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失血血浆胶体渗透压↓滤过率
血浆胶体渗透压↓滤过率

特点①:入球端有效滤过 压为正值,可生成超滤液。
特点②:正常时,出球端 一般无滤出。
(四)影响滤过的因素(重要)
1.滤过膜 机械屏障作用↓→血尿
(如:肾炎时因免疫反应蛋白分解酶的释放
⑴通透性 导致滤过膜孔、裂增大)
静电屏障作用↓→蛋白尿
(如:肾炎时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
正常时肾小球都活动滤过面积=1.5m2
排泄:由排泄器官将体内一些物质经血液循 环排出体外的过程。
━━━━━━━━━━━━━━━━━━━━━━━
排泄器官
排泄物
───────────────────────
肾脏
水、尿素、肌酐、盐类、
药物、毒物、色素等
肺
co2、水、挥发性药物等
皮肤及汗腺 水、盐类、少量尿素等
消 化 道 钙、镁、铁、磷等无机盐,
尿的生成和排出
第一节 肾的功能与解剖复习
一、肾脏功能: (一)泌尿: ①排除代谢终产物和进入体内的异物; ②调节细胞外液量和血浆渗透压; ③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二)内分泌: ①肾素:对血量和血压起调节作用的; ②促红细胞生成素:刺激骨髓造血; ③前列腺素等:具有强的舒血管作用。
二、人体的排泄器官及其排泄物
胆色素,毒物等
唾 液 腺 重金属、狂犬病毒等
━━━━━━━━━━━━━━━━━━━━━━━
三、肾的功能解剖
(一)肾单位
肾 肾小球 小 体 肾小囊
近曲小管 近球小管
袢降粗段
肾
袢降细段
小 近球小管
管
袢升细段
袢升粗段 近球小管
远曲小管
(三)肾小球旁器
1. 球旁细胞
球外系膜 细胞
●入球A膜内的肌细
大学生理期末复习资料(修订版)-生理往大题整理

20XX年复习资料大学复习资料专业:班级:科目老师:日期:生理往年大题整理一、胃粘膜防胃酸侵蚀和胃蛋白酶消化的机制1.位于胃腺开口之间的表面粘液细胞在受到食物的机械和化学刺激时,可以分泌大量的粘液,在粘膜表层形成一个较厚的凝胶层。
表面粘液细胞分泌的HCO3-也渗入到此凝胶层中,于是形成一层厚的黏液-碳酸氢液屏障。
这层润滑的机械和碱性屏障可以保护胃粘膜免受食物的摩擦损伤,有助于食物在胃内移动,并可阻止胃粘膜细胞与胃蛋白酶及高浓度的酸直接接触,因此虽然胃腔内的PH<2,但是胃粘膜表面的PH可以接近中性。
2.抗消化性溃疡药物:Misoprostol (米索前列酮) 药理机制前列腺素PGE1 类似物。
甲基酯,稳定。
3.药理作用刺激胃、十二指肠粘液和HCO3−分泌, 有利于形成粘膜的粘液-碳酸氢盐屏障,保护细胞。
增加粘膜血流量,加速愈合。
部分抑制胃酸分泌,抑制胃蛋白酶分泌二、胃黏膜屏障的组成和生理意义组成:胃上皮细胞顶端膜&相邻细胞之间存在的紧密连接构成了胃粘膜屏障。
意义:防止胃腔内H+向粘膜内扩散。
三、糖皮质激素的分泌部位&稳态调节1.分泌部位:肾上腺皮质的束状带和网状带。
2.稳态调节:①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糖皮质激素有显著的升高血糖的作用,因为它既促进氨基酸参与糖异生,增加血糖来源,又可抗胰岛素作用,抑制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减少血糖去路;可促进蛋白质分解,特别是肌肉组织的蛋白质分解,加速氨基酸入肝参与糖异生,抑制氨基酸进入肝外组织;促进脂肪分解和脂肪酸氧化的作用,并可使体内脂肪重新分布。
当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时,面部、躯干、特别是腹部和背部脂肪明显增加,而四肢脂肪减少,出现典型的“满月脸”、“水牛背”、四肢消瘦的体形,称为向心性肥胖。
②糖皮质激素有轻度的贮钠排钾作用,对水盐代谢有影响。
③糖皮质激素可以使血中红细胞、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增多,同时又可减少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数量。
④糖皮质激素能增加胃酸分泌和胃蛋白酶生成。
血浆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关于《血浆胶体渗透压》,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多学习培训一些有关自身人体上边的一些健康教育知识,由于那样能够协助认识自己的身心健康状况是如何的。
血液血浆渗透压也是一种能够协助大家认识自己身体情况的一种检验方法,血液胶体溶液针对血液的协助是很重要的,胶体溶液能够除去血液中的病原菌,合理的抵御病毒感染。
有时在做常规体检的情况下,血液血浆渗透压也是需要检验的,由于这一针对一些病症的检验也是很重要的。
我们针对这些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够多学习培训一点,那样就可以更为认识自己的身体情况。
血液血浆渗透压血液血浆渗透压的标准值约1.5mOsm/L(25mmHg或3.3kPa)。
关键由血浆蛋白组成,在其中人体白蛋白成分多、相对分子质量相对性较小,是组成血液血浆渗透压的主要成分。
血液血浆渗透压针对调整血管內外水份的互换,保持血流量具备关键的功效。
见识渗透压约为313mOsm/kgH2O,等于7个大气压力708.9kPa(5330MmHg)。
血液的血浆渗透压关键来源于融解于在其中的结晶物质,非常是电解质溶液,称之为晶体渗透压。
因为血液与组织液中结晶物质的浓度值基本上相同,因此他们的晶体渗透压也基本相同。
