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注释赏析-李白
《秋浦歌十七首》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秋浦歌十七首》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贵池西)时。
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
详细参考:《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秋浦歌·炉火照天地》作品原文:秋浦歌十七首⑴其一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其三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
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
其四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其五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
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
其六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
其七醉上山公马⑵,寒歌宁戚牛⑶。
空吟白石烂⑷,泪满黑貂裘⑸。
其八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⑹。
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⑺。
其九江祖一片石⑻,青天扫画屏。
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其十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其十一逻人横鸟道⑼,江祖出鱼梁⑽。
水急客舟疾⑾,山花拂面香。
其十二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⑿。
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其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⒀,歌曲动寒川。
其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⒁。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⒂。
其十六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妻子张白鹇⒃,结罝映深竹⒄。
其十七桃波一步地⒅,了了语声闻。
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
词句注释:⑴秋浦:唐时属池州郡。
故址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
⑵山公:指山简。
⑶宁戚:春秋时卫国人。
⑷白石烂:宁戚《放牛歌》中有“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之句。
秋浦歌拼音加注释

秋浦歌唐李白bái f àsān qi ān zhàng白发三千丈,yuán chóu sìgècháng缘愁似个长。
bùzhīmíng j ìng l ǐ不知明镜里,héchùdéqi ūshuāng何处得秋霜。
说明1. 秋浦歌:是李白在秋浦时作的组诗,共十七首,这是第十五首。
2. 缘因为。
3.个:这样。
4.秋霜:指鹤发。
简析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处。
首句“鹤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忧如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能够能。
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理解,因为愁思像这样长。
“缘”,因为;“个长”,这么长。
鹤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
这三千丈的鹤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
诗中有形的鹤发被无形的愁绪所代替,于是这三千丈的鹤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后两句“不知明镜里,哪处得秋霜”是说:照着清明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鹤发,几乎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
经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处。
“秋霜”代指鹤发,拥有伤心憔倅的感情色彩。
这首诗大体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
此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理想不能够实现,反而碰到压迫和排挤。
这怎不使诗人愁生鹤发,鬓染秋霜呢?。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贵池西)时。
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出处】唐·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意思翻译】缘愁:因为愁。
个:这样。
若把一头的白发连接起来,长度恐怕有三千丈;而满怀的离愁,就像这白发一样长。
这两句诗出自唐代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白发三千丈”这五个字,以夸张的手法,勾画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翁形象。
白发何以有三千丈之长呢?“缘愁似个长”,原来是因愁而生的。
一个“愁”字,是全诗重心之所在。
“愁”本是无形的,抽象的,诗人却以白发喻之,使其变为有形的、具体的,其长度又达“三千丈”,这样精彩的诗句,古往今来,皆令人叫绝。
【鉴赏1】我头上的白发有三千丈长,是因为我的忧愁也这么长。
借有形的头发,抒发无形的愁思,夸张奇特,想象大胆,劈空而来,似火山爆发,让人拍案叫绝,淋漓尽致地抒写了他的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限愁思。
诗句历来被誉为夸张的绝唱。
【鉴赏2】我的白发有三千丈长,是因为我有同样长的忧愁。
“三千丈”的白发正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因愁而生白发,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才能够生出长达三千丈的白发!白发是无法长到三千丈的,诗人运用夸张手法,将内心的忧愁比作三千丈的白发,表达了诗人因壮志难酬,怀才不遇而发出的缠绵不断、无法排遣的愁思。
后人多用此句表达内心浓郁的忧愁。
【全诗】《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原文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词句注释 【1】秋浦:唐时属池州郡。
故址在今安徽省贵池西。
【2】白发:白头发。
亦指老年。
【3】缘:因为。
【4】个:如此,这般。
长(zhǎng) 【5】明镜:明亮的镜子。
【6】何处:哪里,什么地方。
【7】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白话译文 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客居秋浦(在今安徽贵池县西南的水乡地区)时所写。
他这时已经临近晚年,有感于自己的日益衰老而写下此诗。
作品赏析 这首诗写对镜悲白发的情景,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怯,写得十分生动传神。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傈长。
”白发长达三千丈,因为忧愁才变得这样长。
夸张白发之长是为了形容忧愁之深。
起句突兀,落笔惊人,却又切合人的心理,恰如其分。
请问有谁面对明镜梳理自己白发时不会感到长无边际,因为抚弄那缕缕“白丝”之时,心潮涌动,多少陈年往事会涌向心头,童年的无优快乐,少年的燥动探求,青年的洒脱无羁,中年的年富力强,而今的垂垂老矣,多少事值得追忆,多少事值得惋借,一边梳理长发,一边也是在梳理一生的坎坷,一生的转折,人生短暂,好比是自朝至暮,最终还是剪不断理还乱,这一切岂一个“愁”字了得,豪放如李白者,到此时也只能长叹“缘愁似个长”,其实胸中惆怅何止“三千丈”,简直是无边无涯,永难诉清。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不知道明镜里面,那里来了这一抹秋霜。
这一句明知故问的比喻更令人感伤,明知镜中“秋霜”即是自己的白发,却又不敢承认不愿承认。
这此中感觉正如辛弃疾词中“却道天凉好个秋”一样,不明说愁却更见愁深如海。
此诗虽是描写暮年悲白发,但用笔流畅,如行云流水,仍见洒脱。
诗中一夸张,一比喻,生动形象,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孤独地坐在明镜前,木然看着自己满头白发的情景宛如就在眼前。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秋浦歌十七首》唐诗赏析

