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浦歌 李白古诗白发三千丈]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诗歌赏析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意思_全诗赏析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出自唐朝诗人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赏析“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箇)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
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箇)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
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
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
以此写愁,匪夷所思。
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尤为新奇”,“兴中有比,意味更长”(同上)。
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
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
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
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
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
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均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
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
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秋浦歌((其十五) 小学生必背诗词及赏析

秋浦歌((其十五) 小学生必背诗词及赏析
[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字词释义:①秋浦:地名,在今安徽贵池。
②丈:长度单位,十尺为一丈。
③缘:因为。
④个:这,此。
⑤秋霜:代指白发。
诗词赏析:《秋浦歌》共有十七首,是诗仙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首是第十五首,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指我的白发长达几千丈,是因为愁也这样长。
这两句用奇妙的夸张和独创性的形象,以“白发”写愁,想象奇特,读来令人印象深刻,同时,也将抽象的“愁”具象化,突出了愁思的深重,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指不知在明亮的镜子中,我的满头白发是从哪里来的?这两句是诗人顾镜自怜,对自己的提问,以“秋霜”写白发,更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将诗人的“愁”渲染得更加沉重了,整首诗通过奇特的夸张,将诗人的愁思描绘得淋漓尽致,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忧虑,以及理想不能实现、遭遇排挤的苦闷之情。
知识链接:
古人写“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唐]李煜《虞美人》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宋]秦观《浣溪沙》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宋]张先《千秋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宋]贺铸《青玉案》。
《秋浦歌》赏析及译文

《秋浦歌》赏析及译文【作品介绍】这首《秋浦歌》家喻户晓,它是李白组诗作品《秋浦歌十七首》中的第十五首。
这组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贵池西)时。
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
【原文】秋浦歌(其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注释】1、个:如此,这般。
2、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白话翻译】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写作背景】秋浦,唐代池州郡属县,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因境内有秋浦水而得名,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
李白一生三次游秋浦,留下七十余篇佳作。
这十七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三载(754)第二次游秋浦时期(一说为天宝十二载)。
当时李白因受谗遭疏离开长安已经十年。
在这十年中,李白云游天下,四海为家,北上燕、赵,南下江、淮;其中不乏痛快欢畅的时候,特别是曾和杜甫两人携手同游梁、宋,把酒论诗,快意非常。
不过,他在秋浦时的心情并不太好。
天宝十二载(753),他曾北游幽蓟,亲见安禄山势力坐大,君王养痈已成。
此时他正是怀着极其悲愤的心情再游江南的。
【赏析】这是一首抒愤诗。
诗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把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宣泄出来,发挥了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白发三千丈。
白发哪能有三千丈长呢?李白咏庐山瀑布为“飞流直下三千尺”,已是奇语不凡;而这里咏白发,竟说白发比庐山瀑布更长十倍,大胆夸张,非李白莫敢。
至于像李白的“白发三千丈” ,虽然看似无理(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云:“‘白发三千丈”,其句可谓豪矣,奈无此理何?”),却完全符合诗人感情的真实。
诗人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显然,诗人不是说白发真有三千丈长,而是说愁长;因为忧愁生白发,所以白发像有三千丈长一般。
这样写,既准确地表达了诗人内在感受的真实性,又巧妙地赋予诗歌外在形象以更大的感染力。
古诗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翻译赏析

