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会展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国内外会展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及启示

国内外会展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及启示会展经济是指以展览会、会议、商务活动为载体,通过吸引各种资源和要素的汇聚,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产生的经济现象。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会展经济也逐渐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促进城市转型升级、推动文化交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重要手段和载体。
在国内外,会展经济发展呈现出一些典型模式,这些模式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会展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德国慕尼黑展览中心的成功模式德国慕尼黑展览中心是世界上最大、最现代化的多功能展览设施之一,位于慕尼黑城市中心,总面积达180万平方米。
慕尼黑展览中心的成功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专业化管理:慕尼黑展览中心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采取专业化管理,分工明确,科学规划,高效运作。
通过对展览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最大化地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
2. 多元化的服务内容:慕尼黑展览中心在传统展览会之外,还开展了国际高端会议、文化艺术展览、演出等多元化的服务内容,充分利用展览设施和资源,实现了多渠道的经济效益。
3. 国际化运营:慕尼黑展览中心与多家国际知名展览公司合作,共同举办了大量国际性展览,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展商和观众,有效提高了展览中心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慕尼黑展览中心的成功模式为我国会展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特别是在专业化管理、多元化服务内容和国际化运营方面,值得我国会展业界认真借鉴和学习。
二、中国上海国际会议中心的成功模式中国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是一座集会议、展览、酒店和商务办公于一体的综合性会议中心,坐落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的黄金地段,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上海国际会议中心的成功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以会议为核心: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以会议为核心,通过引进国际会议、展览、商务活动等资源,充分发挥会议中心设施和地理位置优势,打造了国际化、专业化的会议场所。
2. 创新服务模式: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在服务模式上不断创新,提供一站式的会议服务,包括会议组织、展览布置、餐饮住宿等,为客户提供便利、高效的服务。
国外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产业都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各国政府纷纷认识到了文化产业对于经济增长、就业创造以及软实力提升的重要作用。
针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一些国家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和措施,这些经验对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启示。
首先,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注重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文化产业的核心是文化资源,而国内经济转型升级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于文化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在这方面,我国可以借鉴英国的经验,英国政府推出了一项名为“文化资产保护计划”的政策,以保护和促进国家历史遗址、人类遗产、艺术品和图书馆等文化资源的发展和利用。
其次,我国可以借鉴德国的经验,在政府层面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
德国政府设立了文化和媒体基金会,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此外,政府还为文化产业提供了税收减免和贷款补贴等优惠政策。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推动了德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我国也可以通过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激发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
再次,我国可以借鉴法国的经验,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法国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保护和传承了国家的传统文化,如法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
同时,法国还通过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推动了法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我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传统文化的国家,可以通过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最后,我国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注重培养人才和创新能力。
日本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计划,推动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
例如,日本政府设立了文化产业机构,培养并支持文化产业的专业人才,同时重视尖端技术和创新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
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我国可以加大对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投入,推动文化产业的升级和创新发展。
总之,国外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经验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启示。
