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浦歌》

合集下载

秋浦歌的译文和注释

秋浦歌的译文和注释

秋浦歌的译文和注释《秋浦歌》是唐代诗人张籍所作的一首山水田园诗,被誉为“秋天的代表诗篇”,反映了作者对秋季田园生活的热爱和感慨。

本文将对《秋浦歌》的译文和注释进行详细的解析和探讨。

一、译文秋浦歌南朝梁·张籍桂林山水甲天下,秋浦江山最可爱。

山水何须留滞客,天教同赏此中来。

野艇烟波迷路岸,小船月色过中洲。

忆得家山三百里,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秋浦歌南朝梁·张籍桂林山水是全国最美的,秋浦江山是最迷人的。

旅客们何必在这里停留,天命让我们一起欣赏这里的美景。

野艇在水烟中迷失了岸边,小船在月色中穿过中洲。

我还记得我家山在三百里之外,隔江仍然唱着后庭的花。

二、注释1、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山水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而享有盛名,被誉为“桂林山水甲天下”。

2、秋浦江山:秋浦江位于桂林市区西北50公里处,是世界自然遗产区内的一个地区,以其美丽的山水风光和秀丽的自然景观而闻名。

3、留滞客:指游客在桂林山水中逗留过久,不愿意离开。

4、野艇:指没有船夫的小船。

5、中洲:指江中的小岛。

6、后庭花:指家中的花园,是唐代诗歌中常用的意象。

三、探讨《秋浦歌》是一首典型的山水田园诗,反映了作者对桂林山水和秋季田园生活的热爱和感慨,展现了秋季山水的美丽和田园的宁静。

本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用典自然,是一首优美的诗篇。

首先,本诗以“桂林山水甲天下,秋浦江山最可爱”开篇,直接点明了桂林山水的美丽和秋浦江山的迷人。

接着,作者用“留滞客”来劝告游客不要过度逗留,而是要与天同赏此中来,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其次,诗中描绘了野艇在水烟中迷失了岸边,小船在月色中穿过中洲的美景,充分展现了桂林山水的秀美和迷人。

最后,作者引用了“后庭花”这一意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总之,《秋浦歌》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田园诗,通过对桂林山水和秋季田园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故乡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游客不要过度逗留,保护山水的呼吁。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全诗翻译赏析《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贵池西)时。

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

秋浦歌十七首李白其一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其二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其三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

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

其四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其五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

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

其六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

其七醉上山公马⑵,寒歌宁戚牛⑶。

空吟白石烂⑷,泪满黑貂裘⑸。

其八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⑹。

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⑺。

其九江祖一片石⑻,青天扫画屏。

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其十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其十一逻人横鸟道⑼,江祖出鱼梁⑽。

水急客舟疾⑾,山花拂面香。

其十二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⑿。

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其十三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其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⒀,歌曲动寒川。

其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⒁。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⒂。

其十六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妻子张白鹇⒃,结罝映深竹⒄。

其十七桃波一步地⒅,了了语声闻。

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

注释:⑴秋浦:唐时属池州郡。

故址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

⑵山公:指山简。

⑶宁戚:春秋时卫国人。

⑷白石烂:宁戚《放牛歌》中有“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之句。

⑸黑貂裘:《战国策·秦策》载,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

⑹水车岭:《贵池志》载,贵池西南七十余里有水车岭。

小学二年级语文《秋浦歌》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语文《秋浦歌》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语⽂是⼯具学科,是我们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

学好语⽂有利于提⾼我们逻辑思维,有利于提⾼我们的写作能⼒和语⾔表达能⼒,有利于提⾼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若是语⽂你都不⾏,别的是学不通的。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年级语⽂《秋浦歌》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年级语⽂《秋浦歌》原⽂ 秋浦歌 唐·李⽩ ⽩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 何处得秋霜? 注释: 个:如此,这般。

秋霜:形容头发⽩如秋霜。

译⽂: ⽩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篇⼆】⼩学⼆年级语⽂《秋浦歌》教案 【学习⽬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主地学习,正确理解这⾸古诗的⼤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同类诗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古诗的对⽐参读中,初步感受李⽩与杜甫写作风格的区别。