血液中虽带有多量蛋白,但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大,所造成的血浆渗透压甚小,不超过1.5mOsm/kgH2O,约等于3.3kPa(25mmHg),称之为血浆渗透压.因为组织液中蛋白非常少,因此血液的血浆渗透压高过组织液.在血浆蛋白中,人体白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远低于血蛋白,其分子结构总数远超过血蛋白,故血液血浆渗透压关键来源于人体白蛋白。
若人体白蛋白显著降低,即便血蛋白提升而维持血浆蛋白总成分基本不会改变,血液血浆渗透压也将显著降低。
血浆蛋白一般不可以通过毛细管壁,因此血液血浆渗透压虽小,但针对血管內外的水净化设备有关键功效。
因为血液和组织液的结晶物质中绝大多数不容易通过细胞质,因此细胞外液的晶体渗透压的相对性平稳,针对维持体细胞內外的水净化设备极其重要。
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因素

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因素肾小球滤过率是我们肾脏功能的一个指标,其实,不只只是肾小球滤过率这一个指标,这些都反映出我们肾脏的健康程度,指标一旦超标就意味着我们的身体某些地方出现了问题,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这些事情,接下来我们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关于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因素。
组成有效滤过压的三个因素中任一因素发生变化,都能影响有效滤过压,从而改变肾小球滤过率。
1、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的改变实验证明,动脉血压在10.7~24.0kPa(80~180mmHg)范围内变动时,肾血流量存在自身调节能保持相对稳定,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无明显变化。
关于自身调节的机制,多数人认为,动脉血压升高时,入球动脉管壁的平滑肌受牵张刺激而收缩,血流阻力增大,使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流量不致增多,血压不致升高,因而有效滤过压和肾小球滤过率无明显变化;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入球动脉管壁舒张,血流阻力减小,使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流量不致减少,血压不致下降,因而有效滤过压和肾小球滤过率也无明显变化。
这说明机体对肾小球滤过功能的调节,是通过肾血流量自身调节实现的,以保证机体在生理状态下泌尿功能的正常进行。
但如果动脉血压下降到10.7kPa(80mmHg)以下时(如大失血),超出了肾血流量自身调节范围,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将相应下降,使有效滤过压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而引起少尿,当动脉血压降至5.3~6.7kPa (40~50mmHg)时,可导致无尿。
高血压病晚期,因入球动脉发生器质性病变而狭窄时,亦可使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明显降低,引起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而导致少尿,甚至无尿。
2、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改变人体血浆胶体渗透压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明显波动。
只有在血浆蛋白浓度降低时,才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从而使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和滤过率增大,尿量增多。
例如静脉输入大量生理盐水引起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就是血浆蛋白被稀释,血浆蛋白浓度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所致。
上面的这些内容就是关于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因素的介绍了,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虽然不会在体检的时候做光宇肾小球滤过率的检查,但是如果大家感觉自己的肾脏有些问题的话就需要去医院进行检查,这样才能尽早的确诊,然后进行治疗。
大失血血浆胶体渗透压↓滤过率

神经-体液调节
①应急时交感N兴奋→ 肾血管收缩→ 肾血流量↓;
②应急时NE、E、VP、AⅡ分泌↑→肾血管收缩→ 肾 血流量↓。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尿的生成过程: 1.肾小球的 滤过作用 2.肾小管和 集合管的重吸 收作用 3.肾小管和 集合管的分泌 作用
概
述
一、肾小球滤过率及滤过分数
1.滤过率(glomerular
2.致密斑 3.间质细胞
四、肾的血液循环特征
