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山体崩塌应急勘查报告

合集下载

四川第四期地质灾害崩塌调查报告

四川第四期地质灾害崩塌调查报告

**************崩塌调查报告目录1 前言 (3)1.1任务来源 (3)1.2前人调查研究概况 (3)1.3调查目的与任务 (3)1.4调查技术依据 (3)2 调查区工程地质环境条件 (4)2.1位置与交通 (4)2.2气象水文 (4)2.3地形地貌 (6)2.4地层岩性 (7)2.4.1 第四系全新统(Q4) (7)2.4.2元古代溦江-晋宁期第四期黑云花岗岩(γ2(4)) (7)2.5地质构造与地震 (7)2.6水文地质条件 (9)2.7人类工程活动 (10)2.8地质环境条件评价 (10)3 崩塌区特征 (10)3.1崩塌区形态规模及物质组成 (11)3.2崩塌区变形破坏特征 (11)3.3成因机制分析 (12)3.4崩塌区危害对象及治理工程必要性 (13)4、调查主要工作量 (13)4.1调查工作方法 (13)4.2调查工作的主要内容 (14)4.3调查工作量 (14)5、调查工作经费 (14)附图:1)调查平面布置图2)工程地质剖面图1 前言1.1任务来源四川省国土资源厅根据《关于请组织支援开展我省地震灾区第四批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勘查、设计工作的函》的有关要求,按照省厅的统一部署,将*****崩塌调查任务下达给**************公司实施。

为保证调查工作有序进行,加快灾后重建的工作进度,特编制该调查报告书,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1.2前人调查研究概况在******内以往的地质工作较多,主要是区域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问题,其次是地质灾害勘查,包括崩塌的研究。

在此之前,********勘察院对******崩塌作了地质灾害巡查排查工作并编写了《*******地质灾害应急排查总结报告》,但尚未开展具体的勘查工作。

前人的地质工作结果主要反应了区内地层时代、岩性、构造、矿产、地震活动及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类型及其富水性,地下水补、径、排特征等内容,其成果资料为本次工作提供了基础性地质资料,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山体滑坡与坍塌应急措施

山体滑坡与坍塌应急措施

增加边坡稳定性
植被防护
采取加固措施,如挡土墙、抗滑桩等,增 加边坡的稳定性,防止滑坡与坍塌的发生 。
在边坡上种植根系发达的植物,通过植物 的根系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提高边 坡的稳定性。
建立排水系统
防止水浸入坡体
在山体周围建立排水沟或排水管道,将地 表水引走,减少水对山体的冲刷和侵蚀, 降低滑坡与坍塌的风险。
通过地质勘察,了解山体的岩土类型、结构、层次、风化程度等 ,评估山体的稳定性和滑坡、坍塌的风险。
识别潜在滑坡与坍塌区域
通过地质勘察,识别出山体中存在滑坡与坍塌隐患的区域,为预防 措施提供依据。
监测地质变化
定期对山体进行地质勘察,监测山体的变化情况,及时发现滑坡与 坍塌的迹象,采取应对措施。
边坡加固
加强交通管制和治安维护,确保撤离 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同时做 好医疗救助和安置工作。
及时启动疏散程序
一旦收到预警信息,立即启动疏散计 划,组织受影响区域内的人员快速、 有序地撤离危险区域。
现场救援
01
快速响应和组织救援力量
一旦发生山体滑坡与坍塌事故,迅速组织救援队伍和资源,包括消防、
医疗、公安等部门,开展现场救援工作。
提高预警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02
采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确保预警信息的及时性
和准确性,减少误报和漏报的情况。
普及预警信息
03
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等多种途径,及时向受影响区域的
居民发布预警信息,指导他们采取相应的避险措施。
人员疏散
制定详细的疏散计划
保障疏散过程中的安全
根据滑坡与坍塌的可能影响范围,制 定合理的疏散路线和避难场所,确保 人员安全撤离。

四川省眉山市射亭村五组3号崩塌特征及防治措施

四川省眉山市射亭村五组3号崩塌特征及防治措施

四川省眉山市射亭村五组3号崩塌特征及防治措施摘要:通过对崩塌特征调查分析,明确各危岩带、危岩单体的分部规律、形态特征、破坏模式、裂缝组合关系及稳定性,提出针对性防治措施,将有效防治崩塌灾害。