古诗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翻译赏析《秋浦歌·白发三千丈》是唐朝文学家李白所著。
其全文古诗如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前言】《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贵池西)时。
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
【注释】⑴秋浦:唐时属池州郡。
故址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
⑵山公:指山简。
⑶宁戚:春秋时卫国人。
⑷白石烂:宁戚《放牛歌》中有“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之句。
⑸黑貂裘:《战国策·秦策》载,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
⑹水车岭:《贵池志》载,贵池西南七十余里有水车岭。
⑺寄生:一种植物,其根部不扎在土里而依附在松树、杨树等枝杈上,靠吸取这些树的养分而存活。
⑻江祖一片石:《一统志》载,江祖山,在贵池西南二十五里处,一石突出水际,高数丈,名曰江祖石。
⑼逻人:今称逻人矶,乃江边一巨石。
人:一作“叉”。
⑽鱼梁:地名,在逻人矶附近。
⑾舟:一作“行”⑿平天:湖名,旧址在贵池西南的齐山脚下。
⒀赧(nǎn):原指因害羞而脸红。
这里是指炉火映红人脸。
⒁个:如此,这般。
⒂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⒃白鹇(xián):大型鸟类,也叫“白雉“。
【翻译】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赏析】第十五首诗,是组诗中流传最广的一首。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
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
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
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
以此写愁,匪夷所思。
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原文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词句注释 【1】秋浦:唐时属池州郡。
故址在今安徽省贵池西。
【2】白发:白头发。
亦指老年。
【3】缘:因为。
【4】个:如此,这般。
长(zhǎng) 【5】明镜:明亮的镜子。
【6】何处:哪里,什么地方。
【7】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白话译文 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客居秋浦(在今安徽贵池县西南的水乡地区)时所写。
他这时已经临近晚年,有感于自己的日益衰老而写下此诗。
作品赏析 这首诗写对镜悲白发的情景,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怯,写得十分生动传神。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傈长。
”白发长达三千丈,因为忧愁才变得这样长。
夸张白发之长是为了形容忧愁之深。
起句突兀,落笔惊人,却又切合人的心理,恰如其分。
请问有谁面对明镜梳理自己白发时不会感到长无边际,因为抚弄那缕缕“白丝”之时,心潮涌动,多少陈年往事会涌向心头,童年的无优快乐,少年的燥动探求,青年的洒脱无羁,中年的年富力强,而今的垂垂老矣,多少事值得追忆,多少事值得惋借,一边梳理长发,一边也是在梳理一生的坎坷,一生的转折,人生短暂,好比是自朝至暮,最终还是剪不断理还乱,这一切岂一个“愁”字了得,豪放如李白者,到此时也只能长叹“缘愁似个长”,其实胸中惆怅何止“三千丈”,简直是无边无涯,永难诉清。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不知道明镜里面,那里来了这一抹秋霜。
这一句明知故问的比喻更令人感伤,明知镜中“秋霜”即是自己的白发,却又不敢承认不愿承认。
这此中感觉正如辛弃疾词中“却道天凉好个秋”一样,不明说愁却更见愁深如海。
此诗虽是描写暮年悲白发,但用笔流畅,如行云流水,仍见洒脱。
诗中一夸张,一比喻,生动形象,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孤独地坐在明镜前,木然看着自己满头白发的情景宛如就在眼前。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秋浦歌》李白唐诗原文阅读翻译赏析

《秋浦歌》李⽩唐诗原⽂阅读翻译赏析《秋浦歌》李⽩唐诗原⽂赏析翻译注释【原⽂】秋浦歌(其⼗五)⽩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何处得秋霜?《秋浦歌》李⽩唐诗原⽂赏析翻译注释【注释】1、个:如此,这般。
2、秋霜:形容头发⽩如秋霜。
【⽩话翻译】 ⽩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秋浦歌》李⽩唐诗原⽂赏析翻译注释【作品介绍】 这⾸《秋浦歌》家喻户晓,它是李⽩组诗作品《秋浦歌⼗七⾸》中的第⼗五⾸。
这组诗创作于唐⽞宗天宝年间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贵池西)时。
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从不同⾓度歌咏了秋浦的⼭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世悲凉之叹。
《秋浦歌》李⽩唐诗原⽂赏析翻译注释【写作背景】 秋浦,唐代池州郡属县,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因境内有秋浦⽔⽽得名,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
李⽩⼀⽣三次游秋浦,留下七⼗余篇佳作。
这⼗七⾸诗⼤约作于天宝⼗三载(754)第⼆次游秋浦时期(⼀说为天宝⼗⼆载)。
当时李⽩因受谗遭疏离开长安已经⼗年。
在这⼗年中,李⽩云游天下,四海为家,北上燕、赵,南下江、淮;其中不乏痛快欢畅的时候,特别是曾和杜甫两⼈携⼿同游梁、宋,把酒论诗,快意⾮常。
不过,他在秋浦时的⼼情并不太好。
天宝⼗⼆载(753),他曾北游幽蓟,亲见安禄⼭势⼒坐⼤,君王养痈已成。
此时他正是怀着极其悲愤的⼼情再游江南的。
【赏析】 这是⼀⾸抒愤诗。
诗⼈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艺术⼿法,塑造了“⾃我”的形象,把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宣泄出来,发挥了强烈感⼈的艺术⼒量。
“⽩发三千丈。
⽩发哪能有三千丈长呢?李⽩咏庐⼭瀑布为“飞流直下三千尺”,已是奇语不凡;⽽这⾥咏⽩发,竟说⽩发⽐庐⼭瀑布更长⼗倍,⼤胆夸张,⾮李⽩莫敢。
⾄于像李⽩的“⽩发三千丈” ,虽然看似⽆理(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云:“‘⽩发三千丈”,其句可谓豪矣,奈⽆此理何?”),却完全符合诗⼈感情的真实。
李白的诗词《秋浦歌·白发三千丈》赏析

