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生物替代能源发展概况

德国生物替代能源发展概况
德国生物替代能源发展概况

德国生物替代能源发展概况

德国是个资源匮乏而又十分重视环保的国家,为摆脱对能源进口和传统能源的过度依赖,德国近年来能源政策重点放在节约传统能源、提高能效和发展新型能源三个方面,以期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可持续发展。德国对包括生物柴油、甲醇汽油及生物乙醇等替代能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做法和成效对我国发展相关产业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启示作用。

一、德国发展生物柴油等替代能源最新情况德国是欧洲开发利用生物替代能源最早的国家之一,更是生物燃料产销量最大的国家。按照德国农业部提供的数据,2011 年德国大约共计消耗了5200 万吨燃油,其中柴油所占比例超过58% ,汽油为36% ,生物燃油(主要是生物柴油和生物乙醇汽油)为5.6% ,约合370 万吨。生物燃油既是可再生资源,也有利于气候和环境保护。德国在交通方面的减排目标是至2020 年减少7% 的温室气体排放,与之相匹配的生物燃油市场份额要达到10%-12% 。德国生物能源的发展仍存在一定的上升空间。

(一)甲醇汽油德国是较早开展甲醇替代能源研究的几个国家之一,早在上个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第二次石油危机之后,德国即开始投入人力物力进行甲醇燃料及甲醇汽车配套技术的研究开发。甲醇作为燃料在德国曾经得到政府支持、示范推广,但因其有毒(易造成人员伤害,严重时可致失明甚至丧命)、腐蚀性强(造成发动机故障,缩短使用寿命)、热值低(只有汽油的一半)和造价高等原因而遭遇消费者冷落。时至今日,甲醇汽油已基本退出德国市场,生产量和销售量都微不足道,故此不多撰述。

(二)生物柴油

为减少汽车排放对环境的污染和汽车燃料对石油的过度依赖,德国重视生态燃料的开发。进入21世纪,作为可再生燃料重要成分的生物柴油在德国得到迅速发展。德国生物柴油销量在

1998年时仅5万吨,到2000年达到34万吨,2007年创下326 万吨峰值,08年起销量逐渐下降(参见下图)。

德国生物柴油销量图(单位:百万吨)

0,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D10 2011*

图表来源:德国生物燃料工业协会。2011年为预估数。

由于税率的调整,德国生物柴油产品销量也随之变化。总体趋势

是:总的销售量基本持平,保持在250万吨/年左右;纯生物柴油

(B100 )销量逐年下降(从2000年的194万吨降至2211

图表来源:德国生物燃料工业协会。

根据德国农业部数据,2011年德国生物柴油消耗同比下降 了约10万吨至243万吨。尽管如此,生物柴油在德国生物燃油 中所占比例仍然高达65%。当年混合生物柴油消耗了 230万吨, 占整个生物柴油的96% ;纯生物柴油(B100 )仅销售出9.7万 吨。

德国生物柴油年产能在 2000年为25万吨,之后逐年上升, 2007年之后达到480万吨。2011年设备开工率约 56%,业内 大约50家企业当年生物柴油产量约 280万吨,当年有2家企业 倒闭。

生产生物柴油原材料以油菜籽为主(87.3%),其次是厨余 油脂(5.1% )、豆类(2.5% )、动物油脂(2.2% )、棕榈(0.5%) 及其它(2.4% )。2011年德国油菜籽收获量为 391万吨,同比 下降31%。当年油菜籽终值面积 91万公顷。2010/2011 年用

于生产燃料的油菜籽为170万吨

生物柴油的质量是其广泛应用的重要因素。为保证其质量,

德国成

0,0

年的10万吨);而混合柴油(如B7)销量直线上升(详情

0.

2006

2007 2008 2003 2010 口混合物 MB100 -■-总销量 2011 (習陰怔

-迴

眸)

立了“生物柴油质量管理联盟”(AGQM),几乎所有生

产生物柴油的企业都是该联盟的成员。该联盟从原材料到加油站

的注油枪。对生物柴油从加工到销售的所有环节都进行检查。检查共分5个阶段:(1)对原材料和生产过程进行检查,包括检查

技术文件、实验室设备和装载所需设备;(2)检查经营和储运企业,包括仓储条件、运输工具等,保证生物柴油不被其它燃料污染;

(3)检查加油站,包括对注油枪上的生物柴油质量联盟标记进行检查,对加油站生物柴油油品质量进行独立监测以及检查加油站关于生物柴油宣传品发放等;(4)检查生物柴油用户,如用户对生物柴油了解程度;(5)对出现的问题进行鉴定和评价,与用户、维修厂、汽车制造企业建立联系机制等。

(三)生物乙醇

德国目前共有6家较大的和数家规模较小的生物乙醇生产企业,年生产能力为100多万吨,产量约60万吨。生产生物乙醇的原料以粮食作物和甜菜为主。德国生物燃料工业协会估计,2011年德国用于生产生物乙醇所需甜菜和糖蜜约55万吨,当

年制糖所耗甜菜470万吨。2011年,德国用于生产生物乙醇所耗粮食作物共计153.3万吨,其中:小麦64.8万吨、大麦33.8 万吨、黑麦32.4万吨、玉米15.9万吨、小黑麦6.3万吨。所耗占整个粮食作物产量(4140万吨)的3.7%。2011年,德国共种植玉米250万公顷,其中70万公顷的玉米被用于能源生产(大部分为沼气),15.9万公顷用来生产生物乙醇。

德国近年生物乙醇产销量情况(单位:万吨)

数据来源:德国生物燃料工业协会

根据德国农业部提供的数据,2011年德国共销售生物乙醇124万吨,主要产品是E5和E10 (即在汽油中分别掺入5%和10%的生物乙醇),只有1%大约7.5万吨纯生物乙醇(E85)是作为清洁燃料在加油站销售。市面上销售的生物乙醇汽油,有一半来自进口。

德国生物燃料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德国E10 (掺入10%生物乙醇的汽油)销量为118万吨,E10占整个汽油市场份额约10%,今后仍将维持增长趋势。

根据德国联邦环保部调查报告,2009-2010 年间,德生物

燃油生产行业总就业人数为23100人,期间有约3000个工作岗位不保。2010年,整个行业因出售生物燃料(生物柴油、植物油和生物乙醇)所获得的营业额为30.1亿欧元。

