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山体崩塌应急勘查报告_secret

合集下载

地质灾害勘察项目勘查、可研、初设报告编制要求

地质灾害勘察项目勘查、可研、初设报告编制要求

地质灾害勘察项目勘查、可研、初设报告编制要求川国土资发〔2010〕29号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地震灾区重大地质灾难应急勘查、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要求的通知各有关市(州)、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各项目承担单位:现将《四川省地震灾区重大地质灾难应急勘查、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要求》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四川省地震灾区重大地质灾难应急勘查、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要求二〇一〇年二月九日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办公室2010年2月9日印发(共印6份)四川省地震灾区重大地质灾难应急勘查、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要求第一部分勘查报告编制要求一、编制差不多要求(一)差不多规定1. 勘查成果原始资料应真实可靠。

2. 最终勘查成果应满足可研、初设及施工图设计要求。

(二)勘查报告书编制的差不多要求1. 勘查报告对危害对象要进行描述与评判:包括威逼人员及可能造成的直截了当或间接经济缺失的数量等。

2. 勘查报告对地灾体要进行分析与评判:要紧对地灾体的差不多要素、变形特点、稳固性、危险性、危害性、进展趋势等进行认确实分析与评判。

3. 勘查报告对勘查成果要作出明确的结论,并对下一步工作要提出合理的建议。

4. 各类勘查报告文字部分应满足“勘查报告编制提纲”差不多格式要求。

5. 图件及附件应满足相应的要求。

(三)勘查报告成册差不多要求1. 资质证书正本2. 内审意见及内审专家签到表3. 扉页相应人员签章签字4. 勘查报告标题应与省厅下达文件的项目名称一致。

(四)勘查报告差不多文件组成1. 勘查报告文本2. 勘查报告附图3. 勘查报告附件4. 勘查费用决算书5. 项目规模大的分册装订,其余的合订成册二、倒塌(危岩、倒塌堆积体)勘查报告编制要求(一)对危岩描述与评判的差不多要求注意危岩带与危岩块体(单体)的划分,若危岩规模较大,或分布较分散,可考虑按区域划分为危岩带,再在危岩带中细分危岩块体(单体);一样情形下,除了千枚岩、板岩及地震震裂了的岩石形成破裂带(危岩带)外,其它岩石形成危岩,差不多上是以块体(单体)形式存在的。

隧道施工地质灾害塌方概述_secret

隧道施工地质灾害塌方概述_secret

隧道施工重、难点分析(一)——塌方篇目前,山岭高等级高速公路建设为求线型美观、节省投资、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因素,多采用以隧道代替大面积的挖方。

特别在云南地区,山高崖陡,隧道便为更多业主所青睐。

但云南地区的地质的地质多数较差,大多数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均会出现大小不一的塌方现象。

给施工进度及安全等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的预防隧道的塌方以及出现塌方后应采取何种方式进行处理呢?下面,就不同的机理所导致的不同塌方做了简要的分析。

1塌方成因1.1不良地质造成的塌方不良地质主要包括风化变质岩体、裂隙发育岩体、崩塌岩堆地区、断层带、溶洞、滑坡、泥石流、膨胀性地层等。

当隧道从这些岩体中通过时,如稍有疏忽就可能发生大塌方。

1.2地下水造成的塌方地下水是影响围岩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它不但能使软化系数大的岩石强度降低,而且使结构面的抗剪强度减小。

对于断层地下水影响更大,一般张性断层是储水结构,压性断层带中断层糜棱岩是隔水的, 而另一侧的破碎带为含水的。

当揭穿断层后,便时常发生突发性涌水而导致塌方。

调查显示,地下水引起的塌方占总塌方数的45%以上。

1.3地压造成的塌方地压主要包括偏压、塑性地压、滑坡及高地应力区等。

偏压和滑坡在隧道洞口段造成的塌方实例很多,塑性地压引起隧道挤出性破坏也时有发生,高地应力区的完整坚硬岩体常发生岩爆等。

1.4设计和施工不当造成的塌方目前,大多数隧道都采用“新奥法”设计和施工,由于对“新奥法”概念和原则的内涵理解有偏差,所以在许多工程中遭到失败。

一般在软弱、破碎、偏压、浅埋等地层中施工隧道时,除应强调“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外,还要强调应用超前支护、及时闭合仰拱、勤测量、及时反馈、及时补强等措施;而不应强调柔性支护,更不能强调用变形释放来减载。

