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眼球-眼球壁-脉络膜
眼结构

眼睛的结构与视觉形成眼睛的基本结构:眼球是一个直径大约23mm的球状体,是人观察客观事物的视觉器官。
眼睛主要由屈光调节系统和视觉感受系统组成。
眼睛就如同一部全自动照相机,由角膜、瞳孔、房水、晶状体、玻璃体和睫状肌等组成的屈光系统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起聚焦成像的作用。
眼内的视网膜和大脑的视觉皮质中枢等则相当于照相机的感光底片和电脑控制系统,能够接收外界光信号并成像。
角膜:俗称“黑眼珠”,是眼睛正前方的一层透明组织。
当光线进入眼球时,它便会发挥部分聚焦的作用。
角膜共有五层组织,最外层是眼睛的保护层。
角膜的后面是虹膜,虹膜中央有一园孔,叫瞳孔,它的主要作用是控制进入眼球的光通量(相当于照相机的光圈)。
当我们处于光线较强的环境,瞳孔就会自动缩小,使进入眼球的光线减少,避免眼睛被灼伤;当周围光线变暗时,为看清物体,瞳孔会自动扩大,让更多的光线进入。
晶状体:位于瞳孔后面的一片晶莹物体,相当于一个可变焦距的透镜。
它通过睫状肌来改变自身的形状来调节焦点,从而发挥近距离阅读能力。
一般来说人到40岁后,晶状体会逐渐失去弹性而变硬,老花现象继而产生,这时需要佩戴老花镜来帮助阅读。
视网膜:是眼球内壁非常精细的视神经组织,它就像照相机的底片一样,具有接受和传送影像的作用。
视网膜上存在着人类视觉感受最敏锐的视觉细胞。
视网膜分三层,最外层为光感受器细胞层,由接受光线刺激的视锥和视杆细胞组成;中间层为双极细胞层,它处于视网膜中信息传递的主通路中,它接受来自光感受器的信号,并将其传递至神经节细胞;最内层为神经节细胞层,它是视网膜的输出神经元,负责传导神经冲动到大脑的视觉皮质中枢。
视网膜中心凹区域密集分布着大量的视锥细胞,它具有最敏锐的视觉。
视觉的功能和形成:视觉:视觉包括光觉、色觉和形觉。
三者中光觉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只有在具备光觉的条件下,才能产生色觉和形觉。
色觉是分辨颜色,也即辨别不同波长光波的能力。
形觉是辨别物体不同部分的能力。
眼球壁

眼球壁(一)外层,纤维膜(fibrous tunic )为眼球的最外层,由坚韧致密的纤维组织构成。
前1/6为透明的角膜,后5/6为瓷白色不透明的巩膜。
两者结合处称角巩膜缘。
眼球的外层具有保护眼球内部组织、维持眼球形状的作用,透明角膜还有屈光作用。
1.角膜(cornea):位于眼球正前方,略呈横椭圆形,稍向前突出。
横径为11.5--12cm ,垂直径约为10.5--11mm。
周边厚度约为1mm ,中央稍薄约为0.6mm。
其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为7.8mm,后表面为6.8mm。
组织学上,角膜由外向内分为五层。
(1)上皮细胞层:由复层鳞状上皮构成,有5--6层细胞。
在角膜缘处与球结膜上皮细胞相连。
此层对细菌有较强的抵抗力,再生能力强,损伤后修复较快,且不留瘢痕。
(2)前弹力层(Bowman`s membrane):是一层均匀无结构的透明薄膜,损伤后不能再生。
(3)基质层(实质层):占角膜全厚90%以上。
约由200层排列整齐的纤维薄板构成。
板层间互相交错排列,与角膜表面平行,极有规则,具有相同的屈光指数。
板层由胶原纤维构成,其间有固定细胞和少数游走细胞,以及丰富的透明质酸和一定含量的粘多糖。
基质层延伸至周围的巩膜组织中。
此层损伤后不能完全再生,而由不透明的瘢痕组织所代替。
(4)后弹力层(Descemet`s membrane):系一层富有弹性的透明薄膜,坚韧、抵抗力较强,损伤后可迅速再生。
(5)内皮细胞层:紧贴于后弹力层后面,由一层六角形细胞构成。
具有角膜----房水屏障作用。
损伤后不能再生,常引起基质层水肿,其缺损区依靠邻近的内皮细胞扩展和移行来复盖。