关键词:崩塌;危岩带;危岩;破坏模式;防治措施1崩塌基本特征及稳定性1.1危岩分布及形态特征1.1.1危岩体分布及形态特征根据现场勘查,射亭村五组3号崩塌分布范围为射亭村五组公路内侧,发育于走向近南北陡坡坡面上。

坡顶标高1893~1912.2m,坡底标高1882.6~1886.6m,相对高差约7.5~30m,坡面倾向236°~290°,自然坡度66°~90°。

根据崩塌体分布特征由北向南将其划分为Ⅰ号、Ⅱ号、Ⅲ号三处独立危岩带。

Ⅰ号危岩带:位于勘查区北侧,北端以山体小型冲沟为界,南端以坡面坡度陡缓交界处为界,带由中~厚层状灰岩夹薄层砂质页岩构成,立面形态呈不规则梯形状,坡顶标高1893~1903.1m,坡面倾向282°~290°,坡度66°~85°,宽51.8m,高7.5~18.2m,面积732.4m2,坡面走向与下部公路平行,岩体呈碎裂~块裂状~块体结构,主要发育危岩单体及掉块的危岩,根据Ⅰ号危岩带内的危岩分布情况及危岩块体大小,共划分W1、W2、W3共3个碎裂~块体状危岩单体,部分块径小但存在零星掉块的危岩未单独划出(照片1-1)。

照片1-1Ⅰ号危岩带危岩分布范围Ⅱ号危岩带:位于勘查区中部,北端以山体小型冲沟为界,南端以冲沟为界,由中~厚层状灰岩夹薄层砂质页岩构成,立面形态呈不规则矩形状,坡顶标高1906~1912.2m,坡面倾向260°,坡度80°~90°,宽56.2m,高24~30m,面积1573.6m2,坡面走向与下部公路平行,岩体呈碎裂~块裂状~块体结构,主要发育危岩单体及掉块的危岩,根据Ⅱ号危岩带内的危岩分布情况及危岩块体大小,共划分W4、W5共2个碎裂~块体状危岩单体,部分块径小但存在零星掉块的危岩未单独划出(照片1-2)。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四川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四川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四川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四川省国土资源厅
•【公布日期】2015.05.07
•【字号】川国土资发〔2015〕32号
•【施行日期】2015.05.07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
正文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四川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
川国土资发〔2015〕32号各市(州)、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各有关单位: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四川实施细则(试行)》已通过四川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的专家审查,现随文印发,并自印发之日起试行。

附件:《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四川实施细则(试行)》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2015年5月7日。

四川茂县6.24山体滑坡事故救援的反思与启示

四川茂县6.24山体滑坡事故救援的反思与启示

四川茂县6.24山体滑坡事故救援的反思与启示邓阳春【摘要】本文通过案例“四川茂县叠溪镇新磨村山体滑坡”还原了灾难发生动因,分析了滑坡灾难成因.提出了预防大于救灾、系统组合实用型专家组排查地灾危险源的独到见解,举例证明了山体滑坡预防成功的重要性.基本描述了滑坡前兆和多种监测预防技术,提出应急测绘技术与综合防灾二维码分级管控的新技术思路,给出了应急科学与工程创新发展答案和目标导向.【期刊名称】《安全》【年(卷),期】2017(038)010【总页数】4页(P43-45,51)【关键词】山体滑坡;危险源;易滑体;裂隙;崩塌【作者】邓阳春【作者单位】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新五房沟煤矿应急救援队【正文语种】中文2017年6月24 日5时38分55秒四川省茂县叠溪镇新磨村发生了山体滑坡。

滑坡周边5km内平均海拔约2967m,新磨村海拔为2308m。

根据计算,还原灾难动态真像,崩塌出现猛烈下滑与继续下滑两段过程,一段猛烈下滑持续时间约100s。

二段继续下滑时间约148.42s,两段滑坡完成时间约4分钟,能量切换时间非常短,滑坡体大约有800万立方米,基本容重为2400万吨,滑坡最大落差约1600m,斜向倾角65~70°,平面滑动距离2500~3000m。

茂县山体滑坡崩塌体群屑流冲击力学计算:根据笔者对山体滑坡多次观测、多次治理、成功处置滑坡,用技术进行客观论证,多次观测到落差不一类型不同的山体滑坡,斜长100m、倾角在60°与70°左右的山体,上百吨易滑体通常在6~8s不规则的完成崩塌。

