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秋浦歌

合集下载

唐代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古诗欣赏及解析 涨知识

唐代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古诗欣赏及解析 涨知识

唐代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古诗欣赏及解析涨知识创作背景:秋浦,唐代池州县的一个县,位于安徽省贵池县西部。

因境内秋浦水而得名,是唐代银、铜的产地之一。

李白一生三游秋浦,留下了70多部优秀作品。

这十七首诗是天宝十三年(754)(据说是天宝十二年)第二次去秋浦时写的。

当时李白因为被冷落,已经离开长安十年了。

这十年间,李白云游四海,四海为家,北至燕赵,南至江淮;其中有很多快乐的时光,尤其是和杜甫一起与梁、宋携手出游,畅谈酒与诗。

但是,他在秋浦的时候心情并不好。

天宝十二年(753)北访蓟,目睹安禄山的强大势力和君主的红玉。

此时,他怀着巨大的悲痛和愤慨再次前往江南。

李白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秋浦歌十七首注释:秋浦(pǔ)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秋浦水如秋长,景色的萧条让我心酸。

秋浦:唐时属池州郡。

故址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客愁像秋浦水一样不可量度,我乐行至大楼山以散心忧。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站在山顶西望伏安,直见长江之水正滚滚东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我问江水:你还记得我李白吗?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请你将我一掬泪水,遥寄给扬州的朋友去吧!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夜猿在秋浦水上哀号,连附近的小黄山也变白了。

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青溪虽非是陇水。

但也发出像陇水一样的悲胭之声。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我想离开这里,却因为某种原因走不了;我原本打算暂时来这里旅游,但我在这里呆了很长时间。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何年何月才能回家乡啊,想至此不觉在孤舟上潜然泪流。

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

秋浦产一种霹驼鸟,其羽毛之美,为人间天上所少有。

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

秋浦歌李白古诗其一

秋浦歌李白古诗其一

秋浦歌李白古诗其一
原文:
秋浦歌其一唐代:李白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翻译:
秋浦的水像秋天一样的那么漫长,景色萧条叫我忧心忡忡。

作为游客的我忧愁就像秋浦的水一样深不可测,我快乐的旅行来到大楼山,本来是想散散心里的忧愁。

没想到又触动思乡之愁。

站在山顶向西遥望长安,只见长江之水正滚滚向东流去。

我问江水:你还记得我李白吗?请你将我一掬泪水,遥寄给扬州的朋友吧!。

[古诗李白《秋浦歌》]秋浦歌李白

[古诗李白《秋浦歌》]秋浦歌李白

[古诗李白《秋浦歌》]秋浦歌李白秋浦歌李白篇(1):秋浦歌李白原文与翻译秋浦歌作者: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词句注释个:如此,这般。

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白话译文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秋浦歌》赏析:“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

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

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

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

以此写愁,匪夷所思。

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秋浦歌李白篇(2):李白《秋浦歌》翻译秋浦歌李白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炉火照彻天地,紫烟中红星乱闪。

炼铜工人在明月之夜,一边唱歌一边劳动,他们的歌声响彻了寒峭的山谷。

⑴秋浦:县名,唐时先属宣州,后属池州,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

秋浦因流经县城之西的秋浦河得名。

⑵炉火:唐代,秋浦乃产铜之地。

此指炼铜之炉火⑶赧郎:红脸汉。

此指炼铜工人。

赧:原指因羞愧而脸红,此指脸被炉火所映红。

明嘉靖、万历等《池州府志》、《贵池县志》记载了李白游秋浦的过程和他的名作《秋浦歌十七首》。

贵池县(今池州市贵池区),唐时名秋浦县,因境内秋浦河而得名。

李白一生,酷爱名山秀川,曾于天宝、上元年间,先后五次到秋浦,足迹踏遍九华山和秋浦河、清溪河两岸,留下了几十首诗篇,其中名篇颇多。

《秋浦歌十七首》是李白游秋浦时写下的代表作,组诗的写作时间约在唐天宝八年至十四年(749~755)李白三次游秋浦期间。

一说此诗大约天宝十二年(753年)。

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

小学二年级语文《秋浦歌》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语文《秋浦歌》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语⽂是⼯具学科,是我们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

学好语⽂有利于提⾼我们逻辑思维,有利于提⾼我们的写作能⼒和语⾔表达能⼒,有利于提⾼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若是语⽂你都不⾏,别的是学不通的。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年级语⽂《秋浦歌》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年级语⽂《秋浦歌》原⽂ 秋浦歌 唐·李⽩ ⽩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 何处得秋霜? 注释: 个:如此,这般。