我国可以注重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及注重培养人才和创新能力。
【图解】德国工业4.0战略对我国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启示

【图解】德国工业4.0战略对我国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启示『导读:德国工业4.0战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全新的工业蓝图,深入分析其愿景与要点,可以洞察德国提出工业4.0的目的与战略意图。
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将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与我国工业化历史进程紧密结合起来,把两化深度融合作为主线,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注入新的动力,从而在向工业化迈进的过程中占得先机,这是4.0战略对我国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启示。
』“工业4.0”的概念源于2011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其初衷是通过应用物联网等新技术提高德国制造业水平。
在德国工程院、弗劳恩霍夫协会、西门子公司等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大力推动下,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于2013年将“工业4.0”项目纳入了《高技术战略2020》的十大未来项目中,计划投入2亿欧元资金,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随后,德国机械及制造商协会(VDMA)等设立了“工业4.0平台”,德国电气电子和信息技术协会发表了德国首个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
德国政府认为,尽管德国拥有强大的机械和装备制造业,但中国对德国工业构成了竞争威胁,美国也在通过各种计划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因此,制定“工业4.0”战略的目的就是为了“确保德国制造的未来”。
当前,正值我国大力推动两化深度融合、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德国推行“工业4.0”战略的理念、内容和做法等诸多方面,都值得我们认真关注、学习并给出积极回应。
“工业4.0”战略愿景与要点与美国流行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说法不同,德国将制造业领域技术的渐进性进步描述为工业革命的四个阶段,即工业4.0的进化历程(图1)。
工业1.0。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通过水力和蒸汽机实现的工厂机械化可称为工业1.0。
这次工业革命的结果是机械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经济社会从以农业、手工业为基础转型到了以工业以及机械制造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
工业2.0。
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采用电力驱动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可称为工业2.0。
国内外会展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及启示

国内外会展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及启示会展经济是指以会展活动为核心,以会展产业为依托,通过各种组织和管理手段,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开展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随着国内外会展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重视和发展会展经济,形成了一些典型的模式和经验,对于其他地方的会展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介绍国内外会展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并分析其成功之处以及对其他地区的启示。
1. 美国的综合型会展中心模式美国是会展国家,其在会展经济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在美国,会展中心是会展经济的核心,起到了汇集供求双方资源、举办大型会展活动的作用。
美国的会展中心通常由政府投资并由专业的会展公司进行管理,具有完善的场馆设施和服务体系。
这些会展中心通常位于大城市的市中心或交通便利的地带,配有现代化的展馆、会议室、餐饮设施等,并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2. 德国的专业化会展模式德国是全球最重要的展览会场之一,其会展业以高度的专业化闻名于世。
德国的会展经济主要由私营企业经营管理,这些企业通常专注于一个或数个特定领域的展览,如汽车展、机械展、化工展等。
德国的展览会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面向国内市场的本土展览会,另一类是面向国际市场的国际展览会。
这些展览会在德国的各个城市举办,每年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展商和观众。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会展市场之一,会展经济在中国得到了快速发展。
中国的会展经济主要由政府主导,城市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的会展经济主要集中在一些特定的城市群,如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等。
这些城市群通过会展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会展产业链。
中国的会展经济也在国内外市场上崭露头角,一些大型的国际会展也在中国举办。
1. 多元化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会展经济都在逐步实现多元化发展,通过举办多样化的展览会活动来满足市场的需求。
这些展览会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济活动,如汽车、机械、医疗、科技等。
多元化发展使得会展经济更加具有活力和竞争力。
借鉴德国先进会展经验 打造南宁城市会展经济软实力

条集 商贸 、交通 、运输 、酒 店 、餐饮 、购物 、旅 游 、信息
研究探索
企 业科 技 与发展
2 1 年第 2 期( 22 00 2 总第 9 期)
R sac eerh& E p rtl En ep ie S in e An c noo y & D e eo m e t N .2 2 1 ( u ua Vl N . 2 xl a 【 o in t r rs ce c d Te h l g v lp n O2 , 0 0 C m lte O2 ) i y 9
XU a Y n f u g i c ni ca d T c n l ia Ifr ai e erh I s tt, a nn u n x 5 0 2 ) G a x i t n e h oo c ln o m t n R sac tue N n igG a g i 3 0 2 n S e f i g o n i
22 德 国会展 业 的主要 经验 -
221 管理专 业化 ..