茂县山体滑坡动态也是不规则崩塌运动,易滑体在含水状态下随着65°的倾角在第一阶段产生不规则的撕裂能量、崩塌、乱窜、弹跳、直落方式,崩塌的山体与非滑体在第二阶段产生巨力摩擦、挤压、前拉后、后推前的动作和姿态,形成群屑流瞬间下滑,整个滑坡体出现拉张、撕裂、崩塌、乱窜、弹跳、挤压、摩擦、追赶等姿态,全部完成约4分钟,经过测试和计算分析,800多万立方米崩塌体约等于2400多万吨,在斜高1765m的崖上,形成了一定能量,初始速度每秒为0m,末速每秒14.21m,平均速度每秒7.105m。

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害报告(修改版)

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害报告(修改版)

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害报告毕节学院生态工程学院2011级地理(1)班第一组课题组成员:付利平曹德希胡鹏蔡云振黎丽萍陈懿胡永秀胡娅曾春林潘仕远目录一、汶川地震发生的地点、受灾范围、受灾面积等-----------------------2二、汶川地震的受灾程度-----------------------------------------------------------------3三、地震灾害形成的原因-----------------------------------------------------------------4四、地震防灾减灾的建议-----------------------------------------------------------------4五、关于分工和协作的说明------------------------------------------------------------5一、汶川地震发生的地点、受灾范围、受灾面积等1、汶川地震的地点汶川大地震,也称2008年四川大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UTC+8)2008年5月12日(星期一)14时27分到28分。

汶川地震震中位于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与漩口镇交界处、四川省省会成都市西北偏西方向79千米处,其经纬度大约是北纬31.01°,东经 103.42°,如左图所示。

2、汶川地震的受灾范围和受灾面积根据中国地震局的发布的资料,汶川地震是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地震的面波震级达8.0Ms、矩震级达8.3Mw,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千米,地震的烈度可能达到11度。

此次地震的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北至辽宁,东至上海,南至香港、澳门、泰国、越南,西至巴基斯坦均有震感。

因此汶川地震造成的破坏和损失巨大,受灾的范围较大。

汶川地震的重灾区是四川省,受到影响不大的省份有甘肃省、陕西省、重庆市、云南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

地质灾害勘查报告汇报(全文)(一)2024

地质灾害勘查报告汇报(全文)(一)2024

地质灾害勘查报告汇报(全文)(一)引言概述该地质灾害勘查报告汇报旨在全面描述相关地质灾害信息,提供详细的勘查结果和分析,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

本报告共分为五个大点,分别是:地质背景、勘查内容、勘查结果、风险评估和建议措施。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可以全面了解相关地质灾害的情况,并为制定有效的预防和应对策略提供参考。

正文内容一、地质背景1. 地区地质特征2. 地形地貌特点3. 降水条件及其影响4. 土壤类型与地质灾害关系5. 过去地质灾害事件的历史记录二、勘查内容1. 勘查范围和区域划分2. 勘查方法和仪器3. 勘查数据收集与处理4. 灾害发生频率及分布情况5. 灾害发生机理分析三、勘查结果1. 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的发生情况2. 地质灾害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 已经采取的灾害防控措施4. 相关灾害隐患点的评估和判定5. 灾害防控工程的状况四、风险评估1. 风险评估指标和方法2. 地质灾害风险等级划分3. 各类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结果4.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影响因素5. 风险防范措施的制定及优先级排序五、建议措施1. 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2. 防灾减灾意识的宣传与培养3. 灾害防治规划和体系的建立4. 紧急救援队伍的组织和培养5. 相应投资和政策支持的落实总结通过对地质灾害勘查报告的全面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该地区存在着一定的地质灾害风险,其中包括xxxx、xxxx等灾害类型。

在当前的情况下,我们建议加强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制定灾害防治规划,组织紧急救援队伍,并落实相关投资和政策支持。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并确保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四川]山体崩塌应急勘查报告

[四川]山体崩塌应急勘查报告

0 前言0.1任务由来2008年5月12日下午2: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震中位于汶川县映秀镇,地震烈度达Ⅺ度,使得山崩地裂,山河破碎。

特大地震不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同时还诱发了为数众多的崩塌、不稳定斜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