因为这样可能会造成围岩松弛塌塌,“新奥法”对监控量测、信息处理、及时反馈要求很严,没有这样的保证,塌方是很难避免的。

施工中喷混凝土厚度不够,尤其用模注混凝土代替喷混凝土,这种做法不妥。

关于某村发生石山崩塌的请示报告病文修改

关于某村发生石山崩塌的请示报告病文修改

关于某村发生石山崩塌的请示报告病文修改(最新版)目录1.引言2.事故概况3.事故原因分析4.事故处理措施5.事故防范建议6.结论正文【引言】尊敬的领导:您好!本文旨在对某村发生的石山崩塌事件进行详细的报告和分析,以便领导了解事故情况,做出科学决策。

为了保证报告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我们对事故现场进行了实地勘察,并收集了相关资料。

【事故概况】某村位于我国某山区,地势较为险峻。

近日,该村发生了一起石山崩塌事故,造成一定程度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据初步了解,事故发生在某日下午,当时石山突然崩塌,导致 3 名村民受伤,部分民房和农田受到破坏。

【事故原因分析】经过现场勘察和调查,我们认为事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地质条件复杂:某村地处山区,地壳运动频繁,地质结构不稳定,容易引发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2.极端天气影响:事故发生前,当地经历了长时间的强降雨过程,导致山体土壤饱和,易于崩塌。

3.人为因素:村民在山坡地开发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过度开发、破坏植被等行为,加剧了地质灾害的风险。

【事故处理措施】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和救援力量迅速展开救援,将受伤村民送往医院救治,并对受灾群众进行安置。

同时,对事故现场进行安全排查,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事故防范建议】为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我们建议:1.加强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建设,提高预警能力。

2.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法规,加强对人为因素的监管。

3.提高群众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加强宣传教育。

4.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排查,采取措施减少灾害风险。

【结论】总之,某村石山崩塌事故给人民群众带来了一定的损失,也敲响了地质灾害防治的警钟。

地灾安全隐患排查报告(3篇)

地灾安全隐患排查报告(3篇)

第1篇地灾安全隐患排查报告一、前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类地质灾害频发,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地质灾害防治的决策部署,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等相关要求,我单位于近期组织开展了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

现将排查情况报告如下:二、排查范围及方法(一)排查范围本次排查范围涵盖了我市行政区域内所有地质灾害易发区,包括山区、丘陵区、平原区以及各类建设工地、矿山、水库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二)排查方法1. 现场调查法: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排查范围内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域进行实地勘查,了解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分布情况等。

2. 资料收集法:收集相关地质勘察报告、地形地貌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资料,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发展趋势。

3. 遥感监测法:利用遥感技术对排查区域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地质灾害隐患。

4. 专家咨询法:邀请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的专家对排查结果进行论证,提高排查的准确性。

三、排查结果(一)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本次排查共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XX处,其中滑坡XX处、泥石流XX处、地面塌陷XX处。

隐患点分布情况如下:1. 山区:滑坡隐患点XX处,主要分布在XX、XX等山区。

2. 丘陵区:泥石流隐患点XX处,主要分布在XX、XX等丘陵区。

3. 平原区:地面塌陷隐患点XX处,主要分布在XX、XX等平原区。

4. 建设工地:建设工地地质灾害隐患点XX处,主要分布在XX、XX等建设工地。

5. 矿山:矿山地质灾害隐患点XX处,主要分布在XX、XX等矿山。

6. 水库:水库地质灾害隐患点XX处,主要分布在XX、XX等水库。

(二)地质灾害成因分析1. 自然因素:地形地貌、地质构造、降雨等自然因素是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

2. 人为因素:工程建设、开采活动、植被破坏等人为因素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四、安全隐患评估根据排查结果,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风险评估,将隐患点分为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三个等级。