设 立专 门机构管理展览业 ,制定全国性 的展览管理法律条 例和相关政策 ,并且代表政府出席国际展览界的各种活动 ,支 配使用政 府的展览预算 。例如 ,德国的管理机构 AU MA,对展 览名称给予商标保护 ,以制止展览会 的雷 同和 “ 撞车” ,保 护 名牌展览 。A MA每年都与德 国经济部 、农业部 、能源部等其 U
借 鉴德 国先进会展 经验
打造南宁城市会展经济软 实力
徐 燕
基于德国会展业发展启示分析西安会展旅游发展

基于德国会展业发展启示分析西安会展旅游发展作者:崔少玲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5年第03期德国会展业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气息的现代经济产业,本文通对德国会展业发展的概括分析,借鉴德国会展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以此结合西安会展业旅游市场现状,为西安会展旅游市场的发展提出策略式建议,促进西安会展旅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德国的会展业在世界上具有“会展第一大国”的称号,其拥有众多的会展中心、展览公司、相关的服务机构以及规范严密的行业协会和组织。
目前,德国重要的会展城市以柏林、法兰克福、杜塞尔多夫、汉诺威、莱比锡、慕尼黑、等为首的中心城市。
其会展中心的发展,不仅在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方面反映了德国城市的兴衰,更是在社会、经济、文化方面促进了其进一步的发展。
一、总结德国会展业发展德国号称世界“第一会展大国”,全世界重要的专业展会150个,其中120个是德国举办的,基本涵盖了所有服务行业和工业产品领域,目前德国已形成了成熟的会展经济圈。
德国会展业能在全球会展业激烈的竞争中傲视群雄,一方面是取决于其一流的展馆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得力于独特的经营管理理念、以及先进的管理技术和创新的开拓精神。
(一)先进的管理创新模式德国会展业的发展,其中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德国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有力的推动了德国会展业的蓬勃发展。
但德国政府主要在对行业的宏观调控方面,只是作为展览业的管理者和协作者,并不直接参与展览举办。
政府主要投资或资助建设展览场馆。
其中,实力雄厚的展览公司多由政府控股,实行企业化管理。
(二)德国行业协会发挥强势作用德国展览业协会既是德国展览业的权威组织,也是代表德国政府的行业组织。
它由参展商、参展与会者和会展组织者三方面力量组合而成。
德国展览业协会不是以展会主办方形式存在的,而是以服务和协调为宗旨的一个服务性机构。
主要负责与议会、政府各部门和其他行业组织进行沟通协调;对在德国举办的展览及德国在国外组织的展览活动进行相关工作的协调;确保德国会展市场的透明化;研究、评估和维护客户的数据库;出版和发布以及宣传展览指南,提供有关展览的咨询服务和培训等。
德国制造业发展及对国内的启示

德国制造业发展及对国内的启⽰2019-07-30⼀、显性⽐较优势指数⾃1980年以来,德国制造业显性⽐较优势指数⼤致呈现出⼀条“L”型的发展态势(如图3所⽰)。
1980年,德国制造业先⾏⽐较优势指数为0.6,之后开始下降,⾄2000年降⾄0.2,随后⼩幅回升⾄2008年的0.24,2009年微降⾄0.22,⾃2010年开始,再次出现⼩幅回升,⾄2013年升⾄0.3。
⼆、德国制造业的特点2013年,德国制造业占GDP的⽐重⾼达22%。
德国制造业在充分发挥其⾃⾝已有产业优势的基础上,通过科技创新来不断提⾼产品的性能和质量,从⽽保持德国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
(⼀)“隐形冠军”与细分市场事实上,德国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批极具发展活⼒的⾏业“隐形冠军”,这与美国致⼒于发展⼤企业截然不同。
这些“隐形冠军”⼀般只⽣产单⼀且相对专业化的产品。
例如,⼀家⽣产连接件产品的⼩企业,其产品主要是螺丝、螺母等,却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近300家销售⽹点。
诸如此类的⼩企业在德国⾄少有1200家;并且这些⼩企业⼀般都是极具历史的家族企业,不但技术精良,⽽且对市场的应变能⼒也较强,因⽽长期在细分市场保持全球领导的地位。
细分⾏业的⼯艺和技术⾮常复杂。
虽然⽇本企业经过长达数⼗年积累,但是也只能达到德国企业效率的80%到90%,“最后⼀公⾥”的差距很难突破。
拿缝制设备⾏业来说,虽然低档缝纫机制造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就已经转移到亚洲,但德国依然保留着⾼端缝制设备的制造。
绝⼤多数中国企业只能制造出4000转⾄多4500转⽔平的设备;只有德国的⾼档机才能达到5000转的⽔平。
虽然只有500转的差别,但整个零部件的要求和匹配程度完全不⼀样。
(⼆)创新传统与创新聚集德国作为欧盟的创新领导者,在技术创新及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成绩斐然。
⽬前,德国在汽车及其他机动车、仪器设备、复合材料、纳⽶技术、环保技术、可再⽣能源等领域,其技术创新均处于领先地位。
