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俯瞰山川
小学美术《俯瞰山川》教学设计

小学美术《俯瞰山川》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习惯于从一个相当固定的位置看待事物,俯瞰山川一般得到的印象总是相似的。
但如果有意识地改变视角,重新审视眼前发生的变化,俯瞰山川即使平常一般的形象,也可能由于视觉方式的改变而展现出崭新的景象,给我们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
本课俯瞰山川从视觉艺术的语言运用介入,抓住从俯视到平视的变化,选择祖国的美丽山川作为学习内容,在训练和发展学生的视觉思维,建构和完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俯瞰山川增强和激发热爱故土的思想感情方面提出了新的学习任务。
本课俯瞰山川根据学习需要设置了前后有着紧密联系的两个学习活动。
“活动一”的设置为:“收集、欣赏各种航拍和俯拍的摄影作品,谈谈自己的感受。
”为此,教材俯瞰山川呈现了《黄河弯道》、《大地的血脉》、《农田网络图》等优秀摄影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觉形象和美丽的画面展示了祖国河山无比壮美的景象,可以借以引入教学。
欣赏是本活动的着重点,在欣赏学习中应抓住主题、形式和艺术特点进行比较深入的了解和分析,深化认识并避免体验活动停留于事物的表面。
“活动二”的活动设置为:“根据图片画一幅俯视角度下的景物。
”教材提供了可资参考的图片以及作业范例,并从表现方法的使用上给予适当提示。
在学法指导方面教材选用了两组不同的图片。
俯瞰山川一组是两张从不同视角拍摄的同一石头组合,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告诉我们由于视觉位置的不同,即使同一组织,所发生的视觉变化也是如此地惊人。
第二组是4张既有仰视也有俯视,画面完全不同的图片。
通过小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屋”中则简要说明了俯视运用于美术学习中的意义.提供了有趣的样图。
二、教学目标培养发现的眼光,让学生体验视觉位置变化产生的不同效果,掌握俯视的特点。
增强表现的能力,让学生在临图改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
激发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从新的视角出发,看美好山川。
抒热烈情怀。
三、教学用具:教师应预备精选的图片、自制的小模型和其他用具,以及示范用材料。
六年级美术下册 俯瞰山川2教案 湘美版

六年级美术下册俯瞰山川2教案湘美版一、教材分析:习惯于从一个相对固定的位置看待事物,一般得到的印象总是相似的。
但如果有意识地改变视角,重新审视眼前发生的变化,即使平常一般的形象,也可能由于视觉方式的改变而展现出崭新的景象,给我们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体验。
本课在活动一“欣赏航拍作品”、活动二“根据图片画俯视角度下的景物”的基础上,活动三进一步提出俯视、平视、仰视三种不同的视觉角度。
让学生了解三种视觉角度的特点,欣赏感受在不同视觉角度下形态的变化,并通过“蘑菇”这一常见形象,运用不同视觉角度构图进行创作表现。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平视、仰视、俯视三种视觉角度,并了解其特点。
2让学生了解在视觉艺术作品中选用合适的视角是艺术家表达情感烘托主题的一种手段。
3让学生尝试用不同视角进行绘画创作。
通过眼、脑、手的协同训练发展学生视觉思维能力。
4 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审美带来的愉悦。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在观察、绘画训练中,强化学生对“不同视角产生不同视角效果”这一规律的认识。
难点:将观察中获得的形的变化规律运用到绘画中。
四、教学实录:1故事引路初识视角课件演示动画,老师讲故事并提出问题。
师:据说在这片草原深处有一棵神树,小兔子、大象、老鹰三只动物一起出发去寻找这棵神树。
这是神树在第一只动物眼中的景象(图1),它发出的赞叹:“夕阳中的神树真美!”这是第二只动物眼中的神树(图2),它不禁惊叹:“不愧是神树,好高好大呀!”这是神树在第三只动物眼中的景象(图3),它说:“嗯,确实比周围的树大一点。
”师:“这三句话分别是哪只动物说的,你为什么这么认为?图1 图2 图3 生1:第一句话是大象说的,第二句话是老鹰说的,第三句话是小兔子说的。
因为第一幅画中树与大象差不多高,大象是平视的。
第二幅画中的树只能看到树顶,是从上往下看的,所以是老鹰。
第三幅是小兔子看到的,因为小兔子比较小,它要抬头往上看,看到的树干比较多。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正确,正是因为这三只动物它们的高度不同也就是眼睛的位置不同,所以它们看东西的角度不同就产生的不同的景象。
湘版俯瞰山川教案

湘版俯瞰山川教案【篇一:2015湘教版六下美术教案完整】第一课形色协奏曲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怎样欣赏抽象画2、掌握简单的绘画语言,并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把自然风景变成艺术作品。