二、德国政府扶持和规范替代能源发展的法规政策

(一)法律法规

德国于2000年德国颁布了《可再生能源促进法》,以该法为核心构成可再生能源法律体系,对包括生物替代能源在内的各种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促进和利用均作了详细规定。为适应市场需要,此法在后来又被多次修改,主要是资助标准和税收方面的调整。

除《可再生能源优先法》之外,德国还制定了《生物能发展法

规》,以促进生物能的技术开发和市场化。另外,德国所有和能源使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在近年的立法或修订中,都设立相关优惠和促进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条款。比如,德国早在1999 年4 月1 日开始征收生态税;税费标准在2002 年曾经调整;征收对象是汽油、柴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产品;这实际也有利于提升可再生能源产品竞争力。

德国将“欧盟指令2009/28/EG ”转换成国内法《生物燃油可持续条例》,该条例自2012 年1 月1 日起生效,主要包含两项核心内容:

?德国生产商必须证明,其进口的用于生产生物柴油和生物

乙醇的原材料不能来自受保护的热带雨林和湿地地区;?所生产的生物柴油、生物乙醇和植物油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自2011 年起必须比化石类燃油低出至少35%,到2017 年要达到50% ,自2018 年起要达到

60% 。整个生产过程,从种植(包括施肥、收获)、运输到在发动机内燃料都须进行测算。

(二)促进措施

欧盟层面:欧盟把发展生物燃料,尤其是交通运输用生物燃料,作为解决地区能源和环境问题的重大战略。欧洲议会2007 年3 月规定,将2020 年欧盟可再生能源在全部最终能源消费中的占比目标设定为20% ;将所有成员国生物燃料占全部欧盟运输用汽、柴油消费的最低比率设定为10% 。

欧盟充分利用欧盟的融资政策工具,包括体制与团结基金、农村发展基金和各项欧盟国际合作项目所能提供的融资机会;欧盟还将通过征收能源税,使传统化石能源的温室气体排放成本内部化;同时,欧盟还会督促成员国在费率补贴、奖励制度、绿色证书、税收减免、公共采购、技术研发等方面拓展政策手段。

德国本身:德国对发展生物能源采取了一些鼓励和保护措

施,主要有:

(1)对生物能源生产建厂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具体数额视项目大小而定;

(2)对生物能源销售在税收方面予以优惠。德国早期对生物燃油销售采取免税政策,即免增值税和流通税。但随着生物燃油尤其是生物柴油产量的增加和利润的高涨,对其征税的呼声也渐趋强烈。德国在2006

年7 月15 日和2006 年12 月18 日分别通过《能源税法》和《生物燃料定额法》以及《联邦有害物保护法》,对生物燃油的税收和应用作出了相关规定。

德国目前对生物燃油的税收优惠政策是:

2012年以前,使用纯生物燃油如生物柴油和植物油,减免后的税额分别为18.6 欧分/L 和18.4 欧分/L ,而对化石类柴油征收的税额47.04欧分/L,化石类汽油为65.45欧分/L。

?对应用在农业方面的生物燃油免税。

?作为纯燃料使用的生物甲醇2015年以前免税。

其他享受免税待遇的产品还有:

?酒精含量在70%以上的乙醇,女口E85 (税收减免幅度按乙醇含量定);

?人造生物燃油和用纤维素制成的乙醇(2015年之前免税)。

三、替代能源市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德国推广生物

能源政策遭遇质疑。

比如乙醇汽油的生产,其原材料多系粮食作物和各种植物纤维。随着乙醇汽油需求不断扩大,一些国家如巴西的热带森林和草原被大面积开垦成农田用来种植生物燃油原材料,由此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而大量粮食如玉米被用于工业目的,引发国际市场粮价飙升。德国政界和民众对之反对意见强烈,批评声和质疑声一直未止。

(二)乙醇汽油在德国销售遇冷。

德国主导的欧盟一揽子气候保护方案规定,至2020 年欧盟各成员国交通运输行业所用燃料10% 须来自可再生能源。为实现这一目标,德国于2011 年大规模推广E10 乙醇汽油。尽管E10 价格比Super 汽油(相当于我国95 号汽油)便宜,但只有30%的车主选择E10 ,大多数消费者宁愿购买更昂贵的高标号汽油,致使高标号汽油告急,而炼油企业

E10 汽油库存陡增。消费者冷对原因是,怀疑该新产品会对汽车发动机构成损害。后经德国政府召开所谓的“汽油峰会” ,采取更多地介绍E10 特性、在加油站贴出不适合使用E10 的汽车车型列表等办法才使问题有所缓解。

针对德国在替代能源市场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德国农业部官员给出的回答是:

?生物能源发展外部框架条件还有待改善,应该进一步提高生物质在电、热和燃料生产领域的利用;

?德国国内生物能发展潜力有限;?应该减少用于能源生产的植物种植与食品生产之间的竞争,应更好地利用生物质余料(如:有机垃圾、农作物副产品等)来获取能源;

?全球可持续利用生物质有限,必须保障生物质可持续开发,应该制定可持续发展标准,甚至是国际性标准;

?应该提高生物质利用的效率和经济性,如:加大研发力度,提高生物质产量和生物能技术。

德国的交通运输政策

德国的交通运输政策 摘要:一个功能强大的交通基础设施是提高德国经济地位、经济活力的主要因素,是保持经济增长和解决就业的重要先决条件。20世纪90年代初,德国政府把环保型的交通运输政策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目标,随后相应地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交通政策的容。德国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政策的经验对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有助于推动中国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德国,交通政策,变迁,可持续发展,启示

引言: 交通运输是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基础,它对大多数人意味着自由和生活质量。对现代交通工具的需求和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是理所当然的事,它可极方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保证交通运输持续地服务是德国政府交通政策的最高目标。建设能力强大的基础设施是积极的经济政策,它将提高德国的经济地位,为国家的未来发展提供保障。 1 德国的交通运输政策 1.1 重点发展公路运输 历届德国政府十分重视交通建设和发展。1965—1997年,对交通运输业的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例一直保持在8%至15%之间;从整个交通运输业的角度看,从各种途径投入交通运输业的投资(含土地购置费在)在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总投资中的比例始终在8%以上。但是,在1992年(德国统一后开始执行全国交通网发展规划)以前,德国政府一直奉行重公路运输、轻铁路运输和河水运的交通运输政策。 持续大量的投资带来了德国公路运输的大发展和汽车工业的空前繁荣,也为20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增添了巨大的推力。但是,在汽车给