《秋浦歌十七首》唐诗赏析【作品介绍】《秋浦歌十七首》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6卷第1首。
其中第十五首非常著名,家喻户晓。
古诗名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就是出自《秋浦歌十七首》第十五首这首诗。
【原文】秋浦歌十七首作者:唐·李白【其一】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⑴。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其二】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其三】秋浦锦驼鸟⑵,人间天上稀。
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
【其四】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⑶。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其五】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⑷。
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
【其六】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⑸。
【其七】醉上山公马,寒歌甯戚牛⑹。
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⑺。
【其八】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⑻。
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⑼。
【其九】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⑽。
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⑾。
【其十】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⑿。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其十一】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⒀。
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其十二】水如一匹练⒁,此地即平天。
耐可乘明月⒂,看花上酒船。
【其十三】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其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⒃,歌曲动寒川。
【其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其十六】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⒄。
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⒅。
【其十七】桃陂一步地,了了语声闻⒆。
暗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⒇。
【注释】⑴东大楼:即大楼山。
王琦注:《江南通志》:大楼山在池州府城南六十里。
⑵“鸵鸟”:王琦注:《太平寰宇记》:歙州土产鸵鸟。
《郡国志》云:翎下青黄若垂绶,其状如蜀鸡,背如朱。
《祥符新安图经》:鸵鸟,一名楚雀,尤爱其羽,中矰弋则守死不动。
李白诗词《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的诗意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贵池西)时。
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年代】:唐【作者】:李白【内容】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创作背景:秋浦,唐代池州郡属县,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因境内有秋浦水而得名,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
李白一生三次游秋浦,留下七十余篇佳作。
这十七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三载(754)第二次游秋浦时期(一说为天宝十二载)。
当时李白因受谗遭疏离开长安已经十年。
在这十年中,李白云游天下,四海为家,北上燕、赵,南下江、淮;其中不乏痛快欢畅的时候,特别是曾和杜甫两人携手同游梁、宋,把酒论诗,快意非常。
不过,他在秋浦时的心情并不太好。
天宝十二载(753),他曾北游幽蓟,亲见安禄山势力坐大,君王养痈已成。
此时他正是怀着极其悲愤的心情再游江南的。
作品赏析:这是一首抒愤诗。
诗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把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宣泄出来,发挥了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
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箇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
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秋浦歌十七首 十五》原文与赏析

《秋浦歌十七首十五》原文与赏析
《秋浦歌十七首十五》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
原文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
赏析:此诗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开头一句就以“白发三千丈”起笔,突出了诗人因愁而生的白发之长,为后续的描述做了铺垫。
第二句“缘愁似个长”直接点明这白发之长是因为愁而生,更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心中的忧愁之深。
而第三、四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则通过比喻将白发与秋霜相比,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头发的白皙,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年龄的增长和岁月的无情。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和苦闷,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人以白发为切入点,通过夸张和比喻等手法将情感融入形象之中,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李白诗歌的独特风格,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李白《秋浦歌》译文及赏析

李白《秋浦歌》译文及赏析李白《秋浦歌》译文及赏析《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贵池西)时。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白《秋浦歌》译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秋浦歌李白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译文】炉火照彻天地,紫烟中红星乱闪。
炼铜工人在明月之夜,一边唱歌一边劳动,他们的歌声响彻了寒峭的山谷。
【赏析】1在这首诗里,诗人饱含激情,唱出了一曲劳动者的颂歌,这在唐诗中是不多见的,因而弥足珍贵。
炉火,旧注有的解释为炼丹之火,有的说是渔人之火,这些说法都不妥当。
清人王琦认为是冶铸之火,这个看法得到普遍的认同。
因为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秋浦多矿,尤产银产铜。
冶炼之炉火,红光冲天,故能照耀天地。
紫烟独具色彩的美感。
李白喜用此词。
如“身披翠云裘,袖拂紫烟去”,“素手掏青霭,罗衣曳紫烟”,以及著名的“日照香炉生紫烟”等等。
前二例的“紫烟”,是李白神往的仙界中的意象,即所谓紫气祥云。
后一类则是自然景象。
本诗的“紫烟”句,则是对炉火的红星在紫色烟雾四射飞进的描写。
用“紫烟”而不用“浓烟”,既淡化了冶铸工匠的艰辛,给这种劳动场景赋予了一层美丽多姿的色彩,又体现了诗人对色彩美的捕捉能力。
“赧郎”一词,旧时有人认为这是吴语,是“歌者助语之词”,即是象声词,是工匠们歌唱的某一音节。
此说难以确证。
赧,本指羞红的脸色,郎是对男子的尊称。
“赧”此处引申为“红”义,“赧郎”指被熊熊炉火照红的冶炼工匠。
这种解释是通达的。
工匠们在寒夜里,在月光下,仍然辛勤地忙碌着,喊着嘹亮的号子,唱着粗犷的山歌,歌声在寒夜传得很远很远,在河面上飘飞,在山谷里回荡,不但使旷野的氛围变得热烈,也驱走了他们自身的疲乏和劳顿,寒夜也似乎不那么漫长了。
全诗只有二十个字,但传神写照,将冶炼工匠的生活与形象刻划得维妙维肖,动人心弦,诗人对冶炼工人的敬爱与颂扬之情也得到自然的流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释】 • 22.缘:因为 • 23.似个:像这样。个,这样
【赏析】
• 秋浦:唐代属池州府,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 《元和郡县志》卷二八江南道池州秋浦县: “秋浦水,在县西八十里。”秋浦水,一名秋 浦河。公元753、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二、 三载)间李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往来于池、 歙诸州,《秋浦歌》十七首即此时游寓秋浦所 作。
• 第十五首倒 装。正常的语序应是:“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 长。”经过倒装,使得形象突出鲜明。 修辞上还用了夸张、设问、借喻。
[唐] 李白
秋浦歌十七首
(十五) [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 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 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 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 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 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 “李杜”。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 “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 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 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 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 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 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 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 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 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 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 《李太白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