二、教学重点欣赏并领会自然美与意境美的变化,掌握在似与不似间怎样去表现绘画作品。
三、教学难点在意境上领会作品,并掌握一定的方法在意境上去表现绘画作品。
四、教学准备铅笔、水彩笔、油画棒、教材、图画本五、课时计划 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情境导入1、音乐导入:老师喜欢边听音乐边画画,画画的感觉油然而生,老师邀请大家来聆听一首音乐,感受艺术的旋律意境。
2、揭示课题:听到这首乐曲,你的脑海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音乐和绘画从来都是一家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形色协奏曲”。
二、形式初探1、欣赏画家作品:在这三幅画中,树的形象构成发生了什么变化?2、小结:艺术家在创作中,常常在似与不似之间寻找新的表现形式。
画家抓住树的特点,用简化概括的弧线交织出形象,形式由写实变得抽象。
三、提炼元素1、感受发觉:看看这张摄影的《山川》,能提取什么美术语言?2、尝试训练:你能用怎样的线条表现这张山川景色给你的感受呢?请一位学生上台快速画出,老师进行修整与总结。
3、欣赏提升:出示《山川》作品赏析,画家用流畅、疏密的线条抓住了山体的形和山体的质感。
4、提炼元素:这几处风景能提炼什么造型元素进行创作呢?板书:提炼元素:线、点、面??四、形式探讨1、作品参照对比:看一看,画与实景哪些地方相似,哪些地方不相似呢?相似的有整个的角度,东西没变,不相似的有屋顶变成了一块块近似长方形,窗户变成了小块的近似正方形,整个房子的轮廓变得更简洁了。
2、小结:吴冠中先生忽略细节,抓住民居的特征,用平稳简练的线条和块面构成景致,色彩简单明净,表现出江南水乡宁静,淡雅的意境。
板书:表现形式:概括,简练。
第2课时一、导入根据上节课同学们提炼出的造型元素,同学们知道了实景与画的相似之处,这节课我们进行创作。
[汇总]美术《俯瞰山川》教案刘秀彬
![[汇总]美术《俯瞰山川》教案刘秀彬](https://img.taocdn.com/s3/m/622ad7d2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56.png)
教案山东省诸城市实验小学刘秀彬/i?ct=201326592&cl=2&lm=-1&tn=biduimge&fr=&pv=&word=%B 8%9%EE%B%B3%C7%C%D0&istype=2&z=0&fm=rs4/20090501/2455201_103925044_2.jpg/d/file/2010/08/762ec1cd6fcf6fe9906551ee0663de65.jpg/20090402/225028_173427069_2.jpg2.教师小结:. 景物整体缩小了,单个物体出现“头大脚小”的现象。
b. 整个画面以地面景物为主,天空所占画面位置很少或没有。
3、结合教材和课件,对比欣赏、分析评述祖国各地的航拍美景。
(1.)欣赏《中国地形图》,了解俯视在地图绘制和运用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对祖国的热爱。
/uplods/llimg/100720/15_100720200352_1.jpg(2.)欣赏《黄河弯道》的整体与局部,感受俯瞰全局的大气磅礴,再近观局部的细节变化。
/UpPhotoFiles/%D1%E3%B8%E8/2010-11/20101101083304.jpg /uplod/2006/04/16/153744.jpg(3.)对比欣赏江南小山与大西北的群山,感受江南小山的隽秀可爱以及大西北群山的雄伟险峻。
(4.)对比欣赏自然地貌和农田,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工地貌的壮观景象。
/uplodfiles/2011-08/yspl/2011080117194276601.jpg/files/201007/13/d131937425.jpg。
美术《俯瞰山川》教案刘秀彬

美术《俯瞰山川》教案刘秀彬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俯瞰山川的绘画技巧和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不同的视角和线条表现山川的美丽。
提高学生对美术创作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自然山川,培养学生对山川的感知和理解。
利用线条、形状、色彩等元素,引导学生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俯瞰山川作品。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互相学习和进步。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山川的热爱和尊重,增强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勇于尝试新方法和技巧,培养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互相尊重的良好品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绘画技巧和方法:介绍俯瞰山川的观察角度和构图方法。