人们带来出行灵活性和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环境负担,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1993年德国交通能耗首次超过工业部门。1998年,汽车、铁路、飞机和轮船的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28.3%(按终端能耗计算),而工业部门只占26.5%。公路运输在交通运输总能耗中占86.7%,铁路只占3%; 第二,汽车大量的能耗造成了大量的尾气排放,构成对大气的严重污染; 第三,由于公路机动车太多,公路交通事故频发,每年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第四,公路交通堵塞成为一大灾难。有数据表明,德国每年因公路车辆堵塞造成的浪费为:47亿车小时,白白消耗120亿升燃油,造成巨大的国国民经济损失。 1.2 调整政策方向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原西德政府开始认识战后奉行的向公路运输倾斜的交通运输政策所带来的弊病并试图解决,但均未成功,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把对公路运输的限制与投资政策、全面的税收政策和旨在提高铁路竞争能力的铁路改革结合起来。 1990年两德统一前,原东、西德时代的交通网体系主要为南北轴向构架,统一后首要的任务是强化改造和建设东西轴向交通设施,于是利用制定全德第一个联邦交通网发展规划(BVWP’92)的机会,果断地调整了交通运输政策的倾向,形成公路、铁路、航空、水路并驾齐驱的发展势头,逐步扭转了公路运输一枝独大的局面。 1.3建立综合交通政策

中国能源发展分析

中国能源发展分析 我国能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能源资源是能源发展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不断加大能源资源勘查力度,组织开展了多次资源评价。目前我国能源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能源资源品种丰富,人均占有量较少。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化石能源资源。其中,煤炭占主导地位。2006年,煤炭保有资源量10345亿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约占世界的13%,列世界第三位。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折合年发电量为6.19万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约1.76万亿千瓦时,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相对不足,油页岩、煤层气等非常规化石能源储量潜力较大。但是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 能源建设不断加强,能源效率仍然较低。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相对较低,能源生产和使用仍然粗放。 能源消费以煤为主,能源结构需要优化。我国的能源消费中煤炭的生产和消费比重偏高,处于基础性地位。近五年来煤炭年产量占能源总产量的比重呈逐年递增趋势,这一比重上升至76.7%;石油的生产量低,消费量高,供需缺口需依赖进口石油满足。与煤炭资源相反,石油在能源总产量的比重逐年递减,而其消费量的比重五年来均超过20%;水能资源占能源总产量的比重呈逐年递增趋势;新能源利用率低,发展潜力大。目前对新能源的利用率不足10%,而我国地域辽阔,太阳能,风能,生物质等能源蕴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能源生产迅速增长,生态环境压力明显。在需求快速增长的驱动下,中国能源生产增长很快,煤炭增长尤为迅速。此外,SO2、烟尘、粉尘、nox以及CO2排放量也有所攀升,给生态环境治理带来了难度。 资源赋存分布不均,地域性分布明显。中国能源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衡。煤炭资源主要赋存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赋存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中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资源赋存与能源消费地域存在明显差别。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是中国能源流向的显着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 资源开发难度较大,经济成本消费过大。与世界相比,中国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大部分储量需要井工开采,极少量可供露天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未开发的水力资源多集中在西南部的高山深谷,远离负荷中心,开发难度和成本较大。非常规能源资源勘探程度低,经济性较差,缺乏竞争力。 能源需求继续增加,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换代,能源需求不断增长,能源尤其是油气供求矛盾将进一步显现。 大力发展新能源,解决能源危机问题 为解决上述能源问题,必须改变现有能源格局,大力发展新能源。新能源是指与煤、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相比而言,以新技术为基础,尚未大规模系统开发利用的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海洋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氢能、核聚变能等。新能源是传统能源的有效替代,可以大大缓解目前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并改善环境。新能源具有储量大、可再生性强、清洁环保等特点。新能源产业是指与开发利用新能源相关的各类产品和生产服务部门,是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

丹麦综合能源服务实践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丹麦综合能源服务实践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正在发生重大转变,能源产业肩负着提高能源效率、保障能源安全、促进新能源消纳和推动环境保护等新使命。在此背景下,传统能源系统建设路径和发展模式亟需改变。发展综合能源服务成为我国落实“能源消费高效化,能源供应多元化,能源技术低碳化,能源体制市场化”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已践行综合能源实践探索的国家/区域中,丹麦的发展经验独具特色,且对我国有较强的参考作用。首先,在可再生能源开发方面,经过数十年的高速发展,丹麦是世界公认的风电大国,而中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世界风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风电成为我国继煤电、水电之后的第三大电源。在能源产业的发展和能源结构的调整方面,两国都对风能给予了很高的期待。中国未来的综合能源系统也必将和丹麦面临同样的难题,即如何将波动性大的风能集成到综合能源系统中,并实现对风能稳定和高效地利用。 其次,在推动综合能源服务的建设方面,丹麦在政府层面由丹麦能源署(Danish Energy Agency)负责制定和推动相关的政策与法规,而在企业层面则是由丹麦国家电网公司(Energinet)承担建设综合能源服务的主要任务。这一点与我国情况类似,两国都是在政府的政策文件指导下,由大型国有能源企业负责在前期推动综合能源服务业务的发展。在有关综合能源服务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建设方面,我国政府可以参考丹麦政府的成功经验,而丹麦国家电网公司在开展综合能源服务以及制定相关商业策略方面的经验值得我国国有能源企业,特别是电网公司借鉴。 能源转型催生综合能源服务 丹麦的能源转型 丹麦的自然资源比较贫乏,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之前,丹麦的能源自给率不到2%,且超过90%的能源供应依赖于进口石油。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受其单一的能源结构影响,丹麦的经济受到了剧烈冲击,丹麦政府因此意识到了能源自给自足的重要性,以保障能源供应为首要目标开启了第一次能源转型。到本世纪初,随着对北海油气田的大力开发以及增加煤炭的使用,丹麦的能源自

德国交通安全管理启示(三篇)