德国展览业的成功经验与启示

德国展览业的成功经验和许多做法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
德国展览业的特点德国展览业非常发达,市场化运作十分成熟,具有以下显著特点:(一)展览中心规模大。
目前,德国共有25个大型展览中心,展厅总面积264万平方米,加上室外展览场地100多万平方米,展览总面积达365万平方米。
全球5大展览中心有4家在德国。
世界前10家营业额最大的展览公司中有5家设在德国。
现代化的会展中心及与其相配套的技术设施,加上发达的交通网络和德国所处欧洲中心的地理位置,为展览会的成功举办创造了良好的前提。
(二)知名度高,吸引力强。
全球150个世界顶级的行业博览会中有三分之二在德国举办。
最负盛名的有汉诺威计算机博览会(CeBIT)、法兰克福消费品博览会、科隆五金展、柏林国际旅游博览会、慕尼黑国际建筑机械博览会、纽伦堡国际玩具博览会等。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世界顶级的行业博览会依然是企业树立形象、发布产品未来发展趋势及与客户和观众交流、沟通的重要平台。
(三)国际性和专业性强。
德国举办的国际博览会,外国参展商比例平均超过50%,2003年达52.2%;20%以上的参观者来自国外。
德国举办的展览会内容丰富,涵盖了各个行业和门类,能满足国际厂商和专业人士的需要。
一些展览会在对公众开放之前专门向采购商、生产厂家、行业工程人员、新闻记者等专业观众开放,从而使参展商和专业观众能够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
德国展览业的成功经验德国展览业之所以能在全球展览业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傲视群雄,不仅是因为德国拥有悠久的博览会传统和一流的展馆基础设施,而且更在于德国展览会举办单位具有独特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技术及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
(一)独特的经营模式。
与世界最大的展览公司(按营业额排名)——英国Reed展览公司及美、法等国的展览公司不同,德国的展馆全部由各州和地方政府投资兴建,展览公司由政府控股,实行企业化管理。
如位于汉诺威的德国最大的展览公司——德国展览公司由下萨州政府和汉诺威市政府分别控股49.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经济理论研究25德国会展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张 燕(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研究生部,广东广州510053)摘要:德国会展业以其在经营模式、经营规模、国际化运作以及配套服务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享誉世界。
中国会展业可以学习德国会展业的经验,在品牌建设、管理体制、硬件设施建设、人才建设以及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
关键词:会展业;借鉴分析;创新;会展人才一、德国会展业的特点德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博览会基地。
德国的会展业渗透着深厚的文化气息,规模大、质量高。
德国会展行业积极向海外开拓,主要在海外培育展览项目,开始建设展览场馆。
1992年,德国展览公司在海外展览项目仅20个,到2003年,海外展览项目已达200个。
德国会展业有以下显著特点:1.德国会展业经营模式独特与世界最大的展览公司(按营业额排名))))英国Reed 展览公司及美、法等国的展览公司不同,德国的展馆全部由各州和地方政府投资兴建,展览公司由政府控股,实行企业化管理。
如位于汉诺威的德最大的展览公司)))德国展览公司由下萨州政府和汉诺威市政府分别控股49.8%。
德国展览公司既是展览中心的管理者,又是许多大型博览会的举办者和实施者。
如德国展览公司既是汉诺威展览中心的拥有者,又是CEBIT 和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等大型展览会的举办者。
由于德各级政府将会展业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给予高度重视,对展馆及其配套设施和交通建设均予大力支持,德国绝大部分展览中心都拥有先进的设施,为举办高水准的专业博览会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2.德国会展业人才优势明显德国西门子媒体学院院长、被誉为德国/会展行业第一人0的贝恩斯(2002)几年前就说过,/会展在德国能成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产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大批高素质的会展专业人才参与其中。
0他领导的西门子媒体学院是欧盟会展培训行业内知名度很高的职业教育企业,该学院的毕业生早已活跃在世界各国的会展行业中,担任各种会议、展览等大型活动的现场组织工作。