这些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险情紧迫、危害巨大、危险程度高,不仅严重危及着城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更严重影响到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总体安排部署和要求,当前,全省灾区已进入恢复重建的关键时期,任务艰巨而紧迫。

根据省领导的指示精神,为了尽快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促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实施。

经国土资源厅厅务会审议通过,决定委托各有关单位负责承担第四批部分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应急勘查工作。

0.2地质灾害危害程度XX山崩塌由一个不稳定斜坡和7块危岩体组成,不稳定斜坡在“5.12”地震中发生变形,但未形成贯通性滑面,现在处于基本稳定;危岩在“5.12”地震中发生变形破坏,造成斜坡下方2户居民房屋被砸坏,但未造成人员伤亡。

灾害体在不利工况影响下稳定性急剧降低,不稳定斜坡若在再发生失稳,将威胁到斜坡前缘的13户居民62人生命财产安全;危岩若发生崩塌,将威胁到下方13户居民62人生命财产安全。

0.3工作目的与任务本次勘查主要目的是查明宏仁乡XX山崩塌内各灾害体的分布范围、规模、地质条件及诱发灾害的影响因素;分析其形成机制,评价其的稳定性,为应急治理工程设计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1)不稳定斜坡具体勘查任务要求如下:①查明不稳定斜坡地形地貌特征及宏观地质条件;②查明地层、岩土类型、成因、性状、覆盖层厚度、基岩面的形态和坡度、岩石风化和完整程度;③查明不稳定斜坡的性质、范围、潜在滑动面位置及形态特征以及危害对象;④查明水文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背景(包括地下水类型、地下水补排关系)和工程地质背景;(2)危岩具体勘查任务要求如下:①查明危岩体所在边坡地形地貌特征;②查明危岩体地层结构、岩土类型、成因、性状、覆盖层厚度、基岩面的形态和坡度、岩石基本质量等级、岩石风化程度和完整程度;③查明危岩类型、规模、范围,危岩体的大小和崩塌方向;0.4前人地质工作研究程度区内开展的地质工作程度总体上较低,但部分资料为本次工作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主要工作成果包括:《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幅区域地质报告》(1980年7月,四川省地质局航空区域地质调查队)0.5勘查工作的依据0.5.1勘查工作主要依据《四川省地震灾区绵阳市梓潼县宏仁乡五星村四社XX山崩塌应急勘查设计书》;《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0.5.2勘查工作参考标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B50/143-2003)(重庆地方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0.6勘查工作概况及工作质量评述0.6.1勘查工作概况(1)勘查工作时间我公司接受勘查工作任务后,立即成立了梓潼县地质灾害勘查应急指挥部,组织有关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踏勘、数据收集和勘查设计书的编写,于2010年2月10日编制完成应急勘查设计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 前言0.1任务由来2008年5月12日下午2: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震中位于汶川县映秀镇,地震烈度达Ⅺ度,使得山崩地裂,山河破碎。

特大地震不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同时还诱发了为数众多的崩塌、不稳定斜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

这些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险情紧迫、危害巨大、危险程度高,不仅严重危及着城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更严重影响到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总体安排部署和要求,当前,全省灾区已进入恢复重建的关键时期,任务艰巨而紧迫。

根据省领导的指示精神,为了尽快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促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实施。

经国土资源厅厅务会审议通过,决定委托各有关单位负责承担第四批部分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应急勘查工作。

0.2地质灾害危害程度XX山崩塌由一个不稳定斜坡和7块危岩体组成,不稳定斜坡在“5.12”地震中发生变形,但未形成贯通性滑面,现在处于基本稳定;危岩在“5.12”地震中发生变形破坏,造成斜坡下方2户居民房屋被砸坏,但未造成人员伤亡。

灾害体在不利工况影响下稳定性急剧降低,不稳定斜坡若在再发生失稳,将威胁到斜坡前缘的13户居民62人生命财产安全;危岩若发生崩塌,将威胁到下方13户居民62人生命财产安全。