德国交通安全管理启示(三篇) 方案计划参考范本 目录: 德国交通安全管理启示一 水上交通安全管理二 港口交通安全管理知识三 - 1 -

德国交通安全管理启示一 摘要:交通安全一直为社会广泛关注。国外的一些做法虽然由于法制、体制、文化等的差异,管理方式与我国有所不同,但在一些方面,如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强化交通安全意识、提高监管技术手段、严格驾驶准入等做法都值得借鉴。本文通过对德国交通安全考察所得到的启示,就加强我国交通安全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交通安全严格考证监管网络 在德国斯图加特市的弗朗霍夫研究所培训期间,印象最深的除了到处洋溢着严谨的文化氛围外,就是德国的交通安全特别好。对比目前我国的交通安全状况,感到有不少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对德国交通的深刻印象(一)路上、街上见不到交警。一到目的地—德国斯图加特市,第一印象是遍地都是汽车,道路两旁、树林里、屋檐下、小巷里到处都停放着小汽车。德国是一个汽车大国,8000多万人口拥有5000多万辆汽车。尽管城市的交通非常繁忙,但堵车的现象并不多,而且几乎看不到交警在十字路口指挥,所有的交通几乎全由信号灯及路牌来指示,各种机动车及行人都自觉地各行其道,特别是在路口,行人都会耐心地等到绿灯亮了才横穿马路。他们认为交通安全的好坏、交通事故的多少,不是靠交通警察管出来的,而是靠高素质的公民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来保证的。 (二)机动车礼让行人。初到德国,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鲜,课余时间经常几个人一起到大街上走走看看,当到斑马线附近欲过人行横道时,行驶中的车辆都主动停下来,司机挥手示意让我们先通过,这让我们很受感动,觉得德国人很文明,对我们这些“老外”很友好。 6 / 6

上海市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规划

上海市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规划 发展燃料电池汽车,是顺应全球汽车产业生态变革趋势、实现我国 汽车工业由大变强的重要途径,是上海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实践,是巩固提升上海实体经济能级、驱动上海汽车产业转型及占领未来制高点的重要突破口,是应对能源安全、环境保护等社会挑战、建设2040卓越全球城市的重要立足点。为 加快推进本市燃料电池汽车创新突破,制定本发展规划。 一、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现状与趋势 1、汽车与能源产业总体发展形势 汽车产业是世界主要工业国家的支柱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全世界汽车保有量的日益增多,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愈发凸显,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两大挑战。寻找和发展新的汽车清洁能源,将对全球汽车和能源产业格局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 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是世界能源转型和动力转型的重大战略方向。燃料电池汽车具有环保性能佳、转化效率高、加注时间短、续航里程长等优势,是未来汽车工业可持续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应对全球能源短 缺和环境污染的重要战略举措。发展燃料电池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与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 各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燃料电池汽车,并积极推动配套设施的建设。美、日、欧盟等主要国家和地区将燃料电池汽车纳入国家或地区战略发展体系进行规划,设立专项进行研发与示范推广,并制定各种政策抢占 先机。如日本计划到2020年普及约4万辆燃料电池汽车,建设160座 加氢站;德国计划在2023年左右普及10万辆,建设400座加氢站。目前全球燃料电池汽车已进入技术与市场示范阶段,预计在2020年将全 面进入商业化阶段。产业链巨头纷纷组成联盟进行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协同攻关,并与能源、矿产等企业形成更广泛的合作,呈现出骨干整车企业牵引全产业链的发展趋势。 2、国内燃料电池汽车发展形势 国家高度重视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近两年,国家相关部委密集出台 政策,大力支持燃料电池汽车发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规划》、《中国制造2025》、《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十三五”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等纷纷将发展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 列为重点任务,将燃料电池汽车列为重点支持领域,并明确提出:2020年实现5000辆级规模在特定地区公共服务用车领域的示范应用,建成

中国能源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能源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对进口石油依存度过高,能源安全和环保问题日益严峻。本文通过对各种可再生性能源的利用状况进行比较,认为我国发展生物质资源产能潜力巨大,如麻风树、油桐等陆生植物制备的生物柴油在近期会有较大的发展,特别以微藻为主的水生植物制备生物柴油,将有可能成为最有竞争力的替代性能源,在我国未来能源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比重。 关键词:能源安全;温室气体;可再生性能源;微藻;生物柴油1. 中国能源构成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连续多年都位居世界前列。统计数据表明2001~2006年间,我国每年一次性能源的消费比重均在90%以上(见表1),而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利用率仍然很低。我国能源消费构成的特点:(1)煤炭的生产和消费比重偏高。近五年来煤炭年产量占能源总产量的比重呈逐年递增趋势,2006年这一比重上升至76.7%。(2)石油的生产量低,消费量高,供需缺口需依赖进口石油满足。与煤炭资源相反,石油在能源总产量的比重逐年递减,2006年仅为11.9%,而其消费量的比重五年来均超过20%。(3)新能源利用率低,发展潜力大。目前对新能源的利用率不足10%,而我国地域辽阔,太阳能,风能,生物质等能源蕴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2. 能源消费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石油短缺与能源安全

我国石油储量占世界总量的2%,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自1993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以来,到2002年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第七大石油进口国。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见表2),1995之后的十年间,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也基本呈逐年递增趋势,2006年,全国48.2%的石油消耗量需从国外进口。而2008年4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8)》蓝皮书预计,2010年和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将达4.07亿吨和5.63亿吨,分别比2006年提高17.42%和62.47%。BP世界能源统计(2008)的数据表明,全球石油探明储量约1.24万亿桶,以目前的开采速度仅够开采40多年。 石油资源的日益匮乏和中国对进口石油的过度依赖使我们不得不面 对能源安全问题,特别是全球已进入高油价时代,能源安全更成为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影响到中国整体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性问题。 2.2 煤炭消耗与环境恶化 中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煤炭产量占全世界的37%。作为中国的主要能源,在1995~2006十年间,煤炭在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例均在65%以上,并且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仍将保持煤炭占据主导地位的状况。大量煤炭的燃烧导致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粉尘等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增大。据美国EIA(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统计,1990年世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约为215.6亿吨,预计2010年将为277.2亿吨,2025年达到371.2亿吨,年均增长1.85%。目前,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仅次于美国