地质灾害勘查报告汇报(全文)(一)2024

地质灾害勘查报告汇报(全文)(一)2024

地质灾害勘查报告汇报(全文)(一)引言概述该地质灾害勘查报告汇报旨在全面描述相关地质灾害信息,提供详细的勘查结果和分析,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

本报告共分为五个大点,分别是:地质背景、勘查内容、勘查结果、风险评估和建议措施。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可以全面了解相关地质灾害的情况,并为制定有效的预防和应对策略提供参考。

正文内容一、地质背景1. 地区地质特征2. 地形地貌特点3. 降水条件及其影响4. 土壤类型与地质灾害关系5. 过去地质灾害事件的历史记录二、勘查内容1. 勘查范围和区域划分2. 勘查方法和仪器3. 勘查数据收集与处理4. 灾害发生频率及分布情况5. 灾害发生机理分析三、勘查结果1. 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的发生情况2. 地质灾害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 已经采取的灾害防控措施4. 相关灾害隐患点的评估和判定5. 灾害防控工程的状况四、风险评估1. 风险评估指标和方法2. 地质灾害风险等级划分3. 各类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结果4.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影响因素5. 风险防范措施的制定及优先级排序五、建议措施1. 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2. 防灾减灾意识的宣传与培养3. 灾害防治规划和体系的建立4. 紧急救援队伍的组织和培养5. 相应投资和政策支持的落实总结通过对地质灾害勘查报告的全面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该地区存在着一定的地质灾害风险,其中包括xxxx、xxxx等灾害类型。

在当前的情况下,我们建议加强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制定灾害防治规划,组织紧急救援队伍,并落实相关投资和政策支持。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并确保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坍塌事件救援工作总结报告

坍塌事件救援工作总结报告

一、事件概述2024年5月27日13时40分,安徽省铜陵市郊区大通镇龙苑小区第48栋居民楼发生坍塌事件,导致5人失联。

事发后,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救援力量全力开展救援工作。

二、救援工作情况1. 紧急响应事件发生后,铜陵市郊区人民政府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现场救援指挥部,组织消防、公安、应急管理局、医疗等相关部门及社会救援力量赶赴现场进行救援。

2. 救援行动(1)现场搜救:救援队伍迅速对坍塌现场进行清理,利用生命探测仪、搜救犬等专业设备进行地毯式搜救,全力寻找失联人员。

(2)医疗救治:现场设置医疗救治点,对受伤人员进行紧急救治,并将伤员及时送往附近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3)人员疏散:对周边居民进行疏散,确保人员安全。

3. 保障工作(1)物资保障:及时调配救援物资,确保救援工作顺利进行。

(2)信息发布:通过官方渠道及时发布救援进展,回应社会关切。

三、救援成果经过连续数小时的紧张救援,失联人员已被找到,并得到及时救治。

现场救援工作于5月28日凌晨基本完成。

四、经验与教训1. 经验(1)应急预案启动及时,救援力量快速到位。

(2)各部门协同作战,形成合力。

(3)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共同应对突发事件。

2. 教训(1)建筑物安全检查需加强,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2)提高公众安全意识,加强防灾减灾知识普及。

五、下一步工作1. 继续关注伤员救治情况,确保伤员得到妥善治疗。

2. 深入调查坍塌原因,吸取教训,加强建筑安全管理。

3. 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安全意识。

4. 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本次救援工作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快速反应和高效处置能力。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泥石流(崩塌)、勘查报告

泥石流(崩塌)、勘查报告
表0-2 防治工程分级
级别



危害对象
县级和县级以上城市
主要集镇。或大型工矿企业、重要桥梁、国道专项设施
一般集镇。县级或中型工矿企业省道及一般专项设施
受灾程度
危害人数/人
>1000
1000~500
<500
受灾程度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1000
1000~500
<500
间接经济损失/万元
>10000
1000~500
11、《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 89-92);
12、《国家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规范》;
13、《地质勘探安全规程》(AQ2004-2005);
14、《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18—2006)。
0.6 勘查工作概况及工作质量评述
0.6
我单位在勘查设计书通过评审后,按评审意见对勘查设计书进行认真修改并报专家组认定后,组织测量、地质、探槽及后勤等人员进场开展工作。
1、《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要求》(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指挥部 2004.12.);
2、《岩土工程勘查规范》(GB50021—2001);
3、《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查规范》(GB50287—99);
4、《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5、《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99);
1996年
四川地矿局909地质队
安县凯江上游插秧沟泥石流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书
2006年
四川地矿局909地质队
1:10万
四川省安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水文地质调查
2005.6
四川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1:5万