流量≈心输出量1/4~1/5; 皮质(94%)外髓(5%-6%)内髓(≦1%) (二)有两套串联的毛细血管网,压力高低不同: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高→利于滤过; {} 肾小管毛细血管网低→ 利于重吸收。 ⑶血流量在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 在80-180mmHg范围内,通过自身调节保持稳定。 自身调节机制: ①肌源学说 ②管-球反馈
2.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Cap.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1.肾小球Cap.血压
如:大失血→交感N+、NE↑→ Cap.收缩
高Bp病晚期→肾A入硬化而缩小 2.血浆胶体渗透压 如:快速大量输液→稀释胶渗压
3.囊内压 如:结石、肿瘤
3.肾小球血浆流量
全长,随着水和溶质的滤出, 胶体渗透压渐↑→有效滤过压 渐↓(=0时称滤过平衡)→滤过 平衡的位置决定着毛细血管滤 过的长度。
●机制:被动过程。
●重吸收机制:被动过程(渗透作用)。 ●重吸收途径:①细胞旁路; ②H2O通道。 ●重吸收特点: ①类同Na+,具球-管平衡现象,即重吸 收量始终为滤过量的65~70%(后述)。 ②重吸收量不随机体的需要而被调节, 故近曲小管水的重吸收量对终尿量的影响不 大,而终尿量主要取决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对水的重吸收量。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必做题2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习题第一章1.什么是生物药剂学?它的研究内容是什么?答:研究药物极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内容: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与体内转运的关系;研究剂型、制剂处方和制剂工艺对药物体内过程影响;根据机体的生理功能设计缓控释制剂;研究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的命运,为靶向给药系统设计奠定基础;研究新的给药途径与给药方法;研究中药制剂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
2.药物在体内的排泄、消除与处置指什么?答:药物或其代谢产排出体外的过程称排泄。
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
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
3.简述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答: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包括片剂崩解、药物的溶出、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第二章一、填空题1. 生物膜具有流动性、不对称性和半透性特点。
2.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是小肠。
3. 膜孔转运有利于水溶性小分子药物的吸收。
4. 根据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求出,碱性药物的pk a-pH= ㏒(Ci/Cu)。
5. 固体制剂溶出度参数可通过单指数模型、Higuchi方程和Ritger-Peppas模型等拟合方程求算。
二、名词解释1. pH-分配假说: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的学说。
2. 肠肝循环:经胆汁排泄的药物在小肠移动期间返回肝门静脉,经肝脏进入体循环,然后再分泌直至最终排出体外的过程。
3. 肝首过效应:药物透过胃肠道膜吸收经肝门静脉入肝后,在肝药酶作用下药药物可产生生物转化,导致药物进入体循环量减少的现象。
4. 被动转运:药物的生物膜转运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分为单纯扩散与膜孔转运三、问答题1. 简述载体媒介转运的分类及特点?答:载体媒介转运分为促进扩散与主动转运。
促进扩散过程需要载体,顺浓度梯度转运不消耗能量,存在结构类似物的竞争和载体转运饱和。
血浆胶体渗透压变化对机体的影响

血浆胶体渗透压变化对机体的影响【关键词】血浆随着人们对机体内环境的不断探究,更深入地发现在人体这一巨大系统中,每一个生命活动的基本单元都是相当复杂的,其中渗透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重要因素。
现就近年来对渗透压方面特别是血浆胶体渗透压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1 渗透压和血浆渗透压的概念1.1 渗透压的概念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指的是溶液中电解质及非电解质类溶质微粒通过半透膜对水的吸引力,其大小是由溶液中溶质颗粒总数决定的,与溶液中溶质种类和颗粒大小无关[1]。
1.2 血浆渗透压(plasma osmotic pressure)的概念血浆渗透压包括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
正常人血浆渗透压约为300mmol/L(280~320mmol/L),相当于770kPa。