秋霜:形容头发⽩如秋霜。

译⽂: ⽩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篇⼆】⼩学⼆年级语⽂《秋浦歌》教案 【学习⽬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主地学习,正确理解这⾸古诗的⼤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同类诗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古诗的对⽐参读中,初步感受李⽩与杜甫写作风格的区别。

4、能有感情地背诵这⾸诗,并能默写。

【学习重难点】 感悟诗情 教学设计: ⼀、导⼊ 1、我们在校本课程“名⼈名诗”中学了近⼆⼗⾸李⽩的诗。

李⽩成了我们跨时空的朋友。

出⽰李⽩图⽚,对这朋友了解多少呢,谁来说⼀说。

2、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李⽩的《秋浦歌》。

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李⽩被权贵排挤出长安后⼗年,漫游到此,写了⼀组诗,共⼗七⾸,这是其中的第⼗五⾸。

这时他已经五⼗多岁了。

「知⼈论诗、整体观照,实为古诗学习之重要门径。

本案设计,巧在开课伊始,即利⽤学⽣以前的积累,穿越时空,⼀千多年前的李⽩仿佛就是近在⾝边的朋友。

」 ⼆、初读,了解诗意 1、谁先来跟李⽩打了招呼,字正腔圆地念⼀念这⾸《秋浦歌》。

指名读——齐读丈、长、霜是押韵的韵脚,后⿐⾳读准才有味道。

2、诗读准了,读通了,接下来要了解诗意,⼤家有什么好办法?多读,借助教材中的注释、图⽚,结合课内外的资料,争取⾃⼰读懂这⾸诗。

秋浦歌古诗原文及翻译

秋浦歌古诗原文及翻译

秋浦歌古诗原文及翻译“秋浦歌”是汉代伟大的古代杰作,由张九龄所作。

这首诗有六句,内容涉及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冲突、激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了解自然之谜的探索。

在押韵和章法艺术方面,它达到了精湛水平,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佳作。

这首古诗的原文如下:“秋浦歌叹江头夜,三千客中行舟客。

千山万水倚远天,夜空满月照中国。

江水涌朔吹节管,声音绕山响去远。

湖光月影变叠叠,秋浦路旁落月垂。

”以上原文的翻译(拙译)如下:“Tune of the Autumn Shore Lamenting the Night of Jiangtou With three thousand travelers by boat, traveling along the river.Heaven boundless mountains and waters stretch far away, The night sky filled with moonlight, shining on the Middle Kingdom.The river flows and the beating of drums is heard,The sound echoing beyond the mountains, fading into the distance.The lake reflection of the moonlight alternates between bright and faint,The Autumn Shore roadside moonlight cascades downwards.”《秋浦歌》的原文及翻译是上文所提及的,这首古诗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精湛的杰作,它涉及到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冲突与激情、赞美自然的美景,以及探索自然之谜。

下文将重点讨论《秋浦歌》的内容主题、诗句押韵艺术特色、表达方式及历史文化背景。

一、内容主题《秋浦歌》展示了古代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景象和人间情感,以及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仰。

《秋浦歌》李白古诗赏析

《秋浦歌》李白古诗赏析

总结评价
05
《秋浦歌》的艺术成就与影响
丰富的想象力
李白在《秋浦歌》中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运用了独特的比喻和描绘手法,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独特的语言风格
李白的语言风格在《秋浦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的用词精炼、生动,如“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深刻的情感表达
《秋浦歌》表达了李白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情感,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秋浦歌》的文学贡献与启示
文学价值
《秋浦歌》是李白创作的经典之作,具有极 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启示作用
《秋浦歌》中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对读者有启 示作用,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生和世
界。
《秋浦歌》在李白诗歌中的地位与价值
重要地位
《秋浦歌》在李白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02
秋浦是李白经常游历的地方, 他在那里留下了多首脍炙人口 的诗歌。
03
《秋浦歌》描写了秋浦的美丽 景色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展 示了李白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 敏锐感受和独特的审美观。
李白的诗歌风格与特点
李白的诗歌风格以豪放、奔放著称, 他善于运用夸张、想象等手法,将情 感和景物融为一体,使诗歌具有强烈 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02
李白一生狂放不羁,追求个性的自由和精神的解放,他 的诗歌也因此充满了激情和想象力,具有强烈的个性和 独特性。
03
李白的诗歌创作涉及了多种题材和风格,包括山水诗、 边塞诗、送别诗等,其中以山水诗最为出秋浦歌》是李白在秋浦(今 安徽贵池)时所写的一首五言 古诗,创作时间大约在盛唐时 期。
《秋浦歌》的文学价值与地位
独特的艺术风格