4、能有感情地背诵这⾸诗,并能默写。

【学习重难点】 感悟诗情 教学设计: ⼀、导⼊ 1、我们在校本课程“名⼈名诗”中学了近⼆⼗⾸李⽩的诗。

李⽩成了我们跨时空的朋友。

出⽰李⽩图⽚,对这朋友了解多少呢,谁来说⼀说。

2、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李⽩的《秋浦歌》。

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李⽩被权贵排挤出长安后⼗年,漫游到此,写了⼀组诗,共⼗七⾸,这是其中的第⼗五⾸。

这时他已经五⼗多岁了。

「知⼈论诗、整体观照,实为古诗学习之重要门径。

本案设计,巧在开课伊始,即利⽤学⽣以前的积累,穿越时空,⼀千多年前的李⽩仿佛就是近在⾝边的朋友。

」 ⼆、初读,了解诗意 1、谁先来跟李⽩打了招呼,字正腔圆地念⼀念这⾸《秋浦歌》。

指名读——齐读丈、长、霜是押韵的韵脚,后⿐⾳读准才有味道。

2、诗读准了,读通了,接下来要了解诗意,⼤家有什么好办法?多读,借助教材中的注释、图⽚,结合课内外的资料,争取⾃⼰读懂这⾸诗。

李白《秋浦歌》的意思及赏析

李白《秋浦歌》的意思及赏析

李白《秋浦歌》的意思及赏析
秋浦歌(其十五)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①似个②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①缘:因为。

②个:这样。

白发长有三千丈,这是因为我的愁绪也这样的长。

对镜自照,入眼的是一个白头,到底是哪里来的重重心事,让我的头发染上了秋霜。

【白发之美】
李白在《将进酒》中说:“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白发是他常用的一个意象,因为我们常会将它与愁绪、沧桑联想到一起。

在《秋浦歌》中,他将自己的发白写成三千丈,也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愁绪像三千丈白发一样的长。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谁
知道三千丈的距离有多远呢?这样奇特的想象,让人深感诗人的愁苦之情。

【赏析】
诗人说自己愁绪如三千丈的白发,又说对镜自视的时候,也很好奇到底是哪里来的“秋霜”,总之为什么愁白了头,没有明说。

因为这种愁绪是来自政治上的失意,但又不好明说出来,以免触怒了权贵,惹上不必要的麻烦。

在写作中,有时候会有不便于明说的事情,这时就要隐去不提,像《秋浦歌》这样,留下空白让读者来完成。

【启示】
孔子说如果四十岁还没有闻名,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希望了。

李白做这组诗的时候,已经五十岁了,但在政治上还是默默无闻。

想到自己年事已高,他不禁满怀愁绪。

人到中老年的时候,常会回过头来总结自己的一生,这时如果能有一些成就,才会稍感欣慰。

但很多人在年轻时不曾想过要向后看,也就没有压力和动力。

其实不仅在老年时要总结,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要去反省,才能进步。

古诗秋浦歌·桃波一步地翻译赏析

古诗秋浦歌·桃波一步地翻译赏析

古诗秋浦歌·桃波一步地翻译赏析
《秋浦歌·桃波一步地》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白。

其古诗全文如下:桃波一步地,了了语声闻。

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

【前言】《秋浦歌·桃波一步地》是唐代诗人李白组诗《秋浦歌十七首》的第十七首。

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

【注释】⒅波:一作“陂”。

【翻译】桃波离这里只有一步地之遥,那里的人说话这里都听得清清楚楚。

我在这里暗与山僧告别,遥向白云作揖而去。

【赏析】第十七首诗,也是最后一首,以黯然离别秋浦作结,传达了一种伤感的情调。

明嘉靖、万历等《池州府志》、《贵池县志》记载了李白游秋浦的过程和他的名作《秋浦歌十七首》。

贵池县(今池州市贵池区),唐时名秋浦县,因境内秋浦河而得名。

李白一生,酷爱名山秀川,曾于天宝、
上元年间,先后五次到秋浦,足迹踏遍九华山和秋浦河、清溪河两岸,留下了几十首诗篇,其中名篇颇多。

《秋浦歌十七首》是李白游秋浦
时写下的代表作,组诗的写作时间约在唐天宝八年至十四年(749~755)李白三次游秋浦期间。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秋浦歌》白居易古诗解读