血浆晶体渗透压(plasma crystal osmotic pressure)由血浆中晶体物质所形成,如Na+、Cl-、葡萄糖、尿素等,Na+和Cl-占80%;血浆晶体渗透压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
血浆胶体渗透压(plasma colloid osmotic pressure,COP)由血浆中蛋白质形成,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血容量。
由于白蛋白分子量较小(约为66 000Da),数目较多(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因此成为决定血浆COP的主要因素。
白蛋白是所有可溶性蛋白中唯一一种不能穿透毛细血管壁的蛋白。
血浆COP的75%~80%靠白蛋白维持[2]。
约为1.3mmol/L,相当于3.3kPa或25mmHg[1]。
2 血浆COP的生理作用细胞膜是体内的一种半透膜,它将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隔开,K+、Na+等离子物质不易自由通过。
因此,水在细胞内外的流通,就要受到盐所产生的晶体渗透压的影响。
晶体渗透压对维持细胞内外水分的相对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临床上常用晶体物质溶液来纠正某些疾病所引起的水盐失调。
肾小球滤过率低的原因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肾小球滤过率低的原因有哪些导语:肾小球滤过率低是一种不好的现象,当我们身体内的肾小球滤过率低的时候就会引起我们少尿,或者是无尿的现象。
严重的时候会引起我们很多的肾肾小球滤过率低是一种不好的现象,当我们身体内的肾小球滤过率低的时候就会引起我们少尿,或者是无尿的现象。
严重的时候会引起我们很多的肾部的疾病。
那么为什么会存在肾小球滤过率低这一个现象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以下肾小球滤过率低的原因有哪些吧。
1、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的改变实验证明,动脉血压在10.7~24.0kPa(80~180mmHg)范围内变动时,肾血流量存在自身调节能保持相对稳定,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无明显变化。
关于自身调节的机制,多数人认为,动脉血压升高时,入球动脉管壁的平滑肌受牵张刺激而收缩,血流阻力增大,使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流量不致增多,血压不致升高,因而有效滤过压和肾小球滤过率无明显变化;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入球动脉管壁舒张,血流阻力减小,使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流量不致减少,血压不致下降,因而有效滤过压和肾小球滤过率也无明显变化。
这说明机体对肾小球滤过功能的调节,是通过肾血流量自身调节实现的,以保证机体在生理状态下泌尿功能的正常进行。
但如果动脉血压下降到10.7kPa(80mmHg)以下时(如大失血),超出了肾血流量自身调节范围,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将相应下降,使有效滤过压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而引起少尿,当动脉血压降至 5.3~6.7kPa(40~50mmHg)时,可导致无尿。
高血压病晚期,因入球动脉发生器质性病变而狭窄时,亦可使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明显降低,引起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而导致少尿,甚至无尿。
2、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改变人体血浆胶体渗透压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明显波动。
只有在血浆蛋白浓度降低时,才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血流量大,血流分布不均匀,
2.肾血流量及调节方式
⑴自身调节: ①肌源学说: 当A压↑→A管壁平滑肌紧张性 ↑而收缩→血流阻力↑→肾血 流量保持稳定;
球 - 管反馈 入球小动脉舒张反馈 当肾血流量减少 GFR
致密斑+
出球小动脉收缩反馈 当肾血流量和GFR↓ 致密斑Na+ClRenin↑
↓
AngⅡ ↑
2.致密斑 3.间质细胞
四、肾的血液循环特征
流量≈心输出量1/4~1/5; 皮质(94%)外髓(5%-6%)内髓(≦1%) (二)有两套串联的毛细血管网,压力高低不同: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高→利于滤过; {} 肾小管毛细血管网低→ 利于重吸收。 ⑶血流量在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 在80-180mmHg范围内,通过自身调节保持稳定。 自身调节机制: ①肌源学说 ②管-球反馈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第一节 第二节 概述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转运功能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 血浆清除率 尿的排放