上海会展业发展及前景展望

上海会展业发展及前景展望 摘要:近年来,会展业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我国上海市的会展业经过20 余年的发展,已经从起步阶段走向健康成熟的发展阶段,为上海总体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以上海会展业发展为例,拟就其会展业发展的现状进行概述,并就其发展前景进行SWOT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促进上海会展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上海会展业会展经济经济增长作为全国会展业最为发达的城市,上海会展业历经20 多年强劲发展,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使其成为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助推器。尤其2001 年APEC 会议的成功举办使上海赢得了“世界上最安全的城市”雅号,会议的规模及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2010 年世界博览会的举办会带给上海乃至全国更多的发展,巨大的产出带动系数不仅会带来经济的发展,其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更新换代也会给上海会展业的提升带来巨大的空间。 一、会展经济概述在新世纪,会展业、旅游业和房地产业并称为三大无烟产业。会展业是会议业和展览业的总称,在国际上被称为“MICE Industry ” ,由会议(Meetings) 、奖励旅游(Incentivetours) 、大型会议(Conventions) 和展览会(Exhibitions)这4 种活动组成的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影响面广,关联度高。所谓会展经济,则是指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和展

览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社会财富增长的经济活动的总称。会议 和展览的繁荣,不仅成了一个城市积聚财富的重要渠道,而且还是增长无形资产、全面提升城市形象的有效方式。 会展业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国际上的统计,它给当地所带来的相关产业的产值与展会本身的收入之比是9:1(上海抽样调查显示目前为1:8.8),即在创造每一元直接收入(如展费、门票)的同时,能够在其他行业上引发9 倍的关联需求,并带动建筑、加工、贸易等领域多层次的生产诱发额。社会效益是指会展双方以及会展所在地获得的社会影响力和示范效应。如我们熟悉的博鳌,从一个海南省的小渔村发展成著名的国际会议中心,吸引着海内外会议组织者、参会者、旅游者等,其品牌效应可见一斑。可以说,会展多方面诱发经济,展示经济发展成果,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二、上海市会展行业发展 (一)发展历程 上海会展业伴随改革开放的脚步迅速崛起,尤其是近十多年才迅猛发展起来的。90 年代以来,会展数量以每年近20%的速度递增。现 在国际性展会数量已经接近德国,上海正在 成为中国会展中心城市之一。回顾上海会展业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3 个阶段。 1 20 世纪80 年代是起步阶段,1984 年上海贸促会以及上海首家展览公司――上海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成立。当时上海会展界只有数十家国营企业,产业体系尚未形成,无论是软件水平还是硬件水平都

国际国内会展业发展现状趋势

国际国内会展业发展现状趋势 国际会展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99会展业又称会展经济,是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展览或展览,获得直接或间接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经济行为。会展经济是客观存在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自18世纪中叶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在英国成功举办以来,会展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一个新兴产业,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目前,会展业已经发展到相当的水平。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它在贸易交流、技术交流、信息交流、经济合作和增加就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发展状况 1。欧洲会展产业发展状况 欧洲是世界会展产业的发源地。经过150多年的发展,欧洲的会展经济是世界上最大的,综合实力最强。德国、意大利、法国和英国都已成为世界级的会展业强国。从世界上举办大型展览最多的25个国家的市场分布来看,最大的展览场馆大多集中在欧洲,世界上绝大多数大型和行业级展览都在欧洲举办。专业贸易展览占世界总量的60%以上。他们的展览规模、参展商数量、国外参展商比例、观众数量、贸易效应和相关服务质量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德国被称为“世界展览王国”,拥有23个大型展览中心,包括9个1000多万平方米的展览中心。德国拥有世界五大展览中心中的四个。目前,德国的总展览面积为240万平方米。在世界主要会展业国家中,德国举办的专业国际展览数量最多、规模最大、效益最大。目前,德国每年举办400多场国际展览。在世界上有很大影响的210个专业国际贸

易展览会中,近三分之二(超过130个)在德国举行。德国展览机构在全球有386个办事处,并形成了一个全球展览网络。德国会展业的显著特点是许多专业展览都是在城市产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杜塞尔多夫国际印刷和包装展以及旅游城市纽伦堡的玩具展。 法国也是世界上会展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它的优势是举办综合性展览。法国每年举办1500多场展览,其中约180场为国内和国际展览,约12场以上为国际专业贸易展览。法国展览馆占地160万平方米,分布在全国80个城市。 英国会展业近年来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阶段。据英国展览报告统计,1999年英国举办了约900场展览,在1XXXX吸引了700多场展览,成为欧洲展览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意大利的主要国际展览主要在米兰、博洛尼亚、巴里和维罗纳举行。米兰国际展览中心是世界第二大展览场馆,展览面积37万平方米,会议厅面积13554平方米。 2。美国会展业发展现状 北美会展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今天,在美国举办的展览会的数量和展览业的直接收入在世界上排名第一。根据美国展览业研究中心的报告,在美国和加拿大XXXX举办的13185场展览,总展览面积为4561万平方米(其中美国占3498万平方米),843场展览,展览面积为9290平方米或以上,展览业的直接收入为104亿美元(包括90亿美元)

实用类文本阅读能源转型政策创新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可再生能源相关法律法规、适时出台有针对性的部门及能源品种法规是德国能源转型的重要经验。最典型的例子是《可再生能源法》的几次修订。自2000年颁布以来,该法先后经历了四次修订。同时,分别上调风电电价、下调了光伏发电电价,作为调控风电和光伏发电规模的重要手段。第三次修订将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目标提高到2020年达到35%,并确定了更为长远的目标,即2030年、2040年、2050年分别达到50%、65%和80%;同时,基于可再生能源电力成本下降的情况和减轻政府补贴负担的考虑,继续下调风电上网电价,确立了光伏新增装机量与.上网电价调整的关联机制。美国推动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经济刺激政策最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有所涉及,涵盖了税收抵免、财政补贴、贷款担保、加速折旧和基金支持等经济手段。税收抵免是最常用的手段,例如,生产税收抵免政策适用于多种可再生能源品种,包括生物质能、风能、光伏等,抵免标准是0.018美元/千瓦时。消费税抵免则主要集中在生物燃料领城,1978 年首次提出了对乙醇汽油给予4美分/加仑的消费税抵免,2004年起大幅提高了抵免额度,如油料植物和动物脂肪制成的生物柴油为1美元/加仑、由再生油脂制成的生物柴油为0.5美元/加仑。我国应积极借鉴德美的立法经验,明确法律保障在能源转型中的重要地位,积极推动符合我国国情的能源转型法律法规的出台。 (摘编自林绿等《德国和美国能源转型政策创新及对我国的启示》) 材料二: (数据来源于国家能源局) 材料三:

“阿布扎比之光”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单体光伏电站,该项目由中国晶科能源有限公司、日本九红株式会社和阿布扎比水电局三方组建的合资公司(以下称“项目公司”)建设,依托中国产品和中国技术,于今年初投入商业运营后效益显著。 “没有中国技术的参与,我们的项目进度可能会减慢很多。”项目公司总经理豪尔赫。佩雷亚说,“中国公司作为项目业主之一,把就业机会留给当地的同时,提供的经验和指导为项目的成功实施帮了大忙。”豪尔赫举例说,中国晶科能源对太阳能面板采取了创新的“之”字形排布,在有限的土地上优化了工程设计,从而实现了竞标者中最大的发电量。项目施工则由20余家阿联酋当地及外国企业共同参与,由中方派出的人员指导,高峰时大约2900人同时在现场作业。 “同样是来自中国的智能运维机器人为我们解决了在沙漠中维护设备的难题。”项目运营经理穆罕默德,马尔杜介绍说,调试完成后,在总控制室就能控制机器人在太阳能面板上来回移动进行清扫,每天启动一至两次即可保证面板正常工作,极大节省了人力物力。 有着20多年光伏项目管理经验的豪尔赫坦言,在选择组件时他从未想过为中国产品“开绿灯”,“中国生产的组件不仅性能优越、价格合理,而且短时间内就能满足我们的订单需要。面对这么大规模项目的需求,别的公司都回复‘只能试一试’,唯有中国公司告诉我们‘没问题’!”晶科能源等中国企业在光伏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近年来快速发展,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可。 (摘编自《“中国技术成就绿色能源梦想”》,《人民日报》2019年12月1 日) 4.下列对“可再生能源”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国调控电价,可以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比例。 B.美国通过税收抵免的手段来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 C.2018 年我国水电发电量最多,弃光电量最少。

中国新能源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中国新能源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资源与环境学院自地1501 朱楷20152125041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过分依赖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的传统能源结构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的需要。为促进我国经济与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寻找和开发清洁高效的可再生新能源已是当务之急,是解决未来能源问题的主要出路。关键词: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发展;现状;展望。引言:本篇文献综述是为了探讨中国在新的发展时期面对的新能源的发展现状与展望。新能源的开发问题已早早引起中国和国际上的关注,关于此类主题的文献在国内外已有较多发表,在未来仍将呈现上升的趋势。 新能源(NE),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国家通过科技攻关计划,863 计划,973 计划和产业化计划等,使先进的技术和政策支持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太阳能光热利用、氢能和燃料电池研发的产业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风电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不匹配,上游的生产能力和在世界上的研究和发展水平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而下游的风电建设的发展速度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1] 主体部分 1 国际新能源发展现状 1.1 新能源的发展背景 20 世纪先后爆发了三次石油危机,油价不断上涨,人们开始意识到化石能源供应的不可持续性。同时,以伦敦雾事件为代表的环境公害事件频发,也引发了对化石能源产生的环境污染的担心。化石燃料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加速全球变暖,由此促成了《京都议定书》的签订。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造成的双重压力凸显了新能源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最终促成了世界新能源产业的兴起。[2] 1.2 国际新能源发展现状 1.2.1 日本 自身能源缺乏的日本是最早重视发展新能源的国家之一。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就实施“新能源技术开发计划” (也被称为“阳光计划” ), 其核心是大力推进太阳能的开发利用。1993年,日本政府将“新能源技术开发计划” (阳光计划)、“节能技术开发计划” (月光计划)和“环境保护技术开发计划”合并成规模庞大的“新阳光计划”,目标是实现经济增长、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合理平衡。 根据2008 年 3 月修订的《京都目标实现计划》,日本新能源发展的中长期目标是:到2020 年, 可再生能源占比为7 %,水电之外的新能源占比为 4 .3%;到2030 年, 日本的可再 生能源占比大约为11%, 其中, 新能源为7 %, 大约为 3 200 万千升原油当量。[3] 1.2.2 欧美 美国、欧盟等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最先开始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美国《2009年美国经济复苏和再投资法》中,明确要求到2020年所有电力公司的电力供应中要有15%来自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4] 欧盟于2007年通过“能源和气候变化一揽子计划”,承诺到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比例提高20%,温室气体排放减少20%。[5] 到2010年,风电已经满足了欧盟 5.3%的电力消费,其中在丹麦,这一比例已经达到20%。[6] 2 国内新能源发展现状 2.1 国内新能源发展条件及方向 2.1.1 非常规油气资源 (1)油页岩资源丰富 我国油页岩资源丰富,探明资源量315 X 10 8 t ,预测资源量4520 X 10 8 t , 其

上海会展业发展现状分析和前景预测

上海会展业发展现状分 析和前景预测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摘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在新世纪,新的环境下,上海省会展业发展的现状,分别从发展背景、会展发展的有利条件和良好的政策环境角度来解说,通过分析研究并结合当前上海会展业发展现状,并对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及进一步发展的建议。最后根据世博会和APEC会在上海的召开预测出上海会展业的前景。 关键词:上海;会展业;国际展览;现状;前景

目录

绪论 近几年来,我国的会展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样,从业余到专业,在我国,随着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不断增长及服务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会展业发展的潜力很大。而上海作为中国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龙头,上海会展业的整体实力在全国居于前列,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金融中心,是我国重要的出海口,国际化程度比较高。因此研究上海会展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可以让我们对上海会展业的发展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为上海会展业能更好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上海会展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会展业发展背景 1.地理环境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前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界长江入海口,处于我国南北岸线的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是一个良好的江海港口。上海作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由于其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服务业在GDP中占据半壁江山,现已率先在国内建立了地方性会展业协会。 2.发展过程 (1)上世纪80年代初期 上海的专业会展公司寥寥无几,每年举办的大型会展不过十来个。 (2)90年代 全国性或国际性会展数量以每年近20%的速度递增。1990年,上海每年举办的展览会只有40个,展览面积10万平方米。到了1999年,上海的会展数量达150个,展览面积80万平方米。 (3)21世纪以来 上海市会展猛增至270个,会展直接成交额超过450亿元。2001年上海会展业更呈现蓬勃生机,交易额达550亿元,会展直接收入达18亿元,占全国总量的45%,跃居全国会展城市之首。专业的会展公司、搭建公司、运输公司已逾百家,直接从业人员超过4000人,会展业已成为充满活力的朝阳产业。 方兴未艾的上海会展业,有力促进了中外技术合作、信息沟通、贸易往来、人员互访和文化交流,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行业基本情况