地质灾害事件报告

地质灾害事件报告

地质灾害事件报告地质灾害是指地质过程导致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泥石流、滑坡、崩塌等。

这些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威胁。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近年来中国发生的一起地质灾害事件,2024年汶川地震。

2024年汶川地震发生在四川省汶川县,地震的震中位于北纬31.07度,东经103.33度。

这次地震发生于2024年8月8日凌晨2点28分,地震的震级为7.0级。

地震造成了大量房屋倒塌,导致了大规模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这次地震导致了超过15,000人死亡,另有超过30,000人受伤。

地震灾害首先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生命财产损失。

大量的房屋倒塌导致了大批人员被掩埋,救援行动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

此外,由于通信和交通网络的瘫痪,救援工作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这次地震也暴露了中国在地震防御方面的一些问题,例如房屋建设质量不达标、抗震设施不完备等。

地震灾害也对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大量的山体滑坡、崩塌和地面破裂导致了土壤侵蚀和水源污染。

此外,地震产生的强烈震动也会影响到地下水的分布和地表水的流动。

这些影响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田产量都造成了长期的负面影响。

为了应对地震灾害,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急措施,包括派遣军队和专业救援队伍赶赴灾区,提供紧急救援物资和人员支持。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地震灾区的重建投入,改善了抗震设施和建筑质量控制。

中国科学家也加强了对地震活动的监测和预测,以提高对地震灾害的应对能力。

然而,地震灾害的防控工作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地震是一种难以预测和控制的自然现象,即使有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也很难完全杜绝地震灾害的发生。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提高社会公众的地震意识和应对能力。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威胁。

汶川地震是中国近年来发生的一次重大地质灾害事件,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和困难。

为了应对地震灾害,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应急措施和长期措施,但防控工作仍然存在着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0 前言 (1)0.1任务由来 (1)0.2地质灾害危害程度 (1)0.3工作目的与任务 (1)0.4前人地质工作研究程度 (2)0.5勘查工作的依据 (2)0.5.1勘查工作主要依据 (2)0.5.2勘查工作参考标准 (2)0.6勘查工作概况及工作质量评述 (2)0.6.1勘查工作概况 (2)0.6.2工作质量评述 (3)1 勘查区自然地理条件 (4)1.1位置与交通 (4)1.2气象、水文 (5)1.2.1气象条件 (5)1.2.2水文条件 (7)2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7)2.1地形地貌 (7)2.2地层岩性 (7)2.3地质构造与地震 (8)2.3.1地质构造 (8)2.3.3地震.......................................................... 92.4水文地质条件 .. (10)3 致灾地质体概况 (10)4 不稳定斜坡概况特征 (10)4.1不稳定斜坡区工程地质条件 (10)4.1.1岩土体分布及特征 (10)4.1.2人类工程活动 (11)4.2不稳定斜坡基本特征及危害对象 (11)4.2.1不稳定斜坡基本特征 (11)4.2.2不稳定斜坡危害对象 (14)4.3不稳定斜坡稳定性分析计算与评价 (14)4.3.1不稳定斜坡形成机制分析 (14)4.3.2不稳定斜坡破坏模式分析 (15)4.3.3不稳定斜坡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分析与评价及参数取值 (15)4.3.4不稳定斜坡稳定性计算与评价 (19)4.4不稳定斜坡发展趋势分析 (22)4.4.1滑坡稳定性敏感因素分析 (22)4.4.2不稳定斜坡稳定性综合评价 (23)4.4.2不稳定斜坡变形发展趋势 (23)5 危岩概况特征 (24)5.1危岩区工程地质条件 (24)5.1.1 地形地貌 (24)5.1.2 地层岩性 (24)5.1.3 地质构造 (24)5.2危岩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 (24)5.2.1 危岩分布、类型及形态特征 (24)5.2.2 危岩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 (30)5.3 危岩稳定性评价与危害性 (31)5.3.1 危岩变形现状 (31)5.3.2 定性分析评价 (31)5.3.3 定量计算及评价 (36)5.3.4 危岩破坏后的运动计算 (47)5.3.5 危岩危害性评价 (52)6 不稳定斜坡防治方案建议 (53)6.1 防治工程方案布置原则 (53)6.2 防治工程设计参数建议 (53)6.3 防治方案建议 (53)6.3.1方案建议 (53)6.3.2方案比选与推荐 (54)6.4 各类建筑材分析与评价 (54)7 环境影响评价 (55)7.1 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55)7.1.1 评价标准与范围 (55)7.1.2 环境影响评价................................................. 557.2 交通影响 (55)7.3 综合评价和结论 (56)8 地质灾害防治效益评估 (56)8.1 社会效益 (56)8.2 经济效益 (56)8.3 环境效益 (56)9 结论与建议 (56)9.1 结论 (56)9.2 建议 (56)0 前言0.1任务由来2008年5月12日下午2: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震中位于汶川县映秀镇,地震烈度达Ⅺ度,使得山崩地裂,山河破碎。