第一节 概述
一、排泄和排泄途径(Excretion and the ways
for excretion )
排泄的概念( conception of excretion):是机体将
如 : Hb 的 分 子 量 为 64000 本可通过,但在血浆 中与球蛋白结合成复合物
时则不能通过,∴正常无Hb尿;但当大量溶血时,游 离的Hb↑→ Hb尿。
二、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入球端 有效滤过压 =6.0 – (2.67+1.33) =2.0kPa(15mmHg)
2.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Cap.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1.肾小球Cap.血压
如:大失血→交感N+、NE↑→ Cap.收缩
高Bp病晚期→肾A入硬化而缩小 2.血浆胶体渗透压 如:快速大量输液→稀释胶渗压
3.囊内压 如:结石、肿瘤
3.肾小球血浆流量
全长,随着水和溶质的滤出, 胶体渗透压渐↑→有效滤过压 渐↓(=0时称滤过平衡)→滤过 平衡的位置决定着毛细血管滤 过的长度。
⑴通透性
机械屏障作用↓→血尿
(如:肾炎时因免疫反应蛋白分解酶 的释放导致滤过膜孔、裂增大)
静电屏障作用↓→蛋白尿
(如:肾炎时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
正常时肾小球都活动滤过面积=1.5m2 ⑵面积 急性肾炎→毛细血管腔狭窄或阻塞→ 滤过面积↓→GFR↓→尿量↓
2.有效滤过压
∵构成决定滤过的因素,也是影响滤过的因 素,∴构成因素中的任一因素发生变化,均会影 响GFR。
的渗透压及酸、碱。
(三)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①对血容量和血压起调节作用的肾素;
②刺激骨髓造血的促红细胞生成素;
③具有强烈舒血管作用的前列腺素等。
三、肾的结构特点 (一)肾单位和集合管
肾 肾小球 小 体 肾小囊 近端小管 近曲小管 袢降粗段 袢降细段 袢升细段 袢升粗段 远曲小管
肾 小 管
髓袢细段
物质代谢的终产物、进入体内的异物和过剩的物质,经
血液循环由排泄器官向体外排出的过程。 排泄的器官:肾脏、消化道、呼吸、皮肤
二、肾脏的功能概述
(一)排泄代谢的终产物:
尿量及其尿液的成分 正常 多尿 少尿 无尿
尿的理化性质 PH 比重 渗透压一般高于血浆的渗透压
(二)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调节细胞外液量和血液
远端小管
(二)皮质和近髓肾单位比较
皮质肾单位 数量 体积 多(85-90%) 较小 近髓肾单位
少(10-15%)
较大
A口径
袢长度 出球小A 后的毛细 血管 肾素含量
A入∶ A出= 2∶1
短 分布于皮质部 的肾小管周围 多
A 入≈ A 出
长 还形成U形 的直小血管 少
(三)近球小体
1.近球细胞: 入球A膜内的肌细 胞呈上皮样变,内 含分泌颗粒=肾素● 对牵张刺激敏感≈ 感受器●肾交感N支 配。
filtration rate,GFR)
⑴概念: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GFR=两肾原尿量 ml/min/1.73m2 =125ml/min/1.73m2 = 180L/d/1.73m2 ⑵测定方法:用测定菊糖的血浆清除率代表GFR。 (见本章第六节)
2.滤过分数(glomerular
GFF) 概念:GFR与每分钟肾血浆流量的百分比。 GFF= GFR÷肾血浆流量×100% = 125÷660 × 100% = 19%
>0有滤液生成 出球端 有效滤过压 =6.0 – (4.67+1.33) = 0kPa(0mmHg) ≤0无滤液生成
特点:①正常时,毛细血管 压和囊内压基本不变,胶体 渗透压易变(胶体物质滤不
特点:②正常时,出球段除 血浆流量快时外,一般无滤 出,故为滤过的贮备段。
三、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1.滤过膜
filtration fraction
滤过三要素: 屏障、动力、阻 力 滤过的实验证据: 肾 小囊微穿刺抽取液体 分析发现,除蛋白质外, 所含的成分及其浓度 与血浆基本一致,而且 渗透压和pH值也与血 浆近似。 原尿 = 血浆的超滤液。
①机械屏障决定了溶质分子的半径不同,通 透性不同:
<1.8nm能自由通过 Ⅰ半径 1.8~3.6nm能部分通过 >3.6nm完全不能通过 (白蛋白) Ⅱ分子量<69000单体可通过
●由图可见:沿着毛细血管
不同肾小球血浆流量(RPF)时血浆胶 体渗透压(COP)上升的斜率。 曲线A: RPF↓→ COP↑速快 曲线C: RPF↑→ COP↑速慢 曲线B:≈正常RPF时COP↑速
●由图可见:三条曲线分别代表
结论: RPF快→COP↑速慢→滤过平衡位 置近出球A端→GFR↑;反之则GFR↓。
小结:影响滤过的因素
影响因素 ①滤过膜 滤过膜的孔径↑ 滤过膜带负电荷↓ 滤过膜面积↓ ②有效滤过压 毛细血管血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囊内压↑ ③肾小球血浆流量↓ 滤过率的变化
神经-体液调节
①应急时交感N兴奋→ 肾血管收缩→ 肾血流量↓;
②应急时NE、E、VP、AⅡ分泌↑→肾血管收缩→ 肾 程: 1.肾小球的 滤过作用 2.肾小管和 集合管的重吸 收作用 3.肾小管和 集合管的分泌 作用
概
述
一、肾小球滤过率及滤过分数
1.滤过率(glomer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