国外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政策借鉴及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514165596.html, 国外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政策借鉴及启示 作者:朱震宇 来源:《中国市场》2010年第13期 [摘要]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外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 现有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政策;最后对我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及相关政策启示进行 了探索,以此为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太阳能光伏;发展政策;借鉴;启示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13-0076-03 1 国外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太阳能光伏产业是一个全球性产业,在目前的国内市场还没有成熟,主要是集中在发达国家。近几年国际上光伏发电快速发展,2007年全球太阳能新装容量达2826MWp,其中德国约占47%,西班牙约占23%,日本约占8%,美国约占8%。2007年,在太阳能光电产业链中有大量的投 资集中到新产能的提升上。除此之外,太阳能光电企业在2007年间的贷款融资金额增长了近100亿美元,使得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全球光伏市场增至5.5GW,其中,按地区排名西班牙名列首位,德国第二。2008年,全球太阳能安装总量已累计达15GW,西班牙新装量为2.5GW, 约占2008年新增安装量的一半。 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德国、西班牙对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扶持力度有所降低,但其他国家的政策扶持力度却在逐年加大。日本政府2008年11月发布了“太阳能发电普及行动计划”,确定太阳能发电量到2030年的发展目标是要达到2005年的40倍,并在3~5年后将太阳能电池系统的价格降至目前的一半左右。2009年还专门安排30亿日元的补助金,专项鼓励太阳能蓄电池的技术开发。2008年9月16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一揽子减税计划,其中将光伏行业的减税政策(ITC)续延2~6年。 2 国外太阳能光伏产业政策分析 2.1 美国的光伏产业政策

丹麦能源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丹麦能源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5月10-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代表团一行17人对丹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工作访问。期间,代表团走访了丹麦外交部、能源局和部分企业,与丹麦政府联合举办了中丹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研讨会,参加了中丹能源企业家论坛,对丹麦能源政策和技术进行了考察学习。丹麦能源发展及政策将对我国能源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丹麦地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土面积4.3万平方公里,人口547万,2005年国民生产总值约2585亿美元,人均GDP为4.7万美元,是欧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丹麦几乎没有矿产资源,也没有大的河流,土地面积相对狭小,但开辟了一条通过技术创新立国的成功途径。丹麦传统上在农牧机械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近年来在新能源技术,特别是风力发电、生物质能源及能源效率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前,丹麦是能源净进口国,1972年能源消费总量约为1500多万吨油当量,石油全部依赖进口,每年进口石油约1400多万吨,包括电力进口在内,其能源对外依存度超过95%。自1974开始,丹麦率先实施开发和节约并重的能源方针,大力开发北海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积极开发本土的风能和生物质能,大力提倡节能和提高能源效率,到2005年,在过去30多年时间里,以能源消费零增长,保证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此期间,按可比价格计算的GDP增长了4倍多,1990年与2005年相比,GDP增长了75%,能源消费增长几乎为零。通过大力开发本国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使丹麦成为欧盟25个国家中三个石油净出口国(英国、挪威)之一。能源自给率达到了156%,其中石油自给率接近250%。 由于丹麦大幅度调整能源结构,近30年来能源消费所引发的温室气体排放不仅没有增加,还下降了30%。丹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有以下几点: 一、大力开发优质资源,利用价格和税收杠杆引导能源消费方式及结构调整 1972年,丹麦能源消费结构以石油为主,在能源消费比例中高达93%,并全部依靠进口。上世纪七十年代石油危机以来,丹麦着力开发本国北海油气资源,2005年石油生产量达到了1800多万吨,天然气产量折合910万吨油当量。特别是在石油供应充足的条件下,提出了能源来源多元化的战略,利用价格杠杆,鼓励企业利用价格低廉的煤炭、天然气替代石油。丹麦率先征收了能源税和碳税,鼓励发展低碳的可再生能源(现在丹麦实行能源税和碳税合一,对车用汽油、工业用煤炭分别课以601美元和235美元/每吨的能源税),鼓励企业和个人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到2005年,丹麦的石油消费减少了近1000万吨,占能源消费的比例不到42%,相对应的天然气、煤炭和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则从不到1%,分别上升到22.76%、19.53%

2020德国交通安全管理启示(四篇)

工作总结参考范本 德国交通安全管理启示(四篇)目录: 德国交通安全管理启示一 某公司交通安全管理规定二 水上交通安全管理三 现场交通安全管理规定四 - 1 -

德国交通安全管理启示一 摘要:交通安全一直为社会广泛关注。国外的一些做法虽然由于法制、体制、文化等的差异,管理方式与我国有所不同,但在一些方面,如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强化交通安全意识、提高监管技术手段、严格驾驶准入等做法都值得借鉴。本文通过对德国交通安全考察所得到的启示,就加强我国交通安全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交通安全严格考证监管网络 在德国斯图加特市的弗朗霍夫研究所培训期间,印象最深的除了到处洋溢着严谨的文化氛围外,就是德国的交通安全特别好。对比目前我国的交通安全状况,感到有不少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对德国交通的深刻印象(一)路上、街上见不到交警。一到目的地—德国斯图加特市,第一印象是遍地都是汽车,道路两旁、树林里、屋檐下、小巷里到处都停放着小汽车。德国是一个汽车大国,8000多万人口拥有5000多万辆汽车。尽管城市的交通非常繁忙,但堵车的现象并不多,而且几乎看不到交警在十字路口指挥,所有的交通几乎全由信号灯及路牌来指示,各种机动车及行人都自觉地各行其道,特别是在路口,行人都会耐心地等到绿灯亮了才横穿马路。他们认为交通安全的好坏、交通事故的多少,不是靠交通警察管出来的,而是靠高素质的公民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来保证的。 (二)机动车礼让行人。初到德国,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鲜,课余时间经常几个人一起到大街上走走看看,当到斑马线附近欲过人行横道时,行驶中的车辆都主动停下来,司机挥手示意让我们先通过,这让我们很受感动,觉得德国人很文明,对我们这些“老外”很友好。 2 / 32