特大地震不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同时还诱发了为数众多的崩塌、不稳定斜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

这些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险情紧迫、危害巨大、危险程度高,不仅严重危及着城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更严重影响到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总体安排部署和要求,当前,全省灾区已进入恢复重建的关键时期,任务艰巨而紧迫。

根据省领导的指示精神,为了尽快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促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实施。

经国土资源厅厅务会审议通过,决定委托各有关单位负责承担第四批部分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应急勘查工作。

根据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发川国土资函【2010】76号文《关于请组织支援开展我省地震灾区第五批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勘查、设计工作的函》,我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重庆岩土工程有限公司受委承担了其中的绵阳市梓潼县宏仁乡XX山崩塌应急勘查工作,为应急治理工程设计提供科学地质依据。

经现场工程地质测绘发现,XX山崩塌陡崖下方斜坡中部发现3条裂缝,为一不稳定斜坡,因此XX山崩塌由一个不稳定斜坡和7块危岩组成,报告名称为与省厅下达文件的项目名称一致,项目名称仍用宏仁乡XX山崩塌。

0.2地质灾害危害程度XX山崩塌由一个不稳定斜坡和7块危岩体组成,不稳定斜坡在“5.12”地震中发生变形,但未形成贯通性滑面,现在处于基本稳定;危岩在“5.12”地震中发生变形破坏,造成斜坡下方2户居民房屋被砸坏,但未造成人员伤亡。

灾害体在不利工况影响下稳定性急剧降低,不稳定斜坡若在再发生失稳,将威胁到斜坡前缘的13户居民62人生命财产安全;危岩若发生崩塌,将威胁到下方13户居民62人生命财产安全。

根据《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表6:危害对象等级划分为三级。

0.3工作目的与任务本次勘查主要目的是查明宏仁乡XX山崩塌内各灾害体的分布范围、规模、地质条件及诱发灾害的影响因素;分析其形成机制,评价其的稳定性,为应急治理工程设计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1)不稳定斜坡具体勘查任务要求如下:①查明不稳定斜坡地形地貌特征及宏观地质条件;②查明地层、岩土类型、成因、性状、覆盖层厚度、基岩面的形态和坡度、岩石风化和完整程度;③查明不稳定斜坡的性质、范围、潜在滑动面位置及形态特征以及危害对象;④查明水文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背景(包括地下水类型、地下水补排关系)和工程地质背景;⑤查明滑动面(带)的物理力学参数,为支挡构造物设计提供可靠的岩、土物理力学参数;⑥根据试验选取合理的岩土参数计算斜坡的稳定性,分析论证失稳机理、破坏模式、发展趋势及可能规模,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工程处治方案。