《秋浦歌》白居易古诗解读

《秋浦歌》白居易古诗解读秋浦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一首诗作,以其优美的词藻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广为传诵。

这首诗通过描绘美丽的秋天风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本文将逐句解读该诗,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义。

秋浦江滨距草堂,黄菊如星紫葛长。

第一句“秋浦江滨距草堂”,表明了诗歌的时空背景,诗人身处在秋浦江畔的草堂,距离江边,自然环境优美。

此句开头提到的秋浦江和草堂为后文的意境铺垫。

“黄菊如星紫葛长”,这里用到了黄菊和紫葛作为描写景物的修辞手法。

黄菊既点缀在江滨,又仿佛星光点点,给人以美妙的画面感受。

紫葛的生长则暗示着秋天的深度,阳光照耀下的紫葛长势蓬勃,也暗示了时光的流转。

古巷没人碧桃花,吴姬何事独闲襟?这两句诗描绘了另一个具体的场景,诗人所居住的地方叫“古巷”,由于季节的关系,桃花已经没有人来欣赏了,只剩下一片碧绿的静默。

紧接着,诗人提到吴姬,表达出对吴姬孤独落寞的情感。

吴姬是指相传的楚国美女吴妈妈,在此处代表了女性的忧思和孤独寂寞。

重帏深闭江水寒,花落狐声遶塞山。

“重帏深闭江水寒”,此句通过形容自然景象和人的行为,传递出孤独和寂寞的情感。

江水寒,更加强调了华堂内的孤寂感。

花落狐声,则又一次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渐进。

花满初云卧睡觉,狐声遶塞山,由此描绘出了自然界的声音和人类的寂寞感。

骨声长苦天边鹤,月色良宵倚一竿。

这两句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达人生百态和时光的流逝。

鹤是被视为长寿和自由的象征,诗中的天边鹤鸣之声,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悲苦。

而月色则被诗人称为“良宵”,表示虽然孤独,但依然可以享受到美好的夜晚。

橋上多人远近去,门前孤客踏流残。

这两句诗描绘了自然界和人们的关系。

人们在秋天的桥上奔波,形成了现实中的景色。

而门前的孤客,踏着流残的光景,表达了个体的孤寂感和与外界的疏离感。

归帆过尽无纤埃,龙火淡烟萍林梅。

这两句诗描述龙火、纤埃、萍林和梅,是以形容景物的手法,又一次揭示了时间的消逝和景物的褪去。

诗词赏析: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诗词赏析: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诗词赏析:李白《秋浦歌十七首》秋浦歌十七首唐代:李白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

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

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

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

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

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

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

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

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

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

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

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

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

桃波一步地,了了语声闻。

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

译文秋浦水像秋一样的长,景色萧条令我心愁。

客愁像秋浦水一样不可量度,我乐行至大楼山以散心忧。

站在山顶西望伏安,直见长江之水正滚滚东流。

我问江水:你还记得我李白吗?请你将我一掬泪水,遥寄给扬州的朋友去吧!夜猿在秋浦水上哀鸣,连附近的小黄山也愁白了头。

青溪虽非是陇水。

但也发出像陇水一样的悲胭之声。

我想离开这里,但却因故而去不得;本来打算暂游此地,但却滞留此地而成了久游。

何年何月才能回家乡啊,想至此不觉在孤舟上潜然泪流。

秋浦产一种霹驼鸟,其羽毛之美,为人间天上所少有。

以美丽著称的山鸡,见了它也羞得不敢走近水边映照自己的华美的羽毛。

入了秋浦之境,一个早晨就愁白了我的双鬓。

那凄切的猿声,叫得将我满头的白发郡成了纷乱的素丝。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之四全诗鉴赏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之四全诗鉴赏

李白《秋浦歌》之四全诗鉴赏李白《秋浦歌十七首》之四全诗鉴赏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白《秋浦歌十七首》之四全诗鉴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四】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一朝”句:极言鬓发很快脱落变白。

飒,凋零。

衰,头发疏落变白。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这两句是说,悲凄的猿声,使人增添愁怨,催人年老,长发和短发都已斑白了。