李白的诗词《秋浦歌·白发三千丈》赏析《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唐•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赏析】“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两句,以夸张手法,极写忧愁之重之深。
起句言自己的白发长达三千丈,给人以十分突兀之感;次句道明原因,由于发因愁而白,愁既长,白发自然长,以至千丈。
这两句因果倒置,把结果摆在前面,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紧接着再讲明原因,又给人以深沉的悲哀。
起笔突兀而怪诞,落笔则惊人而贴切,十分符合诗人当时的心理。
李白诗中多惊人的夸张,像“燕山雪花大如席”这样的诗句,十分粗豪,然而只有这样写才是真正的李白。
对于有理想有抱负之人来说,眼见自己年老体衰却仍一事无成,这种悲哀就显得格外强烈。
李白如此,千千万万的人亦是如此,面对日益增长的白发,多少前尘往事齐涌心头,或值得惋惜,或值得悲痛,或值得追念……而这所有的感情如今都幻化成愁,正是“剪不断理还乱”,怎一个“愁”字了得。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不知道明镜里面,哪里来了这一抹秋霜似的白发。
明知故问,不愿意承认,却不得不承认。
诗虽写暮年悲白发,但悲中有壮,洒脱豪迈。
夸张和比喻手法的运用,极其生动形象,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扩展阅读:李白的早期生活简介长安元年(701年),李白,字太白。
其生地今一般认为是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青莲乡。
祖籍为甘肃天水。
其家世、家族皆不详。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
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
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武则天去世。
李白五岁。
发蒙读书始于是年。
《上安州裴长史书》云:“五岁诵六甲。
”六甲,唐代的小学识字课本,长史,州之次官。
开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岁。
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
亦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
是年岑参生。
秋浦歌李白原文与翻译

秋浦歌李白原文与翻译秋浦歌李白原文与翻译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
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秋浦歌李白原文与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秋浦歌作者: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词句注释个:如此,这般。
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白话译文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秋浦歌》赏析:“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
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
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
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
以此写愁,匪夷所思。
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
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
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
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
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
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
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均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浦歌李白古诗白发三千丈]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
诗歌赏析
《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所创作的组诗。
李白一生中多次游秋浦,这组五言诗大概是诗人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漫游至秋浦,逗留期间所写。
组诗内容丰富,艺术高超,尤其是《秋浦歌·白发三千丈》,更是脍炙人口。
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秋浦歌:天宝十三载(754),李白流寓秋浦时所作的组诗,共十七首,这是第十五首。
秋浦:今安徽贵池县西南一浦,产银产铜。
缘愁:因为愁。
缘:因为,指因为愁思有那么长。
似:象。
个:这样。
又作“箇”。
秋霜:指白发,形容头发象秋天的霜一样白。
(我)头上的白发足足有三千丈(长),只因愁思无穷无尽也像这样
长。
不知道在明亮的镜子里的我,从什么地方得来这满头苍苍白发?
这是一首抒愤诗。
诗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把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宣泄出来,发挥了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
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箇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
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尤为新奇”,“兴中有比,意味更长”(同上)。
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
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
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
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
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
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
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均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
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怎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
一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去,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二
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青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三
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
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
四
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五
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
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
六
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七
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
八
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
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
九
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
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十
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莺满,涧涧白猿吟。
君莫问秋浦,猿声碎客心。
十一
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
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十二
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
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十三
禄水净素月,月明白莺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十四
炉火照天地,飞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气歌曲动寒川。
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十六
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
十七
桃波一步地,了了语声闻。
闇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