0.3工作目的与任务本次勘查主要目的是查明宏仁乡XX山崩塌内各灾害体的分布范围、规模、地质条件及诱发灾害的影响因素;分析其形成机制,评价其的稳定性,为应急治理工程设计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1)不稳定斜坡具体勘查任务要求如下:①查明不稳定斜坡地形地貌特征及宏观地质条件;②查明地层、岩土类型、成因、性状、覆盖层厚度、基岩面的形态和坡度、岩石风化和完整程度;③查明不稳定斜坡的性质、范围、潜在滑动面位置及形态特征以及危害对象;④查明水文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背景(包括地下水类型、地下水补排关系)和工程地质背景;(2)危岩具体勘查任务要求如下:①查明危岩体所在边坡地形地貌特征;②查明危岩体地层结构、岩土类型、成因、性状、覆盖层厚度、基岩面的形态和坡度、岩石基本质量等级、岩石风化程度和完整程度;③查明危岩类型、规模、范围,危岩体的大小和崩塌方向;0.4前人地质工作研究程度区内开展的地质工作程度总体上较低,但部分资料为本次工作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主要工作成果包括:《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幅区域地质报告》(1980年7月,四川省地质局航空区域地质调查队)0.5勘查工作的依据0.5.1勘查工作主要依据《四川省地震灾区绵阳市梓潼县宏仁乡五星村四社XX山崩塌应急勘查设计书》;《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0.5.2勘查工作参考标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B50/143-2003)(重庆地方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0.6勘查工作概况及工作质量评述0.6.1勘查工作概况(1)勘查工作时间我公司接受勘查工作任务后,立即成立了梓潼县地质灾害勘查应急指挥部,组织有关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踏勘、数据收集和勘查设计书的编写,于2010年2月10日编制完成应急勘查设计书。

2010年3月16日应急勘查设计书在绵阳市国土资源局组织的专家审查会上通过审查,3月18日按专家审查修改后的设计书开展勘查工作。

勘查过程中先后投入了工程测量、工程地质测绘、钻探、槽井探、取样试验、原位测试等工作手段,野外工作于2010年04月08日结束,经甲方和监理现场验收合格后,进行成果数据内业编制整理。

(2)勘查工作范围勘查区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宏仁乡五星村四社XX山,调查范围为不稳定斜坡、危岩分布范围及影响区,调查面积约0.25km2。

根据调查面积及地质环境条件,确定勘查平面成图比例为1:500,地质剖面图比例为1:500~1:200。

(3)勘查工作量本次勘查工作严格按专家审查认定的勘查设计书要求进行,并结合相关规范要求开展工作,具体工作量完成情况见表1.1。

表1.1 主要工作量统计表序号工作量名称单位设计工作量完成工作量备注1工程测量控制测量一级导线km 1.50 1.50四等三角点 3 3GPS(E级) 点 3 3图根点点20 20地形图测量1:500 km2 0.25 0.25断面测量1:200 km 2.00 2.00数字化成图(标准图幅)幅 5 5勘探点、重要地质点定位组日 3 32 工程地质测绘(1:500)km20.25 0.253 勘探钻探m/个42/4 64/4探槽m3/个120/5 145.6/54原位测试大重度试验台班 6 65 取样岩石件36 36土样件 4 4 6室内试验岩石试验物理组 6 4天然、饱和抗压组 6 4三轴压缩强度件 6 6抗拉强度件 6 6直剪件 6 6土工试验土常规项 4 4直剪组 4 4残剪组 4 40.6.2工作质量评述我单位在此次勘察工作中严格遵循《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及有关规程、规范以及《四川省地震灾区绵阳市梓潼县宏仁乡五星村四社XX 山崩塌应急勘查设计书》执行。

在甲方和监理的严格监督管理下,各项工作质量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将勘查品质评述如下:(1)工程测量①测量仪器为的南方灵锐S82型GPS动态双频接收机一套,已于2009年5月送重庆市测绘计量检定站进行检验。

检验结果为合格,能达到Ⅰ级全站仪技术指标。

②由于震后无法得到准确的GPS控制点,采用独立坐标系,以确定的一级控制点为起算点,在测区布设一条一级闭合导线网和四等三角高程网,平均边长218m。

③一级导线测量、高程控制测量、地形图测量、点位测量、剖面测量均按技术规范执行,测量精度满足要求,并按三级检查验收,质量合格。

(2)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地质测绘方法采用全面查勘法。

对于重要的地质现象进行追索。

定点采用手持GPS和罗盘综合定点,重要控制点采用全站仪定点,定点精度满足要求。

野外现场填制各类卡片,勾绘地质界线。

在覆盖或现象不明显地段采用人工揭露。

对不稳定斜坡区地质环境条件、不稳定斜坡体微地貌形态、不稳定斜坡体边界、变形特征、水文地质条件等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完全满足勘查阶段的技术要求。