教授如何运用线条、形状、色彩等元素表现山川的美丽。
示范如何通过绘画表达山川的质感和空间感。
2.2 创作实践:学生进行实地观察,选择自己喜欢的山川景观进行创作。
学生运用所学技巧和方法,进行绘画创作,注重线条、形状、色彩的运用。
学生通过创作表达自己对山川的感受和理解。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观察和准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观察山川的形态、线条、色彩等特征。
学生准备绘画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3.2 构图和草图: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山川特征,进行构图和草图的绘制。
学生注重线条的流畅和形状的准确。
3.3 绘画创作:学生运用所学技巧和方法,进行绘画创作。
学生注重线条、形状、色彩的运用,表达自己对山川的感受和理解。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4.2 同伴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同伴的作品,给予鼓励和建议。
4.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注重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
第五章:教学总结5.1 学生总结:学生总结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反思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5.2 教师总结:教师总结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整体表现,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材料准备:学生准备绘画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如画纸、画笔、颜料等。
小学美术《俯瞰山川》教案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俯瞰山川》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山川的形态和色彩表现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积极参与讨论,认真观察和分析画作,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值得我们共同反思。
首先,对于山川形态的描绘,部分学生在表现山川的起伏、曲折时,还是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线条描绘技巧的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技能。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山川形态的描绘和色彩运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透视关系和色彩搭配,我会通过实际演示和对比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山川描绘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用线条表现山川的起伏?”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绘画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通过俯瞰视角和线条、色彩的运用来创作一幅山川画作。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绘画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山川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你认为如何通过色彩来表达山川的季节变化?”
【K12学习】小学美术教案六年级下册:03课俯瞰山川

小学美术教案六年级下册:03课俯瞰山川[分析]俯瞰山川一、教材俯瞰山川分析习惯于从一个相当固定的位置看待事物,俯瞰山川一般得到的印象总是相似的。
但如果有意识地改变视角,重新审视眼前发生的变化,俯瞰山川即使平常一般的形象,也可能由于视觉方式的改变而展现出崭新的景象,给我们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
本课俯瞰山川从视觉艺术的语言运用介入,抓住从俯视到平视的变化,选择祖国的美丽山川作为学习内容,在训练和发展学生的视觉思维,建构和完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俯瞰山川增强和激发热爱故土的思想感情方面提出了新的学习任务。