德国能源转型的现状及挑战

德国能源转型的现状及挑战 德国一直被视为全球能源转型的典范,尤其是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5月15日,德国太阳能和风能达到峰值,可再生能源提供了87.6%的能源需求,创下了历史性的纪录。这也让德国提出的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政策“Energiewende(能源转型)”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本篇文章将带您了解德国能源转型的路径、现状及挑战。 被逼出来的纪录 德国是经济大国也是能源大国。然而,德国的能源严重依赖进口。2013年,无烟煤、石油、天然气、铀燃料的对外依存度分别为87.2%、97.7%、86.8%和100.0%。这也是德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以保障本国能源安全的动力之一。 2014年德国一次能源消耗为311百万吨油当量,排名全球第7位,其中化石燃料占主导地位,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消费量分别占35.9%、20.5%和24.9%。可再生能源是德国第4大能源,占消费总量的10.2%。风电装机容量仅次于中国和美国;光伏装机容量仅次于中国,位列全球第2;核能与水能的占比分别为7.1%和1.5%。令人欣喜的是,德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一直呈下降趋势。2014年的排放总量占全球2.2%,排名第6位,仅相当于德国1990年排放水平的77.0%. 在电力方面,近年来,德国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量增加迅速,2000年仅占6.4%,目前已成为主力电源,2015年可再生能源比例超过35.5%,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 分领域来看,2015年,太阳能和风力发电总量为122太瓦时,仅次于褐煤和无烟煤。

在风电大发的12月,风力发电量甚至高于褐煤的发电量。今年5月15日,德国又创造了一项可以载入史册的纪录,当地时间下午2点,据柏林的电力研究机构Agora监测,德国太阳能和风能达到峰值,负荷需求为57吉瓦,可再生能源供电达到45.5吉瓦,实现了87.6%的电力需求由可再生能源提供,创下了历史性的记录。这也让德国总理默克尔实施的“能源转型”政策提前看到了一丝曙光。 德国能源转型的政策包括温室气体减排,逐步淘汰核电,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等。电动汽车、储能、燃气则将被纳入弹性选项。随着可再生能源比例的再次提高,德国政府对于未来电力市场的变动进行了远景展望,并提出了电力市场2.0的规划,以适应德国深度的绿色转型。 逐步弃核新气象 因国情不同,各国对核电的态度不一。反对核电的观点认为:核电站存在巨大的风险,比如广为人知的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核废料有辐射,且储存成本很高;可用的铀资源有限,其价格在30年后可能高到难以承受;风电和的波动性与核电间的互补特性并不明显;核电占全球能源供应不到6%,未来也很难有较大比例的增长,对于降低全球碳排放的作用很小。因此,即使以减少碳排放为目标且认为核电风险可控,核电仍然不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德国作为一股重要的力量,将核电视作极大的风险,站在反核这一边。德国计划2022年前关闭所有的核电站。,并制定了详细的关停核电时间表。一些人担忧受弃核政策影响,德国的总发电能力会下降,而碳排放产量会有所增加。然而,事实证明,弃核并未影响德国的电力供给以及电力出口。随着可再生能源占比提高,2012年德国的电力出口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上海地区会展业的概况

上海会展业的优势 1)位置优势 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重要的海空港和交通通讯枢纽,具有强大的经济集聚和扩散效应。上海作为中国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和人流、物流最集中的特大型城市,由于地处经济发达、市场消费有很强的辐射效应的长三角地区,随着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世界制造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正在飞速发展的上海以及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正成为国内外商贸投资人士所关注的焦点,国际上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的亚洲研发中心和采购中心迁至上海。 上海申博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这座城市展现出的中西合璧与古今交融的文化特征。上海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目前已确定有11个历史文化风貌区、398处优秀历史建筑和234个具有传统特色的街坊,再以江苏、浙江两省作为延伸旅游,周边100 公里以苏州、周庄、同里、西塘、乌镇等为代表的江南水乡,150 公里至200 公里的无锡、杭州,300 公里内的南京、扬州、镇江等,都将成为会展旅游目的地,受到会展业的直接辐射和带动。 2)经济与市场优势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1992 年至2004 年GDP 连续13 年实现两位数增长,2004 年上海人均GDP 达到5629 美元,居全国十大城市人均GDP 之首,已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1999 年至2002 年第三产业产值占GDP 比重超过50% ,已具备发展会展业的区位优势、经济基础及产业规模。i[i]在华东诸城市中,上海的产品、技术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商务信息快捷丰富,外商光临频率最高,人才相对集中,上海作为华东地区的会展龙头,加速了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3)行业规模优势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贸易中心,十分重视发展会展业。经过20多年发展,各类展览企业及与展览相关的企业已达到8000多家,据上海会展行业协会统计,至2005年底,共有会员277家,其中国有企业33家占19%外商独资、合资企业53家占191%,民营企业191家占69%。2005年在上海共举办国际展览会项目276个,展出总面积376万平方米,国有企业办展的项目和展出面积占总比只有4O%左右,展览会的主题也基本覆盖所有行业。ii[ii]从1991 年开始,上海展览会数量每年以15%-20%的速度增长,展览面积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由于上海云集了半数以上的全球排名前100 的跨国公司,全球性经济论坛纷纷选择在上海举行,据上海市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的统计,2002 年上海共举办国际会议243 个,上海目前每年所举行的国际展会在数量上已超过德国。如1999年的财富论坛、2001年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02年的亚行年会等重大国际活动,举办得都很成功。iii[iii]上海已发展成为亚太地区会展行业的重镇之一,上海会展业有如此好的发展状况以及良好的发展趋势,主要得益于上海具有发展会展业的良好环境。 4)硬件优势 场馆的规模直接制约展览业的发展。国际知名展览中心都是以大规模的展览支撑的。世界展览大国的德国,拥有21个博览会场地,展览场馆总面积230万平方米,其中汉诺威博览展场馆达47万平方米,室外展场21万平方米,还有5万个位置停车场。iv[iv]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一期建成后,室内外展馆总面积达18.88万平方米,待全部建成后,上海新国博览中心室内外展馆总面积将达到43.88万平方米左右,位居世界前列。v[v] 5)政策环境优势 根据上海市“十五”计划,明确要求要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会议和展览中心”。上海市政府致力通过各项政策推动和法规保障,力求为上海会展业的发展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一方面积极引进一些国外知名会展企业进驻上海,另一方面还积极推进政府及相关旅游组织和会展企业加入国际性的会展组织协会。此外,上海市政府还通过了《上海市展览业管理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