1 勘查区自然地理条件勘查区1.1位置与交通XX山崩塌地处梓潼县北侧,位于梓潼县宏仁乡五星村四社XX山,距梓潼县约2km,界于东经104°57′16″~105°27′35″,北纬31°25′57″~31°54′43″之间。

勘查区地处山岭之间,有梓潼到宏仁乡XX山的乡村水泥公路从勘查区下方穿过,交通便利(见图1.1)。

图1.1 交通位置图1.2气象、水文1.2.1气象条件梓潼县地处四川盆地川中丘陵向川北低山区过渡地带,气候属中国东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

气候主要特征是:降水充足,气候温和,日照充沛,四季分明;春早,夏长,秋短,冬暖,多秋绵雨,汛期集中。

降雨量的年际变化:县域1978~2007年共30年间,县境多年平均降雨量为862.0mm,年降雨量最多是1988年,达1302.3mm,最少是1997年,为543.4mm,最多年和最少年相差达758.9mm(见图1.4)。

表1.2 梓潼县平均气温表(℃)年度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平均气温16.8 16.4 16.6 16.7 16.8 16.2 16.5 16.8 16.1 16.0 16.8 16.3年度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平均气温16.6 16.4 16.8 16.2 16.5 15.6 16.5 16.7 16.7 16.3 16.9 17.3勘查区降雨量的旬变化:最高值出现在7月中旬,最多为2007年7月28日,单日降雨量达102.8mm;最低值出现在12月中旬,为1.4mm。

全年中,4月上旬以前和11月上旬以后,各旬平均降雨量均在10mm左右,各旬平均降雨量均在40mm以上。

近10年来区内各年平均降雨量明显减少,近10年的平均降雨量仅为774.9mm(见图1.2、3和图1.3、表1.3)。

图1.2 梓潼县年降雨量等值线图140012001000800600400200(mm)1980年1990年2000年最大降雨量:1114.30(30年平均降雨量862.0)最小降雨量:707.50最大降雨量:1302.30最小降雨量:543.40最大降雨量:1186.10(近10年平均降雨量774.96)(1981-1990年平均降雨量1005.24)最小降雨量:641.80图1.3 梓潼县近30年降雨量年际变化对比图表1.3 梓潼县各月平均、最多、最少降雨量一览表(单位:mm )月份项目 1234567891011 12 全年平均降雨量(mm) 7 10.2 18.1 39 85.3 124.6 217.2 167.1 132.5 40.3 16.5 4.3 862 最多降雨量(mm)18.7 28.4 277.0 97.8 249.3 269.2 592.9 429.6 348.0 108.8 36.1 16.4 1302.3 年份 1983 1995 2004 1997 1983 1991 1981 1998 2001 2000 1978 2007 1988 最少降雨量(mm)0 0.3 5.8 7.3 3.8 35.0 20.7 12.6 35.7 6.8 1 0 543.4 年份 1980 1978 1982 2006 1994 2006 2002 1978 1993 1981 2007 1980 1997降雨是诱发区内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2008年“5.12”发生时,很多斜坡、山体出现裂缝,2008年“9.24”暴雨时诱发了大量的滑坡、崩塌,地质灾害隐患点,县域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25处。

2009年7月15日3时至7月15日14时,梓潼县出现了一次强降雨、强雷暴天气,县内各乡震普降暴雨,部分乡镇降了大暴雨,最大降雨量出现在马鸣乡,降雨量221mm ,降雨量大于100mm 的乡镇达22个。

据统计此次强降雨在全县范围内新诱发地质灾害隐患点21个(见图1.4和图1.5)。

图1.4 地质灾害隐患点诱因统计图图1.5 2009年7月15日梓潼县降雨量分布图降雨量的年、月变率:梓潼县境年降雨量平均变化率为24%,年际比较稳定(见表1.4)。

县境内多年最长的连续降雨日数长达18日,发生在1964年8月27日至9月13日,总降雨量为125.1mm;其次是1982年8月27日至9月8日,总降雨量达2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2.1地形地貌勘查区位于四川盆地川中丘陵向川北低山区过渡地带,地形起伏较小,地势总体较破碎,强度较低,易碎成块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