德国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会展经理人市场,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会展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同时设置了专门的会展专业人才认证制度。
如德国科隆大学的展览商贸学院和德国瑞文斯堡会展管理系是最著名的展览教育培训基地。
德国会展业发达的优势在于规范化的服务标准和流程以及先进的人才机制。
3.德国会展中心规模大、知名度高目前,德国共有25个大型展览中心,展厅总面积264万平米,加上室外展览场地100多万平米,展览总面积达365万平米。
现代化的会展中心及与其相配套的技术设施,加上发达的交通网络和德国所处欧洲中心的地理位置,为展览会的成功举办创造了良好的前提。
全球150个世界顶级的行业博览会中有三分之二在德国举办。
最负盛名的有汉诺威计算机博览会(CEBIT )、法兰克福消费品博览会、科隆五金展、柏林国际旅游博览会、慕尼黑国际建筑机械博览会、纽伦堡国际玩具博览会等。
4.德国会展业国际性和专业性强德国举办的国际博览会,外国参展商比例平均超过50%,2003年达52.2%;20%以上的参观者来自国外。
德举办的展览会内容丰富,涵盖了各个行业和门类,能满足国际厂商和专业人士的需要。
一些展览会在对公众开放之前专门向采购商、生产厂家、行业工程人员、新闻记者等专业观众开放,从而使参展商和专业观众能够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
与别国的展览公司相比,德国的展览公司的最大优势在于具有很强的国际战略意识。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早在20世纪60年代,德举办的博览会就向国外参展商开放,并想方设法吸引更多的外国参展商和观众,从而使德国举办的博览会的国际性日益提高;二是德展览公司能洞察国际展览市场的发展趋势,及时到国外投资办展。
目前,以中国为核心的亚洲市场及中东欧国家正成为德国会展业新的业务和利润增长点。
二、中国会展业发展现状与差距近几年来,中国的会展业也取得了迅速的发展。
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占全球的5%、进出口总额占全球的7%左右,但目前中国会展业的年产值约为80亿元人民币,仅占全球的0.3%。
这说明中国的会展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会展业是中国今后十年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行业之一。
就国际会展业而言,中国大陆被认为是会展业发展最快的地区。
有专家提出国际会展业重心/东移0和亚洲展览中心/北上0的观点,即从西方发达地区向东亚特别是中国转移,亚洲会展业的中心正从东南亚的新加坡向中国大陆转移。
今后,无论是从中国经济发展形势还是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来分析,中国会展业都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
但是目前在会展业定位、展览场馆和硬件设施、服务水平和会展业体系、会展人才以及管理体制等方面我国与德国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主要表现有以下问题:1.中国的会展业发展定位不明确中国很多城市的会展业缺乏明确定位,没有形成自身的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26 经济理论研究品牌,组织管理模式落后,使得很多参展厂商感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而部分会展则档次与质量产品参差不齐;有些叫国际名牌精品展,但实际上却是类似集贸市场;部分会展甚至成为处理积压商品的场所。
从客观条件来看,上海、北京、天津、广州、大连等大城市,已经具有了举办大型国际会议的条件,每年举办的国际会议也有数百个。
但由于定位不准,缺乏品牌,所办的会展旅游给人的印象是专业化程度低、主题不明确、市场营销目标不鲜明、杂乱无章、规模过小、质量不高。
2.中国会展业专业人才相对短缺中国会展业从业人员缺乏对展览理论及运作方式的研究。
在人才市场上,无论是在北京、上海还是西安的各会展公司招聘难,招聘项目经理更难,已经成为制约会展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由于我国会展行业起步较晚,虽然部分高校开设会展专业,但培养出的人才与市场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现在出现的情况是普遍会展行业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专业知识不深,行业标准混乱,人文知识不够,公司对项目经理及展览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不到位,从业人员普遍缺乏对展览理论及运作方式的研究,因而达不到展览会市场运作的规范化。
3.中国会展硬件设施相对落后中国现有会展基础设施相对较落后,从展馆面积来说,全国展览馆总面积在100万平方米左右,展场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的大型展馆仅广州琶洲交易会馆、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展览馆、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等几家,举办特大型展览、会议难度较大。