除上述五层外,在角膜表面还有一层泪液膜(precorneal tear film),具有防止角膜干燥和维持角膜平滑以及光学性能的作用。
泪液膜由外到内由脂质层、泪液层、粘液层三层构成。
角膜的生理特点是:(1)透明性,无角化层,无血管,细胞无色素,保证外界光线的透入。
眼球解剖结构的讲解

眼球解剖结构的讲解
眼球是人类视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解剖结构非常复杂。
眼球主要由眼球壁、眼内液、晶状体、视网膜和视神经等组成。
眼球壁是眼球的外层,由角膜、巩膜、脉络膜和视网膜组成。
其中,角膜是透明的,是眼球的前突部分,起到保护眼球和聚光的作用。
巩膜是白色的,覆盖在眼球表面,起到保护眼球和固定眼球位置的作用。
脉络膜是眼球的中层,含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细胞,为眼球提供营养和氧气。
视网膜是眼球的内层,包含感光细胞,是视觉信息的接收和处理中心。
眼内液是填充在眼球壁和晶状体之间的液体,分为前房和后房。
前房位于角膜和虹膜之间,后房位于虹膜和晶状体之间。
眼内液的主要作用是维持眼球的形态和压力,同时也为眼球提供营养和氧气。
晶状体是位于眼球中央的透明结构,类似于凸透镜,可以调节眼球的焦距,使眼睛能够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视神经是眼球的出口,将视觉信息传输到大脑中进行处理和解读。
视神经由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输而来,经过视神经交叉后到达大脑的视觉中枢。
眼球的解剖结构非常复杂,各个部分相互协作,共同完成视觉信息的接收、传输和处理。
对于保护眼睛和预防眼疾非常重要。
眼的解剖

眼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之一。
也是最能让人感受到其不适或病变的感觉器官。
人眼视觉器官包括眼球、视路和附属器。
人眼的外形接近球形,称为眼球。
眼球壁是包围眼球的一层组织,由巩膜、脉络膜和网膜组成。
眼球壁由外向内可分为三层:纤维膜、色素膜、视网膜。
纤维膜由纤维组织构成,较硬,坚韧而有弹性,对眼球有保护作用,并能维持眼球的形状,似鸡蛋壳一样。
纤维膜又可分为角膜、巩膜、角巩膜缘。
色素膜又叫葡萄膜,具有营养眼内组织及遮光的作用,自前向后又可分为虹膜、睫状体、脉络膜三部分。
虹膜中间有瞳孔。
眼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这三部分加上外层中的角膜,就构成了眼的屈光系统。
房水为无色透明的液体,充满前房、后房,约有0.15~0.3ml,它具有营养和维持眼内压力的作用。
晶状体位于虹膜后面,玻璃体前面,借助悬韧带与睫状体相联系,是一种富有弹性、透明的半固体,形状似双凸透镜,是眼球重要的屈光间质之一。
玻璃体为无色透明胶状体,充满晶状体后面的空腔里,具有屈光、固定视网膜的作用。
玻璃体和晶状体房水、角膜等一起构成了眼的屈光间质,并且对视网膜和眼球壁起支撑作用,使视网膜与脉络膜相贴。
在外伤或手术中,一旦发生玻璃体丢失,就容易造成视网膜脱离。
眼底顾名思义是指眼睛的底部,也就是眼睛最里面的组织。
它包括视网膜、视神经乳头和视网膜中央血管。
如果眼底有疾病的话,将对视觉有很大的影响。
表现为视力下降,视物变形、变色,视大变小。
人的眼睛除了眼球壁和眼内容物外,还有一些附属器,它们是眼睑、结膜、泪器、眼外肌和眼眶。
从光学观点看,眼睛可以被看做两个系统:角膜和晶体。
其各表面的中心,近似位于共同轴即光轴上。
光轴通常交视网膜于中心窝鼻侧并稍上方的一点,平均角度倾斜,在水平方向为4~5度(a角),而垂直方向的倾斜略大于1度。
人类眼球结构示意图眼- 人类眼球的结构斜视手术眼- 眼球的解剖和生理眼是视觉的感觉器官,包括眼球及其附属器。