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古诗赏析

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古诗赏析

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古诗赏析《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所创作的组诗。

李白一生中多次游秋浦,这组五言诗大概是诗人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漫游至秋浦,逗留期间所写。

组诗内容丰富,艺术高超,尤其是《秋浦歌·白发三千丈》,更是脍炙人口。

唐·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注释:秋浦歌:天宝十三载(754),李白流寓秋浦时所作的组诗,共十七首,这是第十五首。

秋浦:今安徽贵池县西南一浦,产银产铜。

缘愁:因为愁。

缘:因为,指因为愁思有那么长。

似:象。

个:这样。

又作“箇”。

秋霜:指白发,形容头发象秋天的霜一样白。

译诗:(我)头上的白发足足有三千丈(长),只因愁思无穷无尽也像这样长。

不知道在明亮的镜子里的我,从什么地方得来这满头苍苍白发?赏析:这是一首抒愤诗。

诗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把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宣泄出来,发挥了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

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箇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

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尤为新奇”,“兴中有比,意味更长”(同上)。

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

古诗秋浦歌·两鬓入秋浦翻译赏析

古诗秋浦歌·两鬓入秋浦翻译赏析

古诗秋浦歌·两鬓入秋浦翻译赏析《秋浦歌·两鬓入秋浦》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白。

其古诗全文如下: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前言】《秋浦歌·两鬓入秋浦》是唐代诗人李白组诗《秋浦歌十七首》的第四首。

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

【翻译】入了秋浦之境,一个早晨就愁白了我的双鬓。

那凄切的猿声,叫得将我满头的白发郡成了纷乱的素丝。

【赏析】全诗描绘的诗人形象是满腹忧郁,形容枯槁,白发苍苍的孤苦老人。

盛年不再的李白,是怀着失意的心情来到秋浦的,虽然是刚过“知天命”的年纪,可是好像一下子白发就全白了。

在此诗的开头,他说自己是“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听起来似乎觉得原来还李白一直是两鬓青丝,但到了秋浦之后,没有想到竟然会在一天早上起来之后,发现两鬓已经白发苍苍了!“一朝”极言头发白得之快,简直出乎意料之外,言下之意,还真有点当年伍子胥过不去昭关,一夜之间,就把头发愁白了的味道,但是伍子胥是心急火燎,李白却并不着急赶到哪里去,而且,也不像伍子胥那样过不了昭关就有性命之忧,但是又为什么白了头发呢?李白在惊异之余,给自己找了一个看上去说得过去的原因:“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中国古代的文人一听到猿声,马上就会愁肠百结的,这其中的例外恐怕还只有李白一人,不过那也是他晚年在长流夜郎的途中,在三峡中得到大赦,乘舟东归的时候,曾经欢快地写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可是在眼下,他可没有这么好的心情,猿声一“催”,他满头的青丝,不管是长是短,统统白了,这个“催”字可谓是用得惊心动魄,本来头发就在一夜之间白了,那里还禁得住猿声的催促!这首诗由于用了“一朝”和“催”这两个词来着重强调自己头发白得异乎寻常地快,不由得让人想到他在《将进酒》中的名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首诗的表层意义是诗人对进入暮年的喟叹,深层意义是抒发一种匡时济世之大志而又无门可报,欲罢而又不能的矛盾情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丈缘
愁镜
白头发有三千丈那么长, 因为我心中有无限的怨恨和哀愁,使 得我的白头发一直猛长
不 知 明 镜 里, 何 处 得 秋 霜。
照一照明亮的镜子,不知道 我的头发什么时候已经白的 和秋霜一样了。
白 发 三 千 丈, 缘 愁 似 个 长。 不 知 明 镜 里, 何 处 得 秋 霜。
秋浦歌 唐 李白 白 发 三 千 丈, 缘 愁 似 个 长。 不 知 明 镜 里, 何 处 得 秋 霜。
• (701——762)唐朝大诗人,人称 诗仙。他一生周游了祖国许多地方, 爱在山水间漫游,所以诗歌中融进 了许多名山大川奇异的风光。李白 的诗想像特别的丰富,读 • 唐 李白 • 危楼高百尺, • 手可摘星辰。 • 不敢高声语, • 恐惊天上人。
秋浦
• 在安徽省贵池县西,是唐代银和铜 的产地之一。当年李白漫游到这里, 写了一首诗——《秋浦歌》,它共 有十七首,本篇是其中的第十五首。
秋浦歌
zhàng
白 发 三 千 丈,
yuánchóu
缘 愁 似 个 长。
jìng
不 知 明 镜 里,
何 处 得 秋 霜。
白 发 三 千 丈, 缘 愁 似 个 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