(一)--- 認識過動兒
注意力差 活動量大 衝動控制的能力差
過動兒的三大特徵
過動兒→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 →ADHD
盛行率
100 名學齡兒童中 , 約有 2 至 9 位過動兒 這些同學長大成人後 ,約有四分之一的 人仍持續保有過動兒的症狀。也尌是 說,約有零點二至零點五的過動成人
對立反抗疾患
對立反抗疾患定義: 如果兒童經常不聽話,難以跟人和 睦相處,甚至公然反抗老師或大人,尌 會造成人際關係的破裂。有的個案甚至 會出現更嚴重的行為問題如攻擊、自傷、 哭鬧、反社會等行為,使得學校課業的 學習及日常生活功能,無法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