眼所占的体表面积和容积虽小,但其功能对生活和劳动至关重要。
人眼各结构的功能

人眼各结构的功能
人眼的各结构具有以下功能:
1.角膜:位于眼球前部,呈圆形,透明,主要功能是屈光,使外界光线
进入眼内,同时对眼内组织起到保护作用。
2.虹膜:位于角膜后面,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具有调节光线进入眼内
的功能。
3.晶状体:位于虹膜和玻璃体之间,呈双凸透镜状,富有弹性,能够调
节焦距,使外界光线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图像。
4.玻璃体:充满于晶状体和视网膜之间,主要成分是水,起到支撑眼球
和保持眼球位置的作用。
5.视网膜:位于眼球壁的内层,具有感光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能够
将光线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形成视觉。
6.巩膜:即眼球的外壳,具有保护眼球内部结构的作用。
7.眼肌:包括内直肌、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上斜肌和下斜肌等,
主要功能是调节眼球的运动和视线方向。
8.泪腺:位于眼球外上方,分泌泪液,主要功能是润滑眼球表面,同时
具有杀菌作用。
9.瞳孔:位于虹膜中央,能够调节光线进入眼内的数量。
总之,人眼的各结构相互协作,共同完成视觉功能。
眼球基本结构

– 晶体的重要组 成部分 – 当新细胞形成时会不断向核心挤压老的细胞
•核
– 晶体中心最硬的部分 – 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大
玻璃体
• 填充后房与视网膜之间的部分(体积约4.5ml,占眼球 容积的4/5)
• 组成
– 无色的胶原状聚合物 (主要大分子结 构是透明质 酸和胶 原)
• 视网膜的变薄和变性可能发展成为视网膜穿 孔,或因玻璃体内 液体进入网膜下空间而 造成的视网膜脱离。
• 高度近视患者应每年请专业眼科医生用间接 检眼镜进行检查。
视网膜 – 黄斑与中央凹
• 光线进入眼内聚焦在 锯齿缘 内黄斑区
• 富含高密度的负责中 央视觉 的视细胞
视神经
将视网膜感受的视觉刺激传递 给大脑
睫状体
色素层细胞: 睫状体
• 睫状肌
– 附着于前巩 膜边缘 – 睫状肌收缩导致睫状体向前移动,内腔也相应减小。
此时悬韧带拉力释放使晶状体变厚,使眼睛能够看清近 处的物体。这个过 程被称为眼睛的适应性调节 。
• 悬韧带纤维一端附着在晶体上,另一端附着在睫状 体内层 褐色区域。
色素层 : 脉 络 膜
– 99% 含水量(填充在胶 原纤 维 网中间 )
玻璃体变性可能导致患者看到黑色的点 、线或四处 浮动的阴影,甚至造成对视网膜的牵拉。
• 玻切即将有问题的玻璃体移出。
玻璃体
▪ 在年轻患者中为粘液质,随年龄增长逐渐液化; ▪ 粘着性:在晶状体的后表面,视网膜 锯齿缘,
睫状体坦部,视神经周围具粘着性
强粘着点 玻璃体后脱离危险处
晶状体
• 大小:由于晶状体纤维在人的一生中持续不断地形成, 新生纤维将老的纤维包裹在中央,因此,晶状体的大 小也不断地变化。成人晶状体的直径和厚度分别为9~ 10mm和4~5mm;15岁左右为9.0mm和3.61mm;老年 人为10mm或10mm以上和4.51mm。
第二章 眼球的结构

第二章眼球的结构眼球的结构分为眼球壁和眼内容两部分。
眼球壁分为三层,最外层是角膜和巩膜。
中间一层是色素膜。
色素膜又分为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三个部分。
最里面一层是视网膜。
眼内容有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眼球各部位结构如图。
外层:角膜、巩膜虹膜眼球壁中层:色素膜睫状体眼球脉络膜内层:视网膜房水眼内容晶状体玻璃体一、眼球壁1.外层眼球壁的外层由角膜和巩膜构成。