秋浦多猿,猿声悲凄,然非猿声催白发,而是诗人愁心催发之白,猿声仅为增添愁绪而已。

评析:秋浦:唐代属池州府,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

《元和郡县志》卷二八江南道池州秋浦县:“秋浦水,在县西八十里。

”秋浦水,一名秋浦河。

公元753、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二、三载)间李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往来于池、歙诸州,《秋浦歌》十七首即此时游寓秋浦所作。

第四首写诗人照秋浦而悲白发。

前二句言望秋浦,见白发。

后二句闻猿声而添愁。

注释⑴秋浦:唐时属池州郡。

故址在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西。

白话译文入了秋浦之境,一个早晨就愁白了我的双鬓。

那凄切的猿声,叫得将我满头的白发郡成了纷乱的素丝。

创作背景秋浦,唐代池州郡属县,因境内有秋浦水而得名,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

李白一生三次游秋浦,留下七十余篇佳作。

这十七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三载(754)第二次游秋浦时期(另说为天宝十二载,又说为天宝十四载)。

当时李白因受谗遭疏离开长安已经十年。

在这十年中,李白云游天下,四海为家,北上燕、赵,南下江、淮;其中不乏痛快欢畅的时候,特别是曾和杜甫两人携手同游梁、宋,把酒论诗,快意非常。

不过,他在秋浦时的心情并不太好。

天宝十二载(753),他曾北游幽蓟,亲见安禄山势力坐大,君王养痈已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读懂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热火朝天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生活的辛酸和他们那种积极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及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同情。

2、认识“赧”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诗描写的劳动场景,从中感受劳动者生活的辛酸和他们那种积极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2、通过诗歌读懂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同情之心。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初识李白。

【课件1】
大家一定知道不少李白的诗句吧,背来听听。

二、初读诗歌,读通读顺。

1、师:同学们,从刚才这几首诗中,我们感受到一个非常丰富的李白。

李白一生写了大量诗歌,但有一首却是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极为罕见、极为珍贵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秋浦歌》第14首。

(板题:强调怎么记住“浦”字)
2.读题,释题
(1)师:谁来读读诗题。

(指名读)
追问:知道“秋浦”在哪儿吗?秋浦歌是什么意思吗?【课件2指名读】
补充:李白晚年曾五游秋浦,所作《秋浦歌》共17首。

今天学的这首是其中的第14首。

(3).师: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秋浦歌》这首诗,注意,认认真真读上2遍。

读时,注意诗中的一个生字,结合注解把它读准了,争取把诗念得字正腔圆。

(1)自由练读(生自由读课文)【课件3《秋浦歌》原文】
(2)检查读(指名朗读)(同桌互读)
三、读悟诗句
预设一:炉火照天地【课件4】
(1)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回答)
(2)师追问:这景象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壮观、美丽、气势浩大)
(3)师:请读出场面的壮观——炉火照天地。

【板书:壮观】
预设二:红星乱紫烟【课件6:现代炼铁中钢花四溅的画面】
(1)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回答)
(2)师追问:那“乱”是什么意思?
(3)师问: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热火朝天、壮观、壮美、危险的、你的心真细啊!不愧是农民的子女!)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起。

(生读)
(4)师: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李白的心情如何?
(兴奋、欣喜、新奇、赞叹……带上这份情感读这两句诗)
预设三:赧郎明月夜【课件7】
(1)问:谁眼前还出现了什么画面?(在这月夜里,一群光着膀子的冶炼工人,他们的脸被熊熊的炉火烤得通红通红。


(2)师:你看到的是一幅赧郎月夜冶炼图。

(板书:月夜冶炼图)
(3)师:诗中的“郎”指的是——(生:冶炼工人)
老师查过字典,“赧”字的本意是因为羞愧而脸红。

那请大家想想,冶炼工人脸红是因为羞愧吗?(生:不是)那是为什么而红的呢?(学生自由回答)
(4)师:工人们的脸,不管是因为什么而红,在诗人看来,那一张张红彤彤的脸,连天空中那轮圆月也映衬得更加明亮了。

再读这句诗。

预设四:歌曲动寒川【课件8】
(1)师:就在这月夜冶炼的场面中,你还听到了什么?
(2)师:川,就是河水、河流。

(3)师:唱着歌儿劳动,是呀,“歌曲动寒川”,这应是怎样的歌声呀?【播放音乐课件:听《劳动号子》】
(4)师:读着这样的诗歌,听着这样的劳动号子,请你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形容。