会展场馆配套设施落后又是一个问题。
主要表现在装修简陋、设备落后、配套设施不完善,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在国内展馆的应用还不普遍。
如20世纪90年代投入运营的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其建筑设计、会展设备等硬件设施已明显跟不上会展业发展的需要。
另外,有些城市的基础设施差,满足不了会展业发展的需要。
4.中国会展业的国际化程度较低中国会展业的国际化程度还很低,知名度不高,会展业的国际化尚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据中国贸促会对全国42个主要展览馆举办的1064个展览会进行的统计分析表明,这些展览会中参展商总量为34万个,其中国际参展商3.1万个,约占参展商总数的9%;参观总人数1.2亿人次,其中国际参观者人数为55万人次,占参观总人数的0.44%。
这些数字反映出我国会展业的国际化程度普遍不高。
在会展业较为发达的大连市,会展业的国际化程度同全国的情况大致相同,虽然有八成的展览会冠有国际二字,但真正达到或接近国际上沿用的标准,也就屈指可数。
即使在国内服装类展会中率先通过UFI 认证的大连国际服装博览会,也不是有了一顶帽子便可高枕无忧,而必须在国内同类展会的激烈竞争中,寻找能够保持和提升关注度的兴奋点。
三、德国对中国发展会展业的主要启示中国会展业必须要全面提升会展业的内在潜力,在品牌建设、硬件建设、软件建设、配套建设等多方面借鉴德国会展业的先进做法,来提高会展水平,形成完善的会展业产业链。
1.统筹做好会展发展名牌与定位工作首先,树立中国的会展品牌,对各地进行明确划分。
对于会展业来说,品牌意味着高附加值、高利润、高市场占有率,它是展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今天的会展市场竞争实质上是品牌的竞争,品牌必须体现核心竞争力。
要让一大批有实力、有影响、资金雄厚的办展单位脱颖而出,必须树立品牌意识,鼓励创新,培育一批规模大、知名品牌多、质量高、服务好的会展企业或品牌展会。
其次,做好中国会展品牌的产品定位工作,确定相关市场。
随着媒体对/会展业0的高热度宣传,许多省市政府、专业协会和大众的展览公司进入会展业,使得会展业过热。
在这种盲从的热情之中,必须注意市场调研以及产品定位的重要性,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培育和发展出各地具有特色的展会。
再次,做好会展业的国际化工作。
国际化程度高的展会,拥有海外招展招商的网络;与海外行业协会、商会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着良好的信誉,受到参展商的信赖;有着适合展会国际化的服务体系和服务手段,因而才会具有生命力。
国际化程度越高的展会,就会有越多的海外参展商加盟,越多的先进产品和技术参展,越多的信息参与交流;国内企业接触的海外客户越多,贸易成交的机会就会越多。
2.做好会展业硬件建设工作其一,在展馆建设上要有科学规划,避免小而散,要走国际化、专业化、大型化、品牌化之路。
如北京的展馆建设在专业化、品牌化上已初露端倪,其三大展馆)))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中国国际科技会展中心已基本上分别形成了车展、房展、科技展品牌。
另外,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我们也可以在互联网上建立虚拟展馆。
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小但信誉好、富有管理经验的展览馆或展览公司,可以通过网上展览开展业务,以节约大量的时间和金钱,避免展馆建设投入大、周期长的缺点,进而提高会展的效益。
其二,完善会展设施和其他相关基础设施。
有了与市场定位相对应的会展场馆还要有相应的宾馆酒店;其次,要有方便快捷的交通条件,尤其是建立连接国内外较发达的航空交通网络;有完善的现代化会展设施,包括配备同声翻译系统,图文传输系统和网络会展系统等;在此基础上,还要完善其接待条件,优化城市环境提高市民素质。
会展业的形成需要形成以会展为核心相关配套服务为支持的会展产业链。
3.做好会展业软件建设工作会展服务水平的提升是软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前提是做好当地区会展业的具体定位。
我国会展业需要设立相关的服务商、法律咨询机构、专业观众检录系统,做好相关设施的配套工作,使得参会人员能够享受到方便快捷的会展服务。
加大会展人才(何东宪,2007)的学习培训是软件建设的关键。
企业要参与国际化竞争,树立行业品牌展会,就需要(下转第7页)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经济理论研究7入集聚因子后的/最佳优势分布0得出了对于现实中的政策启示。
并用沿海经济特区的设立、深圳和厦门两特区之间经济成果差异产生的原因的初步分析以及西部大开发的思路对前面理论的思想做以说明。
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优势集聚初始阶段,政府站在全局高度,首先选择潜在/自然0集聚能力较大、资源转移成本较小的对象作为集聚对象,可以降低成本,加快投资回报,提高集聚效用,从而吸引更多优势汇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