(1)角膜。
是眼球外层的前1/6部分。
它是一透明的无血管的组织,是眼屈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角膜的厚度周边约1mm,中央约0.56mm。
角膜的垂直径为10.5~11mm,水平径约为10.5~12 mm。
所以角膜略呈椭圆形。
测量角膜的大小一般以水平径为准。
角膜的曲率半径在垂直和水平的方向往往也不相等,一般都是垂直的曲率曲径小于水平的曲率半径,所以大部分人都有一点生理性散光,并不影响视力,角膜的曲率半径前表面平均是7.8 mm.。
角膜在组织学上分五层,从前至后分别为上皮细胞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和内皮细胞层,如图。
角膜的表面有一层泪液膜,它可提高角膜的光滑度和屈光性能,也是角膜新陈代谢所需的氧及葡萄糖等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
角膜的血液供应是角膜缘周围的血管环,也叫睫状血管网。
角膜的神经支配是三叉神经,其末梢神经纤维很丰富,所以角膜对异物很敏感,这是角膜的又一特点,所以人们常说眼睛里揉不得沙子。
但是隐形眼镜戴久了,神经末梢纤维减少,敏感度也会有所降低。
角膜的病变如上皮细胞层的炎症和损伤,一般在24小时即可愈合。
病变只要达到前弹力层或弹力层以下均会留有瘢痕,按病变部位的深浅、新形成瘢痕的厚薄,有白斑、斑翳、云翳……。
因角膜本身没有血管,如发生深层的炎症感染时,治愈就很缓慢,并且要有新生血管长入,终致角膜的透明度降低或丧失,也就是视力的降低或丧失。
隐形眼镜配戴不适可能会造成角膜缺氧、损伤,甚至感染、溃疡。
所以要提醒隐形眼镜的配戴者,一旦发现眼睛不适,应及早检查、及早治疗。
眼的解剖

泪液分泌:泪腺、副泪腺和结膜杯状细胞,受 刺激分泌为反射性分泌,起冲洗和稀释的作用; 由副泪腺、结膜杯状细胞分泌为基础分泌,作 用:维持角膜、结膜的湿润。
泪膜
脂质层
水液层
视路
视神经 视束
视放射
视交叉 外侧膝状体
视皮质
瞳孔反应路
视束
外侧膝状体
顶盖前区 E—W核
不交叉纤维 交叉纤维
睫状神经节
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瞳孔对光反应
直接对光反应 间接对光反应
瞳孔对光反应
相对性传入性瞳孔障碍
患眼
相对性传入性瞳孔障碍—单眼光觉传入路 病变时,患病侧直接对光反应减弱或消失 而间接对光反应正常;健侧间接对光反应 减弱或消失而直接对光反应正常。
眼的解剖
内容概要
1、眼球 2、视路及瞳孔反应路 3、眼附属器及眼眶 4、眼的血管和神经
眼睛是视觉器官,由眼球,视路和眼附属器 三部分组成。眼球与视路完成对外界视觉 信息的捕捉,提取,传递功能,在视皮质 形成视觉。眼附属器对眼球起保护作用。 人通过感觉器官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90% 是由眼完成的.
粘液层 微绒毛 上皮细胞
泪膜:脂质层可阻止泪液蒸发和维持泪膜 稳定;水液层为泪腺的主要成分,转送水 溶性菅养成分,;粘液层含多种蛋白,基 底部嵌入角、结膜上皮细胞的微绒毛之间, 可降低表面张力使疏水的上皮细胞变成亲 水状态,泪膜的作用:润滑、保护、供氧 和营养和冲洗抑制微生物生长。
滑车 上直肌 内直肌
眼的结构简图
外层 纤维膜
视觉器
眼球壁 眼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睫状肌(ciliary muscle)
• 平滑肌 • 均起自巩膜突甚至及小梁网 • 依经向切面的走行方向分为: *纵行纤维:Brucke氏肌,最外层,沿经线方向走形,
素 • 内层为无色素上皮细胞:立方上皮,可
分泌房水,参与构成血—房水屏障 (视网膜睫状体部)
ciliary body生理功能