(高亢激昂、热情奔放、热火朝天、扣人心弦、鼓舞人心……)
(5)师:这歌曲难道仅仅就是一首高亢激昂、热情奔放、鼓舞人心的曲子吗?这分明就是李白心中对劳动人民的一首——?生:赞歌(板书:赞歌)
(6)师:你认为,诗人要赞美冶炼工人的什么精神?(学生回答)
是啊,这样高亢的号子,这样催人奋进的赞歌,把冰冷的河水给震动了!但,这真的能震动吗?这又是什么写法?(生:夸张)
过渡:这真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

这首诗让我们再次感受到李白诗歌大胆想象、极度夸张的特点。

小结:看啊,月夜的冶炼场面,是何等热烈,何等夺目,何等壮观!请读全诗——
四、走进工人,感受辛酸
过渡:好一幅壮观、瑰丽的月夜冶炼图啊!怎能不令诗仙李白“情动而辞发”,写下这劳动人民的赞歌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到冶炼现场,走进这群冶炼工人。

请再读全诗——
1.“乱”中感受艰辛
师:读着诗的前两行,哪两个字引起了你的注意?(生答后追问)一“照”一“乱”,令你产生了怎样的遐思?(学生自由谈:烈焰升腾、火光冲天、红星乱溅、紫烟缭绕的环境)师引导:红艳艳的火星、炽热滚烫的火星、四处乱溅的火星,可能会溅到哪儿,产生哪些后果?(学生回答)
师:如果说今天的冶炼工人被烫伤了,还能得到及时救治的话,那么在1300多年前,这群冶炼工人被烫伤了呢?(生自由谈)
师:因此,这个“乱”字,让你感受到什么?(生自由谈)
师:让我们一起读“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生读)
师:劳动是这样艰辛,这样危险,可在这明月之夜,他们一面挥汗如雨地工作,一面情绪激昂地放歌,高亢的劳动号子,此起彼伏,响彻夜空。

再读最后两行——【课件9点击】
2.月夜中感受辛酸
师:同学们,诗学到这儿,我们不仅有许多问题想要问问这群冶炼工人了。

你想问什么?
五、走进李白,感受同情。

1.谈感受: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的心里有一种怎样的感受啊?(生谈)
2.叩问李白:同学们,问了这群工人,你有问题想问问李白吗?(学生自由问后)师:所有的问题只需这一问:李白呀李白,为什么别人都能入睡,而你却不能入睡,偏偏要来到这冶炼现场呢?(生自由猜测)
追问:那李白究竟有什么心事呢?【介绍背景】
3.介绍背景,阅读第十五首诗
大约在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左右,年过半百的李白来到贵池,在秋浦等地漫游。

本来傲岸不屈、浪漫的李白,在秋浦时,生活的窘迫、仕途的无望,使他越来越愁肠百结,在这组《秋浦歌》中多有反映。

其中流传千古的是第十五首《秋浦歌》【课件10】秋浦歌
李白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愁啊愁,愁得——“白发三千丈”啊!这是何等悠长的愁啊!再读——
正是怀着这样的愁绪,当诗人看到这一热火朝天而又壮观的劳动场面时,被冶炼工人战天斗地、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撼动,于是写下了这首劳动的赞歌。

——齐读全诗《秋浦歌》起【课件11】
正是怀着万千愁思,在这夜深人静的晚上,当看到在火星乱溅中仍忘我劳作的冶炼工人,听到他们那高亢、悲壮的歌声,诗人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辛酸,心中不免对他们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之心【板书:同情】,于是写下了这幅月夜冶炼图。

——齐读全诗《秋浦歌》起——总结全文:秋浦歌壮观的是劳动的景象,辛酸的是劳动者的生活;诗人赞美的是劳动者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情的却是劳动者的苦难遭遇。

同学们,看,我们对一篇文章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于文字的表面,还要透过语言文字,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走进文章作者的内心。

你们看,这首诗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同的李白——看到一个充满大胆想象,而又关心劳动人民的李白。

作业设计
李白《秋浦歌》系列诗共十七首,我们只学了其中的两首。

课后搜集其他的十五首,挑自己喜欢的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秋浦歌
壮观赞歌
月夜冶炼
辛酸同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