(2)危岩具体勘查任务要求如下:①查明危岩体所在边坡地形地貌特征;②查明危岩体地层结构、岩土类型、成因、性状、覆盖层厚度、基岩面的形态和坡度、岩石基本质量等级、岩石风化程度和完整程度;③查明危岩类型、规模、范围,危岩体的大小和崩塌方向;④查明岩体结构类型,裂缝和结构面的等级、产状、发育程度、组合与交切关系、闭合程度、充填情况、冲水情况、力学属性、延展及贯穿情况和与临空面的关系;⑤查明气象、水文、地震和地下水的活动和变化关系;⑥查明危岩崩塌前的迹象和崩塌原因;⑦查明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能;⑧根据试验和调查统计选取合理的参数计算边坡及岩体的稳定性,分析论证失稳破坏机理模式、发展趋势及可能规模。

提供治理的建议方案。

0.4前人地质工作研究程度区内开展的地质工作程度总体上较低,但部分资料为本次工作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主要工作成果包括:《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幅区域地质报告》(1980年7月,四川省地质局航空区域地质调查队)《梓潼县宏仁乡五星村四社XX山崩塌调查报告》(四川九○九建设工程有限公司,2009年2月);《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与区划报告》(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2009年9月);0.5勘查工作的依据0.5.1勘查工作主要依据《四川省地震灾区绵阳市梓潼县宏仁乡五星村四社XX山崩塌应急勘查设计书》;《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0.5.2勘查工作参考标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B50/143-2003)(重庆地方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版);《中国地质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0.6勘查工作概况及工作质量评述0.6.1勘查工作概况(1)勘查工作时间我公司接受勘查工作任务后,立即成立了梓潼县地质灾害勘查应急指挥部,组织有关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踏勘、数据收集和勘查设计书的编写,于2010年2月10日编制完成应急勘查设计书。

2010年3月16日应急勘查设计书在绵阳市国土资源局组织的专家审查会上通过审查,3月18日按专家审查修改后的设计书开展勘查工作。

勘查过程中先后投入了工程测量、工程地质测绘、钻探、槽井探、取样试验、原位测试等工作手段,野外工作于2010年04月08日结束,经甲方和监理现场验收合格后,进行成果数据内业编制整理。

(2)勘查工作范围勘查区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宏仁乡五星村四社XX山,调查范围为不稳定斜坡、危岩分布范围及影响区,调查面积约0.25km2。

根据调查面积及地质环境条件,确定勘查平面成图比例为1:500,地质剖面图比例为1:500~1:200。

(3)勘查工作量本次勘查工作严格按专家审查认定的勘查设计书要求进行,并结合相关规范要求开展工作,具体工作量完成情况见表1.1。

表1.1 主要工作量统计表0.6.2工作质量评述我单位在此次勘察工作中严格遵循《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及有关规程、规范以及《四川省地震灾区绵阳市梓潼县宏仁乡五星村四社XX 山崩塌应急勘查设计书》执行。

在甲方和监理的严格监督管理下,各项工作质量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将勘查品质评述如下:(1)工程测量①测量仪器为的南方灵锐S82型GPS动态双频接收机一套,已于2009年5月送重庆市测绘计量检定站进行检验。

检验结果为合格,能达到Ⅰ级全站仪技术指标。

②由于震后无法得到准确的GPS控制点,采用独立坐标系,以确定的一级控制点为起算点,在测区布设一条一级闭合导线网和四等三角高程网,平均边长218m。

③一级导线测量、高程控制测量、地形图测量、点位测量、剖面测量均按技术规范执行,测量精度满足要求,并按三级检查验收,质量合格。

(2)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地质测绘方法采用全面查勘法。

对于重要的地质现象进行追索。

定点采用手持GPS和罗盘综合定点,重要控制点采用全站仪定点,定点精度满足要求。

野外现场填制各类卡片,勾绘地质界线。

在覆盖或现象不明显地段采用人工揭露。

对不稳定斜坡区地质环境条件、不稳定斜坡体微地貌形态、不稳定斜坡体边界、变形特征、水文地质条件等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完全满足勘查阶段的技术要求。

(3)工程钻探采用2台XY-100型岩芯钻机,运用金刚石、普通合金、双管单动取芯等工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