• 调控晶状体的悬挂 • 调节:睫状肌收缩,是睫状环收缩,睫状突放松,
使睫状小带放松变短,晶状体囊张力降低且晶状 体位置前移,晶状体变凸,屈光力增加 • 营养 • 参与房水循环:睫状肌收缩,拉紧小梁网,调节 房水引流 • 分泌:房水—后房
大血管层:Haller血管层,多为静脉 中血管层:Sattler血管层,有动静脉吻合 毛细血管层: * Bruch膜:均质透明玻璃样膜
脉络膜(choroid)毛细血管层
*单层内皮细胞构成的密集的毛细血管网管 *管腔较大:直径8-12微米 *血流速度人体最快,是视网膜循环的4倍 *细胞间空隙大,比视网膜毛细血管渗透性大
眼科学基础
辽宁何氏医学院 眼视光系
把 垃 圾 打 包 带 走
葡萄膜/血管膜/色素膜
• 富含色素和 血管
• 虹膜 • 睫状体 • 脉络膜 • 睫状体脉络
膜上腔
第一章 眼科相关基础知识 第一节 眼的解剖与生理
一、 眼球 (一)眼球壁
2.中)解剖位置
毛细血管层不含或少含色素,当视网膜变 薄或色素含量下降时,可透见其下的脉络 膜) • 黄斑中央凹处无大、中血管层,毛细血管 层最厚,影响视觉功能 • 脉络膜剥离:浆液性/血液性
沿巩膜内面向后,进入脉络膜上腔到达赤道部, 止于脉络膜实质层,肌纤维末端分支成星状 *放射状纤维:中部,扇形放射 *环形纤维:Muller氏肌,最内层,环状走形
实质层
• 有睫状动、静脉 • 毛细血管网 • 睫状突由血管突起形成,无睫状肌参与
睫状上皮层
• 顶对顶紧密连接 • 外层为色素上皮细胞:柱状上皮 含大量色
ciliary body形态与分部
• 横向切面呈三角形,尖端向后,底部向前, 前外侧角附找着于巩膜突
• 颞侧宽6.7mm, • 鼻侧宽5.9mm
睫状体(ciliary body) 眼表解剖定位
• 前界在角膜缘后 1.5mm
• 睫状冠在角膜缘后 2-3mm
• 扁平部在角膜缘后 3.5-6.0mm (鼻侧靠前,颞侧靠 后)
糖胺聚糖—玻璃体
第一章 眼科相关基础知识 第一节 眼的解剖与生理
一、 眼球 (一)眼球壁
2.中层 (3)脉络膜
脉络膜(choroid)
• 葡萄膜的后部,呈棕黑色 • 含丰富色素和血管 • 前界为锯齿缘,后部止于视盘周围,外面借脉络
膜上腔与巩膜棕黑层相连,内面借玻璃膜与视网 膜色素上皮层紧密连接 • 厚度不定,随血管充盈程度而变化 黄斑部最厚:0.22mm 前部较薄:0.1mm
• 葡萄膜的中部 • 前缘与虹膜根部相连 • 后部与脉络膜相连 • 外面是巩膜,两者之间是睫状体上腔 • 内面环绕后房、晶状体和玻璃体,有结缔
组织与晶状体相连
ciliary body解剖位置
• 与脉络膜连接处,称为锯齿缘(ora serrata),呈锯齿状,是二者的分界标志
• 与晶状体连接的呈条索状的结缔组织称为 睫状小带/晶状体悬韧带,有重要的生理功 能
脉络膜(choroid)生理功能
• 营养视网膜外层组织:晶状体、玻璃体、 网膜外层
• 65%眼球血液量 • 形成暗房 • 吸收光线 • 与视网膜进行热量交换 • 调节眼内压 • 免疫功能:淋巴细胞、浆细胞
脉络膜(choroid)临床意义
• 易受全身疾病和血管性疾病的影响 • 豹纹状眼底(大、中血管层含大量色素,
脉络膜上腔/脉络膜周隙
• 在视神经穿入区、角膜缘稍后处、睫状体 区,血管膜紧密地俯着于巩膜
• 其余区域,血管膜与巩膜之间有一潜在间 隙
• 睫状神经、睫状长短动脉、涡静脉 • 液体进入——浆液性脉络膜剥离 • 血液进入——出血性脉络膜剥离
脉络膜(choroid)组织结构
* 脉络膜上腔:脉络膜脱离 血管层:疏松结缔组织构成
• 横向切面:
睫状冠:前1/3, 肥厚,有70-80个 睫状突和睫状小带
附着 ,宽2mm
扁平部:后2/3, 薄平,有睫状襞
睫状体平坦部/睫状环
• 从睫状冠向后延伸到锯齿缘之前的睫状体 • 内表面光滑、平坦 • 宽度约4mm • 血管相对较少 • 是眼后段手术的重要的切口部位
睫状体(ciliary body) 组织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