.本课俯瞰山川根据学习需要设置了前后有着紧密联系的两个学习活动。
“活动一”的设置为:“收集、欣赏各种航拍和俯拍的摄影作品,谈谈自己的感受。
”为此,教材俯瞰山川呈现了《黄河弯道》、《大地的血脉》、《农田网络图》等优秀摄影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觉形象和美丽的画面展示了祖国河山无比壮美的景象,可以借以引入教学。
欣赏是本活动的着重点,在欣赏学习中应抓住主题、形式和艺术特点进行比较深入的了解和分析,深化认识并避免体验活动停留于事物的表面。
“活动二”的活动设置为:“根据图片画一幅俯视角度下的景物。
”教材提供了可资参考的图片以及作业范例,并从表现方法的使用上给予适当提示。
在学法指导方面教材选用了两组不同的图片。
俯瞰山川一组是两张从不同视角拍摄的同一石头组合,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告诉我们由于视觉位置的不同,即使同一组织,所发生的视觉变化也是如此地惊人。
第二组是4张既有仰视也有俯视,画面完全不同的图片。
通过小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屋”中则简要说明了俯视运用于美术学习中的意义.提供了有趣的样图。
二、教学目标◆培养发现的眼光,让学生体验视觉位置变化产生的不同效果,掌握俯视的特点。
◆增强表现的能力,让学生在临图改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
◆激发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从新的视角出发,看美好山川。
抒热烈情怀。
湘版美术六年级第3课俯瞰山川第2课时

三、绘画表现
1.构图
确定一幅俯视图片开始构图,注:主次分清
2.勾出大形
3.细化
线条(长线、短线、曲线)
块面(色块直接涂抹)
注:线条块面的疏密变化区别画面区域,大胆留白色彩对比。
出示范例
线条—课本范例对比分析,学会线条的疏密、轻重对比
块面—教师范例,学会颜色的对比、块面的聚散
4.绘画赏析
出示各种俯视绘画作品,鼓励学生用各种手法表现画面效果。
四、生活拓展生活中很多寻常的物,我们换个角度看就会有特别的感受
引导学生观看课本学习屋范图
教学过程
五、学生作业
根据图片画一画俯视角度下的景物。
六、小结
生展示,教师点评。
七、下节课用品
了解齐白石和毕加索的知识,油性笔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年月日
难点
增强表现的能力,让学生在临图改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
教学时间、时数
2课时
教具
范例等
教学手段、方法
引导、启发
教
学
过
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教师点评上节课试卷,学生改错
二、授新
1.学生观看课本10页最上方的4幅图片,请学生说说这些图片都是俯视的吗?你从那里看出来的?
2、温习上节课知识点
建筑俯瞰时屋顶较多,整体较小,山川呈现片状,河流线状。
课时教案
课题
课型
设计
应用
教学目标
1.培养发现的眼光,让学生体验视觉位置变化产生的不同效果,掌握俯视的特点。
2.增强表现的能力,让学生在临图改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
3.激发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从新的视角出发,看美好山川。抒热烈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击上图播放影片 视频下载地址:/v_show/id_XNzQ5NDIzMDQ0.html
请大家认真观察然后回答问题.Biblioteka 面的两幅画面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物体会随着人的视角的变化而 发生形状上的变化,我们在画画的时候一定要观察好、把握好这一特点。
第三课 俯 瞰 山 川(第二课时)
• 请同学们做好课前准备: • 准备好铅笔、橡皮、画纸、作业本
• 准备好课本,预习活动二的内容
• 请大家复习思考眼睛看事物的时候有几个视 角、是哪几个?
仰视图
画面比较有 冲击力、有压迫 感,有让人仰慕、 倾倒的感觉。 仰视图可以 更好的画出事物 的高大、雄伟 。
平视图
让人感觉画面比较温和、庄重,有让人亲近的安全感。
俯视图
俯视由于 视角高,居高 临下,便于表 现一个更完整 的空间。 有较远的距 离,能自动忽 略细节,所以 能更好的表现 出景物大的特 征,可以在绘 画中造成宏大 的感觉。
下面让我们体验一下由平视转为俯瞰的变化
VID_20140322_163110 .wmv
把握什么规律怎样才能画出好看的小房子呢? 请大家尝试画一下左边这个俯视视角的小房子
俯视时房屋近大远小变化
平视时房屋的近大远小变化
看 图 思 考 : 哪 几 幅 画 更 好 看 , 为 什 么 ?
• 在绘画过程中要注意虚实变化、疏密变化,这样的画面才 美。
请同学们参照课本上的摄影作品《河畔》,画 一幅画。
注意事项:
1、构图要合适,画纸不能太满或太空。
2、注意虚实结合、疏密结合。“疏可跑马、密不透 风”。 3、落笔从大处着手,先画大轮廓,逐渐细化。切忌按 住一点仔细刻画。 4、注意画出俯视时物体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